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共28页文档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

1 、总理衙门的设立及其性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为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1861年1月20日由咸丰帝批准成立。
在晚清的外交事务以及推动现代化事务上发挥了作用,是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
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1901年据《辛丑条约》规定,改为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首。
总理衙门实际成为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的总枢纽,其设立是清政府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2 、清末官制改革的内容与影响1901 年春,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
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推行“新政”的机构。
7月,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1903年设练兵处,主持编练新军事宜。
至1905年,先后设立了财政处、商部、巡警部、学部,裁撤了詹事府、通政使司、东河总督与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
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当年改革中央官制,次年改革地方官制。
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宣布“预备立宪”期限为9年。
次年10月各省咨议局成立,1910年10月中央成立资政院,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迫于内外压力,颁布宪法《十九信条》令袁世凯重组内阁。
3 .《钦定宪法大纲》与宪法《十九信条》的颁布及其意义《钦定宪法大纲》是清王朝在革命浪潮不断高涨的形势下于1908年制定和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共计23条,由“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构成。
23条中,其中维护君上大权的就有14条,其余9条规定广大人民有当兵、纳税、服从清政府统治等义务,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权利。
它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的封建性。
《大纲》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君上大权,意味皇权由法定,再把臣民的权利义务作为附则,表现了清朝统治者重军权、轻民权的一贯性,但它在中国法律史上第一次明确规定了臣民的权利义务,这对于开启民智,培养近化的法律意识具有一定的意义宣统三年九月八日(1911.10.29),陆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第二混成协统领蓝天蔚等联名“兵谏”,提出政纲12条,要求立即改革政体。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变革和转型。
此次我们将从清朝末年开始,逐步追溯至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并探讨其中的关键事件及其影响。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清朝末年开始面临内外压力的集中爆发。
外国列强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签署削弱了清朝的统治地位,内忧外患的局势逼迫中国探索政治制度的改革。
1905年,清领导颁布了《振兴中华议和共和领导纲领》,提出“君主立宪”的构想,试图在保留君主制的同时进行政治改革。
然而,在气氛激烈的辛亥革命爆发后,1911年清朝被推翻,孙中山在南京宣布成立了中华民国。
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民主时代,并正式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初期的中华民国政权面临着各种困境和挑战,如北洋领导的和地方割据的问题。
1912年,孙中山辞去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手动权恢复了袁世凯的”皇帝“改革。
但是这一尝试引发了民众的不满和抵制,迫使袁世凯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宣布放弃了皇帝地位。
1916年至1928年,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时期。
北洋领导无力维持全国统一,各个地方军阀纷纷争夺权力。
然而,正是在这个时期,在中国各地民主的探索中,一些政治团体和人物开始提出了民主革命的思想,并试图寻求国家重新统一和政治制度的改革。
1921年,中国成立,它成为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变革的重要力量之一。
1927年至1949年,中国经历了长达22年的国共内战。
在这期间,中国和国民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决定了中国政治制度的走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开启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时代。
1949年至现在,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政治和经济改革。
在时代,中国推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革命和计划经济,如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
这些引发了混乱和破坏,限制了个人自由和民主权利。
1978年,中共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从此以后,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和政治改革措施,向市场经济倾斜,并逐步实现政治制度的改革。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2.全面抗日战争时期(1937- 1945)——建设抗日民主政权(边区政府)背景:①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 扩大。②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措施:( 1 ) 设 立边区政府 ,作为民国地方政府。(2)设置各级参议会 ,推行抗日民主制度,选举政府委员(3)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材料: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 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 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思考:抗日根据地为何采取“三三制”的政权模式?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村政
阳益整
