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思维的转换
概念合成理论与翻译中思维模式的转换

一
、
对 翻译 中不 同思维模式转换 的解 释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 , 语言是非 自足 、 自治 的系统 , 非 语言能力是认知能力 的一部分 , 语言 的运用同人类 的认知活动分不开, 语言使用本身就是认知能力的体现。翻译作为一种特殊 的语言使用活动——话 际交际
活动 , 必然也与人们的认知分不开 。翻译过程是译者对原文认知理解后将其转化成译人语供译人语读者去
Jn 06 u .2 0
概 念合 成 理论 与 翻译 中 思 维模 式 的转 换
于巧峰 张
( .青岛科技大学外语系 , 岛 1 青
群
205 ) 0 0 1
26 7 ; .东华 大学外语学 院 , 601 2 上海
[ 摘
要] 语 言与思维 密切相关 , 民族不 同思维模式 导致这两种语 言在表达 上存 在着一定 的差 异 , 汉英 而翻译
看, 翻译 的 目的旨在达到译者所选用的语表意义能在译文读者头脑中激活与原文读者头脑中相同的认知感
一
受, 产生相同的心理联想。虽然 由于两类读者所处文化及其思维 的不同, 这种相同不可能完全 实现 , 但作 为 个至少具备双文化能力的译者来说 , 尽可能地实现这一 目的是有可能的。由于译者 同时具 有两个互相对
维普资讯
第 6卷 第 2期 20 0 6年 6月
东 华 大学 学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J 0URNAL OF DoNG HUA UNI VERS TY( o il ce c ) I S ca in e S
Vo16,No 2 . .
应的语言、 文化体系和思维认知能力 , 就可 以解决 由于不同民族思维上的差 异而为翻译设 置的障碍。译 者
英汉翻译中的思维转换及技巧

h s b e x lr d p e iu l y a a e c : . a e c s r. a e n e p oe r vo s b c d mi s 5Ac d mi s i e y
pef r a emo t rn fBu ie sL n 4. et n i nbewe n… ro m nc nioi g o sn s i k: T e so t e h
sr n is a d t e p r r n e mo i rn fBu ie s L n a t g t n h e o ma c n t i g o sn s i k h s o e f o
3宗教 信 仰 的 差异 .
具 有 几 千 年 历 史 的 中华 民 族 与 佛 教 、道 教 的关 系甚 为 密
切 , 也 在 人们 的 1常 习语 里 颇 为 常 见 。如 :借 花 献 佛 ” “ 这 3 “ 、l 临 时 抱佛 脚 ” “ 得 了 和 尚跑 不 了庙 ” “ 高 一 尺 ,魔 高 一 丈 ” 、跑 、道 、 “ 经 地 义 ” “ 龙 天 子 ” 习 语 . 与 佛 教 、 教 有关 。 天 、真 等 都 道 而在 英 语 国 家 , 其 是 英 美 国 家 , 们 信 奉 的 主要 是 耶 稣 基 督 , 尤 他 因而 英 语 里 很 多 习 语 也 是 与 基 督 教 相 关 的 , 比 如 : o l s o . G dbe u sy ( 帝 保 佑 你 )g el( 地 狱 去 )G d e shs h e 上 ,o o l 下 th ,o l oe ohl h pt w p te evs( h msl . 自助 者 , 助 也 )Ma rp s sG d i o e. 事 e 天 , npo o e , o s ss( d p 谋
翻译中的思维转换

谈翻译中的思维转换1. 德国哲学家弗·茅特纳(Friz Mauthner)曾经说过“If Aristotle had spoken Chinese or Dakota, his logic and his categories would have been diff erent”。
2.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有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
wall clock —stop watch —horizontal bar —parallel bars —antiaircraft gun —Wet paint.It’s a long lane that has no turning.It’s the wisest father that knows his son.不同的民族,因其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的不同,造成他们在认识同一事物时可能会选择不同的角度或切入点,因而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而这种差异又必然会反应在语言层面上,从而造成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
由此可知,在翻译时,当我们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或原文的句子结构进行表达时,如果无法使译文顺畅或被读者理解,我们就要考虑换个角度思维,即要转换思维方式,这是翻译的一项的基本功。
1. 肯定与否定的转换从哲学角度讲,任何事物都有两个面:正面与反面。
当我们肯定事物的正面时,同时也在否定事物的反面;当我们肯定事物的反面时,也就是在否定事物的正面。
于是,我们在认识一个事物时就有正反两个角度供我们选择,从而产生出两种不同的表达式。
