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三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20届高三三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高三三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应有对生活现实的深切抵达中国诗歌有着悠久而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要求诗歌产生一定的现实功用,介入、改变外部现实,一直是中国诗歌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成了光辉而灿烂的中国诗歌文化,使诗歌不断走入人民大众的内心之中和生活之中。
近年来,诗歌中的现实书写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打工诗歌、乡土诗歌、城市诗歌也是各有其问题。
“打工诗歌”写作现象将一个数量庞大的社会群体和写作群体呈现到了社会大众面前,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学意义。
打工诗歌的写作贴近生活、“接地气”、有真情,体现着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但是,如果深入地、大量地阅读作品,便会发现其中有不少问题。
“打工诗歌”作品数量很多,但却大同小异,“千部一腔,千人一面”,在艺术上存在粗糙、直白、重复等问题,文学性不强。
从深层次来讲,诗首先是诗,应该用诗的方式说话,评价其成就的最终尺度只能是艺术水准和品质。
在打工诗歌的写作中,有一部分是跟风的、人云亦云的写作,所书写的现实是想象的、观念的、概念化的,而与真实、丰富、复杂的社会现实并不搭界。
乡土诗歌的写作资源是广袤的乡村。
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农村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也遭遇着挑战,这对于写作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
但就现实之中的乡土诗歌创作而言,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云南昆明市2020届“三诊一模”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含答案)

云南昆明市2020届“三诊一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准考证号要填涂清楚。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卷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人对中医的理解往往是“跟西医相对的中国的医学”,但如此一来,中医这门具有深刻内涵的传统学问就被淡化、被解构了。
而实际上,中医具有多方面的深层含义。
古语有云:“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
”自古以来,善为医者,不仅能治病救人,也能以医理论国事,治病与治国、治人,融会贯通,一脉相承。
从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讲,中医是治人的,而不只是治病的。
中医把人看作一个整体,而不仅仅看“病”,如果仅仅看病,治病,那便是下医。
同时,把握了医道的精髓,还可以去治国,那便是上医。
中医的这层含义与今天大不相同,如今学了医就只能去看病,范仲淹曾说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良相是治国的,良医是治人的,但治国、治人、治病的道理是相通的。
所以,中医的第一个含义,就是中医治人。
据《黄帝内经》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因此,中医不是治已经生病的人,是治未病的。
治未病,也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够保持身心的健康。
史传,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因医术高超被奉为“神医”,然而,扁鹊认为自己医术并不高明,因为只是治“已病”,真正高明的是治“未病”的长兄,让人不生病。
所以中医认为,不要等到有病了再去治,最好还是养生预防。
江西省南昌市2020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有答案)(加精)

江西省南昌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药食同源”是保健养生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那么,药物与食物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呢?农耕时代以前,食物主要通过采捕获得,渔猎需要体力,采集更需要智慧。
《淮南子》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药物的出现,基于人类有意识的觅药行为,这一过程确实与觅食有关。
可以设想这样的场景,神农品尝了大黄的根茎,腹痛腹泻,于是将这种“叶大根黄”的植物列入有毒有害品的清单,成为传说中所遭遇的“七十毒”之一。
直到有一天,部落中的某人,因饮食积聚而备受煎熬,神农忽然想起这株能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的植物,找来给病者服下,各种不舒服霍然而愈。
人类治疗史上第一个药物就此产生,“聚毒药以供医事”,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食物治病很早就有,《周礼》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据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
”相关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
因此,平时用于填饱肚子吃的粳米,就是食物;但补养脾胃时食用的粳米,成了药物。
