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配方详解:启脾口服液

合集下载

儿童食积、虫积、便秘、便溏常用中成药

儿童食积、虫积、便秘、便溏常用中成药

儿童食积、虫积、便秘、便溏常用中成药?点击关注:中医育儿头条号最放心、便捷的中医育儿指南儿童健康资讯的最佳专业平台儿童食积、虫积常用中成药★消积健儿颗粒【药物组成】白术(炒),肉豆蔻,麦芽,山楂,六神曲,使君子,槟榔,胡黄连,枳实,木香。

【功效】健胃,消积,杀虫。

【适应证】小儿停食停乳,食积虫积,面黄肌瘦,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每袋1.5克。

每次I.5克,每日2次,开水冲服。

【注意事项】忌生冷、油腻不易消化食物。

★小儿积散【药物组成】使君子,贯众,石榴皮,槟榔,雷丸,牵牛子(炒)百部(蒸),木香,茯苓,山药,甘草。

【功效】驱虫止痛,健脾益气。

【适应证】小儿蛔虫、蛲虫等证之腹痛,面黄,体弱,偏食食滞疳积,肛门瘙痒等。

★肥儿片【药物组成】肉豆蔻(煨),木香,六神曲(炒)。

麦芽(炒),胡黄连,槟榔,使君子仁。

【功效】健胃消积,驱虫。

【适应证】小儿消化不良,虫积腹痛,面黄肌瘦,食少腹胀,泄泻。

【用法用量】每片0.25克。

每次2片,每日1~2次,口服。

【注意事项】忌生冷、油腻不易消化食物。

★健儿消食口服液【药物组成】黄芪,白术(麸炒),麦门冬,陈皮,莱菔子(炒).山楂(炒),黄芩。

【功效】健脾益胃,理气消食。

【适应证】小儿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引起的纳呆食少,脘胀腹满,手足心热,自汗乏力,大便不调,以致厌食等症。

【注意事项】忌生冷、油腻不易消化食物。

★化积口服液【药物组成】茯苓(去皮),海螵蛸,鸡内金(炒),三棱(醋制),莪术(醋制),红花,槟榔,雷丸,鹤虱,使君子仁。

【功效】消积治疳。

【适应证】小儿疳气型疳积,腹胀腹痛,面黄肌瘦,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每支10毫升。

1岁以下每次5毫升,每日2次;2~5岁以下每次10毫升,每日2次;5岁以上每次10毫升,口服,每日3次。

【注意事项】忌生冷、油腻不易消化食物。

感冒时勿服。

★利儿康口服液【药物组成】白术,莲子,白芍,牡蛎(煅),龙骨,陈皮,麦芽(炒),谷芽(炒),鸡内金(炙)。

启脾丸的作用与功能主治是什么

启脾丸的作用与功能主治是什么

启脾丸的作用与功能主治是什么介绍启脾丸是一种中药制剂,主要由黄柏、白术、茯苓等药材组成。

它在中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被认为对脾胃功能不佳、消化不良等问题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启脾丸的作用与功能主治。

作用与功能启脾丸有着以下的作用与功能:1.益气健脾–启脾丸含有的黄柏和白术等药材被认为能够调理脾胃,增强消化功能,提高食欲,帮助消化吸收。

–启脾丸可以帮助改善脾胃功能不佳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2.清热除湿–启脾丸中的茯苓和滑石等药材具有清热除湿的作用,可以帮助调理体内湿气过多的情况。

–启脾丸在中医传统理论中被用于治疗湿热引起的脾胃不适,如腹胀、泄泻等症状。

3.舒肝宽中–启脾丸还含有柴胡等药材,具有舒肝、调节肝脏功能的作用。

–启脾丸可用于改善因肝气郁结引起的脾胃失调,如胸胁胀痛、嗳气等症状。

功能主治基于上述的作用与功能,启脾丸在中医药领域被用于以下主治:1.脾胃虚弱–启脾丸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它可以增强脾胃的消化功能,提高食欲,改善消化问题。

2.湿热内蕴–启脾丸适用于治疗湿热内蕴引起的脾胃不适,如腹胀、泄泻等。

–它含有清热除湿的药材,可以帮助调理体内的湿气,缓解脾胃不适。

3.肝郁脾胃失调–启脾丸可用于治疗因肝郁引起的脾胃失调,如胸胁胀痛、嗳气等。

–它含有舒肝宽中的药材,可以调节肝脏功能,改善肝脾失调导致的不适症状。

注意事项在使用启脾丸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建议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了解正确的用法和用量。

