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美意识_物哀
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之美

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之美文/何忆飞鸿影一.何谓物哀?(一)开宗明义物哀,作为日本审美意识的主流,其渊源于日本平安时代紫式部所著的《源氏物语》一书。
本居宣长提到,《源氏物语》主要“是写‘哀’的事让人动心,从‘物’传意,让人知道‘物哀’的事。
”所以,物哀的定义可以这样概括:物哀是客观对象(自然物、人)与主观情感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美的情趣,是对客体抱有一种朴素而深厚感情的态度作为基础的;并且,在此基础上所表露出的内在情绪是非常静寂的,它交杂着哀伤、怜悯、同情、共鸣、爱怜等感动的成分。
我对物哀的粗浅理解是:在对于自然界平凡事物的体察中,感悟出人的主观情感——并非简单的如中国古代诗词理念中的“移情入物”,而是在物与自己之间产生交互的情感交流,达到物我合一的情感升华。
(二)物哀缘起日本人何以催生出物哀文化?为何华夏文明、欧美文化都没有衍生出这样纯洁哀婉,不染纤尘的文学形式?物哀的根源据我看来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阐述:首先,日本的自然环境是影响物哀文化产生的重要条件。
日本国土狭小,且自然条件多样,列岛四面环海,岛内火山纵横交错,有水汽蒸腾的温泉,茂密森林覆盖大地。
由于日本地处岛国,终年雾霭笼罩、景色朦胧。
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也产生了日本自然环境的多样;同时,由于岛国较易受到火山、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使日本人时刻处于一种朝不保夕,现在的拥有顷刻就会消散的悲凉感。
其次,日本的宗教及中国佛教、道教也对物哀文化的产生起到了推进作用。
神道教的教义奉行“万物皆有灵”,视自然界万事万物为神祇。
日月星辰、山川海洋、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它们都是神灵,作为人都应崇敬、亲近以及感怀。
至于佛教,日本学者村岗典嗣指出:《源氏物语》中的“物哀”,“流现着一种悲哀、空寂的情调,其中有的平安朝文化的伴随享乐而生的空虚,也可看出佛教无常观和厌世观的影响。
”道教崇尚“虚空”,本身就带着消极、悲观的情感色彩,这种消极悲观融合进自然而生凄美悲凉的美感,这种美感就带给人清冷淡泊的超然感受。
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日本名画家东山魁夷评语:牧溪的画有浓重的氛围,且非常逼真,而他将 这些包含在内里,形成风趣而柔和的表现,是很有趣,很有诗韵的。因而,他 的画最符合日本人的爱好,最符合日本人的纤细感觉。
因而,最适应日本人的纤细感觉,摄住了“幽玄”与“空寂”的大和民族 的心灵,在日本备受推崇和赞美。
2、自然环境对日本审美意识的影响
那么, 禅宗意识的深层渗 透、禅宗美学对日本美学的影 响就是“ 空寂” 美意识产生 的“阳光”、“雨露”正是由 于禅意识的渗透, “空寂” 美 意识才得以确立和不断发展。
单 击此处 添加标 题
禅宗美学对日本民族审美情趣的最大影响在于它促 成了日本民族的审美理想。 在世界观的问题上, 禅宗认为 世界本原即“ 佛心” , 即“ 空” 。
单击添加标题
先于其他各种美的形态而存在,属于日本固有的美 范畴。
从古代起,“哀”就已经深深地渗透到并参与了日 本文学和文艺的形成,其内容也随着历史的推移不断丰 富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物哀”这样一种特殊的日本艺 术美的形态一种纯粹的美意识。
单 击此处 添加标 题
“空寂美. 幽玄美”
“空寂、幽玄” 日本文化以“空寂”作为美意识的主流,在各个艺
术领域,尤其是在能艺、绘画两个领域构筑起“空寂的 幽玄美”的世界。这种美意识体现在用墨来代替色彩来 画的水墨画上。
单击添加标题
