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外家八极拳小架与古传易筋经的关系

合集下载

名拳轮舞——八极拳

名拳轮舞——八极拳

名拳轮舞——八极拳“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八极拳,中国拳术名称。

“八极”意为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

其动作朴实简洁,刚猛脆烈,多震脚发劲动作。

八极拳的“八极”一词原为古地理概念,源于汉《淮南子·坠形训》“天地之间,九州八极”。

“八极”用于武术,则取意于“八方极远”之地。

清末时,因黄四海、李书文等人而闻名中国。

八极拳现在盛行于中国北方及台湾。

后传入日本、韩国及其他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丹麦、意大利等地。

主要内容一、金刚八势(基本开门练法):撑锤(崩弓窜箭急)、降龙(五岳朝天锥)、伏虎(六合扑地锦)、劈山掌(劈山斧加钢)、探马掌(登山探马准)、虎抱(圈拦虎抱急)、熊蹲(熊蹲硬靠挤)、鹤步推(鹤步推山稳)。

二、六大开六大开为八极拳之绝技,意为先开门,后进招,凡与敌交手均不离此术。

六大开是顶、抱、单、提、挎、缠。

练六大开以三靠三合为要点招不离胯。

三、八极拳小架(同时可以配泥球耗软架)。

四、练习八极拳时应先做好准备工作。

习练时要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同时舌抵上颚、发力时伴以哼哈之声,以达内外合一,劲力完整之要求。

其它部位的动作也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全身上下协调一致。

五、大小劈挂掌:练习八极拳必须辅练劈挂掌,刚柔相济,力达四方。

因此有“八极加劈挂、神鬼都害怕”之说。

六、辅助操练的有:搂桩、靠桩、顶弓掌板、抽袋、跑砖等。

七、对练项目有:八极对接拳、八极对劈挂、八极对爪拳。

八、器械有:1.六合大枪、双盘枪点(滑大杆子)、耗大枪架、子龙枪。

2.大六合刀、小六合刀、雪片刀、万胜双刀、拦马撅(扑刀)、春秋大刀。

3.月霞剑、青萍剑。

4.震山棍(行者棒)。

其它有双戟双钩、鸳鸯铽、雁翅镗等。

九、双练器械有:对劈月霞剑、对盘六合枪、单刀拐进枪、扑刀进枪、春秋刀对双剑、三节棍对双拐、梢子棍对枪十、其它有易筋经、大架太极、罗汉拳等。

八极架:练八极拳者多从“八极架”入手,亦有人称其为“功架拳”、“小八极”或“小架子”,是八极拳的基本功,也是八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易筋经与太极拳的奥秘

易筋经与太极拳的奥秘

易筋经与太极拳的奥秘筋主气,气主血。

筋到气到,气到血到。

很多人不理解易筋经是个什么东西,看了这两句就明白了。

练筋就是练气,练气就是练血。

气血足则身体强健,功能异于常人。

很多人还有个误解,以为筋就是那么几大根,其实完全错误。

人体的筋与经络几乎都是一致的,筋走到哪里,经络就走到哪里,血管就走到哪里。

故此,一切武技均已练筋为第一要务。

所谓筋长一寸,寿长十年,怎么长的?就是这么长的。

筋长不是说你能劈叉的那个长法,那是筋软,抻过头了还会出毛病。

筋长指的是筋韧,把筋练得坚韧有力,全身的筋就像一张大网,也象无数只大弓,无论身体的哪个部分都可以爆发出巨大的劲力,所谓发人于丈外即此意也。

每天晚上吃完饭我都出去活动活动,一般也就是打打八极拳,快慢随意,有兴致就多打几遍。

有时候想,其实若论技击的方法,八极拳已经足够了。

所以天下武林,若论招数,大抵都是差不多的。

差别只在功法上。

少林派练筋,是从八字地盆开始的,外八字的四平马,压住了两条大筋,站两个小时,如此出功夫。

下面练出来了,再结合手上的动作,和杨永先生的朱砂掌动作很相似,其实就是把全身的筋都练到。

所谓少林寺的易筋经,我也专门研究过,还特地问过释永信,他告诉我如今少林僧人是不练的,因为太过玄奥。

我练了,其实也没什么。

我相信易筋经是达摩所创,因为练过了才知道和如今的瑜伽真是殊途同归。

易筋经,就是一千多年前古印度的瑜伽,达摩教给少林僧人健身,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这个易筋经和我们内家拳所谓的易筋易骨易髓是两码事。

