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中的音乐美学——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音乐浅探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的音乐与乐器制作

春秋战国的音乐与乐器制作

春秋战国的音乐与乐器制作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有着丰富多样的变革,音乐与乐器制作也达到了巅峰。

本文将着重探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与乐器制作的发展与特点。

一、音乐在春秋战国的地位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成为了统治者与贵族阶层展示自身威望与审美情趣的方式。

不仅在宗教仪式、宴会活动中广泛使用,而且还用于国家礼仪等正式场合。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与乐器制作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制作1. 乐器种类丰富多样在春秋战国时期,乐器种类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除了传统常见的弦乐器、管乐器、膜鸣乐器外,还出现了许多新奇的乐器,如低音胡琴、铜铙、铁石磬等,丰富了音乐演奏的表达方式。

2. 乐器制作技艺提升春秋战国时期,乐器制作的技艺得到了显著提升。

乐器的制作材料开始采用更加精细的材质,如黄铜、青铜等金属,制作工艺逐渐精湛。

同时,乐器的外观与装饰也变得更加精美,雕刻工艺和纹饰的运用成为了乐器制作的重要一环。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特点1. 音乐曲调多样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曲调多样,从宫商角徵羽变得更加繁复。

曲调的变化多样且富有情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追求。

2. 科学的音乐理论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理论逐渐形成并得到推广。

乐律理论开始出现,乐音的产生与调节有了科学的基础,对于音乐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重视演奏技巧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强调演奏技巧的训练与提升。

演奏者在技巧上追求精湛与完美,以展示音乐的艺术魅力。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与乐器制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后世乐器制作和音乐表演技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继承与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与乐器制作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多样的乐器种类、提升的制作技艺,以及丰富多样的音乐曲调和科学的音乐理论,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呈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艺术与社会观念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艺术与社会观念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艺术与社会观念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音乐艺术和社会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代中,音乐艺术不仅是人们娱乐和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一、音乐的作用与社会地位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被赋予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

它被认为是一种有助于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手段,也被视为一种能够激发人们文化情感的工具。

当时的统治者普遍重视音乐教育,将其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这个时期,音乐家和音乐才子也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他们常常被各个诸侯国的贵族请去,为他们演奏音乐、创作曲子。

许多音乐家也常常被诸侯国争相拉拢,希望能够借助他们的音乐技巧来增加自己的影响力和地位。

二、音乐的风格与文化交流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风格丰富多样,受到不同地域的文化影响。

每个诸侯国都有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流派。

例如,郑国的音乐独具特色,以其悲壮和豪迈的旋律风格而闻名。

而从楚国传入的音乐则更为热情奔放,富有南方地区的特色。

这些不同的音乐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和特点。

由于当时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交往比较频繁,音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方式。

不同地区的音乐家经常互相交流,从而促进了不同地方音乐的交融和发展。

这种文化交流也为后来中国古典音乐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音乐与社会观念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消遣,更是承载了一定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

音乐被视为一种能够塑造人们性格的工具,通过音乐的教育和熏陶,人们能够培养出道德修养和情感的自控能力。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也受到了一些思想家的重视。

例如,孔子曾经对音乐的作用有着深刻的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关于音乐的观点。

他认为音乐应该是端正的、庄重的,能够使人们的情感得到调节和升华。

这种音乐观念在之后的历史中对中国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艺术与社会观念紧密相连,互相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与音乐风格

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与音乐风格

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与音乐风格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造的时期。

乐器和音乐风格的发展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文将重点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和音乐风格,来探究这段时期音乐文化的特点和变化。

一、乐器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种类繁多,主要分为弦乐器、管乐器、膜拨乐器和铜鸣乐器四大类。

