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玩体育:运动着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体育运动的特点与文化

中国传统体育运动的特点与文化传承中国传统体育运动,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遗产之一。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中国传统体育运动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和文化传承,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一、强调协调与和谐中国传统体育运动源于祖先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往往伴随着协调与和谐的理念。
例如,太极拳便强调身心协调,纷纷指导练功者在宣传的过程中注重呼吸、认真的修身。
而武术体育场上,“互帮互助、互相尊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这正是反映出中国传统体育运动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与和谐。
二、重视气质和文化传统体育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文化传承,从中可以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气质和精髓。
例如,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其艺术性、实用性与传统思想体系相互渗透,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同时,中国民间体育如跳绳、踢毽子等活动,更多的是通过实践活动方式,传承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身体文化、团结及合作的价值观。
三、追求健康与长寿传统体育运动推崇“修身养性”的思想,强调运动的健康和长寿价值,体现出其健康主义的文化特色。
例如,中华吊柿子操、八段锦、气功等等,都是中国传统体育运动的代表,相信做好这些运动对身体健康的有很大的好处。
而民间传统活动如踢毽子、跳绳等,不但有助于保持人们身体健康,同时也带给人们长生不老的美好愿望。
四、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中国传统体育运动不仅仅注重一种运动的行动和技巧,还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
例如跳绳、抖空竹、打陀螺等民间传统活动,大多都注重了人们团结协作、和谐相处等等问题,并伴有着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的意义。
同时,对于中国武术、太极等传统体育运动,也对“守文、养补、慎独、善思”等抱着传统美德的教育理念。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体育运动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点和传承方式,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它不仅是体育健身的重要手段,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我们积极去推广和发扬,让更多人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在中华民族的骨髓中进行延续。
中国古代的竞技体育与体育文化

中国古代的竞技体育与体育文化中国古代的竞技体育活动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在这个时期,竞技体育活动和竞技文化是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的。
古代中国人认为,通过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人的身体,提高人的体质,增强体魄,也可以培养人的意志,磨练人的意志品质。
因此,古代中国人十分重视体育运动,竞技体育活动在古代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古代中国的竞技体育活动种类繁多,包括器械操纵、射箭、跑步、跳高、跳远、角力等等。
其中,器械操纵是古代中国最受欢迎的一项竞技体育活动。
器械操纵包括执带、杆举、舞狮、披肩、翻跃等动作,需要操练者具备一定的身体力量和柔韧性。
古代竞技体育活动还包括射箭和骑射,这是古代中国军事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中国官员选拔和考核的重要项目。
在古代中国,竞技体育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人的体格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运动来培养人的品德和品格。
古代中国人认为,体育活动不仅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更是一种磨练意志的途径。
通过体育运动,人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己的自控能力。
古代中国人还认为,体育运动可以培养人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让人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彼此尊重、理解和信任。
因此,古代中国的竞技体育活动和体育文化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竞技体育活动在古代中国举行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的是在庙会、祭典等大型宗教仪式中举行,有的是在军事演习、官员考核等场合中举行。
古代中国的竞技体育活动有时还与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综合性的文体艺术活动。
在古代中国,竞技体育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不仅可以锻炼人的身体,更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促进社会和谐。
古代中国的竞技体育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中国的体育文化。