我看了岳飞遗留的九要论,其实是我们道家的修行理论大总结,全没有什么印度特色。

内家拳是道家理论的一个显现,形意拳是集大成者。

太极另成一路,但核心的都一样。

太极拳是武术中精华的精华,非顶尖人物不能创之。

我时常慨叹,天下有这样聪明绝顶的人物吗?竟然能够创出太极拳这样的拳法,不可思议。

最疑惑人的就是形意拳,说是内家,看上去刚猛暴烈。

其实什么拳打起来都刚猛暴烈,但练时是不让你看的。

小架八极拳

小架八极拳

mil总第341 期 2019/01小架八极拳文:朱伯伦(安徽)濮文演练 责任编辑:乔汉据《沧县志》记载:“吴钟北方八极拳初祖……吴钟生于康熙五■■一年,卒于嘉庆七年.享年90岁.吴钟八岁就 传,聪慧过人,年甫弱冠,勇力过众,遂弃书学技击……一 夜方舞剑庭中,有然自屋而下者,黄冠羽士也……后传八极之术.道士留十年"临别钟泣而拜曰:’十年座下,祝我良 多.惟以不知师之姓名为憾。

‘道士慨然曰:’凡知癞字者.皆我徒我,’言罢辞去……逾二年又一人来谈:’吾癖 字也’.赠八极秘诀一卷,并传授大枪奥秘……癖、钟二世.惟H :均尊癞者为师尊。

”历来道教内有一不成文的天道规:“品高志谦.传道不留名、”可见癞者为道士,所传之术乃内家拳也从这套小架八极拳来看.比后世流传甚广的八极拳更为简洁 朴实、更为原始.同时很讲究凝神聚气、马步站桩。

八极.言八方极远之地「八极拳有岀手四面八方,可达极远的地方之意也:八极拳又称“开门丿呦拳”、“岳山八极拳”、“八技 拳”、“八忌拳”、“八计拳”、“巴子拳”、“坐煞型” 等等等等。

“八极拳”之所以这样诸多称谓,不难看出多为谐音所至.八极拳分小八极大八极.最终归于“六大开”、“八大 招”的训练 动作招势简洁朴实.发力暴猛刚烈.非常讲究以气摧力.并辅以“哼” “哈”之发声,总体来说,挨傍挤 靠,崩憾突击,硬进紧攻,贴身进打.以短见长……从这里 看.接近内家“心意六合拳”的打斗风格 八极拳劲意方面多为“沉坠劲”、“十字劲”、“缠丝劲”……这与“太极 拳”极为相似乃尔。

无疑,八极拳当属内家功夫下面介绍的这套小八极、又称小架八极:架式低矮,动作缓慢.主要练下肢的稳固 发劲勇猛,练习中十分强调气图1 图2图5图图6反面图3 图』12»图12图15正面图13 图14 图15反面图16图17图18图19反面图19正面的运用和沉坠震脚……一、起势:面南站立。

(图1)屈膝抱肘.头脸左转,岀左拳,拳眼朝上.拳面向左。

如何理解八极拳的内功练习方法

如何理解八极拳的内功练习方法

如何理解八极拳的内功练习方法自清代以后,特别是民国以来,民间把传统武术分为内家拳和外家拳两个流派,其概念主要源于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主要针对少林来讲的,但少林拳家和一些武术研究者对此说持有不同看法,认为少林拳也是内外兼修的拳术。

本人依据多年习练八极拳的经验,比较倾向于传统武术是内外兼修的说法,这也符合我们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八极拳虽然刚猛暴烈,硬开硬打,但在练习过程中,十分重视内外兼修,其内功修炼,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据《霍氏八极拳谱》记载,八极拳一世吴钟老先生,曾投入河南嵩山少林寺、山西五台山寺中,拜当家老禅师为师,座前授业,学习气功的练气与养气之法,并融合在拳法之中。

辈李书文、霍殿阁、霍庆云等,内功修炼都已经到了相当高的境地,尤其在三经:《易筋经》、《易骨经》、《易髓经》的修炼方面,独树一帜。

内功修炼主要是练气和养气,练气就是锻炼运使之意,养气就是涵养培养之意。

在霍氏八极拳术之中,把八极小架、金刚八式作为八极拳术之本,以八极拳为母,以八极对接和六大开为艺,以三经为高深的根基,以《达摩老祖易筋经》为源泉。

俗话说:“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易筋经》的主要作用就是抻筋拔骨,运用气血打通各个穴道,就像《易筋经》所讲:“学会易筋经,针灸按摩不用学”,由此可见其对穴道、经络的练法和应用都有独到之处。

