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无词歌》Op.62演奏分析

合集下载

门德尔松《无词歌》艺术特征与演奏分析

门德尔松《无词歌》艺术特征与演奏分析

门德尔松《无词歌》艺术特征与演奏分析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是19世纪中期最具才华的音乐家之一,也是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包括交响曲、器乐曲、室内乐、合唱曲以及钢琴曲等。

其中,《无词歌》(Lieder ohne Worte)是他最为著名的系列作品之一。

本文将对《无词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奏进行分析。

《无词歌》是由八本筹划的钢琴独奏曲集合而成的系列作品,一共包含了八十六首曲子。

这个系列作品的特点在于每一首曲子并没有正式的歌曲文字,而是通过钢琴音乐的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门德尔松通过音乐语言的力量,将无形的情感和思考娓娓道来,让听众在纯粹的音乐中自由想象和联想。

同时,他采用了迷人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和精巧的结构,使每一首曲子都独具特色。

首先,《无词歌》的艺术特征之一在于门德尔松在曲调上的处理。

他巧妙地利用了不同的音阶、调性和节奏,创造出了丰富多变的旋律线。

有的曲子开头就展现了优美的主旋律,而有的曲子则通过富有节奏感的音符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这种巧妙的旋律处理使得曲子在整体上富有激情和韵律感,引起了听众的情绪共鸣。

其次,和声的运用也是《无词歌》的一大亮点。

门德尔松在曲子的和声处理上非常独到,他灵活地运用了不同的和声技巧,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效果。

有时他采用了简洁的和声进行,使曲子更加明快动感;有时他则运用了复杂的和声进行,使曲子更加深沉激情。

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和声动机的重复和呼应,使曲子的结构更加紧凑而有力。

最后,结构的安排也是《无词歌》的重要特征之一。

门德尔松通过细腻入微的结构处理,使每一首曲子都拥有独特而完整的形式。

他运用了复杂的对位技巧来增强曲子的层次感,运用了变奏的手法来增加曲子的变化性,使得整个作品在听众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无词歌》的演奏上,钢琴演奏家需要细腻地把握门德尔松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首先,要通过细腻的音色和技巧,演奏出激情和韵律感。

门德尔松《无词歌》Op.62No.1的创作解析

门德尔松《无词歌》Op.62No.1的创作解析

门德尔松《无词歌》Op.62 No.1的创作解析门德尔松的经典钢琴小品集《无词歌》在浪漫主义钢琴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它继承了古典主义音乐作品传统形式,同时在文学性、标题性和描绘性方面显示出浪漫主义的根本特征。

作品号Op.62发表于1844年,是门德尔松创作成熟期的优秀作品。

一、次级结构的非对称性西方共性创作中结构的平衡性源自于次级结构的呼应原则,即“乐汇-乐节-乐句-乐段”通常呈现出规模上的倍数关系,而这首作品在各部分的结构层次上都体现出非对称特点:(1)呈示部分中平行乐句的非对称结构关系呈示部分两乐句中,后乐句形成两小节扩充结构。

因此形成了非对称乐句的结构特点。

其中a句的4个小节,采用“双核动机+音程扩大、溯型”的方式,构成的2+2的两个等长乐节组合而成的主题句。

第二句主体部分仍为4小节,但由于转入b小调后,K6 4-D2-T6的线性低音形态及旋律落点位置#F-B四度上行跳进所带来的不稳定性,导致必须通过重复后一乐节以获得更加完满的终止状态。

谱例1:门德尔松《无词歌》Op.62 No.1呈示部分a1乐句和声缩谱如图所示,技术层面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其一,法兰西增六和弦(b5D4 3/D)代替之前第二乐节中的的sii4 3,以此获得下属功能递进关系中的语气强化,这种强化是源自于和弦本身所带来的半音化的声部倾向。

