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瓷器的发展
宋朝的陶瓷工艺

宋朝的陶瓷工艺宋朝是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术享誉世界。
宋朝的陶瓷制作技艺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并与时俱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陶瓷艺术。
本文将从宋朝陶瓷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宋朝陶瓷的历史背景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经历了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在北宋时期,陶瓷工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地窑场纷纷兴起,生产出了大量的精美陶瓷作品。
南宋时期,陶瓷工艺进一步细化并追求更高的艺术性,宋代青瓷和汝窑成为当时的两大瓷器代表。
二、宋朝陶瓷的工艺特点1. 窑烧工艺:宋朝的陶瓷工艺主要采用定型窑,如定窑、官窑等。
定窑以其均匀的温度分布和稳定的烧制环境,使陶瓷作品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官窑则以其高温烧制和气氛控制技术,生产出了很多色彩斑斓的釉彩瓷器。
2. 釉彩技术:宋代釉彩瓷器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
其中,官窑的青釉、汝窑的天青釉以及定窑的白釉等都成为了宋代陶瓷的独特代表。
青瓷釉色纯正,犹如天上细雨;天青釉则呈现出蓝天白云的美丽景色;白釉则展示了瓷器独特的素雅之美。
3. 形制设计:宋代的陶瓷作品注重造型的简洁、大气和流畅。
尤其是青瓷,以其圆滑的线条和饱满的形态,展示了一种优雅而稳重的审美风格。
汝窑的瓷器则更加注重细节的刻画和纹饰的设计,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4. 文人雅士的推崇:宋代文人雅士推崇陶瓷作为艺术品的价值,并成为一种社交活动的方式。
他们以品评陶瓷为乐,留下了许多对陶瓷的赞美和评价,推动了陶瓷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三、宋朝陶瓷的影响宋朝的陶瓷工艺不仅仅在当时享有盛誉,而且对后世的陶瓷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技术传承:宋朝的陶瓷工艺成为后世陶瓷制作的重要技术传统,对明代、清代以及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艺术风格影响:宋代的陶瓷艺术以其雅致、典雅和细腻的风格被后世所追崇。
其独特的形态、釉彩和纹饰设计等元素对后世的瓷器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瓷器的特征与概况

宋代瓷器的特征与概况宋代瓷器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征。
本文将从宋代瓷器的历史背景、艺术风格、工艺技术和代表作品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历史背景宋代瓷器的出现与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其政治制度的稳定和国力的强盛为瓷器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此外,宋代的社会经济发达,商业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瓷器需求量也极大。
二、艺术风格1.宋代瓷器的风格多样,主要包括青瓷、白瓷、黑瓷、钧瓷、汝瓷等。
其中,青瓷是宋代的主要瓷器品种,以其深青色和瑰丽的装饰而著名。
2.宋代瓷器的造型简洁大气,线条流畅,注重比例和整体效果。
其表面装饰主要采用刻花、雕刻、烫金等技法,图案多以植物纹饰、人物故事和诗词等为主题,具有浪漫和诗意的特点。
3.宋代瓷器的釉色丰富多样,包括青釉、白釉、黑釉、黄釉、红釉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三、工艺技术1.宋代瓷器的胎体质地坚硬,细腻致密,采用高岭土为主要原料,并添加适量的石英等物质。
瓷胎经过多次烧制,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和耐用性。
