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道士塔》原文
余秋雨经典作品道士塔解读

莫高窟的开凿始于公元366年。到了隋和 唐代前期,莫高窟的开凿进人鼎盛时期。到 宋时,西北的西夏仍有兴造修葺,但这时,由 于经济萧条和陆上丝绸之路失去重要作用, 莫高窟已经衰落,元代以后就停止了开凿, 连续营造达千年之久。 清代康熙年间,莫高 窟逐惭被人注意。光绪二十六年(l900年), 道士王圆篆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里面完好 保存着历代文书、写经、文物4万余件。 这一发现被称为上世纪世界文化史上最有 价值的发现。它轰动了世界……
极为优美的唐代彩塑。
白银为代价,骗走了6600
当分的时不事,安情的 太“,华有他尔些深纳无知的法自心无己情天所是了干十”。 卷中它后精古类偷品藏运39中文回00的 卷 法卷珍 子 国,贵 。2装7文0满0物十卷,辆,其车其
你 们— —是
1915年,当斯坦因的45头重载骆驼满 载着141箱中国文物,排成长长的一 队,如沙漠上的一列火车驶向西方时, 其中一头骆驼背上四个古怪的大木箱, 装的就是敦煌文献。
祁连山的雪水滋润着它;
丝绸陶器,中华文明从这里西去
释迦的学说从这里东来
走近。。。。
• 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国、古代印度、古代希 腊、古代伊朗)交融之地,它的文化遗产,也 是认识中国中古社会的一个标本。它的全盛期, 融汇了东西方异彩纷呈的文化,显示出那个时 代中国人雍容的气度、开阔的胸襟和不卑不亢 的学习精神。敦煌的盛世,是中华盛世的见证。 敦煌,不仅展示出一段气度恢宏、绚丽多彩的 历史,也昭示着我们民族光辉的未来。
敦煌遗书与纸卷 画约有4.77万多 件,藏文箧页
谁之过? 9,648页,主要分
藏于英、法、俄、 日、美、丹、韩, 中等8个国家,其 中有五分之三在 国外,中国现仅 存2万件。
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 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院买取微缩胶 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余秋雨散文《道士塔》原文及赏析

余秋⾬散⽂《道⼠塔》原⽂及赏析 中国是穷,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
中国官员也不是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净的书房⾥翻动出⼟经卷,推测着书写朝代了。
但他们没有那付⾚肠,下个决⼼,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下。
他们⽂雅地摸着胡须,吩咐⼿下:“什么时候,叫那个王道⼠再送⼏件来!”已得的⼏件,包装⼀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礼品。
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
他们愿意变卖⾃⼰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两件⽂物回去的路费。
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沙漠的危险,甚⾄作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
他们在沙漠⾥燃起了股股炊烟,⽽中国官员的客厅⾥,也正茶⾹缕缕。
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续,外国⼈直接⾛到了那个洞窟跟前。
洞窟砌了⼀道砖、上了⼀把锁,钥匙挂在了王道⼠的裤腰带上。
外国⼈未免有点遗憾,他们万⾥冲刺的最后⼀站,没有遇到森严的⽂物保护官邸,没有碰见冷漠的博物馆馆长,甚⾄没有遇到看守和门卫,⼀切的⼀切,竟是这个肮脏的王道⼠。
他们只得幽默地耸耸肩。
略略交谈⼏句,就知道了道⼠的品位。
原先设想好的种种⽅案纯属多余,道⼠要的只是⼀笔最轻松的⼩买卖。
就像⽤两枚针换⼀只鸡,⼀颗纽扣换⼀篮青菜。
要详细地复述这笔交换账,也许我的笔会不太沉稳,我只能简略地说:1905年10⽉,俄国⼈勃奥鲁切夫⽤⼀点点随⾝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批⽂书经卷;1907年5⽉,匈⽛利⼈斯坦因⽤⼀叠银元换取了24⼤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08年7⽉,法国⼈伯希和⼜⽤少量银元换去了10⼤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本⼈吉川⼩⼀郎和橘瑞超⽤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次⼜来,仍⽤⼀点银元换去5⼤箱、600多卷经卷…… 道⼠也有过犹豫,怕这样会得罪了神。
解除这种犹豫⼗分简单,那个斯坦因就哄他说,⾃⼰⼗分崇拜唐僧,这次是倒溯着唐僧的脚印,从印度到中国取经来了。
道士塔 余秋雨《道士塔》赏析

道士塔余秋雨《道士塔》赏析道士塔余秋雨《道士塔》赏析【《道士塔》原文】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
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
从几座坍弛的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
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裕,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
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较近,保存得较为完整。
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
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
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
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
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
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
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招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其时已是20世纪初年,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纪的突破。
罗丹正在他的工作室里雕塑,雷诺阿、德加、塞尚已处于创作晚期,马奈早就展出过他的《草地上的午餐》。
他们中有人已向东方艺术投来歆羡的目光,而敦煌艺术,正在王道士手上。
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
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
余秋雨散文《道士塔》原文及赏析

