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隋唐制度的革新

合集下载

4-4隋唐制度的革新(课用)

4-4隋唐制度的革新(课用)

3、影响:
①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 ②是封建国家利用其所掌握的无主的荒地, 使广大丧失和缺少土地的农民同土地重新结 合起来,基本解决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 同劳动者分离的问题。 ③统治者有了较为稳定的财政收入和力役、 兵役的来源。 ④在此基础上,隋唐政府得以实行府兵制度 和租庸调制。
四、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㈠府兵制: 1.开创:西魏:兵民异籍 ⒉改革(隋文帝) ①内容: 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到田 地,不再实行军民异籍。 ②特点: 兵农合一,与均田制结合。 A 有利农业生产,增加政府税收 ③影响: B 扩大了兵源,壮大军事实力 C 清除了胡汉分治的遗迹
频繁,府兵不能定期轮换,甚至出现“壮龄应募, 华首未归”的情形。
材料:自高宗、武后起,由于边境士兵白 天做苦工,夜晚入地牢;能够活着回乡的,十无 二三。大量府兵逃亡,有权势的千方百计逃避兵 役,或行贿免役,或请人代役。
生产发展 生活安定
朋党之争
募兵制
均田制破坏
藩镇割据
土地兼并严重 衰落
两税法
农民负担沉重
思维拓展: 1)秦初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 两大基本矛盾:
A、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主要通过收权和监察来解决。
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主要通过分散宰相权力解决。
思维拓展:
2)从秦汉到隋唐时期,中央官制 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②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农民 生产时间有了保证,荒地被开垦,人口增殖;
③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相对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④改变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 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 • • •
7、弊端: (1)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 (2)大地主隐瞒财产,向农民转嫁负担 (3)政府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严重

高三历史课件隋唐制度的革新

高三历史课件隋唐制度的革新

创立法典
隋朝颁布了《隋律》和《隋则》,统一了各 地的刑法标准。
推行均田制
隋朝推行均田制,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保 障了社会稳定。
加强官制体系
隋朝加强了官制体系,建立了三省六部制, 规范了官员的晋升和地位。
唐朝的制度革新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制度,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改革。
1
推广均田制
唐朝推广了均田制,进一步完善了土地制度。
高三历史课件隋唐制度的革新
隋唐时期的制度革新对中国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隋唐制度的背景
隋朝和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两个朝代都进行了较为彻底的制度革新。
官制变革
隋朝时期加强了官制体系,唐 朝时期废除了隋朝的三省六部 制,设立了三省:中书省、门 下省、尚书省。
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工艺的精湛
唐朝的工艺水平也是中国历史 上的巅峰,为世界工艺品贡献 了无数珍品。
隋唐制度的特点
隋唐制度革新体现了律法的严肃性和人文精神的充分体现,其特点是:
1 律法严明
隋朝颁布《隋律》,唐 朝颁布《律》、《刑 法》、《考试法》等法 律法规,使得国家治理 更加规范和有序。
2 科举制度
唐朝设立科举制度,使 得人才选拔更公正,有 利于国家精英的培养。
科举制的建立
隋朝废除了租调制,推行均田 制,唐朝进一步确立了均田制, 并开始实行租庸调制。
唐朝推行科举制,明确规定进 士、举人和礼部试的制度,重 新确定考试科目和标准。
隋朝的制度革新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短命但重要的朝代之一,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革新。
统一度量衡标准
隋朝实行统一度量衡标准,减轻了商人在交 易中的不便。
3 均田制度

课件1:第5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1:第5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等不是寒门和王孙的绝对平等,排除A项;科举制是促进阶层流动不是改变社会结
构,排除B项;据材料“五代时”结合所学可知国家处于分裂,排除D项。
3.隋文帝废除汉代以来地方州郡长官可以自行征辟僚属的制度,规定“凡九品以 上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官员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根据实绩实行奖惩、升 迁或黜落”。这一措施( )
制度的真正开端”,其中量材录用表明选拔官员公平公正,故选B项。
二、三省六部制
基础梳理
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__尚___书__省___,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 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隋唐时期 (1) __隋__文__帝____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2)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二、对三省六部制的辩证认识 [名家论史]
不能因为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就认定有所谓“三省并重”中书门下两省“对居紧 密”,职事性质一致,庶几平等,但与尚书省的权力关系却不能这样看,居于内廷的 两省既为辅助决策机构,内重外轻之势非常明显,这种形势自汉武帝重用内朝官以来 就已定型。
——袁刚《隋唐三省体制析论》
[史论形成]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 相权三分
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 职权分明 (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 加强皇权 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 节制君权 才干的不足

