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2 芦花荡教学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教案2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教案2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充分品味了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感觉到《芦花荡》就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品读《芦花荡》,赏析小说的人物、景物。
复习巩固旧知,引出新知的学习。
预习
交流
1、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找一找、画一画文中描写芦花荡景色的句子。
2、在景色描写的句子旁边进行旁批,说说你对芦花荡的印象。
2、品老头子形象的真实美。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2)老头子叫什么名字?为什么要写一个无名英雄?
1.独立阅读并填空;
2.独立思考完成后,对子间可轻声交流,完善个人观点;
师指导下开展小组交流;
4.小组代表展讲小组成果。
独立完成“快乐自评”;
6.小组内交流重要内容。
学生先勾画,再分析。
检测
反馈
环节描写的作用有哪些?请概括出来。
资源
教学反思
第二课 芦花荡
课 题
芦花荡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赏析“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
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教学难点
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教学重点
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解读
方法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合作讨论、展示学习
教学准备
认真预习;
2.结合导学提纲要求,运用六步预习法(读、划、写、记、练、思);
3.在老师安排下开展小组交流,得出小组结论;
题,以备班上讨论。
放手让学生预习,提高学生的预习与小组交流的能力。
合作
讨论
1、品老头子形象的英雄美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芦花荡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芦花荡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实践、讨论和合作来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困难和挑战:在理解《芦花荡》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首先,课文中的部分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和引导。其次,学生可能对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元素理解不深,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和讲解。此外,分析人物形象和欣赏写作技巧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可能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和反复练习。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芦花荡》这一课文。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困境?”(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芦花荡》中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芦花荡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芦花荡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2《芦花荡》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和欣赏。学生需要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具体的教学内容有:
1.理解课文:学生需要理解《芦花荡》的故事情节,包括人物的遭遇、冲突的解决等。

八年级语文(含模拟卷)上册2芦花荡教学案新人教版.doc

八年级语文(含模拟卷)上册2芦花荡教学案新人教版.doc

知识储备:响。

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文)寒冷而哆嗦。

(寒噤)握课文内容。

描写:示例: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展开想象,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2019-2020学年八上语文期末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是( )A.瑰宝:好看的宝贝玲珑:(东西)精巧细致B.矗立:直直地立着缭绕:回环缠绕C.井然有序:象井田那样有秩序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D.迥然:形容差别很大横贯:(山脉、河流等)横着通过去2.下列各项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A.酷似敦煌璧画 B.轻舒慷慨绷直C.漂浮刹那瞬间 D.轻盈沸腾由衷3.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B.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D.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选择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A.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

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革命家。

代表作品有《背影》《春》等。

B.《背影》一文中共提到“背影”三次,其中重点描写了父亲离开车站时的“背影”。

C.《背影》一文开始写“背影”,指出最难忘的就是父亲的背影。

但后面展开写家庭情况,跟主题没有关系。

所以第二、三自然段可以删去。

D.《背影》一文集中表现了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情感。

5.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

B.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

C.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蔬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

D.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二、名句默写6.(9分)“母亲”是一个伟大的名词,是一个崇高的称号,对母亲的赞美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芦花荡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芦花荡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2. 拓展要求:
a. 学生自主选择拓展内容,进行深入阅读和研究,可以是书本资料,也可以是网络资源。
b. 在阅读和研究中,遇到问题可以向教师请教,也可以和同学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c. 学生应在课后一周内完成拓展阅读,并在下一堂课上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d.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拓展阅读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2. 文化素养:通过学习《芦花荡》,使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乡村生活、民间故事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 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芦花荡》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文学手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情感态度:通过学习《芦花荡》,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对生活、对人性的深深关爱,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使其能够积极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挑战。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One of the main challenges that students might face is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text. "The Willow Pool," being a literary work, may require some additional explanations and discussions to help students fully grasp its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historical context. Additionally, some students might find it difficult to appreciate the subtle emotions and motivations of the characters, which could be addressed through interactive activities and close readings.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芦花荡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芦花荡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芦花荡(一)
课型
、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我知道他还想再活几年,帮我造起屋来。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一旁赶忙说:
、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
教学反思
【活动三:感悟孙犁】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
②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
_
11。

八年级语文上册 2《芦花荡》教案2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芦花荡》教案2  新人教版

第2课芦花荡【教学目标】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识记字词,感知人物形象;展开想象,体验人物心理。

【教学难点】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发生在齐鲁大地上,充满了传奇色彩。

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

比如,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

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狠地教训了敌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芦花荡》。