当然,要把三经的练习,与八极拳法融为一体,才能使武功产生不可思议之神威。

那么,在没有三经之前,就没有内功修炼吗?答案肯定不是的,前面讲过,自八极拳自立门户面世以来,一直重视内功的修炼。

没有内功修习的体验,李书文也不会把三经纳入八极拳中,融合拳法去练习。

如耗小架、打气口、遛穴、悠裆等,都是养气、练气的方法。

对于内功,总是让人觉得高深莫测,看不见,摸不着,玄而又玄。

在内功修练上,各门派都有一套密不外传的方法,俗称“心法”,从相关资料中可以看出,对于心法的解释,一般会是指用意念引导内气的运行,打通任督二脉。

揭秘八极拳很多过去不外传的东西

揭秘八极拳很多过去不外传的东西

揭秘八极拳很多过去不外传的东西八极拳乃“内外兼修、意形俱练”之功夫也。

盖技击一道也。

内外坚实心神镇静,招术精熟,才能大敌当前心不为动,气力充沛,处之裕如,所谓游刃有余也;若内脏脆弱,气血不充,外力为无源之水,而只修内不修外亦难临敌,难以致用,神志不清,杂念重生,临敌必神魂动荡,心中无主,难操进退之机,招术不熟必致临敌时手足无措,难言制敌,命中之方故技击一道,以坚定身体内外为根本,镇定意志为主宰,精熟招术为克敌要道,三者具备方臻神化之境。

揭秘八极拳很多过去不外传的东西八极拳本内外兼修之拳术,对身心锻炼克敌招术,已具备于各套拳路中,拳中各式,无一式不具备形神及克敌招术之锻练。

此外尚有锻练形神之专门功夫练后天,先天此功夫不仅为凝神,固精、调血、理气、坚实内外,所必须,亦为增进技功也。

(一)调养功:此为固内藏,调气血,养精神之方法,专主宁心神。

理气血。

1、数息功:直身站立,两手插腰,两脚平行,与肩同宽,挺腰开胸,眼微闭,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

舌抵上腭随呼吸意守丹田,抛去一切杂念,一呼一吸为一数,缓吸深呼纳清吐浊,运动内脏,蠕摩内腑以资健康。

除直立法外更有坐法,卧法、睡法等多种练法。

2、内功:亦用调息,以意导气检查身体各部机能,并以意导气血于患处祛治病症,此法不数息,数息功,内功均要自然呼吸,排除万虑意守丹田,均于练拳后,或子午时于空气新鲜与宁静之环境中行之,意四大皆空,全身通明,能体察自身脉络,循环与脉博跳动声。

3、养目功:此功有以下几种:(1)每日清晨于无风雨时在野外空旷外行之,背向太阳,合眼后,眼珠左转七次右七次,而后尽力睁开视远处景物,每日行数次能增强视力。

(2)视微物法:视久则微物大,久练能视较远外微物。

(3)搓眉及耳根:可作以上两种辅助功,动作随上述两项行之。

(4)夜眼功:此功于黑夜中蹲伏或站立,熟视景物,久之能在夜间辨识敌方与对手动作,一如白昼。

4、聪耳功:此功有以下几种:(1)于夜静时闭灯冥生静察屋内外细微响声,久之能令耳聪。

浅谈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

浅谈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

浅谈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1. 引言1.1 八极拳的概述八极拳,又称八卦掌,是我国传统民间武术之一。

据传始于清乾隆年间,由东北吉林省抚顺县的高得乐创立。

八极拳以八卦掌为基础,融合了太极拳、形意拳等多种武术技法,形成了独特的拳法体系。

八极拳注重内功修炼,强调身法动静结合,以螺旋起承转合为主要特点。

其拳法变化灵活,具有明显的攻防技巧,既能迅速出手制敌,又能灵活应对对手的变化。

八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武术文化,受到易经、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阴阳八卦的哲学理念。

八极拳的历史悠久,经过多代传承,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拳法体系。

八极拳的套路丰富多样,包括单练拳、对练等多种形式,既有劲道短小的快打,也有力度大而变化多端的慢练。

八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战技巧。

其独特的拳法特点和精妙的套路让人叹为观止,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武术文化的深厚底蕴。

2. 正文2.1 八极拳的起源八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著名的拳法之一,起源于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的山东省蓬莱县。

八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当时有一位姓杨的武术大师在蓬莱县教授武术,他将拳法传授给了当地一位姓张的武术爱好者。

