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的心灵在语文课堂自由飞翔
让学生的心灵在语文课堂上自由飞翔

例如 , 在学 习徐 志摩 的《 再 别康桥 》 时, 我们 师生先共 同 对“ 柳树 ” 这个传统意象进行 了分析 : “ 昔我往矣 . 杨柳依依 ” 。 柳谐音是 “ 留” 。 是 中国文化 中传统 的别离 意象 。 古人早就有
了折 柳送 别以表依 恋与牵挂 的习俗 。然 后讨 论这里的“ 那河
飞的学习时间和 空间。
关键词 : 民主 ; 自 由; 讨论 ; 探 究
早 在先 秦时代 . 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就是 十分 民 主的 。 他让学生充分 展现 自我。《 论 语》 里 面描 述孔 子与学生 “ 子路 、 曾皙 、 冉有 、 公西华 ” “ 讲课 ” 与“ 听课 ” 的民主场 面 , 课
畔的金柳, 是夕 阳中的新娘” 这 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
它的意蕴?学 生在 充分诵读和讨论 的基 础了 。 做 出了个性化 的理 解。有的认为那在风 中舒展 的纤 细的枝 条 , 让他 回想起 那些 偎依 在她 的身边 , 宛若红 袖添香伴读书 的往昔 。长长 的 柳枝所牵动的 。 不 只是一种心绪 。 还是一串故事 。更有学生如
别。 此情此景 , 人何 以堪 ? 这里 。 徐志摩的真正 的情感 。 已不再 仅仅停 留在 “ 蜜甜的忧愁” 上了, 试想 , 新婚而别 。 娇羞之后是
的距离/ 不是我就站在你 的面前脉 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 日 月 知 道傲 此相爱脚 不能在一起” 。 若是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 山. 那么这种悲伤总还有个理 由来消释 。 但是 明明只有咫 尺之 间却如远在天边 。 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
摘
要: 语文学 习的最高境界是什 么?我认为是“ 享 受语文” 。享 受思考的成果 , 更是在 享受思考的过程, 试想, 当学生不再
让语文课堂成为童心飞扬的乐园

让语文课堂成为童心飞扬的乐园——浅谈新课标下的低年级语文教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让孩子们保持一颗颗童心,展现一张张灵气的脸庞。
把阳光引进课堂,用智慧呼唤童心,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童心的纯真,充满富有生命力的灵性,从而使孩子们的心灵自由飞翔,让语文课堂成为孩子放飞童心的广阔天空!童年是多彩的季节,孩子们的心中充盈着想象的激情,蓄积着创造的欲望,扑棱着翻飞的诗性。
然而不幸的是,在“应试”的导演下,教师们举着“解剖刀”精细地肢解着一篇篇的美文,也肢解了孩子们语文课堂美丽的童话,他们只能哼着“同一首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机械地操练、训练,以致出现了一批批“老态龙钟”的儿童。
在深入贯彻《新语文课程标准》的今天,语文课堂发生着惊人的变化,迫切地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的语文课堂重新进行审视、认识,对课堂进行全面的革新,为孩子们建造一所童心飞扬的乐园。
让他们在这片充满希望、充满绚丽的天地里,不再机械地识记生字,不再乏味地朗读课文,不再听那些灌输式的讲解,不再死背古诗的意思,不再心中有话不敢说……他们可以在乐园里尽情地展示自己的风采,流露出自己的真情,放飞自己的理想,在愉快中茁壮成长。
回归生命本原,激发生命成长----语文教学要恢复其本真面目,还孩子快乐与自由,语文课堂呼唤童心飞扬。
一、创一种情意激荡的浓厚氛围1.课堂氛围的营造离不开师生关系的“其乐融融”教学中,教师应在把持大局的前提下,平等地读书、讨论、交流。
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与学生达成共识。
2.课堂氛围的营造离不开教师的真情渲染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有众多因素,但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和正确的情感示范。
有人称语文的世界是一个瑰丽的世界,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本和课堂教学中的美,打动孩子的心,让他们在课堂上留下美丽的笑和自然的泪,并获得美的熏陶和人格的升华。
3.课堂氛围的营造离不开教师的妙嘴生花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幽默风趣,富有启发性或激励性,便能像火种一样点燃学生心里的兴趣之火;像石块一样溅起学生心灵港湾的兴趣之波;像春雷一样唤醒学生沉睡的自信和潜能。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自由飞翔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自由飞翔摘要: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经过课改大潮的洗礼,或多或少地都采用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这些还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被动地位。
那么能否让学生真正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吸取知识的主体呢?笔者以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本文主要从以生活情趣,培养诵读素养;变“阅读”为“讲授”;发现生活美,表现生活美;解放学生的口,放飞学生的心四方面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探究。