如他很浪费。
——这是假的。
——他同意了。
——他会对你非常感激的。
——Don’t touch me, or I’ll kill you. I’m serious.(别碰我,否则我会杀了你。
)Last night I lay in bed, awake. (昨天晚上我躺在床上一夜没睡着。
论英汉等值翻译中思维方式的转换

由于原 文运 用 了大量 抽 象 词汇 , : h . 如 tee m tnl i s n w , o o a h h dl s 很难从 字 面意义判 断 出 i g a o 这是对 奥林 匹克 志愿者 贡献 的描述 。如 照字面
如短句 H l p t。汉译 为 : 起 床很 晚 。如 果 没有 进 行 词 语 的语 义 逻 es e sl e e a 他
辑 分析 , 没有 进行 思 维转 换 , 就会 误译 为 : 睡 得很 晚 。再如 , o bd 汉译 他 ht e ,
文 则恰 恰相 反 : 床 。凡 此种 种 皆是 由于思 维 着 眼点不 同 , 文是 从 机器 的 冷 英
尽可能 贴切 。而 语 言是 外 化 的思 维 载 体 , 维 思 是语 言的 内容 , 思维对 语 言的形式 、 内容 有决 定 作用 。在双语 转 换过 程 中 , 维 活动 制 约 着 翻 思 译 的全 过程 , 占有 中心 、 导 位 置 。因 此 , 维 主 思
哲
转换 , 只顾形 式对 等 , 文必 然 出现欧式汉 语或 译 汉式英 语 , 屈聱 牙 , 义不 清 , 至貌合 神离 , 诘 意 甚
没有我 们 志愿 者 的 工作 , 关体 育 健 儿 获 有
胜或 失败 的 消息将 不会 为世 人所 知 。
方式 的转 换 是 翻译 的核 心 , 翻译 等 值 即是 合 乎
逻辑 的思维活 动 的对 等 、 想 的对等 。 思
原文 。 。 。 。 。 。 。 。 。 。 。 。 。 。译文
论 英 汉 等 值 翻 译 中思 维 方 式 的转 换
口黄 建玲 燕 慧君 司海 维
[ 内容提要 ] 言是 思维的形式 , 语 思维方式决定语言形 式。 由于各 民族 有不 同的 自然环境 和社 会环境 , 就造成 了 这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转换与重组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转换与重组涂敏(南海开放大学广东·佛山528200)摘要本文从思维与语言的辨证关系出发,总结了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在语言和文章结构上的反映。
首先探讨了思维方式和思维、语言和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造成中英思维方式不同的原因;然后总结了几种汉英思维转换模式,结合一些翻译实例,探讨了相关转换模式在汉英翻译过程中的运用,以期给一些翻译初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中英思维方式思维转换翻译实践翻译目的论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0引言一直以来,人们对翻译思维的研究在不断地进步发展。
在国内严复的“信达雅”说、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说等等,都代表了中国翻译论的先进性。
近些年,国内外许多文章还将研究兴趣细化到思维方式的转化对科技英语,交际英语和语言表达的影响,同时很多翻译专著中也把翻译思维列入研究范围。
在翻译实践工作中,有些译者对文本的认识不够,没有思维转换的意识,导致了一些错误的翻译,以致译文没有发挥正确的信息传递功能。
因此,总结在翻译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思维转换,是进行翻译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环节。
1思维方式和思维、语言和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思维方式是思维活动的一种模式,它的形成是基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的某种文化背景,知识结构,生活习惯和思考方式。
思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能用语言来表达。
思维和语言相辅相成互不可分。
没有思想,语言不能形成,同样,没有语言,思维只能是一种潜在的功能。
语言仅仅是一种用来交换信息和表达想法的媒介,也是一套个人之间进行交流的符号体系,语言并不影响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观察过程。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是语言的支柱。
没有语言,思想就是无形的,没有思想,语言也不可能具备丰富的内涵。
翻译就是把语言从一种到另外一种塑形的过程。
翻译是一种语言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思考过程。
在翻译中,语言和思维不可脱节。
思维就是人类大脑对于客观世界的一种抽象活动。
英汉翻译过程中的思维模式转换

environmenta l movement, which 8ome have called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social movemer it of the 20th century ㈣ ∞
.
