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极拳
八极拳的十大技法要求

八极拳的十大技法要求八极拳是我国传统拳种之一。
它以刚烈雄健,朴实简洁的风格和独特的技击特点而著称。
它的主要内容有“六大开”、“八大招”“六十四种手法”,在技法上有十大要素。
1、姿势舒展。
每个动作都要求做到含胸拨背,顶项拨腰,沉肩垂肘。
上颌下沉,左撑右拉。
利用“十字整劲”保持重心。
达到舒展稳坚的目的。
2、手脚相随。
要求眼随手转,拳(包括肘肩髖背)脚(包括腿膝)齐发,上打下封,紧逼硬攻,长短兼施,其次还要求手到步落,上下相随。
做到动作的运行和静止时手脚同起同落。
3、下盘稳固。
要求踢腿高不过裆。
脚不离地(指没有蹿蹦跳跃的步法)。
在步法上多用“拥搓震碾”。
震脚间步如穿石入洞,落地生根。
以“沉坠劲”为根基。
4、劲力短快。
要求发力短脆快速,也就是要体现出“崩”劲。
靠身发招时,以躯干和四肢的劲把对方弹出。
在发力的瞬间要运用内气,身体重心下沉,使自己牢如磐石。
5、变化突然。
发招时要求做到突然快速变化,上下肢合一。
在练习时常常几个动作紧连,要干净利落,一气呵成。
做到猛起硬落,动迅静定,变化莫测。
实用时使对方在防守上措手不及。
6、拥搓代缓。
运动的变化必然是有一个由高潮到低潮,由急剧到缓慢到静止的过程。
静止前必得缓慢。
否则由于惯性,难以达到静定的目的。
八极拳运动中的缓着重于“缠丝劲”和“拥搓”步法的运用。
因此要求拥搓代缓。
此时缓而不松,缓而不懈。
7、以气催力。
演习时要求吐气发声,以声助势,以势动员浑身肌力集聚一处,以气催力。
8、刚柔相兼。
八极拳用劲有明劲有暗劲。
明劲则刚,具有威猛沉稳,发如炸雷的风格。
暗劲刚柔,它以“四六步”为主,用“拥搓”步法尽量做到缓慢均匀,动作之间不断的劲。
最忌“僵劲”“硬劲”。
9、阴阳顿挫。
八极拳中的运动、变化、功用是建立在动静、开合、刚柔、虚实、起落、进退、急缓、攻防等对立统一因素的基础上的。
只有有阴阳,才能运动;有变化,有顿挫,才能产生功用。
二者假若只备其一,一切都将匀动或滞息。
10、神形兼备。
八极拳——精选推荐

八极拳八极拳,全称开门八极拳。
“八极”之意,拳谱云,“八”为阴阳,“极”为巧妙变化趋于极远。
八极拳法之命名,即取其意。
“开门”之意有四:一谓“开门立户”,使八极拳法以独特风姿立于中华武林。
二谓冲破武林界固守疆域之神秘观,开门授艺开门汲取众家之长;三谓八极拳法之基础拳理为“六大开”,“八大招”,具顶、抱、单、提、胯、缠六种发力原理,其劲力似开门元阻;四谓广开思路,开门入窍,悟其性,晓其理,明其用。
八极拳法始于沧县孟村镇(今孟村回族自治县)。
据拳谱载,清雍正五年,一自称“癞”之云游武林高手至孟村,见15岁之吴钟练拳刻苦,加以指教。
吴见来者身手不凡,遂留居家中,随其习艺三年,再授吴以拳术与大枪术,并赠吴拳械秘诀一卷而去。
“癞”与“癖”之真实姓名,何方人士,均无从考查。
雍正十三年,吴方蒲少林寺。
寺之山门内设木人木猴等诸多暗器,进寺者多被其伤,吴三进三出,无一暗器着身,遂名扬江南。
此事传入清宫,被尚武之恂勤郡王爱新觉罗·允知晓,下书召吴钟进京。
二人较技,各持殳,殳端涂白粉,以粉迹定胜负。
吴之殳挑王眉间,粉痕清晰,王未察觉,故“吴神枪”声誉京城,有“南京到北京,大枪数吴钟”之谚。
吴钟之侄吴辉庭,太学生,文武兼备,征得吴钟同意,将原无名称之拳法命名为“开门八极拳”,并著拳谱,尊“癞”为一世,“癖”与吴钟为二世。
吴钟无子,中年得一女,名荣,为习武,近30岁嫁于海丰习长拳者戴氏。
她遵“开门”之精神,将长拳之太宗拳、太祖拳、飞虎拳、桃花散等拳术依八极拳法之风格,提炼修改,传回孟村。
此后,求习八极拳者日增。
乾隆四十年左右,吴及族弟吴钟毓开门授艺,求艺者数十人。
除本镇吴、丁各氏外,亦有罗疃等地者。
民国十五年,吴之嫡孙吴会清,由其徒侄强瑞清协助,续撰拳谱,石印10册。