隋唐制度的革新ppt4 人教版

隋唐制度的革新ppt4 人教版

两税法 均田制破坏的原因
对土地买卖的规定虽有一定限制,但比前代松弛。北 规定永业田亲王百顷,职事官正一品六十顷,郡王及 魏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很严格,桑田(永业)只可买进 职事官从一品各五十顷,国公或职事官正二品各四十 官员增多和人口的自然增殖 不足、卖出有余的部分,露田是严格限制买卖的。北 顷,郡公或职事官从二品各三十五顷,县公或职事官 齐稍有放宽,规定桑田、麻田都是永业田,可以传世, 正三品各二十五顷,职事官从三品二十顷,侯爵同职 可以买卖,但露田仍不许买卖。唐代进一步放宽了土 唐代对土地买卖的限 事官正四品各十四顷,伯爵同职事官从四品各十顷, 地买卖的规定,”家贫无以供葬,可以卖永业田,在 制,比前代放宽了许 子爵同职事官正五品各八顷,男爵同职事官从五品各 迁居和卖为园宅、碾硙和邪店时,口分田也可以买卖, 多 五顷,上柱国三十顷,柱国二十五顷,上护军二十顷, 官员更不受这些限制。就是说,只要合乎条件(办理 护军十五顷,上轻车都尉十顷,轻车都尉七顷,上骑 土地兼并加剧 买卖手续的文牒)、永业田、口分田都可以买卖。可 都尉六顷,骑都尉四顷,骁骑尉、飞骑尉各八十亩, 见,唐代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放宽了许多,尤其是在法 六骑尉、武骑尉各六十亩。 令上允许农民买卖口分田,更是前代所没有的,这就 封建经济的发展 为地主阶级兼并土地开了方便之门,
两税法 两税法的局限性 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日益严重 两税法以每户占有土地顷亩、资产多少为收税 由于朝廷不能按地亩、资产收到规定和需要的
依据,这就必须每年核定土地,资产,但自建 税额,于是杂税丛生,所宣布的“租庸杂徭悉 中元年( 780)定税后,直到贞元四年(788) 省”成了一纸空文。不久,青苗、榷酒、榷盐、 官僚贵族千方百计将沉重的赋税转嫁 才重新审定一次,虽作了“三年一定,以为常 榷茶等杂税并出,原规定商人所在三十税一, 式”的规定,但以后并没有执行。官僚贵族、 到更加贫困的农民身上 不久以军费急需为名,增至十一而税,随后又 地主富户可以用不报或少报的手段,达到少交 在全国各地检查商人财货,每贯抽税二十文, 赋税的目的。结果使某些地区“十分田地,才 竹木茶漆等也要收十分之一的税,甚至货船乃 税二三”,所谓“唯以资产为宗”的原则,实 两税之外杂税丛生 至空船通过渡口也要收税。 际上很难贯彻。

《隋唐制度的革新》课件

《隋唐制度的革新》课件

社会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民族矛盾尖锐。
隋唐时期,社会相对稳定,民族 融合加速,为制度的革新提供了
社会基础。
隋唐时期,文化繁荣,思想活跃 ,为制度的革新提供了思想支持

02
隋唐制度的革新内容
政治制度的革新
总结词
中央集权
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中央 集权、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等方面。
历史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制度革新是 历史的必然选择。
统治者明智决策
隋唐统治者具有远见卓识,顺应历史 潮流进行制度革新。
05
隋唐制度革新的特点
创新性
隋唐制度革新在多个领域实现了创新 ,如官制、法制、土地制度、赋税制 度等。这些创新为后世制度建设提供 了重要借鉴。
隋唐时期在法制方面也有所创新,如 《唐律疏议》成为我国现存最早、最 完整的封建法典,对后世法制建设产 生了深远影响。
隋唐时期开创了科举制度,打破了士 族门阀对仕途的垄断,为寒门士子提 供了上升通道,提高了官员素质。
全面性
01
02
03
04
隋唐制度革新涉及政治、经济 、文化等各个领域,具有全面
性。
在政治方面,隋唐时期对官制 进行了全面改革,建立了三省 六部制,完善了监察制度等。
在经济方面,隋唐时期推行均 田制和租庸调制,保障了农民
阶级关系调整
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对 政治制度提出了改革要求 。
民族交融推动
各民族间的交融与交流, 促使制度向更为包容和开 放的方向发展。
外部原因
周边文明影响
吸收外来文明优秀成果,如佛教 、摩尼教等,为制度革新提供了 思想资源。
战争与征服刺激
与周边民族的战争与交往,促使 隋唐统治者反思并改进制度。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1 夏商周:世卿世禄(世袭制) 2 战国:军功爵制 3 两汉:察举制、皇帝征召(征辟制) 4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5 隋唐—明清:科举制
趋势:选官标准:家势、财产、门第——才能 选拔方式:严密科学,公开、公平、公正
PPT文档演模板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课堂练习
•1、隋唐以来的历代封建统治者都
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根本原因是
• 3)选官权:把选拔官吏的权力从 地方士族地主手中收归中央
• 4)三合一
• 5)扩大官吏来源,兼顾多个阶层
• 6)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PPT文档演模板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6、评价:
•1)积极作用:
•A.是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 ①冲破…抑制了士族门阀势力 • ②庶族地主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 ③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PPT文档演模板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PPT文档演模板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PPT文档演模板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PPT文档演模板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选官制度
•1 含义:
•什么叫科举制?为什么 要创立科举制?此制和以
前的选官制度比较有什么特 点?怎么评价科举制?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PPT文档演模板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PPT文档演模板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作业:P35——24题
PPT文档演模板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PPT文档演模板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走近高考
PPT文档演模板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PPT文档演模板

