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春之歌》(OP.62之6)的结构特点
《春之歌》简介

《春之歌》简介《春之歌》是浪漫主义作曲家门德尔松的一首抒情钢琴小品,选自门德尔松的钢琴曲集《无词歌》,是该曲集中较著名的一首。
除钢琴独奏外,这首乐曲还被改编成小提琴等器乐独奏以及管弦合奏,深受人们喜爱。
作品为A大调,2/4拍,再现单三部曲式,曲式结构为A+B+A’。
优雅的小快板,具有带伴奏的独唱曲特点,乐曲如春天里和煦的阳光、绚丽多彩。
全曲始终涌动着分解和弦式的小琶音音型,如涓涓溪水、潺潺而过,有规律的和弦脉动,加强了乐曲的流动性,从而活跃的情绪。
其间又隐隐透出一丝淡淡的甜蜜哀愁,被一群群环绕身边的装饰音点缀,更烘托出春天的美好意境和蓬勃生机。
乐曲没有引子,一开始就呈现出主题。
音乐没有激励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发展变化,在丰富多彩的伴奏音型衬托下,奏出既优美而有赋予歌唱性的主旋律。
A段:A大调,抒情甜美,线条简单,结构清晰,速度平稳,音乐风格温文尔雅、纤细而富有诗意。
半音上行的音型和带有推进感的附点节奏使乐曲旋律具有流动的歌唱性,流畅而富于动力,清新、明亮,宛如春风吹拂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充满喜悦。
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B段:像是和煦的春风迎面吹来,似灿烂的阳光铺面大地,使人们感到无比欣悦。
随后乐曲转到E大调上,使曲调显得更加清新动人,形成调性的对比。
随着旋律的发展,音乐推向高潮。
在第二段和再现部之间出现了相当于连接部的乐段,没有明确的旋律,而是经过的、过渡的特点,形成离调模进,调性由E大调—#f小调—A大调—b小调—D大调,最后回到主调A大调。
门德尔松在调式的运用上,像其他浪漫主义作曲家那样,大小调式交替被大量运用。
A’段:在乐曲的结尾再现了主题旋律的明媚和激动兴奋的心情。
最后在寂静安详的气氛中,音乐渐渐的弱了下来,使人沉浸在一种意犹未尽,意喻深远的春色之中。
再现部中采用了扩充形式,补充再现了第二段的材料,致使结构扩大形成戏剧性的高潮。
体现了曲式上的贯穿发展和结构上的平衡美感,从而丰富了这种歌唱性钢琴小品的音乐魅力。
门德尔松《春之歌》分析

门德尔松《春之歌》分析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是18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著名音乐家之一,他运用他卓越的功力和音乐理论创造出众多音乐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春之歌》。
这首歌曲以自然的、鲜明的节奏和旋律塑造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春季景色,表达了春天的活力和温柔。
门德尔松在创作《春之歌》时,他首先从独特的声学理论出发,研究了各种技法,以便将旋律和节奏融合在一起,营造出浪漫的、轻快的气氛。
他还把布鲁内尔的现代声乐理论引入其中,使用扩大和缩小的音乐特征,以及多种多样的技法来描绘春季的色彩和气息。
同时,他还将意大利、法国浪漫音乐的影响引入到作品中,为其蒙上了一层迷人的外衣。
《春之歌》是以舒缓、明朗的旋律和节奏创作而成的一首歌曲,它传达出了春之欢乐的歌曲。
从乐器上来说,它以钢琴为主,配以长号群、小提琴群、巴松管群和柴可夫斯基的精致乐器,突出了音乐的空灵感,也表现出了春日的自由和活力。
此外,门德尔松运用了复调结构来增强旋律的节奏,以唯美的旋律营造出春季柔和的景色,表现出凉风拂面的春之气息。
他还把奥里瓦尔德和贝多芬的抒情理论引入,使用多种铺陈和递进等技巧表现出完美的旋律,以表达春季暖暖的阳光和明媚的色彩。
最后,《春之歌》也极具创造性,运用了复杂的组合技巧,破坏了传统的节奏,强调了抒情性。
它不仅是一首花开满园的春天音乐,还表达了门德尔松对自然充满热爱和对艺术的热情,受到了广大歌迷
的追捧和喜爱。
以上,就是关于《门德尔松《春之歌》分析》的全部内容,《春之歌》是门德尔松以浪漫主义为主题,用当时最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创造出的一首艺术音乐,它在古典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细腻的旋律、技巧精湛的节奏构成、多彩的乐器组合,都彰显了作者的高超天赋。
《春之歌》曲式分析报告

《春之歌》曲式分析报告《春之歌》是一首音乐作品,该作品采用了二重奏曲式,即由两个主要主题的交替出现组成的序列。
该曲式在古典音乐中被广泛使用,既可以表现欢快轻盈的氛围,也可以表现深情激越的情感。
在该曲目中,二重奏曲式与和声、节奏等元素相互作用,以营造出一个春天的场景,让人耳目一新。
