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无词歌》
门德尔松《无词歌》艺术特征与演奏分析

门德尔松《无词歌》艺术特征与演奏分析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是19世纪中期最具才华的音乐家之一,也是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包括交响曲、器乐曲、室内乐、合唱曲以及钢琴曲等。
其中,《无词歌》(Lieder ohne Worte)是他最为著名的系列作品之一。
本文将对《无词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奏进行分析。
《无词歌》是由八本筹划的钢琴独奏曲集合而成的系列作品,一共包含了八十六首曲子。
这个系列作品的特点在于每一首曲子并没有正式的歌曲文字,而是通过钢琴音乐的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门德尔松通过音乐语言的力量,将无形的情感和思考娓娓道来,让听众在纯粹的音乐中自由想象和联想。
同时,他采用了迷人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和精巧的结构,使每一首曲子都独具特色。
首先,《无词歌》的艺术特征之一在于门德尔松在曲调上的处理。
他巧妙地利用了不同的音阶、调性和节奏,创造出了丰富多变的旋律线。
有的曲子开头就展现了优美的主旋律,而有的曲子则通过富有节奏感的音符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这种巧妙的旋律处理使得曲子在整体上富有激情和韵律感,引起了听众的情绪共鸣。
其次,和声的运用也是《无词歌》的一大亮点。
门德尔松在曲子的和声处理上非常独到,他灵活地运用了不同的和声技巧,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效果。
有时他采用了简洁的和声进行,使曲子更加明快动感;有时他则运用了复杂的和声进行,使曲子更加深沉激情。
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和声动机的重复和呼应,使曲子的结构更加紧凑而有力。
最后,结构的安排也是《无词歌》的重要特征之一。
门德尔松通过细腻入微的结构处理,使每一首曲子都拥有独特而完整的形式。
他运用了复杂的对位技巧来增强曲子的层次感,运用了变奏的手法来增加曲子的变化性,使得整个作品在听众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无词歌》的演奏上,钢琴演奏家需要细腻地把握门德尔松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首先,要通过细腻的音色和技巧,演奏出激情和韵律感。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音乐特性探究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音乐特性探究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是19世纪著名的德国作曲家和指挥家,其作品涵盖了交响乐、室内乐、合唱乐和歌剧等多个音乐领域。
他的《无词歌》(Songs without Words)系列作为其钢琴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界享有广泛的声誉。
这一系列作品以其优美、抒情而又富有灵感的旋律,展现了门德尔松在创作上的独特之处。
本文将探究《无词歌》作品的音乐特性,并分析其艺术价值。
首先,门德尔松在《无词歌》作品中明显展现了他对旋律的独特处理能力。
这些作品通常都以简洁优美的旋律为主,旋律线条流畅自然,无论是在主旋律上还是在伴奏中,都能够给人以深刻而动人的感受。
比如,其中的一首常被演奏的作品《春之歌》(Spring Song),以其轻快明亮的主题和流畅的旋律脉络,将春天的欢乐和活力生动地展现在听众面前。
其次,门德尔松在创作《无词歌》时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变化。
这一特点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寻到,它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样,同时增强了听众的兴趣。
