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表自动控制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掌握PID控制器的调节方法,并验证PID控制器的性能。
二、实验原理。
PID控制器是一种常见的控制器,它由比例环节(P)、积分环节(I)和微分环节(D)三部分组成。
比例环节的作用是根据偏差的大小来调节控制量的大小;积分环节的作用是根据偏差的累积值来调节控制量的大小;微分环节的作用是根据偏差的变化率来调节控制量的大小。
PID控制器通过这三个环节的协同作用,可以实现对被控对象的精确控制。
三、实验装置。
本次实验所使用的实验装置包括PID控制器、被控对象、传感器、执行机构等。
四、实验步骤。
1. 将PID控制器与被控对象连接好,并接通电源。
2. 调节PID控制器的参数,使其逐渐接近理想状态。
3. 对被控对象施加不同的输入信号,观察PID控制器对输出信号的调节情况。
4. 根据实验结果,对PID控制器的参数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控制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经过实验,我们发现当PID控制器的比例系数较大时,控制效果会更为迅速,但会引起超调;当积分系数较大时,可以有效消除稳态误差,但会引起响应速度变慢;当微分系数较大时,可以有效抑制超调,但会引起控制系统的抖动。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被控对象的特性和控制要求,合理调节PID控制器的参数。
六、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刻理解了PID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和调节方法,加深了对自动控制原理的认识。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PID控制器的参数进行调整,以实现最佳的控制效果。
七、实验心得。
本次实验不仅让我们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得到了实践锻炼,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意识到掌握自动控制原理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参考文献。
[1] 《自动控制原理》,XXX,XXX出版社,2010年。
[2] 《PID控制器调节方法》,XXX,XXX期刊,2008年。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操作方法,加深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实验仪器与设备,本次实验所需仪器设备包括PID控制器、温度传感器、电磁阀、水槽、水泵等。
实验原理,PID控制器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自动控制设备,它通过对比设定值和实际值,根据比例、积分、微分三个控制参数对控制对象进行调节,以实现对控制对象的精确控制。
实验步骤:1. 将温度传感器插入水槽中,保证传感器与水温充分接触;2. 将水泵接通,使水槽内的水开始循环;3. 设置PID控制器的参数,包括比例系数、积分时间、微分时间等;4. 通过调节PID控制器的参数,使得水槽中的水温稳定在设定的目标温度;5. 观察记录PID控制器的输出信号和水温的变化情况;6.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PID控制器的控制特性。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操作,我们成功地将水槽中的水温控制在了设定的目标温度范围内。
在调节PID控制器参数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比例系数的调节对控制效果有着明显的影响,适当增大比例系数可以缩小温度偏差,但过大的比例系数也会导致控制系统的超调现象;积分时间的调节可以消除静差,但过大的积分时间会导致控制系统的超调和振荡;微分时间的调节可以抑制控制系统的振荡,但过大的微分时间也会使控制系统的响应变慢。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理解了PID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和调节方法,掌握了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操作方法。
我们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加深了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总结: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控制工程中的重要内容,PID控制器作为一种经典的控制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学习了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知识,还掌握了PID控制器的调节方法和控制特性。
这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动控制实训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并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 理解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频率响应等性能指标;3. 培养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自动控制系统是指利用各种自动控制装置,按照预定的规律自动地完成对生产过程或设备运行状态的调节和控制。
