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牡丹纹在陶瓷上的运用

合集下载

花卉装饰在陶瓷的重要性___

花卉装饰在陶瓷的重要性___

24花卉装饰在陶瓷的重要性王晶晶(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收稿日期:2013-02-02“天边有一片辽阔的大草原。

草原茫茫天地间,洁白的蒙古包散落在河边;我的心爱在高山,高山深处是金色的大兴安。

林海茫茫云雾间,矫健的雄鹰俯瞰着草原”。

一首《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歌曲,勾起了我对家乡的思念。

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留在我的脑海里,变成美好的回忆。

我是一位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姑娘,和许许多多外地的艺术工作者一样成为了景德镇的“景飘族”一员。

从小我就对绘画有一种执着的爱,读书的时候经常和同学去家乡的草原林海游玩、写生,家乡的每个景点都留下我的足迹。

因为喜欢绘画而来到景德镇读书,更因为景德镇陶瓷的魅力使我毕业后留在景德镇,在这里我学习掌握了陶瓷绘画技法,还对陶瓷历史的内涵有了更多的了解。

并有幸接触了景德镇顶级艺术大师,赖德全、宁勤征、涂翼报、朱正容等等,并成为他们的学生,在他们的热情帮助指导下,使我的陶瓷绘画技艺日渐成熟,在作品风格上,我除了画釉上粉彩、新彩装饰,也触及到青花和颜色釉,以下我就来谈谈本人对花卉装饰在陶瓷的重要性的理解。

花卉是人类最喜欢的一种植物,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总是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花卉有很多象征寓意,玫瑰象征爱情;香水百合代表纯洁、富贵,婚礼的祝福;康乃馨表示伟大、神圣、慈祥、温馨的母爱;马蹄莲意味永结同心、吉祥如意。

正是花卉有这么多深厚寓意和它的媚人清香,自古以来都深受人们的赞美,同时也和陶瓷装饰有了不解之缘。

蒙古族是马背上的豪放民族,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而对某种特定的花卉与纹样以特殊的意义,并因此而产生特殊的情趣。

蒙古族的女人喜爱绣花,常常选择自己喜欢的犄纹,各种盘肠图案,杏花、牡丹、荷花、桃花,万型图案等等服饰刺绣,有的粗犷、有的细腻,并且以明快的纹样形象凸现出来,产生一种浮雕的视觉效果。

图案在形式上也具有浓厚的装饰性,体现了图案与颜色协调、统一,同时融汇着蒙古人民对自由、和谐、幸福的无限渴望,形成装饰与实用完美结合的艺术形态。

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生活中的设计运用

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生活中的设计运用

用中国是文明古国,在上下五千年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吉祥纹样,成为令国人自豪的文化瑰宝之一。

通过对历史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吉祥纹样的发展可大致分为新石器时期、青铜时期、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6个时期。

新石器时期有折线纹、三角纹、漩涡纹等偏向几何形态的纹样;青铜时代的代表性纹样是主要应用于青铜器装饰的饕餮纹、云雷纹;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忍冬纹最为流行;到了唐代,传统吉祥纹样迸发出强大的自信,造型大气、色彩明艳的牡丹纹就是最显著的代表;宋元时期,写实风格的吉祥纹样占主流地位,题材以花鸟为主,纹样风格也更具装饰性;明清时期的宫廷吉祥纹样风格趋于仿古,表现形式趋于程式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过度追求精致的理念下,这一时期的纹样缺乏灵动与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内涵丰富、造型多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需要对传统吉祥纹样进行探究,推陈出新,薪火相传。

尤其在艺术设计领域,这些传统吉祥纹样为设计师提供了大量的灵感,也创新设计出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

所以,本文将对这些设计作品进行归纳分析,为设计师的创作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思路和方法。

一、中国传统吉祥纹样概述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簪花仕女图》。

94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Common Chinese Traditional Auspicious Patterns in Life文周媛史河(北京印刷学院)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生活中的设计运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经历了长期的创新和发展,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寓意美好。

在生活中,传统吉祥纹样的应用比较常见,精选4种有代表性的纹样进行运用分析。

(一)祥云纹祥云纹是我国出现的一种较早的装饰纹样,在科二、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生气,反而是流行于民间的吉祥纹样给人朴实、新颖的感受。

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经过历代的演变创新,发展出了丰富多样的类别,比如几何纹、植物纹、人物纹、动物纹、符号纹等。

花鸟纹饰在陶瓷装饰中运用的渊源探究

花鸟纹饰在陶瓷装饰中运用的渊源探究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花鸟纹饰在陶瓷装饰中运用的渊源探究黄菊(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 景德镇 333400)摘要:花鸟纹饰是陶瓷装饰的主体纹饰之一,其泛指以动植物为题材的装饰纹饰。