譬如,《无词歌》中的一首以E大调为主的作品《Venetianisches Gondellied》(威尼斯的船歌),以其明快活泼的主题向听众传达出浪漫的威尼斯风情。
而在同一系列的作品中,还可以寻找到一些更加深沉、内敛的曲子,它们彼此形成鲜明对比,给整个作品增添了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
此外,门德尔松的《无词歌》作品中充满了华彩的装饰音符和丰富的音乐技巧。
这些技巧包括快速的琶音、华丽的装饰音和巧妙的转调等。
这些装饰性的音符不仅增添了音乐的变化,更为作品赋予了一种高雅、精致的品质。
例如,《无词歌》中的《蜂鸟》(Hummelflug)是一首以高速连续音符和迅速的音阶下行为特点的作品,展示了门德尔松在运用装饰音和音乐技巧方面的功力。
最后,门德尔松的《无词歌》作品通过简约而又紧凑的乐章结构,完美地将情感和音乐元素结合起来。
这种结构使得作品易于理解,容易传达出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无词歌的难易排名 [门德尔松钢琴曲集《无词歌》中三首《威尼斯船歌》的分析]
![无词歌的难易排名 [门德尔松钢琴曲集《无词歌》中三首《威尼斯船歌》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abd032f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92.png)
无词歌的难易排名[门德尔松钢琴曲集《无词歌》中三首《威尼斯船歌》的分析]1006-026X〔2021〕11-0000-02一、作曲家门德尔松与《无词歌》(一) 作曲家概况门德尔松全名雅各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Jac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1809年2月3日生于德国汉堡一个犹太人家庭,是有名哲学家和学者摩西门德尔松( Moses Mendelssohn ,1729-1786)的孙子。
费利克斯的父亲是胜利的银行家,母亲有相当的钢琴造诣,是儿女们的音乐启蒙老师。
殷实的家境和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给孩子们提供了充分的进展机会,也造就了门德尔松与大部分音乐天才迥然不同的气质。
门德尔松从小显示出超人的音乐天赋:九岁登台公演,十一岁开始作曲,十六岁到巴黎闯荡,开始与音乐界名流交往。
门德尔松十七岁回德国主持《仲夏夜之梦》序曲的演出,同年4月去英国,这是他十次大不列颠之行的首次。
或许是个人秉性与民族性格相投吧,门德尔松优雅恬静的风度和不矜不伐的气质在英伦大受欢迎,一路春风得意。
1832年,他在杜塞尔多夫下莱茵音乐节显示了杰出的指挥才能,三年后应邀担任莱比锡布业会堂音乐会常任指挥。
布业会堂音乐会(Gewandhauskonzerte )是系列管弦乐音乐会.创办于1743年,先在私人住宅和旅店举行,1781年移至布业会堂,并因此得名。
布业会堂音乐会在此演出达一百零三年,1885年始迁入一新建的音乐厅。
此音乐会历史悠久,规格很高,在西方素有盛誉。
门德尔松二十八岁娶法国女子塞西尔让莱诺为妻,家庭生活美好,他们的后裔如今遍布世界各地。
他亲自去英国指挥自己的《苏格兰交响曲》,将它献给维多利亚女王,并和皇室成员共度了开心的时辰。
1846年完成清唱剧《以利亚))(Elijah),并在伯明翰音乐节指挥首演.这部戏在英国风行一时,成为他音乐生涯到达顶峰的象征.1847年5月,门德尔松钟爱的姐姐突然死亡,他受到沉重打击,健康状况快速恶化。
门德尔松《无词歌》Op.62No.1的创作解析

门德尔松《无词歌》Op.62 No.1的创作解析门德尔松的经典钢琴小品集《无词歌》在浪漫主义钢琴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它继承了古典主义音乐作品传统形式,同时在文学性、标题性和描绘性方面显示出浪漫主义的根本特征。
作品号Op.62发表于1844年,是门德尔松创作成熟期的优秀作品。
一、次级结构的非对称性西方共性创作中结构的平衡性源自于次级结构的呼应原则,即“乐汇-乐节-乐句-乐段”通常呈现出规模上的倍数关系,而这首作品在各部分的结构层次上都体现出非对称特点:(1)呈示部分中平行乐句的非对称结构关系呈示部分两乐句中,后乐句形成两小节扩充结构。
因此形成了非对称乐句的结构特点。