十三世纪中国南宋时代的禅僧画家牧溪,其水墨画逼真传神,具有浓重的 艺术氛围,表现上风趣而柔和,情趣中富含诗韵。 在中国美术史上,牧溪 的画并没有多重的分量,而在日本人的美意识追求中,其真正艺术价值得到了 承认。可以说,牧溪在日本的声望与尊崇远胜于故土。
一是川端的接班 人三岛由纪夫的剖腹 自杀;
二是助警察头子 秦野章竞选失败引起 文艺界的极大非议;
物哀与侘寂——日本古典美学的核心

物哀与侘寂——日本古典美学的核心一、“物哀”概念的由来“物哀”最早由日本江户时代学者本居宣长(1730~1801)提出,他认为此为日本文学之根,后来又进一步衍生为美学和世界观层面的概念。
“物哀”美学的审美过程中最经典的就是“叹息”——“所见所闻,所接触之事,心中有感而发的叹息之声。
”“叹息”的意义为“断绝前后联系”,这才是叹息的本来面目。
即,为了留有余韵而利落地省略后面的东西,“叹息”后和前面是干净利落、一旦切断。
叹息也有各种形式。
突如其来才是本意。
“物哀”并非一般的“愁”。
本居宣长曾在著作《石上私淑言》中阐述“物哀”,是“从所见之物、所听之事中用心体味出的情感”。
这一情感里,有对于“悲苦”情怀的体认,有对于“清冷之境”的欣赏,更有对于历史的钟声却须臾而飘逝的领悟。
中国唐代诗人张继的代表作《枫桥夜泊》,不仅在中国传颂千年,在日本也同样家喻户晓,也同样被纳入了国语课的背诵篇目。
之所以会这样,不仅仅是因为诗词读来朗朗上口,理解浅显易懂,更是因为它体现出了东亚的共同审美。
钟的悠久与钟声的须臾,构成了奇妙的紧张关系,日本人的理解,寒山寺的钟声,仿佛樱花之美,如同“音乐的樱花”,正是蕴涵着本居宣长的“物哀观”。
所以这首诗才能如此触动日本人的心弦。
二、“一角式”与“侘寂”南宋时期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图中的构图法被称作“一角式”,日本美学中的“减笔体”就是受此影响而来。
超脱孤绝的残缺构成了另一种美的形式,同时也诠释了:美,不一定是完整的,与“完美”相对立。
这种超脱的孤绝,在日本文化中就称之为“侘(わび)”,中文译文“侘寂”,本意是“过孤寂生活”。
虽然有些消极,但换个角度说,也是一种个性的体现——不被大时代潮流所裹挟,不随波逐流,不依赖世俗事物,包括财富、权力、名声等,而去营造内心感受到某种超越时代和社会地位的具有最高价值的事物存在。
关于“侘”,在《现代日汉双解词典》中解释有两层含义:1.幽居安乐;2.(茶道、俳句的极致之趣)幽闲和恬静。
微妙的日式美学

104谈资物哀:细敏的感受力说起物哀,就不得不提到日本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正是这本被称为日本版《红楼梦》的古典文学名著,开启了日本的“物哀”时代。
据统计,《源氏物语》中出现“哀”多达1 044次,出现“物哀”13次。
值得一说的是,日语中的“物哀”并非只是中文语境中的“悲哀”“哀伤”之意。
它包含了赞赏、亲爱、喜爱、可怜、共鸣、同情、悲伤、怜悯、壮美、感动、失望、愤怒等诸多情绪,简而言之,即是心为物所动而产生的情感的统称。
江户时期的日本国学大师本居宣长通过对和歌与《源氏物语》的深入分析,将“物哀”提升到了美学理论的高度。
他在《紫文要领》中这样阐述“物哀”:日本人的审美观里,常常流露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以及诸行无常的感受。
从日本最古老的花道流派池坊流崇尚的自然野趣,到光之教堂于光影交错间展现的隐秘与庄严,再到日本茶道的寂色原则……日本传统美学所推崇的美,从来都不会一览无余。
传统日式美学与中国文化、佛教文化等相融合,逐渐形成了物哀、幽玄、侘寂三大审美意识。
世上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我们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身体力行地体验,把这万事万物都放到心中来品味,内心里把这些事物的情致一一辨清,这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就是懂得物之哀。
比如说,看到樱花盛开不禁感到“这花真是赏心悦目啊”,这就是物哀。
“物哀”其实还包含着大和民族的生死观,即追求“瞬间美”,不惜在美的瞬间“求得永恒的静寂”。