【精品】44隋唐的制度革新

【精品】44隋唐的制度革新
是 A.中书省和门下省 B.尚书省和中书省 C.尚书省和门下省 D.礼部和吏部
2、政论家认为,丞相制度最好的时代是唐代。 这主要是因为
A.任命一人当宰相,避免纷争 B.三省分权,相互牵制 C.宰相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大权 D.尚书台掌管军国大事
3、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 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 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 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③节制君权
中央机构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起草政令)(管理 政务) (审核政令)
吏 户礼 兵 刑工 部 部部 部 部部
地方 州(郡)县
《朱子语类》云: “唐制:每事先经由 中书省,中书做定将 上,得旨,再下中书, 中书以付门下。或有 未当,则门下缴驳 ……若可行,门下又 下尚书省,尚书但主 书奉行而已。”
A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国家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力
C .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 .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真正民主性质
4、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的官 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 .宗法制的终结
B .察举制的完善
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 .科举制度的推行
每经贴十条
口答诸经 大义十条
答时务 第三道
选《礼记》或《左传 作诗、赋、 进 》之一及《尔雅》 文各一篇 士 每经贴十条
作时务 第五道
1、以上材料bu说明唐代科举 A.实行分科考试 B.侧重对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C.考察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D.明经科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 2、为什么进士科“得人亦最为盛焉”?
制度
朝代
世卿世禄制 先秦