张氏学得这套拳法后,进行了创新改进,最终形成了后来的八极拳。

八极拳的起源与发展与这两位武术大师密不可分。

八极拳的起源地蓬莱县是一个地灵人杰的地方,这里的武术传统源远流长。

八极拳在当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八极拳的起源地蓬莱县也因此成为了八极拳的发源地和主要流传地之一。

八极拳继承了中国传统武术的精华,融合了太极拳、八卦掌等多种武术元素,注重以柔克刚,以静应动的原则。

八极拳的基本招式简洁明了,既有刚硬有力的攻防动作,又有柔软流畅的身法转换和融合,是一种具有很高实战价值的武术拳法。

八极拳的起源虽然有一定争议,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珍贵遗产。

八极拳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法在武术界独树一帜,成为了中国武术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武术:八极拳

中国武术:八极拳

八极拳武术拳种之一。

是一种短打拳术,全称“开门八极拳”,又称“岳山八极拳”。

所谓“开门”指以六种开法(六大开)为技法核心,破开对方门户(防守架子)之意。

所以称“八极”,乃沿用古代有“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綋,八綋之外有八极”的说法,即“八方极远”之意。

八极拳的源流其说不一。

一说源发于河北沧县孟村镇(今孟村回族自治县城关镇)的吴钟(忠)(1712~1802),始于清朝雍正年间。

《沧县志》载:“吴钟北方八门(极)拳术之初祖也,字弘声,孟村镇天方散人。

”“八岁就传,聪慧过人,年甫弱冠,勇力出众,遂弃书学技击……。

一夜方舞剑庭中,有欻然自屋而下者,黄冠羽士也,叩其姓字不答,坐(座)谈武术,皆闻所未闻,继演技击,更见所未见,遂师事之,受八极之书。

道士留十年,忽曰:‘吾术汝尽得之,吾将逝矣’。

钟泣而拜曰:‘十年座下,赐我良多,惟以不知师之姓名为憾’。

道士慨然曰:‘凡知癞字者,皆吾徒也’。

言罢辞去,杳然无踪。

逾二年又一人至,次知为癞之弟子,亦秘其姓氏,惟曰:‘吾癖子也。

’赠八极秘诀一卷,并传授大枪奥秘……当时京师有神枪吴钟之称……,尊癞为一世,癖、钟为二世焉。

”又据《罗疃拳谱》载:八极拳源出于河南嵩山少林寺,自古发迹,后有山东海丰县庄科村富翁吴忠,素谙拳术。

清雍乾年间,携资投少林寺,拜当家老禅师座前受业……,后成又遍历名山大川,直至陕西延安西北梭罗塞,与癞魁元学六合大枪及其他器械。

后吴忠归里,在山东直隶一带做保镖并设场授徒……。

尚有说八极拳系由河南岳山寺张岳山传于吴忠。

上述文中“癞”、“癖”二人并非真名实姓,很可能是武林中隐姓埋名之人的代称,但将八极拳传播于世,当首推吴钟无疑。

吴钟传予女吴荣,自吴荣之后,八极拳分流两支:一是吴氏本家及其门生,近代传衍不绝,造诣较深者有吴楠、吴世科及影响较大、传人较广的近亲马凤图;另一支是王四,师出吴家,后传予罗疃、张克明,张传其子张景星及黄四海等。

张景星传人较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李书文、马英图、韩化臣、张玉衡等。

八极拳的内容特点及法则

八极拳的内容特点及法则

八极拳的内容特点及法则[作者:吴连枝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62 文章录入:子牙河]八极拳的内容特点及法则一个完美的武术门派不但要有完整的理论,还要拳械相兼并有固定独特的特点法则和套路,是八极武术独立门户的根本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生命源和潜在力。

“开门”是八极门的总特点故称“开门八极拳”。

何为“开门”其意有四:一、“开门”即始立门户,独树一帜;二、技法变化讲究“六大开”,巧也、猛也、开门无阻也;三、开门八窍,慧人心脑,晓理、悟性、明德,以一理生万变为自然;四、开门不闭门,独立不独存,“天下武林是一家”,提倡外传内引,开门交流,取长补短,永无止境。

“十大形意”是八极拳的身法特点。

清同治年间,孟村“八极新传”记有:“一练拙力如疯魔;二练软绵封闭拨;三要寸接寸拿寸出入;四要自由架式懒龙卧;五要五藏气攻到;六要五行周身合”。

吾之祖训拳谚:“手似太极,身似形意,怀揣八极”。

所谓手似太极,是指八极之招法(即“手”)须阴阳变化至极;“身似形意”是指八极拳身法之圆活,腾挪须象“十大形意”;“怀揣八极”是指习八极拳法者须达到“八极”(“八”为阴阳变化,“极”为巧妙变化至极,趋于“无形”之境界。

