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互译中的思维差异对比分析
中英思维方法差异对比

中英思维方法差异对比中英两种思维方法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两个文化的不同背景和思维方式。
下面将从语言表达、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等方面对中英思维方法的差异进行比较。
在问题解决方面,中英思维方法也存在差异。
中文思维一般较为细致入微,注重整体问题的解决。
中文习惯于从整体出发,通过探究事物的根本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中文思维也注重过程和方法的灵活性,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相比之下,英文思维更注重分析和抽象思维。
英文思维习惯于将问题分解为细节,然后通过逻辑推理,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
英文思维更注重目标的明确和计划的实施,强调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措施。
在决策制定方面,中英思维方法也有差异。
中文思维更加注重集体决策和共识达成。
中文习惯于通过讨论和辩论,通过多方参与和观点的碰撞来达成共识。
中文思维注重协调和妥协,倾向于找出多方利益的平衡点。
相比之下,英文思维更注重个人决策和效率。
英文思维更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注重迅速决策和追求效率。
可以看出,中英思维方法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不仅是由两种语言的特点所决定的,也与两种文化的不同背景和价值观有关。
中文思维强调整体、直觉和情感,追求协调和平衡;英文思维注重逻辑、分析和理性,强调个体和效率。
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容易造成误解和困惑。
因此,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思维方式是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前提。
通过相互交流、学习和借鉴,可以达到思维方法的融合和转化,提高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效果。
中英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英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2009春英语w447409125610011 甘绍妮摘要: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它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而语言既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维的结果。
思维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翻译活动的基础。
中国与英语国家之间由于风俗习惯,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的差异,往往存在着思维的差异。
往往会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向,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侧重点等。
思维方向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侧重点的差异在这两种语言上的表现也不同。
所以对翻译带来了影响。
本文拟从思维差异及其在英汉两种语言上的表现来分析中英思维对翻译的带来的影响。
及在翻译时如何处理思维差异。
关键词:思维差异翻译影响引言不同的民族,不仅有各不同的的民族文化,而且还有彼此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思维风格等,这便是思维差异。
当然不同的民族,也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
这往往就造成思维的差异。
汉语是世界上最多人讲的一种语言,而英语是分布最广,使用最广的一种语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语言在交往中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使大家能顺利进行交流,我们不得不把两国的语言进行翻译。
翻译作为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活动,还是一种思维活动。
但由于两国的思维差异往往影响着两国人的对话。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思维的差异,而使我们的沟通无法进行,甚至导致了非常消极的影响,也就是对翻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笔者拟从思维的差异,分析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一.中英思维的差异1.思维方向不同英语国家在表达思想时,逻辑严密,先陈述主要思想,再延伸出去。
英语句子先说出主要信息,然后介绍其它辅助信息,如时间、地点、原因等。
例如,However, more and more young people, and even some foreigners, are becoming interested in it nowadays.英语常常把时间状语放到句子的最后。
中西思维差异与英汉翻译[教育]
![中西思维差异与英汉翻译[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433de2c6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1b.png)
中西思维差异与英汉翻译一、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不同的民族文化,反映着持某种语言的民族群体千百年来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体现着持该语言民族的思维特征。
英汉两种语言也毫不例外。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中英思维方式的不同。