· 收 稿 日期 :2010-05—05 作者简介 :王建平 (1957一),男 。湖南怀化人 ,湘潭大学 大学英语教学 部教授 ,硕士生导师 ,研究 方向: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 157
1.引 言 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所记 录与表达 的思维成 果换用 另 一 种语言来转达 、传播 的过程。劳陇先生 说过 ,“……不存在 什么双语转换的规律。 ……任何 翻译过程 都必须 通过人 的 创造性思 维活动 ;在这一过程 中,主观能动性起决定作用 ,而 不受客观规律的支 配。 IJ”在翻译过程 中 ,译 者首 先要对原 文进行阅读 、分析和判断 ,以求对其 内容达到充分的理解 ,然 后还要寻思用尽可 能准确恰 当的译语 将其表达 再现。毋庸 置疑 ,翻译 ,从原文理解到译文表达 ,始终贯穿着译者的思维 活动。从根本上讲 ,翻译不仅 是一种语 言活 动,而且是 一个 思维过程 ,一个需要以原语 和译 语为 中介 ,利 用概念进 行判 断、推理的双语思 维过 程。因此 ,董史 良先生认为 ,译 学研究 “应 以思维学 为基 础科学 ,它与语 言学 一样 ,同属于思维科学 中一 门应用 科学 ”,“翻译 的 内在 规 律仍 在 于人 脑 的思维 。 深入研究 翻译 中的思维活动将是译学研究 的突破 口。”[2 也许 因为“人们进行 翻译的思维 过程又 是极 其复杂 的。 从接收信息到分析 ,解释 ,语 言符号转换 ,组织 ,调整 ,以至最 后信息 以另一种语言形式输 出,要经过一系 列复杂 的程序 , (自己)并 没有 意识 到所 经历过 的许 多复 杂 的程 序 ”【3 ;而 且 ,对于译者在翻译过程 中的思维活动 ,旁人无法观测 ,也难 以揣摩 ,目前 国内外 以“研究 翻译 中的思 维 活动 ”为“突破 口”探寻“翻译 的 内部 规律 ”的论 文、论 著较为少 见 ,而探讨 翻译过 程中译者思维 模式转换 的著述更 是凤毛 麟角。本文 试 图通过一些 翻译实例分析 ,对英汉互译过程 中译者的双语 思维模式转换和双语思维意识培养进行有益的探讨 。 2.原语 思维与 原文 理解 众所周知 ,翻译大体分为两个步骤 :(1)理解原文意思 : (2)用译文表达再现 原文意思 。理解 原文是 翻译的起点 和
从学生误译看翻译中逻辑思维转换的意义

、
词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面 的逻辑 关系
是含蓄否定 ,英语 中有些表达含蓄否定的词很特 殊 ,单从其基本义很难 看出,例如 nx, at et l 等 s
词。
1 .词语联想意义与译文 的重组。字词有其 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而词义 的选择和引申在很 大程度上依赖上下文 的逻辑关系。尤其在文学作 品中,许多词语含有丰富的联想意义 ,有些是根 据源语的思维习惯和文化背景作了引申,这就要
[ 摘要]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不同, 英语民族和汉语民族在逻辑思维方式上存在不少差异。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 ,从理解原文到组织译文 ,英 汉两 种思 维模式很可 能会互相 干扰 。根深 蒂固的母语 思维 可能影响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同时英语思维 定式也会对译文 的组 织产生干 扰。即是说 ,逻 辑思维转换 与运 用的正确与否是导致误译的主要原 因之一 ,能否在英汉两种思维模式之 间顺 利转换是翻译成功的重要 因素 。 [ 关键词]逻辑思维转换 ;误译 ;翻译教学
能影响学生对原文的理解 ,同时英语思维定式也 会对译文的组织产生干扰 ,即是说,逻辑思维转 换与运用的正确与否是导致学生误译的主要原因 之一 ,英汉两种思维模式之间的顺利转换是翻译 成功的重要 因素。 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不同,英语 民族和汉语 民族在思维方式上存在不少差异 。英 语民族崇 尚天人 对立 ,征服 自然 ,侧重 向外 寻 求 ,强调 由一到多 ,部分优先 ,注重人与物的关 系,故形成分 析型思 维。汉语 民族 强调天人合 顺应 自然 ,整体和谐 ,强调从多归一 ,注重 人际关系,从而形成了综合型思维。分析型思维
然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 ,在翻译过程中要 在英汉两种思维模式之间顺利转换却非易事。在 教学实践 中,我们对学生的翻译作品从初译到修 改的整个过程进行 了跟踪研究 。从中发现 ,从 理解原文到组织译文 ,英汉两种思维模式很可能
翻译中思维模式的转换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翻译中思维模式的转换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20050501翻译中思维模式的转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杨琴指导教师龚雪萍思维和语言关系密切。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思维的内容和方式影响和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形式。
而翻译活动始自语言,终以语言。
语言,思维,翻译相互联系。
虽然思维的内容和方式的共性是翻译的基础,但是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还是有差异的。
思维模式的差异导致了语言表达上的明显差异,这就是我们在翻译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的根源。
本文试图探讨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并提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不断地转换思维方式,排除思维模式对翻译的负面影响,以便正确理解原文,为读者奉献高质量的译文。
第一章作者首先简要地分析了思维模式的定义、特点及其分类。
然后重点分析了形成思维模式的重要原因: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历史积淀、社会经济、哲学观点以及宗教信仰。
在这几个因素中,哲学观点和哲学方法对思维模式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作者分析了思维、语言和翻译的关系。
首先阐述了思维与语言的辩证关系。
思维从某种程度决定和影响了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语言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思维的发展。
