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把孩子宠出病来--就家庭健康教育,访儿童营养保健专家宋广林教授

合集下载

走出家庭教育误区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走出家庭教育误区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走出家庭教育误区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作者:王殿武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年第06期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的家庭结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我们的长辈并没有同步调整好教子方案,或者说没有更新教子理念,掌握正确的教子方法,有的甚至生搬硬套一些育儿书刊的方式方法,操作起来似是而非,所以一个个家庭教育误区出现了,代替孩子成长,便是其中之一。

在现代家庭中,六口人抚养一个孩子的现象越来越占主导,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也随之越来越高,成为家庭的中心,家庭中的一切事物都围绕他转,以致于孩子成了号令全家的“小皇帝”。

儿子同学的父母一直在为其儿子“什么都不会做”而苦恼。

已经上了初二的他目前连腰带都系不好,他们担心他无法适应社会。

我告诉他们,如果他们的孩子不做一些改变,将来一定不能适应社会。

“吃饭穿衣不用管,长大了自然就会了”。

这是许多家长的想法,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帮孩子穿衣,洗手脚,嫌其慢,嫌其弄得不够完美等等。

孩子每天穿什么衣服,穿多少衣服,都不用孩子动手和动脑,全部由家庭思考和决定。

这种行为及思想无疑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力,让孩子失去了生活处理能力的实践机会,导致孩子长大后生活处理能力差。

这不仅影响孩子的自信,还抑制孩子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如上述一样不会自己系腰带,不会整理床铺的孩子数不胜数,大学生也要父母陪读的也大有人在。

其实,这种现象的产生就是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过多地替代了孩子,学会一些简单的自我服务劳动不是可为可不为的事,它影响着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

在孩子操作初期,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完美,但只要长辈们多些容忍与指导,从教其做,让其做,到看其做,循序渐进,逐步放开,坚持三周或一个月左右,我相信没有培养不出来的能力。

在生活基本处理能力上,只要长辈们“懒惰”一些,相信孩子一些,孩子就会一点点成为小能人,大能人,无所不能的人,正所谓,小时候放手,长大才能放心。

对于已经产生了“后果”的孩子,我建议家长在未来的日子里多说“不”。

婴幼儿疾病预防与护理 课后题答案

婴幼儿疾病预防与护理  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概述弟—T1.简述一下幼儿各个系统随着年龄增长都发生什么变化。

答:幼儿生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各个系统都有一个从稚嫩到成熟的过程。

比如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的功能不断完善,黏膜对抗外部伤害的能力不断提升;骨骼不断生长,长骨硬度不断增加,韧性却不断降低;神经功能不断完善,幼儿感觉、运动随时间增长变得越来越精细,智能水平也不断提升。

但幼儿各个系统及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幼儿各个系统发育时间及发育速度不相同,幼儿神经系统发育较早,孩子的大脑一般在2岁之前发育最为迅速;淋巴系统在幼儿时期发育也很迅速,一般在青春期达到极限,以后逐渐下降;运动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基本与体格发育生长平行;生殖系统往往发育较晚,一般在进入青春期之后才开始发育。

2.和成人相比,幼儿疾病有哪些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应该采取什么预防及护理措施?答:特点;①幼儿抗病能力较弱,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弱,面对危险时更易受到伤害。

此外,幼儿皮肤粘膜脆弱,体温调节能力差,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都尚不成熟,所以,幼儿机体对于外部环境变化更加敏感,对于病原体的防御能力也较弱,尤其是呼吸系统更容易被各种病原体侵犯。

②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多见:幼儿呼吸道纤毛不够发达,当外界病原体较多,或者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呼吸系统非常容易染病。

其次,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消化与吸收食物的能力比较差,而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很高,所以,胃肠道的负荷比较大,所以,幼儿阶段罹患消化功能紊乱的概率很高。

③临床表现不同:年龄越小的孩子患病后病情更重、发展更快,容易发展成为败血症、水和电解质紊乱以及器官功能衰竭。

此外,对于年幼体弱儿来说,他们对疾病的反应差,疾病症状表现不典型。

④预后特点: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时期,机体修复能力强,所以,只要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治,患儿好转恢复得也快,而且后遗症也较少。

但另一方面来说,幼儿患病时起病急、进展快、变化多,所以,幼儿的死亡率比任何时期都要高。

关注幼儿情绪,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关注幼儿情绪,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浅谈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关注幼儿情绪,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天津市津南区第十幼儿园李金红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这就说明我们不仅要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然而良好的情绪表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幼儿情绪的发展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情绪幼儿心理健康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幼儿早期的经历非常重要,很多人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早期(特别是五岁以前)所遭受的挫折。