(一)抽象思维与具像思维英语民族重抽象思维,而汉民族重具像思维。
英语民族擅长于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而汉民族恰恰相反,崇尚天人合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具像代表概念,喜欢进行类比推理的思维定式,更习惯于运用具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而不太重视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
这种思维形式的不同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常常使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而汉语则习惯于使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理性概念,例如:1.“I hope my presence here tonight is further proof of the importance we British attach on relations with your great country.”“我希望,今晚我到这里来可以进一步证明,我们英国人非常重视和你们伟大祖国的关系。
”英文中的抽象名词presence, proof, importance 汉译时都转换成了具体的动作.2.Wisdom prepares the worst; but folly leaves the worst for the day it comes.聪明人防患于未然,愚蠢者临渴掘井。
此例中的抽象名词wisdom, folly汉译时都转换成具有共相概念的一类人。
以上两例中的抽象名词对于习惯于抽象思维英美人来说,词义明确,措辞简练;但对于习惯于具像思维的中国人来说,必须将这些抽象名词所表达的抽象概念具体化,才符合汉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和汉语遣词造句的习惯。
试析中西思维差异与汉英对比翻译

W i medf c l b u h e u d t yo ik n . ts h o i u t I r g t r o n mywa f h n ig i y o h r o t
然 地识 别 出来 。因 此英 语 注 重 形 合 , 有 以形 统 意 的特 点 。而 具
本 中文 的 , 样 别 人 相 信 的 可 能性 还 会 大点 。 那
通 过 对 比 ,我 们 发 现汉 语 在 表 达 思想 时 是 句 子 内各 种成 分 直接 的组 合 . 不 必 改 变语 法 形 态 。 以汉 语 句 法 中的 各个 而 所
『 i 1 了, 了。 4 6 是 气 死 我 了。 个 俺 原 来 就懂 。 ws 懂 h 懂 75 就 这 『 i 1 老 不 要 生 气伤 了身 子 , 17 8 4 。 其 实这 些俺 ws 您 h 84 , 17
和 思维 方 式 具 有 一 致 性 。思 维 方 式 的差 异 本 质 上 是 文 化 差 异 的 表现 。 长久 生 活 在 不 同区 域 和 不 同 历 史 的人 , 有 不 同 的 文 具 化 特征 . 而也 形 成 了不 同 的思 维 方 式 。 因
1意 合 与 形 合 . 英 语 的语 法 构 成 具 有 明确 的形 态 标 志 , 每 一 种语 法 意 义 都 由一 个 明确 的 形 式 表 示 。 如 : 名 词 复 数 加 S 将 来 时 态 由wl 动 词 原 形 构 成 , 行 时 由 , i+ l 进 b +n , 等 。 句 子 内 部 的语 法 关 系通 过 这 些 标 志 可 以 一 目了 ei 等 g
从中英电影名称互译看英汉民族思维模式差异

从中英电影名称互译看英汉民族思维模式差异生动有趣、个性独立的中英电影名称互译折射出了英汉民族思维模式的差异。
而比较英汉两种语言在电影名称翻译的表达形式及词语选用上的差异,我们能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英汉民族思维模式的差异做出合理的解释。
一、综合思维和分散思维:字数上四字短语与不限字词中国传统哲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天人合一。
这反映在语言上就表现出一种着眼于整体,强调统一感、和谐感和综合性的特点。
倾向于用凝练的四字短语来刻画完整的意象或意境。
相比之下,英美人则偏好分散性思维,以自然为本,注重个体,强调个人,因此在语言上不刻意追求或者不拘泥于音节、形式上的统一与和谐。
正是由于汉英民族思维上的差异,致使中国人在翻译英语电影名称时,往往会煞费苦心地使用四字短语。
例如:(1)Pygmalion——《窈窕淑女》、Terminator——《未来战士》。
A Walk in the Cloud ——《云中漫步》(2)Dances with Wolves ——《与狼共舞》、Home Alone——《小鬼当家》、Top Gun ——《壮志凌云》。
(3)Ordinary People——《凡夫俗子》You Can not Take It with You——《浮生若梦》、It Happened One Night——《一夜风流》等。
从中也可看出英文电影命名的特点,即长短不一、变化多端。
可短至一个单词甚至一个数字,也可长至一整句话。
虽然中文影片中也有短至一字的片名,但长达十数词的片名却难得一见。
这种特点也体现在中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中。
如将《非诚勿扰》译为If You are the One、《东邪西毒》译为Ashes of Time等。
二、显性思维和隐性思维:表达上含蓄婉转与简单直白受儒家思想及“中庸”哲学的影响,汉民族特别强调平衡美和含蓄美,提倡内敛矜持、隐晦婉转。
与此相反,第一语言为英语的欧美民族则更善于显性思维,其文化导向强调具体准确,因而思维方式也具有明晰、精确的特点。
从中英单词对比中西思维方式不同

从中英单词对比中西思维方式不同中西思维方式存在着差异,而这种差异恰恰又影响了语言表达方式。
下面小编为你讲解中西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希望能帮到你。
一、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比(一)综合vs.分析综合思维,即在思想上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整体,并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等结合起来。
翻译家杨友钦(1999)曾说,中国人强调整体和归纳;而西方人则注重分析和细节。
由于中国人偏好综合,导致了思维上整体优先,即强调整体思维。
