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无词歌 - OP85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音乐特性探究

见其作品中的B部分中尽可能地保留了柏林艺术歌曲的旋律,还沿用了其伴奏的基本节奏型与织体,但无论伴奏部分做了何种变化,其主题旋律始终引导着剧情进行。
以Op.19 No.3(猎歌)为例,主题旋律首次出现在第31小节,其伴奏织体由左手的柱式和弦变成了右手的分解和弦,其目的在于烘托主旋律,直至第75小节结尾处,可类比于文学作品中的主线剧情的发展脉络。
《无词歌》套曲中所有曲目均以“codatta”结束,引子及尾声部分健全,经“ritornello”即渐慢处理,在短暂的停止后出现了重复的动机,通过强弱变化,创造了无穷尽的音乐意境。
套曲《无词歌》创作于浪漫主义时期,深受文学艺术的影响,与多个文学著作之间关系密切,以Op.19 No.3(猎歌)为例,门德尔松沿用了诗歌中的文学意象,并将其以音乐的方式表达了出来,他始终认为音乐有着比语言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表达更朦胧的意境,且不同人对于相同语言文字的理解并不相同,无论是一段简单的对话,还是只言片语,对此,更应当以音乐的形式来进行表达,使得语意更为清晰,尽可能减少歧义,避免被人误解,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也正是因为这一音乐思想,才使得《无词歌》中的音乐形象更为鲜明,且其旋律也更具歌唱性,丰富的内部和声加之相对规整的体裁结构,成了门德尔松钢琴音乐创作最为突出的特征。
门德尔松始终认为相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在作品集中不可过多,以免导致人们感情麻木,为此他也决定不再发表更多同类作品,是时候做出改变,对此,其创作停止了四年之久,最后以Op.38 No.6(二重奏)结尾,四卷由此终止,虽然整部作品的结构、和声极为精致,但也只能代表文德尔松音乐创作生涯的一小部分,并不可以将这一套曲的创作风格与门德尔松的整体创作风格完全等同来看。
《无词歌》的音乐特征极为丰富,真实地展现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其中也对有其美好回忆的细致描述。
三、《无词歌》的和声运用门德尔松是浪漫主义音乐流派的代表,但从他的《无词歌》来看,在和声应用方面,依然遵循大小调体系,属于传统功能性和声,安排较为简单、技术更加成熟,稍加一些创新,便增加了一份浪漫主义色彩,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并无刻板之意,偶尔出现一些意外之音让人感到惊喜,从而感叹于奇妙的和声效果。
浅析门德尔松的《无词歌》——以第40首(作品85之4)为例

《戏剧之家》2019年第25期 总第325期71音乐研究浅析门德尔松的《无词歌》——以第40首(作品85之4)为例李姝柳(河南大学音乐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0)作者简介:李姝柳(1999-),女,河南大学音乐学院在校本科生,研究方向:音乐学。
【摘 要】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乐派的代表人之一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将声乐题材的歌曲运用在器乐独奏上,首创了“无词歌”题材,共创作48首《无词歌》,其艺术价值也经久不衰,是教学中必备的教材。
本文即是以《无词歌》曲集中的第40首(作品85之4)为例,分析门德尔松的《无词歌》作品及其创作特点。
【关键词】门德尔松;钢琴;《无词歌》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5-0071-01一、门德尔松的生平与音乐道路门德尔松1809年出生在德国汉堡,出身于德国犹太名门望族,用“富”三代形容他的出身再合适不过,这里面的“富”并不仅仅指物质上的富有,还包括精神上的富有。
因为门德尔松的祖父是著名的启蒙主义哲学家,同时也是德国民族主义文学奠基人之一,父亲是名银行家,母亲是珠宝商的女儿。
少年时期的门德尔松在家庭音乐会上就表现出在钢琴、作曲等方面惊人的才华与天赋。
10岁拜柏林音乐学院院长、著名作曲家策尔特为师,策尔特老师对门德尔松成年后复兴巴洛克和古典音乐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1829-1835年这六年间,他开始到英国、意大利、法国等不同国家旅行演出和创作。
旅行的同时结识了柏辽兹、肖邦等音乐家,这一段经历使他受益匪浅,完成了很多《意大利交响曲》等优秀作品的创作。
门德尔松短暂的一生却创作了很多作品,例如交响序曲、无词歌、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等,其中以无词歌的创作最为著名。
“无词歌”是他首创的一种抒情性的小型器乐体裁,也被称为“无言歌”,旋律形象生动,手法清新朴实。
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述和自然风格的描绘,抒发了门德尔松多样的思想感情。
浅析门德尔松《无词歌》中的循环组合曲式原则