本实验主要研究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和频率响应。
1. 阶跃响应:当系统受到一个阶跃输入信号时,系统输出信号的变化过程称为阶跃响应。
阶跃响应可以反映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
2. 频率响应:频率响应是指系统在正弦输入信号作用下的输出响应。
频率响应可以反映系统的动态性能和抗干扰能力。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自动控制实验箱;2. 双踪示波器;3. 函数信号发生器;4. 计算器;5. 实验指导书。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阶跃响应实验(1)搭建实验电路,连接好实验箱和示波器。
(2)输入阶跃信号,观察并记录阶跃响应曲线。
(3)分析阶跃响应曲线,计算系统的超调量、上升时间、调节时间等性能指标。
2. 频率响应实验(1)搭建实验电路,连接好实验箱和示波器。
(2)输入正弦信号,改变频率,观察并记录频率响应曲线。
(3)分析频率响应曲线,计算系统的幅频特性、相频特性等性能指标。
3. 系统校正实验(1)搭建实验电路,连接好实验箱和示波器。
(2)输入阶跃信号,观察并记录未校正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3)根据期望的性能指标,设计校正环节,并搭建校正电路。
(4)输入阶跃信号,观察并记录校正后的阶跃响应曲线。
(5)分析校正后的阶跃响应曲线,验证校正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阶跃响应实验(1)实验结果:根据示波器显示的阶跃响应曲线,计算得到系统的超调量为10%,上升时间为0.5s,调节时间为2s。
(2)分析:该系统的稳定性较好,但响应速度较慢,超调量适中。
2. 频率响应实验(1)实验结果:根据示波器显示的频率响应曲线,计算得到系统的幅频特性在0.1Hz到10Hz范围内基本稳定,相频特性在0.1Hz到10Hz范围内变化不大。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分析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分析引言: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工程领域中的重要学科,它研究的是如何设计和实现能够自动调节和控制系统的方法和技术。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控制系统,来深入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PID控制器的调节和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实验过程:首先,我们搭建了一个简单的温度控制系统。
该系统由一个加热器、一个温度传感器和一个PID控制器组成。
我们通过调节PID控制器的参数,使得系统能够稳定地控制温度在一个设定值附近。
然后,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
首先,我们调节了PID控制器的比例、积分和微分参数,观察系统的响应情况。
随后,我们分别增大和减小了设定温度值,观察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
最后,我们还对系统进行了干扰实验,通过给系统施加一个外部干扰,观察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一系列的实验结果。
首先,我们发现当PID控制器的比例参数过大时,系统会出现超调现象,温度会波动较大。
而当比例参数过小时,系统的响应速度会变慢,温度调节不及时。
接着,我们发现当积分参数过大时,系统会出现积分饱和现象,温度无法稳定。
而当积分参数过小时,系统的稳定性会变差,温度波动较大。
最后,我们发现当微分参数过大时,系统会对噪声产生较大的响应,温度调节不平稳。
而当微分参数过小时,系统的响应速度会变慢,温度调节不及时。
讨论与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PID控制器的参数调节对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例参数决定了系统对误差的响应程度,积分参数决定了系统对误差的积累程度,微分参数决定了系统对误差变化率的响应程度。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系统的特点和要求,合理选择PID控制器的参数,以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自动控制系统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系统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系统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实验研究,探讨系统的稳定性、性能和鲁棒性等方面的特性。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得出了对于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和优化的一些有益的结论。
1. 引言
自动控制系统是现代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实现对系统的自动调节和控制,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性能和鲁棒性。
因此,对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和实验具有重要意义。