余秋⾬散⽂《道⼠塔》原⽂及赏析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作、⽣活中,⼤家应该都对散⽂很熟悉吧?散⽂常⽤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式。
你知道写散⽂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下⾯是⼩编整理的余秋⾬散⽂《道⼠塔》原⽂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作者简介: 余秋⾬,1946年⽣,浙江余姚⼈,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化史学者、散⽂家。
⼤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
《道⼠塔》原⽂: ⼀ 莫⾼窟⼤门外,有⼀条河,过河有⼀溜空地,⾼⾼低低建着⼏座僧⼈圆寂塔。
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
从⼏座坍弛的来看,塔⼼竖⼀⽊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
历来住持莫⾼窟的僧侣都不富裕,从这⾥也可找见证明。
⼣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有⼀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较近,保存得较为完整。
塔⾝有碑⽂,移步读去,猛然⼀惊,它的主⼈,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 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窟的罪⼈。
我见过他的照⽚,穿着⼟布棉⾐,⽬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个中国平民。
他原是湖北⿇城的农民,逃荒到⽢肃,做了道⼠。
⼏经周折,不幸由他当了莫⾼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化。
他从外国冒险家⼿⾥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物⼀箱箱运⾛。
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献的微缩胶卷,叹息⼀声,⾛到放⼤机前。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向他倾泄。
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太愚昧,最⼤的倾泄也只是对⽜弹琴,换得⼀个漠然的表情。
让他这具⽆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聊。
这是⼀个巨⼤的民族悲剧。
王道⼠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丑。
⼀位年轻诗⼈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的⼀队⽜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眼西天凄艳的晚霞。
那⾥,⼀个古⽼民族的伤⼝在滴⾎。
⼆ 真不知道⼀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个道⼠来看管。
《文化苦旅》之《道士塔》_高中生

《文化苦旅》之《道士塔》短短一段开篇描写,余秋雨先生以他细腻的文笔带我们走进了那个凄凉、悲怆的年代。
眼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如此地悲凉,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片空地愈发的诡异。
就在这片令人生畏的空地上,有这么一座塔,它的主人叫王圆箓。
对于我这个对历史不太通晓的人来说,这个名字无疑是陌生的。
不过,作者很快就告诉我们,这个人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一个那个时代典型的中国农民就这样活生生地站在了我的面前。
就这么个逃荒的道士,能有那么大的影响?抱着这样的好奇,我很快看完了这一章。
心情十分凄凉,我去过那个曾经很辉煌的地方——敦煌石窟,但却不知道就在这美丽的背后竟然有这么凄惨的历史!“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
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这是最能触动我心的段落,此时我的心仿佛也在滴血。
可是,在我们谴责王圆箓这个历史罪人时,有没有想到他也是敦煌文化宝藏的发现者?可以说,无论什么人发现藏经洞都是一种贡献,都是一个了不起的重大发现。
因为藏经洞的发现就预示着“敦煌学”的产生。
王圆箓发现了藏经洞同样有功,而不能视为过错。
至于有人说应该在某个时代发现合适,那纯粹是一种主观主义的一厢情愿。
如果说,中国的官僚不懂得敦煌文物的价值,那可就错了,他们懂,只是他们没有真正领悟,他们还在拿这无形的“敦煌学”文化和运费在比较,他们只知这些文物在自己手里把玩时的价值,却没有彻底明白它们对于国家的价值!这是文官的麻木、愚昧,却阻挡不了国外的学者、探险家、考古家的明智,他们不远外里、风餐露宿,费尽千辛万苦,在沙漠中穿行,预料着各种困难,只为了能一睹敦煌文化的风采,奢求着能将它的凤毛麟角带回自己的国家研究。
而他们却不知道面对着个肮脏的王道士,一切都变得那么简单。
他们幽默地耸耸肩,而此时在他们的眼里,敦煌文化,变了样子,可想而知,中国,又成了什么个样子?我相信,每个人读完这篇文章都会感慨:“如果我能阻止这件事......如果我能回到那个世代......如果我能当政于朝纲.......”如果......如果......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果。
道士塔

