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汉朗咏集》的日本“美意识”研究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读书笔记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读书笔记简介:《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是建筑名家黑川雅之的日本审美文化集,是探究中日同源的审美意识,解读日本文化的精神底色,深刻凝炼东方美学,理解东西方差异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
面对扑面而来的近代西方思想和美学理论,作者立足东方美学价值观,以“微、并、气、间、秘、素、假、破”八个汉字为切入点,从建筑、设计、能乐、绘画、器物、服饰、文学、社会文化、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深刻挖掘深受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影响的日本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日本文化的精神底色,理解了审美意识,就理解了日本文化背后的隐秘逻辑,及其在现代美学功能意义上的合理性。
关键词:审美意识、美学、设计、日本文化内容亮点:1.秩序感与谐和共生有什么联系?2.如何用留白来驱动观众的想象?3.为什么日本之美的根基在于尊重自然?本期推荐书籍:书名:《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作者:[日] 黑川雅之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说起日本的艺术设计风格,很多人的固有印象应该都是:简约。
不论是无印良品还是优衣库,走的都是简洁风。
但这个简约还真不简单,其背后深刻的内涵与历史传承,正是这本书试图说明与澄清的,也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日本的国民性。
黑川雅之,作为日本知名的建筑与工业设计师,被称为日本唯一的艺术学博士,成功地将东西方审美理念融为一体。
他虽然接受了西方的建筑学教育,但最迷恋的仍然是日本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学思想。
他坚信日本本身的美感更具感染力,他也希望在日本快速西化的今天,日本独特的审美意识能够受到重视。
而日本的审美价值观,是原始情感被推演、转化为智慧意识的美学总结,其核心在于日本人对自然的无比敬畏,对秩序的无比迷恋。
黑川雅之将日本的审美意识概括为八个字:微、并、气、间、秘、素、假、破。
通过这八个字为切入点我们可以挖掘到深受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影响的日本审美意识以及东西方文化差异。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解读黑川雅之的这本书《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从三个方面来详细解读日本人的八个审美意识,以及这其中反映的文化内涵,透过此书,我们能洞悉日本那些精致的产品简约设计背后的文化基因和日本人的国民性。
关于《和汉朗咏集》中色彩用语的考察报告

关于《和汉朗咏集》中色彩用语的考察报告作者:房颖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7期[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02日本平安时代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文化丰富,是日本历史上的王朝时期。
平安时代的贵族阶层经常举办或大或小,或公或私的集会,参加者可根据当日氛围及集会主题或即兴赋诗,或吟咏其他诗人的名章秀句,是为“朗咏”。
将参加者朗咏的诗歌结成集子,是为“朗咏集”。
《和汉朗咏集》就是日本平安时代最有代表性的朗咏集,由藤原公任[1]收集整理,1018年编辑完成。
《和汉朗咏集》又称《倭汉朗咏集》或《倭汉抄》,所录内容包括汉文、汉诗以及和歌。
在平安时代之前,日本受“唐风文化”影响较大,以贵族为主体的知识阶层均以吟汉诗、写汉文为正统。
至平安时代“国风文化”开始兴起,出现了物语、随笔、日记等具有鲜明日本本土特色的文学样式,和歌的创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歌创作空前繁盛。
平安时期是“唐风文化”与“国风文化”并存的特殊时期,也是日本历史上很重要的文化转型时期。
在诗歌的创作领域,这种文化转型就体现为汉诗与和歌的并重,如《和汉朗咏集》中既收录了汉诗文亦收录了和歌。
《和汉朗咏集》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又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分类,下卷收录的则主要是杂歌。
全集共收录了802首,其中汉诗及汉文586首(汉文长句139首,汉诗诗句447首),和歌216首。
汉诗文的部分有的是日本歌人的创作,有的是引用了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温庭筠、刘禹锡、许浑等人的章句。
引用的章句大多不是完整的诗歌,而是截取汉诗的一联或汉文的若干文句。
日本人自古就喜欢白居易的诗,《和汉朗咏集》中引用白居易的诗句最多,达135首。
学界对平安时代和语文学中的色彩研究比较多,本次只以《和汉朗咏集》中的汉诗及汉文为对象,考察其中色彩用语的使用情况。
《和汉朗咏集》中的汉诗文共使用汉字1803个,其中在古汉语或现代汉语中可表达颜色语意的汉字有:丹、土、彩、朱、染、梅、玄、白、皓、碧、粉、红、素、紫、绛、绿、绯、翠、蓝、赤、青、黄、黛、苍、金,共计25个[2]。
从《和汉朗咏集》看白居易诗歌在日本平安时代的受容

