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词句法功能研究述评
《封锁》中形容词的重叠方式及语法功能研究

《封锁》中形容词的重叠方式及语法功能研究作者:曾雅琴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6期[摘要] 《封锁》是著名小说家张爱玲女士最经典的短篇之一。
本文主要探析文章中出现的所有重叠式形容词的重叠方式及语法功能。
[关键词] 形容词;重叠方式;语法功能本文将从这部作品的重叠式形容词入手,在语言学的视野下,探究这类形容词的重叠方式和语法功能,并对其使用情况作出准确的数据统计。
一、单音节性质形容词的重叠:1、很多单音节性质形容词是可以重叠的。
在这部小说里单音节性质形容词重叠的基本形式为AA式。
例如:孩子的脚底心紧紧抵在翠远的腿上。
以上例句中的的双音节形容词都是由单音节形容词按照AA式重叠形成的。
例如第一个例句中的“紧紧”,是由单音节性质形容词“紧”重叠形成的。
这种由单音节重叠而形成的形容词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以上10个。
2、有的单音节性质形容词重叠后会带上结构助词“的”或“地”。
例如:开电车的人眼睛盯住了这两条蠕蠕的车轨,然而他不发疯。
以上例句中的双音节形容都是由單音节性质形容词重叠而成,并且都带上了结构助词“的”或“地”。
这类形容词在这部短篇小说中一共出现了19个。
3、有的单音节性质形容词往往会与叠音后缀或其他词缀组合在一起构成重叠式形容。
这种重叠式形容词最常见的重叠形式是ABB式。
例如:在大太阳底下,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来的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
这类重叠式形容词在小说中只出现了以上4个。
这类形容词通常也会带上结构助词“的”或“地”在句子充当一定的句法成分。
4、有的单音节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形式较为特别。
这种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后生产的格式为:A+了+数词+A。
这种重叠方式也常常跟上结构助词“的”或“地”,使重叠后的形容词在句子充当一定的句法成分。
按照这种格式重叠的形容词在这部小说中仅仅出现了1个。
但是这种形式的重叠形容词在我们日常用语里并不少见。
例如:惊了一惊、愣了一愣、慌了一慌等。
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

摘要:本文对几位知名语言学家的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作了大概分析,并提出了自己对现代汉语形容词分类的 研究。本人认为形容词的分类一定要结合语义和语法功能,并根据两个标准,对形容词所在的语句进行综合分 析。文中把现代汉语形容词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类,并作了大量比较分析。第二部分本人对现代汉语形容词的的 语义功能和语法功能作了细致的分析和举例。从语义的角度,形容词主要起抽 象 表 述 、状 态 描 写 、程 度 区 分 、 感 情 表 达 、 施 事 陈 述 和 未 来 驱 动 的 作 用 。从句法功能的角度,本人详述了形容词作定语和谓语的主要功能。 第三部分本人选取了形容词的三个特殊现象作具体分析。
1 《马氏文通》:出版于 1898 年,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古代汉语语法的著作。以下简 称《文通》 2 原文为:“凡实字以肖事物之形者” 3《文通》第 112 页