四成 都法
吨古
P海
●乌鲁木务
0轿
青西空。
通声 言之手
T5
西 地
街
安
西
20
20
海
南
西
宁
m
方
商
直
武
I
3.解放战争时期(1946- 1949)——建立解放区人民政权材料: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设立(大行政区)这样一级的有力 量的地方机构,才能把事情办好。应该统一的,必须统一,决不 许可各自为政;但是统一和因地制宜必须互相结合。在人民的政 权下,产生像过去那样的封建割据的历史条件已经消灭,中央和 地方的适当分工将有利而无害。
一了中国 桂林12月20日 一东北易帜”, 国司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广 州澳 请
五原张作霖决定退回东北,途中修遭自本炸死。同年底,费 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X 主线场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 1949)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前言:研究政治制度主要是从政体、国家结构以及国家机构等方面入手。
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指国家中央与地方之间相互关系的构成模式。
夏、商、周时期:A政体:夏商西周是典型的贵族君主制时期。
具有两个显着特征。
1、君主是世袭的。
2、君权受到贵族的限制.(1)君权受到贵族制约(拥立和放逐、谏诤与诛杀)(2)分封制对君权的分割。
B国家结构:由分封而奠定的周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这个时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内容。
这样的国家结构将整个王朝分成有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和由诸侯统治的畿外两大部分组成,王直接统治的范围不过其都城周围的一块地方,对畿外统治在很大程度上要假手与各地诸侯。
春秋战国:A政体:春秋战国是贵族君主制向专制君主制过渡时期春秋时,天子与诸侯的关系由君臣关系向国与国关系过渡。
独立性强的诸侯,加强自己的地位,削弱自己国内的贵族君主制政体。
战国时,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打击贵族,废除世卿世禄,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建立官员任免制度,萌生专制君主制幼芽。
B国家结构:通过战国时期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建立官员任免制度,地方权力逐渐收归中央,君主权力逐渐增强。
秦统一至清末:A政体:专制君主制阶段自秦统一开始至清末结束。
这个阶段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时期。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专制君主制发展的初始形态。
其政体的表现形式是君主丞相制度。
(二)隋唐宋元是专制君主制发展的第二个时期。
其政体的表现形式是君主宰辅制。
(三)明清是专制君主政体发展的第三个时期,其特点是绝对君主专制。
B:这时期的国家结构就是中央集权制,国家权力掌握在中央即皇帝手中。
但在某些历史时期,比如各个朝代的后期,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影响中央的集权,但是这并不占历史的主流。
附:中国封建社会虽然国家结构比较稳定,但是在各个朝代的表现形式去各有差异,以下是各朝代的地方政治制度。
1 郡县制——秦汉的地方政治制度◆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最初互不统属。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国政治制度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社会,历经千余年的演变与变革,构建了具有独特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本文将从封建社会时期、近代以及当代三个时期,简要介绍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首先,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政治制度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体制。
这一制度追求稳定和统一,在推行和发展过程中对民众的参与度相对较低,政权的传承也主要是通过家族世袭完成的。
与此同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也培育出了一些与之不同的元素,如儒家思想中的君主臣民之间的亲和关系,和法家思想中强调法律的制约。
其次,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开始发生重大转变。
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带来的危机,政治制度也随之改革。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政权,建立了中华民国,此举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在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政治局势持续动荡,民主化过程中存在许多困难和挑战。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它的政权夺取使得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了另一个分水岭。
最后,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这个体制注重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以及人民民主专政。
在这个制度下,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政策的制定具有更多的发言权。
中国政治制度的独特性体现在其民主集中、稳定统一的理念,以及着重推动发展的经济政策。
总之,中国政治制度历经古代封建社会、近代以及当代这三个时期的发展与变革,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无论在哪个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
了解和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对于理解中国政治体系的运行机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

论孙中山的直接民权思想伟太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创建民国、实行议会政治失败后,提出了国民应享有选举、罢免、创制、否决四权的直接民权的具体方案,以实现主权在民的伟太目标一直接民权是对间接民权的必要补充.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具有更加完备的民主性,这在孙中山的民主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直接民权”的提出19世纪未20世纪初,孙中山是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最伟大的入物之一,他怀着改造中国,振兴中华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向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热情地汲取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精华,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国情,强调要改变中国积弱积贫的落后面貌,必须效法美国,推翻满清政府,废止封建专制,创立共和制度。