药物与食物之间,难于截然划断,典型的例子有二。
《金匮要略》有当归生姜羊肉汤,治寒疝、腹中痛、里急:“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这里除了当归,其他都是药物。
《后汉书•华佗传》记载道:华佗曾在路上见到有咽喉阻塞的人,想吃东西却不能下咽,家人用车载着欲前往就医,华佗听到了呻吟声,看了一番,对家人说,刚才路旁有家卖面食的,你到那去取他家的蒜泥萍醋(一种用浮萍制作的很酸的醋),喝它三升,病就好了。
病人喝了,果真吐出了一条虫来,病也痊愈了。
对此,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录》中说:“此盖天地间物,莫不为天地间用,触遇则会,非其主对矣。
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 语文(三)解析版

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 文 (三)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宋代的历史呈现着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既看到两宋三百年经济、文化、制度建设方面的辉煌成就,也能感觉到王朝末日的苍凉。
一方面有宋徽宗这样酷爱艺术的帝王,对“太平盛世”刻意追求、大肆渲染;另一方面,这个时期实际并非“太平盛世”,而是始终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挑战。
宋代的民庶、士人以及征战于疆场的军队将士,用他们的脊梁撑起了这样一个时代。
这些英雄人物,也有他们的生活寄托。
这个时期方方面面呈现出一种多重而复杂的生活情境。
②宋代外部压力沉重,就国内政治局面而言,“稳定至上”是朝廷政治的核心目标。
对于民间文化发展、经济事业、社会生活等方面,宋廷因仍自然趋势而未予过多干预。
相对来说,宋代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士人群体活跃,“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正是在这样相对开明、宽松的环境下,宋代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辈出。
由这种开放氛围,孕育出一种开创精神。
③葛兆光先生曾说,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巅峰”,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
这两者的区别,简单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
比较唐宋两代都城,能直观感受到两类都市格局和它所呈现的不同气象。
唐代长安城的布局非常严整,而宋代开封相对来说商业气氛比较浓重。
唐代居民住宅区基本上是坊式结构,“坊”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封闭的小区。
2020届高考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 语文(三)解析版

1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 文 (三)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宋代的历史呈现着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既看到两宋三百年经济、文化、制度建设方面的辉煌成就,也能感觉到王朝末日的苍凉。
一方面有宋徽宗这样酷爱艺术的帝王,对“太平盛世”刻意追求、大肆渲染;另一方面,这个时期实际并非“太平盛世”,而是始终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挑战。
宋代的民庶、士人以及征战于疆场的军队将士,用他们的脊梁撑起了这样一个时代。
这些英雄人物,也有他们的生活寄托。
这个时期方方面面呈现出一种多重而复杂的生活情境。
②宋代外部压力沉重,就国内政治局面而言,“稳定至上”是朝廷政治的核心目标。
对于民间文化发展、经济事业、社会生活等方面,宋廷因仍自然趋势而未予过多干预。
相对来说,宋代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士人群体活跃,“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正是在这样相对开明、宽松的环境下,宋代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辈出。
由这种开放氛围,孕育出一种开创精神。
③葛兆光先生曾说,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巅峰”,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
这两者的区别,简单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
比较唐宋两代都城,能直观感受到两类都市格局和它所呈现的不同气象。
唐代长安城的布局非常严整,而宋代开封相对来说商业气氛比较浓重。
唐代居民住宅区基本上是坊式结构,“坊”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封闭的小区。
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精品文档2020 年高三学年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无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考古研究中发现,在古代,造成人类非正常死亡的原因有很多,很复杂,主要可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自然因素一般是指那些剧烈、不可抗拒的自然运动造成的伤害,这在考古发现中也屡见不鲜。
最著名的当属罗马庞贝古城遗址和中国青海民和喇家遗址。
社会文化因素造成的人类非正常死亡也有多种类型,最常见的是社会暴力冲突所造成的死亡和社会文化习俗造成的死亡。
这些非正常死亡一般会在人类遗骸上留下可观测的痕迹,例如骨折、创伤、骨骼非正常失踪。