黎锦熙先生给形容词下的定义是“用来区别事物之形态、性质、数量、地位的,所以必附加于 名词之上”4。因此,黎先生根据其定义(意义)把形容词细分为形状形容词、数量形容词、指 示形容词和疑问形容词四大类 5。但根据后人在诸多语法书中对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定义和学术研 究著作中,黎先生所谓的四类形容词只有描述实体事物的性状、形状、程度的性状形容词才是 严格意义上的形容词。
关键词:语义功能 语法功能 状态描述 程度区分 形容词叠词
第一部分 前人对形容词的定义及分类的论述
(一)马建忠先生在《马氏文通》对形容词的论述 马建忠先生在《马氏文通》1里把形容词定义为能惟妙惟肖地描绘事物的实字 2。《文通》
中把形容词定名为“静字”,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形容词实为“静字”中的“象静”一类。他 认为,客观世界的事物都存在着差别,而形容词承载着细致描绘这些差别的功能。
韩礼德功能语法研究述评

理 论还 有进 一 步发展 完 善 的空 间 。
层 面进 行 分析 , 使得 经 验功 能与 逻辑 功 能或 “ 成分 分 析法 ” 与“ 关 系分析 法 ” 互相 结合 、 齐 头并 进 。 何伟 、 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
、
引言
定人 们 对语 言 的要 求 , 即语 言所 必须 完成 的功 能 , 我
“ 系统一功能” 语法是伦敦学派语言学家韩礼德
创立 的语 法流 派 。系统 功能语 法 主张从 社会 学 的角 度来 解释 语言 , 认 为语 言是一 种社 会行 为 , 它具 有一
们可以把它们归纳为若干个有限的抽象的功能 , 这 就是 “ 纯理功能 ” 或“ 元功 能” 。 H a l l i d a y ( 1 9 7 0 , 1 9 7 3 ,
D O I : 1 0 . 1 3 5 2 5  ̄ . c n k i . b c h . 2 0 1 7 40 0 3 1
作者简 介 : 彭彤彤 ( 1 9 9 3 一) , 女, 黑龙江绥化人 , 哈尔滨师范 大学语言学及应 用语 言学专业 在读硕士研 究生 。研究方向 : 理论语言学 。
功能语法认为语言是社会交往的工具 ,语言系
统 的形 成 正是 人们 在长 期交 往 中为 了实现各 种 不 同 的语 义功 能所 决定 的 ,在语 言 的系统 与语 言 的功能
之间有着某种对应关系,如语言的概念功能是 由语
言 的及物 性 系统体 现 的 。韩 礼德认 为语言 的性 质决
试谈英语形容词在句中的位置及其与句法功能的关系

fo
r e 五e a
.
d
她 的 黑 发 丝鱼壑 飘拂在 宽 阔 的 前 额 上
,
( 单 个 形 容词 里 于 句 中 谓 语 动 词 之 后 不 用逗 号 分开 用 作状 语 的 形 容 词 在 结 构 上 相 当 于 状 语 从 句 如
,
.
,
作状 语
o u t
,
表 示 方 式状 态
o v e r
.
还 能 跟 限 定词 合用 等 等
具 有 这 样多 方 面 的 而 又 重 要 的 语 法 功 能
如 何 使 初 学 者 一 目了 然
。
便于 应 用
掌 握 和记 忆
这 的确 是 语 法 教 学 上 值 得 重 视 的 事 容词
,
。
现 就这个 问 题进行 一些探 讨
,
或 许 对 正 确理 解 和 使 用 形
w
,
eo
ld
a n
d
h
u n
gr y
.
他 又冷 又饿地 在风 雪 中 过 了 七 天
( 双形 容词 均状黛 置 于 句 末
6
.
·
,
.
表 示方式状 态
h
,
,
、
)
a n
.