浅析门德尔松《无词歌》中的循环组合曲式原则一、钢琴小品《无词歌》钢琴小品由古典主义之前的键盘乐器发展而来,在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们都是推崇较大型的奏鸣曲式,直到浪漫主义时期,钢琴小品才逐渐得到了作曲家的重视,并得以发展。
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在这个时期,就成为了钢琴小品的代表作,门德尔松的作品《无词歌》深受同门费尔德和陶伯特的影响,但又有很深的不同,门德尔松的《无词歌》音乐偏重于对生活感受和自然风光的描写,很多作品来自作曲家真正的感受,偏向于真正地抒情描写。
门德尔松虽然也曾创作了大量的声乐作品,但是最能代表门德尔松独创性的还是他的钢琴小品《无词歌》。
二、《无词歌》中作品风格与内部的曲式结构原则无词歌的作品风格是:一是《无词歌》是以抒情性和歌唱性为主的特点的旋律;二是在织体伴奏的独特性,每一首乐曲主要是一种伴奏织体来伴奏;三是旋律的发展与音乐语言陈述结构的多样化;四是内容相似,篇幅精简。
《无词歌》的每一首曲目都是精品,篇幅虽然短小却有丰富的内涵;五是作品的曲式丰富性。
在《无词歌》当中,曲目虽然篇幅短小,但是曲式结构却很丰富,包含各种曲式原则,如:并列组合原则曲式结构原则,再现组合的曲式结构原则,循环组合原则曲式结构的乐曲,奏鸣曲式原则曲式结构的乐曲,这些丰富的曲式原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增加了光环,下面就为大家来分析《无词歌》中含有循环组合原则乐曲的曲式分析。
三、《无词歌》中含有循环组合原则乐曲的曲式分析(一)回旋曲式循环组合原则类似于回旋曲式的一种。
传统上认为回旋曲式是有中世纪诗歌体裁移到音乐中的结果,这是俄国音乐理论学家阿连斯基也认同此看法。
回旋曲式的别名又叫做循环体。
(这也是我国独特的一种名称)。
“回旋”这个词的意思主要是“循环往复”这也是回旋曲式的特点。
主题的反复在现,一般来说不少于两次,若是一次的循环往复,在形式上其实更类似于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另外回旋曲式可以和多种曲式加以结合,如奏鸣曲式,变奏曲式和再现曲式结合,从而形成回旋奏鸣曲式,回旋变奏曲式,回旋三部曲式和回旋组曲等形式。
门德尔松《无词歌》两首单三五部曲式作品音乐结构分析