自原始社会开始其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代表性的纹饰呈现:如商代的饕餮纹,周代的窃曲纹,战国的蟠螭纹,汉代的四神纹,六朝的莲花纹,唐代的牡丹纹,元代的松竹梅纹,明代的缠枝莲纹等等。

即使在某些朝代花鸟纹饰并未被应用为主体的装饰纹样,但是包含其元素的纹样始终在陶瓷装饰中扮演着不可或缺角色。

文章试从人文因素探究其作为一类装饰纹样,从原始社会时代被青睐应用至今的渊源所在。

关键词:陶瓷装饰;花鸟纹饰;人文因素一、关于原始彩陶花鸟纹饰起源的猜想上古的中华大地上是到处都是动物植物生命繁茂的景象,花鸟图像便是在远古先民开辟混沌的历史中孕育产生。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产生丰富了人类的生活用具,最初花鸟纹饰或由先民在捏制陶器时用颜料随意划画而来,随着人类对于审美愉悦感的需求,使得他们自发地将心中的“美”的事物描绘在陶器表面,而草木花鸟正是先民生活中最常见的且蕴意生机的代表,那些画在陶器上的花鸟纹饰也显露着人类与自然和睦共生的景象。

另外,古时“花”与“华”字意想通,有华发,兴盛之意。

那些印记在陶器上的花卉纹饰便也蕴含着先民对生活热爱与期待丰收的美好感情。

还有些氏族认为他们的祖先是由鸟兽演变而来,因而保护他们,使之生活发展,子孙繁荣。

于是他们往往采用一种动物作为本氏族图腾的标志刻画于陶器上,鱼纹、蛙纹、鸟兽等动物纹饰便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二、社会思想与审美风尚赋予花鸟纹饰意义陶瓷发源于原始时人的土器作为食器用,商周始逐渐进展为祭器,先秦始厚葬之风盛行又多为明器,魏晋以来则多为种种日用之器,花鸟纹饰伴随着陶瓷的社会功用的转变变换着纹样与之贴切。

另一方面,从原始时代人类哲学意识形态的初醒,至先秦诸子百家争鸣“道法自然”“文质彬彬”之类的造物思想的提出,再至北魏佛教的传入、宋代程朱理学的发展及明代陆王心学的丰富,中国的哲学思想引导着、支持着花鸟意象作为陶瓷纹饰连接起天、地、人之间的桥梁。

陶瓷装饰中牡丹纹文化意蕴及艺术特征探微

陶瓷装饰中牡丹纹文化意蕴及艺术特征探微

陶瓷装饰中牡丹纹文化意蕴及艺术特征探微作者:王芳来源:《佛山陶瓷》2017年第10期摘要:牡丹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核心是追求吉祥富贵、昌盛繁荣,讲究天人合一。

牡丹纹样是牡丹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是典型的祥瑞题材之一,在装饰纹样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

探索陶瓷装饰中牡丹纹文化意蕴及其艺术特征,梳理其多样且精湛的表现技法,捕捉其浓郁的民族气息,有助于更加深刻全面理解牡丹纹的内涵,把握其经久不衰的实质,这对发展现代陶瓷装饰艺术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健词:陶瓷装饰;牡丹纹;文化意蕴;艺术特征1 前言“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牡丹花冠硕大丰满,婀娜多姿,枝茎挺拔,花鲜叶阔。

据文献记载,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已有载培观赏记录,而存在时间则更加久远,一直以来,人民对其倍加喜爱,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繁荣昌盛的向往等情愫寄托其上,体现在建筑、石刻、木器、刺绣、陶瓷纹饰等诸多方面,寓意吉祥福贵。

就陶瓷装饰而言,自唐起、经宋元至明清,在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下,以牡丹纹为主体或与其他题材搭配的瓷器琳琅满目,其装饰纹样逐渐趋于成熟和程式,艺术性愈来愈丰富而完美,其发展历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取向和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一脉相承,是中国陶瓷装饰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牡丹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对于发展当代陶瓷装饰有重要参考价值。

2 牡丹文化牡丹,又名富贵花,为芍药科小灌木,晚春时节花开,花鲜叶阔,品种繁多,牡丹原产我国北部地区,如秦岭一带多有野生,人工培育种植历史悠久,在《神农本草》中已有记载。

自周便有芍药赠人的记载,《郑风·秦洧篇》所载芍药为木本芍药,是指农历三月份盛开的牡丹花;有据可查的以牡丹为题材作画大概在南北朝时期,“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摘自刘宾客《嘉话录》)。

初唐时期,洛阳民间已流行种植牡丹。

从武则天起,牡丹始引入长安城,植于沉香亭内,长安百姓也形成了观赏牡丹的风俗。

与此同时,在诗歌中歌颂牡丹互相传阅也逐渐成为风尚,“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国色”、“动”二个词,将长安城牡丹花开时的观赏盛况抒写得淋漓尽致。