2.宋代瓷器的烧制技术进一步发展,采用了高温烧制和控制釉面流动的方法,使釉层均匀而光滑。
3.宋代瓷器在装饰技术上有所创新,主要包括刻花、雕刻、烫金、饰画等,使得瓷器的装饰更加精美。
四、代表作品1.青瓷:宋代的青瓷以河南开封的汝窑、河南宛丘的定窑、河南宜阳的哥窑等为代表,具有深青色和独特的纹饰装饰,被誉为中国瓷器的巅峰之作。
2.白瓷:宋代的白瓷以江西景德镇的官窑为代表,白色纯净,胎质坚密,通透如玉。
官窑白瓷的代表作品有《钧窑白瓷莲花碗》、《哥窑白瓷茶碗》等。
3.釉下青花瓷:釉下青花瓷是宋代的一项创新,通过在白瓷胎上涂刷青花瓷料,再进行一次烧制。
宋代的釉下青花瓷以江西景德镇的官窑为代表,釉下青花的图案丰富多样,碗盘、瓶罐、花瓶等都有。
代表作品有《宝瓶》、《平安壶》等。
总结:宋代瓷器在中国瓷器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艺术风格独特、工艺水平处于高峰期,代表作品广泛传世。
宋朝的陶瓷工艺与瓷器产业

宋朝的陶瓷工艺与瓷器产业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中,宋朝被公认为是瓷器制作的鼎盛时期。
宋朝的陶瓷工艺发展日臻完善,创造了许多具有浓厚时代特色的瓷器。
本文将对宋朝的陶瓷工艺与瓷器产业进行介绍。
一、宋朝陶瓷工艺的发展宋朝时期,陶瓷工艺经历了从唐朝的早期青瓷、五代的北方白瓷到宋代的瓷质逐渐完善的过程。
特别是以南方的汝窑、官窑为代表的瓷器制作技术成为当时的主流。
1. 汝窑:汝窑是宋朝的一大明窑,产品质地细腻,胎骨坚薄,釉色温润内敛。
其釉色往往以青白为主,釉质晶莹剔透,釉面常呈油滑感。
汝窑器型独特,造型简洁大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 官窑:官窑是官方特设的瓷器窑厂,是宋代瓷器生产的主力军。
官窑的代表作包括定窑、钧窑、青白瓷等。
定窑是官窑中最有影响力的窑口之一,其瓷器釉色以淡蓝或浅青为主,釉面光泽细腻。
钧窑以釉色变化多样而著称,青白瓷则以青花在瓷器装饰中的广泛运用而脍炙人口。
二、宋朝瓷器产业的特点宋朝的瓷器产业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产体系,同时也滋养了当时商业经济的繁荣。
1. 窑口分工:宋代的瓷器生产遵循“一窑独大”和“以才瓦器”原则,即每个窑口专攻一种瓷器制作工艺,形成分工细致的产业链。
这种窑口分工的模式非常高效,保证了瓷器制作的质量和数量。
2. 商品经济:宋代商业繁荣,瓷器成为了重要的商品之一。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瓷器成为名流士大夫的日常用品,也成为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贸易的重要货物。
3. 文化影响:宋代瓷器制作在文化交流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的青花瓷器、哥窑和钧窑等作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
同时,宋代瓷器的制作技术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影响了明清时期的瓷器制作,也对后来的瓷器制作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宋朝瓷器的影响与传承宋朝瓷器制作达到顶峰的工艺和品质,对于后世实用陶瓷制作具有重要的影响。
1. 影响东方陶瓷:宋代的陶瓷工艺和瓷器制作技术成为后世东方陶瓷的典范。
瓷器使用中的精细加工和装饰技术为后来的陶瓷制作提供了范本,并影响了朝鲜、日本等地的陶瓷工艺,使之逐渐发展壮大。
宋代制瓷业及其高度发展

宋代制瓷业及其高度发展瓷器的制作,为我国古代独创的一种工艺。
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宋代制瓷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宋瓷的这一发展,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解放以前,全国发现的唐宋窑址,包括文献上的记录,不过数十处。
解放以后,经过各地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发现了许多古代窑址。
1956年发表的《唐宋古窑地分布简图说明》一文,唐宋窑达八九十处之多。
近二三十年来又不断发见,瓷窑分布全国十七省一百三十余县,其中以两宋统治区域内的瓷窑为数最多。
从分布地区看,在前此生产落后的两广路,也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建立了瓷窑。