6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4因此,可以称之为三部五部曲式①。
虽然杨儒怀教授对三部五部曲式结构的定义非常清晰明确,实际分析中还是缺乏一定操作性。
定义中突出了再现三部曲式特殊的反复,特殊的反复范围极为广泛,何种特殊的反复才能导致再现单三部曲式演变为单三五部曲式结构,并没有明确的提示。
中央音乐学院范乃信教授在其著作《曲式精要》中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给出了更为详细的定义:单三部曲式常见的反复大约有三种……如果反复的B+A 两段发生了结构(扩充或缩减)的变化,使之无法与原B+A 两段重叠吻合……可以界定为五部结构(不再是单三部的简单反复或变奏反复),由于它源自单三部曲式的联合反复,所以名为三部五部曲式,亦可称单三五部曲式。
②这个定义明确了反复的B+A 段主要是结构上面发生了扩充或者缩减,对于分析者辨别单三五部曲式结构和双单三部曲式结构的区别提供了比较好的帮助作用。
三、无词歌第8首音乐结构分析无词歌第8首为门德尔松作品Op.30六首作品中的第2首,速度为很快的快板,创作于1833-34年间,最初于1835年在法国以《Six Romances》出版,同年末,在德国以《Lieder ohne Worte》再次出版。
这首乐曲的结构特点为B 段在重复时没有变化,A 段重复时结构规模获得了明显扩大。
乐曲最开始由b b 小调开始,但最后结束落在了其同主音大调b B 大调上,让听众感受到了调式色彩的变化。
其曲式结构为典型的单三五部曲式结构,作为对比段和再现段的B 段和A 段出现后,紧接着一起再次重复出现。
重复时A 段的第2句进行了明显扩充,由10小节延长为14小节,同时第2句出现还出现了新的材料和新的调式。
该乐曲的曲式结构图如下:乐曲的呈示段A 段是一个8+10的两句式非对称的平行转调乐段。
a 句可平分为两个乐节,前四小节主旋律在中间声部,连续四个短促的F 音在高声部双音分解和弦构成的固定音型衬托下,表现出欢快活泼的气质。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艺术特点及演奏要旨分析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艺术特点及演奏要旨分析作者:乔萌萌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3期摘要: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是19世纪上半叶欧洲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代表。
他的作品简洁精炼,旋律流利生动,音乐语言清新自然。
在钢琴音乐创作方面,门德尔松首创了无词歌,把歌唱性的旋律和钢琴织体结合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这些音乐作品形象既鲜明又具体,表达了门德尔松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成为19世纪小型器乐曲的重要体裁,在浪漫主义抒情钢琴作品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关键词:门德尔松;无词歌;演奏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106-02一、门德尔松《无词歌》的艺术特点19世纪的欧洲无论是在社会意识形态、科学技术领域以及文化艺术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呈现出空前的发展趋势,各个领域的相互影响为19世纪的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相当的空间。
门德尔松的钢琴音乐中既包含了古典主义的理性和严谨,又有着浪漫主义的艺术情怀。
古典主义的形式和浪漫主义情感的结合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音乐风格。
在门德尔松的钢琴作品中,奏鸣曲、变奏曲以及赋格曲的创作体裁与他的钢琴小品相比都有着鲜明的抒情性因素。
《无词歌》听起来似乎很短小没什么技巧可言,但当我们仔细的审视与反复的体味这些看似平淡的钢琴小品后,忽然发现,《无词歌》绝非只是简简单单的休闲小品,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崇高的艺术境界的钢琴精品,这些作品饱含了门德尔松丰富而又宝贵的音乐思想以及独具匠心的艺术魅力。
门德尔松关于继承性和独立性的音乐创作思想是由于他的钢琴音乐所表现的古典与浪漫的二重性特征。
由此看来,音乐的创作风格与音乐家的创作思想和理念是密不可分的。
若要说他的作品开辟了新道路,那在他看来却只是创作家的思想不同罢了。
《无词歌》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产物,在浪漫主义抒情派钢琴音乐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门德尔松《无词歌》

无词歌作品分析“无词歌”是一种抒情性、歌唱性的小型器乐体裁,由门德尔松首创。
它像浪漫歌曲一样配有简单的伴奏,经常以钢琴独奏形式演奏,在一定的节奏音型陪衬下奏出歌唱一般的旋律线条。
既然是器乐小品,当然音域要比声乐更宽广一些。
无词歌的结构形式除少见的奏鸣曲式外,音乐形象都比较单一,通常采用二段体或三段体的歌曲形式。
门德尔松从1830至1835年间,共创作有四十八首无词歌,都是钢琴小品。
浪漫主义时期是写作钢琴小品的最颠峰时期,舒伯特、舒曼、肖邦、李斯特等都写过很多钢琴小曲,门德尔松的无词歌也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他的全部四十八首无词歌曾编为八集出版,每集都包括六首曲子。
无词歌第一卷Op.19第一首E大调“甜蜜的回忆”4/4拍子,三部曲式。
在低音部上行分解和弦的伴奏下,流泻出带有青春气息的优美旋律。
中间部仿佛是爱情的烦恼悄然而至,但很快便转入乐曲开始的青春憧憬中。
第二首a小调“遗憾”3/8拍子,二部曲式。
下行的旋律表达出一种莫名的惆怅。
音乐的进行曾两次堕入低音部,最后在低音部的絮絮低语中结束。
第三首A大调“猎歌”6/8拍子,三部曲式。
它的再现部很长,将呈示部素材作了全新发展。
这首标题为“猎歌”的曲子是第一卷中最著名的乐曲,优美如歌,欢快热烈。
带附点的跳跃主题象是狩猎的号角在各处回响。
号角声之后,是节奏勇猛的合唱式的乐句。
第二段渐渐到达兴奋的顶峰,再度导向合唱曲式的第三段,欢快爽朗的音符充满了所有声部。
第四首A大调“信心”4/4拍子,带前奏和结尾的精致小品,仿佛少女满怀着心事的暝思。
第五首升f小调“不安”6/4拍子,无词歌中少见的奏鸣曲式,旋律也更倾向于器乐化。
呈示部两个主题对比并不强烈,只是互为补充。
发展部主要发展第一主题,并一度转到F大调。
再现部变化再现第一主题后结束。
第六首g小调“威尼斯船歌”6/8拍子,三部曲式。
这是八卷《无词歌》中三首“威尼斯船歌”中的第一首。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不仅以其明丽的风光令人神往,而且以其优美的音乐拨动人们的心弦。
门德尔松《无词歌》音乐创作手法的研究与思考