)这里所指的“太极”、“形意”、“八极”并非指的是武术门派。

所谓“十大形意”,就是八极拳之身法要求运用“龙、虎、熊、猿、蛇、鸡、鹿、鹏、鹤、鸵”十种动物在运动搏击中所善用的“抖、缩、愣、含、惊、崩、撑、挺、竖、横”的“十大劲别”,体现在八极拳法中,以提高练者稳健、快捷、多变、勇猛、含蓄、虚实之效。

八极拳吴钟公初创时期,“吴家拳”主要“三拳”八极小架,八极单对打,四朗宽;“三刀”:“四门刀,提柳刀,春秋大刀”;三棍(棍棒一样):“袖棍,乞丐棍(亦称八棍头),行者棒”;以及行劈拳(十二趟)、六大开拳等。

吴钟公之女吴荣出嫁后,将夫家(戴氏)长拳、华拳、六角式、太祖拳、太宗拳、飞虎拳、桃花散(对练)等长拳套路引入孟村吴门,并与师弟吴溁(永)、吴钟毓共贯以八极拳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译外家八极拳小架与古传易筋经的关系
3、八极小架的练法
由上可知,八极门人都把八极小架作为本门的筑基功夫,极其重视。

传统八极小架的练法采用”一步一桩”的形式进行,或称为“蹲小架”、“耗架子”,内养精气血,外壮筋骨皮。

另外,笔者恩师霍文学先生在《霍氏八极拳谱?调养功》中说:“八极拳属内外兼修,意形具备,既可强身健体,又有很强的技击性。

习练八极技艺要内外坚实,心神震定,通过正确的姿势,使外形运动、呼吸、意识恰当地结合起来,以便于疏通经络,促进真气的运行,加强调息的效果,以后天之气换得先天之气,达到凝神固精、调血理气、坚实内外的作用,从而增强拳术的习练效果。

具体到调养功,则有丹田功法和数息功法。

丹田功法是运用意念将气引导到丹田处,口里默念穴位,这样气血的流动随着意念沿任督两脉循行到丹田部位,每循行一圈为一次”。

数息功法是站好桩后,以鼻作为出入之门,先使脉气沉静,气息直达小腹丹田处,由一数至五数或由一数至十数,可根据自己实际而定其数,但不宜太多,通过数息,达到丹田自身开合,调养身心的目的”。

中国武术学会委员、广州暨南大学教授马明达先生在《武学探真》中阐述了八极拳小架的传统练法:“……更重要的是,八极讲究'慢拉架子快打拳’,架子是泛言一切架势,具
体来讲就是指八极小架。

小架动作不多,但结构极其严谨,练的时候要求必须做到沉着稳健,不急不躁,一手一势交待得清清楚楚,需要含着力量耐着性子慢慢'拉’,把力量运足了,式子做周正了,气调顺畅了,从头到尾,气完力足,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训练,一种身心两益的训练。

但最重要的莫过于一个'静’字。


台湾刘云樵先生说:“小八极为八极拳中的小架子,是本门入门的第一套拳法,它在八极拳所有的套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因为一切有关八极拳功法修炼的基础,全都从这套小架开始下手。

在练习的过程中,每一式、每一动都要求架势低沉缓慢,每一式必须经过八次呼吸的反复修炼,就是默数八次的呼吸,功力将会逐渐扎实稳健,而后在每一式的训练中呼吸次数与时间将会逐步增加。

默数时要将意念灌注全身各个部位。

运劲先求松静,松则灵,灵则气血畅通,静则凝,凝则发劲完整,故松静是练拳之要诀也,守得静,八极则入道矣。

”在外壮功夫方面,刘先生还公开了打吊袋、拍摔凳、鹰爪坛、铁砂掌、铁山靠的一些练法,反复强调练习八极一定要“内则培养气血,外则锻炼筋骨和肌肉”,也就是“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以便达到“敛气如绵,鼓气如刚”(也就是刚柔相济)的境界。

沧州著名八极拳家朱宝德先生讲:“习练八极小架要求动静分明,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适当掌握速度,按常规要求,
静止时不限时间,当下盘支撑到极限时再变下一个动作,发力不要过猛,只要能做到意到、功发、力达即可。

出手发力要刚中有柔,柔中有刚。


[1] [2] [3] [4]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