所以他们喜欢易凋零的樱花、转瞬即逝的烟火,甚至推崇殉死。
川端康成认为“物哀是日本美的源流”,因为正是懂得了美的短暂,才使得大和民族对人事物、大自然有了细腻、敏感的感受力。
微妙的日式美学整理|疏花105侘寂:拙缺而独立的本真“侘”和“寂”原本是两个分开的概念。
随着日本茶道的发展,二者逐渐融合,并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佛法思想融合,形成一种不刻意突出装饰外表,能够经历时间考验,强调事物质朴的内在的美学意识。
相比“物哀”“幽玄”,“侘寂”更为苍凉、寂寥、凝重;注重时光流逝带来的沧桑感,且这种沧桑感是独立的、自成一体的;通过形式上的朴拙、缺失来突出内在的本真。
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探析

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探析摘要: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物哀”的体现越来越普遍。
其属于一种重要的思想和情感理念,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这里所说的“物哀”,指的是和自然景物进行接触时产生的抽象情感。
在日本的审美体系中,“物哀”主要包括了“物”、“情”、“意”三种,将其综合起来便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习惯。
通过对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物哀”进行分析,能对其文化风俗、社会趋势产生极深的了解。
在本文中,笔者也深度分析了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物哀”,而且剖析了其美学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日本;美学;文学作品;物哀;一、什么是“物哀”所谓“物哀”,指的是日本传统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系或思想,同时也是人除了自身之外的世界的一种反映。
人们通过观察外部世界,从而采用主观的表达方式,展现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物哀”在日本文学中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更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物哀”作为一个日本词汇,代表了细腻深层的情感、思想,其包含面非常广阔,很难用一个词语来进行概括。
其中的“物”指的是实际、客观的物体,而“哀”则包含了主观的情感态度和观念。
两者进行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概念。
最早所产生的“物哀”,来源于日本的古书《古语拾遗》。
其中将“物哀”作为一个形容词,展现出了对情感的表达,相当于中文里的“啊”。
在这个词中,“物”指的是世界上存在的客观事物,而“哀”则指的是一种思想、情感,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物哀”的思想,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常见的包括了傍晚的残月,以及秋天散落的花瓣、傍晚的夕阳等等。
在作者们看来,容易消逝的事物都是美好的,尽管这些景色属于现实事物的体现,但却被赋予了主观的情感,在文学作品中用来表现惋惜和哀愁,这就是“物哀”及其美学意义。
二、为什么会产生“物哀”(一)日本的地理环境原因日本的地理条件并不好,因为四面临海的缘故,频发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日本人形成了面对自然灾害的坚强意志和心理。
物哀之美

/11/1120/02/7J95VK7600014AED.html物哀之美2011-11-20 02:31:00 来源: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本人好美,尤好“物哀”之美。
