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中西文化的影响之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

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一)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二)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四)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五)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中西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影响

中西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影响

中西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影响中西地理环境差异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中西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化从夏算起已经有4000 多年的历史了,西方文化从克里特文化算起也有4500 多年的历史了!一般说中西,西主要是指的欧洲,从地域面积上来讲,中国和欧洲的面积基本上差不多,但是地貌比例却相反。

中国的土地中,有70%是山地,30%的是平原,而欧洲70%的是平原,这样来讲,中国很明显的耕地面积要远远小于欧洲。

中国的可耕地面积也只占到国土面积的17%。

从周朝开始,中国逐步形成了单一的小农经济,春秋战国以后形成了完全的农业经济。

而欧洲气候湿润,可耕地面积广阔,主要是畜牧业。

中国的农业经济,因为地少,想要增加生产就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就会鼓励人口增长;而欧洲的畜牧业呢,土地的载畜量有限,人口的增长并不能增加产量,所以就不会鼓励人口增长,这样中西方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一个鼓励人口增长,一个不鼓励人口增长。

在中国,地少人多,土地反复耕种,只有加倍从自然中所取,所以就努力提高生产技术,套种,水利灌溉,施肥等等,中国的农业技术一直在世界领先;而西方地广人稀,实行土地轮作制以恢复地力,农业技术水平低。

中国因为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可供消费的产品极为有限,所以交换很少;而西方的畜牧业为主,不生产生活用品,生活必须品就必须要交换,而交换又促进了社会分工,这种社会分工的产生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游牧民族因为缺少生活必须品,秋后马肥的时候就会入侵中原,农业文明的民族为了抵御这种入侵,修筑的一个世界奇迹—万里长城,基本上就是农业牧业的分界线。

农业经济主要生产粮食,粮食易于储存和运输,地主就能聚集于城市,对农民征收的税也特别高,城市是地主阶级的统治中心。

而西方畜牧业,庄园主为了能吃上新鲜的肉食,就在农村建园,城市主要聚集着的是手工业者和流落的农奴等,城市不是统治中心,另一方面,肉食不易储存,所以税收也较低。

因为食物方面的原因,中西方的战争也有很大的区别。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地域因素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地域因素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地域因素东西方文化差异是一个广泛、复杂的话题,它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组织、宗教信仰等。

而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地域因素造成的。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等方面来探讨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地域因素。

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东西方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形成。

东方大部分地区位于亚洲大陆,拥有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

这种地理环境使得东方文化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家庭观念和亲密关系。

例如,在中国,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亲情、友情和师生关系等密切关系被极度看重。

而在日本,社会的组织和道德观念更加强调集体利益,个人主义的观念相对较弱。

相比之下,西方大部分地区位于欧洲和美洲,地理环境与东方区别较大。

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主义、自由和独立。

在西方社会中,个人的私人空间和个人利益被更加重视。

这种差异可以从美国的个人主义和民主理念中得到体现。

二、历史背景历史背景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东西方在历史上经历了不同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

东方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在中国和印度等地,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

这些传统为东方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中国,儒家思想强调和谐、忍让和孝道等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在东方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西方文化的发展则主要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后又受到基督教和启蒙运动的影响。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权利、科学理性和教育等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在西方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三、社会制度社会制度也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制度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权利义务和社会组织方式。

东方社会制度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强调社会秩序和集体利益。

在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塑造了家族和社区的组织模式,以及对权威的尊重。

而在日本,长期以来的武士精神和等级制度也影响了日本社会的组织和价值观。

地理影响中西方文化差异

地理影响中西方文化差异

产生中西文化的不同自然环境文化差别的最初根源在于自然环境中国文化产生于大河流域西方文化产生于滨海地带与近海岛屿钱穆论文化根源于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精神之不同,穷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之分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

人类文化根源于地理环境的两类三型:高寒的草原地带→ 游牧文化滨海地带与近海岛屿→商业文化河流灌溉的平原→农业文化王会昌论文化产生与气候古典文明的时空规律:空间:南北半球的中低纬度(20度—40度)时间:距今6000—4000年先后兴起距今8000—3000年间,是10000年来气候最好的时期,称为“气候适宜期”。

在高纬地区,气候转暖;在低纬地区,气候湿润。

中低纬度地区西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

中国文化的发源地—黄河支流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普通都说中国文化发生在黄河,其实黄河本身并不适于灌溉与交通。

中国文化发生,精密言之,并不赖借黄河本身,他所依凭的是黄河的各条支流。

每以支流之两岸和其流进黄河时两水相交的那一个角里,却是古代中国文化之摇篮地。

”中国古文化发源地唐虞文化山西西南部,黄河大曲的东岸及北岸,汾水两岸及其流入黄河的桠杈地带。

夏文化河南西部,黄河大曲南岸,伊水洛水两岸,及其流入黄河的桠杈地带。

古代中国的地理条件(一)内陆环境: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的中国大陆,黄河、长江、淮河、珠江等大江大河,自西而东,蜿蜒入海,冲积而成的平原、盆地,土壤肥沃。