其中a句的4个小节,采用“双核动机+音程扩大、溯型”的方式,构成的2+2的两个等长乐节组合而成的主题句。
第二句主体部分仍为4小节,但由于转入b小调后,K6 4-D2-T6的线性低音形态及旋律落点位置#F-B四度上行跳进所带来的不稳定性,导致必须通过重复后一乐节以获得更加完满的终止状态。
谱例1:门德尔松《无词歌》Op.62 No.1呈示部分a1乐句和声缩谱如图所示,技术层面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其一,法兰西增六和弦(b5D4 3/D)代替之前第二乐节中的的sii4 3,以此获得下属功能递进关系中的语气强化,这种强化是源自于和弦本身所带来的半音化的声部倾向。
其二,终止四六和弦+原位属七、主和弦”是构成完满终止的显性条件,相较于第二乐节D2-T6的线性低音,显然具有截然不同的结构功能表现。
其三,旋律形态上,在最后乐节的收束乐思当中再次变成了由环绕式邻音构成的级进旋律走向,相较于a1主体部分的跳进式旋律,呈现出更为完满的终止感。
另外,在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当中,如果说通过重复尾部材料形成扩充的后乐句模式随处可见,那么通过裁截模进并关联收束乐思形成扩充的创作模式,则较少出现,而这种写法本身就带有了一定的展开性。
综上,后乐句为获得完满收束的意图,导致乐段内的非对称结构关系。
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结构特点分析

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结构特点分析【摘要】《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是门德尔松创作于19世纪的著名作品之一。
本文通过分析该曲的整体结构、主题发展、和声特点、节奏节拍运用以及音乐情感表达,揭示了作品的独特魅力。
门德尔松在作品中巧妙运用了多种音乐元素,展现出其深厚的音乐功底和创作才华。
通过对作品的结构特点进行总结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门德尔松的音乐思想和创作风格,对于研究门德尔松和教学乐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这首曲目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后世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令人不得不对门德尔松的音乐才华和贡献肃然起敬。
【关键词】门德尔松, 无词歌, Op.30, 结构特点分析, 引言, 正文, 结论, 主题发展, 和声特点, 节奏, 节拍, 音乐情感表达, 音乐发展, 研究, 乐理教学, 启示1. 引言1.1 介绍《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是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门德尔松的代表作品之一,被认为是他的交响乐中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被写于1830年,是门德尔松在他创作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完成的。
Op.30是一部无词歌曲,意味着没有文字的唱歌。
这种形式的作品常常通过音乐本身来表达情感和意境,让听众通过纯粹的音乐语言来感受作曲家的情感和想法。
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被认为是一部结构严谨而且内容丰富的作品,其音乐风格较为典雅、优美,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部作品展示了门德尔松卓越的作曲技巧和对音乐结构的精准把握,同时也展现了他的独特音乐风格和个性。
通过对《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思路和音乐语言,认识作品背后的丰富内涵和情感。
这部作品不仅是音乐史上的重要作品,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音乐体验和审美享受。
1.2 概述结构特点分析的重要性结构特点分析在音乐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思路和音乐语言。