东瀛列岛有着优美宜人的自然风土,但是由于生存资源的相对匮乏和天灾的频仍,令日本人形成了崇尚哀伤的气质。
“物哀”除了作为悲哀、悲伤、悲惨的解释外,还包括哀怜、同情、感动、凄美的意思,“物哀美”是一种感觉式的美,它不是凭理智、理性来判断,而是靠直觉,靠心来感受,即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到的美。
天灾频仍的小小岛国使得日本人深刻感到个体的渺小,生的无常和短暂,就像樱花,当它最美的时候,也正是马上要凋零的时候。
日本最早的歌集《万叶集》中,大部分都是感情纤细、充满哀怨气息的歌,有一首这样写道:秋令姗姗来,芒草结露珠。
飘乎爱恋情,恍若此清露。
作者通过露珠的宿命,比喻人生的无常,以此寄托自己的悲愁之情。
所谓“物哀”,也是一个对悬念的解答,了解日本的很多出发点都是从悬念开始的,而悬念是情节的始发站。
人有了疑问,往往会追溯,越追越疑,最终形成一个悬念。
在日本飘飞的樱花正是其物哀精神的很好表现,樱花虽好却是好景不长,一般一棵树上的樱花从开到谢仅有三五天寿命,人们欣赏盛开的樱花,品味着绽放的青春,同时更钟情于樱花落英缤纷的瞬间,在随风飘落的花瓣雪中感伤着生命的脆弱和青春的短暂。
日本人自古以来爱自然嫌人为,这是日本人对美的一种特殊感受。
因为日本人缺乏抽象表现能力而更加关注于具体的直观的表象。
感受自然当然不是单纯地观察自然,而是契入自然物的心,将自我的情感也移入其中,自然的真实的万物借助了个人心灵而情绪化地表现出来,将思想与道理隐藏其后。
物哀之美,即是那种悲戚荒凉的心境产生出的悲剧美,忧郁美。
对于生命的怜悯,岁月无常的感伤。
这是日本传统文化核心的部分,也是日本文学的一大特色。
日本传统文化中有婉约的悲戚哀伤也有豪情的悲壮,从《平家物语》、《源氏物语》中就可以看到这一点。
从岛国根性探究日本人的物哀意识

从岛国根性探究日本人的物哀意识【摘要】物哀意识起源于日本,这与岛国特殊的环境是分不开的。
日本列岛自古以来经常为雾霭所笼罩,自然风光留给人们的是朦朦胧胧、变幻莫测的印象。
本文就日本的岛国根性探究日本人的物哀意识,指出物哀的极致美只有在岛国这种特殊环境下才能真正展现出来。
他们的灵魂也是和这个意识息息相关的。
【关键词】日本;岛国;物哀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像日本一样在狭窄地域集中了如此之多的美景——雪山、海滩、山涧、峡谷、温泉、瀑布,林木葱葱,繁花似锦,小桥流水,幽雅庭院。
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国家像日本一样,自古以来被如此之多的自然灾害所频频袭击——火山、地震、雪灾、海啸、飓风、战乱……多少年来日本人常看到的是美稍纵即逝,顷刻化为乌有。
一切使他们相信,美好的事物是不稳定的。
日本的诗歌多是短歌,日本的音乐旋律单调,日本的舞蹈动作缓慢,日本的绘画很少追求浓艳的色彩,这一切其实都是日本人的“物哀”情结造成的。
那么怎样理解物哀呢?“物”是指自然万物,“哀”即是悲哀,物我同悲的意思,这是物哀最直观的解释。
在中国的古诗词中有一些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平林漠漠烟如织”是由自然景物而诱发的一种哀伤情绪,这与日本的物哀意识类似却又不全面。
物哀的感情是一种超越理性的纯粹精神性的感情,可以意会,难以言传。
物哀是一种审美意识和价值观,日本人对这些特殊美的感受和趣味是相当普遍的,不局限于文学艺术,而是及于生活的各个层面,使物哀意识成为日本美的源流。
在日本人眼中,樱花的怒放与陨落大约是四季迅速轮回的一个缩影,樱花盛放时群芳灿烂,美不胜收,但却只是昙花一现,使人觉得美都是转瞬即逝的,因此他们常发出“人生无常”的感叹,对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总觉的前无预兆,后不延续,最终归结为一声叹息。
这种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的“物哀美”的真髓。
由此看来物哀意识也是一种生死观,日本人的美意识中存在着一种‘瞬间美’的理念,即‘美的短暂’。
