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源流
中国书法的源流

中国书法的源流
中国书法最早的形式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一种古代文字,起源于商朝初期的殷墟,成为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字体。
这种书写方式早在公元前2100年就已开始发展,并一直延续到公元前771年周王朝灭亡。
甲骨文成为了各种中国书法的基础形式,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接着,在汉代(公元前206年-220年)时期,隶书得以发展。
隶书是一种规范化的书法风格,它以的、狭身为基础,线条流畅,构图严谨,逐渐成为了官方文件的标准书写。
隶书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于书写宣传文书、祭祀文献以及纪念碑铭文等方面,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书法类型。
到唐代(公元618年-907年)时期,草书开始兴起。
草书是隶书发展而来的一种书法形式,它强调写者的个性和表现力,充满了自由和创意。
草书不经修饰,形态随意,线条细腻,在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在文化和艺术领域内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到了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时期,楷书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书写体,同时大篆也在继续发展。
楷书是中国书法的代表形式之一,它注重笔画的稳定和节奏,以及字符形状的严谨和规范。
此外,在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隶书和楷书的书法形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魏碑、金文、行书、章草等等,拓宽了中国书法的艺术领域。
综上所述,中国书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种书写风格得以发展表现。
甲骨文、隶书、草书和楷书等形式通过不断的演变和创新扩大了书法的领域,也让人们深刻了解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
秦汉文字书体源流考述

秦汉文字书体源流考述
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字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各种文字风格和书体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也对中国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秦汉文字书体源流的简单考述:
在秦代,统一了全国的文字,将六国使用的篆书统一整理为小篆,作为官方公布的规范书体。
秦代刻石是最标准的小篆书体。
另外,在秦代日常书写中,人们使用了一种比较草率的、体方笔直的篆书,这种书体已接近于隶书,被称之为秦隶,是民间日常使用的书体,也是小吏公文上奏所使用的书体。
西汉初年,在书法上仍沿袭秦代的传统,严肃庄重的宫廷器物铭文仍是沿用整饬规矩的小篆书体。
此外,在秦汉时期,还出现了隶书。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书写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不仅使文字书写更为便捷,也使文字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在秦代,隶书主要用于简牍和帛书,而在汉代,隶书则逐渐成为官方文书的主要书写形式。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文字和书体风格是多样且富有变化的。
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也为我们今天的书法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中国书法的源流

中国书法的源流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是中国古代智慧和艺术的结晶,承载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深受人们的喜爱。
中国书法源流源远流长,由于各个历史时期和地域的差异,书法艺术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书法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期的文字形式,起源于商代的龙山文化。
甲骨文的形态多样,线条简洁有力,具有一定的书法特点,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源头之一。
而金文则是战国时期的一种书写形式,其线条流畅而有力,具有一定的规范和美感,为后来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秦汉时期,隶书开始成为主流书写形式,成为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