艺术特色 宏观史实+人文关怀=启发性 理性 + 感性=感染力
还原历史场景
秋 雨 笔 法
运用诗化语言
倾注人文思考
余秋雨诗化的语言如秋夜冷雨,敲 击着沉默的历史,震撼着国人的灵魂。 让我们营造精神魂灵的净土,用强 烈的民族责任感、炽热的爱国心,去呵 护滋养宝贵的文化遗产,不要让它变成 文化沙漠、楼兰遗梦。
敦煌壁画
墙壁上的图书馆
飞 天 : 佛 教 中 空 中 飞 行 的 天 神
莫高窟第285窟,就连地上的 土砖,也是刻有莲花图案
“敦煌者,吾国 学术之伤心史也” ——陈寅恪
《道士塔》第四部分
道士塔
余秋雨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归纳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段:敦煌文物被劫是一个民族的悲剧。
民族悲剧谁造成?
人类全部重要古文明的遗址。此后,
他又考察了欧洲96座城市,继续对
中华文明作比较研究。
每到一个地方,
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息
罩住我的全身。
——余秋雨
我把我能想明白的交给了学术; 我把我能想明白的交给了课堂; 我把我想不明白的交给了散文。 ——余秋雨
学者
教师
作家
余秋雨散文自成体系。他站在历史高度,以记叙生 动感人的史料作基础,运用具有学者气度的表达方式, 对人类文明特别是民族文化进行审视与反思。 秋雨散文是一组组特写,是历史文化深处的特写。
这是列强对文明的野蛮玷污!
敦煌文物被劫——触目惊心的历史悲剧
王道士 清朝政府
愚昧无知 贪婪庸俗 腐败落后 昏庸无能
罪不可赦的小丑
直接原因 —— 这是愚昧对文明的最残酷的践踏!
罪魁祸首
罪
根本原因 ——这是腐败对文明犯下的滔天罪行!
《道士塔》

藏经洞——中国的荣耀和耻辱由此吞吐
光绪二十六年 (l900年), 王圆箓 发现了藏经洞,里 面完好保存着历代 文书、写经、文物 4万余件。它轰动 了世界,形成了敦 煌学。
• 藏经洞的内壁绘菩提树、比丘尼等图像,中有一座禅床 式低坛,上塑一位高僧洪辨的坐相,另有一通石碑,似 未完工。从洞中出土的文书来看,最晚的写于北宋年间, 且不见西夏文字,因此可推断藏经洞是公元11世纪时, 莫高窟的僧人们为躲避西夏军队,在准备逃难时所封闭 的。
沿革概述
• 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 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 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 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 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 “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 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 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 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学者、 散文家,获过“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 称号,曾以散文集《文化苦旅》震动文 坛,从此打出“学者散文”(或曰“文 化散文”)的旗帜,其作品沉静而具有 文化底蕴,因而受到读者喜爱。在艺术 理论创作方面,他完成于1983年的专著 《戏剧理论史稿》,是中国大陆首部完 整阐述世界各国自古代到现代的文化发 展和戏剧
• 人格尊严的表现不仅仅是强硬。强硬 只是人格的外层警卫。到了内层,人格的 天地是清风明月,柔枝涟漪,细步款款, 浅笑连连。
道 士 塔
余 秋 雨
Zsfz sjy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
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敦煌市东南,在 鸣沙山东麓50多米高的崖壁上,洞窟 层层排列。
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 位法名乐尊的僧人云游到此,因看到 三危山金光万道,状若千佛,感悟到 这里是佛地,便在崖壁上凿建了第一
道士塔