•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儿童慎用。

•对于存在过敏反应的人群,禁止使用。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生姜、辣椒等。

•长期使用或超过规定剂量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因此需严格按照医生指导用药。

总结启脾丸是一种中药制剂,具有益气健脾、清热除湿和舒肝宽中的作用与功能。

它常用于调理脾胃功能不佳、消化不良、湿热内蕴和肝郁脾胃失调等问题。

在使用启脾丸时需要注意用法、用量和禁忌事项,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启脾丸的功能主治

启脾丸的功能主治

启脾丸的功能主治介绍启脾丸是一种中药配方,由多种草本植物制成,被广泛用于中医治疗中。

其主要成分包括炙甘草、白术、陈皮、生姜等草本药材。

启脾丸具有多种功能主治,对于一些常见的身体不适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功能主治以下是启脾丸的一些常见功能主治,供大家参考:1.健脾益气: 启脾丸主要起到健脾益气的作用。

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脾气健运则消化功能正常。

启脾丸可以补充脾气不足,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

2.调中理气: 启脾丸可以调节中焦的气机,改善脾胃虚弱及气机失调引起的脘腹胀满、便溏等不适症状。

它可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并改善体内气血的循环。

3.缓解腹痛: 启脾丸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对于由脾胃虚弱引起的腹痛疼痛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它可以舒缓肠胃的紧张状态,减轻胃肠道的疼痛感。

4.健脾消食: 启脾丸对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有良好疗效。

它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增加消化液的分泌,改善胃肠道的吸收和消化功能。

5.调理气血: 启脾丸对于脾气不足、气血两虚引起的疲乏无力、面色苍白等症状有辅助治疗作用。

它可以补充气血,改善体内气血的循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使用方法以下是使用启脾丸的一些常见方法:1.口服: 一般情况下,每次口服3-6克,一日3次。

可以用温开水将启脾丸冲服,用温水服用可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提高药效。

2.口服前后注意事项: 口服启脾丸前最好不要过饱,避免影响药物的吸收。

口服药物后可稍微休息一下,避免剧烈运动。

3.遵医嘱: 在使用启脾丸之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

医生会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给出合理的用药剂量和用药频次。

注意事项在使用启脾丸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慎用。

2.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3.忌烟、酒及辛辣、油腻食品。

4.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5.请咨询医生的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

结论启脾丸是一种中药配方,具有健脾益气、调中理气、缓解腹痛、健脾消食、调理气血等功能主治。

启脾丸的功能主治与作用及副作用

启脾丸的功能主治与作用及副作用

启脾丸的功能主治与作用及副作用1. 启脾丸的功能主治启脾丸是一种中药制剂,主要由人参、白术、茯苓等数十种草药组成。

它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调理脾胃功能,具有以下主要功能主治:•健脾益气:启脾丸可以增强脾脏的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增加食欲,改善消化不良等脾胃虚弱引起的症状。

•补中益气:启脾丸可以调理中焦,增强气血运行,改善气虚引起的疲乏无力、食欲减退等症状。

•安神益智:启脾丸可以舒缓心神,增强记忆力,改善失眠、健忘等神经衰弱症状。

2. 启脾丸的作用机制•启脾丸中含有人参和白术等草药,它们具有补气益气、补脾健胃的作用。

人参中的人参甙能够加速氧化酶酶活,增加脾脏功能,提高免疫力。

•茯苓和山药等草药具有健脾利湿、养阴生津的作用。

它们可以改善湿热痰饮型脾胃虚弱引起的胸脘胀满、口干舌燥等症状。

•启脾丸中的草药还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改善情绪不稳、冷漠等问题。

3. 启脾丸的副作用启脾丸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制剂,一般来说是相对安全的。

然而,一些人在服用启脾丸时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包括但不限于:•胃肠不适:个别人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不适症状。

这可能是因为对某些草药成分过敏或者剂量过大所致。

•过敏反应:个别人可能对某些草药成分过敏,出现皮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等过敏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某些草药成分可能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引起不良反应。

因此,在服用启脾丸的同时,最好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

请在服用启脾丸前,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意见,并按照医生或中医师指示正确使用,以减少可能的副作用。

4. 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使用方法:一般情况下,成人可口服启脾丸,每次3-6粒,每天2-3次。

儿童用量需要根据年龄和体重进行调整。

•注意事项:–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启脾丸。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在使用启脾丸期间要避免煎煮滚沸的刺激性食物和药物,尽量少食油腻食物以免影响消化。