首先是弦乐器。

在这个时期,弦乐器的代表性乐器是琴,包括古琴、瑟、筝等。

古琴是最为著名的古代乐器之一,其独特的音色和技巧深受人们的喜爱。

瑟是一种多弦的古代弹拨乐器,音域较广,常用于演奏宫廷音乐。

筝是一种十三弦的乐器,音色明亮动听,经常用于民间演奏。

其次是管乐器。

管乐器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代表性的管乐器有笙、竽、篪等。

笙是一种多管的吹管乐器,其音色独特,通常用于表达喜庆或高亢的音乐情绪。

竽是一种大型的吹奏乐器,音域广泛,富有磅礴的气势。

篪是一种竹制的吹奏乐器,音色悠扬动听,常用于宫廷音乐和祭祀仪式上。

其次是膜拨乐器。

膜拨乐器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最具代表性的乐器是鼓、琵琶等。

鼓是一种打击乐器,有大鼓、小鼓等不同种类,常用于战争和庆祝活动中。

琵琶是一种撥弦樂器,外形宜人,音色婉转动听,常用于伴奏和独奏。

最后是铜鸣乐器。

铜鸣乐器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主要有钟、磬等乐器。

钟是一种精美的打击乐器,音色清脆悦耳,经常被用于宫廷音乐和祭祀活动中。

磬是一种用来打击的大型铜乐器,音色高亢有力,被广泛地用于娱神和庆典的音乐表演中。

二、音乐风格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风格独具特色,主要分为雅乐和民间乐两大类。

雅乐是宫廷中的正式音乐,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重要的音乐形式。

雅乐主要用于祭祀、乐舞、宴饮等场合,以宫廷雅士为主要表演者和享受者。

雅乐以庄重、神秘、肃穆为特点,曲调古朴、旋律丰富。

同时,雅乐还追求和声的和谐与美妙,以及乐器的和谐演奏。

民间乐则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也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第2章 西周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46节

第2章 西周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46节

49
“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 者圣贤玩琴以养心。”嵇康
2019/7/17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50
• 师旷,名旷,字子野,晋国著 名音乐家。师旷生而无目,自 称盲臣、瞑臣。
• 《洪洞县志》云“师旷之聪, 天下之至聪也。” 。他还是 位杰出政治活动家和博古通今 的学者,时人称其“多闻”。
2019/7/17
• 《说文》“敔,禁也。一曰乐器,椌楬也, 形如木虎。”
• 《书·益稷》:“下管鼗鼓,合止柷敔。”
• 《尔雅·释乐》:“所以鼓敔谓之籈。”
• 《疏》:“敔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鋙 (龃龉),刻以木,长尺栎之。”
2019/7/17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26
•清宫旧藏,长
68.5cm

32.5cm 。 现 藏 于
24
6、木类乐器
• 木材制成,以红木 为最优。
• 柷(chù):古代 打击乐器。形如方 形木箱,上宽下窄, 用椎(木棒)撞其 内壁发声,表示乐 曲即将起始。用于 历代宫廷雅乐。
2019/7/17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25
• 敔,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又称楬。形如 伏虎,在雅乐结束时,持籈于龃龉上横刮 之,凡三次,作为乐曲的终结。
一、乐器、乐器分类法
• 周代乐器见于记载的有70种左右,《诗经》 中明确提到的有29种。
• 周朝,社会生活复杂化,音乐向前发展, 乐器种类增加,有了分类的需要。三千年 前的周朝产生了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 进行的“八音”分类法,是我国古代器乐 艺术进入到一个较高发展层次的反映。
2019/7/17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2019/7/17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审美教育思想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审美教育思想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审美教育思想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作为一名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一直对古代音乐教育具有浓厚兴趣。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音乐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必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审美思想,简述对现代音乐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春秋战国我国具有数千年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前,我们便可以感受到音乐教育的审美意义。

在《尚书·舜典》中记载:“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直而温。

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抒己见,音乐审美教育理念隐藏在其论著之中。

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许多学派。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则是这四家的代表著作。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仁”,对于音乐,孔子认为应该符合礼乐的标准,音乐可以教化民众成为一名有素质的公民,这就是音乐的教化意义,如何评定一位公民是有素质的呢,按照孔子的说法,这一位公民是具有“仁”的。

何为“仁”,“仁”是一种人格完善,当看到美丽的景色时,会感叹赞美,当看到劳苦的大众时,会心生恻隐之心;“仁”是一种社会情感,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仁”是一种美好、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要求和修养。

蒋勋先生作为一名美学家,他觉得现代人缺少的就是对“美”的事物的感受。

《论语·雍也》篇中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意思是说:“智慧的人乐于像水一样,仁义的人乐于像山一样;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

简论春秋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地位与影响

简论春秋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地位与影响

简论春秋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地位与影响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是一个闪烁着思想的光芒的百家争鸣时期,其既是我国思想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也是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第一个高峰。