门德尔松《无词歌》Op.19_No.1的音乐特征分析

一、作曲家生平与作品简介(一)作曲家生平菲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德国的著名作曲家,门德尔松是典型的上流社会中贵族式的音乐家,优渥的家庭条件为门德尔松提供了良好的教育。
门德尔松的音乐具有平静的抒情性和优美的浪漫风格。
门德尔松的主要艺术成就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 在钢琴作品方面,首创了高雅纯净、形式短小的钢琴曲《无词歌》;2. 在交响曲方面,为标题交响曲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仲夏夜之梦》等,把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特点交织在一起,音乐既有古典主义的逻辑性,又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性;3. 在音乐启蒙运动上,门德尔松使巴赫的《马太受难乐》重放光芒,这是音乐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从此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巴赫;4. 在音乐教育上,门德尔松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为德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无词歌》Op.19 No.1作品简介钢琴曲集《无词歌》又名《无言歌》,这是在伴奏音型衬托下,形成了旋律如歌的音乐作品,一共分8次出版,每次出版6首。
钢琴作品《无词歌》Op.19 No.1是第一次出版的第一首,音乐作品抒情性较强,根据所呈现出来的音乐特点,也被命名为《甜蜜的回忆》。
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主体结构包含呈示段、对比中段、再现段,其中还包含引子与结尾两个附属结构,该作品的曲式结构参见表1所示。
门德尔松《无词歌》Op.19 No.1的音乐特征分析文 / 罗浠匀〔摘 要〕门德尔松的《无词歌》Op.19 No.1流传度较广,本文将其作为分析主〔关键词〕《无词歌》;曲式结构;和声特征;音乐主题|音乐世界|Y I N Y U E S H I J I E52钢琴作品《无词歌》Op.19 No.1的音乐织体特征以主调音乐织体形态为主,旋律声部在高声部,旋律线条清晰,音乐主题性强,和声声部在内声部形成上行分解和弦,运用十六分音符,音乐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也加强了音乐的抒情性。
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结构特点分析

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结构特点分析门德尔松《无词歌》是德国浪漫主义音乐家门德尔松创作的一部歌曲集,Op.30也是门德尔松生前作品中较为著名的一部。
这部歌曲集包含了六首无词歌,分别是《春天风情歌》、《水边歌》、《盔甲歌》、《夜曲歌》、《大地舞曲歌》和《彩云歌》。
每一首歌都有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特点,是门德尔松音乐创作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本文将对《无词歌》Op.30进行结构特点分析,探究其中所蕴含的音乐魅力。
我们先来看一下《无词歌》Op.30的整体结构。
这部歌曲集共有六首歌曲,每一首歌都是由钢琴和声乐部分组成。
在整体结构上,门德尔松运用了多种不同的音乐形式和风格,每一首歌都具有明确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通过对比和对位的方式,构建了整部歌曲集的音乐主题和情感走向。
在门德尔松展现了其对声乐和钢琴组合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使得整部歌曲集既有统一性又有丰富的多样性。
接下来,我们分别来分析每一首歌曲的结构特点。
首先是《春天风情歌》。
这首歌曲以明快活泼的节奏开场,表现了春天的欢快和生机。