童年早期所经历的创伤或挫折若没有得到及时地解决,幼儿就会痛苦,受到压抑,负面情绪潜藏于幼儿的内心,随着幼儿的成长,再次遇到挫折时,潜藏的负面情绪被现实所激活,孩子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可见,幼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多么的重要!而情绪则是反映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一面镜子。

那么,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应如何关注幼儿的情绪,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呢?一、为幼儿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

每天清晨我站在班级门口用最真诚的微笑去迎接每位孩子的到来,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用积极、愉快的情绪去影响幼儿,当有孩子出现分离焦虑的情绪时,我会像妈妈一样抱起她,摸摸她的头对她说:“宝贝,别哭,老师就是妈妈,老师妈妈会一直陪着你,照顾你,陪你玩,好不好?”然后,用玩具来转移他的注意力,陪她玩,进而将消极的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情绪。

晨间接待幼儿:二、欣赏幼儿、接纳幼儿。

这对于帮助幼儿逐渐形成安定、愉快的情绪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也是促使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例如:晶晶是我班新来的一位幼儿,初入陌生环境,她显得特别的胆怯,不会主动和其他幼儿交流,由于是小班下学期,班里的孩子都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如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拉拉锁、系扣子等,而晶晶却没有相关经验,不会自己穿衣服,系扣子,户外活动时,孩子们都独立的将自己的衣服穿好并记上了扣子,唯有晶晶低着头,不会系扣子,我走过去蹲下来要帮助她,她低着头哭着说说:“老师,我是笨蛋,我不会系扣子”听了孩子的话,我一把将她拥入怀中,摸着她的头说:“宝贝,你不是笨蛋,你是最棒的孩子,老师和小朋友们都很喜欢你,我们都欢迎你来到小一班,老师和小朋友都会帮助你的,别哭啦,老师现在就教你系扣子,好不好?”她笑着点点头,此后,我又在班里开展了“我们欢迎你”“我来帮助你”的主题活动,旨在帮助晶晶快速的融入到集体中,体验大家对她的关怀,渐渐地晶晶从一个胆怯,内心封闭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位活泼开朗,能够和大家敞开心扉玩耍的乐天派。

别把高个当时尚

别把高个当时尚

矮个并非都能治 查清原因最关键
从医学角度讲,矮身材确实可以通过治疗长高,但治疗主要是针对疾病引起的矮身材,如原发性垂体侏儒、散发性克汀病等。由于遗传等原因引起的身材矮小,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宋广林教授说,对于原发性垂体侏儒,使用生物医学工程制造出来的生长激素治疗会有较明显效果,服药一年能够长高10多厘米。但对于并非由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身材矮小,这种药不仅没有明显治疗效果,而且还会出现严重副作用,因此,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对症下药。由于胎儿自身甲状腺发育不良、不能分泌足够的甲状腺素引起的散发性克汀病,如果在出生3个月内被确诊,并开始治疗,其身高和其它指标与正常儿童相软骨细胞在生长激素作用下不断分裂增长而完成的,青春发育期是长个的主要阶段而不管个儿高还是个儿矮,女性在18周岁以后,男性在20周岁以后,由于骨骺闭合,再增高的可能性不大,因此,那些泛泛鼓吹不分年龄一律都可增高的方法或药械,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信的。
个高未必都健康 短小精悍也是美
科学家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实验得出结论:人类不会无限制长高,平均身高增至185厘米将停顿下来。有的科学家认为,21世纪人类的身高将会降低5-8厘米,矮身材的比例将由现在人口总数的0.5%增加到1.5%。
身材高好还是身材矮好,当然不能一概而论。有趣的是,欧美学者最近提出人的身高应在目前水平上下降10-15厘米,男性最佳身高应在167厘米左右,女性在158厘米左右
据研究,运动以后生长激素分泌明显增加,同时,运动还会锻炼肌肉、骨胳,使之更加健壮。因此,国内外研究者一致肯定:运动有助于长高。宋广林教授列举了一些特别有助于孩子长高的运动。1、摸高练习;2、爬杆或爬绳梯锻炼;3、上体前引;4、交叉伸展;5、跳绳、跳皮筋、踢毽子;6、单杆悬垂;7、游泳。宋广林教授说,这些训练会增加关节、韧带的柔韧性,有助于身高发育。他还告诫,像举重、杠铃、铅球、铁饼等负重训练,不宜作为18岁以前少年的经常训练项目,即使过了青春发育期,也不适于进行这类运动,以免影响身高的发育。