其二,终止四六和弦+原位属七、主和弦”是构成完满终止的显性条件,相较于第二乐节D2-T6的线性低音,显然具有截然不同的结构功能表现。

其三,旋律形态上,在最后乐节的收束乐思当中再次变成了由环绕式邻音构成的级进旋律走向,相较于a1主体部分的跳进式旋律,呈现出更为完满的终止感。

另外,在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当中,如果说通过重复尾部材料形成扩充的后乐句模式随处可见,那么通过裁截模进并关联收束乐思形成扩充的创作模式,则较少出现,而这种写法本身就带有了一定的展开性。

综上,后乐句为获得完满收束的意图,导致乐段内的非对称结构关系。

门德尔松《无词歌》曲式特点分析——以《春之歌》为例

门德尔松《无词歌》曲式特点分析——以《春之歌》为例
《无词歌》 曲式结构特点。 关键词 :门德 尔松 ;无词歌 ;春之歌 ;曲式特 点
《无词歌》这首作 品旋律优美 、感情真挚 ,是 典型的浪漫 主义 的代表作 。时至今 日,门德尔松的 《无词歌》在钢琴作 品中仍有着较 高 的地位。笔者 曾弹奏过 几首 《无词歌》中的作 品,觉得这 些作 品有 故事、有内涵 、旋律优美,所 以一直深入 学习,一探其中的奥秘 。
《无词歌 》的第五集至第八集 (作 品号62、67、85、102)创 作 于 1842年至 1845年间 ,这 时门德尔松的演 出邀请接 连不断 ,莱 比锡 音乐学 院的创办 ,事 业有成 ,又有 一个美满幸福 的家庭 ,门德 尔松 的内心感 到无 比的幸 福与成功 。但 是,从他 的亲人 和身边几位重 要 朋友 的离世 ,他 的内心越来越沉重 ,导致在他 的作 品 中体现 出 了悲 剧性 。不 同的时期 ,作 曲家 的人 生观在发生 改变 ,于是创作 风格也 会 随之 变 化 。
一 门德尔松音乐创作的 时代背景及创作特征 、 l9世纪 的作 曲家们 ,再 也不愿忍受古 典主义的局 限和 压制 ,想
要 冲破 束 缚 , 于 是 在 曲式 结 构 的 创 作 上 , 进 行 了大 胆 的创 新 ,钢 琴 音 乐在这个时 期达 到 了巅峰 。这一时期 的欧洲无论是 文化 领域 、科 技领 域社会意 识、文学艺术 等各个方面都 得到 了空前 的发展 。由于 当时的德 国受 了欧洲启蒙运动 的影响 ,导致 了19世纪 的德 国在艺术 领 域上形成 了一种新 的风格 一一 浪漫主义 风格, 门德 尔松 正是这一 风格 的代表 人之 一。
(二 ) 《无 词歌 》风 格 特 点 他 的 《无词 歌》把器乐与 声乐完美 的结合 ,体现 出了器 乐声乐 化 的特点,也体现 出如歌的旋律性 。作品取材大多来源于生活 、自然 风光等 。流畅优美 的旋律,清新淡雅 ,给听众 以美的享受。结构严谨 规 范 ,织 体 丰 富 ,和 声 简 单 ,作 品清 澈 见底 ,让 人 一 目了 然 ;每 首 乐 曲都有鲜 明的主 题 ,具有标题 性 ,更显示 了浪漫主义音 乐的根本特 征 。他 常 用 无 词歌 代 替 文 字 来表 达 内心 的 情感 ,寄 给 家 人 和朋 友 。 三 、作品 春之歌 》曲式特点分析

《春之歌》曲式分析报告

《春之歌》曲式分析报告

门德尔松《无词歌第30首·春之歌》OP.62,NO.6之曲式分析报告(总述全曲结构,指明曲式类型)这是一个引申型(展开型)单三段曲式,进入再现段之前有连接,曲末有尾声。

----------------------------------------------(分述部分内部的论述顺序由于组织语言及行文的需要可作调整)(分述次级结构)首段是一个8+7结构的并行不等长的减缩型乐段。

