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英思维差异谈翻译
从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看翻译技巧

Ⅱ. 主句 谓语 和 宾语 之 间有 插 入 语 时 ,宾 语 从 句 前 的 t a 不 ht 能省 。
( )同位 语从 句 中 w i 2 hc h的误 用
f T eeae in hc s uat aeb cmigmoepp a i 误 hr l g sw i r tr ns l eo n s hea r o u rwt l h
fmiis a le .
iw eh r “ f hte 作 是否”讲引导名词性从句时,很多情况下可以 /
互换 。
Eg Iltyt ido t :' r fn u te/ftema hn si e dc n iin l o wheh ri c iei ng o o dto . h
在东 方 民族 的 哲学 思 想 中 ,儒 家 思想 是 对 中 国社 会 影 响最 大 的思 想 之 一 。 “ 儒 家 为代 表 的先 哲 对 世 界 的 认 识 主要 不 是 出于 以 对 自然 奥 秘 的好 奇 ,而 是 出于 对 现 实 政 治 和伦 理 道德 的 关 注 。 ” 而 在 海 洋 型 地 理环 境 中 发展 起 来 的英 美 文 化促 成 了英 美 人 对 天文
关 键 词 :汉 英 思 维 方 式对 比 意合 形 合
一
、
汉英 思维 方式 对 比
一
个统 一 的整体 ,以 “ 与 天地 万 物 为一 体 ” 为最 高 境 界 , 即将 人
中英思维模式差异对汉英翻译的实践性指导

F B 在 T e r0附 n 日 一 书中认 为汉语 用词具 体( nr e、 1c eb h t f A l Tk c ct 0 e) 表达 清晰 (P 、 言形 象 ( c鹏 qe, d埘’语 pl j t u)而英语 措辞 抽象 8 I l 妇c 、 b )
辩 证。 在语 言中主要体现为 : 汉语 句子重心在后 , 为头大尾小的 “ 狮 子头” 句式 ; 英语重心 在前 , 为头小尾大 的 “ 孔雀 尾” 句式。在汉英 翻译的句子处 理 中, 应该确 定重心 , 进行旬 序调整 , 即采用句 法翻
程度上体现了英语对 “ 论事” “ 和 物为” 的强调。 总之, 中英 思维不 同 , 如果 在翻译实 践 中照搬 主语 , 使译文 会
行文生硬 , 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 造成意义误解。汉译英 时, 要对主 语 的确定慎重考虑 , 强调客观时 , 采用主语物化的翻译方法。
1 中国的形象思 维和英美 的逻辑思维
wo I a ef e n1v i agl udh v 枷 ni 0 eⅥ 山 I ym0eta 0y as0de h s ei. r h n2 e r l rt锄 h s
唯恐不周 。 日 ” 陈宏薇 的《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 中具体列出了中英思
维四个方 面的对 比。综合 中外学者的有关论述 , 结合翻译教学的实 践 总结 ,概括 出中英 思维四个方面 的差异在汉英语 言中的具体表
直觉 、 具体 和圆式 为特征 , 是一种 曲线型 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习惯 于绕弯子 , 常常从 宽泛 的空间和时 问人手 , 整体 到局部 , 大到 从 从 小, 由远及近 ; 往把 主要内容和关键 问题 保留到最后 。而英美人 往
受“ 天人 相分 ”。 与 自然 对立 的思想影 响 , 人 对待 事物习惯 分析与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对汉英翻译的影响

■■
晋 城
职
知, 中国是一个美食大 国, 一部 纪录片《 舌尖上 的 中国》 让全世界见识 了中国的美食 , 也体会 了中国 人 对 待食 材 烹 饪过 程 的认 真 和重 视 , 这 种 态 度 也
体 现在语 言表达 。以英文单词 m a k e 为例 , “ m a k e
业
译的影响 , 旨在通过 这种对 比 , 提 高翻 译的质量 , 使译 文更精准 、 更地道 、 更符合 目标语 的表达 习惯 , 进而
促 进 中西 方 文 化 的 有 效 交流 。 关键词 : 思 维差 异 ; 汉英 ; 翻译
中图分类号 : H0 5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6 7 4 - 一 5 0 7 8 ( 2 0 1 7) 0 6 一 - 0 0 8 1 — 0 2 DO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5 0 7 8 . 2 0 1 7 . 0 6 . 0 2 4
( 二) 中 国人偏 好 委婉 , 西方人 偏好 直接
技
求
西方哲学家认为“ 世界对立 , 非此 即彼” , 中国 哲学 的思想是“ 天人合一 , 亦此亦彼” 。比如 : 在西 方, 一个男孩和女孩谈恋爱 , 情到浓处 , 男孩会对 女孩说一句 “ I l o v e y o u ” , 女孩一般也会 回复“ I l o v e y o u , t o o ” 。但 在 中 国文化 里 , 当一 个男 孩 对女 孩 说
作者简介 : 赵艳芳 ( 1 9 8 4 一) , 女, 1 I l 两晋城人 , 讲师 , 硕 士 主要研 究 向为英语 翻译 卜 j 教学
・
