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导学案教师

合集下载

《阿房宫赋》导学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
(8)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比。南亩:田间。
(9)多于周身之帛缕 周:全。帛缕:借代衣物。
(10)戍卒叫,函谷举 举:被攻占。
(11)翻译:“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明确:把宝鼎视为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视同土块,把珍珠看成石子,随地丢弃,秦人看着这些宝物并不怎么爱惜。
(5)第12-13句:用夸张、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来陪衬它的宏大宽广。
4、小结:作者从阿房宫兴建的时代背景、总体规模,布局精巧、构造奇美复杂情况,从宫中的歌舞之盛等角度来写出了雄伟壮丽阿房宫。
这一节,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内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抱地势均力敌”就与前方“骊山冯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如“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定“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加上大量排比、对偶句式的运用,使文句音节铿锵,并有音韵之美。
2、重点字词疏通:
(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2)齐楚之精英 精英:出类拔萃的人。
(3)金块珠砾 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
(4)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心:心意,意愿。
(5)秦爱纷奢 纷:多,繁华。
(6)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
(7)奈何取之尽锱铢 奈何:怎么,为什么。
歌台暖响 “响”动词→名词 歌声
3、内容分析:作者如何描写阿房宫建筑?
(1)前四个3字句:写出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兴建背景)
(2)第2句:从全景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总体规模)
(3)第3-4句:写阿房宫依山水而建,突出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布局精巧)

《阿房宫赋》教案(优秀7篇)

《阿房宫赋》教案(优秀7篇)

《阿房宫赋》教案(优秀7篇)初中语文《阿房宫赋》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领会本文骈散兼行,音韵流畅的艺术风格。

2、理解本文详略适宜的写作特点。

3、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和代古讽今的作用,以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

4、理解并归纳“一、爱、取、族、焉、而、天”等词语的用法。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1、明确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手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2、理解文章内容并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秦代时,秦始皇嫌都城咸阳人多,原来的宫廷狭小,就在谓南营造新宫,面积庞大,隔离天日,到秦之都没有完工。

直到项羽带兵攻入咸阳,一把火将它烧毁,据说大火足足烧了三个月不灭。

这座庞大的宫殿建筑群现在只剩下夯工和台基,它就是阿房宫。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牧的《阿房宫赋》。

二、解题1、文体“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中间的一种体裁。

《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是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铺的手法。

赋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时注重铺陈和夸张;结尾多发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多个阶段。

本文属于文赋。

2、背景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风雨飘摇。

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

杜牧此文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骄奢遥逸终政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三、整体把握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熟悉课文。

3、学生对照书下注释疏通例文,划出疑难。

四、指导学生自读1、2段(一)第1段:1、第一层:“六五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写了阿房宫的背景。

重点词:兀:形——动,被砍光。

一:名——动,统一。

学生背诵。

2、第二层:覆压三百余里。

《阿房宫赋》导学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主备人:周珉【应达成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思维提升与发展】学习本文通过对事件的形象生动的描写来揭示事理的办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总结的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的历史观。

课前预习案一、自主学习(一)走进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

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杜”(李白和杜甫称“李杜”)。

著有《樊川文集》。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

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二)写作背景及文学文化常识1、写作背景:《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杜牧二十三岁。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

而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荒淫奢靡,“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

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阿房宫赋教案(精选5篇)

阿房宫赋教案(精选5篇)

阿房宫赋教案(精选5篇)阿房宫赋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阿房宫赋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阿房宫赋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课文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3、了解赋的特点。

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赋”的语言特点2、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

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2、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

2、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3、积累文言知识。

(二)教学难点1、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

2、背诵全文。

三、教学方法赏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亦能覆舟。

”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

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

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两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1、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

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文人耿介,不屑逢迎。

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

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

《阿房宫赋》教案(5篇)

《阿房宫赋》教案(5篇)

《阿房宫赋》教案(5篇)《阿房宫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借古讽喻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教学课时两课时预习学案1.了解与写作背景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晚唐杰出的诗人。

