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粤教版必修4精练精析:第18课 晏子治东阿(带详细解析)
粤教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第18课晏子治东阿PPT课件

第四单元 文言文(2)
基
础
自
主
学 案
三、一词多义
知 能
①景公召而数.之曰 __责__备___
优 化
课 堂
(1)数②无论事之大小,而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
_多__次___
演 练
互 动
③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_数__目_____
探 究
美 文
佳
作
写
欣
作
赏
素
材
积
累
山东水浒书业有限公司·
作
赏
素
材
积
累
山东水浒书业有限公司·
优化方案系列丛书
第四单元 文言文(2)
基 础 自 主 学
(3)治① ②吾 三以 年子 不治 为., 可臣 ,请 而死 使之 子治.太东__平_阿_,__安____治定____理___
案
知 能
优
课 堂 互 动
①君乃.反迎而贺 _竟__然____ ②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 __于__是___
化 演 练
探
究
(4)乃 ③家祭无忘告乃.翁 _你__的____
美 文
写 作 素
④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表__判___断__,_是___ ⑤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__这__样____
佳 作 欣 赏
材
积
累
山东水浒书业有限公司·
优化方案系列丛书
第四单元 文言文(2)
基
础 自
,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异日图将好景,
主
学 案
归去凤池夸”是这首词的结束语,意谓当达官贵 人们召还之日,好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
知 能 优
精练精析第18课晏子治东阿(粤教版必修4)

第18课晏子治东阿【学业达标评价】一、阅读课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①陂.池之鱼陂:_______________②仓库少内.内:_______________③便事左右便:_______________答案:①bēi,池塘②nà,通“纳”,纳税③pián,逢迎讨好,玩弄手法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于是明年..上计明年:_____________②以利.贫民利:_______________③并曾赋.敛赋:_______________④寡人无复与.焉与: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第二年②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对……有利③税④参与,干预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景公召而数.之曰数:屡次B.寡人将加大诛.于子诛:责罚C.臣请改道易.行易:改变D.货赂.不至赂:财物【解析】选A。
数:责备。
4.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而”字不同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而”字也相同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而”字也不同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而”字相同【解析】选C。
之:代词,这件事/代词,代晏子。
而:连词,表因果关系/连词,表顺承关系。
5.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文主要采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从治理措施、治理效果和得到的评价三方面进行对比。
对比的效果使好坏分明,是非凸现,让齐景公翻然醒悟,改正错误。
6.“晏子治东阿”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给人们什么启示?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齐景公偏听偏信,不做实际调查,妄作结论。
启示统治者(或人们)要注重实际调查研究,不要偏听偏信。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 第18课 晏子治东阿精品PPT教学课件

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君反以罪.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是明年上.计
(4)仓.库.少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泛指仓库 (5)寡人将加.大.诛于子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增强,加强 答案:(1)古义:不去做 (2)古义:第二年 (3)古义:侍从 (4)古义:国库 (5)古义:加以狠狠的
(3)易 ①臣请改道易.行____________ ②易.子而食____________ ③移风易.俗____________ ④饥者易.为食____________
(4)谢 ①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____________ ②阿母谢.媒人____________ ③挥手谢.公卿____________ ④尝有所荐,其人来谢.____________ ⑤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____________ ⑥形谢.则神灭____________
答案:(1)①治理、管理,动词②(医治,动词)③(研究,动 词)④(治理得好,太平,形容词) (2)①(数目、数量,名词)②(规律、必然性,名词)③(天命、 命运,名词)④(计算,动词)⑤(数落、批评,动词)⑥(屡次, 副词) (3)①(改变,动词)②(交换,动词)③(改变,动词)④(容易, 形容词;饥饿的人吃东西容易觉得香甜) (4)①(道歉,动词)②(推辞、谢绝,动词)③(辞别,动词)④ (感谢,动词)⑤(告诫、劝告,动词)⑥(衰亡、凋落,动词)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四讲义:第四单元 第18课 晏子治东阿 Word版含答案