此外,还有一种非正常死亡现象,与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可能都有关系,在考古中也很常见,却难以通过遗骸研究得以确认,这就是瘟疫。
瘟疫考古线索难以发现。
瘟疫类型多种多样,引发的原因也各有不同。
有的是天气原因造成的,有的因环境破坏加剧了瘟疫的流行,有的是不合格的医疗卫生造成的,有的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具有社会性和自然因素双重属性。
也有一些瘟疫的流行与密切接触动物有关,可分为被动性接触和主动性接触。
瘟疫在中国史料中早有记载,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瘟疫及其治疗的记载。
《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
”《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
2020届高三适应性测试(三模)语文试题

2020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审美是一种高级文化活动,需要读者体察文本中丰厚蕴藉(jiè)的人文精神与慑人心魄的艺术魅力,表达纤(xiān)细如发的微妙感受。
B.爱憎(zēng)分明、桀傲不驯、不墨守成规的性情非但没有掐断他的人脉,反而使他创业之路更加顺畅,年纪轻轻便在业界崭露(lù)头角。
C.突如其来的疫情使企业资金难以回笼,全球贸易岌岌(jí)可危,因此,不让次生危机拖累(lěi)人类与病毒较量的脚步也是各国政府工作的当务之急。
D.清明祭祀活动既符(fú)合民间礼俗,又是对华夏文明的薪火相传:祭先祖是接受孝亲伦理思想的熏陶(tāo),祭英雄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锻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5分)非虛构性文学作品《手上春秋:中国手艺人》一经..中国图书评论学会2019年4月..出版,就荣膺“中国好书”榜单,好评如潮。
【甲】作者采录了五行八作的民间手艺人,如木匠、药师、制茶师、捞纸工、蜀绣传人、壮族女红传人等,书中还特地记录了“中国摩天大楼钢构第一人”陆建新。
【乙】他37年扎根建筑施工第一线,餐风宿露....,参与了“三个速度”:三天一层楼(深圳国贸)、两天半一层楼(深圳地王)和两天一层楼(广州西塔)的实践。
他还主持承建了国内已封顶的100层以上钢构摩夭大楼七幢中的四幢,见证了中国超高层建筑从无到有、从有到领先世界的全过程。
【丙】作者曾在《自序》中说,这本书一写手艺人经历,二写行当技艺,三写传承难点,以期达到历史与当下、思想与审美、思辨与情感相熔铸..的境界。
有评论家评价此书:“于田野中保存着民间文化的活态,也埋藏着未被归类、未被概念化的学术资源。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经B.荣膺C.餐风宿露D.熔铸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B.乙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日前,在教育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报党中央、国务院综合研究同意,确定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延期一个月举行。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含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瞭.望liào 肄.业yì编纂.zuăn 书声琅.琅lăngB.锁钥.yào 症.结zhēng 手绢.juàn 两肋.插刀lèC.压轴.zhóu 巷.道hàng 匕.首bǐ煽.风点火shānD.侧.歪zhāi 颀.长qí徇.私xùn 模棱.两可lé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吉祥筚路蓝缕不记其数擢发难数B.九霄独当一面对簿公堂改弦更章C.沉湎高屋建瓴旁征博引焕然一新D.和蔼面面具到前倨后恭雷厉风行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由此可见,当时的设计者们不仅希望该过程中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技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B.17世纪至18世纪,荷兰铸制著名的马剑银币,逐渐流入中国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至今在中国民间仍有不少收藏。
C.我父亲是建筑学家,许多人以为我母亲后来进入建筑领域,是受我父亲影响,其实不是这样的。
D.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4、下面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五言律诗,顺序已打乱,请选出排序正确的一项()①青楼自管弦②新知遭薄俗③凄凉宝剑篇④旧好隔良缘⑤销愁斗几千⑥羁泊欲穷年⑦黄叶仍风雨⑧心断新丰酒A、③⑥⑦①②④⑤⑧B、③⑥⑦①②④⑧⑤C、③⑥②④⑦①⑧⑤D、⑦①③⑥②④⑤⑧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战国策目录序曾巩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
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 年4 月绵阳南山中学 2020 年三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命题人:邹伟审题人:寿洪艳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小题。
一部科学史,其实也是一部科学家的精神史。
拉开历史的长镜头,有些科学成果会因为时间推移成为过去,而伟大的科学家精神总是长留历史的天空,更具穿透力。
从大众视野来看,许多科学家的工作因为专业、神秘鮮为人知,但他们身上元气充沛的求索精神,却总能直抵人心。