幼儿园家长健康生活讲座精彩内容

幼儿园家长健康生活讲座精彩内容

幼儿园家长健康生活讲座精彩内容一、健康饮食1.1 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孩子的健康至关重要。

在讲座中,我们将学习到如何为孩子选择营养均衡的食物,包括蔬菜水果、蛋白质来源和全谷类食品。

也会介绍饮食中的禁忌和不良习惯,引导家长科学地调整孩子的饮食结构,为他们打下健康的饮食基础。

1.2 如何培养孩子的饮食好习惯通过良好的饮食习惯,孩子可以更好地吸收营养,增强免疫力,减少肥胖等问题。

在讲座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培养孩子饮食好习惯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家长的示范作用、多样化的饮食选择、合理安排饭菜等。

也会共享孩子的饮食误区和常见问题,帮助家长更好地指导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二、科学育儿2.1 儿童运动与发育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儿童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但是家长常常在运动方式和强度上存在偏差。

在讲座中,我们将介绍儿童运动的益处和注意事项,包括骨骼发育、心肺功能、协调能力等方面。

也会共享一些适合幼儿的户外和室内运动方式,帮助家长在带领孩子进行运动时更科学合理。

2.2 儿童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同样重要,讲座将介绍孩子心理健康的特点和特殊性,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同时也会共享一些培养孩子心理健康的方法,包括情感交流、兴趣培养、情绪管理等方面,帮助家长更好地引导孩子积极面对生活和压力,建立积极的心态。

三、幼儿园家长生活指南3.1 家庭教育幼儿期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讲座中,我们将共享一些家庭教育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包括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家庭氛围的营造、家庭作业指导等方面的内容。

也会鼓励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注重爱与尊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

3.2 家庭健康管理在照顾孩子的家长自身的健康同样重要。

讲座将介绍家庭健康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包括日常保健、饮食调理、心理调适等方面。

也会共享一些家庭中的常见健康问题和养生技巧,帮助家长更好地关爱自己,保持健康的体魄。

赵霖教授健康讲座---吃什么和怎么吃

赵霖教授健康讲座---吃什么和怎么吃

赵霖教授健康讲座---吃什么和怎么吃(一)赵霖教授,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央保健委员会预防保健会诊专家。

他自幼受到良好的传统医学教育,通晓中医食疗理论,并结合现代营养学知识,在慢性病的治疗当中,运用饮食调理收到良好效果。

他曾参加"相约健康社区行",全国健康教育巡讲活动,被国家卫生部聘为"健康教育首席专家"。

传统营养学的哲学内涵中华民族传统营养学有非常深厚的哲学内涵:第一,天人合一,身土不二的生态观。

第二,调理阴阳,阴平阳秘的健康观。

第三,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食疗观。

第四,"审因施食,辩证用膳"的平衡膳食观。

中国传统膳食结构强调平衡膳食、辩证用膳,提倡含不同营养成分食物的互补,有关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也有精辟的论述。

例如"饮食清淡,素食为主";"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粗茶淡饭、青菜豆腐保平安";"食,不可无绿"等中华民族传统养生保健的膳食原则。

中华民族膳食与就餐的"十大平衡"中国传统膳食结构强调"平衡膳食、辨证用膳",提倡含不同营养成分食物的互补。

有关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有如下精辟论述: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五畜适为益,过则害非浅,五菜常为充,新鲜绿黄红,五果当为助,力求少而数,气味合则服,尤当忌偏独,饮食贵有节,切切勿使过。

此讲座“健康大课堂”由中国保健协会、中国新时代集团等单位主办,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办。

此讲座又之称为“中国版”的营养智慧,为了革命的本钱,值得一看。

最后,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吃什么怎么吃关系着民族的命运营养状况影响民族竞争力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看,营养不仅影响人民的体质、智能、发育和健康程度,也影响着整个民族的竞争力与创造力以及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

