简析汉英翻译中译者思维切换模式
英汉民族的思维模式在语言上的表现及翻译_兼论翻译中思维模式的移植与转换

收稿日期:2003206219作者简介:高宪礼(19712),男,汉族,讲师,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02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二语习得和英语教育学。
英汉民族的思维模式在语言上的表现及翻译———兼论翻译中思维模式的移植与转换高宪礼(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405)摘 要: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交际活动。
思维与语言紧密相连。
文章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入手,探讨英汉思维模式在语言上的表现,揭示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寻找翻译中思维模式移植与转换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英汉民族 思维模式 语言表达 移植与转换 翻译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23X (2004)0120075204 一、引言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工具,同时也是思维的工具和文化的载体。
人们利用语言来彼此交流思想,力求相互理解并达成共识。
虽然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言系统,但他们同样具备这些共性。
然而汉英两种不同的民族语言都有着各自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这样就产生了各自不同的语言特点。
例如:汉语有助词、叠词,英语却没有;英语有冠词,汉语却没有。
正如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
[1]从丰富多彩的语言表层结构,我们可以看出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的差异,这反映了这两个不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
近代从事翻译理论研究的学者多讨论的是翻译的结果,对结果提出各种各样的标准、原则;近几年有关翻译的性质,即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更是方兴未艾,而对于翻译内部规律的探索则较多地注重于具体技能的研究。
对翻译过程的研究尚嫌不足。
[2]翻译是思维活动的过程。
司显柱认为:“翻译的内在规律仍在于人脑的思维。
深入研究翻译中的思维活动将是译学研究的突破口。
”[3]翻译是语际间的交际活动,语言又受思维的支配,所以这种交际只有通过思维模式的移植和转换才能实现。
本文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入手,探讨思维模式对英汉的支配模式及其表现,揭示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寻找移植和转换思维模式的前提条件以及求同存异的正确途径。
英语翻译中的“转换”思维

英语翻译中的“转换”思维英语翻译中的“转换”思维在英译汉过程中,有些句子可以逐词对译,有些句子则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就不能用"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方法来逐词对译。
原文中有些词在译文中需要词类转换和结构转换,才能使汉语译文通顺自然。
一、词类转换转译成动词1.名词转换成动词经典例题: 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s arisen,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分析:interest在原文中是名词,而在译文中为了符合中文的表达方式,在不改变意思的前提下,将它改成动词。
参考译文: 人们之所以关注历史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因为史学家们内部分歧过大,其次才是因为外界并不认为历史是一门学科。
(1999年真题)经典例题: With the click of a mouse,information from the other end of the globe will be transported to your computer screen at the dizzying speed of seven_and_a_half times around the earth per second.参考译文: 只要一点鼠标,来自世界另一端的信息便会以每秒绕地球七周半的惊人速度传输到你的电脑屏幕上。
2.形容词转换成动词经典例题: Additional social stresses may also occur because of the population explosion problems arising from mass migration movements-themselves made relatively easy nowadays by modern means of transport.参考译文: 由于人口的猛增或大量人口流动(现代交通工具使大量人口流动变得相对容易)所造成的种种问题也会增加社会压力。
主客观不同思维模式在英汉翻译中的转化

英文表述中袁有很多表述习惯和方式都使用的是被动形式袁这样 的表述不只是仅仅把句子里的结构进行改变袁还是西方文化和思维中 重视客体的表现遥 比如院
Memoranda were prepared in advance of private meetings on matters
渊2冤A strange peace came over her when she was alone. 她独处时便感到一种特殊的安宁遥 渊客观描述转化为主观感觉冤
渊3冤 An idea suddenly struck me.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注意遥 渊客观描述转化为主观意识冤
渊4冤 Not a sound reached our ears. 我们没有听到任何声音遥 渊客观描述转化为听觉冤
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
主客观不同思维模式在英汉翻译中的转化
Conversion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Thinking in English Chinese Translation
陈硕 渊天津海运职业学院袁中国 天津 300350冤
反过来看袁英语却常用物称袁即不用人称来叙述袁而是让事物以客 观的口气表达出来遥 如
渊5冤An idea suddenly came to me. 一个主意突然来到了我身边遥 我突然有了主意遥
渊6冤American education owes a great deal to Thomas Jefferson. 美国的教育事业归公于托马斯窑杰菲逊很多遥 上面的英文例句只是把英文里的意思直接翻译成汉语的袁而第二 句里就做了主客观的思维转换袁原文里的主语后一种译文则做了适当 的转换遥 1.3 英语中无生命主语的处理 英语句子主语一般不能省略袁且多为没有生命的事物遥 英译汉时袁 英语的物称一般应转换为汉语的人称遥 人称主语从语境内外寻找袁多 在句内袁如例 1尧2 和 3曰有时在句外袁如例 4.