隶书以其形态规整、较为规范的字形成为中国书法的经典之一,隶书的研究和发展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时期的隶书作品不仅在书法技法上有很高的水平,而且在艺术造型上也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隋唐时期,正书逐渐成为主要的书写形式,隶书逐渐式微,而行草、草书也开始兴起。
隋唐时期的书法家王羲之、怀素、颜真卿等人的作品成为中国书法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代表的行草书法艺术成为中国书法的一大亮点,其神韵和墨致成为后世书法家学习的楷模。
宋元时期,行草书风靡一时,成为主流书写形式。
苏轼、黄庭坚等书法家的作品成为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
他们的作品以笔墨意境和气韵生动而著称,成为后世学习的范本。
而元代的书法家王蒙、王实甫等人也在行草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为后世的书法艺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明清时期,隶、楷、草书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书法家赵孟頫、文征明等人的作品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清代的书法家王铎、纪晓岚等人也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的作品在传承了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又不断开拓创新,成为中国书法的重要代表。
近代以来,中国书法不断与外来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新的风格和特点。
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中国书法艺术发生了重大变革,提倡书法以自由发挥为主,注重个性表现,同时又传承了传统书法的优秀传统,形成了新的书法风格。
关于书法的经典好书

关于书法的经典好书关于书法的经典好书,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十本书籍:1.《书法四体源流》这本书是中国书法研究的经典之作,作者详细介绍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四种书体的发展演变历程,并通过篆刻、铭文等多个方面的考证,揭示了书法的起源和发展规律。
2.《书法的艺术与美学》作者从艺术角度探讨了书法的特点和美学意义,通过对字形、结构、线条运用等方面的分析,深入解读了书法艺术的内涵和审美价值。
3.《书法笔法技巧与实践》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书法的基本笔画和技巧,从用笔、运笔、布局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讲解,适合初学者学习书法基础知识和技巧的参考书。
4.《中国书法史》作者从古代到现代,全面梳理了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书法家及其代表作品,对于了解中国书法的演变和不同流派有很大帮助。
5.《书法名篇赏析》这本书收录了许多中国书法名家的作品,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赏析和解读,通过欣赏名家之作,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
6.《书法名家作品选》该书选取了众多书法名家的代表性作品,包括楷书、行书、草书等多个书体,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和评论,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书法艺术。
7.《中国书法史话》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生动讲述了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和演变特点,通过对书法家的传记和作品的介绍,展现了书法艺术的丰富内涵。
8.《书法技法与心得》作者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书法创作的技法和心得,分享了他对于用笔、构图、气韵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对于提高书法水平有很大帮助。
9.《书法艺术欣赏与鉴赏》该书详细解读了书法艺术的审美特点和欣赏方法,通过对名家作品的赏析和对比,引导读者培养对书法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10.《书法教程》这本书是一本实用的书法教材,包含了书法的基本知识、常用字的写法和练习方法,适合初学者系统学习书法的参考书。
以上是关于书法的经典好书的推荐,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书法源流十讲

中国书法源流十讲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源远流长。
本文将以《中国书法源流十讲》为题,详细介绍中国书法的起源、发展和流派等内容。
第一讲:甲骨文与金文中国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甲骨文与金文时期。