1985年,吴会清之孙吴连枝再续拳谱。
1985年1月22日,在孟村镇成立开门八极新研究会,马贤达为名誉会长,吴连枝为会长。
八极拳法已传11世,各世传人之佼佼者有吴荣,吴钟毓,李大中、吴凯、张克明、吴会清、黄四海、张景星、李贵章、曹井田,李树文、强瑞清、马凤图、马英图、吴秀峰、韩会清、李万成、高贵林、吴兆海、丁玉林、霍殿阁、李萼堂、李树森、范青云、马贤达、马明达、吴连枝、冯玉玺、王景祥、田金钟、尹树春、霍庆云、崔洪起、黄玉柱等。
浅谈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

浅谈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
八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起源于中国北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是广泛传播的话题,下面就浅谈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进行探讨。
八极拳起源于中国北方的少林寺。
它是由少林寺僧侣从中国古代的八卦图、易经等文
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并结合武术技法而创立的一种独特拳术。
八极拳的演练者在实战中打
法是兼顾刚柔并济、变化多端,以求战胜敌手。
相传,“八极拳”原名是“八极神拳”,
因其拳法威力巨大,故得名。
八极拳的特点在于其注重内外兼修的特色。
八极拳强调“内功充分、外形圆滑”,强
调内气与外形相结合,通过身体训练和呼吸方法来强化练习者的内功,使内气能够充分带
动外形,从而达到内外结合、力量自然的境界。
其拳术重点在于发力的技巧,借力打力,
既有其独特的外形,也有其内在的气势。
且八极拳以八卦的方位与易经的知识为基础,有
八个方位的基本排布和激励。
八极拳的每个招式都有独特的意义,因其模仿生活中的动物,如虎、鹰、熊、猴、蛇等,所以也被称为“八极拳”,它既有波澜壮阔的气势,又具有灵动的机敏,极富观赏性。
八极拳的招式变化多端、灵活多样,招式刚劲有力、虚实相间。
而八极拳的出拳方式则以“急徐开合、顿挫连贯”为原则,拳招狠厉狠劲,动作中有开阕、顿挫、连贯等独特特
点。
八极拳的特点还体现在其锻炼方式上。
八极拳的锻炼有很高的要求,要求练习者全身
投入既要求肌体的耐力与爆发力,更强调内外兼修、身心统一的功法。
所以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坚持每天的练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练功水平,才能够体会八极拳的深厚内涵。
浅谈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

浅谈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摘要】八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拳法,源于明朝。
其技术特点包括八方向进攻和防守、螺旋功、动静结合等,训练方法主要包括基本功、套路练习和对练。
八极拳在实战中具有较强的应用范围,能有效应对多种攻击。
八极拳还衍生出多种变体拳种,如六合八极拳等。
在中国武术中,八极拳地位显赫,对其他武术流派有深远影响。
未来发展上,应注重对八极拳的认识与传承,保持其传统特色并与时俱进。
八极拳承载着中国武术文化的精髓,将继续在武术界发扬光大。
【关键词】八极拳、起源、流派、技术特点、训练方法、应用范围、衍生拳种、影响、中国武术、地位、未来发展、认识、传承。