从钱学森到屠呦呦,再到钟扬、黄大年,杰出的科学家身上总有一种极为相似的精神气场:他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他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他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他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他们集智攻关、团结协作,他们甘为人梯、奖掖后学……他们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镌刻在大地上,铸就中国科技创新的丰碑。
没有挺得起腰的科学家精神,很难有站得住脚的科学成果。
“希望广大院士弘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对广大院士的寄语,也是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殷切期盼。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核心技术“卡脖子” 的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突破核心技术、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如何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这既是时代之问,也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绽放光彩的机会。
这就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弘扬科学家精神,需要整个科学界来维护。
这些年来,无论从论文数还是专利数看,中国科研事业都可谓蒸蒸日上。
但与此同时,一些学术不端行为,一些浮夸浮躁、投机取巧的行为也不时出现,比如人为夸大研究基础和学术价值,无实质学术贡献者“挂名”等。
这些行为不仅侵蚀了科学家精神,也伤害了中国科学界的公信力。
科研诚信是科技工作者的生命线,认真是科学家的底色。
只有严守科研伦理规范,守住学术道德底线,才能守护好科学家的品格和尊严,催生真正一流的科研成果。
弘扬科学家精神,也需要全社会精心培育。
科学家精神代表着一个社会的精神高度,也是一个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没有全社会的共同培育,科学家精神也难拔节生长。
当我们期待科学家心无旁骛、“板凳坐得十年冷”,也要给予他们“数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环境;当我们寄望所有科技工作者都能在专业上一丝不苟,也要相信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减少对科研活动的微观管理和直接干预;当我们希望科研回归本真,同样要在考核中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倾向。
总之,科学的事业,呼唤更加科学的管理。
只有尊重科技创新规律、科研管理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推动科技管理体制更加适应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需要,我们才能厚植科学家精神,培育更多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科学是没有止境的事业,某种程度上,科学家精神也体现为一种对于未知、对于人民的热爱。
航天英雄杨利伟曾说,永远记得第一次在太空俯瞰这颗水蓝色星球的样子,“我仔细端详这美丽的星球,生怕错过一处风景,我深知这是亿万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美景”。
相信,若所有科技工作者弘扬科学家精神,仰望着浩渺的星空又关注着脚下的大地,一定会成就这个时代最美的风景。
(何鼎鼎《用科学家精神激发科技创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弘扬科学家的精神,既要有科学家的求索精神,也要全社会的共同重视培育。
B.科学家有了强大的新时代精神气场,就能铸就中国科技创新的新丰碑。
C.近年来,中国科研事业蒸蒸日上,公信力越来越强,主要表现在论文和专利。
D.要让科研回归本真,就要营造好的环境,要信任科学家,不要干预科研活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逐层深人展开论证,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B.第二段运用引用和正反解说法,论述了要取得一流的科研成果,需要过硬的科学精神。
C.文章围绕“科学家精神”这一论述对象,非常注重当下的实际情况,有很强针对性。
D.文章末段论证了科学事业无止境,正因为如此,科学家精神也体现为对未知、对人民的热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科技成果有可能被新的技术替代被人们遗忘,但是伟大的科学家精神定会长存。
B.我国当下的科技创新既有令人欣喜的一面,也有亟需解决的内困外忧,这正是科学家精神大放光彩之契机。
C.我国的科技需要实现厚植科学家精神,培育更多的一流科学家,就需要遵循各种规律,让科研管理体制更加科学化。
D.若所有科技工作者弘扬科学家精神,不懈努力奋斗,脚踏实地,对人民深深的热爱,就一定会成为这个时代最美的风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小题。
材料一:网络在线学习,因为少了在途时间,获得知识更便捷、省时、省钱,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厚爱。
再加上通过前沿技术的使用带来更好的教学互动与体验,使教师授课效果更好。
但是,由于在线教育具有网络所具有的特点,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有的甚至很令人担忧。
在线教育不应仅仅是将线下教育通过录像、录音简单上传至网络,而且要根据在线教育的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等,釆取受教育者喜欢又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满足受教育者的求知欲。