学 术 探响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差异对比分析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差异对比分析英汉语言作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有着很大的不同。
要在翻译中灵活转换,就很有必要首先弄清楚其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
标签:思维模式;思维差异;英汉互译很多学者认为,思维方式与语言密切相关,“思维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
(连淑能,2002)。
东方和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形成两大类型的思维模式。
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模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理性、逻辑、实证等等。
英汉互译中语言转换很大程度上受英汉思维模式的影响,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整体思维VS 分析思维(Synthetic thought VS Analytic thought)一般来看,中国人倾向于整体思维。
而英语国家的人则恰恰相反,会将整体分解成具体的部分,然后分析其特征、功用、关系等。
中国人计算时间一般按照年-月-日-小时-分钟从大到小的顺序,而英语中则从小到大,分钟-小时-日-月-年;中国人的名字一般将姓置于前,名放在后,而英语国家的人名顺序是先名后姓。
二、形象思维VS 抽象思维(Imaging thought VS Abstract thought)中国人往往选择形象思维,西方人选择的抽象思维。
中国的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人会选择形象思维,例如,“人”、“田”、“山”等;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其需要借助于抽象思维的方式来表达含义。
例1:Now that the merger of “dot and com” has created so many young millionaires,there’s a new topic:venture capital.译文:既然网络公司的兼并造就了如此多的年轻百万富翁,我们面临一个新话题:风险资本。
从汉英思维差异谈专八考试翻译中的“八戒”

翻译的八条“戒律”英语学习者一般愿做英译汉题目,怕做汉译英题目。
由于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汉英词语之间存在着或显或隐的翻译上的陷阱,导致汉译英远比英译汉易于出错。
用鲁迅的话说,就是“词典不离手,冷汗不离身。
”这提醒译者必须对这些差异心中有数(牢记“英汉五大区别”即,第一,形合和意合;第二是,繁复和简洁;第三是被动与主动;第四是抽象与具体;第五是变化和反复),然后再调和这些差异,“摆平”这些差异。
为此,要迈好下面八道坎儿,时刻要留心这八条“戒律”——只想为你擦亮满天星光,以免在熟路上“迷失方向”。
一、戒用词单一、从一而终汉语言简意赅,句子灵活,往往是一个汉语词汇对应N个英语词汇,具体到在本句中应该采用那个意项,务必抓住精神实质,不可以不变应万变。
至于怎么应变,这就是显示译者功力的地方了。
比如:都是“问题”,下面的翻译各不相同,几乎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共同关心的问题questions of common interest解决问题solve a problem问题的关键the heart of the matter关键问题 a key problem原则问题 a question/ matter of principle悬而未决的问题an outstanding issue没有什么问题Without any mishap摩托车有点问题。
Something is wrong with the motorcycle.问题不在这里。
That is not the point.最近揭发出相当严重的贪污、受贿和官僚主义问题。
Serious cases of embezzlement, bribery, and bureaucracy have been brought to light recently.译者要掌握这种汉英翻译中的“游击战术”,翻译家应是不同“文化王国”边境线上的“游击战略家”。
例2:to be on tenterhooks(心情烦乱、焦急、紧张)1)She was on tenterhooks when she heard of her mother's illness.她得知母亲病了,坐立不安。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词汇选择
1、词汇选择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英汉词汇选择产生了影响。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目 标语言的思维方式特点。例如,在英语中常用“it is said”、“there is evidence”等客观描述词汇,而在汉语中则更倾向于使用主观感受的词汇如“我 觉得”、“我认为”等。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适当调整词汇选择,以符合目标语 言的思维方式特点。