e
Sli
“
o rr u
pt
th
r o
u
gh
a n
d
th r o u g the 二
, l
e` s
t
h
e
o
g
br
F
o u r 1
did
n
、
让步
、
补充 说 明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述评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述评一、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交流的深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语法教学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语言教学的基础,语法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习者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其中。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不仅关注传统语法的传授,更注重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汉语语法规则。
这一领域的研究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语法项目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创新、语法难点的解析以及语法与交际能力的关系等。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学者们不断推动着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一方面,研究者们结合汉语的特点和留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语法教学方法和策略。
另一方面,随着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们开始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汉语语法教学,探索更加科学和系统的教学方法。
尽管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如何更好地结合汉语的实际使用情况,如何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语法学习中的难点,如何进一步提高语法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等,都是当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1. 对外汉语教学的背景和重要性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语言交流成为了国际间沟通与合作的桥梁。
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推广汉语,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对外汉语教学应运而生。
它不仅肩负着传授汉语知识的使命,更是推广中国文化、加深世界对中国了解的重要途径。
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为全球范围内的汉语学习者提供系统、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资源,帮助他们掌握汉语的基本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
通过对外汉语教学,我们可以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增进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与理解。
同时,随着汉语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提升,对外汉语教学也为我国在国际教育中赢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形容词性短语与形容词的功能比较

形容词性短语与形容词的功能比较形容词性短语和形容词在英语语法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们都可以用来描述人或事物,但在使用上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探讨形容词性短语和形容词的特点、功能,并通过案例分析比较它们的优劣。
形容词性短语是指由形容词和它所修饰的名词或代词一起构成的短语。
这种短语在句子中通常用来描述名词或代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
形容词性短语的主要特点包括:(1)词性:形容词性短语通常由形容词和名词或代词构成,其中形容词起到修饰和描述的作用。
(2)使用场景:形容词性短语通常用于描述名词或代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在句子中充当定语,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描述和限定。
(3)搭配对象:形容词性短语可以用来修饰可数名词、不可数名词、单数名词和复数名词等。
形容词性短语的功能主要包括:(1)表达程度:通过形容词性短语可以表达出名词或代词的程度、状态或特征,对其进行详细的描绘和解释。
(2)修饰范围:形容词性短语可以扩大名词或代词的修饰范围,从而更加准确地表达出其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特征。
(3)俚语化:在某些口语或非正式场合下,形容词性短语的使用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达力和感染力。
形容词是用来描述人或事物的词,通常在句子中作定语或表语。
形容词的主要特点包括:(1)词性:形容词是虚词,本身不能单独构成句子,需要与其他实词搭配使用。