◎第14课孔孟两章◎第15课劝学(节选)◎第16课过秦论◎第17课师说◎第18课晏子治东阿◎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第18课晏子治东阿本课话题——信任一、从课本中积累“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
”这是一个君王对大臣的信任。
生活中,要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沟通你我的心灵。
二、从生活中积累在生活中,信任是水,滋润人干枯的心灵;信任是火,燃起人奋进的激情;信任是锦上添花,成功路上伴人前行;信任是雪中送炭,遇到困难时助人一臂之力。
信任好比一扇窗,偶尔射进几方斜斜的太阳,就会让你看到光明。
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的信任,而别人也需要你的信任。
三、从历史中积累商鞅变法之初,发觉秦国人对政府法令总是不信而阳奉阴违,于是在城门外放了一根木头,贴出告示,凡能将此木头搬至另一指定地点者重赏,人民对如此轻的功劳却有如此重大的奖赏多表不信,所以没人敢于出头,直到一个莽夫受不住利诱而搬动木头,商鞅也果然依令给予重赏,秦国人才相信政府令出必行,商鞅也因此顺利推动变法。
一、作者简介西汉文学家——刘向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原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
《说苑》是刘向散文的代表作,是刘向分类编辑改写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故事的著作,杂以议论,以阐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点为主旨。
刘向的散文主要是注疏和校阅古书的“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流传至今的著作有《说苑》《新序》等。
二、背景回放汉宣帝以后的元帝、成帝统治时期,政权落到了外戚和宦官的手里,作为宗室的刘向很为这一局面焦虑,意欲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借鉴来警醒皇帝,《晏子治东阿》就是在这一形势下完成的。
三、相关知识《说苑》《说苑》是刘向散文的代表作,其中很多篇章类似于后来的志人小说,在刘向散文中最具文学价值,对后来的文言小说有不小影响。
《说苑》是一部富有文学意味的重要文献,有大量富含哲理的格言警句,叙事意蕴讽喻,故事性颇强,又以对话体为主,《说苑》除卷十六《谈丛》外,各卷的多数篇目都是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洁生动,清新隽永,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对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体小说也有一定的影响。
粤教版-语文-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 第四单元第18课晏子治东阿

第18课晏子治东阿学习重点 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及虚词的用法。
2.分析景公的态度并联系现实,体会用人之道。
3.了解晏子的政治主张,培养爱国之情。
晏子的名言1.衣莫若新,人莫若故。
2.分争者不胜其祸,辞让者不失其福。
3.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
4.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
5.不掩贤以隐长,不刻下以谀上。
6.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7.生有厚利,死有遗教,此盛君之德也。
8.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9.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10.进不失廉,退不失利。
,11.富贵不傲物,贫贱不易行。
12.卑而不失义,瘁而不失廉。
文本导学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并曾.赋敛:②仓库少内.:③再拜便辟.:(2)一词多义①治⎩⎪⎨⎪⎧晏子治.东阿: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治.《春秋》:②数⎩⎪⎨⎪⎧景公召而数.之: 计之以数.: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数.罟不入洿池: 数.犯边境:③谢⎩⎪⎨⎪⎧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 阿母谢.媒人: 谢.家来贵门: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④便⎩⎨⎧便.事左右: 再拜便.辟: 便.言多令才:(3)古今异义 ①子退而自察..也 古义: 今义:②属托不行..,货赂不至 古义: 今义: ③于是明年..上计 古义:今义: ④便事左右.. 古义: 今义: (4)虚词归纳①之⎩⎪⎨⎪⎧景公许之.: 臣请死之.: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陂池之.鱼:②而⎩⎪⎪⎨⎪⎪⎧景公召而.数之曰: 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 今子治而.乱: 子退而.自察也: 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 景公迎而.贺之曰: 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2.词类活用 (1)臣请死.之:(2)以利.贫民:(3)而君反以罪.臣: 3.特殊句式(1)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2)东阿者,子之东阿也:4.语句翻译(1)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课件:第四单元18晏子治东阿

观点二: 在一个法治的社会, 晏子的进谏可能已经被 历史淘汰了,因为对官员的考核自有一套客观公正的制 度。这,就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略)
3.属托行,货赂至,并曾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 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识记字音 1.东阿 ( . 4.货赂 ( . 7.便 事( . 答案:1.ē 8.nà 9.há i ) ) ) 2.数 ( . 5.敛 ( . 8.内 ( . 3.zhǔ ) ) ) 3.属 托( . 6.陂 池( . 9.乞骸 骨( . 4.lù 5.liǎn 6.bēi ) ) ) 7.piá n
答案:过去、以前、从前
)
)
(二)动词的活用 为动用法 ③三年不治,臣请死 之( . 答案:为„„而死 (三)形容词的活用 使动用法 ④以利 贫民( . 答案:使„„获利 ) )
四、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①东阿者,子之东阿也( 答案:“„„者„„也”表判断 )
(二)倒装句 1.主谓倒装句 ②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
治理东阿,听从私人请托,接受财物送礼,并且加重征收 敛, 仓库少内, 便 事 左右,
赋税,少上缴国库,用花言巧语和钱财讨好您身边的近臣, 陂池 之鱼, 入于权家, 当此之时,饥 者
水泽池塘的鱼,交给权贵人家,在这个时候,挨饿的百姓 过半矣, 君乃 反迎 而贺。 臣愚
语文 粤教版必修4学案:18 晏子治东阿 含解析