中外工艺美术史宋代陶瓷篇

中外工艺美术史宋代陶瓷篇

陶瓷
宋代工艺美术具有突出成就的是“陶瓷”,不论是生产规模,制作技艺和 艺术水平,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宋代陶瓷,是工艺美术史中最为杰出的一个品 种,是我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可以说,宋代是“瓷的时代”,简称为 “宋瓷”。“汝官哥钧定”、“南吉北磁”、耀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建窑 等都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南宋吉州窑玳瑁釉盏
龙 泉 窑
南宋 龙泉窑 青瓷莲瓣碗
宋龙泉窑青瓷凤耳瓶
南宋龙泉窑青釉三足鬲式炉
景 德 镇 窑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梅瓶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梅瓶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注壶
宋瓷的艺术特点
造型简洁、优美,匀称秀美,民间瓷窑经济大方,朴实耐用,从实际出发兼 顾到审美。(玉壶春、梅甁是此时期的典型器型) 装饰方法多样。(刻花、划花、绣花、画花等多种) 釉色丰富。(定窑、景德镇窑的白瓷;汝窑、耀州窑、龙泉窑的青瓷;建窑、 吉州窑的黑瓷;钧窑的窑变色釉)
哥窑葵花洗
南宋 哥窑 米黄釉鼎式炉
钧窑
钧瓷原属青瓷系统,它的色釉呈乳浊现象,由于原料中有铜的元素, 经过还原焰烧制而呈现绿或紫红斑,使在青釉上打破一色釉的单调,形成 妍丽的艺术风格,这是陶瓷艺人的 一大贡献。这种色斑的变化,被称为 “窑变”。
宋 钧窑出戟尊
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钧窑玫瑰紫釉尊
定窑
官窑
官窑是在汝窑影响下产生的另一青瓷窑。它是在大观、政和年间在 汴京所造,窑址迄今未发现。 宋代官窑的釉色以粉青为代表,紫口铁足,往往有“蟹爪纹”等开 片。
南宋 官窑青瓷弦纹贯耳瓶
南宋 官窑 青瓷尊
南宋 官窑 青瓷葫芦瓶
南宋 官窑 洗
哥窑
哥窑在浙江省龙泉县,确切窑址不详。相传为南宋时章氏兄弟所 创,分别为“哥窑”及“弟窑”(弟窑又称龙泉窑)。 哥窑的釉色有粉青、米色、月白、油灰等,其主要特征是釉面有 裂纹,即开片。根据开片的不同形状和大小,赋予不同的名称,有鱼 子纹、蟹爪纹、网形纹、梅花纹等。通常以“金丝铁线”概括釉色效 果,“紫口铁足”概括其胎质。

大同市博物馆馆藏宋龙泉窑瓷器鉴赏

大同市博物馆馆藏宋龙泉窑瓷器鉴赏
3 宋代龙泉窑青瓷的分期特征
北宋时期的龙泉窑瓷器以日常用具碗、盘、壶为主, 器物类型并不多,底部修坯平滑,常见以刻花进行装饰, 这一时期瓷器的特点是厚胎薄釉,釉层较薄,整体呈一种 青黄色(黄中带绿的颜色,见表1)。发展至北宋中期以 后,龙泉窑自己的风格开始显现出来,器物类型也增多 了,瓶、盘、炉、渣斗等器物开始出现,样式也丰富起 来,装饰上仍以刻花为主。
龙泉窑是中国瓷器历史中最为长寿的民窑系统,目前 主流学术界普遍认为龙泉窑的烧造是从北宋一直延续到清 初康熙年间,时间跨度700余年。宋代庄绰《鸡肋编》记 载:“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 盖取于此。”这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记载有关龙泉窑青瓷 最早的文献。
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起了宋朝,他知道“兵骄则逐 帅,帅强则判上”,所以宋朝开始启用“文官集团”来治 理国家,虽历尽艰辛,但享国近300年,开创了中国历史 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这一时期各大名窑相继登上舞
晚期的厚釉类瓷器更多趋向于梅子青釉,约在南宋晚 期。梅子青釉因釉层颜色像青梅而得名,其釉的玻璃化程 度比粉青釉稍高,所以烧造时要求胎色的白度便会更高一 些,釉面有很强的乳浊感,状如凝脂,烧成温度也要高于 粉青釉,需要较强的还原性气氛,烧成温度为1250~1280 摄氏度。
5 结语
在中国陶瓷历史的长河中,龙泉窑以其独特的风格、 绝美的釉色展示着不同时期人们对于审美和实用的追求。 龙泉窑青瓷的传承与发展、碰撞与融合,形成了悠久夺目 的青瓷文化遗产。不论是北宋时期的创烧,还是发展至南 宋时期的极盛,都是中华文明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提 倡文化自信的当下,我们更应该坚信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 精深,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技艺,让中国的瓷 器成为世界的骄傲,世代不衰。■
参考文献

