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与日语表达

合集下载

浅析日本社会的内外意识与日语授受动词的联系

浅析日本社会的内外意识与日语授受动词的联系

42 浅析日本社会的内外意识与日语授受动词的联系余小权授受动词是日语的一大特点,也是日语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难点。

很多日语学习者在这个问题的把握上存在不足,以至于难以正确应用此类动词。

不能正确理解授受动词将会给在日企工作和与日本人交往中带来困难。

因此,本文以授受动词中的「もらう」为主要研究对象,意在从“内外意识”即授受动词方向特征的角度上,通过举例分析此类句型的使用要点,解释说明这一语言现象。

一、引言很多日语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以及进入日企工作之后都认为授受动词的使用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不能熟练、正确运用。

而且日语具有省略主语这一特征。

对话中不使用授受动词,说话人与听者之间的立场与关系是无法表达的。

授受动词不仅能表达给予和得到,还能从措辞中表现出说话者与听话者以及叙述事件中涉事者间的亲疏关系和内外关系。

此外,授受动词还有能够表达利益关系、恩惠关系的功能。

这是日语语法中较为独特的语言现象。

本文意在以授受动词中的「もらう」为例,举例说明授受动词的特性和日企文化内外意识的关系,从而为日语教学提供可参考的有效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习者对授受动词和日企文化的理解与掌握。

二、授受动词「もらう」的基本句型和用法《大家的日语》(2010)中对授受表现的定义是:表现施与受的语法关系。

因此,授受关系中必然涉及施与受双方。

即,授受表现中应存在能够体现施受双方的人称或团体。

而完成施受动作的动词即为授受动词。

授受动词可分为实义动词:「くれる」(「くださる」)、「あげる」(「やる」「さしあげる」)、「もらう」(「いただく」);以及辅助动词「てくれる」(「てくださる」)、「てあげる」(「てやる」「てさしあげる」)、「てもらう」(「ていただく」)。

由于较之「くれる」和「あげる」,「もらう」的辅助动词更难掌握,所以本文以「もらう」及其谦语形式「いただく」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主要用法和含义,通过误用数据分析误用的原因和这个句型在日企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对语言表达的影响作者:李福贵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07期摘要:日本人的内外意识较为强烈,这是他们的特征,同时也属于日本文化论中相对于突出的观点。

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以及心理活动等都能够反映出“内”“外”民族心理意识,日常生活中,内外意识反应的非常明显,而正是这种内外意识的存在,在运用日语进行对话的时候,可以通过说话人的视点判别听话人的相关情况,采取适当的语言对话方式。

本文将重点探讨的就是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人;内外意识;语言表达;影响语言作为一种文化,具有着独特的承载力,其承载了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可以映射出国家民族文化的组成,彰显出相应的民族思想或者是个人的思维,日语的表达方式仅仅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产物[1]。

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分析,日语的表达方式往往是受到了本国民族强烈的内外意识影响,正是源自于这种内外意识的存在,使得日语的表达也能凸显出极为明显的内外意识性。

学习日本的语言还应该结合地理和历史等加以分析,这是促使日本民族内外意识产生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积极的结合着日本文化强化认知,清楚认识到使用敬语的方式,构建起更为和谐的沟通关系。

一、日本民族内外意识的基本概述在历史轨迹上能够看出日本民族的发展历程,因为日本位于中国东边的海上,因此被称作东瀛。

作为一个孤岛上的国家,日本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曾经较为落后的科技和交通彻底的打破了他们的外交关系,除此之外,日本也一直推崇着“闭关锁国”的政策,直到唐朝时期东渡日本的和尚鉴真将外交工作加以落实,才使得日本真正的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日本拥有着极为强烈的群体意识,他们也倡导群体独立性,这源自于他们较为单一的民族结构,在语言上极易实现统一,这样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族凝聚力,久而久之便演变成了内外意识。

二、日本人内外意识产生的根源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同时结合着日本发展的历史进程分析,能够看出文化方面产生的隔断[2]。