孔子的“礼乐观”、老子的“大音希声”、庄子的“自然之乐”、墨子的“非乐观”等等这些对音乐的认识,集中代表了我国音乐美学思想在先秦时期发展的最高成就。

但这些经典的论乐文字,深刻的音乐思想,并不是在战国时期才出现的,而是有一个发展的历史过程,也就是说这些音乐思想有其更为久远的历史渊源。

本文通过对先秦有关音乐美学思想文献史料的梳理和解读,认为春秋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是战国时期乃至后世音乐美学思想的源头,其对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渊源久远,博大精深。

早在春秋时期,就不乏有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对音乐的功能、意义进行过精辟而深刻的论述。

这些论乐的文字虽然不是“就乐论乐”,而仅仅是夹杂在为邦治国的策略和言论之中,且多为只言片语,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但这些论乐思想却已初步涉及到音乐的本质等多方面的特征,它们对后世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品格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虢文公的音乐省风观。

虢文公认为,“音官”能“风土”。

即能“以音律省土风”,通过吹律管测知风气是否和畅,协风是否到来,这就涉及天、人关系,肯定了人为的声律与自然的风、气可以相通,也就肯定了音乐与四时之风及决定四时之风的阴阳之气的联系,肯定了音乐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史伯的“和同”说。

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即“以他平他”,异类相杂,才能产生新的事物,并使之繁衍不息;“以同裨同”,同类相加,则只有量的增加,而不可能产生新的事物。

这是美的事物的普遍规律,音乐之美也不能违背这一规律。

他又进一步阐释了所谓“以他平他”异类相杂,最基本就是“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万事万物都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音乐也不例外。

基于这样的认识,史伯认为音乐和自然万物、社会人事同构,也应取“和”而去“同”,所以“声一无听”,单一的声音不可能动听,而要“和六律以聪耳”,以高低不同的众多乐音组成悦耳的乐曲。

第二章 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第二章 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第二章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1·六乐(六舞):《云门大卷》、《大咸》、《大濩》、《大韶》、《大夏》、《大濩》、《大舞》2·采风:据说周王朝有个规定,每年春秋两季要派人到各地收集一次民间的歌谣,这个制度叫做采风。

3·现存《诗经》是编者从西周王室收存的三千多首歌谣中精选出来的,按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

A:风原位民间歌谣,经文人加工修饰而成,是诗经中最为精华的部分,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B: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他多是贵族文人仿照民歌形式创作的,内容除少数作品外大多是描写贵族生活的;C:颂分为商颂、周颂、鲁颂,这是贵族和统治者在祭祀和大射、视学等重大典礼时所用的歌曲,内容除少数具有史诗性外,多歌功颂德内容。

4·《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5·西周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石、土、木、革、丝、匏、竹八类,简称“八音”。

7·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有130多件。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歌舞与文化传承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歌舞与文化传承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歌舞与文化传承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在政治、文化和经济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变化和发展。

在文化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歌舞不仅仅是一个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歌舞中,最著名的就是“琴瑟和鸣”。

瑟是一种古代的七弦乐器,而琴则是古代的十三弦乐器,两种乐器合奏,可以产生非常悦耳动听的音乐。

在古代的音乐中,琴瑟和鸣是最高雅的一种形式,它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传承。

除了琴瑟和鸣之外,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很多其他的音乐形式。

例如,《楚辞》中的《离骚》就是一种非常有名的音乐歌曲,它描绘了作者离开故乡、流离失所的心情,其中的每一个字都可以配上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

这种音乐歌曲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的方式。

另外,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形式,它就是舞蹈。

春秋战国时期的舞蹈可以分为宫廷舞和民间舞两种形式。

宫廷舞是指出现在王宫中的舞蹈形式,它通常是由美女们舞蹈而成,展现出了古代男性的审美观。

而民间舞则是指出现在百姓中的舞蹈形式,通常是由普通人们自发地组织而成,展现出了古代百姓的习俗和生活方式。

无论是音乐歌舞还是其他的文化形式,它们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这些文化形式不仅仅是娱乐和休闲的方式,更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古代的音乐歌舞中找到启示和灵感,它们仍然是我们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资源。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歌舞和文化传承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它们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

这些文化形式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它们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繁荣和传承,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
听觉中的音乐美学
——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音乐浅探
王 伊
(上海音乐学院,上海 200031)
【摘要】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音乐音响现已无从考究,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那一时期的社会制度、音乐美学文献、乐器形制、律学等方面入手,对那一时期的音乐音响有一些大致的轮廓印象和揣测。