启脾丸的成分

启脾丸的成分

启脾丸的成分启脾丸是一种由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它能够起到补益脾胃,健脾调理营养,祛风除湿,和止泻的功能。

一百多年来,启脾丸的成分一直没有变化,很多人都习惯于使用它来调理脾胃,补益体力和改善营养状况,也有人用它来祛风除湿,消肿止痛,以及缓解湿疹等症状。

启脾丸的主要成分有:黄耆、黄芪、黄柏、茯苓、当归、白术、枸杞、薏苡仁等。

黄耆有补脾益胃之功,主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消化不良等症。

黄芪具有补虚、温中、健胃之功效,有助于改善营养不良,明目益智,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黄柏有补虚、止痉、止泻作用,有助于止痉痹、化痰止咳,消除胃部的痉挛。

茯苓有补虚、益气、止泻功效,常用于虚弱、气喘、消化不良以及腹泻等症状。

当归有补血、活血的功效,有助于补血养颜,回春美容,减轻头晕眩晕等病症。

白术有清热止泻、补肝肾之功,可以有效地降低血糖,改善肝肾功能,减少头晕眩晕症状。

枸杞有补肝肾之功,有助于增强肝脏功能,改善视力,抗衰老,抑制病毒等。

薏苡仁有补肾、益精之功,能有效提高肾脏功能,起到补肝肾、安神和睡眠的作用。

启脾丸中的药物大多具有补益脾胃,健脾调理营养,祛风除湿,止泻的功效,这也是为什么它一直被用于治疗这些病症和症状的原因。

当脾胃功能不足时,这些药物可以起到补脾益胃之功效,改善营养不良,增进食欲,补血养颜,消除胃部痉挛,祛风除湿,止泻,减轻头晕眩晕等病症,从而达到调理脾胃的目的。

启脾丸有很多是药用的,但它也有一定的副作用,比如它可能会引起胃部不适,有些人还可能出现头晕、腹泻等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启脾丸之前,最好先征求医生的意见,确定自己是否适合服用启脾丸,然后根据医生建议,按照一定的用药规范,遵医嘱服用。

总之,启脾丸是一种有效治疗脾胃不良、补益身体、补血养颜、祛风除湿、止泻等病症的药物。

它由众多活性成分组成,能够补益脾胃,改善营养不良,增进食欲,抗病毒,祛风除湿,减轻头晕眩晕等症状,因此,使用前要征求医生的意见,遵医嘱服药。

补脾胃的口服液有哪些药物组成

补脾胃的口服液有哪些药物组成

补脾胃的口服液有哪些药物组成作为高级养生师,了解如何补脾胃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不规律和生活习惯不良等问题呈逐渐加剧之势,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脾胃问题。

而补脾胃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以下将介绍多种口服液药物组成和食谱偏方来帮助大家更好地对抗脾胃问题。

一、补脾胃口服液的药物组成1. 茯苓,又名猪苓、茯粉、橙皮菜,可健脾益胃、清热利水,常用于消化不良、水肿等症状。

在补脾胃口服液中,茯苓的配比为5克/支。

2. 甘草,为豆科植物,含有甘草酸等有效成分,具有止咳化痰、解毒等功效。

在补脾胃口服液中,甘草的配比为0.5克/支。

3. 党参,又名黄精、五味子、银灰菜、忆粉,具有益气养血、补中益气、健脾胃等作用。

在补脾胃口服液中,党参的配比为2克/支。

以上药物组成都是以中药为主要成分,搭配而成的中成药。

质量保证,口服安全。

二、脾胃健康食谱偏方1. 桂圆红枣猪骨汤食材:桂圆肉25克、红枣10个、猪骨500克、枸杞适量制作方法:将桂圆肉、红枣、枸杞等食材一起加入猪骨煲汤,煮4-6小时后,加盐调味即可。

用量及注意事项:每次食用200毫升左右,可根据个人口味酌情添加盐和糖。

但是,怀孕期间不建议食用该汤品。

2. 黄豆鲫鱼汤食材:黄豆50克、鲫鱼一条(约300克)、当归、枸杞适量制作方法:将黄豆洗净,泡水后用沸水煮熟;鲫鱼去鳞、洗净,用刀背轻轻将鱼身切开,插入当归片和枸杞,放入锅中加清水煮煮2-3小时即可。