二、整体感知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教师总结明确:1.小说。

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

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

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

(大意正确即可)3.主人公:老头子。

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

举例见课文。

4.表现了他爱国抗日的热情,爱憎分明的情感,自尊自信,智勇双全的性格特征。

5.主题: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三、课堂小结: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

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的精神。

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

八年级语文上册 2《芦花荡》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芦花荡》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2芦花荡课题2芦花荡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3、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重点难点1、积累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2、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作业听写字词板书设计教后反思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人复备一.导入我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但在这个世界上,战争却时有发生。

于是,热爱和平的人民积极投身战斗,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乐章。

电视剧《小兵张嘎》就是一例。

在嘎子的故乡——白洋淀,这样的人物更是层出不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神奇的老英雄。

(幻灯①显示课题、作者)二、揭题解题,简介作者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河北省安平县人。

认真听师导入生对自己所了解的作者有关知识进行介绍1913年4月6日生。

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

《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三、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1、读准字音提防dī竹篙gāo 苇塘wěi 疟子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一梭机枪suō蹿cuān 仄歪z è趴pā扒bā飒sà转弯抹角m ò2、掌握下列多音字(1)提:提()防提()纲(2)疟:疟()子疟()疾(3)喝:吆喝()喝()水3、词语积累:(1)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

(2)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3)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4)胆寒:害怕。

(5)阴森:阴沉,害怕。

(6)提防:小心防备。

生给字词注音齐读几遍给多音字注音对字词字形词义进行解释并记忆(7)尖利:尖锐;锐利。

(8)能耐:技能,本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芦花荡》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芦花荡》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他们 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5、主题: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三、总结: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是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这种写法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可应用。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一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芦花荡>
教学目标:
“荷花淀”派文学风格
2重点字词读音及解释
3理解小说这种文学题材: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答案。(答案见教参)
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教师示例:讲解第一处景物描写的句子——文中第一自然段。
体味:“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清澈和白洋淀自然环境的优美。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憎。“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烘托了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 芦花荡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难点)。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重点)。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关于孙犁:孙犁 (1913-2002),现代作家、散文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
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
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
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
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提防..(dī )(fɑnɡ) 竹篙.(ɡāo) 疟.子(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一梭.机枪(suō) 蹿.(cuān) 仄.歪(zè) 飒.(sà) 转弯抹.角(mò)
(2)按照意思写出词语
①因寒冷而哆嗦。(寒噤) ②倾斜、歪斜。(仄歪)
③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张皇失措)
④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转弯抹角) ⑤富有诗和画的意境。(诗情画意)
3.整体感知:
请围绕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来展填写“我喜欢这篇小说中的 ,因为

【预习检测】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测本听写)。小组评分( )
【课堂探究】

1.自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小说情
节的四部分以及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
内容的框架。)

2.小组合作探究: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明人物描写的方法,写出老头子的性格。
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
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外貌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


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
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
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
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
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性格:这些片断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
2

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爱乡土、同胞,他恨敌人;他过于自信自尊,他有勇气,有胆略,只身制服
敌人。

3.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在文中画出并齐读,展开想象,感受那浓浓的诗情画意,仔细
体味写景的妙处。按照示例,任选一句,进行分析
示例: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分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狠狠”写出了苇子往上钻的力度大,用力猛,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
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补充: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
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
了。”
分析: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
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
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么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白天一片死寂,连水鸟也躲避;只有到晚上,
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情感。这段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
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4.就下面两个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1)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
表现在老英雄身上。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
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
表现在老英雄的英雄行为上。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2) 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①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
近六十,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
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保证了塘内物质的充足与联络的通畅。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英
雄富有传奇色彩。
②“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大菱受伤后,老人发誓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
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而女孩却一再怀疑,先不答话,后来竟说“这么大年纪
了,还能打仗?”写女孩的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后来叙述打鬼子,也只交待打鬼子的过程,而不写他事先已设好圈套;写打鬼子的过程,只写老人的

行动,也不写其用意,就在剥莲蓬、绕小船中,巧妙地痛击鬼子。让人读后才恍然大悟,越回味越感觉这
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随堂检测】
本文除了对老英雄的正面刻画外,也有侧面描写,请找出来,并说说侧面描写的好处。
如“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
塘里飘出来。”歌声、香味让我们想像到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功劳。再如“敌人从
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写敌人的束手无策,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神奇。又如写二
菱对老英雄的怀疑、不信任,侧面写出了老人的英雄行为,体现了老人的英勇。

【拓展延伸】
1.展开想象,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80字左右。(提示:要抓住对老英
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
3

2.课外阅读孙犁的《荷花淀》,感受作品的诗意美。
【布置作业】
1. 完成本课校本作业。
2. 预习第三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