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之“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别于“李杜”)。

著作有《樊川文集》(因其别墅在樊川(长安县),故名)。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

唐敬宗荒淫失法,自即位以来大兴土木,广征声色。

文章借秦建阿房宫为题,借古讽今,意在讽喻皇帝借鉴秦亡的历史教训,否则将重蹈其覆辙。

2、了解文体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详细地叙述)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谕之意。

二、赏析学案1、文章题为“阿房宫赋”,都铺陈夸张地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样写的用意何在?在写作上起何作用?回答提示:第一段:极力描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第二段:极力描写阿房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阿房宫这样的建筑、生活说明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因而残酷剥削、横征暴敛——导致灭亡,就以意在借古讽今,并为下文的议论做好了铺垫。

2、为议论的两段概括主旨,注意体会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回答提示:第三段:秦搜刮虐待百姓导致灭亡(不恤民力导致灭亡)。

第四段:讽喻唐统治者要爱护人民不要重蹈秦的覆辙。

3、课文末出现了四个“后人”,都分别说的是什么人?回答提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后人”暗指唐统治者。

其余第一个“后人”指秦以后的统治者;第二个暗指唐统治者(敬宗李湛);第三个暗指敬宗以后的统治者;第四个暗指唐统治者(敬宗之类)。

4、文末一段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根据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来(二条)。

阿房宫赋第一课时导学案

阿房宫赋第一课时导学案

沈阳市24中学2011 高一必修诗歌学案编号:1 使用时间:2011-5-班级: 小组: 姓名: 教师评价:《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的主旨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历史状况的关系,以便与《过秦论》进行比较;2、了解赋的写作特点,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一文体来表现主旨的;3、学习积累有关的文言知识。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结合导学案学习记忆有关文体知识和文学常识。

2、15分钟完成导学案的自主学习中的鉴赏部分(第五部分),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合作探究题目,A层同学要形成文字。

3、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自主学习】一、文体“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中间的一种体裁。

《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 体物写志,是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铺的手法。

赋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时注重铺陈和夸张;结尾多发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多个阶段。

本文属于文赋。

刘勰在(《》)中说赋的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

作者围绕一个事物,就某一客观对象反复描写,多方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达曲传其义,情尽意足之效果。

本文的第三段就体现了上述特点。

二、背景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风雨飘摇。

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

杜牧此文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骄奢遥逸终政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三、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著名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

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从青年起就关心国事,抱有挽救危亡、恢复唐王朝繁荣昌盛的理想。

阿房宫赋 教案(7篇)

阿房宫赋 教案(7篇)

阿房宫赋教案(优秀7篇)阿房宫赋教案篇一导标显示屏幕1.学习理解本文“文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赋”的表现手法;2.学习借鉴本文借古讽今,叙议结合的构思和写作特点;3.积累掌握“一”“爱”“取”“毕”“辞”“独”“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4.背诵课文。

导学点拨窗口【探海导航】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学习时,可参照课文注解和查找资料,先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加深对这篇赋讽喻现实的思想意义的认识;通过对本文赋体特点的认识将这篇“赋”和本单元学过的其他三篇“古文”作一些比较,掌握赋在描写、叙事、议论等方面的铺陈排比、想象夸张、正反述说的特点,为熟读背诵打下基础。

本文在写作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如炼字的精当、详略的适宜、比拟的写法,用韵、不堆砌典故等,要结合字词的理解和句法的分析,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词语方面要重点辨析一、爱、取、族、霁、杳、妍、焉、而、夫等的意义和用法。

认真做一做后面的跟踪试题。

【思路结构】文章的主旨在于借古讽今。

要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秦王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的最高统治者发出警告。

因此,一开始先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极写阿房宫的非凡气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接着写阿房宫里的望皇帝幸临的美人和弃掷逶迤的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下文的议论设下埋伏。

作完了这些必要的叙述和描写后,再由描写转为议论,指出阿房宫兴建及秦人奢淫的生活与秦国灭亡的内在因果关系,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