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陶瓷装饰中的应用

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陶瓷装饰中的应用

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陶瓷装饰中的应用中国陶瓷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不断吸取本民族和外来文化的精髓,使得现如今的陶瓷装饰不仅仅是一种技法,更是一门艺术。

装饰的手法多种多样、各有千秋,社会的多元发展也对现代陶瓷装饰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

文章通过对传统装饰艺术风格的解析,进而探究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陶瓷装饰中的应用。

一、引言陶瓷装饰艺术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也面临着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双向发展。

一直以来,中国传统的装饰艺术崇尚自然元素和实用价值,随着外来文化的引入,人们审美素养的提高,人们对陶瓷装饰艺术的追求也越来越深入。

陶瓷也从注重实用性向实用与审美价值兼重转变。

二、传统陶瓷装饰艺术的起源和发展陶瓷装饰艺术有着明显的历史发展痕迹。

最开始的陶瓷装饰艺术产生于新石器时期,当时人类多以各种族群居为主,因为繁杂的部落形式,由此形成了各族群不同的文化表达形式和特点。

我们的祖先将生活中的灵感,用最原始和最自然的表现形式刻画在陶器上,虽然图案抽象、色彩单一,但极富艺术创造价值,体现了先人对自然的认知和对美的追求。

很多图案和表现形式一直沿用至今,如对称法、平衡法、连续法等,为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商代是我国白陶艺术高速发展的时期,白陶在烧制过程中吸取青铜工艺的特点,并结合刻画、压印的制作方法,创作出的白陶花纹细致立体,形制美观。

汉代佛教传入我国,为陶瓷装饰的艺术表现形式增添了不少灵感,出现的忍冬纹和佛像造型装饰都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地方特色。

而从汉代之后的六朝开始,中国就正式步入“瓷器时代”。

隋唐时期陶瓷装饰开始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陶瓷装饰与别的时期大为不同,装饰风格更加绚丽多彩,为后期陶瓷装饰图案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宋代是陶瓷装饰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个时期的陶瓷装饰风格深受当时文化的影响,追求细节的真实,图案富有诗意,题材广泛。