今天,中国的体育文化依然强调体育与文化、体育与道德、体育与国家、体育与社会的关系。
中国的体育文化倡导人们尊重体育规则,秉持公平公正的体育精神,培养团队合作、自律和团结协作的品质。
在中国的体育文化中,体育被视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人生追求,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道义担当。
中华传统文化 体育

中华传统文化体育
中华传统文化一直以来与体育活动紧密相连。
体育在中国文化中
既是一种娱乐形式,也是一种身体和心灵的修炼。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与体育相关的活动。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
武术。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的武艺表演形式,在古代孕育出了许多不同
流派和拳法。
武术强调的不仅是技巧和力量,更重要的是修身养性,
注重培养人的毅力、耐力、智慧和谦逊品质。
射箭也是一个古老的体育项目,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射箭的技艺精湛,融合了身体和精神力量的训练。
古代的皇帝和官员
常常通过射箭来展示自己的技艺和魅力,也寓意着权力的象征。
传统的中国跳棋(也被称为中国象棋)是中国文化中最受欢迎的
棋类活动之一。
中国象棋要求玩家运用智慧和策略去战胜对手。
这个
游戏考验着玩家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培养智慧
和战略思维的一部分。
除了这些传统体育活动,中国还有许多传统的民间体育游戏,如
踢毽子、跳绳、捉迷藏等。
这些游戏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培养友
谊和合作精神。
总的来说,中华传统文化与体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传统文
化的熏陶下,中国人注重身心健康的平衡,通过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提高智慧和培养品质。
体育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充满了智慧和传统价值
观的体现,这也使得中国的体育文化独具特色与魅力。
家乡的传统体育与运动文化

家乡的传统体育与运动文化家乡是一个充满着独特传统文化的地方,从风俗习惯到生活方式,处处流露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在家乡,传统体育与运动文化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家乡的独特魅力所在。
一、传统体育的定义与特点传统体育,顾名思义,是特定区域、特定民族或特定群体长期传承的体育项目或运动方式。
它们与现代体育相比,更偏重于民俗性和娱乐性,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家乡的传统体育多样而丰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拔河、踏高跷、打陀螺等。
1. 拔河:拔河是一项以合作与团结为核心的传统体育项目。
人们分为两队,各自拉着绳子拼力气,最终以力量较大的一队将对方拉过预定线为胜。
这项运动既锻炼了人体的力量,又考验了团队的协作能力和默契度。
2. 踏高跷:踏高跷是家乡流传已久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
人们将木板制成高跷,然后穿上特制的高跷鞋,通过踩踏高跷来展示平衡和协调能力。
这项运动既能够增强人体的平衡能力,又能够提高腿部肌肉的协调性。
3. 打陀螺:打陀螺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手工艺活动,同时也是一项具有传统体育属性的运动。
人们以手指或用线牵引陀螺进行转动,通过手眼协调来保持陀螺的平衡。
这项运动不仅考验了人的技巧和耐心,还有助于培养注意力和反应能力。
二、家乡传统体育的价值与意义家乡的传统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运动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民俗内涵。
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让人们保持身体健康,也成为人们交流、社交以及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1. 身体健康:传统体育的活动形式多样,能够全面锻炼人的身体素质。
通过参与传统体育,人们能够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协调性,对身体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 交流与合作:传统体育往往是以群体为单位进行的活动,需要队员之间高度的默契与合作。
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人们通过相互配合、协作完成任务,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了解。
3. 文化传承:传统体育与运动文化是家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家乡的历史与传统。
中华传统体育文化

中华传统体育文化
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是指中国古代时期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体育活动,包括了很多种类的体育项目,如武术、太极拳、传统民间游戏等。
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古代,中国人民通过体育活动来增强体质、提升身心素质、强身健体。
其中,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种传统的体育运动,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
太极拳则是中国武术八卦掌、形意拳等传统武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强调“以柔克刚”,注重调理身体、修身养性。
此外,传统民间游戏也是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中国传统民间游戏包括了跳绳、踢毽子、抓凤、陀螺等,这些游戏既是娱乐活动,也是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让人们在游戏中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温馨与活力。