1. 引言1.1 八极拳的定义八极拳,又称“八卦掌”,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拳术。
其名称来源于易经中的八卦,以及六合拳和易经八卦的理念相结合而成。
八极拳融合了八个基本方向的拳法技巧,包括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这些方向代表了天地万物的八个方位,体现了八卦哲学中的阴阳思想。
八极拳的特点是以圆为主要表现形式,体现了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的特点。
其技术包括拳、指、掌、肘、膝、脚等各种击打手段,以及踢、拉、摔等各种招架技巧。
在实战中,八极拳强调以柔克刚,化解对手攻击,并迅速反击对手的弱点。
八极拳是一种充满哲学内涵的武术,同时也是一种具有实用性的格斗技术。
其独特的理念和技术特点使其成为中国武术中的珍贵遗产,被广泛传承和发扬。
1.2 八极拳的起源八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由明代王宗岳创立。
王宗岳是一位武术大师,他对武术有着深厚的研究和理解,通过吸收各家武术的精华,创立了八极拳这一独特的武术体系。
八极拳的起源地在河北省,后来传播到全国各地,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和特点的拳术。
八极拳的起源受到道家的哲学思想和气功理论的影响,注重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德压力的原则,强调心意相通、内外合一的修炼方式。
八极拳的起源源远流长,经过世世代代武术爱好者的传承和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武术中的重要门派之一。
(完整word)八极拳(精)

八极拳(一)魏彦丰八极拳是我国传统的优秀拳种之一。
它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诸省,南方及海外也见。
河北沧州是八极拳的发源地,是清朝康熙年间一个名叫“癞”的云游高僧始传给吴钟,尊“癞”为始祖一世,吴钟为初祖二世,迄今历经200多年不衰.40年代末,原南京中央国术馆,将八极拳列为必修拳术。
八极拳随之广传全国,饮誉海外.八极拳动作节短势险,猛起硬落。
发力暴猛.以其刚烈雄健、朴实简洁的风格和独特的技击特点著称于世。
拳谚曰:“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
可见它在我国武坛众多门派中的地位。
八极拳练法要求:一练拙力如疯魔,二练软绵封闭拨,三练寸截寸拿寸吐露,四练筋骨皮肉合。
八极拳套路图解起式两脚并步,身体自然站立,两臂自然下垂于两腿外侧,掌心均向里,掌指均向下,目视前方(图1)。
要点:头要端正,颏微收,挺胸,直腰,收腹,身体自然正直,两臂自然下垂。
第一段1。
并蹲步栽捶两脚右拧,身体右转90度,两腿屈膝半蹲,成为并蹲步,右拳直臂向下栽拳于小腹前,拳眼向里,拳面向下,左拳屈于右腋前,拳心向里,拳面斜向右,目视前方(图2).要点:头要端正上领,颏微收,挺胸,直腰,收腹,气向下沉。
2。
抱拳弹腿左拳收抱于左腰间,拳心向上,拳面向前,同时,左腿支撑身体,右腿提起向前弹踢,右脚脚崩平,脚尖向前,目视右脚尖方向(图3)。
要点:支撑腿要稳,弹踢要迅猛,短快,力达脚尖。
3。
马步劈拳身体左转,右腿屈膝收回扣于左脚膝窝处,成为扣腿,同时,两拳向外、向上侧平举,与肩平,两拳拳眼均向上,拳面均向外,目视前方(图4)。
接着,两拳直臂向下、向里交叉于腹前,左臂在里,右臂在外,两拳拳心均向里,两拳拳面斜向下,目视前方(图5)。
