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简答题作业

合集下载

毛概第二章题库

毛概第二章题库

毛概第二章题库一、简答题1.何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列举几个符合客观规律的生产力发展的例子,并解释其原因。

3.什么是社会群体?4.生产力为什么是社会的力量?5.为什么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二、论述题1.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请你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2.试分析生产力对于社会群体的作用。

三、综合题根据你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二章内容的理解,回答以下问题: 1. 什么是生产力? 2. 生产力的发展为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基础? 3.什么是生产关系? 4. 生产关系的变革为什么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5. 什么是社会制度? 6. 社会制度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7.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如何导致社会发展的?以上是毛概第二章的题库,包括简答题、论述题和综合题。

这些问题涉及到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群体以及社会制度等重要概念和理论。

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发展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以及它们对社会群体和社会制度的影响。

在回答简答题时,要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有清晰的认识,理解生产力是社会的力量,以及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原因。

对于论述题,可以结合相关理论和案例,分析生产力对社会群体的作用,如提高生活水平、提升劳动效率等。

在综合题中,要对第二章的内容有全面的理解,明确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的概念和关系,并能分析生产关系变革对社会变革的动力作用,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如何推动社会发展。

通过研究和掌握这些问题,可以加深对毛概第二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提供基础。

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人教版初中9年级化学第二章简答题专项复习题(培优专题)

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人教版初中9年级化学第二章简答题专项复习题(培优专题)

一、解答题1.空气污染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

空气质量日报、预报是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的环境信息,可及时准确地反映空气质量状况,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

下表为某日我国部分地区的空气质量日报内容:城市首要污染物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A可吸入颗粒物111Ⅲ轻度污染B可吸入颗粒物104Ⅲ轻度污染C二氧化硫61Ⅱ良D24Ⅰ优根据表格回答下列问题:(1)当日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是____ (填序号)。

(2)当日影响以上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是____、____。

(3)想一想,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从哪儿来的?____。

(4)为防止空气污染,保护蓝色美丽的天空,你有什么好的建议?____。

解析:D 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多使用清洁能源等(1)由表可知,D城市的空气质量是优,是当日空气质量指数最好的城市。

(2)由表可知,当日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

(3)化石燃料中含有较多的氮、硫等元素,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污染物,故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

(4)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多使用清洁能源、绿色出行等都可以防止空气污染。

2.汽车尾气是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为了创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许多城市正在采取有力措施提高空气质量。

如规定所有机动车要安装尾气净化器,它的特点之一是使一氧化碳与一氧化氮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气。

(1)写出一氧化碳与一氧化氮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

(2)列举提高空气质量的另外两个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碳+氮气(2)①植树造林②使用清洁能源③加强空气质量的监测【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一氧化碳与一氧化氮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即氮气,故一氧化碳与一氧化氮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碳+氮气(2)提高空气质量的措施:①植树造林②使用清洁能源③加强空气质量的监测等考点:文字表达式的书写,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3.康康同学在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进行收集气体。

(必考题)人教版初中9年级化学第二章简答题专项经典习题(答案解析)

(必考题)人教版初中9年级化学第二章简答题专项经典习题(答案解析)

一、解答题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请回答下列问题,(1)洁净的室气对于人类非着重要。

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大气的是_____(填序号,下同)。

a.使用清洁能源b.燃放烟花爆竹c.大量植树d.推广私家汽车出行(2)食品包装时充入氮气来防腐,这是利用了氮气的_____性质;放置在空气中的酥脆饼干会变软,是因为空气中含有_____。

(3)已知灯泡内若残留有空气会缩短灯泡的使用寿命。

为了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

灯泡中常放有极少量的红磷,其作用是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解析:ac 化学性质稳定 水蒸气 消耗氧气 2254P+5O 2P O 点燃(1)a 、使用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碳氧化物、硫化物、氮化物等的排放,利于环境保护,选项a 符合题意;b 、燃放烟花炮竹可以增加硫化物、细颗粒物等污染的排放,不利于大气环境的保护,选项b 不符合题意;c 、大量植树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排放氧气,另外可以减少颗粒粉尘,利于大气环境的保护,选项c 符合题意;d 、推广私家车出行,将加大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增加大气污染,选项d 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

(2)氮气化学性质稳定、无毒,不能与食物组分反应,可以防止食物变质腐烂,利用氮气的化学性质;空气中含有水蒸气,被饼干吸收后,饼干变潮而不再发酥;(3)将灯泡中氧气消耗后,防止灯丝与氧气反应,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所以磷的作用为消耗氧气,方程式为2254P+5O 2P O 点燃。

2.某班同学用右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先用弹簧夹夹住胶管,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

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集气瓶内水面变化情况。

实验完毕,甲同学的集气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乙同学的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