这说明了制瓷业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以及适应社会的广泛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值得提出的是,由于宋瓷大量向海南诸国出口,成为风靡当时世界的名牌货,因而在对外贸易的港口附近建立了不少的瓷窑。
如福建路泉州、同安、南安、安溪莆田所制瓷器,多通过泉州港出口,两浙路武义、东阳以及其他州县的烧瓷,则通过杭州、明州出口。
显而易见,瓷器的大量出口,又反转过来推动了制瓷业的发展,以至在港口附近出现了新的瓷窑。
其次,宋代制瓷业的高度发展也表现在瓷窑规模的扩大。
以座落在徐州萧县北白土镇的萧窑而论,在宋代它虽然不是规模最大的,但也有“三十余窑,陶匠数百人”。
在宋代崛兴的耀州窑,座落于铜川黄堡镇(《清波杂志》谓之黄浦镇)立地坡和上店村等地,仅黄堡镇就有窑址十二处、作坊四间,被《耀州志》称之为“十里窑场”,以说明其规模之大。
至于久负盛名的景德镇窑,也有镇窑、湖田窑、湖坑、岭背、界田诸窑的分别,虽然统称为景德镇窑。
总之,宋代瓷窑的规模。
远比前此诸代扩大得多了,唯其如此,才能适应国内外不断增长的需要。
宋瓷的高度发展更表现在烧装、制作等一系列的技术上。
过去烧瓷,所采用的匣钵法是在一个匣钵内正放着一件瓷器烧做。
北宋中期,定窑对这一装烧技术进行了重大变革,它采用了覆烧法,即将碗盘之类的瓷器若干件,反置于由垫圈组合而成的匣钵内进行烧做,一次可以烧若干件。
宋代瓷器的发展

宋代瓷器的发展宋代瓷器是中国瓷器史上的重要时期,其发展历程不仅为中国瓷器艺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而且对于世界瓷器文化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宋代瓷器的起源、发展、特点、分类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更好地了解宋代瓷器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一、宋代瓷器的起源宋代瓷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晚期和五代时期。
当时,北方的陶瓷工艺已经相当发达,但南方的瓷器制作技术却比较落后。
直到唐朝末年,南方的一些地方才开始有了瓷器的生产。
五代时期,南方的瓷器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瓷器的品质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这些瓷器主要以青瓷为主,采用的是高温釉烧技术。
宋代的瓷器制作技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特别是南宋时期,瓷器的制作技术和品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宋代瓷器的制作技术主要包括原料的选择、工艺和装饰等方面。
宋代瓷器的原料主要以高岭土为主,还有一些添加剂,如石英、长石、石灰石等。
这些原料经过筛选、混合、研磨、成型、干燥、修整、烧制等工艺步骤,最终制成了各种不同的瓷器。
二、宋代瓷器的发展宋代瓷器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北宋和南宋时期。
北宋时期,瓷器主要以青瓷为主,采用的是高温釉烧技术。
这种瓷器的特点是釉面光洁、质地薄、胎体致密、色泽青翠。
北宋时期的瓷器还有一种叫做官窑瓷器,主要是供皇室和官员使用的,产地主要在河南、山东和河北等地。
这种瓷器的特点是釉面细腻、质地坚实、色泽柔和、造型优美。
南宋时期,瓷器的制作技术和品质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南宋时期的瓷器主要以白瓷和青花瓷为主。
白瓷是指无釉的瓷器,其特点是白色、质地细腻、透明度高、轻盈玲珑。
青花瓷是指在白瓷上涂上青花彩绘的瓷器,其特点是色泽清新、图案精美、造型优美。
南宋时期的瓷器还有一种叫做汝窑瓷器,主要产地在河南省汝州市,其特点是釉面自然、质地细腻、色泽温润、造型朴实。
三、宋代瓷器的特点宋代瓷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窑口制作技术的进步。
宋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窑口制作技术也得到了改进。
中国瓷器发展史简述

中国瓷器发展史简述中国瓷器产业是世界闻名的,其传统发展历史悠久。