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身体文明。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承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运动与游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运动与游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运动和游戏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在娱乐休闲还是体育竞技方面,运动和游戏都承载着人们的梦想、快乐和团结。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运动与游戏,以及它们对人们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游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游戏丰富多样,代表着人们对娱乐的追求和健康的向往。
其中,中国的象棋被誉为智力运动的国粹,它不仅考验着智慧和策略,还能培养人们的决策能力和思维能力。
而中国的围棋被誉为“千年之谜”,它以其复杂的规则和博弈的技巧,吸引了无数爱好者。
此外,中国的中秋节和春节等传统节日中也有许多特色游戏。
中秋节的“猜灯谜”活动让人们在猜谜的过程中增进了彼此间的交流和了解;春节的“舞龙舞狮”则展示了中国人民热情豪迈的精神。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运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运动举世闻名,包括太极拳、武术、杂技等。
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武术形式,不仅在中国国内广泛流传,同时也走向了世界舞台。
太极拳融合了功夫、健身与冥想,强调身心的和谐统一,对人们的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此外,中国的武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不仅是一种体育竞技项目,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
在武术的推广和传承中,人们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还能够培养坚毅的意志力和自信心。
三、运动和游戏对人们的影响运动和游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它们可以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
通过参与传统游戏和运动,人们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并且提高免疫力。
其次,它们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无论是参与传统游戏还是进行传统运动,人们都需要与他人互动和合作。
这种互动不仅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发展,也提高了人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最后,它们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运动和游戏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传统游戏和运动的参与,人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中华传统体育运动

中华传统体育运动在广袤的中国土地上,中华传统体育运动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
这些传统体育运动,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无论是武术、太极拳、射箭还是踏月跳,它们都是几千年来扎根于中国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1. 武术:力与美的结合作为中国传统体育运动的代表,武术自古以来就在中国繁荣发展。
它不仅是一种身体训练方法,更是一门文化艺术。
武术强调力与美的结合,通过精湛的技巧和舞蹈般的动作,让人们得以感受到内外力的协调与力量的美妙融合。
在中国的传统武术中,有形有神地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追求和谐的态度。
2. 太极拳:柔中带刚的哲学太极拳是中国最广为人知的传统体育运动之一。
它融合了武术、哲学和医学的精髓,被称为“拳中之王”。
太极拳强调精确的动作和平衡的身心,通过慢节奏的动作和深呼吸,促进内气流动和身体灵活性的发展。
太极拳的核心理念是“柔中带刚”,既强调内在力量的培养,又注重身体的调和与平衡。
3. 射箭:力量与技巧的结合射箭是古代中国贵族和武士的必备技能,也是一种重要的传统体育运动。
射箭强调力量与技巧的结合,需要射手具备良好的耐力、身体控制和专注力。
这项古老的体育运动不仅考验身体素质,更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
射箭不仅能锻炼肌肉,还能培养专注力、自律性和冷静思考的能力。
4. 踏月跳:优雅与力量的交融踏月跳是中国云南少数民族彝族的传统体育运动。
它起源于彝族的祭祀仪式,现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
踏月跳强调优雅与力量的交融,舞者通过跳跃动作和翩翩起舞的姿态展现出彝族独特的风采。
这项传统体育运动既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也是一种表达彝族文化的重要形式。
总结:中华传统体育运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代表着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追求和文化认同。
这些运动强调力量与美的结合、柔中带刚、力量与技巧的结合以及优雅与力量的交融,不仅锻炼了身体,更培养了人们的意志品质和文化修养。
这些传统体育运动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体坛上的瑰宝,为我们带来了健康、快乐和美的享受。
传统节日的传统体育竞技与运动文化