关键词:诵读;讲授;解放;放飞为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而教师在改革中更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仅能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自已的课堂教学,在传授多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另外,教师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自由飞翔。
一、以生活情趣,培养诵读素养纵观近几年各学科的教学改革,恐怕属语文最为红火热闹。
但就整体而言,语文课改仍是老大难问题。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如何把握语文教学的整体策略,我们还研究得不够深透。
根壮才能叶茂,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的语文积累。
如何积累,最主要的还是要读书,尤其要诵读。
要将一批有代表性的包括各种内容、体裁、风格的诗文熟读成诵,消化领悟,多积累一些规范汉语的语言材料,这样才可能做到课标中所要求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也是提高语文素质的根本。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
“诵”绝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
让语文课堂变成放飞学生心灵的天堂

让语文课堂变成放飞学生心灵的天堂前段时间看到有关洋思成功的法宝之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很受启发。
最近也专攻于它,效果不错。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说是一种模式,不如说是一种思想更为确切。
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思想,是实施新课标最有效的手段。
它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熏陶情感;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是真知识,课堂的效率高,所以,这种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运用这种模式教学,减轻了学生负担,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做到了教为学服务,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有不及格的学生是正常现象;老师总抱怨学生基础差,歧视后进生,只关注前几名尖子生,学生享受不到平等教育、均衡教育;“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模式尊重差异,面向全体,“不放过任何一名差生”“从最后一名抓起”,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因此,我认为这种模式,在博大的教育关怀中,凝聚着深刻的教育思想,是一套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策略体系。
课堂教学对我一直是挑战,要把语文课上好太不容易了。
语文教师应该像一个生命的魔术师,不断地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掘语文的潜能。
我常常想,这篇课文用什么方式去教?这个教学思路是最恰当最科学最优美最艺术的吗?每次走进课堂,往好处说,我都有一种神圣感;往坏处说,有如履薄冰的感觉。
我经常感觉到需要反思、需要提高、需要学习,有时这种感觉会来得非常猛烈,好像重新回到了一个生手的状态。
对我来说,每堂课都是新的,我从不觉得自己已经驾轻就熟,重复自己是很无聊的事。
目前,洋思的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发展、深化,语文课堂尤其表现得异彩纷呈,许多老师运用这种模式外出上课也好、代表学校竞赛也好,均获得了成功。
我也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好语文课?洋思中学的语文老师要追求好的语文课堂,其标准应该是什么?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发展方向又应该是什么?洋思的语文课堂还可以有哪些创新?下面我想就这些问题谈一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杨英教学反思 让孩子的心灵在语文课堂上放飞

让孩子的心灵在语文课堂上放飞乌苏市第三小学杨英大自然的声音真的是美妙无比的。
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在森林里演奏手风琴;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喜欢玩打击乐器;动物也是大自然的歌手,在快乐地歌唱。
这些熟悉的声音围绕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相伴,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这些声音,让这些声音通过语言文字的意象传达给我们与平时听觉上不一样的奇妙感受。
文章谴词造句生动,修辞手法多样,是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的极好材料。
在教学中却让孩子们理性地去分析“什么声音美妙,怎样美妙?”一句一句拆开来,揉碎来,那种美妙还能降临孩子心间吗?一句一句单独来看,也能感受到声音的妙处,但是惟有把声音作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感受同样是风,同样是水,声音却是那么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每一片叶子不同的声音,微风的轻柔,狂风壮……把这些放在一起来用心倾听,细心品味,那份美妙的感受会直击心房,让人流连,让人陶醉。