宋瓷以青釉饰为最后一层,充分体现了材质美与工艺美的完美结合。

油滴牡丹花盏的烧制工艺

油滴牡丹花盏的烧制工艺

油滴牡丹花盏的烧制工艺*袁文辉(南平市建阳区文匠坊陶瓷工作室福建建阳354200)摘要建窑是中国宋代的八大名窑之一,始于晚唐五代,举于两宋,终烧于元末;其建盏制品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朵 奇葩 ,与宋代文化一脉相承,并促进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引起过帝王诗人的无数赞誉㊂建盏制品带有浓厚东方艺术的神秘感受和独特的民族审美风格,它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而且对世界亦有一定影响,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尤其是油滴牡丹花盏那秀丽典雅的造型㊁璀璨如星光的釉色装饰㊁无一不体现出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和表现出与时代相符合的美学思想㊂关键词牡丹花盏油滴烧制工艺中图分类号:T Q174.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72(2023)12-0145-031油滴牡丹花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1.1油滴建盏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油滴建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大约在公元8世纪左右㊂当时,陶瓷艺术在中国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各种新的技术和工艺得到了发展和应用㊂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尝试以花朵为主题的陶瓷制品,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创新,最终形成了形似牡丹花的油滴建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㊂形似牡丹花的油滴建盏的发展在宋代达到了巅峰㊂宋代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黄金时期,各种陶瓷制品的烧制技术和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㊂在这个时期,形似牡丹花的油滴建盏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技巧成为了贵族和文人雅士喜爱的艺术品㊂宋代的油滴建盏主要以北方窑烧制,如定窑㊁钧窑等[1]㊂这些窑炉以其高温和特殊的气氛,使得油滴建盏的釉面能够呈现出独特的油滴效果㊂明代是油滴建盏的发展和推广阶段㊂明代的陶瓷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瓷器的生产和销售也进一步扩大㊂在这个时期,油滴建盏开始出现在更多的家庭和艺术收藏中㊂明代的油滴建盏主要以景德镇窑烧制,景德镇成为了中国陶瓷的中心㊂清代是油滴建盏的衰落时期㊂尽管清代的陶瓷工艺仍然发展,但油滴建盏的烧制数量和质量都有所下降㊂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陶瓷市场的变化,油滴建盏逐渐退出了主流陶瓷艺术的舞台㊂近年来,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陶瓷艺术的复兴,油滴牡丹花盏再次受到了关注和重视㊂许多陶瓷艺术家和研究者开始对油滴牡丹花盏进行研究和创新,试图将其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㊂1.2油滴牡丹花盏在文化和艺术领域的重要性油滴牡丹花盏作为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瑰宝,具有深远的文化和艺术意义,它不仅代表了中国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展示了中国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㊂在文化方面,油滴牡丹花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㊂首先,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自然美的结合㊂牡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之一,被视为富贵㊁美好和吉祥的象征㊂油滴牡丹花盏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将牡丹花的鲜艳和华丽完美地表现出来,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崇敬[2]㊂油滴牡丹花盏也反映了中国陶瓷文化的精髓和传统技艺,它不仅需要熟练的技术和工艺,还需要艺人对材料㊁温度和釉料等的精确掌控㊂通过油滴和花纹的映衬,以及烧制过程中的温度控制,油滴牡丹花盏展现出了中国陶瓷独有的工艺魅力和精湛技艺㊂在艺术方面,油滴牡丹花盏被视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㊂它的设计理念独特而精巧,油滴牡丹花盏采用了特殊的设计手法,通过油滴的形成和釉面的流动,使花朵的形状在瓷器表面呈现出自然而鲜活的效果㊂其独特的设计需要艺术家对形㊃541㊃(建盏艺术)2023年12月陶瓷C e r a m i c s *作者简介:袁文辉(1987-),大专,中级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为油滴建盏的烧制工艺研究㊂态㊁比例和线条的准确捕捉和表现,使得油滴牡丹花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㊂油滴牡丹花盏的烧制工艺也是一种艺术表现,烧制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和釉料涂覆等环节,可以影响到最终作品的质感和色彩㊂艺术家通过对这些环节的精确掌控,使得油滴牡丹花盏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层次和细腻的质感,增添了作品的艺术价值㊂此外,油滴牡丹花盏也对当代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㊂许多当代艺术家将油滴牡丹花盏作为灵感源泉,通过对其形式和技艺的借鉴,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3]㊂这种跨界的艺术创作不仅丰富了油滴牡丹花盏的艺术内涵,也推动了陶瓷艺术的发展和创新㊂油滴牡丹花盏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还展示了中国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㊂同时,油滴牡丹花盏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对当代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㊂2油滴牡丹花盏的烧制方法本方法提出了一种制作牡丹花油滴建盏的工艺,其工艺过程清晰,操作方便,所制成的建盏上有牡丹花斑;光洁度高㊁质量好㊂首先,泥料的选择是烧制过程中的重要一环㊂建阳当地的南山白泥和红泥是常用的泥料,它们含有一定的铁元素,为牡丹花盏赋予了独特的颜色和质感㊂这两种泥料按照5ʒ5进行配比,经过陶洗过筛练泥后,以确保泥料的纯净度和均匀性㊂然后将练好的泥料装入塑料袋中进行陈腐,这个过程可以让泥料更加柔软和易于塑造㊂其次,草木灰的陈腐和磨制是影响油滴牡丹花盏特殊效果的关键步骤之一㊂纯的单一草木灰经过100目的过筛,加水后进行长时间的陈腐㊂这个过程中,水可以有效去除草木灰中的酸性物质,使其更加纯净㊂陈腐完成后,将陈腐好的草木灰与大红色的矿石混合磨,目的是让两者充分融合,为牡丹花盏的烧制提供特殊的颜色和纹理㊂烧制过程中的还原是决定油滴牡丹花盏最终效果的关键环节之一㊂首先,将温度升至1300ħ,并保温2h,以确保坯胎充分烧结和稳定㊂然后使用特油的油柴进行还原,每隔5m i n进行一次还原[4]㊂与其他油滴盏不同的是,牡丹花盏的还原过程需要逐渐递减焰克数,且每一次还原的克数必须非常精准㊂这样可以使油滴的分布更加均匀,呈现出牡丹花盏独特的纹理和效果㊂最后一次还原完成后,需要继续保温40 m i