在结构上,歌曲采用了A-B-A’的三段式结构,首部开场的A段表现出轻快的旋律和愉悦的情感,B段则转入略带忧伤和迷离的情感,最后再回到A段,并以优美的旋律和动听的音乐画面结束,整首歌曲旋律优美,情感表达明快。
接着是《水边歌》。
这首歌曲的音乐风格和情感气氛完全不同于前一首歌曲,它构建了一个宁静、舒缓、恬静的水边景象。
整首歌曲以A-A’-B-B’-A’’-A’’’的结构呈现,前两个A段表现了水边宁静的景象和平和的情愫,B段则在音乐上转折出浓烈的情感,再回到A段并不断发展深化,最终以A段的音乐图景和情感结束。
歌曲中运用了充分的对位和变奏手法,表现了水边景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接下来是《盔甲歌》。
这首歌曲的音乐风格和情感气氛更加雄壮和豪迈,表现了战士们的英勇和战斗的壮丽。
这首歌曲以A-B-A’-B’的四段式结构组成,A段展现了激昂的旋律和豪迈的情感,B段则转折出一丝凝重和战斗的氛围,A’段再次呈现激昂和豪迈的情感,B’段进一步加强了战斗氛围,最终以磅礴的音乐画面和激越的情感结束。
门德尔松无词歌

再现段A1是融合了c句材料的综合再现。A1段是一个对比乐段,由a′+c′两 句构成,是一个4+4的方整性结构。a′句基本原样再现。c′句是在B段c句的 基础上变化重复,伴奏织体巧妙的衔接了a′句。同时在调性上回归主调bE大 调,凸显了一些奏鸣曲式调性附和的特征,最后以一个K46-D7-T的进行完全 终止并衔接coda。
《门德尔松无词歌》是一部充满情感与思想深度的音乐作品集。通过非歌唱性 旋律的运用以及其他多种音乐元素的展现,这本书无疑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 的音乐体验。无论大家是音乐爱好者还是专业人士,《门德尔松无词歌》都将 成为大家音乐之旅中难忘的一部分。
阅读感受
《门德尔松无词歌》是一本让我深感震撼的音乐书籍。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充 满炫技和华丽乐章的书,然而,当我深入阅读时,我发现它所表达的,远超过而充满活力的旋律,描绘了一幅春天的美好景象。它表达了对于生命的热爱和 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成为了古典音乐中最受欢迎的无词歌之一。 《门德尔松无词歌》是一本充满情感和音乐性的作品。它展现了作曲家门德尔松对于生活的热爱 和对于音乐的精湛技艺,同时也为听众提供了一个感受音乐之美的机会。这部作品不仅是古典音 乐中的经典之作,也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另外,连续的大跳也是《无词歌》中常见的旋律形态。这种连续的大跳使得旋 律线跳动崎岖,往往给人一种戏剧性的冲击。例如,在OPNO.4乐曲的高潮部 分,从四度、六度、直到七度的连续大跳将高潮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听者感受 到强烈的情感波动。
宣叙调风格的旋律也是《无词歌》的一大特点。这种旋律往往以柔板的速度进 行,如泣如诉地描绘和诉说着人们内心的情感。例如,OPNO.4被描述为带有 宣叙调风格的旋律作品,它的速度是柔板,仿佛在讲述一种“灵魂的悲哀”。 这种旋律形态无疑加深了作品情感的深度,使听者更能够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 情感与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词歌作品分析“无词歌”是一种抒情性、歌唱性的小型器乐体裁,由门德尔松首创。
它像浪漫歌曲一样配有简单的伴奏,经常以钢琴独奏形式演奏,在一定的节奏音型陪衬下奏出歌唱一般的旋律线条。
既然是器乐小品,当然音域要比声乐更宽广一些。
无词歌的结构形式除少见的奏鸣曲式外,音乐形象都比较单一,通常采用二段体或三段体的歌曲形式。
门德尔松从1830至1835年间,共创作有四十八首无词歌,都是钢琴小品。
浪漫主义时期是写作钢琴小品的最颠峰时期,舒伯特、舒曼、肖邦、李斯特等都写过很多钢琴小曲,门德尔松的无词歌也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他的全部四十八首无词歌曾编为八集出版,每集都包括六首曲子。
无词歌第一卷Op.19第一首E大调“甜蜜的回忆”4/4拍子,三部曲式。
在低音部上行分解和弦的伴奏下,流泻出带有青春气息的优美旋律。
中间部仿佛是爱情的烦恼悄然而至,但很快便转入乐曲开始的青春憧憬中。