用量及注意事项:每次食用200毫升左右,建议于晚上饭后食用。

煮之前可先将鱼放入水中浸泡30分钟,去除鱼腥味。

三、养生建议补脾胃不仅需要药物和食疗,还需要注意生活习惯的调整。

以下是几条重要的建议:1. 饮食宜清淡,忌暴饮暴食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2. 均衡饮食、定时定量进餐有助于改善胃肠功能。

3. 增加运动量,有助于加速新陈代谢,消耗能量,保持身体健康。

4. 定期定时做中医体检,及早发现脾胃问题,以便及时治疗。

补脾胃的口服液有哪些中药组成

补脾胃的口服液有哪些中药组成

补脾胃的口服液有哪些中药组成补脾胃的口服液主要是指一种针对人体脾胃功能不足而设计的中药饮品。

这种口服液是由多种中药制成的,能够达到温补脾胃、健脾止泻、增强消化功能等作用。

一、口服液的中药组成补脾胃的口服液通常是由以下几种中药制成的:1. 白术:有健脾胃、止泻、益气等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便秘等情况。

2. 党参:有补益气血、健脾胃、增强体质等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心慌气短等情况。

3. 炙甘草:有补脾胃、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等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虚、咳嗽等情况。

4. 陈皮:有燥湿化饮、健脾胃、除胀气等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腹痛等情况。

5. 枸杞子:有滋阴补肾、润肺益精、明目等功效,适用于脾肾两虚、肝肾不足等情况。

二、常见的食谱和偏方1. 五谷杂粮粥五谷杂粮粥是一种有益于健脾胃的食物。

它包括大米、玉米、荞麦、小米、糙米等多种谷类,还可以加入一些枸杞子、桂圆、红枣等中药材,增加其营养价值和功效。

具体使用方法如下:材料:五谷杂粮、水、枸杞子、桂圆、红枣步骤:1)将五谷杂粮淘洗干净,放入炖锅中,加水适量。

2)开火煮沸后,转小火煮30分钟左右。

3)煮好后放入枸杞子、桂圆、红枣,再煮10分钟左右即可。

2. 山药炖排骨山药具有益气养阴、健脾胃、润肺止咳等功效,与猪骨、排骨这些含有大量胶原蛋白的食材同食,可以增强营养价值和胶原蛋白的摄入量。

具体使用方法如下:材料:山药、猪骨、排骨、生姜、盐、枸杞子步骤:1)将猪骨、排骨焯水捞出。

2)山药切片,生姜切片备用。

3)将猪骨、排骨放入锅中,加水煮开。

4)撇去浮沫,加入山药、生姜片,炖煮1小时。

5)加入少许盐调味,放入枸杞子,再煮5分钟即可。

三、注意事项1. 熬制口服液时,需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以及中医师的建议进行用量和配方选择。

2. 食谱和偏方的用量和口感可根据个人口味酌情调整。

3. 在制作过程中,应选择新鲜的食材,并注意卫生。

4. 在食用前,应将食物清洗干净烹调,避免生食和过饱。

启脾口服液的说明书

启脾口服液的说明书

启脾口服液的说明书
儿科疾病一直是备受关注的一种高发疾病,患者的抵抗力差,很容易感染上许多的儿科疾病,家长在给孩子治疗的时候一定要选对药,不能盲目治疗。

选择启脾口服液进行儿科疾病的治疗是非常有把握的,启脾口服液经过了多年了临床验证,对于儿科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得到了广大患者家长一致好评。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启脾口服液
商品名称:启脾口服液
拼音全码:QiPiKouFuYe
【主要成份】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山药、莲子、六神曲、麦芽、泽泻。

【性状】本品为黄棕色或棕色的液体;气香,味甜。

【适应症/功能主治】健脾和胃,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便溏。

【规格型号】120ml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10ml,一日2~3次。

三岁以内儿童酌减。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包装】液体药用塑料瓶装,每瓶装120毫升。