门德尔松《无词歌》音乐创作手法的研究与思考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简称门德尔松。
他是一位德国犹太裔作曲家,浪漫主义中期的杰出音乐家之一,一生创制了多部佳作,如艺术歌曲,小提琴作品等,并首创了音乐会序曲,他独创的钢琴体裁《无词歌》对浪漫主义音乐贡献极大。
门德尔松从小就表现出超群的艺术才华,出生于银行家富足的家庭环境让他从小受到了一流专家的教育和指引,其9岁时他的父亲送出一支小型管弦乐队让他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作品,这样优渥的成长环境以及幸福的家庭让他无所顾忌的投身艺术创作中。
他的创作注重个人情感的表现,其内心充满了诗意般自由的幻想,并力图将其渗透到歌曲的灵魂深处。
而著名的评论家萧伯纳更公开称赞他的八重奏“以其引人入胜,全新的音乐风格令全世界惊奇。
”从总体看,门德尔松的一系列作品不仅给当时的浪漫主义赋予了新鲜与活力,而且在世界乐坛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一、门德尔松与《无词歌》门德尔松一生创作的音乐体裁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首创的《无词歌》,从字面意义来理解,它是一种没有歌词的合唱形式,实际上它是按照歌曲体裁和形式特点写作的小型器乐曲,常有一个歌唱性的旋律,配以抒情歌曲常用的伴奏音型。
简言之其具有歌唱性舒缓流畅的旋律线,伴奏织体似朗照松间的明月般清新明快,优雅明净且一目了然,为世界人民所喜爱。
从1929到1845年,门德尔松共创作了48首无词歌,还有一首没有题目,并每六首为一卷,共为八卷出版,出版顺序依次为Op.19,Op.30,Op.38,Op.53,Op. 62,Op. 67,Op.85,Op.102。
后人为了更好地诠释这些作品即为它们加上了标题,如“春之歌”,“信心”等,虽然这并不是门德尔松本人的意思,但对听众和演奏者来说其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含义。
二、《信心》乐曲分析本文所选取的乐曲《信心》就是来自门德尔松《无词歌》中的Op.19,No.4,即第一卷中的作品,是一首再现的三段式的合唱曲。
门德尔松无词歌伴奏织体分析

2 0 1 2. 0192 ( 中 上 旬 刊)
观美察育
另一种则是由左右手交替完成演奏。右手在完成旋律 部分的同时,担任一部分的伴奏织体的演奏。此织体音区幅 度相对较大,音型排列也更为紧密,因此音响效果也相对饱 满。如无词歌第 26 首:
3 柱式和声织体
在此织体的写作中,乐曲并没有规定几个声部,而是 按照和声性伴奏织体来写的,有合唱以及管弦乐队的效 果。声部数量常常是根据音乐的发展,和声色彩的变换来 做一定的改变。无词歌第九首在这方面具有典型性,例如 第 21-23 小节处,和弦织体加厚至六个声部,模仿管乐队 的效果十分明显。
在门德尔松《无词歌》的曲集创作中,通常以一种主要 的伴奏织体贯穿全曲。在此织体的构成中,通常有三个声 部,如歌唱般旋律的高声部,平稳流畅的中声部和沉稳低回 的低声部。这三个声部的伴奏织体和旋律部分完美融合在 一起,成为了门德尔松《无词歌》一个重要的特点。以下我们 将对《无词歌》的主要伴奏织体进行分析和研究。
1 单独的伴奏织体
这一伴奏织体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完全由左手来完 成演奏,辅助右手的旋律部分。无词歌里的三首《威尼斯船 歌》就是最典型的范例: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1809.2.3 - 1847.11.4),德国作曲 家、指挥家,出身于汉堡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个富有的银行 家,母亲也受过良好的教育,并爱好音乐。他在这样的家庭 环境里接受了当时最好的音乐教育和人文教育。从小他就 是个莫扎特式的神童,9 岁就开始公开演奏,10 岁时就为 《诗篇 19》谱曲,11 岁时他已经成为了优秀的钢琴演奏家和
门德尔松的《无词歌》是典型的抒情性钢琴小品。每六 首一集,共八集,另外加一首,一共是四十九首之多。写作时 间跨度很大,从二十几岁至去世前,都伴有无词歌的创作。 可见门德尔松对《无词歌》也是偏爱有加。舒曼对门德尔松 的《无词歌》也曾赞许说道:“无词歌表达出一种介于图画与 诗歌之间的美妙意境,表现出‘优美心灵的颤动’或‘真挚甜 蜜和富有想象力的喁喁私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