感受的方法是多样的,读是最主要的方法,读出声音的变化,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感悟也是很重要的方法。
1.朗读课堂上学生朗读课文常常“不打心里过”,这样的朗读不仅使阅读流于形式,而且会削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
这时教师不妨变换一下方法,由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而让学生闭眼倾听,放飞想象的翅膀,在聆听教师朗读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文的意境,这样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个性化课标中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应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外,还应该尊重和鼓励学生有个性化的想法和体验。
有学生提到大自然中有蚊子嗡嗡嗡的声音,对于这样的回答,老师的反应大概一般是不满意的,而我在教学中,非但没有否定学生的回答,反而鼓励学生有独到见解,并且指出大自然中并不都是美妙的声音,同时也有不悦耳的声音,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实话,并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以童心看世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引导学生联想与延伸,如果仅仅停留于让学生聆听教师朗读和复述课文中提到的声音,那么这堂课算不上成功。
让心灵在语文课中放飞

让心灵在语文课中放飞2005年秋季开始使用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打破了以文体编排课文单元的传统,把不同文体的文章按单元混编在一起,使不同的思维方式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叉,使不同的语体材料既相对完整又相互融会;为了避免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新教材在每一个单元前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能力培养要求,指明了教学重点;在许多课文后面配有相关的资料(延伸性知识、研究性文章等),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课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思维角度;把写作和口语交际分开单独编写,改变了传统的只重写作而忽视口语教学的做法,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面对全新的教材,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以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一、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要让学生唱主角,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
过去,我们总是担心讲不深、讲不透,喜欢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实际上学生不是在学课文,而是在学老师对课文的心得体会,而许多老师的教学又完全是按教参的分析进行,这就造成教学中的千人一面、千声一腔,使丰富的语文教育走向封闭僵化的死胡同。
事实证明,由于我们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丈本身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所以尽管我们费尽心血,效果并不是很好,可以说,新教材的出现正是为了打破这种费时低效的局面。
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专心读课文,大胆发表自己对课文、对语文的看法。
老师要做学生的“教练”,而不是代替学生练。
教学中,让学生多一点时间读书,在默读中思索,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即席发言中锻炼口才,在写作中放飞思想;老师相机指导点拨,激疑导趣、话不在多,关键是说得恰到好处,能够帮助学生打开一扇扇思考的窗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语文的快乐。
二、教学应该具有开放性和民主精神。
所谓开放性:一是指教学的内容不一定要局限于课本,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结合课文灵活地处理,比如适当地旁征博引,适当地联系社会生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心只有一个比较广阔的飞翔空间,放得出去,收得回来;二是指学生对课文的认识理解可以不求统一,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解质疑问难,允许学生保留独立见解,语文区别于自然科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答案的模糊性和丰富性,著名的美国学者苏珊·朗格曾经说过:在社会学科中,没有正确的答案,只有不同的答案。
让语文课堂成为孩子们思想自由翱翔的天空

