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2“白山黑水”___东北三省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2“白山黑水”___东北三省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东北三省,被誉为“白山黑水”之地,这里的“白山”指的是长白山,“黑水”指的是黑龙江。
本节课将带领学生走进东北三省,了解其地理特征、自然资源以及人文景观。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展示了东北三省的美丽风光和丰富资源,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东北三省的独特魅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地理有一定的认识,他们善于观察、思考,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
但同时,他们对于东北三省的了解相对较少,对于一些具体的地理知识和现象还需通过课堂学习来逐步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自然资源以及人文景观。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热爱之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及地理特征。
2.东北三省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地理现象为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讨论话题。
3.准备好课堂用的地图和教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东北三省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东北地区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让学生回顾一下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状况。
3.操练(2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
例如:东北三省的地形对农业有什么影响?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什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寻找答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 6_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著 名的诗句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景 观的真实写照。那么北方有哪 些 自然特征和农业呢?这是我们本 节学习的内容。
大 河上下, 顿失滔滔……”这著 名的诗句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景 观的真实写照。那么北方有哪些 自然特征和农业呢?域有个初 步的感性认 识。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黄土地、黑土地 1.范围 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 北,东 2.地形 以 部为 3.气候 该地区主要气 候是 4.土壤 东北平原为 读图·析图 1、认真图 6-1-1,从图中找出: 学案展 示 ( 1 )主要山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 太行山、秦岭。 ( 2 )地形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辽东丘陵、山东丘陵。 ( 3 )河流:黄河、淮河、京杭运河、黑龙江、乌 苏里江、松花江、嫩江、辽河。 ( 4)海洋:渤海、黄海。 ( 5)国家:俄罗斯、蒙古、朝鲜、韩国、日本。 土地, 高原和 平原为黄土地。 气候,气候特征是 。 和 高原。 为主。地形区:东部为 平原和 平原;西 和 、 。 以东 以南, 以
2.写出下列山脉的名称:D E ;河流 F 为
两国的界河。 3.K 所代表的地形区是 物 熟 制 为 ,此地作 , 盛
F
D
A
K
C
B E
讨 论 合作探 究 一、问题引导 自学探究 讲解,组织 、引导学生 成 学能力, 学 案 鼓励学生勇 独 展示达 标 二、当堂训练 立 巡视 完 成 口头表达能 力与抽象、 概 括能力。 第二节 三省 总结拓 展 1 .说出东北三省名称的含义 ( 1) “白山黑水” ( 2) “林海雪原” ( 3) “北大仓” 2 .东北林区 评价学生,补充完善 系统知识 “白山黑水”——东北 于展示自我, 提高学生的 培养学生结 完 合课本的自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教学设计5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 “白山黑水” ——东北三省》是关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特点、自然资源、人文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内容通过介绍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等情况,使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了解了我国地理的基本格局,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有一定的认识。
但东北地区作为一个特定的区域,其地理特点、自然资源、人文特色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人文特色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讨论、探究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热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人文特色等。
2.难点:东北地区的发展优势和挑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东北地区的发展为例,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特点。
3.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东北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引导学生关注东北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人文特色等,使学生对东北地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东北地区的发展优势和挑战。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东北三省,素有“白山黑水”之称,是指长白山、黑龙江、松花江、辽河等水系所涵盖的区域。
本节课主要通过介绍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资源分布等方面,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东北地区的基本情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东北地区的特点相对较为复杂,涉及到资源、工业、农业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说出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资源分布等基本情况。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分析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东北地区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资源分布。
2.难点: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以及与地理位置、资源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东北三省的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东北三省的相关知识,准备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北三省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源,介绍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和人文地理特征(如人口、民族、文化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东北地区的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东北三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巩固。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东北地区的未来发展,如何发挥资源优势,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指出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范围,并归纳总结该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