以下文章将通过音乐发展背景、主要的音乐类型、主要乐器、律制、以及记载文献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礼乐制度;律制;乐器;《国语》;《荀子》;《左传》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一、这一时期的音乐发展背景
(一)西周——礼乐制度
西周是奴隶制发展到顶点的时期,统治者以礼、乐、刑、政四术作为统治臣民的手段。

礼乐制度就是以礼仪和音乐的等级化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制度。

各级奴隶主必须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按不同场合举行礼乐,以体现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相互间的关系。

音乐的等级化主要体现“乐悬”制度。

“乐悬”其本意是指必须悬挂起来才能演奏的钟磬类大型编悬乐器。

不同等级的贵族在钟磬乐悬种类的配置方面享有不同待遇。

如王归为天子,因而享用的乐器是四面悬挂,然后依照等级顺次为三面、两面、一面。

“乐悬”的音列制度是:宫、角、徵、羽,不用商音。

(二)春秋战国时期——“礼坏乐崩”
这一时期是奴隶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的大动乱和大变革,彻底打乱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音乐的等级制度也失去了约束力。

这种变动促进了当时音乐的发展,使得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较以前更为发达。

但能够使用音乐的还都是王公贵族,主要用于宴请宾客、祭祀宗教、也用于娱乐场所。

二、主要的音乐类型及其特点
(一)宫廷音乐
六代之乐——据说是由黄帝开始历代流传下来的六部代表性乐舞。

特点是规模宏大,有歌有舞,声调平淡,节奏缓慢。

大都表现一种中庸平和的情绪,严肃静穆;颂乐——重大典礼用的乐歌。

以速度缓慢为特色,但音调可能比六乐要清越一些;雅乐——有大雅小雅之分。

大雅的内容与颂相似,小雅比较接近于民歌;房中乐——后妃们在内宫侍寝时唱的,在娱乐性方面要求较多。

(二)民间音乐:郑卫之音
又被称为“商之遗声”,是一种带有浓郁巫文化特点的、宗教狂热意识的音乐。

表演者多为女性、倡优,舞蹈动作夸张,以娱乐性为主。

三、这一时期的主要乐器
敲击乐。

钟(分为甬钟、扁钟、钮钟等)磬(分为特磬、编磬)柷、敔、鼓(分为县鼓、应等)。

吹奏类:埙、笙、竽、箫(排箫)、管等。

弹拨类:琴、瑟、筝等。

周代的乐器见于记载的已有70种左右。

《诗经》中明确提到的也有29种,以上仅列出较为常见的代表性乐器。

四、这一时期的律制
(一)三分损益法
最早在《管子》一书中对这种律制有详细的记载。

即如要出五音,首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把它作为宫音。

然后以此为标准,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得下方四度音高,减去三分之一得上方五度音高。

(二)十二律
在《吕氏春秋》中记载,根据三分损益法推算出了十二律,且在《国语》中对十二律的名称有详细记载: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这十二律分别对应现在的音名即1、#1、2、#2、3、4、#4、5、#5、6、#6、7。

(三)旋宫理论
十二律律名确定以后,又与宫音相结合产生了“旋宫”理论:可以在十二律中任选一律作宫音,其它各音级与律位相对应,形成十二种不同调高的音阶,一个音阶以某律为宫音就称为某宫。

例如以黄钟为宫音的音阶就称为“黄钟宫”。

《国语》中记载:“大不逾宫,细不过羽,夫宫,音之主也,第以及羽。


《荀子》中记载:“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


五、通过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文献揣摩其听觉效果
《国语 周语下》:夫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

声以和乐,律以平声。

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革木以节之。

认为音乐的特征是“和”。

“乐从和”,音乐的美在于和谐。

用五声协和音乐,用六律平正五声。

用金石来发动,用丝竹来演奏……用革、木来节制。

但人们对于“和”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西周末的史伯认为“和”是
34 Northern Music
national music 民族音乐
“以他平他”,即异物相杂,所以“声一无听”,单一的声音不可能动听,而要“得六律以聪耳”,以高低不同的乐音组成和谐的旋律,以不同乐器的配合组成丰富而和谐的音效,用金石类打击乐(钟、磬)作乐曲开始的序,用木、革类打击乐作节奏控制。

《国语·周语下》:臣闻之,琴瑟尚宫,钟尚羽,石尚角,匏竹利制。

大不逾宫,细不过羽。

大意是臣听说,琴瑟主发宫音,钟主发羽音,石主发角音,匏、竹所发之音视需要而定。

但不管哪种乐器,它们所发的声音,大的都不能超过宫音,小的都不能超过羽音。

通过以上资料,可以推测,弹拨乐即琴、瑟多用作主音及低音乐器,钟(编钟)敲出较高频率的乐音,节奏打击乐在中频控制速度与律动,匏竹(笙、竽、笛等吹管类)乐器作和音穿插其中。