整首曲子由A、B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其中A部分是由A1、A2、A3三个小部分组成的序列,B部分是由B1、B2、B3三个小部分组成的序列。
两部分主要通过不同的曲调来区分,呈现出富有层次感的效果。
A部分的A1段是先以8度的重复音符带入,接着出现了明快的主旋律,以传统的三段式进行调式进行。
节奏轻盈活泼,以3/4的拍号为主,让人迅速进入春天的氛围中。
A2段呈现了一种轻盈、优雅的氛围,它是由低音和高音的对位所组成。
在这个主题中,演奏者通过速度的快慢、音符的长度和力度等手段表现出主旋律和伴奏的差异感。
A3段出现了简洁的主题,原声部和伴奏部之间相互呼应,增强了整个章节的紧凑感。
该部分主要演奏了B小调的旋律,让人听起来更加深情。
B部分的B1段是以温柔缓慢的节奏引入的,感觉像春雨飘落的气氛。
在这个部分中,原声部与伴奏部分别发挥自己的主题,而伴奏部分则采用了绵长的和弦进展和特有的节奏感。
B2段以快速的节奏和热情洋溢的旋律为特点,旋律的发展起伏很大,展现出春天的繁荣和活力。
同时,在这个部分中,将弱拍的强度加强,增强了曲目的动感,为整个曲目增加了更多热情的元素。
B3段进一步表现了春天的活力和欢乐氛围,演奏者通过加快速度和力度的变化,表现出整个曲目的高潮部分。
最后,主题的重复和和弦的渐弱让整个曲目的节奏逐渐缓慢和减弱,在和声和节奏的交响中,完成了这首《春之歌》。
综上所述,《春之歌》采用了二重奏的曲式,结合了各种元素的配合和协调,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
它以生动自然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春天独特的氛围和情感,让人们感到无限温暖、舒适和愉悦。
《春之歌》作品分析教程文件

《春之歌》作品分析费利克斯.门德尔松(1809-1847),出生于汉堡,是德国作曲家,与舒曼同为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
门德尔松的音乐活动是多方面的,他首先作为一个钢琴演奏家受到欢迎,后来他担任一些歌队和乐队的指挥,并开始进行创作。
1843年他创建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对德国的音乐艺术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门德尔松的作品以管弦乐为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仲夏夜之梦》序曲、《苏格兰交响乐》和《意大利交响乐》。
作为当时著名的钢琴演奏家,门德尔松也写了许多著名的钢琴曲。
《无言歌》便是其突出的代表,这48首短篇钢琴曲感情丰富细腻,形象具体真诚,形式简洁完美,手法朴素且极富于歌唱性。
因此非常受广大市民的欢迎。
尽管门德尔松的作品不像贝多芬那样充满时代的气息,但他在创作中保持了严肃的态度,在尊重古典传统的同时,丰富了创作题材,完善了表现形式。
他的作品把浪漫主义的特点与古典主义的特点交织在一起,既带有古典主义作品的严谨逻辑性,又带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性格。
创作风格素以精美、幽雅、华丽而著称,被誉为浪漫派作曲家中的抒情风景画大师。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门德尔松被认为是继贝多芬之后欧洲最伟大的音乐家,他的作品长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对德国、捷克以及斯堪的那维亚的民族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门德尔松的主要作品有:五部交响曲(以《第三(苏格兰)交响曲》、《第四(意大利)交响曲》最著名)、七部序曲(以《仲夏夜之梦》》、《芬格尔的洞窟》最为著名)、《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合唱作品有清唱剧《圣保罗》、《耶利亚》、《耶稣基督》、9首诗篇歌、9首经文歌;戏剧音乐有歌剧、戏剧配乐;室内乐二十余首;钢琴作品有随想曲2首,前奏与赋格6首,无词歌6首。
管风琴作品9首以及几十部歌曲与主调合唱曲。
《春之歌》,选自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曲集《无词歌集》(作品第62号),A大调,4/4拍。
本曲为门德尔松创作的所有"无词歌"中最为著名的曲子,不仅用于钢琴独奏,还被改编成管弦乐曲以及小提琴和其它乐器的独奏曲而广为流传,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曲式分析门德尔松

曲式分析《春之歌》——门德尔松《无词歌》第30首●定义:这是一首浪漫主义作家门德尔松的标题性抒情钢琴小品,A大调,4/4拍,典型的展开中段的三段式,再加上一个较长的结尾。
中段处理方式为整体的基本节奏保持。