甲骨文是古代中国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一种文字,书写在龟甲和兽骨上。
而金文是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文字,书写在青铜器上。
这两种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书法的雏形。
第二讲:隶书的出现隶书是秦朝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字,其特点是笔画工整、结构严谨。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书法开始步入成熟阶段。
隶书的代表作品有《颜勤礼碑》等。
第三讲:楷书的兴起楷书是东汉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字,其特点是笔画简练、结构规整。
楷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书法进入了黄金时代。
楷书的代表作品有《王羲之兰亭序》等。
第四讲:行书的创作行书是东晋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字,其特点是笔画横劲、行云流水。
行书的创作,使中国书法更加丰富多样。
行书的代表作品有《张旭帖》等。
第五讲:草书的独特魅力草书是东晋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字,其特点是笔画激荡、奔放自如。
草书的独特魅力使其成为中国书法中独树一帜的流派。
草书的代表作品有《怀素草书千字文》等。
第六讲:隶变楷,楷变行隶变楷、楷变行是中国书法发展中的两个重要转折点。
隶变楷指的是从隶书发展到楷书的过程,楷变行则是从楷书发展到行书的过程。
这两个转折点,推动了中国书法的不断演变和发展。
第七讲:北方与南方的书法风格中国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北方与南方两种不同的书法风格。
北方书法注重笔画的刚劲有力,南方书法则注重笔画的柔美流畅。
这两种风格各具特色,互为补充,丰富了中国书法的内涵。
第八讲:篆书与隶书的复兴篆书是中国书法中最古老的一种文字,而隶书则是最早的正式文字。
在宋元时期,篆书与隶书得到了复兴与发展,丰富了中国书法的形式和风格。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赵孟頫的《洛神赋》等。
第九讲:书法与文化的交融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书法作品常常与诗词、绘画、篆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
第一讲中国书法艺术概述-中国书法源流浅析与书法艺术欣赏

与
书法艺术欣
第一讲古老的艺术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 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从甲骨文、金文演 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 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 散发着艺术的魅力,为一代又一代人们所喜 爱。
中国书法艺术概述
蔡襄(1012-1067) 《虚堂诗帖》 1048年 纸本 22.6cm X16cm
更文石虚释 要园枕堂文 夫肺竹永: 君渴簟昼 在厌生来 侧烦清风 傍热光长 。,。,
苏 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 本书卷为友人傅尧俞(1024--1091)书《前赤壁賦》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柯九思(1290—1343?) 字敬仲,号丹丘生,别号五云阁吏。 台州仙居人(今属浙江省)。
题赵孟頫补书唐人临王右军瞻汉二帖
鲜于枢(1246-1302)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渔阳( 今北京蓟县) 人。 《书苏轼海棠诗卷》 纸本34.5X584cm 1301年大德五年书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作 品
欣
赏
顺 治
康 熙
雍 正
乾 隆
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足迹,我们可以清 淅地看到他与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 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中国 书法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 宝。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 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高级艺术的特征。 书法艺术在群众中以逐步普及,也愈加 受到大家的青睐。
现仅存清代何绍墓剪裱孤本传世,册后残缺。据传已流入日本。
张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 《草书古诗四首》(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颜真卿《湖州帖》(宋仿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 纸本 纵27.6厘米 横50.2厘米