n,以确保作品的稳定性和充分还原㊂在温度降至1130~1100ħ时,需要进行第二次还原㊂这次的还原过程与前一次完全不同,油柴的还原焰克数需要加重,并且逐渐递增㊂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强油滴的效果和纹理,使牡丹花盏更加细腻和精致㊂这个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控制温度和还原焰的克数,以确保作品的质量和独特性㊂3油滴牡丹花盏的烧制工艺对陶瓷产业的影响3.1油滴牡丹花盏的烧制工艺对陶瓷产业的推动作用油滴牡丹花盏作为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瑰宝,其烧制工艺不仅展现了陶瓷工艺的精湛技艺,还对陶瓷产业的发展和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㊂笔者将从技术创新㊁市场推广和文化传承3个方面来探讨油滴牡丹花盏的烧制工艺对陶瓷产业的推动作用[5]㊂(1)技术创新㊂油滴牡丹花盏的烧制工艺在技术创新方面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烧制油滴牡丹花盏需要精确掌握材料㊁温度和釉料等技术要点,要求陶瓷工匠具备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㊂为了提高烧制质量和艺术效果,陶瓷工匠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实践探索,如研究不同釉料的配方和烧制温度的调控等㊂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油滴牡丹花盏的烧制工艺水平,也带动了整个陶瓷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㊂(2)市场推广㊂油滴牡丹花盏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和喜爱㊂通过市场推广和宣传,油滴牡丹花盏逐渐成为陶瓷产业的代表性产品之一,为陶瓷产业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和发展空间㊂同时,油滴牡丹花盏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礼品和装饰品,广泛应用于宴会㊁展览和礼品赠送等场合,进一步推动了陶瓷产业的市场需求和销售增长㊂(3)文化传承㊂作为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珍品,油滴牡丹花盏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㊂通过对其烧制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的陶瓷文化㊂同时,通过对油滴牡丹花盏的研究和学习,陶瓷工匠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的烧制工艺,为陶瓷产业的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支持和㊃641㊃陶瓷C e r a m i c s(建盏艺术)2023年12月保障[6]㊂3.2油滴牡丹花盏的影响和特点3.2.1油滴牡丹花盏的影响随着消费者对传统文化和艺术品的热爱和追求,油滴牡丹花盏作为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代表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㊂消费者希望通过购买油滴牡丹花盏来展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追求,推动了市场需求的增长㊂同时,油滴牡丹花盏作为一种独特的礼品和装饰品,也受到了商家和企业的青睐,进一步推动了市场需求的扩大㊂当然油滴牡丹花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陶瓷工匠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和设计改良㊂他们通过调整釉料的配方㊁烧制温度和时间等手段,使油滴牡丹花盏的色彩和纹理更加丰富多样,艺术效果更加出众㊂同时,陶瓷工匠还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如绘画㊁雕刻等,赋予油滴牡丹花盏更加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7]㊂这些产品创新不仅丰富了油滴牡丹花盏的种类和款式,也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㊂最后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陶瓷工匠在烧制工艺㊁釉料配方和装饰技巧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创新成果㊂他们不断改进工艺流程,提高烧制质量和效率,推动了陶瓷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㊂同时,油滴牡丹花盏的烧制工艺也吸引了更多年轻的陶瓷工匠参与其中,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思维,推动了陶瓷产业的技术更新和发展㊂油滴牡丹花盏的烧制工艺通过满足消费者对传统文化和艺术品的需求,推动了市场需求的增长㊂同时,通过产品创新和技术进步,油滴牡丹花盏不断丰富其种类和款式,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㊂通过进一步研究和传承油滴牡丹花盏的烧制工艺,可以为市场需求的满足和产品创新注入新的动力,同时也为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㊂3.2.2油滴牡丹花盏的特点油滴牡丹花盏是一种独特的陶瓷作品,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盏池底部的油滴㊂油滴牡丹花盏的底部由无数个小油滴聚集而成,形成了一个花蕾花心的状况㊂这些小油滴像牡丹花的花蕾一样,紧密聚集在一起,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㊂(2)层次分明的油滴㊂盏中的油滴像花瓣一样,顺着底部花蕾状的油滴很有层次地绽放开来㊂这种层次感使得牡丹花盏看起来像是一朵真实的牡丹花落在盏中,给人一种立体的感觉㊂(3)独特的纹路和脉络㊂牡丹盏中的油滴具有和花瓣一样的条纹脉络,这是建窑建盏中其他油滴盏所没有的独特之处㊂这些纹路和脉络赋予了牡丹花盏更加精致和细腻的外观㊂(4)优质的釉面㊂牡丹盏的釉面匀净㊁晶体超强,具有3D立体视觉效果㊂釉面上还有一层微微的玻化成,使得牡丹花盏的油滴放置许久也不会使釉面氧化,一直保持着钻石般的璀璨和干净的外观㊂这些特点使得油滴牡丹花盏成为了陶瓷艺术中的珍品,展现了陶艺师的高超技艺和创造力㊂它们不仅美观独特,还能给人带来艺术上的享受和视觉上的愉悦㊂无论是作为艺术品还是装饰品,油滴牡丹花盏都能给人带来独特的魅力和价值㊂4结语油滴牡丹花盏作为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珍品,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㊂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陶瓷工匠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和设计改良,使油滴牡丹花盏的艺术效果更加出众,丰富了产品的种类和款式,推动产品创新,并为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㊂同时也应该意识到,陶瓷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需求的引领和技术创新的支持㊂因此,陶艺师需要继续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积极与消费者互动,不断改进产品设计和烧制工艺,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潮流㊂参考文献[1]罗健.建盏的烧制历史及审美意象[J].全国性建材科技期刊 陶瓷,2023(6):95-97.[2]谢慧.建盏艺术的发展和传承[J].全国性建材科技期刊 陶瓷,2023(3):102-104.[3]余宇鹰.建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江苏陶瓷,2022, 55(03):64-65.[4]林建锋.牡丹花油滴建盏的烧制方法[J].全国性建材科技期刊 陶瓷,2021(4):102-103.[5]周文波.浅议建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全国性建材科技期刊 陶瓷,2022(1):26-27+57.[6]李智瑛.宋代茶盏赏析[J].收藏家,2006(7):35-39.[7]王行晓.斗茶与建盏[J].科学与文化,1994(1):39.㊃741㊃(建盏艺术)2023年12月陶瓷C e r a m i c 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牡丹纹在陶瓷上的运用
作者:冯星
来源:《艺术评鉴》2017年第15期
摘要:牡丹是中国的八大国花之一,中国人爱牡丹,常常以牡丹作为典型的汉族瓷器纹样。