党的十六大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我们想健康就是进入小康社会的通行证。

0-6个月婴儿的科学喂养定稿

0-6个月婴儿的科学喂养定稿

(2)具体怎么喂?
• 洗净双手,擦净乳房或热敷3~5分钟
• 取一个舒服的体位(坐位、卧位、仰卧位)
• 一只手抱好孩子,另一只手呈“C”字形握住乳 房,用乳头触碰婴儿唇部引起觅食反射,婴儿
嘴巴张开时顺势送入乳头。做到“三贴”(腹
贴腹、胸贴胸、婴儿下巴贴乳房)
• 时间:两侧交替,共喂10-15分钟
• 拍嗝排气
(3)具体怎么喂? ④喂奶过程 坐位环抱 放入口中 45度倾斜 5-10分钟 伏肩抱住 拍嗝排气
(4)需要注意什么?
• 选择与婴儿月龄相称的配方奶粉
• 换奶粉要循序渐进,防止腹泻
• 选择合适的奶嘴(1滴/秒)
• 不强求孩子喝完,剩余的及时处理 • 认真清洗消毒奶瓶和其他哺乳用品 • 注意观察婴儿对牛奶有没有过敏反应
需要注意什么?
(1)什么是人工喂养?
• 因各种原因不能用母乳喂养婴儿时,可
采用配方奶、动物乳或其他母乳代用品 喂养婴儿,这种非母乳喂养婴儿的方法 称为人工喂养。
(2)需要准备什么?
(3)具体怎么喂?
①冲调配方奶的正确方法
(先把双手洗干净,取出奶具)
先放水——1/3热水+ 2/3冷水
再放奶粉——1:30/1:60(按配方奶调制要求)
婴儿科学喂养知识讲座
济南市中医医院:贺宁
正确理解“科学喂养”
• 科学并不意味着给孩子吃贵的东西、进 口的东西,也不意味着给孩子给补品。 • 科学的含义:摄入的热能总量和各种营 养素的量能满足婴儿生长发育和一日活 动所需。
• 母乳是婴儿健康生长和发育的理想食物 • •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为了实现
祝愿每一个儿童健康成长!
食,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使母乳营养均衡

莫让孩子生活在真空中

莫让孩子生活在真空中

莫让孩子生活在真空中作者:杨果平来源:《家长》2018年第01期家庭环境并不是越干净孩子越健康,实际上,人的免疫系统是后天“锤炼”而成的。

日前,一位妈妈在微博上称:“女儿老鼻塞,医生诊断为过敏性鼻炎,是家里过于干净造成的,建议让孩子到户外多玩泥巴。

”真长见识了!看来那句“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民间俗话并非没有道理。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总是教育孩子要讲卫生,不要玩泥巴。

事实上,新的研究已经证明,过度清洁保护和娇养孩子,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近年来,儿童抵抗力下降,过敏性疾病增多与此不无关系;同时,过度清洁还会增加孩子成年后罹患老年痴呆症的几率。

因此,医生建议让孩子尽情地到大自然中玩乐,甚至“摸爬滚打”也应该鼓励。

妈妈过度讲卫生导致孩子常患病随着天气变冷,楠楠身体一直不好,经常出门吹点风就鼻塞、流鼻涕,刚开始家人以为她感冒了,反复几次之后才发现是过敏性鼻炎。

楠楠的妈妈王女士说,女儿被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吃穿用玩的东西都是反复挑选、严格消毒。

楠楠年纪小,喜欢在地上爬来爬去,好奇心又重,经常在地上“摸爬滚打”,弄得全身脏兮兮的。

王女士担心女儿生病,只要看见她身上脏了,就赶紧帮她换洗衣物。

为了给她营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家里平时打扫得干干净净,连角落里也不留一点灰尘……这次带女儿到医院检查,王女士把这些做法告诉了医生,不料医生却并不认同,说楠楠是过敏性体质,生活的环境太干净了,反而更容易生病。

无独有偶。

七岁的小杰最近只要一上学就感冒、拉肚子,可是一回家什么毛病都没有了。

妈妈很伤脑筋。

这究竟怎么了?医生告诉她,这也是过度清洁惹的祸。

原来,妈妈担心孩子接触了不卫生的东西会生病,她在家里定下多条规矩:除爸妈及奶奶爷爷外,不准任何人触摸孩子;每天必须换干净衣服;不准接触泥巴等脏东西……事实上,很多宝妈每天必做的功课就是将孩子的餐具、玩具、衣服彻底洗刷消毒干净,此外还忙着追在孩子的后面,监督孩子有没有吃手,有没有把玩具放进嘴里,有没有爬到脏的地方……但是,这样一个无菌或少菌的环境,真是孩子需要的吗?专家指出,家庭环境并不是越干净孩子越健康,实际上,人的免疫系统是后天“锤炼”而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