●其结构图如下:A15 B20 R e14 A’22 C oda19 a8 + a`7 11+3 a8 + a`7 +扩充8 11+ 4+ 补充4 A AE A A A●具体分析:α材料是主题句旋律下行走向为其特点,β材料是上方旋律级进和下方扬抑格节奏组合为其特点。
为A段,1—8小节为主题句标记a,是以半终止结束的。
主题圆润而洒脱,富于弹性,营造了一种淳朴而富于诗情画意的完美境界。
a`为后7小节,结束于A大调的主和弦上。
B段,展开性中段,从两方面进行展开:①调性,从A大调转到E 大调。
一直到B段结束。
②材料,两种材料结合。
B段前四小节和后8小节多是以α材料的下行为主,但β材料的扬抑格节奏没有变过。
这是个较长的连接句,是用β材料写成的,每片段的旋律多是围绕着“E”音进行的,构成E大调亦即A大调的间断的属持续音,为A大调再现作准备。
前11小节多是受β材料影响,多是高音区多以级进为主,低音区一直保持最初的节奏没有变。
后3小节变成高声部右手独奏,以6 1 3的分解织体结束,力度变逐渐变轻。
为再现段的第一个旋律和弦一致。
因而很顺畅的进入再现段。
A`段是变化再现。
跟呈现段不同的是第一句开头加里了个弱起的属音。
第二句的前六小节是和呈现段的第二句一样,发展到第7小节的时候,用了个属和弦,再加了8小节的扩充,但也是用α材料的下行特征来模进B段后8小节,演奏力度上越来越弱。
尾段的写法则与连接句的写法极为相似,也是建立在β材料的基础上发展的,只不过他是建立在主调和弦上的。
还加了4小节的主和弦补充,给人以余音缭绕的感觉。
总结:乐曲开始是优美的小快板,高声部流畅、欢快,富于歌唱性,表现了春光明媚、百花盛开的春天景色。
乐曲的中低声部伴奏部分,烘托出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音乐形象.中段音乐在前面的基础上旋律起伏较大.伴奏色彩较为柔和.经过一段华彩乐段后,乐曲进入第三段音乐。
门德尔松《春之歌》分析

门德尔松《春之歌》分析作者:付婷婷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7期【摘要】门德尔松是十九世纪的重要作曲家,创作了许多重要的作品。
本文对门德尔松的作品《无词歌》中的《春之歌》进行简要解析。
【关键词】门德尔松;和声;曲式中图分类号:J6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075-01门德尔松全名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第(1809—1847),他是一位作曲家、指挥家,也是一位钢琴家,出生于柏林的显贵人家。
当时的柏林虽在音乐方面比较保守,但却是十分重要的政治与经济文化中心。
门德尔松从小便受到了很好的人文教育,并跟从作曲家卡尔·弗里德里希·侧尔特学习音乐。
门德尔松一生创作了许多钢琴作品,例如钢琴奏鸣曲、变奏曲、特性乐曲、无词歌等等。
而本文所要讲的《无词歌》总共分为八卷。
第一卷op19b创作于1829年到1830年;第二卷op30创作于1833年到1834年;第三卷op38创作于1836年到1837年;第四卷op53创作于1839年到1841年;第五卷op62创作于1842年到1844年;第六卷op67创作于1843年到1845年;第七卷op85创作于134年到1845年;第八卷op102创作于1842年到1845年。
这首《春之歌》是门德尔松《无词歌》中的第三十首作品,作品号为:op62.no6。
也就是说是第五卷的第六首作品。
《无词歌》是门德尔松的原创,这个称谓在他给姐姐范妮的信中已经提到,且在早期的创作手稿上也有这个称谓。
F.E.科尔比将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分为了三种基本类型:独唱歌曲与钢琴伴奏、带钢琴伴奏的二重唱,以及更加复杂的无伴奏四部合唱。
第一种独唱类型最为普遍:抒情旋律与伴奏相结合;另一种类型是二重奏例如op38.no4;第三种类型旋律以和弦的方式呈现并配以伴奏,例如op85.no5,op102.no2,op102.no6。
《春之歌》作品分析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1809-1847 ),出生于汉堡,是德国作曲家,与舒曼同为德国浪漫主 义音乐的杰出代表。
门德尔松的音乐活动是多方面的, 他首先作为一个钢琴演奏家受到欢迎,队和乐队的指挥,并开始进行创作。
1843年他创建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 对德国的音乐艺术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门德尔松的作品以管弦乐为主, 是《仲夏夜之梦》序曲、 《苏格兰交响乐》和《意大利交响乐》。
作为当时著名的钢琴演奏家,门德尔松也写了许多著名的钢琴曲。
《无言歌》便是其突出的代表,这48首短篇钢琴曲感情丰富细腻,形象具体真诚,形式简洁完美,手法朴素且极富于歌唱性。
因此非常受广 大市民的欢迎。
尽管门德尔松的作品不像贝多芬那样充满时代的气息,但他在创作中保持了严肃的态度, 在尊重古典传统的同时, 丰富了创作题材,完善了表现形式。