中国书法源流十讲

中国书法源流十讲第一讲:中国书法源流概述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备受世人推崇。
它起源于古代的甲骨文、金文,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本讲将概述中国书法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
第二讲:甲骨文与金文甲骨文是中国书法的鼻祖,金文则在甲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本讲将详细介绍甲骨文和金文的源流、特点及代表作品。
第三讲:秦汉至南北朝隶书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本讲将介绍隶书的起源、演变过程及其在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代表作品。
第四讲:魏晋至南朝草书草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讲将介绍魏晋至南朝时期草书的发展历程及其代表作品。
第五讲:唐代楷书楷书是唐代最为流行的书法形式之一,其风格端庄、工整,为后世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讲将介绍唐代楷书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第六讲:宋代瘦金体瘦金体是宋代独特的书法风格,其字体瘦劲、挺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本讲将介绍瘦金体的特点、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第七讲:元明行书行书是元明时期流行的书法形式之一,其风格流畅、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本讲将介绍元明行书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第八讲:清代楷书清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期,其楷书风格端庄、雄浑。
本讲将介绍清代楷书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第九讲:民国草书民国时期,草书在中国书法界再度兴起,其风格豪放、奔放。
本讲将介绍民国草书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第十讲:现代书法与传承现代书法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它既继承了中国传统书法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讲将探讨现代书法的特点、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同时强调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对于推动中国书法艺术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书法的源流

中国书法的源流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由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一直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瞩目和喜爱。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其源流可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在历经数千年的演化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和独到的审美风格,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
本文将就中国书法的源流进行简要的介绍,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艺术的精髓。
中国书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商代和西周时期使用的一种文字形式,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内容多为卜辞和记录事物。
甲骨文字形体遒劲有力,笔画简练,书写工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书法的雏形。
而金文是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使用的一种文字形式,其形体更加规整和工整,书写时使用的刻刀刀法十分精湛,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这些古代文字形式的书写,为中国书法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范本,奠定了中国书法发展的基础。
在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中,隶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篇章。