英汉翻译技巧视角转换

多实践,积累翻译经验
总结词
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积累翻译经验,提高对不同语 境和文本类型的处理能力,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视角转 换。
详细描述
翻译实践是提高视角转换技巧的重要途径。通过不断 的练习和反思,译者可以逐渐掌握不同语境和文本类 型的翻译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同时, 要注意总结和归纳翻译经验,不断优化自己的翻译策 略和技巧。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多阅读,提高语言敏感度
总结词
通过大量阅读英文原著、新闻报道、专业文献等,提高 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和敏感度,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原文的 视角和意图。
详细描述
阅读不同类型的英文材料可以帮助译者熟悉不同语境下 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习惯,增强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能力。同时,阅读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和分析不同作者或 文本的视角和观点,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视角转换
合同翻译
商务报告翻译
在商务合同翻译中,视角的转换有助于更准 确地传达合同条款的意图,避免歧义和误解。 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合同条款,可以提高译文 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在商务报告的翻译中,适当的视角转换可以 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提高 报告的可读性和专业性。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视角转换
词性转换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有时需要将英语中的某个词转换成汉语中的另一个词,以使译文更加符合语境和表达习惯。这种转换可 以是名词与动词、形容词与副词之间的转换等。
例如,英语原文“She is a good student.”可以翻译成汉语的“她是一个好学生。”(名词),也可以翻译成“她学习很好。” (动词),具体选择哪种词性要根据语境和表达习惯来决定。
要点一
英汉翻译——视角转换

正反转换
正说反译 原文肯定的意思,译文用否定的词表示。 反说正译 原文否定的意思,译文用肯定的词表示。
翻译中的正反转换
正说反译
Please keep the fire burning when I’m out. 我不在家时,请别让炉子灭了。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Even the wise are not always free from errors. 我们走到桥边就停下来。 We went no further than the bridge. 他这学期全勤。 He has never missed a class this semester. 开卷有益。 One cannot read a book without learning something. 我对你感激万分。 I couldn‘t thank you enough.
英语具体词汇抽象化
来自He who has a mind to beat his dog will easily find his stick.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When I met you, I finally felt like I was part of something. 遇到你之后,我终于有了归属感。 I was practically on my knees but he still refused. 我几乎是苦苦哀求,但他依然拒绝。 She was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her mouth. 她生长在富贵之家。
英语翻译中的视角转换
英语笔译 王艺桥
粮食最能激起民众的感情,因为它 最直接关系到个人的生存乃至国家 的生存。
翻译中思维模式的转换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翻译中思维模式的转换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20050501翻译中思维模式的转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杨琴指导教师龚雪萍思维和语言关系密切。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思维的内容和方式影响和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形式。
而翻译活动始自语言,终以语言。
语言,思维,翻译相互联系。
虽然思维的内容和方式的共性是翻译的基础,但是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还是有差异的。
思维模式的差异导致了语言表达上的明显差异,这就是我们在翻译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的根源。
本文试图探讨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并提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不断地转换思维方式,排除思维模式对翻译的负面影响,以便正确理解原文,为读者奉献高质量的译文。
第一章作者首先简要地分析了思维模式的定义、特点及其分类。