从这个关系中,我们可以得出,思维模式从某种程度上讲决定了语言的表达方式。
众所周知,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
既然语言与思维关系如此紧密,那么翻译也和思维关系密切。
所以说,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思维活动。
第三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
作者首先阐明了思维模式与语言表达方式的iii关系,接着对中英思维模式迸行了详尽的对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主体思维与客体思维、直觉思维与理性思维、以及螺旋型思维与直线型思维。
然后作者细致地分析了各个思维模式对语言的影响,以及由于思维模式的不同给翻译造成的障碍,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转换思维模式,尽可能使译文更自然,更地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科技翻译Shanghai J our nal of T r anslator s f or S cience and T echnology2003N o .3翻译中思维的转换叶邵宁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0642)邓英华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外语系,湖南长沙410004)[摘要]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
汉英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导致两种语言在表达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翻译过程中,有时须通过思维方式的转换,使译文地道、自然,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关键词]思维方式;思维差异;语言;转换[中图分类号]H 315.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6141(2003)03-0043-03[收稿日期]2003-03-04[作者简介]叶邵宁(1962-),女,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邓英华(1970-),女,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外文系讲师,研究方向:英汉语言与文化对比。
一、引语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双语转码的活动,它不仅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还涉及到两种语言中两种文化的沟通。
语言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表达法和习惯用法的差异,可以追溯到更深层次的思维方面的差异。
刘宓庆认为:“思维支配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载体,许多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必须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中去找,思维方式制约着表示概念的词或词组形式以及表达判断的句子和表达推理的句群的结构和排列顺序。
中国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感到最难掌握的亦是用英语进行思维,因而译语或多或少地带有中文腔。
例如:(1)O n M a y Day ,there ar e people mo unt ain peo ple sea in T ian An M en Squar e.(2)O n M ay Day ,there are a g reat many peo ple in T ian A n M en Squar e .(1)句充满了意象性的词汇,反映出汉语语言的思维模式,但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2)句是正确的英语表达。
如何才能再现源语自然的、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语言的使用体现着思维的选择和创造。
翻译的过程,既是语言形式的转换,也是思维的转换。
东方的思维可概述为:直观的、具体的、综合的、整体的、主观的等等;与之相比,西方的思维是分析的、逻辑的、抽象的、个体化的、客观的等等。
了解这些差异,在翻译过程中有目的地进行思维转换,对作出地道的译语十分重要。
二、翻译过程中思维的转换1.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汉式思维是具体、直观的,在语言中尽可能地动用具体的形状、印象和声音来传递思想和信息。
思维中的直观性,决定了汉语是一种表意性的语言,就是以“观物取象”,即取万物之象,加工成为象征意义的符号来反映、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
而英式思维则是抽象的,倾向于使用表达同类事物的整体词语来表达具体事物或现象。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反映在语言表达方式上,表现为词语概念的虚实转化,即英语常用抽象概念的词语表达一些具体事物和现象,汉语则化抽象为具体。
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译为A s y ou so w ,y ou w ill r eap.英译时,无须绞尽脑汁地试图把“瓜”、“豆”搬进英语。
类似的例子还有:看菜吃饭to fit the a ppetit e t o the dishes;十恶不赦g uilty beyo nd fo rg iv eness;九死一生a nar -r ow escape ;不尝黄连苦,怎知蜂蜜甜Who has never tasted bitter kno ws not w hat is sw eet ;活到老,学到老L iv e and lear n 等等。
由于思维差异,英汉语中动词、名词和介词的使用频率不同。
英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和介词,因而显得虚、静和抽象;汉语多用动词,所以显得实、动和具体。
英译汉时,必须将原句适当实化,具体化,使其抽象性弱化,以适应汉语的表达方式。