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_______(填编号)。

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②甲同学可能实验前未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置漏气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兴趣小组同学又用下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他们把红磷换成镁条在集气瓶中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发现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70%,他们的实验操作规范无误。

人教版初中9年级化学第二章简答题专项经典习题(课后培优)

人教版初中9年级化学第二章简答题专项经典习题(课后培优)

一、解答题1.请根据下列图示实验回答问题。

(1)B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C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D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2)C 中的现象是_________色的木炭剧烈燃烧,发出_________,放出热量。

(3)A 、B 、D 、E 装置的集气瓶中均需放少量水,D 瓶放水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

(4)E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当装置冷却到室温,打开止水夹后的现象是_________。

若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导致的测定结果_____1/5(填写“大于”、“小于”或“等于”)。

该实验中,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过程是_________。

解析:S+O 2SO 2 C+O 2CO 2 3Fe+2O 2Fe 3O 4 黑 白光 防止高温物质溅落使集气瓶底炸裂 4P+5O 22P 2O 5 烧杯中的水沿导气管倒流..回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中原空气体..............积的..1/5...小于 整个过程中,集气瓶中压强先变大,后减小至大气压以下,又增大,恢复到大气压【解析】(1)B 中是硫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S+O 2SO ;C 中是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2C+O 2CO ; D 中是铁和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为:23Fe+2O 34Fe O ;(2) C 中的现象是黑色的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3)A 、B 、D 、E 装置的集气瓶中均需放少量水,D 中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故D 瓶放水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高温物质溅落使集气瓶底炸裂;(4)E 中是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4P+5O 252P O ;当装置冷却到室温,打开止水夹后的现象是烧杯中的水沿导气管倒流回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中原空气体积的1/5;若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导致的测定结果小于1/5,该实验中,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过程是整个过程中,集气瓶中压强先变大,后减小至大气压以下,又增大,恢复到大气压。

(必考题)人教版初中9年级化学第二章简答题专项复习题(培优)(1)

(必考题)人教版初中9年级化学第二章简答题专项复习题(培优)(1)

一、解答题1.空气污染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

空气质量日报、预报是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的环境信息,可及时准确地反映空气质量状况,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

下表为某日我国部分地区的空气质量日报内容:城市首要污染物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A可吸入颗粒物111Ⅲ轻度污染B可吸入颗粒物104Ⅲ轻度污染C二氧化硫61Ⅱ良D24Ⅰ优根据表格回答下列问题:(1)当日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是____ (填序号)。

(2)当日影响以上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是____、____。

(3)想一想,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从哪儿来的?____。

(4)为防止空气污染,保护蓝色美丽的天空,你有什么好的建议?____。

解析:D 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多使用清洁能源等(1)由表可知,D城市的空气质量是优,是当日空气质量指数最好的城市。

(2)由表可知,当日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

(3)化石燃料中含有较多的氮、硫等元素,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污染物,故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

(4)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多使用清洁能源、绿色出行等都可以防止空气污染。

2.某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

该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①将图中的集气瓶分为5等份,并作好标记。

②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的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

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请回答下列问题:(1)红磷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③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为空气体积的__________。

(4)该实验可推论出氮气__________(填“易”或“难”)溶于水和其化学性质________(填“活泼”或“不活泼”)的结论。

《好题》人教版初中9年级化学第二章简答题专项知识点总结(培优提高)

《好题》人教版初中9年级化学第二章简答题专项知识点总结(培优提高)

一、解答题1.小华用如下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若他所用的R为木炭,你认为他的实验能否成功,说明理由。

解析:不能;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造成气压没有明显减少,水无法进入,故不能成功。

【解析】本题考查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原理。

用燃烧法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原理是:利用可燃物燃烧消耗空气里的氧气后,使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当打开弹簧夹时,在瓶内外压强差的作用下,水就会被压入瓶中,使液面大约上升至原来瓶内气体体积的1/5.这样通过有形的水的体积来暗示无形的氧气在瓶内空气里的体积,从而推算出空气里氧气的体积含量。

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造成气压没有明显减少,水无法进入,故不能成功。

点睛:用燃烧法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所选可燃物应满足条件有①能在空气中燃烧②燃烧时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③燃烧时不能产生气体。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为什么试管口要略低于试管底?解析:防止冷凝水回流【解析】试题分析:加热试管中的固体时,一定要将试管的底部略高于试管的口部,防止水倒流,使试管倒流。

3.某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

该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①将图中的集气瓶分为5等份,并作好标记。

②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的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

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请回答下列问题:(1)红磷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③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为空气体积的__________。

(4)该实验可推论出氮气__________(填“易”或“难”)溶于水和其化学性质________(填“活泼”或“不活泼”)的结论。

广东佛山市人教版初中9年级化学第二章简答题专项复习题(课后培优)