日本语言文化的表达特征

日本语言文化的表达特征

日本语言文化的表达特征一、传统的“和为贵”思想在日本进展经济的过程中,为了协调内部民众间的矛盾与冲突,日本人开始重视良好关系的构建问题。

这表现在语言文化中,就是他们更倾向于使用那种含蓄和委婉的表达方式。

如果一个个人做出了一些与集体思想相悖的事情,将会被其他人嘲笑甚至排斥。

所以,日本人十分重视与周围人的关系,有时甚至把别人的观点看的比自己都重要。

他们在这种道德标准的引领下,已经形成了一种强调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良好氛围,并进而在语言表达中表现出一种更为谦逊的进展趋势。

二、日本语言文化的表达特征日本语言文化的表达特征实际上就是日本人思维模式的集中体现,也是他们性格习惯的根本反映。

日语学习者只有很好的了解日本语言与日本文化,才可能真正学好和使用好日语。

就现有的状况来分析,日本语言文化最为显著的表达特征就是它的暧昧性,这是日本人克制含蓄的生活态度与行为习惯决定的。

接下来,我们将具体分析下日本语言文化的暧昧性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一)强烈的内外意识。

日本这个民族有着较为强烈的内外意识,所以,他们的语言中很少使用你、我这样的词汇来实行表达,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代词显得有些生疏和死板。

换言之,日本语言中常常会使用一些内外分明的措辞或者敬语词汇来表达你我之分。

有时,日语中也会通过授受关系句型来表达你我之分。

不过,这与中国语言之间的差别性较大,因为我们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当然也就没有相对应的词汇。

这主要是因为中日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造成的语言表达差异。

当然,日语中还有很多关于天气等礼节性的寒暄语,这在汉语中也是没有的语言表达方式;(二)委婉的语言表达。

日语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语言表达时常常有一种委婉客气的感觉,它主要是因为日本人受到了“和”思维模式和“以心传心”意识的巨大影响而导致的结果。

所以,当日本人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往往会在内心里希望与他人保持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尽可能的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和谐愉快的相处氛围,从而保持一种相对愉悦的心理状态。

日本人内外意识的言语表现

日本人内外意识的言语表现

日本人内外意识的言语表现作者:杨静张卫娣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7期杨静张卫娣(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 471023)【摘要】语言是人们进行交往的工具,也是人们相互之间传达情感、表达思想离不开的手段,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差异通常会在语言中表现出来。

内外意识作为日本社会的重要文化特征渗透了日本人的日常言语生活。

日本人特有的言语表达方式都深受内外意识的影响,同时也是内外意识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内外意识;敬语;暧昧表达;人称代词;授受表达我们常听到日本人在交谈时,用到“うちの会社”(我们公司)、“うちの学校”(我们学校)、“うちの人”(自己人)等表达方式,其实“内”与“外”这一相对的概念是日本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性,它直接支配和规范了日本人的思维方式,言语行为以及行为模式。

内外意识作为日本人重要的思维方式,指挥着日本人的日常行为,它是分析日本人的民族精神、社会结构以及历史文化的重要切入口,只有深入了解了日本人的内外意识才能灵活准确的运用日语与日本人进行交流。

1 内外意识的表现日本人长久以来的生活方式是以水稻耕作为基础,以村落或地区为单位的共同体式生活,较少与共同体以外接触。

基于这种生活方式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内”“外”意识,他们对“うちの人”(通常是家人及关系亲密者)表现亲近,而对“外人”则表现疏远。

日本人的谈话距离一般远于中国人的谈话距离,和日本人接触时我们会发现,在交谈过程中,如果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为了显示亲密而逐渐向对方靠近,对方会显得不安,并不断小心翼翼向后退,从而保持一定的谈话距离,这也是日本人内外意识的一种表现,想走近日本人的“内”部范围是很难的。

日本人在“節分”即立春这一天,有“豆撒き”(撒豆子)的习俗,他们用木棒击打着锅盆等,随着击打的节奏往地上撒着豆子,一边撒口中一边喊着“福は内、鬼は外”(福进来,鬼出去)。