(2)使用场景:形容词可以用来修饰名词、代词等,在句子中作定语或表语。
(3)搭配对象:形容词可以修饰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等。
形容词的功能主要包括:(1)表达特征:形容词可以用来描述名词或代词的特征、性质或状态。
(2)强调程度:通过使用形容词,可以强调名词或代词的程度、状态或特征。
(3)语法作用:在句子中,形容词可以起到语法作用,如充当定语或表语等。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比较形容词性短语和形容词的优劣。
The _____ house on the hill is mine. (形容词性短语/形容词)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使用形容词性短语或者形容词来描述“房子”。
汉语马来语形容词句法功能及重叠形式比较

汉语马来语形容词句法功能及重叠形式比较本文主要从句法功能和重叠形式等方面对汉语和马来语的形容词进行了描写和比较,分析并指出以马来语为母语的学生在学习和运用汉语形容词时的难点,以期对以马来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标签:汉语马来语形容词比较一、引言形容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行为、动作等状态的词。
汉语和马来语两种语言的形容词在句法功能方面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本文试图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角度对两种语言的形容词的句法功能及与句法功能相关的重叠形式做比较,以期对马来学生汉语学习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汉语、马来语形容词作谓语的考察形容词作谓语是形容词的一个重要句法功能,不论是汉语的形容词还是马来语的形容词,均可在句中充当谓语。
如:(1)Bilik darjah ini besar,bilik darjah itu kecil.(这间教室大,那间教室小。
)(2)Kamus ini sangat baru.(这本词典很新。
)(3)Dia tinggi,saya pendek.(他高,我矮。
)(4)Badan saya kuat sekali.(我的身体最壮。
)汉语和马来语的形容词在充当谓语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有一点儿需要注意:汉语中的绝大多数形容词充当谓语时,如果不涉及甲项与乙项的比较,或脱离具体的语境,只有强制性地带上程度副词“很”,句子才显得完整。
如“雨很大。
”“这种计算机很贵。
”这时“很”的程度义已经弱化。
如果形容词不带“很”,则该句子有明显的比较意味。
这种比较有两种方式:一是甲项与乙项并举,如“天气晴朗,阳光灿烂。
”一是说话者话里有话,即所谓的言外之意,如“这本书好。
”说话人隐含的意思是“那本书不好。
”王启龙曾对2110个汉语形容词进行了考察,把形容词作谓语无系词的情况归纳为三种:直接作谓语、加“很”后作谓语、加“的”后作谓语(王启龙,2003)[1]。
由于马来语中的形容词谓语句并没有汉语的形容词谓语句这样的要求,学生在用汉语表达时,会习惯性地缺少“很”,从而造成表义的不准确。
状态形容词研究综述

状态形容词研究综述状态形容词是汉语句子中常见的一个成分,它表达主语对某类情况状态的评价,部分状态形容词具有表达情感的功能,可以强调主语的主观态度。
本文旨在探讨状态形容词的研究现状,采用文献综述法,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状态形容词的研究成果。
一、状态形容词的概念与分类状态形容词是汉语正常句子中的基本成分,它在句子中作定语,句首作状语,句末作句尾,构成定、状、句三三结构。
根据不同分类标准,状态形容词可分为非动态状态形容词和动态状态形容词两大类。
非动态状态形容词指的是那些表示状态的形容词,如“热”、“湿”、“乾”等,其特点是不存在时限性,指的是客观情况;动态状态形容词指的是那些表示动态过程,指明过程发展程度的形容词,如“累”、“无聊”、“开心”等,其特点是具有时限性,表示主观情感。
二、国内外状态形容词研究现状(1)国内状态形容词研究在国内,中国大陆地区、台湾地区、港澳地区均有有关状态形容词的研究。
中国大陆地区主要有林奇仁《状态形容词的动态特征》、杨晓鸣《一般状态形容词及其在句法和语义中的作用》、王宪宝《状态形容词的句法与语义特征》、刘新珠《状态形容词语义形式化研究》等研究,对状态形容词的语义、动态特征、句法特征及句法作用等方面做了深入探讨,但尚未系统梳理状态形容词研究现状。
台湾地区的研究有董顺宗《状态形容词的造词系统》、洪贤仪《谓语状态形容词的结构特征研究》等,着重研究状态形容词的语法特点,对状态形容词的系统研究尚未深入开展。
港澳地区的研究有黄智钧《香港粤语词干调查报告》、黄穆祥《粤语语法研究》、陈秉贤《港话语言学调查研究》等,着重开展状态形容词在港澳方言中的语言学研究。
(2)国外状态形容词研究在国外,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均有有关状态形容词的研究。
美国的研究有唐戈尔德《状态形容词的功能》、弗洛斯霍克《论状态形容词》等,着重研究状态形容词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特点;英国的研究有南希汉克斯《状态形容词与谓语语法》、米歇尔克拉夫特《论状态形容词及其相关研究》等,开展了状态形容词与谓语及情态动词语法的研究;日本的研究有木下敬司《状态形容词的概念与用法》等,着重研究状态形容词的概念和语用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容词句法功能研究述评形容词具有多种句法功能,这些句法功能具有不平衡性,在使用频度上存在差别。
确定每个形容词的主要句法功能,需要对形容词充当各种成分的频率进行统计分析。
标签:形容词句法功能频度形容词在汉语词类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自《马氏文通》(马建忠,1898)以来,句法学界对形容词的研究不断深入,如形容词的分类研究、形容词重叠式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对形容词句法成分功能,在不少问题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形容词的主要功能形容词的主要功能究竟是什么,是作定语,还是作谓语,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不一致的。