不停,右脚向右侧落步,两腿屈膝半蹲,成为马步,同时,两臂直臂交叉上举外分,左拳屈肘收抱于左腰侧,拳心向上,拳面向前,右拳翻拳向右下侧劈砸,拳面向右,拳背向下,高与肩平,目视右拳方向(图6)。
要点:扣腿要稳,扣腿、抡臂、砸拳动作要连贯,一气呵成。
浅谈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

浅谈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1. 引言1.1 八极拳的概述八极拳,又称八卦掌,是我国传统民间武术之一。
据传始于清乾隆年间,由东北吉林省抚顺县的高得乐创立。
八极拳以八卦掌为基础,融合了太极拳、形意拳等多种武术技法,形成了独特的拳法体系。
八极拳注重内功修炼,强调身法动静结合,以螺旋起承转合为主要特点。
其拳法变化灵活,具有明显的攻防技巧,既能迅速出手制敌,又能灵活应对对手的变化。
八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武术文化,受到易经、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阴阳八卦的哲学理念。
八极拳的历史悠久,经过多代传承,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拳法体系。
八极拳的套路丰富多样,包括单练拳、对练等多种形式,既有劲道短小的快打,也有力度大而变化多端的慢练。
八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战技巧。
其独特的拳法特点和精妙的套路让人叹为观止,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武术文化的深厚底蕴。
2. 正文2.1 八极拳的起源八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著名的拳法之一,起源于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的山东省蓬莱县。
八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当时有一位姓杨的武术大师在蓬莱县教授武术,他将拳法传授给了当地一位姓张的武术爱好者。
张氏学得这套拳法后,进行了创新改进,最终形成了后来的八极拳。
八极拳的起源与发展与这两位武术大师密不可分。
八极拳的起源地蓬莱县是一个地灵人杰的地方,这里的武术传统源远流长。
八极拳在当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八极拳的起源地蓬莱县也因此成为了八极拳的发源地和主要流传地之一。
八极拳继承了中国传统武术的精华,融合了太极拳、八卦掌等多种武术元素,注重以柔克刚,以静应动的原则。
八极拳的基本招式简洁明了,既有刚硬有力的攻防动作,又有柔软流畅的身法转换和融合,是一种具有很高实战价值的武术拳法。
八极拳的起源虽然有一定争议,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珍贵遗产。
八极拳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法在武术界独树一帜,成为了中国武术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

浅谈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八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一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不仅是一种高效的自我防卫技术,更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极拳的起源和特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八极拳的起源八极拳源于中国北方,起源于明朝末期。