尤其是富贵人家、在古代有一定资历或者官位的人,常常以富贵牡丹作为典型的装饰,应用在服饰、织锦、装饰、陶瓷等各个方面。

牡丹花由于花繁叶茂、颜色富贵绚丽,应用在瓷器上能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因此,在宋朝时被作为“富贵之花”广泛使用,成为瓷器上的流行装饰。

在本文当中,作者将结合自身多年从事该领域的研究经验,及对大量文献的阅读与研究,对宋代牡丹纹在陶瓷上的运用展开研究。

关键词:宋代牡丹纹陶瓷运用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5-0041-02
中国文化绵延不绝、亘古流畅,陶瓷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载体,其不但吸引了历史收藏家的瞩目,更加吸引了当代热爱中国文化群体的关注。

在较多传统陶瓷艺术当中,经常会为了留住美好、留住记忆,在陶瓷器皿上进行纹理的绘制,以增强陶瓷的观赏、使用与收藏价值。

牡丹是中国的八大国花之一,中国人爱牡丹,常常以牡丹作为典型的汉族瓷器纹样。

采用牡丹纹作为陶瓷艺术的装饰纹理,主要的表现技法有刻花、印花、绘画等;形式有独枝、交枝、折枝、串枝、缠枝等。

尤其到了宋代,由于人们对于牡丹花纹非常推崇和喜爱,达官贵人独爱牡丹花,刻划牡丹的纹制品成为各大瓷窑争相推崇和效仿的花纹样式。

宋代的定窑对于牡丹花纹的陶瓷纹理研究颇深,为了迎合人们对于牡丹花纹的喜爱,瓷器设计师们利用了广泛的沟通方式,采用适合式、对称式、均衡式等,参考和仿制了各种各样形态的牡丹花,一个个不同的瓷器上纷纷展现出牡丹,花朵盛开,枝叶繁茂,布满全器的效果。

一、两宋时代瓷器的概念、特点和发展分布
(一)宋代瓷器的概念和特点
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为主要组成部分,外表采用古法或现代工艺,使用玻璃质釉彩或者彩绘的一种中国传统的器物。

陶瓷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渊源流长,在宋代陶瓷已经达到了制作工艺非常精良的水平,很多陶瓷出口国外、或被珍藏至今,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瓷器是在高温条件下成型的,瓷器原胚要经历约1400℃的高温烧制,才能够将瓷器表面的釉色产生精妙的化学变化。

陶瓷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中华劳动人民采用低廉的成本制作出的一种高质量的、具有耐磨不透水特性的传统器物,陶瓷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因其美观和精妙的烧制技艺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时至今日,瓷器的加工工艺也在逐渐变化和创新,从而更加赋予了这项物质文化遗产独具特色的底蕴,并让这门艺术形式不断在神州文化的长河中发光发热。

(二)宋代陶瓷的五大名窑
宋朝时期的名窑一共有五座,很多窑风格迥异,以特殊的州府命名。

在当今人们推崇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等五大名窑的陶瓷艺术品,代表了宋代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

比如说,定官窑的瓷器做出的瓷器有一种柔润的光泽感、瓷器表面莹润如凝脂一般,能够做出类似青玉一般的质地和光泽;又如钧窑的天蓝釉,可以做得如天空般湛蓝美妙,宋代是陶瓷美学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时期,牡丹在五大名窑的陶瓷艺术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除了五大名窑对于制造瓷器拥有较大区别与特色之外,在宋代民家可谓是各家各户均会在周边市集打造瓷器,将其作为日常生活、起居的必备之物,从而更加赋予了陶瓷在中国文化变迁中所承载文化的厚重感,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宋代居民的生活习惯、生活爱好。

二、宋代牡丹纹在陶瓷上的应用历程
(一)宋代瓷器的牡丹花纹饰特点
宋代陶瓷纹饰题材丰富,主要以牡丹花纹、莲花纹、盆花、婴戏纹、龙纹、凤纹、鸭纹、鸳鸯纹、鱼纹为主。