【有效期】36 月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9980092
【生产企业】吉林益民堂制药有限公司
通过上边的介绍,现在您是不是觉得选择启脾口服液治疗孩子的疾病是一件很明智的选择呢?其实,经过多年的临床验证,启脾口服液对于儿科疾病的治疗非常有保证,家长朋友们可以给孩子放心服用,相信您的孩子在服用启脾口服液之后也会尽快恢复健康,更加活泼可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典中药材:甘草
性味: 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药典中药材:甘草
功效:
补脾益气,淸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 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 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 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药典中药材:甘草
用法: 2~10g。
药典中药材:甘草
存储: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典中药材:莲子
炮制:
略浸,润透,切开,去心,干燥。本品略 呈类半球形。表面红棕色,有细纵纹和较 宽的脉纹。一端中心呈乳头状突起,棕褐 色,多有裂口,其周边略下陷。质硬,种 皮薄,不易剥离。子叶黄白色,肥厚,中 有空隙。气微,味微甘、微涩。
药典中药材:莲子
性味: 甘、涩,平。归脾、肾、心经。
药典中药材:莲子
药典中药材:甘草
性状:
:根和根茎木质粗壮,有的分枝,外皮粗 糙,多灰棕色或灰褐色。质坚硬,木质纤 维多,粉性小。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光 果甘草:根和根茎质地较坚实,有的分枝, 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孔细而不明显。
药典中药材:甘草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甘草片:本品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 外表皮红棕色或灰棕色,具纵皱纹。切面 略显纤维性,中心黄白色,有明显放射状 纹理及形成层环。质坚实,具粉性。气微, 味甜而特殊。
药典中药材:陈皮
炮制:
除去杂质,喷淋水,润透,切丝,干燥。 本品呈不规则的条状或丝状。外表面橙红 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和凹下的点状油室。 内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 色筋络状维管束。气香,味辛、苦。
药典中药材:陈皮
性味: 苦、辛,温。归肺、脾经。
药典中药材:陈皮
功效: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脘腹胀满,食 少吐泻,咳嗽痰多。
启脾口服液 配方详解
药典中成药:启脾口服液配方详解>>>
启脾口服液 QipiKoufuye
药典中成药:启脾口服液配方详解>>>
配方: 人参20g、茯苓20g、陈皮10g、炒莲子20g、 炒六神曲16g、泽泻10g、麸炒白术20g、 甘草10g、山药20g、炒山楂10g、炒麦芽 10g。
药典中药材:人参详解>>>
性味: 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药典中药材:山楂
功效:
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用于肉 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 产后瘀阻,心腹刺痛,胸痹心痛,疝气疼 痛,髙脂血症。焦山楂消食导滞作用增强。 用于肉食积滞,泻痢不爽。
药典中药材:山楂
用法: 9~12g。
药典中药材:山楂
存储: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典中药材:山药
用法: 15~30g。
药典中药材:山药
存储: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典中药材:山楂详解>>>
山楂
药典中药材:山楂
来源: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或山楂的干燥成 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切片,干 燥。
药典中药材:山楂
性状:
本品为圆形片,皱缩不平,直径1~2.5cm, 厚0.2~0.4cm。外皮红色,具皱纹,有灰 白色小斑点。果肉深黄色至浅棕色。中部 横切片具5粒浅黄色果核,但核多脱落而 中空。有的片上可见短而细的果梗或花等 残迹。气微清香,味酸、微甜。
药典中药材:山药
炮制: 照麸炒法(通则0213)炒至黄色。本品形 如毛山药片或光山药片,切面黄白色或微 黄色,偶见焦斑,略有焦香气。
药典中药材:山药
性味: 甘,平。归脾、肺、肾经。
药典中药材:山药
功效:
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 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 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 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药典中药材:茯苓
性状: 淡红色或淡棕色。茯苓片为去皮后切制的 茯苓,呈不规则厚片,厚薄不一。白色、 淡红色或淡棕色。
药典中药材:茯苓
炮制: 取茯苓个,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 削去外皮,切制成块或切厚片,晒干。
药典中药材:茯苓
性味: 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药典中药材:茯苓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 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 安,惊悸失眠。
药典中药材:甘草
注意: 不宜与海藻、京大戟、红大戟、甘遂、芫 花同用。
药典中药材:山药详解>>>
山药
药典中药材:山药
来源:
本品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冬季 茎叶枯萎后采挖,切去根头,洗净,除去 外皮和须根,干燥,习称“毛山药片”; 或除去外皮,趁鲜切厚片,干燥,称为 “山药片”;也有选择肥大顺直的干燥山 药,置淸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切齐 两端,用木板搓成圆柱状,晒干,打光, 习称“光山药”。