日本人的花道精神:从“死狂”到“物哀”

日本人的花道精神:从“死狂”到“物哀”武士道“死狂”的另一面,是日本花道里的“物哀”精神。
日本人在“死狂”中求死,在“物哀”里看生,从武士道到花道,完成了一个生命的过程。
多愁善感、毫不留情、哀婉、凄美、残酷等等,就是我们通常无法理解的日本人的“物哀”了。
日本人观花,是在落花一瞬中感悟人生无常,正是这种人生无常感打开了日本人的“物哀”之眼,在插花仪式中观花悟人生,形成日本特有的花道精神:人生如花开花落之短暂,与其“赖活”,还不如以美的的确,日本人爱花独特,爱出了信仰色彩,悟出了生死在落花一瞬中获得盛姿,去装点生命的一瞬以求“好死”。
如果武士道是日本人的手背,那么花道就是他们的手心。
从这两点进入日本文化,应该是了解日本人比较容易的一个视角。
日本一位植物学者说,没有文化的原始地方,是不会培育花的。
喜马拉雅原住民就讨厌家畜不吃的花草。
而养花的文化中心,世界上只有两个,西方从希腊到罗马乃至西欧,东方是中国和日本。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对于原始生存状态的人,花草是解决人或牲畜的食料,与人的精神、审美或文化无关;第二,花草是一种文化,它超越了原始生存的功利性需求,直接进入人的精神生活,对花的态度,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格调。
的美学意义,这印证了知堂老人所说的:日本文化的特点是美。
永恒的“物哀”对于日本人来说,“物哀”不仅是情和意的状态,还是知的态度。
知、情、意是合一的,可文化的选择,却往往突出其中一字。
例如,古希腊文化是爱知的,情、意二字,亦趋于知,连艺术都知性化了,哲学就更是爱知的学问了。
而日本文化是主情的,表现为一种“物哀”的美学样式。
“物哀”在这里并非消极的心态,也没有颓废意识,而是关于人对花所产生的生命感发,赋予了美学意义上的道德指向,所谓“仁民爱物”和佛教慈悲心,都是对生命的一种态度。
在日本人看来,瞬间是一种时间的残缺美,在这瞬间的残美中截取人生的意义,以获得对终极死亡的自由,才是一场永恒的“物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角视野 w id e angle
日本人的美意识――物哀
李 娜
(西安工业大学 710032)
【摘 要】日本人的美意识中“物哀”是极其重要且经常被提及的。
本文通过分析“物哀”美意识产生与发展直到被明确提出的过程,阐述了“物哀”的具体含义与在日本文学、文化、生活各方面的表现,论述了“物哀”对日本人的精神世界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日本人;美意识;物哀;精神世界
日本人の美意識――物の哀れ
日本人の美意識には「物の哀れ」がある。
「物の哀れ」というのは、人生の機微やはかなさなどに触れた時に感ずる、しみじみとした情趣。
日本の音楽が単調な 、舞踊が緩やかな動作、寺院が素朴な様子、画が派手な色彩を避ける……どうしてこうなったのかといえば、これらは全部日本人の「物の哀れ」の美意識からなるのである。
「物の哀れ」は長い期間をかけて、「哀れ」から発展したのである。
奈良時代、平安時代初期、神、民族、国家共同体を追求する中の「誠」意識から「哀れ」が出た。
古代神話、歴史伝説、歌謡などの口承文学からまず「誠」意識が現れ、それを基づいて、「哀れ」という美意識が芽生えた。
「あはれ」は最も「あ」と「はれ」と二つの感嘆語の組み合わせとして、人々が労働、戦闘、信仰、性欲などの衝動で発した喜び或いは悲しみの言葉で、ある本能的な感慨である。
文化がまだ混沌していた時代には、他の文学の表現法がまだ現れていないから、このような感嘆語は「歌」として古代の原始歌謡に現れたのである。
「あはれ」は日本漢字で表現すると、「哀」になる。
字を見ると、哀愁の意味を読み取れる。
正倉院の古書には万葉仮名で書いた例がある。
「春佐米乃 阿波礼」。
これは春雨を見て「哀れ」な気分になって、ある繊細で哀愁な感情の表現である。
「哀れ」は哀愁だけでなく、歓喜の意味にも使われている。
『古語拾遺』には天照大神が現れたとき、空が晴れ渡って、神々が喜び合って、踊りながら、こんな歌を歌った。
「哀 阿那 于茂志吕(あはれ あな おもしろ)」。