以下是中国瓷器发展史的简要描述:早期瓷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的商朝时期。
商朝的青铜器工艺非常发达,但是瓷器在这个时期还没有得到广泛发展。
中国瓷器的发展起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晚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陶器产业开始出现明显的特色,并采用了独特的制陶技术。
商代的瓷器主要以黑陶的形式出现,这是一种用红铜矿釉装饰的黏土陶器。
随后的周朝时期,中国瓷器开始进一步发展。
周朝的瓷器主要采用鱼纹、木纹和鸟纹等图案装饰。
这个时期的瓷器制作技术相对原始,但已经能够生产出质量较高的陶瓷产品。
到了东周时期,中国瓷器的制作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东周时期的瓷器主要采用磨砂法,延续了商周时期的装饰风格,但在技术和质量方面都有所提高。
在东周晚期,瓷器的质地逐渐变得坚硬,瓷器的装饰纹样也更加多样化。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瓷器的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瓷器窑口数量大幅增加,瓷器的花纹装饰也更加复杂。
此时的瓷器技术水平已经非常高,对瓷器的创作和修饰都有很高的要求。
秦汉时期,中国瓷器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秦汉时期的瓷器主要采用印花、浮雕和灰釉等技法。
在这个时期,瓷器的花纹装饰更加精致,瓷器的造型也趋于规范化。
随着唐代的到来,中国瓷器的制作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唐代的瓷器以青釉为主,采用了与其他时期不同的窑炉和烧制技术。
唐代的瓷器在艺术上也达到了巅峰,成为世界上最具价值的瓷器之一。
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
宋代的瓷器主要采用青花和釉下彩绘等技法。
宋代的瓷器技术和质量在世界上都享有盛誉,并对后来的瓷器制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明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明代的瓷器主要以蓝釉和白釉为主,采用了全新的制瓷技术,如青花瓷、五彩瓷等。
明代瓷器的装饰风格多样,质量也非常高,成为了世界各地都向往的瓷器。
清代是中国瓷器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
宋代汝窑瓷器发展历程

宋代汝窑瓷器发展历程
宋代汝窑瓷器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早期窑口创立阶段(北宋初期至中期)。
这一阶段的汝窑瓷器主要以青绿釉为主,器形简单,造型朴素。
窑口主要为文化石窑、剖烧窑等,采用开放式烧制方式。
此时的汝窑瓷器对后来的瓷器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来的瓷器制作做好了基础。
第二阶段是中期发展阶段(南宋初期至中期)。
这一阶段的汝窑瓷器在器型和装饰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器形开始多样化,出现了如瓶、盘、罐等器型,并且加入了一些创新性的装饰元素,如莲花纹、鱼纹等。
瓷器的釉色也逐渐变得细腻柔和,釉面有独特的鲜亮感。
这一时期的汝窑瓷器品质较高,被广泛用于宫廷和贵族的使用。
第三阶段是后期发展阶段(南宋中晚期至元代早期)。
这一阶段的汝窑瓷器在技术和装饰上达到了巅峰。
窑口数量增多,烧制工艺日趋精细。
瓷器的器型更加多样化,装饰元素更加丰富。
出现了世俗化的装饰,如花卉、动物纹饰。
釉面呈现出一种融汇的美感,同时也保留了它特有的朴实质朴风格。
这时的汝窑瓷器被广泛流传和使用,成为上层社会的时尚和享受。
第四阶段是衰落和终结阶段(元代晚期至明代)。
这一阶段的汝窑瓷器受到战乱和社会变革的影响,生产数量锐减。
由于技术和材料的限制,瓷器的品质有所下降。
汝窑瓷器的风格逐渐被其他窑口的瓷器所替代。
明代时,汝窑瓷器已不再被烧制。
以上是宋代汝窑瓷器的发展历程,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贡献,对中国瓷器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新石器时代- 先陶器时代:
- 早期的陶器为瓷器的前身。
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制作简单的陶器,如红陶和灰陶。