2、实证思维与直觉思维
西方文化注重实证和逻辑,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结论。而东方文化则更 倾向于依赖经验和直觉进行判断。这种差异在翻译中表现为西方语言的客观性和 精确性,以及对东方语言的含蓄和主观性的理解。
3、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
3、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
西方文化注重分析和分解,倾向于将整体分解为部分进行研究。而东方文化 则更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强调事物之间的和相互作用。这种思维方式在翻译中 表现为对原文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选择。
二、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翻译的 影响
1、词汇层面
1、词汇层面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价值观、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原文 中的词汇可能难以直接对应到目标语言中。例如,“龙”在中文中是吉祥、权威 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是邪恶的象征。因此,在翻译中需要考虑到这些文化 差异,选择适当的词汇进行表达。
三、如何应对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对英汉语言与翻译的影响
1、提高文化意识
1、提高文化意识
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是提高翻译质量的关键。译者需要具备跨文化意识,了解 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信仰、习俗等特点。只有深入了解目标文化的思维方式特点, 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
2、培养语篇意识
2、培养语篇意识
语篇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也是体现文化差异的重要层面。译者需要具备 语篇分析能力,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篇特点和结构。通过对目标文化的语篇 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掌握其思维方式特点,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中西方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西方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有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习惯等方面。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手段,需要将原文的
意思准确传达给读者,而这个过程涉及到文化的表达和理解,因此文化差
异会直接影响到中文翻译的内容和方式。
例如,中西方对时间观念的不同,会导致一些表达方式的差异,如西方倾向于使用具体的时间词汇进行描述,而中文中常使用抽象的表达方式。
2.语言结构差异:中文与西方语言在语法、句法和词汇等方面存在明
显的差异。
中文注重主语的省略和上下文的暗示,而西方语言注重说话者
和听话者之间的直接交流。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语言结构进行
调整和转换,以便在目标语言中保持原文的意思和语境的连贯性。
3.表达方式差异:中西方在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文注重含蓄、
委婉和比喻的表达,而西方语言更加直接和具体。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在翻
译时需要进行语气、语调和修辞手法的转换,以使目标语言读者能够准确
理解原文的意义和情感。
综上所述,中西方思维差异对中文翻译有一定的影响,翻译人员需要
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结构和表达方
式等因素进行合适的调整和转换,以实现准确、流畅地传达原文的目的。
从中西思维方式对比看汉英翻译

从中西思维方式对比看汉英翻译摘要: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人类的语言表达深受思维方式的支配。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性造成语言表达方式不同。
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应重视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性,避免受到本族语言思维方式的干扰。
关键词:思维方式;中西差异;汉英翻译一种文化的特点集中反应在该文化地区族群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差异造成语言的差异性。