隋唐制度的革新ppt 人教版

隋唐制度的革新ppt 人教版

如何更全面、客观地评价科举制?
知识回顾
本课主要知识条目
1.三省六部制确立和完备的过程 2.三省六部制的主要机构及其职能★ 3.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作用和地位 ★* 4.科举制的性质和创立原因*
要求
a b c c
5.科举制创立和完善的过程 ★
6.科举制创立和完善的评价 ★*
a
c
试题演练
1.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 )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 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2001全国文综高考题)
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4.科举制创立和完善的评价 阅读教材并结合前面对创立原因的分析,概括隋唐科 举制创立和完善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
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4.科举制创立和完善的评价 ①打击了门阀制度,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 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
意 ②大批庶族地主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扩大了 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义
2.三省六部制的主要机构及其职能
阅读教材,画出三省六部制的示意图
皇帝
中书省 (草拟) 尚书省 (执行) 门下省 (审核)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下页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
2.三省六部制的主要机构及其职能
阅读教材,画出三省六部制的示意图
皇帝 中书省 (草拟) 门下省 (审核) 尚书省 (执行)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③将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④推动了当时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局限性
造成士人把精力集中于应付考试,忽视了 实用性的学问。
思维拓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 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材料二 康有为说:“今日之患,在吾民智不开,……民智 不开之故,皆在于八股取士为之。学八股者,不读秦汉之后 之书,更不考地球各国之事,然可以通籍,累至大官。” 材料三 1905 年 9 月 2 日,直隶总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 洞等一批高官,联名上奏朝廷,明确提出:“欲补救时艰, 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当日, 清政府颁下谕旨宣布:“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3、沿革:
武则天
隋文帝
唐太宗
隋炀帝
唐玄宗
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3、沿革:
1)隋朝创立
隋文帝——分科考试的方式 选拔官员 隋炀帝——建立进士科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武则天——增加人数,首创 2)唐朝完善 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高官主考,提高 地位,后为定制
有人将科举制称之为“中 国的第五大发明”,请结 合你所学的知识,谈谈你 对此的看法.
C、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D、选拔人才标准日趋完善
习题巩固
例:隋唐实行科举制度对封建统治 产生的最直接作用是 A.扩大了地主阶级统治的政治基础; B.满足了中小地主阶级参政的愿望; C.完善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地主阶 级统治; D.缓和了封建社会的矛盾.
习题巩固
例:隋唐以来的历代封建统治者都 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根本原因是 科举制 ( )
习题巩固
例:贞观年间,唐朝中央政府 三省的运作机制是 ( ) A、尚书——中书——门下 B、尚书——门下——中书 C、中书——门下——尚书 D、门下——中书——尚书
习题巩固
例:隋唐时期开创的三省六部制的 特点不包括 ( )
A、限制专制
B、分工明确 C、相互牵制 D、相互配合
习题巩固
唐朝时黄河决堤,国家修建这个 水利工程应该要经过哪些程序?
变化: 西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门第观念 德.才 才学 度的加强。 中央 地 方 中央
课外延伸
比较中国古代的 科举制度和当今 的高考制度
习题巩固
例:科举制的实行,从根本上反映 了 ( ) A、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 系的变动 B、统治者注重选拔人才
A、以儒家思想为考试内容
B、有利于统治阶级选拔人才
C、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D、有利于封建专制统治的巩固
总结回顾
如何用人: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 (背景,目的 ,沿革, 内容,职权,评价) 如何选人:科举制(选官制度)
(含义,原因,沿革,评价)
谢谢大家
——选官制度
1、含义:
科:是考试科目;举:是选拔人才;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 吏的一种制度;
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2、科举制开创的原因:
①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发展(中小地主经 济和小农经济实力壮大); ②阶级变动:南朝后期士族势力衰落,庶 族地主发展,要求参与政权; ③制度过时: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壮大, 不利于中央集权; ④统治需要:统治者需要新的选官制度扩 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中央
中书省 吏 部 户 部
皇帝 尚书省 礼 部 兵 部 门下省 刑 工 部 部
(起草政令)(管理 政务) (审核政令)
地方
州(郡) 县
一、三省六部制 6、作用: (1)形成严密体系,提高行政效率; (2)加强统治力量,减少决策失误; (3)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帝权力; (4)促进官制变革,标志制度成熟; (5)后世朝代沿革,影响极其深远 。
①造成士人把精力集中于应付考试, 忽视了实用性 的学问,脱离了实际,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
②明清时期, 科举制度僵化,规定为八股取士,严重 地限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中央选拔真才实学的 人,也不利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造成我国在近 代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探究题:
自西汉到隋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期,中央 实行的选官制度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 反映了什 么实质问题?
武则天
隋文帝
唐太宗
隋炀帝
唐玄宗
隋唐的制度
制度名称 政治 三省六部制 制度 科举制 府兵制 军事 制度 募兵制 赋税 制度 租庸调制 两税法 特点 评价
教学目标
如何用人: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 (背景,目的 ,沿革, 内容,职权,评价) 如何选人:科举制(选官制度)
(含义,原因,沿革,评价)
开创了三公九 卿制
一、三省六部制
4、内容: 三省——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部;
一、三省六部制 “中书取旨,门下封 驳,尚书奉而行之”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中拟”;
门下省是审议机构——“门审”;
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尚行”;
5、职权:
六部的职能
尚 书 省
吏部: 官吏的考核与任免 户部: 户口和赋税 礼部: 国家的礼仪制度 兵部: 军政 刑部: 刑法 工部: 工程建设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工部
课外延伸
比较中国的三省 六部制度和西方 的三权分立政体
教学过程
一、三省六部制 ——中央官制
1、背景: 2、目的: 3、沿革: 4、内容: 5、职权: 6、作用:
高考考场内外
科举考场内外
教学过程
二、科举制 ——选官制度
1、含义 2、原因 3、沿革 4、评价
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4、评价: 1)积极作用:
——隋唐时,是一种优越的选官用人制度。
(1)抑制士族势力,扩大官吏来源; (2)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 (3)加强中央集权,利于政局稳定; (4)促进文教发展,推动唐诗繁荣; (5)后世朝代沿用,影响极其深远 。
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4、评价: 2)消极作用:
开创了三省六 部制
隋文帝 秦始皇
完善了三省六部 制
唐太宗
教学过程
一、三省六部制 ——中央官制
1、背景: 3、沿革: 5、职权:
2、目的: 4、内容: 6、作用:
教学过程
一、三省六部制 ——中央官制
1、背景: 隋唐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了大一统。 2、目的: 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3、沿革: 隋文帝确立,唐朝完备,后世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