相传,明朝灭亡后,中国北方秧歌演员刘大成,因为部队失守,被迫隐居河南嵩山。
他将自己秧歌演员时的表演技巧与嵩山武术相结合,创立了一种新的武术形式,也就是后来的八极拳。
八极拳起初是由刘大成传给了他的一位徒弟李义庄,李义庄又将其传给了他的徒弟吴全和张延龄等人。
这几位徒弟又将八极拳传遍了北方各地,后来成为了各地武术中的重要流派。
1. 融合性强八极拳是一种融合了拳、掌、指、肘、膝、肩、腰、腿等多种技术的武术形式。
它不仅在招式中有很高的变化性和灵活性,而且在技法上也有着相当的巧妙。
八极拳以八个方向为分界,充分发挥身体的各个部位和技术性。
这种综合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使得八极拳在实战中非常灵活多变,让人难以捉摸。
2. 威力强大八极拳的招式多为横向、有力、坚韧,螺旋旋绕,意念丰富。
它的拳法强调“铃子盘子,刀子箭子”即手如盘子,肘如铃子,腿如箭子,使整套拳法有一种“硬中带柔”的特点,防守和进攻兼备。
在实战中,八极拳的出拳有力、有劲,力道均匀,有“一纹一劲,内劲外劲”的要求。
这种内外兼修的技术特点,使得八极拳在打击对方时的威力非常大。
3. 注重身法八极拳的身法也是其独特之处,它以“立”,“读”,“滑”,“沉”四个字为要,则。
立意呼吸,读意关节,滑意神意,沉意力道。
八极拳的招式注重身法变化,移形换位,步法灵活多变,有时青龙出水,独通凤翻身。
这种注重身法的特点,使得八极拳在实战中有着灵活的移动和出其不意的技术特点。
4. 放松持力八极拳注重放松持力,要求身心合一,意念到达要到的位置。
在练习过程中,要求按照先上身后下身,先外期内,先行期后再行”的顺序来练习。
在实战中,放松持力可以减少因过度用力而带来的疲劳,使得技法更加准确,力道更加集中。
世界公认第一最凶狠的拳法

世界公认第一最凶狠的拳法世界公认第一最凶狠的拳法 1世界公认的第一种也是最凶猛的拳法是八极拳。
八极拳是一种激烈的近距离格斗方式,强调硬打,不闪不躲,打破对方的架子,然后寻找突破口。
力量很强,所以练这个拳的人身体都很高大强壮。
八极拳一直很简单,动作也很迅速,整体力量极强,也是目前中国所有拳法中最凶猛的。
中国五大象形拳中国的五个象形拳是蛇拳、螳螂拳、鹰爪拳、虎拳和猴拳。
还有很多很多。
象拳术,顾名思义,轮流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蛇拳、螳螂拳、鹰爪拳、虎拳、猴拳都是以动物的形状为原型。
动物狩猎时的姿势和习惯演变成拳击技术。
有女性化的,也有强硬的。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象形拳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分支。
香拳是模仿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动物形态创造出来的。
讲究形意结合,气力结合,形神结合,威力无穷。
什么拳法杀伤力最大中国排在最凶的武术种类之列,八极拳就是凶,凶。
再来看看还有哪些拳种上榜!1、八极拳(最凶狠的拳法)八极拳是一种刚猛凶狠的近身打法,[bai]讲究的就是以硬打硬,不闪不躲,讲究破开对方的架子,然后寻找突破口,力道非常强,所以练就此拳的人体型都是非常高大强壮的。
八极拳一直都是十分朴实的,动作也十分迅猛,整体力道极强,也是目前我国所有拳法中最凶狠的一种。
2、六合拳其次是六和拳,六和拳说讲究移动如龙,速度如兔。