《左传》: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

中声以降,五降以后不容弹矣。

其大意为先王的音乐史用来节制各种事物的,所以五声都要有节制,快慢本末要互相调节中声交互演奏,前声退罢以待后声。

五声既降,中声止息,便不得再弹。

此文形容的是宫廷音乐的一贯审美风格,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乐曲的节奏是较为稳定,而且速度适中的。

段落间交替有序。

快结束之时先后有序的逐渐结束,一旦结束便不可再贸然奏乐。

《吕氏春秋》:夫音亦有适:太巨则志荡,以荡听巨则耳不容,不容则横塞,横塞则振;太小则志嫌,以嫌听小则耳不充,不充则不詹……黄钟之宫,音之本也,清浊之衷也。

衷者也,适也,以适听适则和也。

大意为乐音也有适中与否的问题……所以太大、太小、太高、太低都不是适中。

那么什么是适中呢?音的适中就是衷。

乐器大不出一钧,重不过一石,这是大小轻重的衷;黄钟律的宫音是乐音的根本,就是高低的衷。

用适中的心情听适中的音调,就平和而快乐了。

从这里可以了解,这一时期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让人听上去舒适而安宜。

音量不大不小,音高不高不低,速度不快不慢。

然而反过来看,也缺少一定的发展与张力,在这一时期多少会阻碍音乐发展的进程。

除了上述在音乐美学角度对这一时期音乐的描述以外,还有一些文章是直接对音乐表演场景的描述,同样值得推敲。

《荀子》:声乐之象:鼓大丽,钟统实,磬廉制,竽、笙肃和,莞、籥(yue)发猛,埙、篪(chi)翁博,瑟易良,琴妇好,歌清尽,舞意天道兼。

鼓,其乐之君邪!
大意为乐舞的各种具体表现是鼓声宏大而壮丽,钟声丰满而浑厚,磬声清晰而有节制,竽、笙肃穆而柔和,管、籥振奋而昂扬,埙、篪舒缓而宏大,瑟声和平,琴声柔婉,歌声清越完美,舞意和于天道,能表现万物万事。

鼓是乐舞中的君主吧!
《仪礼》:工四人,二瑟;……乐正先升,……工入……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乐《南陔》《白华》《华黍》。

乃间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
文中所列曲目,除周南、召南系南方民歌外,其余都属小雅,其中所说“间歌《鱼丽》,笙《由庚》……”等就是歌唱和器乐间做的意思。

六、结语
根据以上的历史文献以及理论总结,对西周——春秋战国这一时期的音乐可以有一些粗浅的了解,对这一时期的音乐听觉也做了一些主观的揣摩。

尽管,也许离真实的效果有相当大的出入,但是通过这样的研究还是让我们认识到了这一时期的音乐背景现状。

将以上资料加以总结,可以得到一些共性的特征,就是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是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并存,但仍以宫廷音乐为主导。

这时的音乐以“和”为中心,认为音乐能够平人心,教人善。

统治阶级突出了音乐的政治性,儒家认为音乐应该“仁”,诸子百家也都有不同的定义。

但这时期的主流音乐从听觉上来讲,还是以中正平和为主。

音乐中打击乐占主导地位,琴瑟为辅,管乐和之。

音乐宏大庄重,和声以四、五度的和谐音程为主,少有二度及七度的尖锐音效。

乐器相互配合,人声、诗歌、舞蹈视场合配合音乐表演。

到了春秋战国后期,由于生活富实,民间音乐也得到发展,“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音乐活动十分普遍。

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及音乐作品。

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韩娥;“声振林木”的秦青;晋平公的乐师师旷;鼎鼎大名的伯牙与子期。

笔者期望通过对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美学、礼乐制度以及听觉上的梳理与研究,追溯中国民族音乐的初始形态,以古探今,为当下的民族音乐发展提出一些参考,并提出一些审思。

当下的民族音乐美学之于远古时代的发展如何?应该怎样看待当今的民族音乐演奏?在经历蓬勃发展之后的方向去向何处?回归自然是否为必然所趋?
参考文献
[1]蔡仲德注译.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释上、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Northern Music 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