100从《和汉朗咏集》看白居易诗歌在日本平安时代的受容李光泽 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和汉朗咏集》共选取唐诗234首,内中白居易的作品多达139首,占压倒多数的优势。
从《和汉朗咏集》对白居易作品的收录情况,可以看出,平安时代的日本人追求的不是中国文人所热衷的“文以载道”,钟情的是“风花雪月”的风雅之心。
关键词:《和汉朗咏集》;白居易;平安时代《和汉朗咏集》是藤原公任于1001年编纂的,可以说它在培养日本人的诗情方面功不可没。
日本文学的抒情性是一种自然和人情的交融,《和汉朗咏集》把和歌和汉诗相提并论后才形成的这种风格。
《和汉朗咏集》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摘句”,即从汉诗中摘取对偶的一联,或从律诗的八行之中截取一联。
通过这种方法,从汉诗中摘取适当的诗句,移植到自己的作品中。
我们现在有必要考察一下,《和汉朗咏集》究竟是基于什么样的标准进行“摘句”的呢?《和汉朗咏集》共选取唐诗234首,内中“摘句”占39首。
在入选的作品中,白居易的作品多达139首,占压倒多数的优势。
但李白、杜甫的诗一首都没有收录,王维的诗仅有一首。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还要以具体的诗为例加以阐释。
究其原因,不在白居易,而在于日本人对其诗接受的方法。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日本人对白居易的绝句的处理方式。
在此我们可以参照一下《和汉朗咏集》中的第四句和第五句诗,这两句诗本来是合二为一的绝句,但《和汉朗咏集》却故意把它分为两句,以独立的句子进行编辑。
即第四句“柳无气力条先动,池有波纹冰尽开。
”第五句“今日不知谁计会,春风春水一时来。
”这两句合起来,就是这首七言绝句。
这首绝句歌咏春天一下子来到人间的情境,但《和汉朗咏集》只摘取了前半部分,成为映衬风景之句。
接下来又取后半句,组成别的诗句。
换言之,就是把描写风景之句作为一个句子,使之独立存在,同时使长句化为短句,大句化为小句,我们从中能看到日本式的审美取向。
省略主题的展开,把所有一切都浓缩成一个场面,这种倾向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文化东渐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以《和汉朗咏集》为例

中国文化东渐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以《和汉朗咏集》为例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东渐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和汉朗咏集》作为明治时期的一部重要作品,既体现了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也展示了二者的相互交融和文化创新的特点。
《和汉朗咏集》是松下村塾创办者福沃克斯·皮特·鲁道夫以及其嫡子忠臣所编写的一部诗集。
这部诗集规模庞大,收录了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歌、韵文和典籍等多种文体。
有许多诗篇是直接引自中国古代文人名篇,也有一些是从当代日本作家的作品中选取的。
这些诗篇以译介、模仿和创作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一幅中日文化相互渗透的图景。
中国文化对于日本文学造成的最直接、深刻的影响在于诗歌创作的推动。
传统的中国诗歌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对于后来的日本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诗歌被视作文人修身养性、表达情感和才华的主要工具,也是文人交往和社交的重要媒介。
《和汉朗咏集》中的众多诗篇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中国诗歌的艺术表达方式和美学理念。
通过这些作品的传播,中国的文学思想、审美观念和诗歌技巧逐渐渗透到了日本的文学创作中。
同时,《和汉朗咏集》中的诗篇也展示了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吸纳和创新。
这部诗集并非简单地抄录中国古代名篇,而是将中国文学与日本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事件相结合,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重新创作。
通过对诗歌的模仿和创作,日本作家对中国文学进行了本土化的加工和转化,产生了全新的作品。
这种创新并非简单的复制和翻译,而是从中国文化中提取精华,融入日本文学的特色,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学作品。
《和汉朗咏集》的出版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它不仅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接触中国古代文学的机会,也为日本作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素材和启示。
通过学习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日本作家可以开阔眼界,拓宽创作思路。
同时,通过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和借鉴,日本文学追求了更高的艺术境界和创作技巧,不断进行创新和进步。
当然,中国文化东渐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和汉朗咏集》。
《和汉朗咏集》的日本“美意识”研究