它讲究一击两取三投,也很凶猛灵活。
也是中国武术中非常著名的拳法,学习的人很多!3、八卦掌八卦掌是一种以身体来发力的拳法,全名又叫游身八卦掌,威力也是非常大。
但练习八卦掌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所以在现代真正学习八卦掌的人也是非常稀少,在最凶狠的拳种排名中小编是给它排在了第三位!中国武术最凶狠的拳种,你认为传统武术哪个拳种最厉害八极拳凶猛致命。
主要着眼于打破对手的架子,然后寻找突破口。
八极拳一直很简单,动作也很迅速,整体力量极强。
这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凶猛的拳法。
其实中国的武术也不算太猛,比较讲究。
很多残忍恶毒的手段一般都是大家不喜欢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极拳(一)魏彦丰八极拳是我国传统的优秀拳种之一。
它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诸省,南方及海外也见。
河北沧州是八极拳的发源地,是清朝康熙年间一个名叫“癞”的云游高僧始传给吴钟,尊“癞”为始祖一世,吴钟为初祖二世,迄今历经200多年不衰。
40年代末,原南京中央国术馆,将八极拳列为必修拳术。
八极拳随之广传全国,饮誉海外。
八极拳动作节短势险,猛起硬落。
发力暴猛。
以其刚烈雄健、朴实简洁的风格和独特的技击特点著称于世。
拳谚曰:“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
可见它在我国武坛众多门派中的地位。
八极拳练法要求:一练拙力如疯魔,二练软绵封闭拨,三练寸截寸拿寸吐露,四练筋骨皮肉合。
八极拳套路图解起式两脚并步,身体自然站立,两臂自然下垂于两腿外侧,掌心均向里,掌指均向下,目视前方(图1)。
要点:头要端正,颏微收,挺胸,直腰,收腹,身体自然正直,两臂自然下垂。
第一段1.并蹲步栽捶两脚右拧,身体右转90度,两腿屈膝半蹲,成为并蹲步,右拳直臂向下栽拳于小腹前,拳眼向里,拳面向下,左拳屈于右腋前,拳心向里,拳面斜向右,目视前方(图2)。
要点:头要端正上领,颏微收,挺胸,直腰,收腹,气向下沉。
2.抱拳弹腿左拳收抱于左腰间,拳心向上,拳面向前,同时,左腿支撑身体,右腿提起向前弹踢,右脚脚崩平,脚尖向前,目视右脚尖方向(图3)。
要点:支撑腿要稳,弹踢要迅猛,短快,力达脚尖。
3.马步劈拳身体左转,右腿屈膝收回扣于左脚膝窝处,成为扣腿,同时,两拳向外、向上侧平举,与肩平,两拳拳眼均向上,拳面均向外,目视前方(图4)。
接着,两拳直臂向下、向里交叉于腹前,左臂在里,右臂在外,两拳拳心均向里,两拳拳面斜向下,目视前方(图5)。
不停,右脚向右侧落步,两腿屈膝半蹲,成为马步,同时,两臂直臂交叉上举外分,左拳屈肘收抱于左腰侧,拳心向上,拳面向前,右拳翻拳向右下侧劈砸,拳面向右,拳背向下,高与肩平,目视右拳方向(图6)。
要点:扣腿要稳,扣腿、抡臂、砸拳动作要连贯,一气呵成。
翻背砸拳与马步的形成要协调一致。
砸拳要短快、迅猛,力达拳背。
4.弓步横打马步不变,右臂屈肘向左横格,肘尖向下,小臂竖直,右拳拳心向里,拳面向上,目视右臂前方(图7)。
接着,左脚挺膝蹬直,上体右转成为右弓步,右拳屈肘于胸前,拳眼向里,拳心向下,右肘向右横向顶拉,肘尖向右,高与肩平,左拳由左腰侧向左直臂横向侧冲,高与肩平,拳面向左,拳心向下,目视左拳方向(图8)。
要点:格肘与横打动作要连贯,一气呵成。
横打与弓步的形成要协调一致,弓步左腿要充分蹬直,脚跟不可离地。
横冲拳要尽量转腰顺肩,右肘尽量向右横拉,形成头向上领,气向下沉,拳向左冲,肘向右拉的“十”字整劲。
左冲拳有力,力达拳面。
5.马步敞怀左脚向前上步于右脚弓内侧,前脚掌着地,两腿屈膝半蹲成为丁步,同时,左拳成掌向下、向里、向上缠绕立掌直臂推出,目视左掌方向(图9)。