18晏子治东阿“善哉,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
”“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孔子赞誉晏子有折冲樽俎的才能,在酒席间就能制敌取胜;司马迁心甘情愿地说:假如晏子还在,我即使做他的仆人,也是很高兴啊!这位晏子就是齐国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晏婴。
当时,齐景公想给劳苦功高的晏婴更换一处豪宅,,其理由是晏婴所住老宅靠近一处市场,吵闹多尘,地势低洼,不适合居住。
《晏子治东阿》一文以晏子两治东阿之故事,说明判断一个人是否忠诚、贤能,不能凭个人好恶、道听途说,而应客观公正,慧眼识才,知人善任,因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写作运用]适合“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语言的艺术”“实事求是”“善于识才”“社会进步”等话题。
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听了邹忌的劝告后,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开张圣听,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
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先是“门庭若市”,稍后是“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最终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历史常给人以警示,假若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众叛亲离,葬身火海的下场呢?假若当初蔡桓公听从扁鹊的劝告,又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呜呼呢?反过来说,假若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呢?假若当初秦孝公不听商鞅之谏而实行变法,何以能称雄于六国呢?假若当初唐太宗不听从魏征的劝谏,又怎么能有“贞观之治”的政治局面呢?由此可见,不善纳人言者,亡;善纳人言者,昌。
(《历史的警惕》)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臣请改道..易行改道:改变方针、方法B.子退而自察..也自察:亲自考察C.再拜..便辟再拜:拜了两拜D.属托..不行属托:走后门,说情解析:B项,自察:自我反省。
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臣请死.之B.而君反以罪.臣C.陂池之鱼,以利.贫民D.子退而自察.也解析:A项,“死”为动词的为动用法;B项,“罪”为名词作动词;C项,“利”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4 18 晏子治东阿》2