当今世界各民族地区间的交往离不开翻译,翻译的基础是人类思维共性。
然而翻译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因文化差异带来的语言可译性、不可译性、误译等问题,这是因为人类思维除了共性特征外,不同地区或民族间的思维方式均有个性特征。
与共性相比,个性特征的差异性虽然不占主要地位但恰恰造成翻译困难。
因此,研究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离不开研究中西思维的差异。
一、思维结构与方式的基本概念思维结构是人类思维过程或形态。
思维在经历直观行动、具体形象及抽象逻辑这三大阶段中呈现的思维能力结构模式,例如: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分类、系统化等等。
而思维方式则指同语言的群体其思维结构特征或特定样式以及共同倾向性。
这些特征、样式或倾向性是对思维结构共性或常规的变异。
思维方式长期影响人的一言一行,使得在某一背景成长的人类无意识地接受了它,并以此来与人交流。
反应在语言上,表现为不同民族、地区的语言有其独特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而生活在同一文化背景中的人往往难以发现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一种对语言的隐蔽控制机制,这种机制常常呈现无意识状态,只有当与异文化民族发生实际碰撞时,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因此,人们在学习和应用外语时常常不自觉的将母语思维方式移植到外语表达中,阻碍外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有人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翻译为中式英语“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把人山人海译成“people mountain,people sea”,使得说英语国家人民看到后不理解。
二、中西思维特点(一)中国人重螺旋式思维,西方人重线性思维中国人思维通常是“螺旋式”的,思维活动螺旋式绕圈向前发展,做出的判断或推理的结果以总结的方式安排在结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D期
吴兰青, 敖玉兰: 从中英思维差异谈翻译
GU
的句子可称为是 “ 流水型 ” 。一般是先给出结论, 或说出重 要的事实, 然后再阐明道理, 在每句话中还可依靠多种关 联词语和短语, 对中心词 “ 随举随释 ” 。西方人擅长于用长 句, 中国人更擅长于短句。中国人在说明一件事情, 或者 阐明一个道理时, 重前因后果的顺序、 时间、 地点, 还有其 固定排列的句序。西方人则喜欢先讲明结论,再给出理 由, 且在说明这个道理时还可以随意加入时间、 地点等成 分。如果一个句子中有几个层次时, 排列的顺序一般都是 先从重要的层次讲起。总的来说, 中文句子的结构是前轻 后重, 英文句子的结构则是前重后轻。所以在翻译时, 对 句序就要作一定的调整,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如 “ !"# $%&’( ()* +,’( -# #.,/0 $*& /00 )"* /&# -#%12 3*+4/8 %$ /17 。 在翻译此 3*+4/&%’*1 %1 (#&+ *$ %1(#00%2#13# %’ (* -# +/5#” 句时就要根据中文的习惯应该先讲明原因,然后再说出 结论,此句的译文应是 “ 如果从智力方面进行比较的话, 那么对于所有被比较者而言,前面两个因素必须是一样 ” “ 的。 又如, ("#&# %’ 1* /2&##+#1( )"#("#& +#("*5*0*27 &#$#&’ 。 翻译时, 很 (* ("# 3*13#4(’ 4#3,0%/& (* "%’(*&%3/0 )*&8…… ” 多人倾向于将其翻译为 “ 意见不统一的是…… ” 虽然这样 翻译在意思表达上也没有很大的妨碍,但根据中国的表 达方式应该是先讲出事实, 再给出结论。如果将 “ 人们对 此意见不一 ” 置于句末, 就更为合理。此外, 由于英文语法 功能强, 故在使用从句时, 一个 ("/(6 )"#16 %( 或者一个词 组就可代替前面的一段话,而依靠意合的中文却很难做 到这点, 所以在翻译时, 适当地增加成分是必要的。很多 时候, 由于我们缺乏这种 “ 无中生有 ” 的意识, 所有翻译出 来的文章往往让人觉得有所欠缺、 难于理解。例如: 9( %’ 1*( ("/( ("# ’3/0#’ %1 ("# *1# 3/’# : %1 ("# -/8#&’ ; < 6 /15 ("# -/0/13# %1 ("# *("#& : %1 ("# -,(3"#& ; ’ < 6 5%$$#& %1 ("# 4&%13%40#’ *$ ("#%& 3*1’(&,3(%*1 *& +/11#& *$ )*&8%12= 并不是 说面包师或屠夫所用的磅秤在构造原理或工作方法上和 化学家所用的天平存在着差异。
=
综合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
中国人重意合, 形散而神不散, 句子之间的联系不是
单靠语法, 主要是靠使用顺序和思维进程, 所以汉语句子 都是层层渐进、 前因后果、 一目了然。西方人重形合, 句子 结构严密、谨慎, 且主要依靠语法功能进行连接, 英语中