接着,左脚左上一步,再腿屈膝成为半马步,同时,右拳屈收于右腰侧,拳心向上,左掌直臂向外、向下、向里上旋绕翻掌,成为掌心向上,目视左掌前方(图10)。
动作不停,右脚向前上提于左小腿内侧,脚尖自然下垂,上体姿势不变,目视左掌方向(图11)。
再接着,右脚向前一步,滑闯落步,上体左转成为马步,同时,左掌向左,右掌向右,分掌直臂外撑,两掌拇指侧均向上,掌心均向前,目视右掌方向(图12)。
要点:绕腕、托掌、上步、撑掌动作要连贯。
上步马步的形成与撑掌要协调一致,撑掌时马步滑闯。
撑掌两臂要直,成为一线,撑掌有力,力达掌心。
6.小缠身体左转,左脚向后撤步,右腿屈膝半蹲,左腿挺膝蹬直,成为右弓步,同时,两掌掌心向上并掌向前穿掌,掌心均向上,掌尖均向前,目视两掌前方(图13)。
接着,右脚上提,同时,两掌向下、经两腰侧向后、向上、向前并掌直推,两掌掌心均向前,掌指均向上,目视两掌前方(图14)。
动作不停,右脚下踏震步,左腿屈膝提起准备前迈,同时,左掌抓握住右腕,掌心向下,虎口向里,右掌抓握成拳并外旋翻,拳心向上,并收于右腰侧,目视左前方(图15)。
再接着,左脚前上一步,右腿屈膝半蹲,左腿挺膝蹬直,成为横弓步,同时,左掌握右腕向右后收,目视左侧方(图16)。
动作不停,左腿屈膝半蹲,右腿挺膝蹬直,上体左转,成为左弓步,同时,左手握右腕,右拳直臂向前冲拳,拳心向下,拳面向前,目视右拳方向(图17)。
要点:双掌前穿、两掌前推、震脚缠腕、横弓步切缠与握腕冲拳动作要连贯。
震脚与缠腕,弓步与握腕冲拳要协调一致。
缠腕时力达右掌外缘。
握腕冲拳时,力达拳面。
7.虚步架打身体右转,右腿屈膝半蹲,左腿蹬直成为右弓步,同时,右拳成掌,左掌松握,随转体向后上屈肘摆举于面前方,掌心均向里,掌尖均向上,目视两掌方(图18)。
接着,右脚支撑身体,左脚屈膝前上提,左脚扣于右膝窝处,成为扣腿,同时,两掌向下,经两肋向后摆于身后,两掌掌心向外,拇指侧均向上,目视前方(图19)。
动作不停,左脚向前上一步,前脚掌着地,成为左虚步,同时,右掌成拳向上摆举,架拳于头右侧上方,拳心向外,拳眼斜向下,左拳向前直拳冲拳,拳面向前,拳心向下,目视左拳方向(图20)。
要点:转身、扣腿与虚步架打动作要连贯。
扣步身型要稳固。
虚步,步子要虚实分明,架拳不可过高,左冲拳,要直臂右面肩,冲拳有力,力达拳面。
8.小缠步型不变,左拳屈肘向里屈于胸前,拳心向下,拳眼向里,右拳成掌向前、向下按握于左腕上,掌心向下,目视左肘方向(图21)。
接着,步型不变,左拳成掌,向上向前下翻压,掌心向上,掌指向前,右掌松握,屈于胸前,掌心向下,虚口向里,目视左掌方向(图22)。
动作不停,右腿支撑身体,左脚屈膝上提,同时,右掌抓握于左腕上方,左掌向外、向下缠切,掌心向下,小指侧向前,目视前方(图23)。
再接着,左脚下踏震步,支撑身体,右腿屈膝提起,同时,右手抓握左腕,掌心向下,左掌抓握成拳外旋,屈肘收于左腰侧,拳心向上,拳面向前,目视前方(图24)。
动作不停,右脚前上一步,右腿屈膝半蹲,左腿挺膝蹬直,成为右弓步,同时,右掌抓握住左拳腕,左拳直臂向前冲拳,拳心向下,拳面向前,目视前方(图25)。
要点:按握左腕、翻压、提膝握腕、震脚缠腕与握腕冲拳动作要连贯。
震脚与缠腕,弓步与握腕冲拳要协调一致。
缠腕时力达右掌外缘。
握腕冲拳时,力达拳面。
9.弹腿撩掌右腿支撑身体,左腿屈膝提起向前上弹踢,左脚脚面崩直,脚尖向前,高与裆平,同时,右手松握,两手向前、向下、向里上绕至胸前时,右掌成拳,屈肘收抱于右腰侧,拳心向上,拳面向前,左拳成掌向前撩掌,掌心向上,掌指向前,目视左掌(图26)。
要点:支撑腿要稳,弹腿要迅猛短快,弹腿与撩掌要协调一致,撩掌有力,力达左掌。
10.弓步勾手推掌右腿支撑身体,左腿屈膝里收上提,成为独立步,同时,左掌向上,向右举于头前上方,掌尖向上,掌心向右,目视前下方(图27)。
接上动作,步型不变,左掌成勾,向下、向左勾搂,勾尖向左,目视前下方(图28)。