最后再以慨叹作结,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朝统治者发生警告。

结构图:原因第一段(叙):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第二段(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结果------第三段(议):失掉民心,迅速灭亡借鉴------第四段(议):爱民保国,免踏覆辙【疑难指津】·本文在描写和议论中是如何运用“赋”的表现手法的?所谓赋的表现手法就是铺陈排比,言尽意致。

阿房宫赋_导学案_老师版

阿房宫赋_导学案_老师版

《阿房宫赋》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学习点: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掌握“一”“爱”“取”“毕”“辞”“独”“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2、能力训练点: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3、德育渗透点: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1、理解文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赋体文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学习方法:反复吟诵法,问答法,讨论法学习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重点:1、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2、学习文章第一段,掌握有关文言文知识。

3、完成相关练习。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知人论世杜牧(803~ 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

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为人耿介,不屑逢迎。

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

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

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文体简介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

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

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

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

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赋等几个发展阶段。

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

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怀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

”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宁。

在特点上,刘勰说过:“赋,铺采文也。

”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

杜牧的《阿房宫赋》是在《史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成的。

作“赋”时他仅23岁,作“赋”的目的是借秦亡的教训来规谏唐敬宗。

敬宗李湛16岁时继位为君,一为君就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沉溺声色,在位3年就被宦官杀害,可见这篇“赋”在当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

“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

4、写作背景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这时的中国,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民不聊生。

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

当时的皇帝——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嗜好游猎,追求声色犬马。

为了一己的享受,他穷奢极欲,大兴土木,生活放纵,不理朝政。

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

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

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

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引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知识归纳】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廊腰缦.回(màn)囷囷..焉(qūn)蜂房水涡.(wō)媵嫱..(yìng)(qiáng)梳晓鬟.(huán)剽.掠(piāo)鼎铛.玉石(c hēng)逦迤..(lǐ)(yǐ)锱铢..(zī)(zhū)架梁之椽.(chuán)庾.之粟粒(yǔ)横槛.(jiàn)不霁.(jì)何虹妃嫔.(pín)管弦呕.(ōu)哑.(yā)二、解释重点词语(1)六王毕,四海一.(统一)(2)盘盘焉.,囷囷焉(相当于“然”……的样子)(3)不霁.何虹(雨过天晴)(4)奈何取.之尽锱铢 ( 夺取)(5)而气候..不齐.(本文指情绪,气氛)(相同)(6)杳不知其所之.也(到…..去)(7)雷霆乍.惊(突然)(8)一人之心.,万人之心(心意,意愿)(9)秦爱纷奢..(纷:多,繁;奢侈)(10)人亦念.其家(顾念)(11)奈何..取之尽锱铢(怎么,为什么)(12)多于.南亩之农夫(比)(13)戍卒叫,函谷举.(攻占)(14)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名词作动词,族灭)(15)使.六国各爱.其人。

则足以拒秦(假使,如果)(16)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传递)(做)(17)谁得.而族灭(能够)(18)秦人不暇自哀.(哀叹)(19)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意动用法,以为鉴)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用作动词1、辇.来于秦乘坐辇车2、朝歌.夜弦奏乐3、鼎.铛玉.石把鼎当做;把玉当4、金.块珠.砾把金当做;把珠当做5、族.秦者秦也灭族,杀死一族的人6未云.何龙.:出现云出现龙 7不霁何虹.:出现彩虹(二)名词用作状语1、骊山北.构而西.折向北,向西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人腰像鸟嘴3、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像蜂房,像水涡(三)数词用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四) 动词作名词: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指金玉珠宝之物歌台暖响.歌声(五) 动词意动用法: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四、古今异义(1)直走咸阳 (古:跑今:行 )(2)钩心斗角(古: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常用来比喻用尽心思,明争暗斗。

)(3)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 古:本文指情绪,气氛今:一个地区的气象状况)(4)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名的人。