这一迎福驱邪的习俗是日本人内外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

“内”、“外”的意识在这里已经超越了物理空间的范畴,具有了象征性的意味。

从日语授受动词的方向性看日本人的内外意识

从日语授受动词的方向性看日本人的内外意识

从日语授受动词的方向性看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徐香君【摘要】由于中日文化背景差异,以及母语的干扰,日语授受动词一直是日语学习的难点之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表象下所蕴含的内在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如果单从语法角度学习,即使认识了日语的授受动词,也未必能在语言交际中运用自如。

本文从日语授受动词的物移方向的角度来探讨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以更加准确把握日语授受动词在语言交流中的运用。

【期刊名称】考试周刊【年(卷),期】2011(000)047【总页数】2【关键词】日语授受动词内外意识物移方向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形成了独特的岛国文化,其中以内外意识为甚。

至于日本式的内外,《社会学事典》定义是:“在日本文化中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内部外部,以及家庭成员所属集团为标准的内部集团和外部集团的类别,而‘内’与‘外’正是描绘这种内外对比的通用语。

”在日语中能够充分体现这种内外意识的非授受动词莫属。

从授受动词来看就是第一人称的“我、我们”,第二人称的“你、你们”,第三人称的“他、他们”,且其内外关系根据说话者的视角变化互相牵引着变化,如“内”可以是我、我俩、我所属的集体(小到我家、大到我国)等,相对应的“外”就是你、你俩、你所属的集体(小到你家、大到你国)等。

所以,对内外意识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日语授受动词中说话者、授予者及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授受动词的运用。

所谓授受是指给予与接受,因此日语授受表现也叫“受給表現”。

现代汉语无论谁给谁物品都用动词“给”来表示,而日语则复杂得多。

因为日语授受动词的运用,既要考虑“给予者”和“接受者”,又要考虑两者的“尊卑关系”。

小泉保(2005)将日语的授受动词做了如下分类。

日语授受动词的用法取决于授予者和接受者的关系。

表达一旦成立,即意味着两者关系和授受方向的成立。

哪怕语言表层结构没有出现授受双方,其深层内外关系却因表层结构中授受动词的出现而历历在目。

这都应归功于日语授受动词本身所具备的规则性。

日本人の言语行动における内外意识

日本人の言语行动における内外意识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日本人の言語行動における內外意識专业代码:作者姓名:学号:单位:指导教师:年月日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聊城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承担本声明的相应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要旨言語の勉強は幾分文化に関連する。

言語の発達と使いは文化を表すだろう。

日本の文化を理解できると日本語の習いに役に立つと考えられる。

内外意識は日本の文化の中で重要な地位を占めている。

それは日本の社会と生活に深く関係がある。

拙論はまず日本の住宅の構造と集団意識を分析し、さらに内外意識が理解できる・次に、それと言語のかかわりを検討する。

主に敬語や人称変化や授受関係のことである。

最後、異文化との比較を通して内外意識を正しく把握する。

拙論では簡単に内外意識について述べる。

それで、日本を深く理解し、日本語の勉強にも役に立つと考えられる。

キーワード:言語文化内外意識摘要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学习,因为语言的发展与应用时文化的一种表现。

了解日本文化对日语学习会有一定的帮助。

其中特别突出的是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很强烈。

这一意识贯穿于日本的社会和生活中,本论文通过对日式住宅构造特色与集团意识的分析加深内外意识的理解。

然后观察其对语言产生的影响。

主要包括日语的敬语、人称变化、授受关系。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内外意识的重要性。

最后通过与外文化的比较进一步确定内外意识对日本的影响。

本论文只是粗浅地概述了日本内外意识。

借此加深对日本的了解,也能够对日语学习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语言文化内外意识目录日本人の言語行動における内外意識 (1)1.はじめに (1)2.内と外の生活表現 (1)2.1家屋の特色について (2)2.2集団意識について (2)3. 内と外の言語表現 (3)3.1敬語について (3)3.2人称変化について (5)3.3授受関係について (6)4.日本文化と異文化について (7)5.終わりに (8)参考文献 (9)謝辞 (10)日本人の言語行動における内外意識1.はじめに言語は単純な文字ではなく、文化の一部分である。