隶书是中国古代文献上的一种书体,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成熟于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书体之一。
隶书以篆书为基础,形体规整,笔画多变,极富书法韵味。
隶书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书法的表现手法,也为后来的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楷书是中国书法的主要书体之一,也是最为广泛应用和流传的一种书体。
楷书的形成和发展,主要起源于汉代,成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楷书笔势端庄沉稳,笔画规整工整,书写端正规矩。
楷书被誉为“书法之正体”,在历代书法名家中得到最为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楷书的规整和工整,不仅适合于书写文人墨客的文章诗词,也适合于日常书写和印刷排印,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崇。
行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草书书体,相对于楷书而言,行书显得更为随意和自由,笔势流畅,气势磅礴,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行书起源于东汉末年,成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历代书法家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國書法源流商代的書法藝術清光緒年間,河南安陽西北小屯村一帶,農民在田間耕種,經常翻出許多已經石化了的龜甲和獸骨。
這種骨化石能夠入藥治病,中醫叫做「龍骨」。
其中有許多骨片上列有文字。
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這種龍骨被北京國子監祭酒金石學家王懿榮發現了,此後開始搜求。
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人侵北京,王懿榮投池殉難。
王氏所收的甲骨轉到劉鶚手中。
又經羅振玉的支持,公元1903年劉鶚出版了《鐵雲藏龜》。
此書一問世,很快引起學術界重規,先後有許多學者對甲骨文字做了研究。
因為出土於安陽,所以稱為「殷墟文字」,或叫做「殷契」。
內容以占卜為主,又稱為「卜辭」,但是不盡切合,因為其中還有記事文字,所以名為「甲骨文字」。
甲骨文字屬於篆書的前身原形,一般字形較長,上下舒展,結字長短大小不拘。
通篇或疏朗,或密結,饒有古趣。
它已經成了書法家專門研究的一種字體,於今雖然已經沒有實際應用價值,但作為一種法書藝術,仍然是很珍貴的。
周代的書法藝術籀文是周時通行的文字。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中說:「(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
」籀是人名,太史是官名,所以大篆叫作「籀文」、「史書」或「史籀」。
大篆十五篇在當時是一種教科書,如今之識字課本。
金文是商周時期刻鑄於青銅器上的文字,古代稱銅為金,所以名為「金文」。
青銅器的名目繁多,有禮器、樂器,有權量,有錢幣,有符璽,有服飾御器,有兵器等,上面都可以有文字;當時樂器以鐘為代表,禮器以鼎為代表,因而這種文字也稱為「鐘鼎文」。
西周是我國上古文明興盛時期,把鼎彝作為國家的重器、立國的標誌,即始於此。
由於刻鑄技術不同,文字型體自然也不同,在重器上刻鑄文字,比在甲骨上卜刻文字隆重而嚴肅,藝術表現高出許多,古拙、肅穆、豐茂,具有相當的藝術魅力。
籀文與金文都屬於大篆,無論是凝重古穆,還是疏朗娟秀,均有一種莊嚴敦厚之氣。
這種古典雅致的韻味,開後世書法藝術「金石氣息」的淵源。
戰國時期的書法藝術石鼓刻石文字,是我國現在所能看到最早石刻。
儘管或說是周宣王時物,或說是周成王時物,但近人考為秦物,以它與周時金文相較,成熟程度較高。
石鼓共十件,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上面分刻四言詩句,記述國君遊獵的情況。
唐初發現於陝西鳳翔。
據推算,石上原文可有700餘字;但幾經滄桑,屢遭殘損磨滅,現僅存270餘字了。
石鼓上的字,固與金文不同,但就其格局體勢來看,仍屬大篆一系,十分嚴謹,似顯現了秦篆端倪。
在秦統一全國之前,還留下了一些手跡,如簡、牘、繒書,也有用朱色寫在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
從這些朱墨字跡上,可以看到當時已有了方便的筆、墨、朱,也可以看到小篆與古隸的形成是其來有本。
可見我國書法藝術的變革,是歷代祖先自覺的追求,智慧的結晶。
秦代的書法藝術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中央集權,推行「書同文」,釐訂規範文字,對書法藝術的發展立下歷史性的功績。
秦統一全國後,趙高撰《爰歷篇》,胡毋敬作《博學篇》,李斯著《倉韻篇》,在大篆的基礎上,依照易於辨識,利於書寫,尤其便於推行的原則,製成了不失形意而規範統一的「秦篆」。
為了區別於大篆而謂之「小篆」,由於推行者及書寫者是李斯,也稱「斯篆」。
始皇曾巡狩各地,所到之處常刻石為誌,所書文字多出李斯之手。
他的字瘦硬婉通,號為「玉箸篆」,是小篆的正宗。
著名的刻石在泰山、嶧山、琅琊、芝罘、碣石、會稽,共六處,其中琅琊、泰山兩處原石猶存,但餘字已不多。
泰山刻石雖已殘損,但體型格局確是可信原物,是秦篆的典型。