『万葉集』は以上の「哀れ」の感嘆作用を伝承して、「哀れ」を独立の感嘆語として多く使われていた。
その詠嘆と哀愁は全部個人の感情をもとに出たものである。
『「万葉集」総索引』によると、万葉歌には「哀れ」を9回使用した。
後の『古今和歌集』『竹取物語』『伊勢物語』『大和物語』『枕草子』『宇津保物語』にも「哀れ」が20回、6回、13回、54回、86回、317回出たという。
「哀れ」が広く使われるうちにだんだん単純の感嘆から物心合一の意識まで発展して、「哀れ」で悲哀、同情、愛憐などの感情を表して、感傷的な傾向がある。
可憐な対象を主体として、人の真情を表現した「哀れ」は「誠」の美学精神と通じる。
同時に、対象の中に主観的感情的に入り込んで、情緒的から情趣的感動になったから、「哀れ」だけではこんな感情、理念を完璧に表せない。
この時、対象の上に「の」を付け加えて、「哀れ」と結んで、「物の哀れ」がはじめて出た。
「哀れ」は平安時代にやっと「物の哀れ」になって、感動的意味から特別な情趣的意味になったのである。
『源氏物語』はその発展を促して、日本民族の美意識の主体になった。
紫式部は『源氏物語』には「誠」を根底にして、「哀れ」
を「物の哀れ」に発展して、内容も豊富にして、賛美、親愛、共鳴、同情、可憐、悲傷などの内容を表す。
また、感動の対象も人と物の限界を超えて、社会世相まで拡大した。
調査によると、『源氏物語』には「哀れ」は1044回、「物の哀れ」は14回現したそうだ。
だから、「哀れ」から「物の哀れ」の美意識まで発展したのは紫式部によって完成したと言える。
国学者である本居宣長は、『源氏物語』の作中から「物の哀れ」の用例十二箇所を抽出してこの物語の本質が「物の哀れ」にあることを実証的に論証するとともに、この精神こそが日本文学の本質であると説いた。
「物の哀れ」は平安時代の日本文学から出た理念であるが、文学を影響するだけではなく、後世の日本人の文化観と人生観にも強い影響を与えたのである。
川端康成は平安朝の「物の哀れ」が日本美の源になったとか、悲と美が互いに通じ合うものとか述べたことがある。
彼はこの美意識の影響で、『伊豆の踊り子』の中に、主人公二人の悲を美に属して、淡い悲しみが真の美と解け合って、悲哀な美的抒情世界を作り出した。
日本民族全体も残月を愛、初めて裂けるつぼみと散る花のかけらを愛する。
その中に悲しみ惜しむ哀愁の情緒が潜んでいると思うため、美感を増加することができるから。
このようなはかない哀感と美感こそ、日本人の「物の哀れ」の真髄である。
「物の哀れ」は日本人の人生観に一番大きな影響は生死観といえる。
その主体は「瞬間美」を求めて、美しい瞬間で永久不変の静寂を求める。
死が最高の芸術、1種の美の表現で、芸術の極致が死滅だと川端康成は主張する。
葉渭渠は更に日本人の美意識の中に瞬間美の理念が存在して、すなわち美の短さを賛美すると指摘した。
古代日本人は自分を桜に例えて、瞬間美の観念を自殺で人生の極点になる行為に転換した。
彼らの殉死の意義も瞬間の生命の光を求めることにあって、死滅の中で永久不変の静かさを求めることを企む。
そのため、生命を求める一瞬の間はぱっと光り輝いて、「物の哀れ」の重要な特質である。
「物の哀れ」の影響で日本人の精神世界が他の民族と異になってる。
日本の国旗が純白を下色にしたのもその影響と思われる。
日本人は白色を愛して、白色が雪のようなためで、雪が純潔を象徴し、しかも雪は解けやすくて、無常な哀感を含んで、日本人の感傷的な性格とたいへん符合する。
日本の歌舞伎は悲しい場面を表現する時、誇張の動作を避けて、多くは静かに悲しみを辛抱した動作で、観衆に更に深い方面からこの場面の表現した悲しい気持ちを感じ取らせる。
世界で多くの国の国歌は雄壮で、しかし日本の国歌は哀調を持ち、子守歌さえも悲しみと可愛がりの気持ちがある。
このような「物の哀れ」の強烈な感化力で日本人の心が影響されて、日本文化も独自の道を切り開いたのである。
【参考文献】
[1]『物哀と幽玄———日本人の美意識』葉渭渠、唐月梅著.広西師範大学出
版社2002年版
[2]『日本文化史』家永三郎著.岩波書店1970年版
[3]『日本文化史』葉渭渠著.広西師範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
9
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