广东佛山市人教版初中9年级化学第二章简答题专项复习题(课后培优)

一、解答题1.人类为探索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以阅读下列信息:数十亿年来,地球大气的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表所示是原始大气和目前空气的主要成分:根据上面提供的信息,运用你学过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原始大气是指绿色植物出现以前的大气。

假设把现代的人或其他的动植物放在原始大气中,你认为他们能否生存下去?_____。

原因是_____。

(2)绿色植物出现以后,原始大气中的2CO 逐渐减少,2O 逐渐增加,原因是_____。

(3)随着原始大气中2O 缓慢地增加,4CH 、3NH 、CO 等气体逐渐被氧气氧化而缓慢地减少,使大气的成分逐渐演化成现代大气。

原始大气中NH ,可转化为现代大气中的_____。

试写出氧气分别与CO 、4CH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解析:不能 在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反而有有毒的CO 、3NH 等物质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时,吸收2CO ,放出2O 2N 、2H O 222CO O 2CO +光照、2242CH 2O CO O 2H ++光照【解析】【分析】根据4CH 、3NH 、CO 、2CO 等的性质进行分析。

(1)把现代的人或其他的动植物放在原始大气中,不能生存,在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反而有有毒的CO 、3NH 等物质。

(2)绿色植物出现以后,原始大气中的2CO 逐渐减少,2O 逐渐增加,是因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时,吸收2CO ,放出2O 。

(3)随着原始大气中2O 缓慢地增加,4CH 、3NH 、CO 等气体逐渐被氧气氧化而缓慢地减少,使大气的成分逐渐演化成现代大气。

原始大气中NH 3,可转化为现代大气中的2N 、2H O ;氧气分别与CO 、4CH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 2CO O 2CO +光照、2242 CH 2O CO O 2H ++光照。

2.地壳中质量分数最大的金属元素是 ,质量分数最大的非金属元素是 ,它们所形成的化合物是 (填名称).解析:铝,氧,氧化铝.【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地壳中元素的含量分析回答.解:地壳中质量分数最大的金属元素是铝,质量分数最大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它们所形成的化合物是氧化铝.故答为:铝,氧,氧化铝.3.某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

(必考题)人教版初中9年级化学第二章简答题专项知识点总结(培优)

(必考题)人教版初中9年级化学第二章简答题专项知识点总结(培优)

一、解答题1.小华用如下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若他所用的R为木炭,你认为他的实验能否成功,说明理由。

解析:不能;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造成气压没有明显减少,水无法进入,故不能成功。

【解析】本题考查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原理。

用燃烧法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原理是:利用可燃物燃烧消耗空气里的氧气后,使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当打开弹簧夹时,在瓶内外压强差的作用下,水就会被压入瓶中,使液面大约上升至原来瓶内气体体积的1/5.这样通过有形的水的体积来暗示无形的氧气在瓶内空气里的体积,从而推算出空气里氧气的体积含量。

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造成气压没有明显减少,水无法进入,故不能成功。

点睛:用燃烧法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所选可燃物应满足条件有①能在空气中燃烧②燃烧时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③燃烧时不能产生气体。

2.某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

该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①将图中的集气瓶分为5等份,并作好标记。

②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的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

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请回答下列问题:(1)红磷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③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为空气体积的__________。

(4)该实验可推论出氮气__________(填“易”或“难”)溶于水和其化学性质________(填“活泼”或“不活泼”)的结论。

解析:冒出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使集气瓶中的氧气完全反应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约五分之一处五分之一难不活泼【解析】(1)红磷在氧气中能够剧烈地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烟;(2)根据将空气中氧气消耗完分析;(3)当集气瓶中的氧气消耗后,冷却到室温时,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进入集气瓶;(4)氮气不溶于水,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简答题作业
一、简答题(共2题,10分)
1、简述成本估算技术中的代码行技术的原理?
估计出源代码行数以后,用每行代码的平均成本乘以行数就可以确定软件的成本。

每行代码的平均成本主要去决定于软件的复杂程度和工资水平。

正确答案:
估计出源代码行数以后,用每行代码的平均成本乘以行数就可以确定软件的成本。

每行代码的平均成本主要去决定于软件的复杂程度和工资水平。

2、简述可行性研究过程的基本步骤?
1. 复查系统规模和目标。

2. 研究目前正在使用的系统。

3. 导出新系统的高层逻辑模型。

4. 进一步定义问题。

5. 导出和评价供选择的解法。

6. 推荐行动方针。

7. 草拟开发计划。

8. 书写文档提交审查。

正确答案:
1. 复查系统规模和目标。

2. 研究目前正在使用的系统。

3. 导出新系统的高层逻辑模型。

4. 进一步定义问题。

5. 导出和评价供选择的解法。

6. 推荐行动方针。

7. 草拟开发计划。

8. 书写文档提交审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