课题晏子治东阿课型讲读课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训练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2 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了解晏子的政治思想。
3把课文作为作文素材运用思考重点难点文言词语的掌握,文言知识的积累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导入:“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这个人就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长不满六尺”,貌不出众,但足智多谋,刚正不阿。
凭着机智敏捷、能言善辩的才干,一次又一次地维护了祖国尊严,为齐国的富强立下汗马功劳。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晏子治东阿》走近晏子,了解晏子的政治思想。
二、朗读感知1、全班齐读课文,注意以下读音召而数:hǔ改道异行:íng 属托:hǔ货赂:ù曾:ēng 内:nà便事左右:ián 便辟:bì强:qi ǎng 与:ù2、再次朗读课文,并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重点虚词、特殊句式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文言现象。
三.解析课文,完成文言积累按照高考的文言训练要求,边读边译,边总结。
通假字⑴“属”通“嘱”,嘱咐⑵“曾”通“增”,增加⑶“内”通“纳”,缴纳⑷“辟”通“避”,退避词类活用:⑴加大诛于子:动词用作名词,责罚⑵臣请死之:为动,为……而死⑶以利贫民:使动,使……获利⑷反以罪臣:名词用作动词,怪罪古今异义:寡人将加大诛于子古义:施加大的(狠狠的)今义:增强,加强三年不治古义:不能治理,治理不好今义:无法医治明年上计古义:(某年的)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属托不行古义:不去做今义:没本领,不能够便事左右古义:近臣今义:方位名词仓库少内古义:国库今义:泛指仓库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古义:道歉今义:感谢而:1景公召而数之曰2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3今子治而乱4景公迎而贺之5景公乃下席而谢之于是,就表承接因而表因果却表转折并且表递进重点虚词:可不译表修饰之:景公召而数之曰景公许之景公迎而贺之曰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臣请死之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前臣之治东阿也今臣后之治东阿也陂池之鱼当此之时避贤者之路东阿者,子之东阿也代词,他代词,此助词,取消独立性助词,的特殊句式:寡人将加大诛于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晏子治东阿
【学业达标评价】
一、阅读课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①陂.池之鱼陂:_______________[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②仓库少内.内:_______________
③便事左右便:_______________[来源:学*科*网Z*X*X*K]
答案:①bēi,池塘②nà,通“纳”,纳税③pián,逢迎讨好,玩弄手法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于是明年
..上计明年:_____________
②以利.贫民利:_______________[来源:学#科#网]
③并曾赋.敛赋:_______________
④寡人无复与.焉与: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第二年②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对……有利③税④参与,干预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景公召而数.之曰数:屡次
B.寡人将加大诛.于子诛:责罚[来源:]
C.臣请改道易.行易:改变
D.货赂.不至赂:财物[来源:学科网ZXXK]
【解析】选A。
数:责备。
4.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而”字不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而”字也相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而”字也不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而”字相同[来源:学科网]
【解析】选C。
之:代词,这件事/代词,代晏子。
而:连词,表因果关系/连词,表顺承关系。
5.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文主要采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从治理措施、治理效果和得到的评价三方面进行对比。
对比的效果使好坏分明,是非凸现,让齐景公翻然醒悟,改正错误。
6.“晏子治东阿”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给人们什么启示?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齐景公偏听偏信,不做实际调查,妄作结论。
启示统治者(或人们)要注重实际调查研究,不要偏听偏信。
7.翻译句子。
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如今你治理东阿治理得混乱不堪,你退下去自己仔细反省吧。
二、
8.学习本文“用事实说话”的说理艺术,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论证某一观点,做到以事服人。
1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见证了灾难与感动,见证了成功与自豪,见证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人将永远铭记的时刻。
这一瞬,那么突然地,学校垮塌了,家园失去了,那么多亲爱的同胞,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失去了生命……这场巨大灾难袭来的那一瞬,举国震惊。
谁也没想到灾难竟会降临到自己头上,也没有人能想到,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中国人能表现出令世界为之感动的关
爱与坚强!你看到了吗?唐山自助救援的13个农民兄弟,为抢救群众累死在第一线的士兵武文斌,还有那用身躯护住学生的英雄教师谭千秋……这一个个原本十分普通的名字,见证了中国的精神和力量;同时,国人也见证了他们的无私与勇气,从他们的行动中获得了中华崛起之信心和民族兴旺之希望!
见证灾难,感受大灾来临之际从人们内心深处喷薄而出的乐观与坚强,爱与希望。
【素能综合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臣请改道易行
....改道易行:改变方针和办法
B.子退而自察
..也自察:亲自考察
C.再拜
..便辟再拜:拜了两拜
D.属托
..不行属托:走后门,说情
【解析】选B。
自察:自己仔细反省。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货赂至,并曾赋敛
B.仓库少内
C.再拜便辟[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D.臣愚不能复治东阿
【解析】选D。
A项“曾”通“增”,增加;B项“内”通“纳”,纳税;C项“辟”通“避”,退避。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臣请死.之
B.而君反以罪.臣
C.陂池之鱼,以利.贫民
D.子退.而自察也
【解析】选D。
A项“死”为为动用法;B项“罪”为名词作动词;C项“利”为使动用法。
4.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来源:学#科#网Z#X#X#K]
A.陂池之鱼,以.利贫民/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B.景公迎而.贺之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源:学科网ZXXK]
D.君乃.反迎而贺/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解析】选A。
连词,均表目的,用来。
B.连词,表递进,并且/连词,表转折,却;C.助词,的/代词,它;D.副词,却/连词,于是。
5.与“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甚矣,汝之不惠
C.我,子瑜友也
D.寡人将加大诛于子
【解析】选C。
C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
A.宾语前置句;B.主谓倒装句;D.状语后置句。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来源:]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浮.晏子浮:罚酒
B.是隐.君之赐也隐:隐瞒
C.辞.然后饮辞:推辞
D.若有播.亡在于四方者播:流亡
【解析】选C。
辞:解释、解说。
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群臣之爵莫.尊于子/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君赐之.卿位以尊其身/则是隐君之.赐也
C.若.有离散在于野鄙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D.臣闻古之贤臣有受厚赐而不顾其国族,则.过之/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解析】选A。
两个“莫”字都是不定代词,没有谁。
B项第一个“之”字是代词,在这里指晏子,可译为“你”;后一个是助词,的。
C项第一个“若”字是连词,表假设,如果;后一个是代词,你。
D项第一个“则”字是连词,就;后一个是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8.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反映晏子“彰君之赐”的一组是()
①宠之百万以富其家,婴不敢为富受也,为通君赐也
②受厚赐而不顾其国族
③兵革不完,战车不修
④敝车驽马以朝主者
⑤臣父之党无不乘车者
⑥国之简士待臣而后举火者数百家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解析】选B。
①“为通君赐”明确表明是为了播扬君主的赏赐,⑤⑥则是播扬君主赏赐的具体行为。
9.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穿缁衣、驾驽马上朝,陈桓子认为他“隐君之赐”,请求景公惩罚他。
B.面对陈桓子的指责,晏子从容不迫,援古证今,有理有节地阐明为臣之道。
C.晏子认为,彰君之赐不在于炫耀丽服华车,而在于将国君的恩赐播扬于天下。
D.陈桓子本想搬弄是非陷害晏子,借机夺其爵位,其结果是弄巧成拙,自取其辱。
【解析】选D。
陈桓子并没有“陷害”“夺其爵位”意。
1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君赐之卿位以尊其身,宠之百万以富其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闻古之贤臣有受厚赐而不顾其国族,则过之;临事守职不胜其任,则过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君王赐给你高官来使你的身份尊贵,赏赐你很多钱财来使你的家庭富足。
(2)我听说古代贤能的臣子有接受优厚赏赐却不管他的族人,(人们)就会追究他的过错;主持事务保守职位,却不胜任的臣子,(人们)就追究他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