他指出,中国贫穷落后,被动挨打,人民遭难,都是由清王朝的腐败政治造成的。
君主专制是造成罪恶的本原和产生灾难的根本原因。
因为在君主专制之下,一般的人民群众则无权参与国家政怡,更谈不上监普政府的措施,他们是被排斥于国家政治之外的被统治者,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哪还谈得上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富强.他因而得出有民权而兴、无民权而亡.。
20世纪之中国以“争民权”为之枢纽的结论一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孙中山确定以美国的政治模式为榜样,以“创立合众政府”为兴中会的奋斗目标。
同盟会成立后,这种思想更加明确;他指出.由平民革命建立的国民政府,“凡为国民者皆平等的有参与权。
大总统由国民公举。
议会以国民公举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这实际上就是欧美资本义各国所实行的代议政治。
孙中山把这称之为“间接民权”。
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开始实践孙中山“间接民权”的理沦,但由于中国封建势力的强大、封建传统文化积淀的深厚以及中国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妥协性等各方面的原因,孙中山的实践失败了。
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袁世凯继续搞封建专制统治。
冷酷的现实使孙中山从实业兴国、’的美梦中迅速醒悟过来。
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制度篇一:浅谈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演变浅谈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中国自1840年以来直至现在的160多年的历史。
自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鸦片战争起,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不断丧失,外国侵略者接踵而来,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以攫取越来越多的侵略权益,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危机。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社会同样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中国从西方列强侵略欺辱的对象到如今东方腾飞的巨龙,这其中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我们不妨来做一下探究。
探究一个国家的发展史,政治制度是不得不谈的方面。
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中国之所以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
1840年以前,中国是清朝统治下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
从鸦片战争起,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不断丧失,原来的封建社会开始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西方如火如荼地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还闭关锁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仍沉浸于天朝上国的虚幻中无法自拔。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屈辱的条约并不能让统治者完全清醒,随后太平天国的建立几乎让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清朝统治者不得不重用汉臣并在洋人的帮助下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经制之师”的八旗和绿营的腐败从侧面反应出整个清王朝的腐朽。
清王朝作为我们封建史上最后的王朝,虽然吸取历代专制统治的教训,丰富了专制统治的经验,但是在经历过康雍乾盛世之后不断地衰败,到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已成为强弩之末,封建统治摇摇欲坠。
统治集团为了维持自身的统治地位,不断出卖国家主权,在西方列强以华治华的政策下,统治集团逐渐买办化,成为殖民统治的工具。
中国近代政治演变史

中国近代政治演变史是一个发展与转变并存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中国目睹了大大小小的政治变革,也遭受了内忧外患的磨难,亦感受到莫大的苦痛和挑战。
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整整一个世纪,这段历程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和体系,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清朝末年的中国,封建制度的秩序已经岌岌可危,严重腐败、腐朽不堪的清政府也已经失去了人心。
甲午战争的惨败,加速了中国政治变革的进程,国人迫切呼吁“变法兴国”。
此时的中国,思想启蒙运动先驱李鸿章、康有为等人就成为了变法的倡导者。
自1898年开始的百日维新,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这使中国迈开了政治变革的第一步,它深刻的挑战了封建文化,推动了科技、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但百日维新很快被清政府挫败,而支持变法的人士也因此被处死或流放海外。
这次变法的失败,加剧了一代年轻人对中国政治和社会体制的失望和愤怒,在之后的历史进程中,他们成为了中国变革的不懈推动者。
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中国政治演变史上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爆发标志着革命的开始。
连片的起义不仅推翻了清朝,还为中国政治体系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机遇。
随后,准备统一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复杂斗争。
清王朝被革命推翻后,中国进入了宣告民国的时期,孙中山成为这个早期国家的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然而,即使在政治体制方面,中国的发展进程并不顺利。
特别是1915年袁世凯称帝后,中国的政治形势陷入了混乱。
强烈的反对情绪引发了一系列的动荡和抗议事件,身处混乱的环境中,中国开始了长达30年的内战时期。
无数的政治派系之间争斗不休,民国政府在其40年的存在期间,成为了失落和短暂的政治本质的受害者。
1949年,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获得最终的胜利,中国的另一阶段政治历程开始了。
共产主义的统治体系为中国未来的领导和政治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体系在国内外争论不断。
它在短期内迅速扩张,但维持和发展它是一个复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