(描述这一结构内的调性、和声运用情况)整个乐段调性持续在主调A大调上,和声按照T—S—D—T的模式运动,简洁流畅而富有逻辑性,为典型的呈示型和声手法;(交待下一次级结构的终止式)第一乐句在第8小节处停留在V 6 5上作半终止,第二乐句在第14至15小节由K6 4—V7—I形成收拢型的全终止;(对材料进行必要的描述)整个乐段的旋律呈波浪型,富有歌唱性,伴奏织体以八度和声音程加倚音性的上行分解和弦构成,使音乐具有了明快、活跃的形象特征。

(分述次级结构)中段是一个20小节的不可分句乐段,但从材料的运用来看又可将其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

(依次交待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延续前一乐段的材料是2+2的乐节重复。

第二阶段引用前乐段的材料加以展开,以顶针句法形成了2+2+2+2的四个乐节。

第三个阶段材料接近第一个阶段,前4形成了一次不完满的全终止,后四小节为补充终止部分;(描述这一结构内的调性、和声运用情况)这一乐段从A大调进入,在22小节处转入属调E大调,直至34—35小节由V7—I结束本乐段。

和声上以正格进行为主,较前一乐段省略了下属功能的使用,使整个和声进行显得更为紧凑。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这一乐段的对比因素主要体现在调性及材料的展开方面。

(分述次级结构)连接段是一个从材料上可分为7+7的过渡性段落,前7小节引用前面的材料作动机性的发展,后7小节以十六分音符作类似华彩性的展开从而顺利引出再现段;(描述这一结构内的调性、和声运用情况)整个这一段落从E大调进入,随后在40小节处转入A大调(主调),在和声运用上,重新纳入下属功能组和弦,并频繁的使用了到二级、四级上的离调和弦,使得这一段落的和声富有动力性。

门德尔松第二十七首无词歌

门德尔松第二十七首无词歌

门德尔松第⼆⼗七⾸⽆词歌门德尔松《⽆词歌》(Op.62,No.3)分析报告⼀、这⾸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带有展开性中段并动⼒再现的三段曲式。

简单的结构图式如下:⼆、细致分析如下:1、引⼦(1~4)是个长为4⼩节的乐句,由两个呈模进关系的乐节构成。

第⼀乐节以三连⾳节奏为主,持续在主调e⼩调的主和弦上;第⼆乐节上⾏五度模进,⼒度加强,声部增多,开放在主调的属和声上,为呈⽰段的进⼊作调准备。

2、呈⽰段(5~20)是个长为16⼩节的复奏乐段,其中后乐段是前乐段的重复。

前乐段(5~12)是个长为8⼩节、延伸的⼆句式⽅正型收拢性乐段,上句半终⽌在主调的属和弦上,下句变格终⽌在主调的主和弦上,在终⽌上形成属主呼应。

上句呈⽰了两个主要的材料(设为材料1和材料2),见例1,以抑扬格动机进⾏发展。

例1下句延伸进⼊,最后结束在导九第⼆转位到主和弦的变格终⽌上。

该乐段完全反复⼀次,形成复奏乐段。

3、中段(21~28)是个展开性中段。

先是使⽤材料1改变和声呈⽰,然后使⽤带有三连⾳节奏的材料2上⾏模进,再通过截段的⽅式(见例2)进⾏多次模进,最后⼀次衍展成⼀个“新材料”(25~26);接着下⾏四度模进这个“新材料”,在e⼩调的下属功能上开放终⽌。

例24、连接(29~32)使⽤引⼦的材料,以属功能为主,最后停留在主调的属功能上,为再现作调准备。

5、再现段(33~45)动⼒再现。

其中,上句完全再现,下句通过截取结束处尾部的材料向下属⽅向(a⼩调)离调重复,扩充了4⼩节,变格终⽌在主调的主和弦上。

6、尾声(45~48)使⽤引⼦材料与再现段形成交错句法,即再现段还未结束,尾声已经从另⼀个声部进⼊。

三、总结。

综上所述,这⾸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带有展开性中段的三段曲式。

值得⼀提的是:1、引⼦、连接和尾声使⽤了相同的材料,从⽽形成统⼀全曲的因素;所不同的是在和声功能上,引⼦以主持续为主,连接以属持续为主,尾声以主功能为主,从⽽⼜反映了各⾃不同的功能,形成T—D—T的和声布局。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艺术特点及演奏要旨分析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艺术特点及演奏要旨分析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艺术特点及演奏要旨分析作者:乔萌萌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3期摘要: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是19世纪上半叶欧洲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代表。

