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联合中药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

合集下载

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护理体会

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护理体会
组( P< 0 . 0 5 ) 。
3 体会 胃脘痛致病常 因寒邪 客 胃 , 饮食 所伤 , 肝 气犯 胃, 脾 胃虚 寒等所致 。脾 胃虚寒 系劳累 、 久病 、 过食寒凉 、 耗伤脾 阳导致 ,
治宜温 胃散寒 , 温补脾阳为法 , 取 胃经合穴 足三里 , 脾、 胃之背 俞穴 , 脾俞 、 胃俞 , 胃经募穴中脘 , 用以辛温散 寒之干姜 、 肉桂 ,
常; 好转 : 胃脘 痛 基 本 消 失 , 发作次数减 少 , 因受 寒 或 饮 食 不 节
脘 痛的患者 1 2 0例 , 所有 患 者均 符 合 《 中医 病证 诊 断疗 效 标 准 》诊 断为脾 胃虚寒 型的患者 , 其 中男 4 8例 , 女7 2例 ; 年龄最
小2 5岁 , 年龄最 大 7 0岁 , 平 均 年龄 ( 4 7 . 5±1 2 . 5) 岁; 病程 最 短 2周 , 最长 3 a , 病程 平均 ( 1 . 7±0 . 2 ) a 。按 完全 随机 原则 , 将 1 2 0例患 者分 为 2组 , 治疗组 穴位贴敷 配合灸 法 , 对照组 单
关、 公孙 、 行间 , 可 在酒精 灯上将 穴贴背 面加 热后贴 于所 选穴 位上, 然 后将 点燃 的灸条 放人 灸 架 内置 于所贴 的穴位 上 , 灸
2 0 ai r n 后取走灸架 , 穴贴 4 h , 敏感 性 皮 肤 贴 2 h , 3~ 5 d为 1 个
为8 . 6 % ,总 有 效 率 为 9 1 . 4 % ,治 疗 组 明 显 优 于 对 照
穴位贴敷配合 灸法治 疗脾 胃虚 寒型 胃脘痛 , 是 以祖 国 医
贴 以免降低药效 。选穴 宜少 而精 , 每 一穴 , 不 可 连续 l 0次 以
上, 避免 长久刺激 引起不 良反应 , 3~ 5次 为 1个疗程 , 每个疗 程结束后休息 1 ~3 பைடு நூலகம் , 一般 使用 2~3疗程 。密 切观察 胃脘痛 的程度有无缓解 , 观察患者 的精神状 态有 无好转 , 脉象有 无改

改良艾灸与中医特色护理干预模式改善脾胃虚寒胃脘痛症状及提高患者满意度的体会

改良艾灸与中医特色护理干预模式改善脾胃虚寒胃脘痛症状及提高患者满意度的体会

改良艾灸与中医特色护理干预模式改善脾胃虚寒胃脘痛症状及提高患者满意度的体会摘要:目的对脾胃虚寒胃脘痛患者应用改良艾灸联合中医特色护理的效果。

方法随机将84例脾胃虚寒伴胃脘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分别42例。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改良艾灸联合中医特色护理,比较两组症状分数和护理总有效率。

结果护理后,比较两组的各种症状分数,观察组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的护理总有效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脾胃虚寒患者护理中应用改良艾灸联合中医特色护理干预,不但可以改善胃脘痛症状,还能提高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值得进行推广。

关键词:改良艾灸;中医特色护理;脾胃虚寒;胃脘痛胃脘痛是一种位于心窝附近的疼痛症状,通常由消化系统疾病如脾胃虚寒所引起。

目前,在治疗和护理方面,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在西医方面,常使用药物进行针对症状的治疗和护理。

然而,整体效果一般,并且容易导致不良反应损害患者的肝肾等器官。

本研究分析改良艾灸和中医特色护理在脾胃虚寒胃脘痛中的应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21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84例脾胃虚寒胃脘痛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分别42例。

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范围20-75岁,平均(47.43±2.56)岁;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龄范围22-77岁,平均(48.21±2.52)岁。

比较两组的基本资料,没有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给予对照组中药治疗配合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改良艾灸+中医特色护理,具体措施为:1.2.1 改良艾灸护理措施改良艾灸有三种主要方式:首先,可以使用穴位贴敷和按摩的方法。