中国传统哲学试图寻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追求“万物一体”“天人合一”。
因此,中国人喜欢先从整体上分析事物,然后再将其分成不同的部分。
在西方,柏拉图首先提出“主客二分”的思想。
分析性思维从二元的角度解释世界。
它明确区分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并把二者对立起来。
分析性思维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然后深入分析各个部分在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而了解其特殊本质。
(二)形象vs.抽象形象思维指在头脑中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
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较为发达,习惯于运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并且大量运用形象类比的方法,通过物体的形象表达思想,重视直观经验。
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逻辑思维。
西方人倾向于使用表达同类事物的整体概念来表达具体的现象或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的运用。
在语言中大量使用涵义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三)螺旋型vs.直线形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受其文化影响巨大。
在社会中人们会根据一些约定俗成的习俗或规则来为人处事,他们总是从一个整体的角度认识并指出事物。
Hofstede(1991)指出,中国人从直觉或感觉上去思考,认为个体与社会是一个整体,其思考方式是呈螺旋型的。
与此相反,西方人善于分析推理,其思维模式是呈直线形,即一开始就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因此,他们逐渐形成了直线形思维模式。
思维差异-中英思维的差异在哪里?

思维差异-中英思维的差异在哪里?许多同学在学英语的时候总有这样的感觉——“套话太多太生硬”“总体感觉不到位”“说完别人不明白”其实原因只有一个——思维不同!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中英思维的差异在哪里?,一起来看看吧!前言许多同学在学英语的时候总有这样的感觉——“套话太多太生硬”“总体感觉不到位”“说完别人不明白”其实原因只有一个——思维不同!在现在的实用口语技能交际当中,文化差异随处可见,因此语言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应该得到重视。
例如,我们可以试着翻译下面两个句子:(1)你舞跳得很好。
(2)那首歌是怎么唱的?参考译文分别是:(1)You are a good dancer.(2)How does that song go?怎么样,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呢?我想大多数人会翻译成:(1)You dance very well.(2)How do you sing that song?而后者的翻译恰恰说明了你的英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汉语的影响,还未形成自己的英语思维。
这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其实是反映了汉英两种语言在描述同一种事物时的思维角度不一样,只有先了解中英文思维的差别,我们才能更好的培养英文思维。
总结来说,两者的思维差别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汉语很直观,在描述一件事物的时候,倾向于用身体可以感受到的动作或表象来直接描述,而英语则倾向于透过现象描述本质的东西。
例如:Help me up! Let me see if I can bear weight.这句话发生的情境是说话的人脚摔伤了,需要别人帮忙把她搀起来。
汉语用的是“站”这个最直观的词,不管你是不是因为受伤了,想站起来还是坐久了想站起来,反正都是站。
但在英语中,则明确表明了她是想验证自己伤得重不重,自己的脚是不是还能支撑身体的重量,和一般的“站起来”是不同的,所以用了“bear weight”,意思更加明确。
二、汉语主观性强,英语客观性强。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转换

在英汉互译中,思维转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由于英语和汉语在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翻译时需要进行适当的思维转换,以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思维转换:
1.主被动转换:英语中常用被动语态,而汉语中则多用主动语态。
因此,在
翻译时要注意将英语的被动结构转换为汉语的主动结构。
2.时空转换:英语和汉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例如,英
语中常用过去时表示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汉语则常常使用现在时态。
此外,英语中常用的时间顺序与汉语也有所不同,需要灵活调整。
3.名词和动词的转换:英语中名词使用较多,而汉语中动词使用较多。
因此,
在翻译时要注意名词和动词之间的转换,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
4.抽象和具体的转换:英语中常用抽象名词表达概念,而汉语则更倾向于使
用具体的名词。
因此,在翻译时要注意抽象和具体的转换,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
5.文化背景的转换:英语和汉语背后的文化背景也有所不同。
因此,在翻译
时要注意文化背景的转换,以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文化的习惯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英汉互译中的思维转换需要灵活调整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以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这需要翻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广泛的文化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差异对比分析