他的作品简洁精炼,旋律流利生动,音乐语言清新自然。

在钢琴音乐创作方面,门德尔松首创了无词歌,把歌唱性的旋律和钢琴织体结合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这些音乐作品形象既鲜明又具体,表达了门德尔松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成为19世纪小型器乐曲的重要体裁,在浪漫主义抒情钢琴作品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关键词:门德尔松;无词歌;演奏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106-02一、门德尔松《无词歌》的艺术特点19世纪的欧洲无论是在社会意识形态、科学技术领域以及文化艺术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呈现出空前的发展趋势,各个领域的相互影响为19世纪的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相当的空间。

门德尔松的钢琴音乐中既包含了古典主义的理性和严谨,又有着浪漫主义的艺术情怀。

古典主义的形式和浪漫主义情感的结合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音乐风格。

在门德尔松的钢琴作品中,奏鸣曲、变奏曲以及赋格曲的创作体裁与他的钢琴小品相比都有着鲜明的抒情性因素。

《无词歌》听起来似乎很短小没什么技巧可言,但当我们仔细的审视与反复的体味这些看似平淡的钢琴小品后,忽然发现,《无词歌》绝非只是简简单单的休闲小品,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崇高的艺术境界的钢琴精品,这些作品饱含了门德尔松丰富而又宝贵的音乐思想以及独具匠心的艺术魅力。

门德尔松关于继承性和独立性的音乐创作思想是由于他的钢琴音乐所表现的古典与浪漫的二重性特征。

由此看来,音乐的创作风格与音乐家的创作思想和理念是密不可分的。

若要说他的作品开辟了新道路,那在他看来却只是创作家的思想不同罢了。

《无词歌》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产物,在浪漫主义抒情派钢琴音乐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的演奏分析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的演奏分析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的演奏分析王晓我(广州工商学院,广东广州510850)摘要:门德尔松创作的钢琴独奏套曲《无词歌》中有三首标题为威尼斯船歌的乐曲。

本文通过分析三首威 尼斯船歌的演奏技巧,表现乐曲的音乐特点以及作曲家独特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钢琴演奏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1809 —1847)是浪漫主义音乐繁荣时代的作曲家之一。

由门德尔松首创的小型器乐体裁作品《无词歌》是 一部钢琴独奏套曲,分为6集,共有48首钢琴小曲。

《无词歌》无论是在音乐语言还是创作风格上都门德尔 松所独创的。

其独特性体现在将单一的声乐歌曲融入 到具有丰富感染力的钢琴独奏上,并将抒情、沉静的旋 律与优美的和声相结合。

这些诗情画意的钢琴小品形 式简单朴素,每一首都抒发着作曲家对生活的喜乐与 对大自然的赞美。

《无词歌》中的三首威尼斯船歌(Op.19 No.6、Op.30 No.6和Op.62 No.5)是门德尔松在1830年游历意 大利期间创作的。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绮丽风光和运 河上船夫唱起的船歌触发了门德尔松强烈的创作灵 感。