传统节日的传统体育竞技与运动文化传统节日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瑰宝,是人们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的重要方式。
同时,在许多传统节日中,体育竞技和运动文化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传统节日中的传统体育竞技和运动文化,探寻它们的价值和影响。
一、传统节日与体育竞技在传统节日中,体育竞技活动往往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些体育竞技活动不仅是为了娱乐休闲,更是为了体现人们对健康和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
在中国的春节中,舞龙舞狮是一项著名的传统体育竞技活动。
舞龙舞狮不仅要求参与者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舞技,更要求他们传承和继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通过舞龙舞狮的表演,人们传达着对祥瑞和好运的祝愿,同时也延续了华夏文明的传统。
在日本的新年庆典中,相扑比赛是最受欢迎的传统体育竞技项目之一。
相扑作为日本国技,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历史。
相扑比赛不仅是一种竞技,更是一种仪式,承载着日本人对于勇气、毅力和坚韧精神的崇拜。
二、传统节日与运动文化除了体育竞技,运动文化也是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节日中,通过参与各种运动活动,人们能够感受到运动的快乐,同时也弘扬了传统文化。
中国的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也是一个重要的运动文化的传承时刻。
在这一节日中,人们喜欢玩一种叫做“打陀螺”的游戏。
打陀螺不仅考验了参与者的技巧和耐力,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
通过打陀螺,人们传递着对于和谐团结和吉祥如意的期盼。
而在西班牙的圣诞节庆祝活动中,斗牛便是一项备受争议和关注的运动。
虽然斗牛有争议,但它也是西班牙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斗牛中,人们能够感受到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同时也见证着人与自然的对抗。
三、传统体育竞技与运动文化的价值传统体育竞技和运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能够体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更具有深远的价值意义。
首先,传统体育竞技和运动文化能够促进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
通过参与体育竞技和运动文化活动,人们能够锻炼身体,增强体魄,提高身体素质,从而拥有更健康、更幸福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玩体育:运动着的传统文化
作者:萧银
来源:《月读》2014年第07期
四年一度的世界杯,引发了人们对于体育的热潮。
虽然国足暂无缘逐鹿巴西,但这丝毫不影响国内爱球人士的狂欢心情。
“体育”虽是舶来词,但中国“土生土长”的体育活动相当丰富多样,如马球、游泳、摔跤、围棋、武术、拔河、踢毽子等等,古已有之,至今风行;更值得一提的是,被称为“世界第一运动”的足球项目,一般认为起源于我国的“蹴鞠”。
中国人玩体育,有着鲜明的东方文化特征,流露出先民的聪明才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也充分体现了体育运动所包含的哲学内涵、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相比如今的竞技体育,更近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体育运动“发展身体、心智与道德力量的自由……有助于维持和增进健康,提供一种有益的消遣”的定义。
玩出礼仪
礼仪之邦,“礼”在体育中是必不可免的,甚至可以说,某些运动发源于礼。
春秋战国时贵族的“六艺”,其中“射”“御”无疑就是体育项目。
《论语》有言:“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大意是,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
如果有所争,一定是比箭。
但是当射箭的时候,相互作揖然后登堂;射箭完毕,走下堂来,作揖喝酒。
竞赛也有君子之风。
可见,射箭在当时是一种修身养性培养君子风度的方法,贵族上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学习射箭。
《礼记》一书详细阐述了“射”的意义:射箭,要求人体正身直,以此类推,也是对道德的要求标准。
“射礼”有诸多程序,依次为迎宾、配耦(分组)、倚旌(指明靶心)、诱射(示范)、一番至三番射等,繁琐复杂,可见都是贵族礼仪雍容进退的需要。
而从射箭演化出的“投壶”,则更是纯粹的礼节性运动了。
投壶,就是把没有箭头的箭杆投掷到壶中去,也是讲求准头,其实和现在的套圈游戏有异曲同工之处。
国君之间会盟也投壶为礼。
《左传》记载,春秋末年,晋国和齐国会盟,两国国君分别投壶,祝词内容都是祈祷自己成为诸侯霸主,相互之间颇表现了不服气的态度。
后来的朝代还基本保留了这一优雅的运动方式,北京中山公园的“投壶亭”,保存了六只古代铜质投壶,应当是清代的文物。
御,即驾车,跟今天的赛车运动有相似之处。
不过,古代的御,更多讲究的是礼仪,而非今日赛车的激烈争夺。
古有“五御”之礼,分别为鸣和鸾(銮)、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如“过君表”,指驾车经过君王的跟前,要做到平稳、安全、迅速通过,既不慌忙出乱,又表现出稳重尊敬的态度。
《左传》中有一个故事讲到“御礼”,周襄王时期,秦国军队路过周都洛阳,按理士兵应当以“过君表”之礼驾车通过,但秦军士兵没有依照礼节,而是“超乘”(跳下车又迅速跳上车)而过,周朝大臣王孙满见状,说:“秦军轻佻而没有礼节,轻佻就会缺少
计谋,没有礼节就会纪律不严。
这样的军队一定要失败。
”结果秦军果然在之后的崤之战中被晋军打得一败涂地。
唐朝有一种运动,叫木射,又叫十五柱球戏,类似今天的保龄球运动。
游戏时放置十五个瓶状的木柱于地上,其中十个用红色书写: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另外五个用黑色书写:傲、慢、佞、贪、滥。
红黑字柱相间排列,作为目标竖立于场地的一端。
游戏者依次在场地的另一端将木球从地面上滚去,击倒红字木柱者为胜,击倒黑字木柱者为输。
木射活动带有鲜明的传统道德印迹,“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所追求的道德规范,“傲慢佞贪滥”则是古人所不齿的几种行为。