2. 新石器时代- 陶器时代:
- 陶器时代是瓷器发展的最初阶段。
人们开始制作更为精致的陶器,如黑陶、灰陶等。
3. 商代- 彩陶时期:
- 商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此期间,出现了精美的彩陶,以及早期的青铜器。
4. 西周- 青铜时期:
- 随着青铜文化的繁荣,瓷器制作水平得到提高。
此时期的瓷器较为简单,多为灰白色。
5. 东周- 陶瓷瓷器时期:
- 到了东周时期,瓷器逐渐成为主流。
陶瓷瓷器开始崭露头角,制作工艺逐渐提高。
6. 秦汉- 绿釉时期:
- 在秦汉时期,瓷器制作进入绿釉时期。
绿釉陶瓷成为当时的主流,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7. 南北朝- 三彩时期:
- 南北朝时期,陶瓷瓷器开始出现三彩釉,丰富了色彩,制作工艺更加复杂。
8. 隋唐- 唐三彩时期:
- 唐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鼎盛时期,唐三彩成为当时的代表。
这一时期的瓷器在造型和装饰上取得了极大的突破。
9. 宋代- 宋瓷时期:
- 宋代是中国瓷器制作技艺的巅峰时期。
汝窑、官窑、哥窑等名窑相继兴起,开创了中国瓷器的黄金时代。
10. 元明清- 明清瓷器时期:
- 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瓷器的主要产地。
青花瓷、五彩瓷等瓷器风格独具特色。
以上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北宋时期因为政策的影响,“修文”政策给这一时期的人们的素质教育都有普遍的提高。
而这一时期工艺发展继承了唐代时期陶瓷的特点,打造出精美的工艺美术,为后来打造典雅,优美的工艺美术奠定了基础。
宋代时期社会相对稳定,城市不断发展和壮大,许多坊制和商店逐渐被新兴的集镇所代替,社会经济相对繁荣,宋代的市民和地主阶级成为社会的主流,这些都为宋代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消费市场和物质基础。
“修文政策”的推行,是研究古代器皿成为社会的主流。
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的给工艺美术在器皿的品种,造型,图案,纹样,装饰的方法上带来了一些改变,使之与之前的陶艺不同于前代的独特风貌。
关键词:修文工艺发展经济繁荣器皿社会主流独特风貌宋代瓷业达到如此境界,绝非偶然。
首先是全社会对瓷器的喜爱与重视。
唐代的达官贵人仍重金银器而轻视瓷器,到了宋代,商业发展,饮茶风盛,社会对生活饮食器具的需求量加大,而官僚贵族由于受社会动荡、国力衰弱的影响,也无法再像唐代那样大量使用金银器。
另外,晚唐五代以来瓷器生产水平提高,精品迭出。
北宋初,南方的吴越向宋称臣,每年大量供奉越窑生产的秘色瓷,其金银装饰的瓷器,华贵富丽,宋王朝君臣十分喜爱,使瓷器身价倍增,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之物,这就刺激了各地窑业向创制精品瓷器努力。
当然,由于上层社会的提倡,使各阶层的人也都趋向使用瓷器,造成瓷器的大普及。
茶肆酒楼以悬挂名人字画、陈设瓷器精品为时髦。
而宋代“斗茶”之风盛,所以对名贵瓷盏(如建窑的“兔毫盏”)竞相追求,各地瓷窑也竞相仿制、创新,以致新的釉色、新的造型、新的装饰手法、新的烧造工艺层出不穷,完全打破了唐代“南青北白”的单调局面,这就使得宋代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成就。
宋代瓷器的艺术特征表现在1、突破“南青北白”的局面2、品类繁多,器型多样。
最受还应的有“梅瓶”、“玉壶春”等3 釉色优美,以典雅含蓄,高贵朴实,有类玉的效果,以单色瓷为主(除钧窑)。
体现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简洁素雅之美,有明显的民族精神体现。
4、装饰方法有印花、画花、刻花、剔花、贴花、镂花等,图案以花鸟虫鱼等为主,造型,色彩,纹样追求完整、意境、气韵。
宋代瓷器艺术特征还可以表现在,多个窑系均烧制了独具特色的器皿,如定窑的柏油印花,耀州窑的青釉刻花和划花,磁州窑的白釉釉下黑彩和白釉釉上划花,钧窑乳光釉和焰红釉,景德镇的影青,龙泉窑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等,加上黑釉的兔毛,油滴,剪纸漏花等新兴品种和装饰手法的出现,标志着这一时期陶瓷工艺的巨大进步,各种产品争胜斗奇,异彩缤纷。
宋代时期的技术进步主要表现在,烧制技术上采取了“火照检查”控制窑炉温度,以及原钵和覆烧等先进工艺,使陶瓷的质量,产量进一步提高。