宋代陶瓷的技艺相当发达,而宋代的牡丹花纹被人们视为是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特征,宋代人喜欢将牡丹花称为富贵花,这一叫法和习惯沿用至今。

宋代牡丹花纹样多采用到各种青白瓷器上,镂空、凹凸、彩绘的技巧在宋代瓷器的纹样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非常多的构图样式。

宋代陶瓷制作手工艺者尽情抒发对牡丹花的喜爱,将牡丹纹饰广泛地应用到瓶、罐、盘、碗、盒、缸、枕等器物之上。

宋代花纹讲究的是雍容华贵、枝叶相交、姿容妖娆、婀娜俊俏,非常出名的就是:制瓷工匠因器施画,在云头形枕面上随枕形的曲线画缠枝牡丹三朵;椭圆形枕面上画斜向伸出的折枝牡丹;在挺秀的瓶体上,布满了缠枝牡丹花,花枝相互缠绕,俯仰有致,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宋代瓷器所拥有的这些鲜明纹饰特点,让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瓷器文化中脱颖而出。

特别是对于宋代人喜爱的牡丹图,更是以不同的勾画手段、描绘方式等呈现于世人的眼光中,从而为中国历史文化鼎盛时期的宋代留下了当代人的一部重要史诗。

(二)宋代瓷器的牡丹纹理文化内涵及赏析
牡丹纹是明清瓷器装饰纹样之一。

牡丹是中国著名的观赏植物,然而在古代却没有牡丹之名,统称为芍药。

秦汉时期人们用木芍药来称呼牡丹,品种繁多,枝多挺生,叶片宽大互生,羽状复叶,具长柄。

花或单瓣或重瓣,有黄、白、紫、粉、红诸色,谷雨时节花始盛开,大而艳,有“国色天香”之谓。

宋代定窑器上常出现一枝独秀的单朵牡丹,耀州窑瓷器上多见花朵两两相对,磁州窑枕面上还可见随云头形曲线绘画3朵牡丹。

构图方式有适合式、对称式、均衡式等。

这段时期多刻划一枝牡丹,花朵盛开,枝叶繁茂,布满全器,作适合式构图;又有刻划两枝牡丹,花枝相交,花朵相对的对称式构图。

宋辽金时期牡丹纹布局和组织手法变幻多样,既有一枝独放的牡丹,花容娇娆,枝叶舒展;或两枝相交,茎蔓交错,花朵怒放环抱枝头;还有花叶缠绕牡丹,也有将牡丹纹用作辅助纹饰的,如定窑、磁州窑的刻花、印花凤衔牡丹纹等。

牡丹纹饰瓷器走过了发展的初期,开始盛行,尤以元青花和釉里红最负盛名,作为主题纹
饰或辅助纹饰。

花瓣内填色,外以细线勾边。

叶粗壮而有规则,多为两个角裂,勾叶脉后填色。

除此之外,宋代牡丹纹在陶瓷上的运用还拥有着较多以往不同的创新,其更加适合现代人对于陶瓷艺术的品鉴,使现代美与古典美之间实现了巨大的结合。

在对于瓷器周围所勾画的牡丹图中,常常会选择色彩缤纷的填色方式,并较为大胆地运用了较多新颖的颜色,从而让整个团的构图变得更加开放,图案的鉴赏变得更加轻松与活泼,极大地减少了牡丹给人们带来的沉重感和庸俗感。

例如:在对中国历史著名艺术家所创作作品进行欣赏时,就可通过雕刻有牡丹图的盘子真实的还原出所构建的场景与环境,让现代欣赏者穿越古今看到千百子孙祝寿的宏大场景,并可通过边饰与主纹之间的搭配与协调,利用牡丹图来烘托创作者所构造的场景,达到了表达思想、构建内容及理念传承多维一体的不凡体验。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希望能够探讨宋代牡丹花纹在陶瓷上的应用,以及宋代在器皿上使用不同形式的牡丹花纹进行装饰,所起到的典型的装饰作用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在宋代的陶瓷技术运用过程中,通过牡丹花的纹样,展现了与众不同的艺术美感,并为后世带来了极致地美好陶瓷艺术作品创作体验。

笔者同时也希望能够将中国文化的瑰宝不断向世界呈现,将中国内在美所孕育的文化传承下去,为今后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贡献自身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乐君,王亚然.清三代珐琅彩瓷中牡丹纹的特点和变迁[J].山东陶瓷,2013,(05):36-39.
[2]余勇,张亚林,方琼琳.古代陶瓷牡丹纹样的外延组合装饰形式[J].文艺争鸣,2011,(02):83-85.
[3]张玉菲.元磁州窑与景德镇窑瓷绘牡丹纹艺术风格比较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2009年.
[4]方琼琳.中国传统陶瓷牡丹纹装饰特征演变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2009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