英语中的一些抽象名词或介词,可以通过词类转换、增加词汇说明或置换以实化虚,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
例(1)T he boo k is in the p r ess . 该书即将出版。
例(2)T he introduction of the new equipment in the fa cto r y has led to a steady incr ease in pr oduct ion. 该厂引进了新设备,生产稳步增长。
例(3)His mind swept easily over the w hole w or ld in-cluding many land s and ep ochs . 他纵览全球,古今中外,了如指掌。
这里“many lands ”与“many epochs ”表达了抽象的概念,译文通过置换(“many lands ”译为“中外”,“many epochs ”译为“古今”),说明了词语所蕴涵的意义。
例(4)He w ant ed to lear n ,to know ,to teach .(fro m “De Gaulle ”) 他想学习,增长知识,也愿意把知识教给别人。
“to know ,to teach ”表达了抽象的概念,译文通过增加补充词汇形象地表达了这些词语的意义。
反过来,汉译英的时候,应当将有些动词转化为名词或介词,使其抽象化。
・43・例(5)为了作出合理的推断,我们在阅读时不能局限于词的字面意义。
译文:I n o rder to make r easo nable infer ences w e sho uld rea d and think bey ond the print ed w or ds.例(6)一九六四年十月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使世界大为震惊。
China's first a tomic blast in O cto ber,1964 w as a gr eat shock to the r est of t he w o rld.2.直接思维与理性逻辑思维汉民族在哲学上注重心理时空,对外部事物的反映靠直觉感性的认识,思维上重觉悟而不重形式论证,轻逻辑;西方思维注重的是自然时空,思维上注重形式分析和逻辑推理。
因而英语以形合见长,汉语以意合见长。
汉语句子结构松散,在语法上,汉语更多的是利用“意义支点”和语义因素的链条作为语言组织的重要手段,即汉语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其关联照应手段是隐式的。
英语句子的表现却严密地受逻辑形式支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其关联照应手段是显式的,因而在进行汉译英的翻译实践时,有时很有必要增添译语的衔接连贯手段,变隐性连接为显性连接。
例(7)饮至半酣,瑜携干手,同步出帐外。
When t he dr inking w as at it s height,Zho u Yu to ok Jiang Ga n's hand and led him out o f the tent.译语采用增添“连接”(表时间的“when”和表添加的“and”)这一衔接手段,使得译文句子结构合理,条理清楚,从而增强了连贯性。
例(8)他们去用餐。
美酒佳肴,使他们顿受感染,言谈间绝无恶意,甚至有友好之情。
T hey went to dinner.It w as ex cellent,and the wine was g oo d.Its influence pr esently had its effect o n them.T hey talked no t o nly w it ho ut acr i-mony,but even w ith fr iendliness.源语中只有两个“他们”为照应衔接手段,译语除了把他们直译为照应“they,them”之外,还增添了4个照应衔接手段(1个it,2个its,1个they),使得译文语句十分连贯。
汉语中经常有“流水句”,英译时就要运用英语中的从属连词、不定式和分句等语言手段实现并句,使译语符合其自身的表达习惯。
例(9)必须采取措施,改善投资环境,切实制止对企业乱摊派、乱收费的错误做法。
M ea sur es t o impr ov e invest-ment envir o nment m ust be t aken,and,abov e all,to check impr oper practices,such as shar ing ex tr a ex penses among for eig n and joint enterpr ises and collecting unr easonable fees amo ng them.而一般情况下,英语句子(形合句)译成汉语意合句较符合汉语的说话习惯。
例(10)A s the w eather w as fine,w e decided to climb the mountain. 天气较好,我们决定去爬山。
译文中删去了连词“由于(as)”,更符合汉语规范。
例(11)Can yo u answ er me a question w hich I w ant to ask and w hich is puzzling me? 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懂,想请教你,你能回答吗?译文按照汉语的行文习惯将英语长句拆成几个单句,通顺易懂。
3.整体思维与分散性思维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总是习惯于从整体把握对象,“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论为其最基本的特点。
汉民族的思维是整体综合的,概括的;而西方思维注重细节分析,在对自然社会的思考中往往把一个整体加以分解剖析,英美人的思维是个体的,分散的。
这种思维差异表现在语言上,英汉语对事物的定义不同,从而用词出现不同的倾向。
英语的语词具有明显的重建性,即不重复使用一个语词或一套语言来表达已变化了的事物。
例如,“cat tle”是“牛”的总称,但它不具备汉语“牛”的概括性和累积性,只有靠重建扩展出如“calf”,“cow”,“o x”,“buffalo”等更具体的词。
汉语则是靠累积而不是重建来扩展语词,因而汉语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和较灵活的搭配性。
例如,人们可以用“开”字组出一系列的词语耒:开会,开门,开车,开刀,开收音机,开机器等,但若译成英语,这个“开”字要根据搭配选用不同的词:to ho ld a meet ing,t o o pen the doo r,to drive a car,to hav e an o per ation,to turn o n the r adio,to oper ate a machine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