在线教育者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分寸,做到想学生所想,在线教育才会更上一个台阶。
不要把在线教育变成冰冷的机器人教学,也不要吸收网络隔空对话油腔滑调、想当然的手法,甚至把低俗当有趣。
另外,在线教育“名师”掺假注水,技术控制不过关,会误人子弟,影响在线教育的效果。
(摘编自卞广春等《在线教育要多点温度和责任》)材料二:材料三:在线教育的关键词仍是教育,而不是商业。
教育是非常严肃的一个话题,它关系个体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一种教育模式要行稳致远,其核心要件当然是人才。
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好课。
好的课程一般都有好的教学体验。
然而,好的教学体验不同于受学生欢迎。
我们希望寓教于乐,可是别忘了,寓教于乐必须重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教应该是内容,乐应该是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二者既不可偏废,其地位也不可颠倒。
现在,我们有些教育机构,商业铜臭味太重,眼睛里只有人民币,没有人民和底线。
它们不是在诲人不倦,而是在“毁”人不倦。
这一现象尤其值得注意。
(摘编自文峰等《给教育产业戴上质量“紧箍咒”》)材料四:除了中国大学慕课、网易公开课等免费通识类教育课程之外,越来越多专业细分的教育平台也涌现出来,如专注于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应对雅思、托福、公务员等专门考试的线上培训等。
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时间空间上的突破,更体现在教育的教、学、评、测等多个环节。
在互联网模式下,学习不再只是呈现、接收、反馈的过程,而是一种全新的认知过程。
课程的建设也不再只是师生传授,需要更加关注进度设计、用户感受、社会参与等。
比如,当课程后台大数据显示,在课程进行到某一时段时,有超过一半的学员做出了暂停或回放的动作,那么可以就此了解课程难点所在,并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内容。
(摘编自丁雅诵等《在线教育,打开你的知识空间》)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网络在线学习,有着获得知识更便捷、省时、省钱等特点,因此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厚爱,自身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B.在线教育如果想更上一个台阶,需要根据在线教育的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等,来采取更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
C.在线教育不是商业,那些一味追求金钱的教育机构,可能会给学生好的体验,但由于教育底线的缺失,也在毁掉学生。
D.在线教育借助于互联网模式,使学习呈现出了全新的认知过程,可以更好地关注教学进度,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内容。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根据材料,可看到在线教育市场发展规模逐年扩大,到 2017 年突破了 2000 亿元大关,可推断出在线教育发展趋势良好。
B.从材料提供的数据来看,增长率在 2012—2014 年增长幅度较大,且在 2014 年达到高峰,2014年后则较平稳增长。
C.寓教于乐中的“教”和“乐”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就会出现不和谐现象,出现教育问题。
D.在线教育中有专注于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也有应对公务员等专门考试的线上培训等,这体现了在线教育专业分类越来越细的特点。
6.根据材料,简要分析怎样更好地发展中小学在线教育。
(6 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看不见自己影子的人安谅知道明人在搞小说创作,朋友尤说,我给你介绍一个人,是一位病人,很特别,你一定会有收获。
尤诡秘地一笑。
明人见到了那个病人,叫乔。
远看像个病人,但近看,他眉眼清晰,有几分帅气,握住他的手掌时,手骨硬硬的,目光直直的、亮亮的。
他是一个看不见自己影子的人。
朋友说。
这怎么可能呢?明人心里疑问。
明人与乔面对面坐下。
乔神态自若,礼貌地问明人:"我能抽支烟吗?"明人点点头。
点上烟,乔在缭绕的烟雾中瞥了明人一眼“你是不是怀疑我什么?”明人忙说:“怎么会呢?我只是想向您讨教,怎么才能看不见自己的影子?影子其实很让人讨厌的,扰乱人心。
我知道您有这本事,我真仰慕不已。
”“您也讨厌自己的影子?您能吃苦吗?”乔一脸严肃地反问。
“您怎么指示,我就怎么做。
”明人表现得很真诚。
“您要真想练,我可以教您,我知道您是作家,可以通过您告诉大家,我看不见自己的影子,这是一个事实。
”乔很坦率,也很有逻辑。
明人笑了:“第一步怎么做?”“第一步,忘记您自己。
”乔的语气不像是在开玩笑。
乔吐了一口烟雾,烟雾弥漫开来。
“怎么才能忘掉自己呢”?明人小心翼翼地问。
“这得苦练,我是得空就坐在窗台边上,看街上的行人,看自己的同事,想他们的事,他们的苦乐,绝不想自己个人的事。
”“这得想多久?”乔还未说完,明人急不可耐地打断了他。
“得先练三年……”乔说。
“您现在还在练吗?”明人又问。
“当然喽,要不功夫就会全废了。
”乔平静地说。
“那,那还有第二步吗?”“第二步,忘掉阳光、灯光,所有一切的光芒。
”“这是什么意思?”明人不解。
“我师傅说过,黑暗下的善恶,与阳光下的善恶都是一样存在的,千万别被光芒迷惑,也千万别视黑暗为一切恶的深渊。
它们本身是一体的,而这最重要的是,先要忘掉阳光、灯光等一切光芒,它们其实是在迷惑世人。
”乔从容地应答。
“那怎么能忘掉一切的光芒呢”?明人问。
“那您就得苦练,用心练,天天练,睁眼练,闭眼练,练到白天与黑夜一样,练到阳光不晃眼,灯光不刺眼。
”乔说得极为流畅。
明人听着都傻眼了。
乔的双目转向了窗外。
天边,太阳高悬、炽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