(一)认为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作定语早期的汉语语法著作大多数认为形容词的句法功能是作定语,如王力在《中国语法理论·新版自序》(1957)中认为“凡经常被用为名词的加语者,叫作形容词”;张志公主编的《汉语知识》(1979)则更明确地指出“形容词最主要的用途是作定语”;房玉清在《实用汉语语法》中也认为“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修饰名词(作定语)”。
(二)认为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赵元任在《汉语口语语法》(1979)中认为“广义的动词也可以称为谓词,包括狭义的动词和形容词,因为汉语的形容词也能作谓语或谓语的中心成分。
”朱德熙在《语法讲义》(1984)中认为“谓词包括动词和形容词两类”“谓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
”显然,在他们看来,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谓语,而不是定语。
(三)认为作定语和作谓语都是形容词的主要功能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1982)中认为“动词是用作词结里的谓语的时候多,形容词是用作词组里的加语或词结里的谓语的时候多。
”后来他在《单音形容词用法研究》(1984)一文中再一次指出“修饰名词和作谓语是形容词的两项主要功能。
”胡明扬在《语体和语法》(1993)一文中指出“由于口语句子简短,很少使用修饰语,因而在口语中形容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作谓语;相反,由于书面语大量使用修饰语,形容词被广泛用作定语,因而在书面语中形容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作定语。
”可见,在他们看来,作定语和作谓语都应该视为形容词的主要功能。
现代汉语形容词的最主要句法功能是作定语还是作谓语的争论,实际上是源于语法学家研究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句法功能所处理的材料来源不同。
贺阳《性质形容词句法成分功能统计分析》一文统计了大量的书面语和口语材料,对形容词在定语位置上和谓语位置上的出现频率进行检测。
统计结果表明:在书面语中,形容词作定语的频率是最高的,而在口语中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
二、形容词作状语的句法功能研究对于形容词作状语的情况,人们的看法也有分歧。
总体而言有三种主要观点:(一)认为现代汉语形容词一般不能作状语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1956)认为,状语一般表示的是动作的方式或情状,但性质形容词一般表示的是事物的属性或品质,所以性质形容词一般不能作状语;性质形容词占总数的绝大部分,在整个现代汉语形容词类属中,能作状语的就是少数。
朱德熙对形容词能否作状语的具体处理意见为:一是认为形容词作状语的提法应该取消,二是承认有少数形容词有作状语的功能,应该按兼类处理。
(二)认为作状语是形容词的主要语法功能之一博婧《副词跟形容词的界限问题》(1954)以及张志公《汉语知识》(1979)等均持此论,他们认为,由于多数形容词可以作状语,所以作状语是形容词的主要语法功能之一。
(三)有一部分形容词能作状语,但不是很自由有一部分形容词可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作状语,陈一《形容词作状语问题再探讨》(1987)持这种看法。
陈一认为作状语不是形容词的主要句法功能符合现代汉语形容词的语言实际。
但有些学者则认为多数形容词可以作状语,这与目前各家的统计结果不符。
据贺阳《性质形容词作状语情况考察》一文的统计,作状语的出现频率只是14.9%。
从形容词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来看能够充当状语的形容词至少要比能够充当定语和谓语的比率还要低。
三、形容词能否带动态助词语法学界对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句法结构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一)认为形容词接动态助词是形容词句法特点之一,并不改变形容词的词性带动态助词并不是动词的专利,而是动词和形容词共有的语法特征。
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认为,“形容词最不适宜作叙述词(叙述句中的谓语)。
……凡形容词用为叙述词的时候,往往是靠‘了’字或是‘着’字的力量,如‘心凉了半截’‘他红着脸’之类”。
王力《中国语法理论》(1945)明确地指出“了、着”二词并不是为动词而设的,“红了脸”“大着胆”中的“红”和“大”本身不是动词。
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1959)“认为动词和形容词都有‘体’的变化,就是加上‘了、着、过、起来、下去’这些辅助性的成分。
”房玉清在《实用汉语语法》(1991)中指出“大部分动词可以带动态助词,一部分形容词也可以带动态助词”。
持这种看法的还有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1979)、朱德熙《语法讲义》、李泉《现代汉语“形+动态助词”考察》(1997)等等。
(二)认为带动态助词是动词的语法特征,形容词接动态助词后变成了动词丁树声(1961)认为,有时候形容词加上“了”一类字眼,如“花红了”,简直和动词没有区别,因此形容词这样用的时候,就可以认为是动词。
唐广厚、车竟《形容词接动态助词动词化特征》(1985)认为形容词接动态助词以后,就失去了形容词的语义特征,能带数量(动量)补语,有一些可以带宾语,一般不受程度副词修饰,有一些可受形容词修饰,这些特征均与动词相同。