英汉语言作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有着很大的不同。
要在翻译中灵活转换,就很有必要首先弄清楚其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
标签:思维模式;思维差异;英汉互译
很多学者认为,思维方式与语言密切相关,“思维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
(连淑能,2002)。
东方和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形成两大类型的思维模式。
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模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理性、逻辑、实证等等。
英汉互译中语言转换很大程度上受英汉思维模式的影响,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整体思维VS 分析思维(Synthetic thought VS Analytic thought)
一般来看,中国人倾向于整体思维。
而英语国家的人则恰恰相反,会将整体分解成具体的部分,然后分析其特征、功用、关系等。
中国人计算时间一般按照年-月-日-小时-分钟从大到小的顺序,而英语中则从小到大,分钟-小时-日-月-年;中国人的名字一般将姓置于前,名放在后,而英语国家的人名顺序是先名后姓。
二、形象思维VS 抽象思维(Imaging thought VS Abstract thought)
中国人往往选择形象思维,西方人选择的抽象思维。
中国的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人会选择形象思维,例如,“人”、“田”、“山”等;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其需要借助于抽象思维的方式来表达含义。
例1:Now that the merger of “dot and com” has created so many young millionaires,there’s a new topic:venture capital.
译文:既然网络公司的兼并造就了如此多的年轻百万富翁,我们面临一个新话题:风险资本。
例2:.All the wit and learning in the economic circle will be present at the seminar.
译文:所有经济界中的专家和学者都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综合来看,英语重抽象思维,汉语重形象思维。
但是实际上也有一些例外的情况,即汉语运用的是抽象思维而英语运用的是形象思维。
这些例外的情况也应该引起注意。
三、顺向思维VS 逆向思维(Ordinal thought VS Inverse thought)
中国人通常是顺向思维,而西方人是逆向思维。
为体现对他人的敬意,中国人会说“您先请!”,而英语对应的则是”After you!”同是一种意图,汉语用的是“先”,但英语是”after”。
在时间概念上,中国人用前指已经发生的事情,用后指未来发生的事情。
而英语中forward一般只未来发生的事情,back则指以前发生的事情。
一首中国古诗可以看出这种区别。
例3: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枪然而泪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参考译文:Looking back,I don’t see the ancients,
Looking ahead,I cann’t see the wise ones to come;
Brooding on the endless universe,
Alone,in my sorrow,tear stream down.
——杜承南、文军《当代中国翻译百论》
四、主观思维VS 客观思维(Subjective thought VS Objective thought)
中国人强调天人合一,事在人为,重视个人感受,强调主体思维。
汉语中的主语多是有灵主语,即有生命力的人或群体、组织等作为动作的发出者。
西方强调“人为万物尺度”,物我分明,主客体对立,其思维方式并非单纯的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
在语言表达形式上,英语句子主语多为物称表达法,即让事物以客观口气呈现出来。
例4:Concern lingers that the banks could experience a shortfall in capital in the future.
译文:各家银行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面临资金短缺,这种担心挥之不去。
例5:Opposition from the company’s labor union and business partners emerged as obstacles to the signing of an agreement.
译文:该公司的工会及其业务伙伴提出了反对意见,这成为签订协议的障碍。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英语的主语都是一些抽象名词和人的心理感觉,而这些成分在汉语中不太适合做汉语的主语,因此在转换成汉语时,应该按照汉语的使用习惯将一些具有生命力的群体单独提出来作为汉语译文的主语。
思维决定语言的表现形式,语言是思维的具体体现。
语言之间的转换需要对思维方式进行对比研究,了解中英之间的思维差异和具体表现,从而能有效地避免和减少中式英语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Ellis,nguage Thinking and Logic. Evanston:Northwestern Universtiy Press.1993
[2] 陈新厦,郑维川.思维学引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3] 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4] 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40-43
[5]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教出版社,199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