《和汉朗咏集》的日本“美意识”研究编撰于平安朝中期的《和汉朗咏集》是日本第一部将中国诗文、日本汉诗与日本和歌集于一身的,具有类书性质的佳句集,同时也是一部表现编选者文学批评思想以及平安时代贵族文化的批评集,它的问世开辟了日本诗歌集编选的全新方式,是日本文学史、文化史上的重要一页。
《和汉朗咏集》编成的平安朝中期,日本民族意识觉醒,对传统文化的宣扬以及对汉唐文化的“日本化”成为文学界的主流,《和汉朗咏集》在编撰形式、编选内容等方面都明显表现出当时逐渐趋于成熟、独立的文学观,将对日本传统“美意识”的推崇渗透进诗歌集编选的方方面面,同时,作为中日古代文学、文化融合的产物,《和汉朗咏集》在处理外来文化与本国传统文化关系上可以说做出了成功示范,其中蕴含的并立、融合的思想为当今世界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拟从日本“美意识”的角度入手,将《和汉朗咏集》视为一部完整的作品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从《和汉朗咏集》编撰的特殊历史时期、其“跨文化”性质以及“和汉融合”的特点对当代世界文学发展的价值等几个方面对选题的缘起及意义做了简要论述,介绍了《和汉朗咏集》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并对本文的核心论题“美意识”这一概念作了简要阐述。
第一章追溯《和汉朗咏集》的日本“美意识”形成的历史语境,将《和汉朗咏集》的编撰置于整个平安朝和文化发展、复兴的大背景之中,通过梳理和文学,也即以和歌为代表的日本传统文学在平安朝汉文化的强势影响之下发展、复兴,再到融合汉文学最终形成盛极一时的平安朝文学的脉络,从历史的维度揭示《和汉朗咏集》中日本“美意识”表现的合理性。
第二章重点在对《和汉朗咏集》编撰形式的分析。
对于诗歌集来说,形式同样能够传达出编撰者的思想倾向和文学意识,并对内容有着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和汉朗咏集》中对诗人、诗歌数量的把握已经暗含着编撰者将和文学与汉文学置于同一水平的文化自信,在各个部类的选择、编排上更体现出日本传统的季节意识以及将异质的文化调和、融合的倾向。
中国文化东渐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以《和汉朗咏集》为例

中国文化东渐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以《和汉朗咏集》为例章剑;胡炼
【期刊名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3(43)2
【摘要】在中国文化东渐的背景下,经过不断地摄取、吸收和消化,“和汉融合”逐渐成为日本文化的基调,而日本古代知识阶层也形成了“和魂汉才”的知识结构。
作为日本文学史上第一次将“和”与“汉”并列的作品,《和汉朗咏集》的文化意义值得特别关注。
无论是分门别类的编排体例,还是汇集汉诗文与和歌为一体的作品内容,无不反映出一种“和汉融合”的编纂意识,而在这种编纂意识的背后,则是当时知识阶层“和魂汉才”的文学教养,以及学习、创作、朗咏“和”“汉”诗文的文学需求。
《和汉朗咏集》成书后广为流传,作为文学艺术的经典和教科书被广泛阅读和研习,对其中作品进行注释的书籍也层出不穷,对后世各个时期不同文体形式的日本文学,以及“朗咏”“屏风绘”书法等艺术形式均产生了巨大影响。
【总页数】9页(P72-79)
【作者】章剑;胡炼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5
【相关文献】
1.19世纪前后文化认同之变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态势的转换——以对日和对欧文学传播为例
2.《和汉朗咏集》文学主体意识论析
3.玄奘故事对日本平安时期说话文学的影响\r——以《今昔物语集》为中心
4.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以《和汉朗咏集》《今昔物语集》为例
5.中国文学接受视野下《和汉朗咏集》文本空间的建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日本建筑文化看日本“美意识”的双重性

从日本建筑文化看日本“美意识”的双重性作者:黄丽婷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4期摘要:日本建筑文化有其深邃的美学根源,随着历史的发展,日本人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日本“美意识”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生着变化。
本论文从日本建筑中的浮华美与简约美、规则美与不规则美、真实美与虚拟美三个角度分析日本人“美意识”的双重性,从而进一步剖析日本人独特的审美观,准确把握日本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美意识;日本建筑;双重性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4-0110-03一、“美意识”的定义自古以来,不同的日本学者对于“美意识”这一个概念有着不同的定义。
根据《广辞苑》所述,日本的“美意识”是指关于美的意识,对美的感觉和判断力。
《大辞林》对“美意识”的阐述是对美的理解,对艺术和自然美的鉴赏的意识。
由此可见,“美意识”不仅是对美的理解和判断力,也是对美的鉴赏意识。
关于日本“美意识”的形成,日本学者栗田(1975)指出,美不是想要发现美而形成的,而是某个时期,心中沉睡的形式成为现实,进行交融而形成的,是在日本文化历史中积累下来,通过时代的变迁传承至今。
因此,“美意识”受到文化、环境、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化,在历史发展中也形成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美意识”。
因此,想要考察日本美意识,就要从历史角度上分析。
日本人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日本“美意识”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今天的“美意识”。
二、日本建筑中“美意识”的双重性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指出,日本文化有双重性,日本人的性格是矛盾的,他们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忠贞而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这种双重性也体现在日本建筑文化中。
下面从建筑中的浮华美与简约美、规则美与不规则美、真实美与虚拟美三个角度分析日本人“美意识”的双重性。
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以《和汉朗咏集》《今昔物语集》为例