2.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实验研究,探讨系统的稳定性、性能和鲁棒性等方面的特性,为系统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3. 实验内容
本实验采用了XXX控制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系统的参数调节和实验数据的采集,分析系统的稳定性、性能和鲁棒性等方面的特性。
4.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得出了系统的稳定性较好,在一定范围内能够实现对系统的有效控制;系统的性能表现良好,能够满足实际工程的需求;系统的鲁棒性较强,对外部扰动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5. 结论
通过本实验的研究,得出了对于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和优化的一些有益的结论,为相关工程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6. 展望
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自动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和应用,为工程实践提供更为有效的控制方案。
综上所述,通过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为相关工程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希望本实验的研究成果能够为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仪表实验报告

实验一温度控制系统(一)一、实验目的1、了解温度控制系统的组成环节和各环节的作用。
2、观察比例、积分、微分控制规律的作用,并比较其余差及稳定性。
3、观察放大倍数P、积分时间I、微分时间dt对控制系统(闭环特性)控制品质的影响。
二、温度控制系统的组成电动温度控制系统是过程控制系统中常见的一种,其作用是通过一套自动控制装置,见图1,使炉温自动维持在给定值。
图1 温度控制系统炉温的变化由热电偶测量,并通过电动温度变送器转化为标准信号4~20mA直流电流信号,传送到电子电位差计进行记录,同时传送给电动控制器,控制器按偏差的大小、方向,通过预定控制规律的运算后,输出4~20mA直流电流信号给可控硅电压调整器,通过控制可控硅的导通角,以调节加到电炉(电烙铁)电热元件上的交流电压,消除由于干扰产生的炉温变化,稳定炉温,实现自动控制。
三、实验内容1、在相同扰动作用下,作出两条不同比例度的纯比例温度控制动态曲线,综合分析比例度对控制系统的影响。
2、在相同扰动作用下,作出两条相同比例度不同积分时间的比例积分温度控制动态曲线,分析积分时间对控制系统的影响3、作出比例积分微分温度控制动态曲线,综合分析微分时间对控制系统的影响。
4、观察小比例度时的温度两只动态曲线,综合分析原因。
四、实验步骤1、观察系统各环节的结构、型号、电路的连接,熟悉可控硅电压调整器和电动控制器上各开关、旋钮的作用。
2、控制系统闭环特性的测定:在以下实验中使用的P1 ,P2 ,I1,I2 ,dt1,Cr1的具体数值由各套实验装置具体提供。
(1)考察比例作用将δ置于某值P1 ,积分时间置最大(I=999),微分时间dt置于提供值不变,Cr1置于7,将干扰开关从“短”切向“干扰”,产生一个阶跃干扰(此时为反向干扰),同时在记录仪的记录线上作一记号,以记录阶跃干扰加入的时刻,观察并记录在纯比例作用下达到稳定的时间及余差大小。
(2)考察积分作用保持P=P1不变,置I=I1,同时在记录仪的记录线上作一记号,以记录积分作用加入的时刻,注意观察积分作用如何消除余差,直到过程基本稳定。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
2. 熟悉自动控制实验设备,学会使用相关仪器进行实验操作。
3. 通过实验验证自动控制理论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是研究自动控制系统动态过程及其控制规律的科学。
实验主要验证以下原理:1. 线性时不变系统:系统在任意时刻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关系可用线性方程表示,且系统参数不随时间变化。
2. 稳定性:系统在受到扰动后,能够逐渐恢复到稳定状态。
3. 控制器设计:通过控制器的设计,使系统满足预定的性能指标。
三、实验设备1. 自动控制实验台2. 计算机及控制软件3. 测量仪器(如示波器、信号发生器、数据采集器等)四、实验内容1. 线性时不变系统阶跃响应实验2. 线性时不变系统频率响应实验3. 控制器设计实验五、实验步骤1. 线性时不变系统阶跃响应实验(1)搭建实验电路,连接好相关仪器;(2)设置输入信号为阶跃信号,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3)分析阶跃响应曲线,计算系统动态性能指标。
2. 线性时不变系统频率响应实验(1)搭建实验电路,连接好相关仪器;(2)设置输入信号为正弦信号,改变频率,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3)分析频率响应曲线,计算系统频率特性指标。
3. 控制器设计实验(1)根据系统性能指标,选择合适的控制器类型;(2)搭建实验电路,连接好相关仪器;(3)调整控制器参数,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4)分析控制器效果,验证系统性能指标。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线性时不变系统阶跃响应实验(1)实验结果:绘制阶跃响应曲线,计算系统动态性能指标;(2)分析:与理论值进行对比,验证系统动态性能。
2. 线性时不变系统频率响应实验(1)实验结果:绘制频率响应曲线,计算系统频率特性指标;(2)分析:与理论值进行对比,验证系统频率特性。