他的作品把浪漫主义的特点与古 典主义的特点交织在一起,既带有古典主义作品的严谨逻辑性,又带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性格。
创作风格素以精美、 幽雅、华丽而著称,被誉为浪漫派作曲家中的抒情风景画大师。
在很长 一段时间里,门德尔松被认为是继贝多芬之后欧洲最伟大的音乐家,他的作品长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对德国、捷克以及斯堪的那维亚的民族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门德尔松的主要作品有:五部交响曲(以《第三(苏格兰)交响曲》、《第四(意大利)交响曲》 最著名)、七部序曲(以《仲夏夜之梦》》、《芬格尔的洞窟》最为著名)、《e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合唱作品有清唱剧《圣保罗》、《耶利亚》、《耶稣基督》、9首诗篇歌、9首经文歌;戏剧音乐有歌剧、戏剧配乐;室内乐二十余首;钢琴作品有随想曲2首,前奏与赋格6首,无词歌6首。
管风琴作品9首以及几十部歌曲与主调合唱曲。
后来他担任一些歌 -莱比锡音乐学院,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春之歌》,选自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曲集《无词歌集》(作品第62号),A大调,4/4拍。
本曲为门德尔松创作的所有”无词歌"中最为著名的曲子,不仅用于钢琴独奏,还被改编成管弦乐曲以及小提琴和其它乐器的独奏曲而广为流传,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钢琴曲春之歌推荐

钢琴曲春之歌推荐钢琴曲《春之歌》的简介“无词歌”亦称“无言歌”,是门德尔松首创的一种小型器乐体裁,大部分由歌曲似的旋律及简单的伴奏所组成。
这种方法为的是使旋律能在一定音型的伴奏下表露无遗。
而且,无词歌的旋律不一定非得象歌曲一般,被限制在一定的音域之内,而可以稍稍宽广一些。
门德尔松一生总共创作了四十九首无词歌,大约创作于1830至1845年间,分为八集出版。
钢琴曲《春之歌》的特点这首被冠以《春之歌》标题的无词歌具有流水般轻柔的浪漫旋律,使听众沉醉于快乐的气氛中。
曲式虽单纯,但十分巧妙地应用了装饰音,从而利用钢琴创造了漂亮效果,由此我们不得不对门德尔松的天才发出赞叹。
在伴奏与踏板的关系中,也显示出浪漫主义时代的钢琴音乐特色。
钢琴曲《春之歌》的作者简介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Jakob Ludwig Feli 某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1847),德国犹太裔作曲家。
为德国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作品以精美、优雅、华丽著称。
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Jacob Ludwig Feli 某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年2月3 日出生于汉堡一个犹太家庭。
祖父是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Moses),父亲亚伯拉罕(Abraham)是成功的银行家,费利克斯在养尊处优又有文化修养的环境中成长。
母亲利亚(leah)是钢琴家,他的钢琴启蒙课就是母亲教的。
姐姐范尼·卡西里(Fanny)(1805—1847)是一位在钢琴和作曲方面的可造之材,而且是费利克斯珍贵的挚友。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是钢琴神童,9岁就开始公开演奏,10岁时就为《诗篇19》谱曲,12岁已写出一首钢琴四重奏(op.1),14岁组织自己的私人乐队,16岁发表第一首杰作《弦乐八重奏》,17岁时完成了《仲夏夜之梦》序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rthern Music 105
2017年第5期(总第317期)
北 方 音 乐
Northern Music
NO.5,2017
(CumulativelyNO.317)
门德尔松《春之歌》(OP.62之6)的结构特点
蓝洁莹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广东 湛江 524094)
【摘要】门德尔松是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抒情风景画大师”。
一生中创作了大量各种体裁的作品,尤其是他独创的“无词歌”钢琴曲集,对于标题音乐和钢琴作品的结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启示价值。