) (5)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古义:金玉珠宝今义:筹划并管理(企业等);古义:金玉珠宝今义:精华,也指出类拔萃的人 )(6)可怜焦土(古义:可惜今义:怜悯,同情)五、一词多义(1)一①六王毕,四海一(统一)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③一鼓作气(初次,第一次)(2)爱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3)取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②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同“娶”)(4)族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5)使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叫、让,使令动词)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连词)六、虚词(1)焉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助词,……的样子)②或师焉,或不焉(语气助词)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在那里)(2)而:①骊山北构而西折(并列连词,又)②不敢言而敢怒(转折连词,却、但是)③谁得而族灭也(表修饰)(3)夫①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语气助词,表感叹)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语气助词,用于句首,引起议论)③予观夫巴陵胜状(指示代词,那个)七、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二)倒装句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2、秦人不暇自哀(三)被动句戍卒叫,函谷举。

探究案一.导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

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二.整体感知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并写出各个部分大意。

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三.探析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1、阅读第一段根据提示用文中语句回答。

①阿房宫建造历史背景:六王毕,四海一。

②阿房宫面积之大地域之广: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③阿房宫楼阁之高:隔离天日。

阿房宫楼台之多: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④人们进入阿房宫内部的感受: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2、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①作者描写阿房宫运用了哪些手法?明确:对偶,排比,比喻,夸张,对比,大胆的想象等手法。

②介绍阿房宫之奇观写作顺序是怎样的?明确: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

③细写了阿房宫的那些建筑?明确:细写阿房宫的楼、台、殿、阁长桥、复道、歌台、舞殿。

④阿房宫有什么特点?(用一两个词概括)明确:宏伟,壮美。

(雄伟,壮丽;庞大等均可)3、阅读第二段“妃嫔媵嫱……三十六年。

”这一层写宫人,①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②通过哪些具体形象采用什么手法描写了宫女、宫廷生活的怎样的特点?③她们“尽态极妍”的目的是什么?她们都达到目的了吗?“望幸”与“不得见”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①分别从宫人的来源、宫人的生活、宫人的命运几方面进行描写。

②明星、绿云、渭流、腻烟、雾、雷霆等具体形象的描绘,比喻精彩,想象奇特,又经过了艺术的夸张,极写宫女之多,妃嫔彩娥,济济各殿,也见出秦皇的骄奢淫逸,糜烂不堪。

③她们“尽态极妍”的目的是“望幸”,可是却“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望幸”与“不得见”,充满了对孤寂痛苦的宫女的同情,更有对暴君的揭露。

4、阅读第二段“燕赵之收藏……亦不甚惜。

”这一层写宫藏,“收藏”“经营”“精英”及“剽掠”这些词写出了什么?“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形成四组对比,有人读此说:“仿佛听到作者的斥责和愤慨的声音。

”你赞同吗?明确:“收藏”“经营”“精英”及“剽掠”这些词写出秦人掠夺之甚。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有四组对比,六国的珠宝尽入秦宫,但在宫中却视若土石,任意抛洒,有奢侈之心,无爱惜之意,批判锋芒渐露“亦不甚惜”,我们仿佛已听到作者的斥责和愤慨的声音了。

5、阅读第三段,“奈何取之尽锱铢……多于市人之言语。

”用怎样的句式,用怎样的手法,展现了秦王朝怎样的败行并指明秦灭亡的原因?明确:用连贯的排比句式,用前后对比手法,展现了秦王朝奢侈,腐化,浪费,挥霍无度,穷奢极欲,滥用民力等败政,同时也指明秦灭亡的原因。

6、阅读第四段,回答问题。

(1)“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作者设计了两个假设兼论六国和秦的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明确:作者设计了两个假设兼论六国和秦的灭亡,共同原因是不爱其民。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

”句中四处“后人”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明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明确:句中四处“后人”,①②④均指秦以后唐以前的人;③唐以后的人。

这句话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 借古讽今,历史教训,警示后人,讽谏统治者。

7、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

”试分析这些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明确: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

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

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

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

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