3. 控制器设计实验(1)实验结果:调整控制器参数,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2)分析:验证系统性能指标,评估控制器效果。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分析1. 引言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
它研究如何设计和分析能够实现自动化控制的系统,以满足特定的性能要求。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验证控制系统的性能,并深入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本文将对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
2.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在温度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通过调节PID控制器的参数,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控制参数对系统稳定性、响应速度和超调量等性能指标的影响。
3. 实验步骤本次实验使用了一个温度控制系统。
我们需要调节PID控制器的三个参数(比例增益、积分时间和微分时间)来实现温度的稳定控制。
具体的实验步骤如下:3.1 准备工作在进行实验之前,我们需要确保实验所需的设备和软件已经准备就绪。
这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控制器、计算机等。
3.2 连接系统将温度传感器连接到温度控制器,并将温度控制器连接到计算机。
确保连接正确并稳定。
3.3 设置初始参数在实验开始前,我们需要设置PID控制器的初始参数。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先将比例增益和积分时间设置为较小的值,微分时间设置为0。
3.4 开始实验启动温度控制系统,并记录温度的变化。
观察温度的稳定性、响应速度和超调量等指标,并记录下来。
3.5 调节参数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调节PID控制器的参数来改善系统的性能。
通过增大比例增益可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但可能会导致较大的超调量。
增大积分时间可以减小超调量,但可能会降低系统的稳定性。
调节微分时间可以改善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
3.6 重复实验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不断调节PID控制器的参数,并进行多次实验,以得到更好的控制效果。
4.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的记录数据,我们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通过观察温度的变化曲线以及性能指标的大小,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较大的比例增益可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但会导致较大的超调量。
•较大的积分时间可以减小超调量,但会降低系统的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对自控仪表和控制元器件有一具体认识。
2、了解自控原理,锻炼动手能力。
学习并安装不同的温度自控电路。
3、通过对不同电路的调试和数据测量,初步掌握仪表自控技术。
4、要求按流程组装实验电路,并测量加热反应釜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
5、要求待反应釜加热腔温度稳定后测量加热釜轴向温度分布规律。
二、实验原理
仪表自动控制在现代化工业生产中是极其重要的,它减少大量手工操作,使操作人员避免恶劣、危险环境,自动快速完成重复工作,提高测量精度,完成远程传输数据。
本实验就是仪表自动控制在化工生产和实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温度的仪表自动控制。
图-1所示是本实验整套装置图。
按图由导线连接好装置,首先设置“人工智能控制仪”的最终温度,输出端输出直流电压用于控制“SSR”(固态继电器),则当加热釜温度未达到最终温度时“SSR”是通的状态,电路导通,给加热釜持续加热;当加热釜温度达到最终温度后“SSR”是不通的状态,电路断开,加热釜加热停止。
本实验研究的数据对象有两个:其一,测量仪表在加热釜开始加热后测量的升温过程,即温度随时间变化;其二,当温度达到最终温度并且稳定后,测量温度沿加热釜轴向的分布,即稳定温度随空间分布。
图-1 实验装置图
1、控温仪表,2测温仪表,3和4、测温元件(热电偶),5电加热釜式反应器,
6、保险
7、电流表,8固态调压器,9、滑动电阻,10、固态继电器(SSR),11、中间继电器,12、开关
实验装置中部分仪器的工作原理:
1,控温仪表:输出端输出直流电压控制SSR,当加热釜温度未达到预设温度时SSR使电路导通,持续加热;当达到最终温度后SSR使电路断开,加热停止。
2,测温仪表:与测温的热电偶相连,实时反馈加热釜内温度的测量值。
3、4,热电偶:分别测量加热腔和反应芯内的温度。
工作原理:热电阻是利用金属的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特性来进行温度测量。
它是由两种不同材料的导体焊接而成。
焊接的一端插入被测介质中,感受被测温度,称为热电偶的工作端或热端。
另一端与导线连接,称为自由端或冷端。
若将其两端焊接在一起,且两段存在温度差,则在这个闭路回路中有热电势产生。
如在回路中加一直流毫伏计,可见到毫伏计中有电势指示,电势的大小与两种不同金属的材料和温度有关,与导线的长短无关。