我们使用了由苍术、厚朴(每60克)、吴茱萸、花椒(每50克)、陈皮、干姜(每40克)制成的中药调理散,并将其研磨成粉末后加入醋进行调和,形成膏状物。

艾灸联合中药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

艾灸联合中药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

艾灸联合中药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目的观察艾灸联合中药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72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使用中药治疗联合艾灸护理,对照组使用常规西药治疗。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胃脘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艾灸联合中药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标签:胃脘痛;脾胃虚寒型;艾灸;护理体会慢性胃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1],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给临床治疗与护理带来一定困难。

在中医学中属于”胃脘痛”、”痞满”等范畴。

胃脘痛(慢性胃炎)被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之一。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表现为: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9月~2015年3月的慢性胃炎患者且中医辨证属于脾胃虚寒型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男17例,女19例;对照组36例,男18例,女18例。

治疗组年龄为24~71岁,平均年龄46.1岁,病程为3个月~5年;对照组年龄为22~70岁,平均年龄45.7岁,病程为3个月~4.5年。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比较,无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的慢性胃炎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根据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诊断标准[2]制定,主症: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尤甚,得食则缓,食后腹胀,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次症:怠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大便溏薄。

1.3治疗护理方案治疗组采用口服中药治疗+胃脘痛护理+艾灸护理,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胃脘痛护理,两组疗程均为14d。

1.3.1胃脘痛护理方案①胃脘痛护理:指导患者急性发作时卧床休息,并可用转移注意力,做深呼吸等方法来减轻焦虑,缓解疼痛,病情缓解时,可适当锻炼如太极拳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灸法联合应用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40例观察

灸法联合应用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40例观察

灸法联 合应用 治疗脾 胃虚寒 型慢性 胃炎 4 0 例 观察
彭小凤 ,刘瑞 娟
( 四川省成都市温 江区中医院针 灸科 ,四川 成都 6 1 1 1 3 0 )
[ 中图分 类号 ]R 2 4 5 . 8 7 3 . 3 9 [ 文献 标识 码 ]B [ 文 章编 号 ]1 0 0 4 - 2 8 1 4 ( 2 0 1 4 ) 0 1 - 0 0 4 7 - 0 2
实用中 医药杂 志 2 0 1 4 年0 1 月 第3 0 卷O 1 期 ( 总第2 5 2 期)
J 0URNAL OF P RAC TI C AL T RADI T I ONAL CHI NE3 O N0 . O1
表 1 两组疗效 比较 例 ( %)
断标准的患者 ;②纳入试验前 3 个月内经 胃镜检查证 实 诊 断 ;③年 龄 2 3~7 0 岁 ,性 别不 限 。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诊断标准和纳人标准;②妊娠 或准 备 妊娠 妇 女 、哺乳 期 妇 女 ;③ 过敏 体 质 和对 多种 药 物 过 敏 ;④ 合并 消 化性 溃 疡 、胃黏 膜有 重 度异 型 增 生或 病理诊断疑有恶变 ;⑤合并心 、脑 、肝 、肾和造血系统 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 。
[ 摘 要] 目的 :观 察灸 法联合 应 用治 疗脾 胃虚 寒型慢 性 胃炎的临床 疗 效。 方法 :8 0 例 随机 分 成 两组 ,治疗 组 4 O 例给予灸法联合应用治疗,对照组 4 0 例给予枸橼酸铋钾、奥 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等治疗。结果:总有效率 治疗组 9 7 . 5 %,对照组 7 7 . 5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P< 0 . 0 5 ) 。结论 :灸法联合应用治疗脾 胃虚寒型慢性 胃炎有
纳入 标 准 :① 符合 中医辨 证 脾 胃虚 寒 型慢 性 胃炎诊