让语文课堂成为孩子们思想自由翱翔的天空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到底怎么教?今天,该学习《小松鼠找花生》这篇课文了,此文图文并茂,我也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小松鼠找花生中,心情由高兴变焦急再变奇怪,并在课文最后留下疑问: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我讲的带劲儿,学生听得也入情,时间很快过去了,快下课了,看着同学们还在兴致极高的讨论,我有发自内心的成就感。
正在这时,我们班的“调皮大王”庞家豪举起了手,喊:“老师,我有问题”,我示意他说出问题,同学们也都满脸的意外,很快安静下来等着他的问题,“老师,花生是谁的啊?我种过花生,知道花生要有种子才能长出来,可是看书上这么一大片花生,肯定是别人种的,小松鼠要真摘的话就是偷东西”,说完,他一脸骄傲的看着我。
说真的,这个问题我可没想过,不只我,其他的孩子也都被他的问题“唬”愣了,我真不知怎么回答了。
这时,下课铃响了,我匆匆的回到了办公室,脑子里一直在想这个问题该怎样回答孩子呢?其实,不过就是一篇现代童话而已,很多地方不合逻辑是正常的,可是孩子“较真儿”,非要知道个清楚,弄个明白。
我静下心来,认真的思考起来……上课了,我刚进教室,庞家豪就问:“老师,花生是谁种的?”我借机问其他同学:“你们能帮他回答吗?”同学们讨论起来,庞家豪本人也加入了讨论的行列。
很快,有同学举起了小手,“老师,我……”“老师,我……”。
有的说:“花生是鼹鼠的”,但很快被推翻了;有的说:“花生是自己长出来的”,又很快被否定;还有的说:“也许花生是‘森林之王’的”;同学们都哈哈大笑起来,我们班的“小才女”韩雅彤站起来:“我觉得我们不用管花生的主人是谁,我们只要知道它的果实是长在地下的就行,要不就认为花生是森林所有动物的。
”她的回答博得一片掌声。
庞家豪站起来说:“也许这真是森林动物的公共财产,‘森林之王’也是想考考大家,让大家动脑筋找花生呢。
放飞语文课堂 开辟自由天地

放飞语文课堂开辟自由天地【摘要】课堂是学生生命活跃的殿堂。
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自由地驰骋,让学生的思维灵感和激情火花尽情的绽放。
课堂上多呈现老师真情的激励,课堂丰富的活动,师生平等的交流。
语文教学要适当的慢下来,不要一味追求课堂容量,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抚慰和充实。
慢教学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一种的尝试,让课堂自然从容,让学生在自由成长中慢慢前行。
语文教学是一种慢的艺术,语文教学不要一味追求快捷高效,否则学生还未来得及去捕捉语文的闪耀,课堂就匆匆略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没有真的提高,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语文课堂;自然自由;慢教学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语文的诗意是通过独特的生机、鲜活的张力和创造的激情所体现出来的整体意蕴,是师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想象、体验、思考、理解、内化后所体现的整体情味。
在放飞心灵的语文课堂中,我给了学生思想自由,言论自由,行动自由,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展。
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习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激发,捕捉契机,变换角度,让学生自主积极学习的同时,进入一个其乐融融的境界,让学生为自己学习的点滴进步而高兴,体会成功的快乐。
课堂上让每一个人都充分参与、积极表达,我也经常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与学生一起努力探索、共同体会获得成功的快乐。
课堂上没有无所事事之人,没有迷茫的眼神,没有忧愁的目光,学生们个个都感觉到很充实快乐。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让其自主发展,创造乐的实践活动,有力地改变传统注入式的教学方法,积极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才干,这样在课堂上呈现的是美的语言,美的内容,美的笑脸,美的心灵。
身处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你会感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颗颗放飞的心灵翱翔于这充满诗意的天地里,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了放飞学生心灵的自由天地!从事语文教学这么二十几年,我体会到,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孩子的心灵在语文课堂自由飞翔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当语文学习的“主人”,使情境交融的语文教学在课堂上能愉快地完成,让学生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之处,让孩子的心灵在语文课堂自由飞翔。
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尊重生命,营造洋溢温馨的课堂氛围
语文课堂是情趣和梦幻的栖息地,只有在充满温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师生的情感才能相互碰撞,相互激荡。
俗话说: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光,对击始发灵光。