地域广大,水系复杂。

这些水系流域一方面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开放性,它们足以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组成自存自立的社会并抵御外来侵扰,同时又可以将自己的文明与其它小流域相融合,共同组成更大的社会,创造更高的文明。

古代中国的地理条件(二)对外交通环境:在对外交通方面,中国大陆与爱琴海地区相比却显得十分封闭,东南是横无际涯的大洋,西南是陡峻的横断山脉和严寒的青藏高原,西北是干燥的高原和浩瀚的沙漠,在文明的初期,这些构成了与外部世界交通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中西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之一。

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哪些呢?下面是的中西文化的差异资料,欢迎阅读。

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方礼仪文化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

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

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

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

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

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一、xx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xx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浅谈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浅谈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浅谈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

它作为文化的一根重要的指向标,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着文化的发展前途和发展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文化的特色,促成了文化的多样性。

有着不同地域环境的地区形成了具有自己地域特点的典型文化,在这之后进一步地产生了自己的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生活习惯等。

首先,在中国内部,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以南北差异最为明显。

主要表现在人文文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其次,我们还从本国走向世界,选取了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与中国存在显著差异的美国,将该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与中国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进行了总体上的比较。

标签:地理环境;地域文化;南北文化;中西差异正文我国南北方地理环境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从地理位置上看:北方较闭塞,与外界联系不便,而南方多临海,面向东南亚,便于与国内外各地的联系。

从地形上看:北方多平原、戈壁、平坦开阔的高原,放眼四望,方圆几里乃至上百里地一览无余;而南方却是多低山丘陵,地形崎岖,少平原,地形地貌受山水阻隔,条块分割相当严重,则使平原地区也是沟壑纵横,视野被禁锢在狭窄的空间内。

从气候上看:北方天气冷长热短,四季分明,降水少,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气温年较差大;南方气候较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年较差较北方小,气候湿润,降水多。

一、我国南北方地域文化差异从整体上看,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在南北差异的大框架下,它可以包括许多分支,如南北建筑差异、南北服饰差异、南北风俗差异、南北饮食差异、南北性格差异、南北语言差异、南北商业差异等。

从人文文化上看,我国的地域语言便最完美的阐释了地理环境的重要影响。

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

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即便北方地区中的两地相隔较远,两地语言有一些差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2011-11-17 嘉陵山水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环境对中西文化的影响之比较
摘要: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是人们的思想与环境互动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及物质文化的总和。

因此,文化与环境可说是彼此相生、相互影响与作用的。

中西文化自源头上就存在着不同的差异,造就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地理环境。

本文将从中西代表地形的形成上来讲述地理环境对中西文化的不同影响。

关键词:中西文化;地理环境;差异
“桔生淮南则为桔, 生于淮北则为枳, 果徒相似, 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 水地异也。

”春秋时齐国人晏婴在其《晏子使楚》中如是说。

每一种文化状态都会因为植根于不同的土壤以及遇到的成长发展的机遇不同而呈现各自的特点。

一种文化成长过程中受到许多其它因素的影响,但不同的文化尤其是文化初始阶段,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对文化的发展历程影响是直接的、巨大的,山川、河流、海滨、沙漠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文明形态。

而中西文化正是在这些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孕育产生的,本文将就这些环境对文化影响进行比较,从中探索中西文化的发展轨迹和发展道路,探索中西文化在产生源头上由地理因素造成的影响。

我们现在所指的中西文化的概念,主要是指以黄河中、下游流域及长江流域为轴心发展起来的华夏文明或曰中国文化,和以爱琴海、地中海为中心兴起的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埃及文明或曰西方文化,从这一定义上,我们就能看出,文明的起源首先要依赖于地理环境,在一个相对温和宜人的地理环境中,才能产生人的聚集、互动、生产乃至文明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

因此,古往今来的许多学者都认为应该把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作用放在首位, 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亚里士多德,近代的黑格尔到历史学家汤因比对此都有过论述。

例如,希波克拉底就曾提出:“人类的人相学可以分为树木茂密和水源充足的山岳型,土地贫瘠的缺水型,草地沼泽型,开阔的排水良好的低地型。


为什么华夏文明会产生在黄河、长江流域一带呢?我们试从地理环境的变化出发去探研,可以发现两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一是黄河流域有比较丰厚肥沃的土壤层,这个土壤层的形成是由于从远古的时代起,中国北方的西伯利亚的寒流不断地向南方移动,在经过蒙古大沙漠的时候,风力把细沙卷了起来,夹裹飞扬,但是当到了中国的黄河中下游一带时,由于风力不支,慢慢地沙尘又降了下来,经过长期的一个过程就在中原一带形成了约150 多米厚的土壤层;二是黄河中下游处于以喜马拉雅山为界以东的地带,这里的气候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雨量相对要充足和湿润得多,更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华夏民族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状况下发现了水稻的种植与耕作,形成了定居的农耕社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安居乐业”和“男耕女织”的形成。