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观察

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观察
3 治疗及评价方法
治疗:根据艾灸的部位分别给予温灸器灸,隔姜灸或无 瘢 痕 灸。 方 义:行 气 止 痛、 破 气 散 结、 温 煦 脾 胃、 宽 胸 解 郁、健脾和胃。处方:中脘、神阙、天枢、胃俞、脾俞、内
-46-
关、 足 三 里。 施 灸 后 以 局 部 皮 肤 微 红 灼、 热 为 适 宜, 每 次 15 ~ 20 mins。隔日灸 1 次,3 次为一个疗程,共计 6 d,可 连续 1 ~ 2 个疗程观察疗效。对照组给予理中丸加减或小建 中汤加减辨证施治 [5]。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以 12 d 为观察时限 进行评价。
中图分类号:R25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9)25-0045-03
【摘 要】目的:探讨用艾灸的方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 149 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 75 例和对照组 74 例。治疗组给予艾灸治疗,对照组给予理中丸加减或小建中汤加减辨证施治。2 个疗程后观察胃脘痛治疗前后 缓解程度、中医症状积分、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80.1%(P < 0.05);两组治疗后中医 症状积分、疼痛缓解程度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有效;且治疗组治疗后的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 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取得较好疗效。结论:用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可以有效改善症状,治疗脾胃 虚寒型胃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程 7.3 年。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性别、年龄、疾病病程等方面进 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 疗效标准》[4] 中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制定。(1)胃脘部疼痛绵 绵,喜热喜按,嗳气、泛吐清水,神倦乏力,食欲不振,大 便多溏,手足不温,舌质淡,脉沉细;(2)发病常与情志不 畅、劳累、受寒、饮食不适等因素有关。

艾条灸配合中医特色护理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

艾条灸配合中医特色护理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
p h a ma r c e u t i c l a c a r e or f n u r s i n g h o me r e s i d e n t s i n No r t h —
有肠 上皮化生 而见到过形 成的表现 。 ( 2 ) 病理检 查可见 固有
门诊患者 1 2 0 例, 病 情均独立 , 未伴 有其它消化 系统疾 病 , 随
机 分为治疗组 和对 照组各6 0 例。 治 疗组 , 男3 9 例, 女2 1 例; 年 龄4 3 — 7 8 岁, 平均 ( 5 7 . 3 + 6 . 8 ) 岁; 病程3 — 1 8 年, 平均 8 . 9 年。 对照
第2 O 卷 第 1 2 期
Vo 1 . 2 O
No . 1 2
寸 压荫 等 舴
Gu i d i n g J o u r n a l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a n d P h a r ma c y
ma s a mp l e s o f c h i l d r e n p a t i e n t s wi t h Ka w a s a k i d i s e a s e
[ 6 ]周岩 , 刘欣 . 中药消疹汤结合 面部护理 治疗 寻常痤疮 6 2 例
[ J ] . 中国 中医药 , 2 0 0 9 , 1 1 ( 7 ) : 1 1 6 — 1 1 7 .
2 0 1 4年 1 0月
0c t o b e r . 2 0 1 4
艾条 灸配合 中医特色护理治疗脾 胃虚寒型 慢性萎缩性 胃炎疗效观察
段 丽 娜
( 湖 南 中医药大 学第 二 附属 医 院 湖南 长 沙 4 1 0 0 0 5 )

艾灸法治疗脾胃病中虚寒证的操作体会

艾灸法治疗脾胃病中虚寒证的操作体会
现将体会 论述如 下 ,以供 探讨 。
首先 ,应 灵活 掌握适 应证 和禁 忌证 。如脾 胃虚弱 的患者 ,通 过 艾灸 可温补 脾 胃,但 艾灸温 散耗 气 ,且 自拟 脾 胃舒散 多温 热类
1 自拟脾 胃舒散 ,隔药艾 灸
药 物 ,如患者 体质 过虚 ,或操 劳过 甚 ,或因饥 饿 不支 ,易诱 发心
【 关键 词】艾灸;脾 胃病 ;虚寒证
《 素问 ・ 灵兰秘 典论》 : “ 脾 胃者 ,仓廪之 官 ,五味 出焉 。” 行 阴”之 意 ,二穴 一升一 降 ,升 降相 合 ,中气 调畅 ,阴 阳相续 而 。在 选择 配穴 时,则 根据 患者病 情而 辩证 ,如 胃脘 部 脾 胃五 行属土 ,同居 中焦 ,为 “ 气血生 化之源 ”、 “ 后天之本 ”。 胃病则 除 ] 加 胃俞;腹痛 明显者 , 加神 阙、天枢:伴有泄泻 者 , 脾 胃虚 寒 , 多 由脾气虚症 发展而来 ,或因过食 生冷 , 或 肾阳虚衰 , 位 疼痛 明显者 , 火不 生土所 致 ,治宜温 补脾 胃 。艾灸 是指用 艾绒 为主要 灸材 , 加 阴陵泉 、关元 、水分 。 3 注意适 时权变 ,细化操作 点 燃后放 置在 体表 的腧穴 或病 变部 位处烧 灼和 温熨 ,借其 温热 刺 激及 药物作用 , 通过 经络 的传 导 , 起到温 通气血 、 扶 正祛 邪 的作 用 , 脾 胃虚寒 患者 因其病 程反 复,艾 灸周 期长 ,施灸 时受 主客观
之上 , 将 艾柱 点燃进 行施灸穴上 2~ 3 小 时后取 下即可 。