然后重点分析了形成思维模式的重要原因: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历史积淀、社会经济、哲学观点以及宗教信仰。
在这几个因素中,哲学观点和哲学方法对思维模式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作者分析了思维、语言和翻译的关系。
首先阐述了思维与语言的辩证关系。
思维从某种程度决定和影响了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语言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思维的发展。
从这个关系中,我们可以得出,思维模式从某种程度上讲决定了语言的表达方式。
众所周知,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
既然语言与思维关系如此紧密,那么翻译也和思维关系密切。
所以说,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思维活动。
第三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
作者首先阐明了思维模式与语言表达方式的iii关系,接着对中英思维模式迸行了详尽的对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主体思维与客体思维、直觉思维与理性思维、以及螺旋型思维与直线型思维。
然后作者细致地分析了各个思维模式对语言的影响,以及由于思维模式的不同给翻译造成的障碍,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转换思维模式,尽可能使译文更自然,更地道。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转换

在英汉互译中,思维转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由于英语和汉语在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翻译时需要进行适当的思维转换,以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思维转换:
1.主被动转换:英语中常用被动语态,而汉语中则多用主动语态。
因此,在
翻译时要注意将英语的被动结构转换为汉语的主动结构。
2.时空转换:英语和汉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例如,英
语中常用过去时表示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汉语则常常使用现在时态。
此外,英语中常用的时间顺序与汉语也有所不同,需要灵活调整。
3.名词和动词的转换:英语中名词使用较多,而汉语中动词使用较多。
因此,
在翻译时要注意名词和动词之间的转换,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
4.抽象和具体的转换:英语中常用抽象名词表达概念,而汉语则更倾向于使
用具体的名词。
因此,在翻译时要注意抽象和具体的转换,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
5.文化背景的转换:英语和汉语背后的文化背景也有所不同。
因此,在翻译
时要注意文化背景的转换,以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文化的习惯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英汉互译中的思维转换需要灵活调整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以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这需要翻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广泛的文化知识。
(最新整理)翻译中的思维自由转换

翻译中的思维自由转换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翻译中的思维自由转换)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翻译中的思维自由转换的全部内容。
汉英对比,思维的自由转换才是最高境界!mp。
weixin。
qq。
com 2016-12-22在学英语时要时时把它与汉语进行比较,形成两个“语言频道”,思维的自由转换才是更高的境界,切不可失落汉语这个中国人的“魂”。
——著名英语教育家、词典编纂家陆谷孙本文摘自: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英对比与英语》作者:张培成[师]咱们首先谈一谈英语词汇对比。
任何语言的学习中,词汇的学习都极为重要。
有两句关于词汇重要性的名言,你们学英语词汇学的时候想必看到过。
一句是英国著名语言学家Michael McCarthy说的:“No matter how well the student learns grammar, no matter how successfully he masters the sounds of a L2, without words to express a wide range of meanings,communication in that language cannot happen in any meaningful way.”第二句是另一位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
Wilkins说的,这句话很多学英语的人都知道:“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生]这些道理我们都明白,词汇量小的确是很严重的事情.我觉得,有时候记单词几乎都成了学英语的代名词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汉英翻译中译者思维切换模式本文从语言、思维与翻译的关系入手,探讨汉英思维模式与汉英语言结构,试图构建汉英翻译过程中译者思维切换模式,文章最后探讨了该模式在汉英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标签:语言思维思维切换模式汉英翻译一、引言由于所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等不同,中西民族也形成了各自的思维模式。