动作不停,步型不变,左勾继续向左后上勾搂于左肋旁,勾尖向上,目视前方(图29)。
再接着,左脚前下落步,左腿屈膝半蹲,右腿挺膝蹬直,成为左弓步,同时,左勾向后摆举,勾尖向上,右掌向前下立掌直臂推出,掌习向前,掌尖向上,目视右掌方向(图30)。
八极拳(二)要点:提膝搂手与弓步勾手推掌动作要连贯。
独立步,支撑腿要稳。
弓步形成与勾手推掌要协调一致,推掌迅猛、短快、有力,力达右掌。
第二段11.丁步护裆身体重心右移,成为马步,同时,左勾成掌,左掌向下、向前抡臂,成掌心向下,掌尖向左,右掌向上、向右抡臂,掌心向右,掌尖向上,目视左方(图31)。
接着,身体重心稍向左移,成为左横弓步,同时,左掌直臂向上弧形摆举,掌心向左,掌尖向上,右掌直臂弧形向下抡摆,掌心向下,掌指向右,目视右方(图32)。
动作不停,右脚里收于左脚内侧,脚尖点地,成为丁步,同时,右掌直臂里收于裆前,掌心向左,掌尖向下,左掌向前下,弧形摆屈于胸前,掌心向右,掌尖向前,目视前方(图33)。
要点:动作要连贯,一气呵成。
两臂直抡,抡臂要圆。
收右脚成为丁步时,步子要稳。
丁步的形成与右臂的护裆动作要协调一致。
12.弓步冲拳左脚蹬地,身体腾空,两脚前后分开,向下落地,右腿屈膝半蹲,左腿挺膝蹬直,成为右弓步,同时,左掌成拳屈肘收抱于左腰侧,拳心向上,拳面向前,右掌成拳向前直臂冲拳,拳心向下,拳面向前,目视右拳方向(图34)。
要点:弓步的形成与右冲拳要协调一致,冲拳短快、有力,力达拳面。
13.弓步推掌接上动作,步型不变,右拳屈肘收抱于右腰侧,拳心向上,拳面向前,左拳成掌直臂向前立掌推掌,掌心向前,掌尖向上,目视前方(图35)。
要点:推掌要拧腰、直臂、顺肩,推掌短快、有力,力达左掌掌根部。
14.换弓步推掌左脚向前收于右脚内侧,成为丁步,同时,左掌向左、向下旋腕,掌心向前,拇指侧向下,目视左掌方向(图36)。
接着,左脚下踏震脚,右脚上提,前脚掌着地成为丁步,同时,左掌抓握成拳,向下、向里、向上、向前下翻砸拳,拳心向上,拳面向前,目视左拳(图37)。
动作不停,右脚后撤一步,左腿屈膝半蹲,右腿挺膝蹬直,成为左弓步,同时,左拳屈肘收抱于左腰侧,拳心向上,拳面向前,右掌向前直臂立掌推出,掌心向前,掌尖向上,目视右掌(图38)。
要点:跟步抓握,震脚翻砸与弓步推掌要连贯,一气呵成。
退成弓步与推掌要协调一致,推掌要直臂、顺肩,推掌有力,力达掌心。
15.丁步顶肘身体重心右移,左脚里收半步,两腿屈膝半蹲,成为马步,同时,右掌成拳,向上、向左弧形屈举于右肩上方,拳心向下,拳眼向后,左拳直臂向下栽于左大腿外侧,拳面向下,拳心向后,目视左侧方(图39)。
接上动作,步型不变,右肘向右平顶,右拳屈于右腋前,拳心向下,拳面向左,左拳成掌,直臂向左上侧平举,掌心向前,掌尖向左,目视左掌方(图40)。
动作不停,左脚里收于右脚内侧,成为丁步,同时,右拳屈肘向下,于右肋侧,拳面向下,拳心向后,左掌直臂向上挑举于头左侧上方,掌心向前,拇指侧向上,目视左侧(图41)。
再接着,两腿屈膝半蹲成丁步,同时,右拳向右后稍摆垂,拳面向下,拳心向后,左掌成拳屈肘向左侧顶,肘尖向左,高与肩平,左拳托于左肋旁,小指指顶对准鼻尖,拳心向前,目视左肘方向(图42)。
要点:右肘右拉、左掌侧举、收脚成丁步与左肘外顶动作要连贯,一气呵成。
丁步顶肘短促,迅猛,有力,力达左肘肘尖。
16.并步按掌两腿挺膝蹬直,成为并立步,同时,两拳成掌,向外、向下、向前直臂穿掌,掌心均向上,掌尖均向前,目视两掌方向(图43)。
接着,步型不变,两掌向下、向外、向上直臂平举,掌心均向上,掌尖均向外,目视上方(图44)。
动作不停,步型不变,两掌向上、向里于头上方,掌尖相对,掌心均向下,目视两掌间(图45)。
再接着,两掌经面前、胸前向下按于小腹前,掌尖相对,掌心均向下,目视前方(图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