《 扁鹊 心书 ・ 住 世 之法 》中有 “ 保命 之法 ,灼 艾第 一 ,丹 药 次 ,元气 坚 固, 百病不 生 … 凡病 药之 不及 ,针 之不 到 ,必 须
脾 胃虚 寒 ,应 温 补脾 肾 。此类 患者多 病势 绵绵 不愈 ,单纯艾 悸 眩晕 ,汗 出乏力 ,此 种情况 下不 宜施 灸 。又 如糖 尿病 患者 血糖 灸 恐力不 能及 , 笔者在长 期施灸过 程 中发 现 , 如在 艾灸时 加 以药物 , 过 高而未 能控制者 , 如发生 烫伤则 易造成破 溃难愈 , 也不 宜施灸 。

艾箱灸联合中药泡洗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艾箱灸联合中药泡洗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艾箱灸联合中药泡洗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研究发布时间:2022-09-29T02:28:30.984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3期作者:梅小莉[导读] 目的:探讨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护理当中联合运用艾箱灸与中药泡洗的应用价值。

梅小莉南京市高淳中医院消化内科江苏南京 211300 【摘要】目的:探讨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护理当中联合运用艾箱灸与中药泡洗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20年7月到2022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将56例纳入本次研究,将其按照就诊顺序编号,打乱编号平均分成2组,对照组在护理中为其提供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护理中联合运用艾箱灸与中药泡洗,分析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变化以及护理有效率。

结果:比较两组,研究组临床症状积分均较低,P<0.05;研究组护理有效率较高,P<0.05。

结论: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采取艾箱灸联合中药泡洗可有效缓解其临床症状,提高护理效果,建议推广应用。

关键词:胃脘痛;艾箱灸;中药泡洗;中医症状积分;护理效果胃脘痛也称胃痛,是发病率较高的胃部疾病,以脾胃虚寒型胃脘痛较为常见,典型症状是胃部隐痛、恶性呕吐、反酸、嗳气等症状,患者受到病痛的折磨极易产生焦虑、抑郁、悲观等负面情绪,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加重病情[1]。

临床治疗该疾病主要通过药物的方式控制病情进展,中医学将该疾病归为“胃痞”、“胃痛”等范畴,与患者脾胃受损以及气血不调有关,可通过中医手段缓解临床症状[2]。

本次研究主要探讨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护理当中联合运用艾箱灸与中药泡洗的应用价值,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7月到2022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6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将其按照就诊顺序编号,打乱编号平均分成2组,对照组纳入28例(男/女=16/12),年龄及均值35-72(51.53±2.43)岁;研究组纳入28例(男/女=15/13),年龄及均值38-75(52.05±2.58)岁,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后计算得出P>0.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灸联合中药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
作者:张颖霄
来源:《医学信息》2016年第21期
摘要:目的观察艾灸联合中药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72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使用中药治疗联合艾灸护理,对照组使用常规西药治疗。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胃脘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胃脘痛;脾胃虚寒型;艾灸;护理体会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1],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给临床治疗与护理带来一定困难。

在中医学中属于"胃脘痛"、"痞满"等范畴。

胃脘痛(慢性胃炎)被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之一。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表现为: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9月~2015年3月的慢性胃炎患者且中医辨证属于脾胃虚寒型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男17例,女19例;对照组36例,男18例,女18例。

治疗组年龄为24~71岁,平均年龄46.1岁,病程为3个月~5年;对照组年龄为22~70岁,平均年龄45.7岁,病程为3个月~4.5年。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比较,无著性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的慢性胃炎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根据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诊断标准[2]制定,主症: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尤甚,得食则缓,食后腹胀,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次症:怠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大便溏薄。