两者间的巨大差异也导致汉英两种语言的表达千差万别。
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而且是思维模式的转换(连淑能,2002)。
因此研究翻译过程就必须考查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本文从语言、思维与翻译的关系出发,通过对汉英思维模式和汉英语言结构的对比,尝试构建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思维切换模式,并以汉语资料英译为例阐释该模式。
二、语言、思维与翻译“言为心声”,思维与语言关系密切。
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工具,同时也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的内容和方式影响和决定语言。
思维模式就是人们的思维习惯,也被叫作思维方式或思维定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
翻译是思维活动的过程。
司显柱(1999)认为:“翻译的内在规律仍在于人脑的思维。
深入研究翻译中的思维活动将是译学研究的突破口”。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交际活动,语言受思维的支配,因此翻译过程中不应只停留在语言的表层形式,还要抓住语言的内在机制的形式结构并切换思维模式。
三、汉英思维模式及汉英语言结构思维是人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都是使用概念对世界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比较和概括等等,这在全人类是统一的。
因此,英汉思维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詹朋朋,2000)。
但每个民族生活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具有各自的哲学背景、文化传统,因此也形成了各自的思维模式。
汉民族以散点透视统观整体,用辩证的方法在对立中寻求统一,讲究天人合一;喜欢将主观与客观交相融合,知、情、意融合在一起。
由此,汉民族在思维上重感性、重综合、重意合。
而英语民族在亚里斯多德的形式逻辑等哲学思想和近代科学的影响下,形成了分析型、抽象型和客观型思维模式。
由此,英语民族在思维上重理性、重分析、重形式。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汉英思维模式的差异也会在汉英两种语言的词汇、句法和语篇上形成鲜明对比。
首先,在词汇上,汉民族在描述事物、说明问题时习惯用具体形象的词来表达笼统抽象的概念。
以物表感,状物言志,语言直观性强。
如“越窑茶碗类玉类冰”中的“玉”和“冰”,给人一种光滑透明的感觉。
而英语常常使用大量的涵义概括、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也体现了抽象思维的特点。
如:“In the history of the earth hitherto the largest and most stirring appear tame and orderly to their ampler largeness and stir.”其中“largeness”和“stir”都表达抽象概念。
其次,在句法上,汉语句子注重整体表达效果,是典型的意合型句子。
其中的各个成分靠语义逻辑和动作发生的时间先后来组织,构成了一种线性横向排列的结构。
其意义或意群往往靠一系列的线性句法单位逐步加以展开叙述,这就犹如竹竿一样,信息内容是一节一节地通下去,也有人将之称为“流水型”句式(王寅,1994)。
并且汉语句子常用省略结构,在英语中不可省略的连词、介词和主语在汉语中通常可以省略。
如:“溪口,位于宁波市区西南方向,奉化市西北方向,距宁波市区35公里。
”而英语是形合语言,即“英语句子往往以形统神,以丰满的形态变化制约句子的格局,规定句界,组合程式严谨规范,是一种以限定动词为核心,控制各种关系的空间性树型构造”(申小龙,1988)。
如:“Th ere are days which occur in this climate,at almost any season of the year,wherein the world reaches its perfection,when the air,the heavenly bodies,and the earth,make a harmony,as if nature would indulge her offspring.”该句子主句是“There are days”,四个分句挂在主干上,并由连接词粘合在一起,此例充分表明英语句际之间形联意合、逻辑严密的特点。
最后,在语篇上,汉语语篇结构呈螺旋型,先把外围的环境与衬托一一交代,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水到渠成。
如:“剡溪发源于剡界岭的大湖山,由新昌入奉化境,由西向东流过全镇,至东端,有武陵头与溪南山阻隔成口,‘溪口’之名由此而来。
”该句前文一直在铺垫,直到最后才点出句子的主题。
而英语语篇结构呈直线型,即主题句开门见山。
常常先点出命题,再围绕命题直接发挥。
如:“AMERICA does not repel the past or what it h as produced under its forms or amid other politics or the idea of castes or the old religions.”不难看出,该句子开篇就突出所要表达的信息“AMERICA does not repel the past”,后面的部分用于修饰主题句。
综上,思维的共性为翻译中思维的切换提供了可能,而不同民族语言和思维的差异使得这种思维切换成为必要。
四、思维切换模式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信息加工转换的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思维一直处于一个高度活跃的状态。