秦政雖然制定統一規範的「小篆」,但沒有把前此各種字體盡行廢毀,當時有所謂「秦書八體」。
關於隸書,早在秦時已具備雛型,故雖有「秦篆」、「漢隸」之說,其實指的是每一時代的代表字體,並非指的字體開創。
據載,秦時有吏程邈,因獲罪被關押在雲陽的獄中;他深感小篆書寫困難,潛心改革,而創作出一種便於書寫,非當時正式使用的字體,謂之「隸書」或「佐書」。
從大篆而小篆,表面看來只是為求實用而改革的字體,其實在藝術發展上,可顯示我國漢字的藝術素質,從錯落到嚴整,從鬆散到對稱平衡,從規範到蕭疏、從圓轉到方折,秦代可說是我國書法史上開始走上繁榮的時代。
漢代的書法藝術兩漢四百餘年間,書法藝術形成一個史上空前、並且後世也難以再現的繁榮局面。
在這個時代,漢字的各種字體都一起面世了,大篆、小篆仍然時有所見,隸書正興,成為一代字體的代表,漢簡、章草、今草是通行手書,甚至行書、楷書也萌芽了。
在字體方面,此後就沒有再出現過什麼新字體,只是在原有基礎上更加成熟與規範化。
漢代的字體雖然繁複紛呈,但當時通行字體的代表仍是隸書。
它加強了由圓轉為方折的變化,把簡帛中的波磔充分發揮,使隸書得以定型,甚至成為「入仕」的標準。
字體的形制既定,但每人的書寫不一,為建立一個規範標準,而刊石入碑。
樹碑的極盛時期是東漢桓、靈之際。
為了書寫便捷「赴速急就」,草書應運而生,隸之草謂之「章草」,楷之草謂之「今草」。
「草聖」是張芝。
東漢末年,又出現行書,書法藝術如此繁榮與當時造紙業的興盛、書法理論的發展有關。
魏晉時代的書法藝術在隸書的原型上,融進一些簡書、草書的筆法,加以淨化、規模化,便是楷書的模型。
楷書雖然萌生於漢末,但鍾繇《宣示表》《力命表》的小楷,卻是當時楷書的代表。
這時候王羲之(公元303∣361年)的《十七帖》為今草以「簡約」為法的典範,展示了高度抽象的藝術價值。
王羲之最大的貢獻是把行書推到成熟高峰。
羲之的兒子獻之,在他父親的藝術創建中,曾提出了權衡抉擇明智的敦促意見,他的藝術實踐也有很高的成就。
所以,每提到行書,必然提到他們父子,世稱「二王」。
《喪亂帖》可視為行書的典型。
歷史上,凡是藝術達到高峰的時代,理論也必有相應的高度。
這表明書法藝術家的成就是一種自覺的追求。
魏晉時代在行、草書上的成熟,與當時理論的成就是完全一致的。
南北朝的書法藝術自公元420年劉宋滅晉開始,至公元581年隋朝統一立國,南北朝對峙告終,中間一百六十年,隨著文化藝術的繁榮,書法也與之俱興。
由於南朝因襲晉制,禁止立碑,因而刻石較少;北朝已開此禁,摩崖、碑銘、造像記等頗多。
然而,碑銘之禁興,自漢以來時有變化。
晉人為了永祀先祖,已採用地下形式,至南北朝則墓誌大興,這部分幾乎是南北朝時期書法藝術的主體。
南朝的名蹟最著名的是「二爨」,即《爨寶子碑》、《爨龍顏碑》,碑上的字是楷書,還有隸書餘意。
梁時一通《瘞鶴銘》,字勢奇峭飛動、豐姿飄宕。
南朝的墨蹟主要宗承二王遺緒,王僧虔(羲之四世族孫)父子的《諸公帖》,均為翰札中精品。
當時的「寫經」,更表明一般人書寫能力的提高。
在北朝則是碑刻達到空前繁盛,地上有碑銘、摩崖、造像記、刻經;地下埋有眾多墓誌。
豐富多采,格調高雅形質樸茂,在書史上放出燦爛的光輝。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一時蔚為文化中心,不久開鑿龍門石窟,雕佛像、刻題詞,形成龍門石窟文化勝地。
龍門二十品中以《魏靈藏》最為典型。
摩崖以《泰山經百峭金剛經》最著,字徑二尺,滿布河床石坪,洋洋灑灑,很是壯觀,為山河增秀的藝術效果。
立於地上的碑刻以《張猛龍碑》最突出,有人稱為「魏碑之王」。
墓誌銘是這一時期保留下來最多的書蹟,遠比地上諸碑豐富,各懷異韻,孳方同馨。
此時也有一些隸書刻石,皆承魏晉時風,已無漢碑遺意,當時一些寫經墨蹟,如《華嚴經卷第四十一月》等,可以看出那時用筆多取露鋒,與魏碑石刻用筆一致,可見碑刻皆失筆意之說未必盡是。
隋唐五代的書法藝術隋朝自大業六年開始科舉取士,書寫成為品評優劣的一項重要標準,於是規範化的要求便被提到日程上來。
從當時眾多石碑可以看出前朝書家的個人特色已漸趨於淡化,而統一工整的格局逐步形成。
如果說「唐人尚法」,而隋則是這種趨向的開始。
隋時墨蹟傳留不少,大都真實可信,所以極為寶貴。
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禪師,曾寫《千宇文》800餘本,至今仍可從中尋其筆意。
到了唐朝,太宗酷愛書法,政府設置書學,立為專科。
其初書風尚有六朝及隋的氣息,而後便形成鮮明的唐人法度。
唐初歐、虞、褚、薛四大家成就最高,特別是歐陽詢《九成宮》,用筆結字法度嚴謹,歷來被認為是楷書的法則。
爾後,卓有成就的是顏真卿,他的字結體豐偉,氣勢豪壯。
中晚唐柳公權的楷書也足為代表,其字堅硬剛銳,露鋒而不失凝重。
自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尊魏卑唐以來,唐楷被貶為「館閣」之濫觴,其實未免冤枉。
循規入矩、力建法度,始自於隋。
至唐,歐、虞、褚、薛、顏、柳,面貌各異,正是對隋法的突破。
唐朝的行書是繼晉以後另一個高峰。
太宗世民對王羲之奉若聖明,大開書壇崇王之風。
尤其主張行書入碑,《晉祠銘》、《溫泉銘》便開先例。
因此,唐人無不於行書上下功夫。
李邕的《雲麾將軍李思訓碑》,懷仁集王《聖教序》,顏真卿的《祭侄稿》,都是一時之選。
唐時對草書也極重規,建弘文館,並刻製王羲之《十七帖》,立下標準草法,也推動了爾後的發展。
孫過庭的《書譜》,張旭的《古詩帖》,懷素的《自敘帖》,都是唐時草書發展的代表。
自公元907年唐終,至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前的五十多年,又是一個分裂動盪的時期,史稱為「五代」。
但在文學、繪畫方面藉唐之遺風竟有斐然可觀的成就。
當時書法成就最為突出的是楊凝式,他的《韭花帖》,蕭散有致,意態雋雅,極為書家們所稱道。
隋是唐的前奏,五代是唐的遺緒;可以說唐由隋的發展開拓,又居於五代的先導。
在書法史上確實是一個豐富繁榮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