: 药典暂未收录麸白术。
药典中药材:甘草详解>>>
甘草
药典中药材:甘草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 草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 去须根,晒干。
药典中药材:甘草
性状:
甘草:根呈圆柱形,长25~100cm,直径 0.6~3.5cm。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 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 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 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 放射状,有的有裂隙。根茎呈圆柱形,表 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 特殊。胀果甘草
药典中药材:人参
性状:
芦碗)。质较硬,断面淡黄白色,显粉性, 形成层环纹棕黄色,皮部有黄棕色的点状 树脂道及放射状裂隙。香气特异,味微苦、 甘。或主根多与根茎近等长或较短,呈圆 柱形、菱角形或人字形,长1~6cm。表面 灰黄色,具纵皱纹,上部或中下部有环纹, 支根多为2~3条,须根少而细长,清晰不 乱,有较明显的疣
பைடு நூலகம்人参
药典中药材:人参
来源:
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和根茎。 多于秋季采挖,洗净经晒干或烘干。栽培 的俗称“园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 自然生长的称“林下山参”,习称“籽 海”。
药典中药材:人参
性状:
主根呈纺锤形或圆柱形,长3~15cm,直 径1~2cm。表面灰黄色,上部或全体有疏 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的纵皱,下部有支 根2~3条,并着生多数细长的须根,须根 上常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出。根茎(芦 头)长1~4cm,直径0.3~1.5cm,多拘挛 而弯曲,具不定根(宁)和稀疏的凹窝状 茎痕(
药典中药材:茯苓
用法: 10~15g。
药典中药材:茯苓
存储: 置干燥处,防潮。
药典中药材:陈皮详解>>>
陈皮
药典中药材:陈皮
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 成熟果皮。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 皮”。采摘成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 低温干燥。
药典中药材:陈皮
性状:
陈皮:常剥成数瓣,基部相连,有的呈不 规则的片状,厚1~4mm。外表面橙红色或 红棕色,有细皱纹和凹下的点状油室;内 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 筋络状维管束。质稍硬而脆。气香,味辛、 苦。广陈皮:常3瓣相连,形状整齐,厚 度均匀,约1mm。点状油室较大,对光照 视,透明清晰。质较柔软。
药典中药材:麦芽详解>>>
麦芽
药典中药材:麦芽
来源: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大麦的成熟果实经发芽 干燥的炮制加工品。将麦粒用水浸泡后, 保持适宜温、湿度,待幼芽长至约5mm时, 晒干或低温干燥。
药典中药材:麦芽
性状:
本品呈梭形,长8~12mm,直径3~4mm。 表面淡黄色,背面为外稃包围,具5脉; 腹面为内稃包围。除去内外稃后,腹面有 1条纵沟;基部胚根处生出幼芽和须根, 幼芽长披针状条形,长约5mm。须根数条, 纤细而弯曲。质硬,断面白色,粉性。气 微,味微甘。
功效: 补脾止泻,止带,益肾涩精,养心安神。 用于脾虚泄泻,带下,遗精,心悸失眠。
药典中药材:莲子
用法: 6~15g。
药典中药材:莲子
存储: 置干燥处,防蛀。
药典中药材:六神曲详解>>>
六神曲
药典中药材:六神曲
: 药典暂未收录六神曲。
药典中药材:泽泻详解>>>
泽泻
药典中药材:泽泻
来源: 本品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干燥块茎。冬季 茎叶开始枯萎时采挖,洗净,干燥,除去 须根和粗皮。
药典中药材:茯苓
性状:
茯苓个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 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 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 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 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 间抱有松根。气微,味淡,嚼之粘牙。茯 苓块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立方块状或 方块状厚片,大小不一。白色、
药典中药材:泽泻
性状:
本品呈类球形、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 7cm,直径2~6cm。表面淡黄色至淡黄棕 色,有不规则的横向环状浅沟纹和多数细 小突起的须根痕,底部有的有瘤状芽痕。 质坚实,断面黄白色,粉性,有多数细孔。 气微,味微苦。
药典中药材:泽泻
炮制:
泽泻:除去杂质,稍浸,润透,切厚片, 干燥。本品呈圆形或椭圆形厚片。外表皮 淡黄色至淡黄棕色,可见细小突起的须根 痕。切面黄白色至淡黄色,粉性,有多数 细孔。气微,味微苦。盐泽泻:取泽泻片, 照盐水炙法(通则0213)炒干。本品形如 泽泻片,表面淡黄棕色或黄褐色,偶见焦 斑。味微咸。
药典中药材:山药
性状:
毛山药:本品略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 长15~30cm,直径1.5~6cm。表面黄白色 或淡黄色,有纵沟、纵皱纹及须根痕,偶 有浅棕色外皮残留。体重,质坚实,不易 折断,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淡、微 酸,嚼之发黏。山药片:为不规则的厚片, 皱缩不平,切面白色或黄白色,质坚脆, 粉性。气微,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