图2 热电偶工作原理
8,RSA固态调压器原理:通过电位器手动调节以改变阻性负载上的电压,来达到调节输出功率的目的(相当于一个滑动变阻器)。
输出端接加热回路,输入端接控温仪表。
10,SSR 固态继电器工作原理:固态继电器是一种无触点通断电子开关,为四端有源器件。
其中两个端子为输入控制端,另外两端为输出受控端。
在输入端加上直流或脉冲信号,输出端就能从关断状态转变成导通状态(无信号时呈阻断状态),从而控制较大负载。
可实现相当于常用的机械式电磁继电器一样的功能
(图3),即实现了用直流电控制交流电。
输出端接加热回路,输入端接控温仪表。
图3 固态继电器原理
11,中间继电器工作原理(如图4):中间继电器有常开、常闭两组触点。
电磁线圈不通电时,电磁铁T 不吸合,此时触点B,B’导通,称为常闭触点。
触点A,A’不导通称为常开触点。
反之,电磁线圈通电时,电磁铁T 吸合,触点B,B’的状态由闭合变为打开不导通,而触点 A,A’的状态由打开变为闭合而导通。
图-4 中间继电器工作原理图
图5 装置图
三、实验仪器
控温仪表(AI-T08),测温仪表(AI-T08),热电偶2个,中间继电器(C5×2 0910),固态继电器(SSR-10 DA),固态调压器(XSSVR-2410),电流表(69L9),开关,保险丝(RT18-32),导线若干,工具(螺丝刀2个),电加热釜式反应器。
四、实验步骤
1.根据实验流程图5组装仪表自动控制加热系统,注意在接线时用不同颜色的导线标识正负极,以便后期检查。
2.组装完毕后,经过指导教师检查后方可通电。
3.通电后设置控制仪表参数和温度。
设置目标温度为120℃,加热电流为1.0-1.5A。
4.打开加热电源,测定升温曲线。
每间隔1分钟进行一次记录,控制仪表和显示仪表都要记录。
注意加热釜温度上升很迅速。
)后,5.待加热釜内温度达到目标温度稳定在120℃(温度波动不超过1
再测量温度10分钟,则温度随时间变化测量完毕。
接下来测量轴向温度分布,
由下至上每间隔1厘米测一个点。
6.实验完毕后,拆除控制电路。
所用仪表、元器件、工具等放回原处。
五、实验数据记录
表-1 加热釜升温数据记录
表-2 加热釜轴向温度分布数据记录
9 101.9 29 101.3
10 104.8 30 98.3
11 106.6 31 94.3
12 108.7 32 88.3
13 110.8 33 88.0
14 112.2 34 85.5
15 113.5 35 79.4
16 114.4 36 67.7
17 115.2 37 55.7
18 115.6 38 51.8
19 115.8
六、数据处理
根据表1 、表2可以绘制加热釜升温图(图6)和图加热釜稳态轴向温度分布图(图7)。
图6 升温曲线
图7 加热釜稳态轴向温度分布图
由图6可以看出,随着加热的进行,加热釜的加热腔温度在前5分钟快速上升,并到达指定温度120℃,此后温度一直维持在120℃,伴随小幅度的上下波动,可求得此段平均温度为120.173℃,稍高与设定值120℃。
而反应芯内由于是隔壁传热,温度上升的比较慢,升温速率不断加快,最终稳定在 51.5℃左右,可以观察到到达稳定的时间为15分钟,比加热腔的稳定时间要靠后10分钟左右,稳定之后随着时间推移有微小下降趋势。
由图7可以看出,随着距离变化,反应芯内的稳定温度有所不同,中心部分的温度最高,而底部和顶部的温度最低,整体呈现“凸”形分布,所有轴向温度相对于中心温度基本为对称分布。
七、分析与讨论
本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为:
1.在测量轴向温度分布时,向外拔出的距离并不能很好地控制在1cm。
停留时间也不能很好的控制在10s;
2.由于计录数据是每隔1分钟记一次,可能漏掉重要数据,引起实验误差。
3.测温传感器热电偶本身存在的误差
八、思考题
1,热电偶为什么要进行冷端补偿?冷端补偿有几种方法?。
答:热电偶靠冷热两端温差产生的电势差测量温度,设计时其显示的温度要求对应的冷端温度是固定的某一个值,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冷端未必处于该温度下,所以需进行冷端修正/补偿。
共有5种方法:
1)冷端恒温法:将热电偶的冷端置于装有冰水混合物的恒温容器中,使其温度保持0℃不变,它可消除t
不等于0℃而引入的误差。
2)计算修正法:当热电偶的冷端温度不等于0℃时,测得的热电势E(t,t
)
与冷端为0℃时测的E(t,0℃)不同,可利用下式:E(t,0℃)=E(t,t
0)+E(t
,0℃)
来修正,右式第一项为毫伏表直接测得的热电势,第二项是由t
在该热电偶分度表查出的补偿值,二者相加即可。
3)仪表机械零点调整法:当热电偶的冷端温度比较恒定,对测量精度要求不太高时,可将机械零点调整至热电偶实际所处的t处,相当于在输入热电偶的电势前就给仪表预输入一个电势,此法虽有一定误差,但很简便常用。
4)电桥补偿法:此法是利用不平衡电桥产生的不平衡电压来自动补偿热电偶因冷端温度变化而引起的热电势变化值。
5)补偿导线法:此法将热电偶的冷端温度从温度较高、变化大的地方转移到温度较低、变化小的方向,等于延长了热电偶。
2.如果冷端补偿温度为20℃,测量仪表显示的是30℃,则测量点的真实温度是多少?
答:50℃
3.什么叫位式控制?位式控制需要设定几个温度?
答:位式控制又称通断式控制,是将测量值与设定值相比较之差值经放大处理后,对调节对象作开或关控制的调节。
位式控制又分二位式控制和三位式控制,分别介绍如下:
1、二位式控制:是指用一个开关量控制负载方式,具有接线简单、可靠性高成本低廉的优点,应用场合十分广泛。
2、三位式控制:是指用二个开关量控制分别控制二个负载,一般情况下一
个设置为主控,另一个为副控,是为了克服二位式控制容易产生的调节速度与过冲量之间的矛盾面发展的一种控制方式。
只需设定1个温度。
4.什么叫PID控制?需要设定几个温度?
答:PID控制指能同时进行比例控制、微分控制与积分控制的控制。
只需要设定一个目标温度。
5.简要叙述PID控制中P、I、D三个字母的含义。
答:P:比例控制,输出的调节信号与输入信号(偏差)成比例关系,调节速度较快
I:积分控制,输出变化量与输入的偏差的积分成正比,可消除余差D:微分控制,输出变化量与输入的偏差信号的变化速度成正比,可实现超前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