在游戏中融入道德训诫的意味,是我国古代很多游戏娱乐的一个共同特征。
玩出养生
武术是中国传统的一项体育运动形式。
中华武术的目的在于强身健体,由此引申出了“养生”形式的运动。
这与现代体育中的健身操有极大相似之处。
最著名的莫过于“五禽戏”。
据说东汉时期的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神态动作,编了一套自我保健的“体操”,其弟子吴普坚持练习,到了90余岁,依然耳不聋眼不花,精神矍铄。
五禽戏这一运动形式,来源于古代中国以引伸肢体为主的导引术,对后世武术产生了很大影响。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一幅《导引图》,描绘了四十多个人物徒手或执器械进行各种养生锻炼的情景。
五禽戏是中国民间流传时间最长的健身方法之一。
1982年,卫生部、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发通知,把五禽戏等中国传统健身法作为在医学类大学中推广的“保健体育课”的内容之一。
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又把重新编排后的五禽戏健身法向全国推广。
与“五禽戏”相近的还有“八段锦”。
“八段锦”又分武八段与文八段两种。
武八段多为马步式或站式,运动量较大,适合青壮年与体力好的人;文八段多为坐式,主要以呼吸运气为主,运动量小,适合体力较弱者。
北宋的洪迈在《夷坚志》中提及“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
……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是“八段锦”见于书面的最早记载。
而传统武术中的养生运动,就更加丰富。
最广泛的养生武术太极拳,要求上身中正,上下一条线,可以使气血上下疏通,而且能避免未老先衰、低头猫腰、脊椎萎缩等病态;拳法手眼相随,使颈椎左右摆动、前后摇转等,也可对颈椎疾病起到预防和治疗;讲求“以腰带脊”,锻炼腰部,腹肌和膈肌配合运动,可增强肾功能,对腰背疼痛的防治也有效果。
玩出智慧
古人常以“琴棋书画”论及个人的才华和修养,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围棋。
围棋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由于围棋将科学、艺术和竞技三者融为一体,有发展智力、培养意志品质和机
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思想意识的特点,因而,几千年来长盛不衰,逐渐地发展成了一种国际性的竞技活动。
围棋传说为帝尧发明,不大可信,但确实反映了围棋起源之早。
春秋战国时期,围棋已比较流行,“举棋不定”的成语就出自《左传》。
到了汉代,围棋运动已非常兴盛,文学史上东汉马融写有《围棋赋》,而1952年河北望都一号东汉墓中出土的石质围棋盘更提供了实物证据。
围棋在唐代可说发展到了高峰。
国家培养专业棋手,并设立“棋待诏”制度,给予棋手很高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而围棋亦随之走出国门,东亚的日本、韩国等国基本都是在唐代受到中华文化影响,发展为如今的围棋大国。
明清时期,围棋更是名家辈出,并涌现了大量经典的围棋著作。
如明代过百龄的《官子谱》,清代徐星友的《兼山堂弈谱》,等等。
象棋,也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棋戏,又叫中国象棋,是中国最为普及的一种益智类游戏。
象棋一说最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屈原《楚辞·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的说法。
象棋中的“车”,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是以兵车战为主;早期的象棋中没有“炮”,直到唐代才加入,也侧面反映了火药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其实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在形制、规则上颇有些近似之处,如均有王、马、车、象,马走日字,兵不能后退等。
现代也有人将中国象棋的棋子仿照国际象棋的样式,制作成立体形象,颇为好看。
为促进象棋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推广,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批复棋牌运动管理中心,同意“中国象棋”更名为“象棋”,英文译名采用“Xiangqi”。
“象棋”是我国正式开展的78个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棋牌类项目,既是运动,亦是游戏。
对智力的开发,事实上比对身体的锻炼更有难度与挑战性。
由棋局上的智慧,而至人生的智慧,亦有不少故事。
《新唐书》记载:唐代宰相李泌少年时,与著名大臣燕国公张说对弈围棋。
张说对着棋盘随口作了一首小诗“方如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便要求李泌也同作。
李泌应声答道:“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
”观此两诗,张说不过是就下棋而就事论事,而李泌则发挥到了人生处世的道理之上,对于围棋精髓的解读,和今人对于运动真谛的领悟,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了。
其实无论竞技也好,健身也罢,体育应是使人愉悦的追求。
体育文化研究学者崔乐泉认为“并不刻意追求超乎自然常态和令别人叹为观止的体格与体能,强调的是自家的切身体会,不需要别人去评判,无论老的少的、强的弱的,都可以身体力行。
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国古代体育反倒更接近体育的真精神”。
毕竟,被调侃为“努力锻炼身体直至把身体搞垮”的高强度竞技
体育,不是人人都能参与其中的。
身与心的锻炼,由外及内,归根到底,体育亦如文化,塑造人的体魄,更要塑造人的精神。
围棋有一个别称,叫“烂柯”。
“柯”在古代是斧柄的意思。
相传晋时樵夫王质入山伐木,遇见两位仙童边下围棋边唱歌。
王质旁观棋局,十分入迷。
童子给他一枚像枣核一样的果子,王质含在嘴里,便不觉得饥渴。
过了一会儿,童子问他:“你怎么还不走?”王质这才起身拿斧子,发现斧柄竟已完全腐烂。
回到家后,发现与他同时代的人已全部死去了。
这就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图为清代画家丁观鹏《烂柯仙迹图》,画家把故事中的童子改换成了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