这一时期新的器皿不断出现,主要有玉壶春瓶,梅瓶,花口瓶,卷口瓶,瓜棱瓶,葫节式壶,注子,枕等。
这一时期陶瓷受政策的影响,在花纹上大多都有山水魔纹,鸟纹和人物等生活气息的纹样。
按地域划分可分为北方窑器和南方窑器。
北方窑器以定陶,耀州窑,汝窑钧窑出品的最具特点。
1)定窑定窑始于唐,兴于北宋,终于元,窑址分布在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因唐代属定州,故称定窑。
它的特点是以白瓷为主,也烧制如黑瓷,紫釉,红釉,绿釉。
其特点是瓷胎细致,有光泽,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
定窑的造型为碗,盘,瓶,碟,盒,枕等日用品。
他的纹样丰富多彩,常有龙凤纹,植物纹,样纹秀丽典雅,装饰印花有白釉刻花,白釉划花,白釉剔花。
2)耀州窑瓷器耀州窑的中心在今陕西铜川市的黄堡镇,唐宋时属耀州治,故名耀州窑。
始于唐,胜于北宋,衰落与金,始于元初。
以青瓷为主,作为贡瓷进入朝廷,耀州瓷胎色灰白,胎质坚硬,露胎处呈现酱黄色,釉色青黄,釉色较厚,器物往往上部厚,下部薄,胎釉交接处有酱黄色,此外青釉釉面上有出现小的露胎褐斑,为其他青瓷所不见。
器型丰富,盘,碗,杯,碟,瓶,壶,罐,炉,盒,香薰,注壶,注碗,盏,钵,灯,枕等均有,器物造型多样,有花瓣式,瓜棱式和多折式等,外形非常美观。
唐末五代时多采用划花工艺,纹饰多为水波纹与花草纹。
宋代主要采用刻画,印花,划花磨印加刻画等工艺,以刻画,印花为主,北宋中期刻花工艺纯熟,刀法犀利,倾斜刀痕,线条刚劲有力,刻花梅瓶成为宋代刻花工艺中的优秀者,至北宋晚期,印花工艺精美,布局严谨,对称均衡,题材有缠枝莲,牡丹,缠枝菊,波浪,飞鹤,飞蛾,西鹤,海水游鱼,莲塘戏鸭和婴戏图等。
耀州瓷器在北宋各时期纹饰特点鲜明,早期多刻画规则的花瓣纹,中期纹样布满器面,晚期线条纤巧秀丽。
耀州窑的烧制工艺和纹样特点影响范围很大,除陕西境内的许多窑口仿烧外,还传到河南省的临汝,禹县,宝丰等窑,以及广东的西村窑,广西的永福窑,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窑系。
3)汝窑瓷器汝窑因位于汝州(今河南临汝)境内而得名,主要烧制民用和御用两类器皿。
临汝窑烧瓷时间长,主要烧制青釉制品,以印花工业为主,造型纹饰等方面与耀州窑有很多相同之处,明显受该窑影响,但质量要比耀州窑出品逊色很多。
汝窑瓷器釉质滋润,胎薄,底显现细小支钉痕。
汝窑以这些御用瓷器为代表,宋人及明清品评宋瓷时都将汝瓷列为首位。
因烧制时间短,南宋时已是“近尤难得”了。
明清两代曾一度仿制,但鲜有乱真者。
汝窑胎质细腻,胎土中含微量铜,迎光照看,微渐泛红,胎色灰中带黄,俗称“香灰台”。
釉色以天青,粉青,天蓝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橘皮等色,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之珍贵”。
釉面柔和纯净,润滑透亮,素净典雅。
汝瓷开片堪称一绝,开片是由于器物在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又称崩釉。
汝窑匠师们将这种釉病转化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恰到好处,并根据开片的形状起了如鱼鳞,蝉翼,鱼子,芝麻花,蟹爪,橘皮,冰片,茶叶柳条等好听的名字。
4)钧窑瓷器钧窑窑址在河南禹县,因古属钧州,故而得名。
钧瓷属北方钧瓷系统,创于唐,胜于北宋晚期。
钧瓷釉色采用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焰中烧成,烧成釉色青中带红,如蓝天中的晚霞,呈现出丰富的色调。
钧瓷釉色大体上分青红两类,细称则为月白,天青,天蓝,葱翠青,玫瑰紫,海棠红,胭脂红,茄色紫。
钧窑瓷器烧制时釉汁下流,成器后显露出边缘轮廓线,故造型常见浑厚却不臃肿,质朴凝重且端沿清丽。
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它青瓷的另一个特色。
钧釉中的紫色引人注目。
各种紫色是红釉与蓝釉互相融合的结果。
钧釉的紫斑在工艺上是将青蓝色的釉上有意涂上一层铜红釉所造成的。
后人对钧瓷的紫色的评价极高,近人刘子芬在《竹园陶说》中说“钧窑器一枚,价值万金┅┅宋时紫色如熟透之葡萄,浓丽无比,紫定、紫钧,其器皆纯色。
”南方瓷器南方瓷器以景德镇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出品的最具特色。
1)景德镇窑景德镇是最早的瓷业城市,景德镇瓷业建筑及营造技艺堪称一绝。
景德镇传统制瓷作坊的"窑房"建筑是中国工场手工业罕见的场所物证,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