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归纳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征,能够初步分析自然环境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3、在感知东北三省富有特色的文化过程中,学会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
【教学重点】1、运用东北三省地形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和河流,并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及山河大势。
2、运用图文资料说出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探究东北三省气候冷湿的成因。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东北三省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说出东北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归纳东北地区气候特征,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初步分析自然环境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读图分析法、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问题导学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东北三省的雪景视频+文字“如果说冬天也有故乡,那么它回家的路,应该是一直向北……”开门见山,同时通过雪景让学生初步感知东北三省不一样的气候。
自主学习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1、知组成:展示中国政区图,读图找出东北三省的组成——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2、明位置: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能够按照要求找出东北三省的位置位于我国东北部。
读中国政区图,找出东北三省的邻国——朝鲜、俄罗斯;邻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邻海——渤海、黄海。
和范围。
引导探究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征:1、地形和地形区:在“东北三省的地形”图上,找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东北平原,并概况本区地形特征——以平原、山地为主。
同时从山脉排列的马蹄形分析山脉分布的特征——“山环”。
2、河流:在“东北三省的地形”图上,找出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松花江、嫩江、辽河,并分析河流分布特征——“水绕”。
3、山河大势:观察山脉、河流和平原的分布特征,推出东北三省山河大势——“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4、气候:读“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图,引导探究:(1)知气温:a.读等温线,分析东北三省的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案(二)(新版)新人教版

教研活动记录
,
教研活动记录
自主备课记录
讨论补充记录
板书
设计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一、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发展条件
2、重要农作物及其分布
二、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教学反思
、
2、东北三省的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在全国、有重要地位。目前,东北三省形成了以、机械、化学工业为主导,包括煤炭、电力、建材、森林等工业部门的比较完整的
体系。
三、疑难探究
探究一:东北三省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
探究二:东北三省工业分布的特点。
五、教师小结
依据板书总结归纳。
六、巩固新知、学会运用
1、出示训练题、《基础训练》
三、出示自学提纲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东北平原北部地区开发较晚,人烟稀少,沼泽遍布,呈现“”的景象,历史上被称为“北大荒”。
2、如今“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这里盛产、粮食生产基地。
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1、东北三省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重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时间
地点
召集人
课题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课时
课时
(总第课时)
科任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东北三省农业、工业的发展状况,分析其优势条件与存在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本区工农业的学习,体会本区是北方乃至全国重要的地理区域。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看待工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培养学生全面看待事物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难点
重点:东北三省农业、工业的发展状况。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东北三省,被誉为“白山黑水”之地,是中国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课以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为教材,通过分析教材内容,可以发现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地貌、气候类型、资源分布以及人文地理特征等方面。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东北三省的独特魅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中国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等基本知识。
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进一步了解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资源分布以及人文地理特征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对东北三省的认识,增强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地貌、气候类型、资源分布以及人文地理特征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学会分析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东北三省的热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地貌、气候类型、资源分布以及人文地理特征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分析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东北三省的图片、地图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东北三省的地理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东北三省的地理特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东北三省的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准备相关的案例分析材料。