收稿日期: =@@B H @? H @G 作者简介: 吴兰青 > "GI@ H C , 女, 重庆人, 在读硕士研究生 F
"
本体思维和客体思维
中国人的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人本文化,万事以人为
本。这种人本文化沉积下来形成的思维就是以人为中心, 从人的角度来看问题。而西方人却习惯于自然辩证法, 以 物为主体, 久而久之, 西方人的思维就更习惯从客观事物 出发来看待问题。最后反应到语言上就形成了很明显的 差异。中文句子更习惯以人或物为主语, 当主语不是很明 显时就使用无主语句。同时, 传统中文语法中, 除了表达 一种结果或者本身性质不是很好的情况下,一般用主动 语态。而英文却相反, 在陈述客观事实或者叙述一件事情 时,习惯以物为主语, 除了祈使句外, 严格的语法要求是 不能出现无主语句的。因为不能使用无主语句, 所以被动
>
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字面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就
!"#$%##"&’ ()&%* +,(’#-(*"&’ .,&/ 01"’2#2 3 4’5-"#1 +1"’6"’5 !"..2,2’$2
LM N/1 O .%126 AP Q, O 0/1
: R*,(")#’( $%1/13%/0 /15 #3*1*+%3 ,1%@#&’%(76 S"*12.%12 TDJJUH6 S"%1/ < 7)#*,($*8 ?7 /1/07V%12 ("# 5%$$#
# %1 ("# )/7 *$ ("%18%12 *$ S"%1#’# /15 W120%’"6 ("# /,("*& %00,’(&/(#’ ("# 4&*-0#+’ #+#&2%12 $&*+ (&/1’0/(%*1 5,# (* ("#’# 5%$$#
#’= WX/+40#’ /&# 2%@#1 /%+%12 (* $%15 / -#((#& )/7 (* 5#/0 )%(" ("#’# 5%$$#
#’= 92: ;&,<#8 5%$$#( )/7 *$ ("%18%12;W120%’" O S"%1#’# (&/1’0/(%*1; 0*12 ’#1(#13#; /-’(&/3( 1*,1=
表明了字的含义。而英语却是一种符号语言, /6 -6 36 5 构 成的单词只能给初学者一片茫然。将这种差异归纳起来 就是中国人习惯于具体形象思维,西方人则习惯于抽象 思维。这种差别反映到语言上, 就是中文言必有物, 英语 却习惯使用抽象语言。因此在翻译时, 要注意翻译不一定 要做到词类对等,不要一见到名词,就用名词进行代替, 这样做反而会使译文矫揉造作、 不真实。 在处理英语中的抽象名词时,一是根据上下文增加 成分, 把抽象名词转化成具体名词。如: / &#$%1#+#1( *$ ("# “ ; 二 ?%2 ?/126 应该将其补充为 更为完善的大爆炸理论 ” 是从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汉语中经常出现 几个动词或动词性结构连用的情况,而英文只用一个谓 语动词, 这时既可将抽象名词的词性进行转化, 也可将名 词转化为动词, 如“ ,1(%0 ’,3" (%+# /’ +/18%15 "/’ ("# ’#1’# , 应将其译为 “ 除非人们意识到…… ” , 另外名词还 (*…… ” 可转化为形容词或副词。如:“ ("# 1#) +/7*& #/&1#5 ’*+# , /44%/(%*1 -7 ("# 3*,&(#’7 *$ 3*+%12 (* @%’%( ("# 3%(7 4**&” 新市长有礼貌地前来访问城市贫民, 这里就可处理为: “ 获得了一些好感” 。 : 名词转化为副词 <;又如:“ ("# ’4*8#’+/1 /5+%((#5 ("# $#/’%-%0%(7 *$ ("# A+#&%3/1 4&*4*’B “ 。可以译为: 发言人承认美国的建议是可行的 ” 。 /0’”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给翻译下过这样的定 义:“ 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 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 如何自然地以对等的语言 再现原文的信息,就应考虑到各种语言中存在着思维差 异。思维方式不同, 翻译出来的文章也各有千秋, 为使译 文做到自然、对等, 就应对英汉差异进行认真的比较、 分 析与研究。 参考文献: C D E 杨自俭 = 翻译新论 C F E =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DGGH= C I E 陈定安 = 英汉比较与翻译 C F E =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 出版公司, IJJJ= C > E 刘宓庆 = 文体与翻译 C F E =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 公司, DGGK=
第 "I 卷第 " 期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7F "I3 #’F " K4)F =@@!
=@@! 年 E 月 !"#$%&’ "( !)&%*+) ,"-&.)"%&’ &%/ 01-2%)-&’ 3"’’1*1 "( 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