景德镇的中心窑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故名景德镇窑。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
因北宋景德年间烧制青白瓷为主。
青白瓷以光素居多,刻花者稀少,其釉色白而带青色。
这种百中带青,青中带白的色釉,为景德镇的新创。
给人以清新爽快之感,符合宋人品位,因此以销量渐增,地位也日渐重要起来。
“靖康之变”后,北方定窑的许多制瓷工匠随宋室南迁,带来了定窑瓷器制作技术,在景德镇仿制定窑瓷器。
所产瓷器胎体釉色纯白如粉,故有“粉定”之称。
受其影响,景德镇窑所烧制青白瓷的素面逐渐为刻花,印花所代替。
青白釉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青白色的瓷釉罩刻在刻花,印花的器皿上,纹样凹下之处积釉稍厚而略青,迎光细观,纹样若隐若现,故有影青,映青,隐青,罩青之美誉。
初期的产品有碗、盘、壶等,薄沿、深腹、厚底、高圈足。
胎洁白细密,釉色白中稍泛黄,装饰以素面居多,仅少量器外有刻划纹,有的内底有印花或文字。
北宋中期除碗、盘外,盒、壶、罐等增多,出现覆烧芒口器,釉为青白色的影青釉,薄处泛白,厚处呈青绿色,光泽透明。
碗的形制多斜腹、薄壁、厚沿、厚底、小低圈足,装饰以刻划为主,采用一边深、一边浅的“半刀泥”刻花法,刻线流利。
在壶、罐类器肩部有牡丹、菊花、莲花、飞凤、水波等印花纹样。
北宋晚期至南宋器形品种多样,多直口弧壁或撇口斜壁的芒口碗,碗口、腹壁胎皆薄,仍以影青釉为主,装饰多为印花,题材更丰富,有花草虫鸟、人物、动物,造型极生动。
2)龙泉窑瓷器越窑衰落后南移至浙江龙泉,形成以此为中心的青瓷窑系,北宋有20多处,到南宋时,制瓷中心南移,窑址达40多处。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闻名,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清,釉层稍薄。
北宋中晚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胎体较为厚重,釉色淡青转为青黄,造型规整,产品多用于生活用品为主。
南宋时期龙泉窑得到了空前发展龙泉青瓷进入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在唐和五代曾盛极一时的越窑青瓷也衰落,唯龙泉青瓷独秀与青瓷之林,粉青釉瓷器,梅子青釉瓷器在南宋龙泉窑中烧制成功,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顶峰。
龙泉窑瓷器分白胎青瓷和黑胎青瓷两类,其中大量为白胎青瓷。
黑胎青瓷很少,但质量颇高,因胎薄釉厚呈现出紫口铁足可资证明。
龙泉窑釉色苍翠,北宋时多粉青色,南宋时呈葱青色,没有开片在器皿转折处,往往露胎呈现胎色,瓷釉厚润,装饰上很少刻花、划花,而流行用贴花、浮雕,例如在盘中常堆贴出双鱼图案,在瓶身上贴出缠枝牡丹图案。
但有的釉层厚者,往往不再加装饰。
元代,装饰彩用划、刻、印、贴、镂、堆等多种方法,以划花为主,划花纹粗略,线条奔放,并出现了褐色点彩、露胎装饰。
纹饰以云龙、飞凤、双鱼、八仙、八卦、梅菊、马上封侯等多见。
在国内,景德镇仿烧龙泉窑产品延续的时间最长,从元代开始到清代,凭借着雄厚的烧瓷技艺,仿烧器物品种丰富。
其最大的特点不是对龙泉窑产品机械地模仿,而是在注重釉色的基础上,对器物的品种和造型加以创新。
3)吉州窑瓷器吉州窑是中国现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名窑遗址之一。
它始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而衰于元末,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宋时,永和陶瓷业兴旺,“辟坊巷街三市”,“七十二条花街”。
吉州窑是中国古代黑釉釉瓷生产中心之一。
所产瓷器种类繁多,已发现的瓷形有120余种。
按胎釉可分为青釉瓷、乳白釉瓷、绿釉瓷、黑釉瓷、彩晚唐时期以烧造酱褐、乳白釉瓷器为主。
从北宋开始,酱褐釉瓷停烧,乳白釉瓷继续烧造,但形制已发生变化,同时增加了新的黑釉瓷品种。
这一时期的乳白釉瓷有涩圈、高圈足、瓜棱腹碗、饰褐色点彩钵、器盖、菱口碟、唇口和莲瓣纹高足杯等。
莲瓣纹高足杯为北宋常见物。
碗、钵、碟等施釉不及底,底式切削粗涩。
乳白釉钵厚唇或卷唇,釉不及底,支钉烧,有褐色彩斑,平底或近宽圈足,似五代至北宋时烧造。
南宋时期的乳白瓷有各类碗、盏、粉盒等。
宋代瓷器的艺术特点:宋代的瓷器一改唐代华贵富丽之风,向沉静素雅、蕴藉隽永的风格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