在中国远古传说中得到人们敬仰的神灵与祖先,既非宙斯似的神力化身,亦不是阿加门农、赫拉克
利特式的南征北战的勇士,而是制耒耜教民农作并和药济人的神农,构木为巢的有巢氏,播百谷的后稷,始作牛耕的叔均等。

从商代《说文》所记载的“里,居也,从田从土”到西周《吕氏春秋·上农》的“天子亲率诸候耕帝籍田……以教民尊地产也。

”中国以农立国的文化渊源由此可见一斑。

从在这种小农社会的形成中,保证农业生产成为了人们生活的第一保障和第一要素,这也同时促使了人必须静守于耕地,安心农作,形成了中国文化喜静的源头。

由于农业的根本是土地和定时耕作,这也同时形成中国古代社会“重农抑商”的统治政策和以土地为基本资产的封建家族统治。

而反观西方的地理形态却并不适合农耕,比如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大的陆间海。

位于南欧、北非与西南亚之间。

东西长4000公里,南北平均宽约800公里,总面积2966000平方公里,地形被迂回曲折的海岸线切割得破碎支零,形成了“小国寡众”的统治方式。

而它的地理形势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潜力,比如说,地中海的航路、航海业就非常的发达。

航路的发达使得商业逐渐的兴盛起来。

有了船,就可以四通八达。

因此地中海周围的文化也是非常发达的,比如古希腊、罗马、古埃及等等都在这一带。

这种航海业的兴起和商业和发展,使得西方文化整体上表现出一种喜动、崇尚竞争、拼搏的精神,促使他们的家庭观念相对薄弱,而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则得到了充分的鼓励和发展。

而种自由主义的观念又反过来促成的商业的发达与发展。

因此,中国文化的居安不思流动,使得中国的家族发展得比较大,形成大家族式的静态文化模式。

中国古文化所形成的这一模式,正是对地理环境的一种适应和最优化选择,否则,就难以形成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中国的家族发展越来越大,而家族纽带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家族矛盾中的裁决权就以血缘为基础落在了父母、长辈手中。

而家族发展得越大,就越要求这种阶级、权限分割得鲜明,才能有效得管理家族。

而家族的扩大和相互联合,就成为了国,即国家的由来。

因此,中国文化所有的伦理、政治、经济、艺术和思想特征,都由“国家”的形成而来,这就是所谓“宗法制”和“君臣父子、三纲五常”受到中国古文化推崇的由来。

如果说中国人长期定居的模式容易把天下太平作为一种理想追求的话,那么在西方世界情况就不一定了。

西方世界的社会生活动态感强。

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它的农耕特点也是重要的,但是游牧业确实比中国要发达得多。

游牧业的特点就是动来动去的。

放牧的时候,一个地方的草被吃完了,不可能马上长出来,就得不断地迁移。

加上地中海一代的商业特别发达,假如你去经商,漂洋过海,显然不可能把一家老小都跟着迁走。

这样的条件,促成对个人行为的自决能力的强化。

很多人的冒险的精神容易被激发出来,被熏陶出来。

海上的贸易,面对大海,可以启示人对自然力狂暴的思考,引起人征服自然力的雄心壮志。

当然,这种自立、自决行为方式和冒险精神也会从另一个方面激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人们乐于争夺各种生存资源如土地等,乐于争夺一些要害地点,如港湾,航路等等。

英雄精神、骑士精神容易得到鼓励,于是发生战争的时间就特别多。

所以西方民族的个人主义突出,历史上好战性在西方表现的更为明显。

因此,长期以来,西方的主要国家,尤其是现代发达国家,其政治、经济、军事利益首先都从海上的争霸和扩张而来,海上霸权与国家的地位始终联系在一起,因此航海业才会尤其得到重视和发展。

文化是人类经过不断探索与创造而产生的文明成果,但是不同的人类群体由于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每一株人类文明之树的
成长与壮大除了受整个世界文化氛围的熏陶以外,还是离不开本国土壤的滋养。

晏婴所说的不同的土壤孕育了各异的果实,中西文化何者为桔何者为枳并不重要,真正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却是其异“水地”也。

正如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指出的那样,助成民族精神产生的那种自然的联系就是地理的基础。

海洋与内陆、山川与河流等不同的地理面貌以及气候差异对中西文化的影响都是基本的又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 ] 郭建中.文化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21
[2] 周兴茂.中西文化背景的差与科学的不同走向.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5 年4:579-582
[3] 徐晓慧.吴亚峻.中西方人格思想差异的文化探析.文史博览·2005·理论·14:21-23
[4] 徐言行. 中西文化比较.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55
[5]冯黎明. 20 世纪欧美发达国家文化[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06-1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