3.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东北三省的美丽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东北三省的地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地图、图片等资料,呈现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地貌、气候类型、资源分布以及人文地理特征等方面的知识。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东北三省,即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部,地势自南向北逐渐升高,南部为辽东丘陵,中部为松花江平原,北部为小兴安岭和黑龙江流域。
本节课通过“白山黑水”来介绍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地理分区,对中国的地理位置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具体了解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盲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地图等资料,深入了解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
2.培养学生通过地图等资料,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
2.培养学生通过地图等资料,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东北三省的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准备相关案例,用于讲解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东北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
2.呈现(10分钟)利用地图,呈现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如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
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东北三省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地图和所学知识,分析、归纳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介绍东北三省的一些典型地理案例,如东北平原的农业生产、长白山的天池、黑龙江的冰雪世界等,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课标要求●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
●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根据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地理差异。
■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指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
2.运用东北地形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说出东北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归纳其气候特征;说出东北气候的差异并分析说出这种差异的原因;说出东北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分析并表达东北三省自然环境的差异及原因。
■教学策略根据课标要求和知识特点,科学制定目标,准确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情景联想、资料搜集等感性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如《闯关东》影片,并以带领学生闯关东为线索设计本节课,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有关东北三省的图文及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给同学播放电视剧《闯关东》的片段,导入新课。
教师:电视剧所讲述的关东地区就是被称为“白山黑水”的东北三省,今天老师将利用两节课的时间和大家一起“闯一闯”这关东,看看那里的山山水水,感受一下那里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今天让我们“一闯”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好吗?学生:好!教师:让我们先看看东北三省的位置、范围和地形。
同学请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读课本14页的图6.11及本页的两段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这几个问题,有答案的同学可以在纸上或书上做出标记。
问题1:你能说出东北三省在我国的位置吗?问题2:你能指图说出东北三省的范围吗?东北三省指的是哪三个省?问题3:你能从地形类型、地形区、地势三个方面,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点吗?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先自己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将个人思考的结果同桌也就是师友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老师抽一定数量的同桌组合或叫师友组合,到前面指图交流各自对于不同问题的看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肯定、鼓励或纠正。
老师想重点纠正一个问题,那就是不少同学把东北三省的范围等同于东北平原的范围,其实我们看图,图中红线以内部分大致是东北三省的范围,蓝线以内大致是东北平原的范围,同学们能看出不同,在描述中就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啦。
学生:根据课堂交流情况,师友之间再进行交流,主要是学习较差的乙同学把自己对上述问题的理解,向学习较好的甲同学阐述一遍,甲同学对于乙同学的回答给予肯定、鼓励或纠正。
师友互助的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主要目的是通过师徒结对,让学困生也有机会、有兴趣参与到问题情景下的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同学们,如果我们冬天“闯关东”,一定要带足什么呢!对,衣服。
对于东北的气候特征,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了解过不少,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5页的文本内容及图6.13,结合你已有的知识基础,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4:东北三省气候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问题5:阅读教材图6.13,你能归纳出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吗?影响这种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问题6:阅读教材图6.13,你能归纳出东北三省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吗?影响这种分布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呢?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先自己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将个人思考的结果在同桌也就是师友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老师抽一定数量的同桌组合或叫师友组合,到前面指图交流各自对于不同问题的看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肯定、鼓励或纠正。
老师在这里要重点强调一下,部分同学对于主要原因的回答还有不确切的地方,影响气候的因素一般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而要回答原因则需要在因素的基础上解释清楚。
例如,东北地区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它的影响因素就是海陆位置,但是原因则是由于东南部地区距海近,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明显,所以降水多。