的变化。
一、《和汉朗咏集》中的中国形象
《和汉朗咏集》成书于平安时代中期的 1013 年,
由著名诗人藤原公任编纂。朗咏是选取白诗为主的
汉诗佳句,并将其与纪贯之、凡河内躬恒等《古今
和歌集》的编者创作的和歌佳句并列吟诵。在此集中,
出现了很多中国形象或是与中国有关的文学意象。
由于此书的编者是公卿,选取的作品也多出自中日
为 天 竺、 震 旦、 本 朝 三 个 部 分, 震 旦 部 分 为 六 到
王尚书之莲府,丽则丽矣,恨唯有红颜之宾。 十一卷,涉及很多中国传说故事。由于作者身份特殊,
嵇中散之竹林,幽则幽矣,嫌殆非素论之士。 因此,其创作视点与《和汉朗咏集》完全不同。二
——菅三品 尚齿会[3](P210) 者相比,《今昔物语集》题材更为广泛,登场人物
文人名士之手,故而通过本集可以探讨在文人清流
这一阶层眼里的中国形象。例如:
见天台山之高巖,四十五尺波白。
望长安城之远树,百千万茎荠青。
——源顺[3](P192)
这首诗原文出典自《本朝文粹》。原文大意是“(春 日登高),望天台山(比叡山)之高峰,有四十五 尺高瀑布飞流直下。望长安城(京都城)之碧树, 千百万棵郁郁葱葱。”源顺的这首诗,从创作手法 到描写意象都带有很强烈的中国色彩,分析这首诗 可以了解以源顺为代表的日本文人心中的中国形象。
第 39 卷 第 7 期 Vo1.39 No.7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9.07.016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9 年 7 月 20 日 Jul.20 2019
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汉朗咏集》的日本“美意识”研究
编撰于平安朝中期的《和汉朗咏集》是日本第一部将中国诗文、日本汉诗与日本和歌集于一身的,具有类书性质的佳句集,同时也是一部表现编选者文学批评思想以及平安时代贵族文化的批评集,它的问世开辟了日本诗歌集编选的全新方式,是日本文学史、文化史上的重要一页。
《和汉朗咏集》编成的平安朝中期,日本民族意识觉醒,对传统文化的宣扬以及对汉唐文化的“日本化”成为文学界的主流,《和汉朗咏集》在编撰形式、编选内容等方面都明显表现出当时逐渐趋于成熟、独立的文学观,将对日本传统“美意识”的推崇渗透进诗歌集编选的方方面面,同时,作为中日古代文学、文化融合的产物,《和汉朗咏集》在处理外来文化与本国传统文化关系上可以说做出了成功示范,其中蕴含的并立、融合的思想为当今世界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拟从日本“美意识”的角度入手,将《和汉朗咏集》视为一部完整的作品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从《和汉朗咏集》编撰的特殊历史时期、其“跨文化”性质以及“和汉融合”的特点对当代世界文学发展的价值等几个方面对选题的缘起及意义做了简要论述,介绍了《和汉朗咏集》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并对本文的核心论题“美意识”这一概念作了简要阐述。
第一章追溯《和汉朗咏集》的日本“美意识”形成的历史语境,将《和汉朗咏集》的编撰置于整个平安朝和文化发展、复兴的大背景之中,通过梳理和文学,也即以和歌为代表的日本传统文学在平安朝汉文化的强势影响之下发展、复兴,再到融合汉文学最终形成盛极一时的平安朝文学的脉络,从历史的维度揭示《和汉朗咏集》中日本“美意识”表现的合理性。
第二章重点在对《和汉朗咏集》编撰形式的分析。
对于诗歌集来说,形式同
样能够传达出编撰者的思想倾向和文学意识,并对内容有着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和汉朗咏集》中对诗人、诗歌数量的把握已经暗含着编撰者将和文学与汉文学置于同一水平的文化自信,在各个部类的选择、编排上更体现出日本传统的季节意识以及将异质的文化调和、融合的倾向。
第三章的关注点在于对《和汉朗咏集》所编选诗歌的内容分析上,对其所选的和歌、汉诗以及中国诗文中表现出的日本“美意识”进行探究,涉及日本传统的自然观以及自然观统摄之下的诸如“物哀”、“幽玄”、“余韵”等“美意识”体现,并深入挖掘其接受、理解中国诗文时表现出的自我意识以及欲使和文学与汉文学“比肩而立”的主观意图。
最后一章着眼当下,在总结《和汉朗咏集》对其后文学的影响的同时,从“和汉情结”入手,强调“和”,即调和、融合是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发展的共同特点,得出在全球化迅速发展,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越来越趋于同一的当下,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对待异质文化,才是一个国家保持本心、维护和弘扬民族特色的正确途径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