其中,作品《春之歌》(OP.62之6)以其淳朴、动听的旋律、简洁的音乐语言与严谨的结构为人们熟知。
本文以《春之歌》为例,探究作品的结构特点。
【关键词】门德尔松;春之歌;结构特点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德文: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是浪漫主义时期德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
作品集《无词歌》是其钢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共49首,结构短小、精致,旋律如歌唱般优美而流畅。
其中,《春之歌》(OP.62之6)以其别致而典雅的旋律最为人们所熟知,作品描绘的是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卷,音乐淳朴且富有诗意,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情感,流淌出对生命无限的热爱。
从主题旋律上的分析,不难发现,《春之歌》的结构为再现单三部曲式(A-B-A1),但是在门德尔松的笔下被赋予更深刻的内涵(此点后议)。
乐曲一开始就在高声部呈现出优美而富于歌唱性的主题,分解和弦式的琶音音型如同潺潺流水由此至终贯穿在中间的声部,低声部以八度的音程呈线条型的低音与高声部旋律相互呼应。
A段(1——15小节)由两个同首异尾的平行乐句构成平行乐段,乐句结构为8+7,非方整性结构。
主题句旋律以音阶式的级进与小跨度的跳进交替组合而成,乐曲开端的第2小节就由半音阶的推进出现乐段的第一次旋律高点,然后结合大附点的节奏型迂回下行,节奏上富于弹性和推动力,犹如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和声调性上,主调为A大调,旋律在第15小节由ii—V7—I 作原调的终止,为收拢性乐段。
B段(16——35小节)由两个对比乐句组成的对比乐段,乐句结构为12+8,非方整性结构。
B段的旋律是A段主题材料的引申发展,在原本A段上行的主题材料变为下行,在情绪上,表现出与A段截然不同的风格,如果说,A段描绘的是春天万物生机勃勃的激情,那么B段则描绘的是春天的柔情与委婉。
B段在27小节转到了主调的属调E大调上,属调所带来的不稳定与主调形成鲜明的对比。
B段在35小节完满终止后是一个14小节的连接,前4小节是对B段作一个补充终止,从39小节开始,通过一系列的转调模进引出再现部分,调性布局为:#f——A——b——D——A,相比较于A、B段,在和声调性上,此处的连接为作品丰富了色彩上的变化。
再现段A 1为动力再现,A 1段的第二乐句通过截取B段材料变化发展实现了A 1段的扩充,A、B段的音乐材料在再现段A 1段得到了统一。
全曲完整的曲式结构图如下:
表面上看,《春之歌》的结构为再现单三部曲式,但实际上,作曲家对该部作品的结构设计远没有那么简单,而是隐藏了更深刻的结构逻辑。
首先,作为单三部的展开段B段一开始的调性仍然为
原调A大调,并没有与A段产生调性上的对比,这并不是单三部曲
式的典型;其次,展开段B段的35小节在E大调上作该乐段的完满终止,这种封闭式的展开段在再现单三部曲式中也并非典型;再者,仔细观察发现,B段的c句是E大调,而A 1段再现中的c 1句回到了主调A大调,这恰恰体现的是曲式结构中的奏鸣原则——调性附和。
因此,《春之歌》的结构上还体现了无展开部奏鸣曲式的特点:
从图中可以看到,呈示部以双主题形式呈示,调性分别是A大调及其属调E大调,两个主题的调性在呈示部中对置而在再现部中得到统一,体现出奏鸣曲式的两大特征。
全曲只用一种音乐材料发展而成,简洁而集中,呈示部主、副部的两个主题的矛盾对比并不
强烈,结构较为规整,缺少继续展开的动力,因而省略了展开部,直接再现,使乐曲由始至终连成一体。
这部短小的钢琴作品,音乐语言清新典雅,和声简练,结构严谨,体现了再现原则与奏鸣原则相结合的组合,以奏鸣曲式的思维原则作为音乐发展的逻辑,同时保留了再现三部曲式大致的结构,门德尔松将两种曲式结构融合在一起的创作,使《春之歌》(OP.62之6)这部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更为丰富,更具内涵。
参考文献
[1]高佳佳.门德尔松《无言歌》曲式结构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04).
[2]高佳佳.门德尔松-无词歌分析与演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3]吕威霖.“小身材蕴含大智慧”——解析钢琴小品门德尔松《春之歌》之艺术特征[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院学
报),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