文章据此认为,“形容词接动态助词后无论在语义还是在语法功能上都具备了动词的主要特征,把它们看成动词时完全合乎情理的。
”在如何看待形容词带动态助词问题上,两种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第一种看法把接上动态助词看作是动词和形容词共有的语法特征,事实确有一部分形容词可以接动态助词。
第二种看法从接动态助词后形容词在语义上和语法功能上发生了与动词相同的变化,因而把这种形容词看成动词,也不是没有道理。
据李泉《“形+动态助词”考察》统计,有49.27%的性质形容词可以带动态助词,也就是说有近半数的形容词可以带动态助词。
四、形容词能否带宾语传统语法总把形容词不能带宾语而动词能带宾语作为形容词与动词的区分点,但在实际运用中,有一些形容词却能带宾语。
关于形容词能否带宾语,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词性是否发生了变化,从词类划分和归类的角度如何处理形容词带上宾语的现象等问题,一直为语言学界所关注。
(一)认为形容词可以带宾语,带宾语后仍为形容词许德楠、董洁在《谈形容词带宾语的几个问题》(1980)中提出“现代汉语形容词具有谓词的性质,其中一部分可带宾语,形成‘形宾结构’”。
范晓《关于形容词带宾语问题》(1983)也认为“形容词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不带宾语的,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有些形容词还是可以带宾语的。
”认为“我高他一个头”“她红着脸说”“他硬着心肠把孩子扔了”三个句子里的“高”“红”“硬”仍是形容词。
(二)认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动词能带宾语,这是区别动词和形容词的主要依据张志公《汉语知识》(1959)认为“动词能带宾语,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邢福义《词类辩难》(1981)认为“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不能带宾语,这是形容词最重要的特点。
”钱乃荣主编的《现代汉语》(1990)认为形容词可以作谓语中心语,但不能带宾语。
易洪川《应用汉语教程》(1992)认为“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都不能带宾语。
”(三)认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形容词带宾语后就应看作动词,这类词兼属形、动两类朱德熙在《语法讲义》(1982)中指出“凡受‘很’修饰而不能带宾语的谓词是形容词。
”也就是说,他认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他说“‘端正、宽大’本来是形容词,现在常常在后边加上宾语,使它转化为动词了。
”刘月华等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1983)认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有些形容词又是可带宾语(多表使动意义),这时这些形容词就兼属动词类了。
这是形容词与动词的兼类现象。
”叶长荫在《“形(兼动)+宾”结构》(1990)中指出“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对事物直接加以描写而不带宾语。
但当已确定的形容词带了宾语,就属于形容词兼动词。
”根据李泉的《现代汉语“形+宾”现象考察》(1994)统计,带宾语的形容词占形容词总数(1230个)的13.82%,所以我们不能完全否认有些形容词是可以带宾语的。
五、结语从研究综述可以看出,很多人都认为形容词具有多种功能,但这种多功能是具有不平衡性的多功能。
这些功能在使用频度上是有差别:有的功能经常使用,有的功能不常使用,甚至极少使用。
前人在研究形容词句法功能时,都是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涉及到形容词句法功能的问题。
但大部分都是举例性的说明自己的观点,缺乏充分的事实依据。
总之,形容词句法功能的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
我们认为要确定每个形容词的主要句法功能,必须对形容词充当各种成分的频率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每个形容词充当各种成分在语法上有什么特点。
有必要以一定数量的形容词逐个全面考察和研究,统计出其句法功能的实际情况,也就是每个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究竟占多大比例,哪些形容词只能作谓语或定语,哪些形容词既能作谓语、又能作定语,哪些形容词能作状语或补语,究竟有多少形容词能带宾语,有无规律性等。
参考文献:[1]王启龙.现代汉语形容词计量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2]胡明扬.词类问题考察[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3]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4]吴锡根.形容词研究概述[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3,(4).[5]李泉.“形+动态助词”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1).[6]李泉.现代汉语“形+宾”现象考察[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4).[7]贺阳.性质形容词作状语的考察[J].语文研究,1996,(1).[8]赵日新.形容词带程度补语结构的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6).[9]石毓智.形容词的数量特征及其对句法行为的影响[J].世界汉语教学,2008,(2).(尹琪湖南益阳湖南城市学院教务处4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