三首威尼斯船歌在形式内容和节拍上相同,调式 和速度上较为相近。

高声部旋律都是以重唱方式出 现,和声织体多采用分解和弦。

1威尼斯船歌Op.19 No.6此曲速度是“Andante sostenuto”意为“稍慢的行 板”,以g小调为主要调性,无再现单三部曲式。

引子 部分(1一7小节)由左手的分解和弦引人全曲,低声声 部由单音转变为八度音程。

弹奏时应尽量深地触键, 两个连音保持音量统一。

伴奏声部要体现出划船般的 韵律感,平稳、柔和的声音铺垫使随后进人的旋律声部 更易将人带入如画般的景象。

第一乐段(8_17小节)右手弹奏音程的旋律声部声音要流畅而圆润,并富有 表情地“歌唱”。

手指应在手腕的配合下慢下键,感受 指尖之间的力量转移。

第二乐段(18_25小节)右手出 现的二声部声音层次应分明清晰,高声部要足够地突 出。

门德尔松《无词歌》

门德尔松《无词歌》

无词歌作品分析“无词歌”是一种抒情性、歌唱性的小型器乐体裁,由门德尔松首创。

它像浪漫歌曲一样配有简单的伴奏,经常以钢琴独奏形式演奏,在一定的节奏音型陪衬下奏出歌唱一般的旋律线条。

既然是器乐小品,当然音域要比声乐更宽广一些。

无词歌的结构形式除少见的奏鸣曲式外,音乐形象都比较单一,通常采用二段体或三段体的歌曲形式。

门德尔松从1830至1835年间,共创作有四十八首无词歌,都是钢琴小品。

浪漫主义时期是写作钢琴小品的最颠峰时期,舒伯特、舒曼、肖邦、李斯特等都写过很多钢琴小曲,门德尔松的无词歌也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他的全部四十八首无词歌曾编为八集出版,每集都包括六首曲子。

无词歌第一卷Op.19第一首E大调“甜蜜的回忆”4/4拍子,三部曲式。

在低音部上行分解和弦的伴奏下,流泻出带有青春气息的优美旋律。

中间部仿佛是爱情的烦恼悄然而至,但很快便转入乐曲开始的青春憧憬中。

第二首a小调“遗憾”3/8拍子,二部曲式。

下行的旋律表达出一种莫名的惆怅。

音乐的进行曾两次堕入低音部,最后在低音部的絮絮低语中结束。

第三首A大调“猎歌”6/8拍子,三部曲式。

它的再现部很长,将呈示部素材作了全新发展。

这首标题为“猎歌”的曲子是第一卷中最著名的乐曲,优美如歌,欢快热烈。

带附点的跳跃主题象是狩猎的号角在各处回响。

号角声之后,是节奏勇猛的合唱式的乐句。

第二段渐渐到达兴奋的顶峰,再度导向合唱曲式的第三段,欢快爽朗的音符充满了所有声部。

第四首A大调“信心”4/4拍子,带前奏和结尾的精致小品,仿佛少女满怀着心事的暝思。

第五首升f小调“不安”6/4拍子,无词歌中少见的奏鸣曲式,旋律也更倾向于器乐化。

呈示部两个主题对比并不强烈,只是互为补充。

发展部主要发展第一主题,并一度转到F大调。

再现部变化再现第一主题后结束。

第六首g小调“威尼斯船歌”6/8拍子,三部曲式。

这是八卷《无词歌》中三首“威尼斯船歌”中的第一首。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不仅以其明丽的风光令人神往,而且以其优美的音乐拨动人们的心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门德尔松《无词歌》Op.62演奏分析
德国作曲家费列克斯.门德尔松(1809-1847)是浪漫主义时期最有影响力的
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兼具古典主义音乐的和谐均衡与浪漫主义音乐的抒情真挚。

他独创的钢琴小品体裁《无词歌》短小精致、清丽淡雅,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本文以门德尔松《无词歌》Op.62为例,分为两个部分进行了论述。

第一部
分为门德尔松的生平及《无词歌》的创作背景;第二部分结合自己的演奏实践和体会,从门德尔松《无词歌》较独特弹奏方法进行论述。

旋律声部歌唱性连奏所需的慢速、贴键、指肚触键的触键方法以及几种特殊指法在《无词歌》中的运用以及演奏效果在本文中均有详尽的阐述。

装饰音对《无词歌》清新雅致的风格特点所具有独特的作用,甚至对门德尔松作品特征的表现都有重要的作用,弹奏时需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踏板的运用对音色的变化与乐句连贯性有极大的影响,弹奏时要注意区分,
如何区分也详细的进行了论述。

节奏的伸缩对音乐表现具有重要的作用,弹性节奏与力度的结合使节奏更加宽广,在弹奏时既要运用自如又要加以节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