第二首a小调“遗憾”3/8拍子,二部曲式。
下行的旋律表达出一种莫名的惆怅。
音乐的进行曾两次堕入低音部,最后在低音部的絮絮低语中结束。
第三首A大调“猎歌”6/8拍子,三部曲式。
它的再现部很长,将呈示部素材作了全新发展。
这首标题为“猎歌”的曲子是第一卷中最著名的乐曲,优美如歌,欢快热烈。
带附点的跳跃主题象是狩猎的号角在各处回响。
号角声之后,是节奏勇猛的合唱式的乐句。
第二段渐渐到达兴奋的顶峰,再度导向合唱曲式的第三段,欢快爽朗的音符充满了所有声部。
第四首A大调“信心”4/4拍子,带前奏和结尾的精致小品,仿佛少女满怀着心事的暝思。
第五首升f小调“不安”6/4拍子,无词歌中少见的奏鸣曲式,旋律也更倾向于器乐化。
呈示部两个主题对比并不强烈,只是互为补充。
发展部主要发展第一主题,并一度转到F大调。
再现部变化再现第一主题后结束。
第六首g小调“威尼斯船歌”6/8拍子,三部曲式。
这是八卷《无词歌》中三首“威尼斯船歌”中的第一首。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不仅以其明丽的风光令人神往,而且以其优美的音乐拨动人们的心弦。
门德尔松1830年去意大利旅行期间,曾倾听过运河上船夫们忧伤的歌声,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在此后陆续写成的无词歌中,以这种音乐风格创作了三首“威尼斯船歌”。
这首是无词歌集中经常被演奏的一首,以划船的节奏的伴奏开始,之后在这个伴奏上呈现出伤感而流畅的旋律。
无词歌第二卷Op.30第一首降E大调“沉思”4/4拍子,三部曲式,非常舒畅并富于表情。
抒情的旋律浮现在三连音音型的伴奏上。
第二首降b小调“失眠”6/16拍,三部曲式。
主题音型跳跃,节奏轻快,充满机智和诙谐。
第三首E大调“安慰”4/4拍子,二部曲式,带竖琴琶音似的前奏和结尾。
旋律简短有序,缓慢沉静,充满细腻的变化。
第四首b小调“迷失”3/8拍子,奏鸣曲式。
悲伤的第一主题由击鼓一般的伴奏声中奏出,第二主题以D大调轻快又明朗地呈现。
展开部只有第一主题的发展。
第五首D大调“小溪”2/4拍子,三部曲式。
在流畅的快速伴奏中,悠扬地奏出快乐的旋律。
第六首升f小调“威尼斯船歌”6/8拍子,三部曲式。
这是门德尔松最著名的“威尼斯船歌”。
乐曲采用小广板,左手以摇桨一般的节奏伴奏,右手奏出如歌的旋律,洋溢着诗情画意。
第一部分是两个相似的乐句构成的乐段,旋律起伏,富于表情;第二部分先以右手三度音程的模进发展乐思,力度渐强引向高潮,经过两小结长颤音和下行音阶式的进行,又回到第一段下句的曲调。
结尾部分右手交替演奏和弦与颤音,随后是主和弦下行分解式进行的三次反复,声音逐渐减弱,最后只剩下一个轻轻的长音,仿佛船儿已经远去,只剩余音在耳边回荡。
无词歌第三卷Op.38第一首降E大调“晚星”12/8拍子,三部曲式。
旋律自始至终温文而有趣,带点跳跃的节奏,没有大的情感波动。
第二首c小调“失去的幸福”(2:38)2/4拍子,三部曲式。
本首乐曲的标题并不是门德尔松本人命名。
全曲由带有淡淡的伤感情绪的旋律开始,低音部不时有风趣的旋律奏出。
第三首E大调“诗人的竖琴”3/4拍子,三部曲式。
竖琴似的前奏,然后清晰地浮现出旋律。
虽然是一首急速的乐曲,但仍具强烈的幻想性。
第四首A大调“希望”4/4拍子,三部曲式。
舒适的行板,有与第三首类似的竖琴前奏。
主题虽算不上优美,但理智而坚定。
第五首a小调“激情”12/8拍子,三部曲式。
具有无词歌其他曲目少有的张力。
均匀的旋律和节奏时常交织在一起。
第六首降A大调“二重唱”6/8拍子,三部曲式。
门德尔松在谱子上标明“必须从头至尾将两个声部弹奏得非常明显。
”这是由宽紧两种音符组成的“二重唱”,音乐的抒情性极强。
无词歌第四卷Op.53第一首降A大调“海滨”12/8拍子,三部曲式。
在柔美的前奏之后,优美的旋律紧接着奏出,极为平静。
第二首降E大调“浮云”3/4拍子,三部曲式。
中段旋律时由高音部奏出,时由低音部奏出,像白云在悠闲地浮动。
第三首g小调“激动”6/8拍子,三部曲式。
这是一首非常快速的曲子,在轻快的伴奏声中,却令人有难以言喻的伤感。
第四首F大调“伤悲”9/8拍子,三部曲式。
在充实的和声中出现哀愁的优美如歌的旋律。
第五首a小调“民谣”4/4拍子,三部曲式。
滚动般的旋律及合唱式的部分交织,描述歌声及旋转跳舞的热闹情景。
第六首A大调“飞翔”6/8拍子,类似简单的回旋曲式。
主题既华丽又轻快。
无词歌第五卷Op.62第一首G大调“五月的微风”4/4拍子,二部曲式,非常短小。
这是一首经常被演奏的曲子,乐曲宛如春天般温暖,旋律优美,仿佛声乐旋律,钢琴伴奏音型生动自然,典型的“无词歌”体裁,第二首降B大调“启程”12/8拍子,二部曲式。