学生:根据课堂交流情况,师友之间再进行交流,主要是学习较差的乙同学把自己对上述问题的理解,向学习较好的甲同学阐述一遍,甲同学对于乙同学的回答给予肯定、鼓励或纠正。
师友互助的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主要目的是通过师徒结对,让学困生也有机会、有兴趣参与到问题情景下的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为了进一步巩固我们对于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理解,及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让我们完成课本16页的“活动”。
完成第1题前,老师先说一下雪期的计算方法:用12-降雪最初日期+降雪的最终的日期,例如漠河的降雪最终日期是6.14,最初的日期是9.7,雪期就是:12-9.7+6.14,结果为9个月零7天。
下面同学还以师友为单位,共同完成这个“活动”的三个小题。
由于这个活动有点难度,所以建议同学们师友合作逐一解决,也就是师友每完成一个题目就交流一个题目。
学生:根据老师的建议先自己查找并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将个人思考的结果同桌也就是师友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老师抽一定数量的同桌组合或叫师友组合,到前面指图交流各自对于不同问题的看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肯定、鼓励或纠正。
老师在这里要说的是,积雪的厚度不完全等于一个地区的降雪量,它的具体原因很复杂,所以我们初中生只要能围绕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大致分析出原因即可,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进一步探究。
【课堂小结】【课堂检测】1.读“东北山脉示意图”,回答问题:(1)图中三条山脉是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C.___________;它们之间的D为___________(地形区)。
(2)据图,说出东北地区的地势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图,回答问题:(1)图中,沈阳的气温大约在_______℃和_______℃之间,哈尔滨的气温在_______℃和_______℃之间,哈尔滨的气温比沈阳要____,请简要分析原因__________ 。
(2)图中,大连的降水量比长春多,下列关于原因的解释,你觉得最有道理的是()A.大连纬度低降水多,长春纬度高降水少B.大连离海近,夏季受夏季风的影响明显,降水量大;冬季空气湿度大,也容易形成降雪C.长春地势比大连高,降水少D.长春受冬季风的影响比大连大,所以降水少■课后探索问题:如果要求你分析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你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以今天学习的东北三省为例,说明如何分析。
第2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及已有的知识,说出东北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说出东北三省的商品粮在我国的地位及原因。
2.通过分析相关资料,说出东北平原北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原因及措施。
3.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及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特色,并从资源和交通上说出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4.通过读东北三省部分工业中心的工业结构图,说出其工业结构特点及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说出东北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2.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特色,并从资源和交通上说出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1.说出东北三省的商品粮在我国的地位及原因。
2.通过工业结构图,说出其工业结构特点及原因。
■教学策略根据课标要求和知识特点,科学制定目标,准确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情景联想、资料搜集等感性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如《闯关东》影片,并以带领学生闯关东为线索设计本节课,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有关东北三省关于农业和工业的图文及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给同学播放电视剧《闯关东》中有种田情节的片段,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东北地区气候很冷,那为什么当年有那么多的山东人,顶风冒雪地非要“闯关东”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大家能找到答案。
教师:同学们可以以同桌互议的方式,共同回顾一下,东北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同学:同桌相互交流,完成老师给的任务。
教师:同学们刚才回顾了东北地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从我的观察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不错。
下面同学们读一下课本“从‘北大荒’到‘北大仓’”这一个框题的课文及相关地图,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三省的作物熟制?在春秋季节,容易发生的灾害是什么?原因是什么?2.东北平原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从自然条件上说出原因是什么?3.东北平原由“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原因是什么?4.东北平原要停止开荒建立保护区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先自己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将个人思考的结果同桌也就是师友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老师抽一定数量的同桌组合或叫师友组合,到前面指图交流各自对于不同问题的看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学生以肯定、鼓励或纠正。
老师要重点强调一个问题,那就是任何时候,无论有何种需要都尽可能地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那样会得不偿失的。
学生:根据课堂交流情况,师友之间再进行交流,主要是学习较差的乙同学把自己对上述问题的理解,向学习较好的甲同学阐述一遍,甲同学对于乙同学的回答给予肯定、鼓励或纠正。
师友互助的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主要目的是通过师徒结对,让学困生也有机会、有兴趣参与到问题情景下的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为了进一步理解和巩固“东北地区的粮食生产”相关知识,让我们完成课本18页的“活动”。
第1项,“走访你所在地区的超市或粮油商店,调查粮油日用品有哪些来自东北三省。
”这一个活动内容已经在上周末布置给大家了,大家可以举手交流一下你调查的结果。
学生:东北大米、大豆、高粱、大豆油、玉米油……老师:第2项,可以比较一下“东北三省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和“东北三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思考并说明东北三省商品粮在全国的地位。
学生:说明东北三省的粮食产量远多于当地人的需求,有利于粮食商品化。
老师:第3项,可以围绕题目当中给出的条件,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来理解补充这些条件。
学生:根据老师的建议,先把题目当中给出的条件分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然后同桌也就是师友之间共同查找其它原因,进行交流。
从本题给出的条件来看,东北三省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自然条件有:①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②地形平坦,土地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