我在导入新课《槐乡五月》时,用了以下导语:同学们,五月是鲜花盛开的季节,你看,那雍容华贵的牡丹,红红火火的杜鹃,清香怡人的郁金香……吸引了许许多多人,而在美丽的槐乡,也有一种迷人的花,那就是——槐花,让我们一起走近槐乡,去看一看,闻一闻,体会那美妙的滋味和无穷的乐趣吧。
我用一段深情并茂的开场白,很快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中去。
二、体验生命,倡导个性化的阅读思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实施开放性教学,倡导个性化的阅读思考,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1.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质疑
让学生在个体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有所疑问,正是个性发展的外在表现。
学生经过个性化的阅读思考,提出的问题有时会极有价值,能问在点子上,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
如教学《嫦娥奔月》一课时,在“嫦娥奔月”这一部分,文中配有一幅美丽的插图:皓月当空,嫦娥衣袂飘飘,向着月亮飞去。
教学时我让学生图文结合想象当时月色的美好和嫦娥奔月的姿态。
学生却对这幅插图发出许多疑问,生1:老师,嫦娥经常接济乡亲,她的生活也应当相当简朴,她的衣服不应该像图中那样华贵。
生2:她奔月时,应舍不得她的丈夫后羿,舍不得乡亲,她的头应该扭过来注视大地,想再看看美丽的家园。
生3:嫦娥应满脸的不舍,美丽的脸颊上挂满泪水。
面对学生对文中插图质疑的课堂意外情况,我大加赞赏,并为学生的精彩发言叫好,因为他们已对文中的人物有了深刻的理解。
我们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中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2.珍视学生个性化的表达
语文教学要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
一位教师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大家理解“孤帆”这个词时,大部分同学说是孤零零的一条船,而一位男同学却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说:“我从孤帆这个词儿体会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大家想想看,这时候的江面肯定会有很多船,可作者为什么说是孤
帆呢?我认为当时作者的整颗心、满腔情都在好朋友孟浩然身上,即使其他的帆进入他的视线,他也视而不见,真可谓:千帆驶过皆不见,唯见浩然一扁舟啊!”学生那充满个性的发言,怎不令人为之喝彩!童言、童心、童趣回归了课堂,那种感觉令人叫好!
三、感悟生命,激发创作的思维火花
1.激活想象,学会创造
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不排斥“静”。
留一点空白,让学生静心思考;留一段寂静,让学生默读,用心与文本对话。
频繁的问答,难以达到对话的最佳境界,有时,有段冷场往往绽放智慧的火花。
课程、文本、课堂、思维……都有许多“留白”,给不可预测的事件留下展开的契机,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
例如,在《船长》的教学中,当最后哈尔威船长随着诺曼底号巨轮一起沉入大海深处时,我抓住墓志铭这个空白点,让学生给哈尔威拟写一则墓志铭。
我先用几则名人墓志铭作引导:
海明威:恕我不起来。
司汤达:活过了,爱过了,写过了。
费希特:剧终。
这几则墓志铭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几分钟后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
——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英雄——哈尔威。
——英雄船长,永垂不朽。
——大海是我的故乡。
——我来自大海,我回归大海。
——我在天堂为你祝福,请不要为我悲伤。
我提供的几则名人的墓志铭,为学生的创造性发挥提供了契机,学生在个性化解读所留下的“空白”中,进行言语实践,从而迸发灵性,妙语连珠。
2.拓展延伸,注重积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大语文观已是语文教改的方向。
教师应布置一定量调查、访问等实践性的作业,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布置一些创造性的作业。
如学完《掌声》一课,我让学生结合课文中掌声的含义,编写小诗《掌声像什么》,再把全班同学的精彩语句汇编成集《我们的诗》,在班上让学生传阅。
学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第七自然段时我相机引导:比武失败,洪教头满面羞惭离开。
他离开后心里一定很不平静,他一定会将自己与林冲作个比较,也许内心会说,唉,我啊!真枉为柴大官人的师父啊!请同学们现在写几句话,题目是《洪教头的内心独白》。
学生在课堂上觉得有话可写,许多学生独白练笔令老师也拍案叫绝。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多布置些能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作业,让学生课堂上的所学变得更有意义。
当教育已经进入一个高度关注人的生命发展的新世纪时,作为融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课堂,我们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
改变教学的机械、沉闷和程序化,在儿童文化的背景下,把阳光引进课堂,用智慧呼唤童心,让孩子的心灵自由飞翔,让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尽情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