从「ご遠慮ください」说开去

从「ご遠慮ください」说开去

从「ご遠慮ください」说开去作者:张秀莹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10期张秀莹(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大连116044)摘要:本文对「ご遠慮ください」进行语意分析,探讨其所反映出的日本人的心理,希望能对日语学习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ご遠慮ください」;语意;心理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0-0066-02「遠慮」一词,本是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原意为“长远的考虑”亦指“计虑深远”。

此语被引进日语,在特定的语境当中仍然保留本意,比如「深謀遠慮」,与汉语所说的“深谋远虑”并无差异。

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听到的「遠慮」一词,却与汉语中的“远虑”意义相去甚远。

查阅相关日语词典,日本人对日常会话中常出现的「遠慮」大体从以下两个角度加以理解,让我们看以下几个例句:①せっかくですが出席を遠慮します。

/承蒙您盛情邀请,但这次我就不出席了。

②君は遠慮してくれ。

/你就算了吧!③遠慮なくいただきます。

/那我就不客气了(收下了)。

④年長者への遠慮がある。

/考虑到有年长的人。

⑤この部屋ではタバコは遠慮してください。

/请不要在这个房间里吸烟。

例①一般用在婉拒对方邀请时用到;②用于拒绝对方,话说得比较直接,可见这两个例句中的「遠慮」,其意义相近,是以话题中的人为主体,从主体的立场上来看均包含一种“拒绝、谢绝”之意,更接近「断る」「やめる」的意思。

此为其一。

例③是在接受别人的馈赠等时的常用表现;例④是说说话做事等考虑到年长者的存在,往往有一种“不可以随心所欲”或者“不可以太放肆”这样的语意;例⑤是对人的一种要求,或者说是一种提示,希望对方不要在房间里吸烟。

③~⑤的共通之处在于都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对方的心情或想法,从而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之意,接近「気がね」、「気配り」、「こだわり」,此为其二。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例⑤是不是可以换成「この部屋ではタバコはやめてください」或「この部屋ではタバコは吸わないでください」呢?从语法上来看,当然没问题,根据具体情况,这样的句子也并非不成立。

日语基本知识--授受动词

日语基本知识--授受动词

授受动词相关1授受动词(大致可分三组)①AはBに...をあげる(さしあげる・やる)A给B……A是给的一方,B是接受的一方,接受者一般是第二、第三人称(即:接受者B一定不能是“我”or“我方人员”)。

这三个动词作谓语时,主语一定是授予者。

ⅰ「あげる」用于给平辈或社会地位相等的人某物。

例1私は王さんにアルバムを上げました。

/我给了小王一本相册。

ⅱ「さしあげる」用于给长辈、上级某物。

但是要注意若涉及的授受双方是自己家人时,则不用「さしあげる」,而用「あげる」(日本人的内外意识)。

例2卒業式に(私たちは)先生に何を差し上げましょうか。

/毕业典礼上我们送什么给老师呢?例3母はマフラーがほしいと言っていたので、マフラーを上げました。

/妈妈说想要条围巾,我就送了母亲一条围巾。

ⅲ「やる」用于给晚辈、动植物某物。

(近来,「やる」基本上仅限于给动植物某物的表达了)例4花に水をやる。

例5犬と猫に餌をやる。

覚えてください:A.若在句中是跟别人提起自己家人,即所涉及的授受双方是自己家人时,无论地位高低,只用「あげる」。

B.在此句型中,体言B处不用「私」。

②BはAから(に)...をもらう(いただく)B从A那里收到、得到……这种表达方式是接受者B作主语,授与者A作补语。

ⅰ「もらう」用于从平辈或社会地位相等的人、晚辈那里得到某物或主动要某物。

例1昨日、友達から手紙をもらいました。

例2牧野先生は李さんからお土産をもらいました。

/牧野老师收到了小李给他的土特产。

ⅱ「いただく」用于从长辈、上级那里得到某物或主动要求某物。

但是向他人讲述从自己父母、哥哥姐姐那里得到什么时,还是用「もらう」(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例3昨日山田先生から手紙をいただきました。

/我昨天收到了山田老师的来信。

例4誕生日の時、母からプレゼントをもらいました。

/生日时从妈妈那里得到了礼物。

覚えてください:若在句中是跟别人提起自己家人,即所涉及的授受双方是自己家人时,无论地位高低,只用「あげ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