主题以和声叠置呈现,类似三声部合唱曲,生动惹人喜爱。
第三首e小调“葬礼进行曲”2/4拍子,三部曲式。
由哀伤但坚定的三连音的前奏开始,庄严肃穆的进行曲出现。
经过中段主题再现时增加了声部的厚度和音量,感人至深。
送葬的队伍越走越远,乐曲在微弱的声音中悲伤地结束。
第四首G大调“晨之歌”9/8拍子,二部曲式。
曲调满怀倾诉,是深情的四重唱。
第五首a小调“威尼斯船歌”6/8拍子,三部曲式。
无词歌集中最后一首“威尼斯船歌”,同样是在摇桨一般的节奏伴奏下,唱出伤感的船歌。
第六首A大调“春之歌”2/4拍子,三部曲式。
这是门德尔松无词歌集中最著名的一首,也是门德尔松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
乐曲的第一段为两个乐句,歌唱性的主题圆润而洒脱,富于弹性。
它以小行板的速度起伏于高声部,其他声部在清澈的和声中作琶音式的装饰伴奏,加上踏板的运用,造成了纯朴的春之意境。
中段继续发展主题,节奏较前面紧凑,调性由A大调移高五度至E大调,增强了力度,并运用模仿手法,欢快爽朗的情绪显得更加热烈激动。
经过流水般的连续十六分音符的过渡,进入第三段。
以原来的A大调再现主题和中段旋律,在下行模进中声音越来越弱,静静地结束。
美国舞蹈家邓肯经常用此曲即兴表演舞蹈,这首乐曲还被改编为小提琴或其他乐器演奏的独奏曲。
无词歌第六卷Op.67第一首降E大调“冥想”4/4拍子,三部曲式。
在微波般的分解和弦伴奏中,呈现出优美如歌的旋律。
中段移调,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主部再现时增加了幻想色彩,高音声部时常出现的晶莹剔透的B音令人难忘。
第二首升f小调“失去的幻想”12/16拍子,二部曲式。
这是一首轻松的快速乐曲,有人认为,之所以将此曲称作“失去的幻想”,是因为如歌的旋律因断奏而终止,乐曲中又有许多休止符,使人出现焦躁感觉的缘故。
但听者完全可以用丰富的想象来弥补休止符中那丰富的音乐内涵。
第三首降B大调“朝圣者之歌”2/4拍子,三部曲式。
宁静的行板,低音部的切分节奏紧跟着高音部的旋律,造成奇异的摇曳感。
中声部主要以切分音为继续的持续音,乐曲极为温和。
第四首C大调“纺纱之歌”6/8拍子,三部曲式。
非常著名的乐曲。
其伴奏中描绘出纺车的声音,曲趣明快,犹如鲜丽的五月晨光,使人仿佛看见一位纺织少女,坐在五月的晨风中活泼地摇晃着她的纺车。
窗外开着白色的苹果花,花间有小鸟在唱着五月的祝福歌,少女的心不禁被小鸟的歌声所诱惑,她也自由地和着纺车的律动,唱出美好的旋律。
乐曲一开始的两小节引子围绕着属音,奏出犹如纺车旋转的伴奏音型,随后出现轻快活泼的主题。
第五首b小调“牧羊人的申诉”3/4拍子,三部曲式。
由踌躇不前的乐句开始,随后呈现出似隐藏有哀怨的旋律。
第六首E大调“摇篮歌”3/8拍子,二部曲式。
这是一首平静可爱的“摇篮曲”。
无词歌第七卷Op.85第一首F大调“梦”2/4拍子,三部曲式。
在上行分解和弦基础上,如梦幻般的旋律述说着款款深情。
第二首a小调“离别”4/4拍子,二部曲式。
非常短小,仿佛就是瞬间的热情,飕燃迸发并消逝。
第三首降E大调“谵狂”4/4拍子,三部曲式。
旋律内部充满热情,带有欲言又止的意味。
伴奏声部采用十六分音符的同音反复,更加强了音乐向前的动力,最后的结尾是音乐的最高潮。
第四首D大调“挽歌”4/4拍子,二部曲式。
又是一首极其优美抒情的无词声乐歌曲。
第五首A大调“回归”4/4拍子,二部曲式。
开始的节奏威武有力,仿佛进行曲一般,然而随后的主题旋律却带有些许的多愁善感。
第六首降B大调“旅行者之歌”2/4拍子,三部曲式。
生动的节奏上出现的旋律悠然自得,轻松活泼。
无词歌第八卷Op.102第一首e小调“无家可归”4/4拍子,二部曲式。
旋律克制忍让,起伏不大但感人至深。
第二首D大调“追思”2/4拍子,二部曲式。
这首作品精巧非常,意蕴深远,平淡超脱而又略显恋恋不舍。
伴奏部分写作手法炉火纯青,令人感怀。
第三首C大调“塔兰泰拉舞”6/8拍子,二部曲式。
欢快的舞曲。
塔兰泰拉是原产于南美的一种毒蜘蛛,相传人被它咬后只有不停地跳舞才能解毒。
塔兰泰拉舞便是一种仿佛无始无终的快速舞蹈。
第四首g小调“叹息的风”4/4拍子,二部曲式。
旋律显得随意慵懒,虽然有大量的变音却显得浑然天成。
伴奏部分精巧非常。
第五首A大调“童年的回忆”2/4拍子,二部曲式。
天真无邪得仿佛一首儿歌。
第六首C大调“信仰”4/4拍子,二部曲式。
摇篮曲风格,旋律富有诗意,然而却有一股寂寞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