结合上文提到的汉英两个民族的思维差异及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翻译的思维过程可用一个思维切换模式来描述。
(如下图所示)第一阶段是理解阶段,即用汉语思维对源语文本进行解读和重建,并在大脑中形成新的意义即新显意义。
在理解阶段,译者用源语与原文作者进行交流,并对文本的语义、语法、语用、语篇、文化背景、体裁与修辞等分析与解读。
充分理解文本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必须懂得应该保留什么,丢弃什么,补充什么。
第一阶段所产生的新显意义暂时储存在译者的大脑中,并与译者的百科知识和译入语语言知识结合。
同时,译者进行思维转换,由汉语思维转换为英语思维。
这个转换的过程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第二阶段(表达阶段)的进行。
第二阶段是表达阶段,也就是译者与译入语读者进行交际的阶段。
它是运用英语思维对新显意义进行进一步的判断与整合,并准确地用英语表达出来的过程。
正因为新显意义包含着对原文本各个方面的深刻理解,如何把这些表达为地道的英语就成了译者最重要的任务。
如果在第二阶段继续运用汉语思维,译文就可能带有严重的中式英语的味道,不符合纯正英语的表达方式。
因此,只有切换为英语思维,运用英语思维对新显意义进行分解和表达,译文才会符合英语民族语言习惯。
最后,结合上述两个阶段的分析与思考,译者对文本进行校对,力求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通顺、优美并符合译入语特征、思维模式和审美定势,最终被译入语读者接受。
本文所论述的思维切换模式是基于中西思维模式和汉语语言结构的不同,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按照译入语的思维习惯将原文进行重组和调整,使之在句子结构、意向、逻辑上符合译语的思维习惯,最后将其转换成译入语。
因此译者翻译的过程是汉语思维和英语思维交叉使用的认知心理活动过程。
下文以该思维切换模式为指导,以旅游资料英译为例进行初探。
五、汉译英过程中的思维切换模式思维是语言转换的基础。
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势必会影响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对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做到心中有数,必须按照译入语思维方式的特点,作出相应的调整,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1)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生活水准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
时尚标志着一个城市的特色和风采,体现着这个城市的档次和旅游文化的品味,宁波的水与时尚的城市紧紧地连在一起……根据以上思维切换模式,在第一阶段,译者对汉语文本进行解读。
本例中,第一,译者应该理清原文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汉英翻译过程中,必须透彻理解原文,挖掘出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出逻辑关联,并根据英语国家人们的思维习惯进行逻辑转换。
原文本逻辑关系混乱,主语不断变化,译成英语时应该保持逻辑结构一致。
第二,译者要考虑到汉英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的差异。
在汉英翻译过程中,根据汉英语言结构上的差异,在思维切换环节积极进行交叉思维,以译语的结构对源语的结构进行调整。
例(1)中大量使用动词短语,翻译成英语时应尽量使用名词短语。
第三,译者应考虑汉英表达中意象表达上的差异。
例子中连续出现三个“时尚”,译者应该考虑其背后所隐藏的文化背景知识。
第四,译者要有语篇意识,保持原文的流畅与通顺。
原文本行文优美,极尽铺陈。
但是整个段落安排较乱,逻辑性较差。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衔接。
通过第一阶段的加工,在译者的头脑中形成了新显意义,并将对文本进行分析、判断、推断、延展、调整过后的新文本,暂时储存在译者的大脑中。
这对接下来的表达阶段作用重大。
在第二阶段,译者按照英语思维对文本进行重组和调整。
在表达阶段,汉语译成英语时,需符合英语语言结构的特征,否则译文就显得非常Chinglish。
译者不应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和逻辑,而是应灵活地加以调整,将汉语的语义逻辑和行文意义上的连贯以语句形式的顺接加以调整(王爱琴,2012)。
第一,对原文本进行逻辑调整。
原文本的第一句话隐含着因果关系,即: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生活水准的提高,所以旅游成为一种时尚。
因此,在英语表达中,可添加表达因果关系的连接词“as a result”。
第二,调整句法结构。
该文本主要针对外国游客,因此有必要指出宁波所处的大环境——中国。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生活水准的提高”作“中国”的定语。
第三,对原文本意象进行重组。
龚光明(2005:10)认为,翻译创造思维过程经历四个阶段:表象─意象─再造意象─描述意象。
因此在汉英翻译中,第一阶段通过语言把握原文的象,揣摩到原文的意;到了第二阶段,在获得原文的意象之后,转换成译文的意象,然后化为译文的语言表达。
原文本中的三个“时尚”意义不同,因此不能笼统地翻译成同一个词。
根据上下文本可知,第一个“时尚”指“某事或某物成为一种趋势或越来越受欢迎”,因此可译为“fashionable and popular”。
而第二个“时尚”,从后文中可知,与一个城市的风采与特色有关,是吸引游客的东西。
因此可译为“things that carry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at city”。
第三个“时尚”与第二个“时尚”有紧密联系,由此可用“distinctive fe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