1.3治疗护理方案治疗组采用口服中药治疗+胃脘痛护理+艾灸护理,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胃脘痛护理,两组疗程均为14d。

1.3.1胃脘痛护理方案①胃脘痛护理:指导患者急性发作时卧床休息,并可用转移注意力,做深呼吸等方法来减轻焦虑,缓解疼痛,病情缓解时,可适当锻炼如太极拳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并注意防寒保暖,可以用热水袋热敷减少痉挛。

②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规律饮食,定时进餐,避免过饥才进食,嘱咐患者少食多餐,宜温补健脾祛寒,可食当归生姜羊肉汤等,饥饿时胃脘痛可稍进食,以缓中止痛。

适宜热、软、烂的易消化饮食,并禁烟酒,忌食咖啡、
浓茶、饮料,以及过咸,过甜,过辣等刺激性食物,禁食海鲜牛肉韭菜等发物,禁食生冷油腻化痰助湿之品。

③药物护理:西药的护理,遵医嘱给患者以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时,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胶体铋剂宜饭前30min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可引起头晕,指导患者用药期间避免开车和做其他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抗菌药物服用前询问患者有无青霉素过敏史,服用后观察迟发性过敏反应,甲硝唑宜在餐后30min服用,防止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等;中药的护理,中药汤剂一般温服,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餐前服用或餐后服用,注意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善或不适。

④情志护理: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忧伤脾、怒伤肝,肝郁侮脾而诱发或加重胃脘痛病情。

因此对患者要做耐心的解释工作,调节患者情志。

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增强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提高护理工作的配合度和疗效。

1.3.2艾灸护理①操作前做好宣教,解除患者对艾灸的恐惧心理,并积极配合。

评估患者皮肤情况,如有皮疹、水泡等暂缓艾灸治疗。

②取穴神阙、中脘以及双侧足三里艾灸,1次
/d,15~30min/次,神阙、中脘用双孔艾灸盒,足三里分别使用单孔艾灸盒,固定绷带,点燃艾条,根据患者接受程度调节艾条插入深度,至皮肤温热而不被灼伤为度,勤观察多查问,并注意患者暴露皮肤的保暖。

艾灸过程中观察患者有无心慌、面色苍白、出汗、眩晕等全身反应,若有则立即停止艾灸,嘱其卧床休息,测量生命体征并对症处理。

随时查看防止艾灰脱落情况,以免灼伤皮肤破坏衣物,若艾灸局部出现红肿水泡,应立即停止治疗并即处理。

施灸后皮肤微红灼热为正常现象,小水泡无需处理自行吸收即可,大水泡可用消毒毫针沿水泡边缘刺破水泡放出水后涂以碘伏,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1.4疗效判定标准[3] ①痊愈:症状全部消失,6月~1年内不复发,相应的主项理化检查基本恢复正常或有好转,参考症状及体征恢复如常人;②显效:主要症状消除,6月~1年内不复发,相应的主项理化检查好转,参考症状及体征好转;③好转:主要症状基本消除,6月~1年内虽有复发,疼痛程度减轻,持续时间缩短,相应的主项理化检查改变不大;④无效:主要症状无变化,相应的主项理化检查无改变。

2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痊愈0例,显效20例,好转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3例,好转14例,无效率9例,总有效率为75.00%。

两组治疗均有效,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3 护理体会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多由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久病正虚等致脾胃虚弱、脾阳不足、寒自内生,致胃失温养而虚寒胃痛。

《医学入门》里讲"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 灸法就是通过腧穴激发经络之气,调整胃肠运动的机能状态,从而达到温通经络,调理肠胃,缓急止痛的作用。

神阙穴为任脉之穴,温阳益气,散寒止痛,可治气虚腹胀;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健运中州,调理脾胃;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合治内脏,可疏调胃腑气机,和胃止痛。

灸法具有温经散寒的功效,且可以避免内服药物对胃粘膜的刺激作用。

艾灸治疗操
作安全方便无副作用,缓解疼痛改善脾胃功能,且费用较为低廉,患者易于接受。

同时艾灸治疗胃脘痛属于中医学的内病外治,临床疗效好,还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8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51-155.
[3]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胃脘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草案)[J].中医函授通讯,1985,03:400-401.
编辑/赵恒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