《道士塔》余秋雨在这篇充满了个人臆想,在结尾处的“默默地”但实际可以感觉到他的“好激动”,这都对我够不成任何透彻肺腑的情感冲击力和感染力。
他的“恨”实在恨得肤浅,竟能把几乎所有毁损敦煌文物的罪过和仇恨的矛头都加诸于这个“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的道士身上。
对着死朽者的尸骨把所有过失都归于无缚鸡之力的王道士身上。
举轻若重、绘声绘色的泣涕道:“我好恨!”在最后借某个日本学者的话“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
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来挽回中国的民族自尊和自信来,而以往那些他刚刚咬牙切齿描写的中国的愚昧、荒蛮、落后、病态都集中处理算在了王道士一个“个人”的身上,并且这本应该切入审思、深思中国各种根深蒂固之病态与愚劣以及展开对影响产生了像王道士这样“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的深层文化传统的批判之可能,都在“过去时”与“现在时”的泾渭分明的割裂式划分中被完完全全的消解掉了;于是,中国只要一有了坏事,便据说总是因为某几个“小人”作乱的缘故,而中国一旦有了好事,便肯定是证明了整个中华民族“向来优秀”的集体荣耀,我们的民族和文化上之“自尊”与“自信”便是这样得以实现和得到满足的。
正是这种阿Q式的毫无自我批判、解剖与忏悔的“胜利法”,让余秋雨笔下的中国文人与文化在矫柔造作的“痛楚”和自我麻醉式的超脱中无往而不胜,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会是一副貌似自信的“胜利在握”的模样。
但是中国的某些知识分子都愿意退回进所谓“灿烂文明五千年”的故纸堆里重拣起传统士人情怀的人格面具戴上,何况“到处可以遇见的中国平民”则更需要从尚未捂无热乎的“我们的文化”中找回鲁迅先生所讽刺的那种“合群的自大”式的“自尊”与“自信”来。
余秋雨很好的为庸众们做成了此事,所以我认为他的散文本质上是一种“媚俗”,并不冤枉他,只不过他这回所卖的,乃是“文化”这剂高雅体面的春药。
二、不要抓到材料就写,要在研究材料上多下功夫,吃透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提炼主题,突出主题思想,我们写文章的通病是头绪太多,面面俱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秋雨《道士塔》原文篇一:道士塔《道士塔》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敦煌文化的悲剧命运及其发生的原因,培养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2.体味课文散文化的语言;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痛苦愤怒而又无奈的感情。
3.培养准确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痛苦愤怒而又无奈的思想感情,拓展思维,关注社会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将文本的解读与情感体验很好的结合起来。
在体会作者痛苦愤怒而又无奈的感情中深化认识,上升到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教学方法:诵读法、文本研读法、互动体验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轻松一下,欣赏几幅漂亮的图片。
课件一:飞天图(我们可以看到,这幅壁画在历经了百年的风霜之后,色彩依然艳丽鲜明)课件二:洞窟壁画(莫高窟的美无处不在,就连地上的土砖,也刻有莲花图案。
)课件三:敦煌彩塑(柔美的浅笑,婀娜的体态,栩栩如生)课件四:这就是我们祖国古代最灿烂文化的代表——敦煌莫高窟,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县境内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又称千佛洞。
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内容最丰富和使用时间最长的佛教艺术宝库。
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散文大师余秋雨的这篇文章——道士塔。
先来认识一下作者。
余秋雨是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文化史学家。
主要从事文化散文写作和艺术理论研究。
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史论专著多部,曾赴海内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著有作品《文化苦旅》、《借我一生》《山居笔记》《文明的碎片》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请同学们看到课文题目,题目是道士塔,可是老师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没有找到一处“道士塔”的字样,但课文的题目却是道士塔,这是为什么呢?看来同学们跟老师一样有着许多疑惑,没关系,这个问题我们学习了文章之后,再来一起讨论探讨。
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一部分,看一看,这个道士塔的主人是谁?(板书《道士塔》学生带着问题自学)二.文本研读(理清思路)(一)第一部分:1.时间差不多了,现在我们就来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这个塔的拥有者是谁?明确:王圆菉(王道士)提问:这是一个道士,可是莫高窟是佛门圣地啊?为什么一个道士死后却被葬在佛教徒所使用的塔中。
有没有同学对我国的道教和佛教有所了解的?明确:让我们做个简单的界定吧。
对信奉道教的人称什么?(道士)对皈依佛门的人称什么?(和尚)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
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色。
我们举一点加以证明。
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羽化之后,他们有两种葬法,一是坐缸,二是棺葬。
我们知道,佛教徒,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
2.既然这样,那么王道士为什么受到如此奇怪的待遇呢?(那么,是什么?大家一起把这句话大声地朗读出来)明确:“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提问:刚才我们也说了,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是一个佛教圣地。
那么,一个道士做了佛教圣地的把持,他了解佛教吗?(不了解)(二)第二、三部分1.那么,一个不了解佛教的人会怎样对待莫高窟?现在我们就来分组浏览文章第二、三部分,让我们自己来讲一讲,在中国二十世纪的初年,在敦煌,发生过怎样的一段历史,有过怎样的一段故事。
?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简单的分组,第一、二的同学阅读第二部分,第三、四组的同学阅读课文的第三部分,看一看,这个不懂得佛教的道士,对我们的莫高窟做了什么?老师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阅读过程中大家要手脑并用。
(三分钟后)A:都看完了吧,好,第一第二组的同学谁来给我们说一说王道士究竟对我们的莫高窟做了什么?明确:(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他把洞窟刷白,还堆了几个天官、灵师菩萨,破坏了敦煌石窟。
)首先是把洞窟刷白,他刷白的不是洞窟,是壁画。
B:在他的两遍粉刷之后,“什么也没有了”,看课文!明确: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小结:除此之外,XX同学刚才也说了王道士还塑了几个天师灵官菩萨。
看样子,我们的这位王道士,对道教还真带有几分的虔诚。
你说的第三点,他破坏了石窟,同学们能不能再说的准确一点,明确:雕塑。
C:正确。
是雕塑。
看课文,“才几下”明确“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泥巴”,师:同学们知道吗?关于莫高窟还有有着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公元336年,一个名叫乐樽的和尚来到了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当时已是傍晚,忽然他看到眼前的鸣沙山金光闪烁,象有无数的佛像在山间跃动。
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
乐樽和尚被眼前这庄严肃穆的景象惊呆了,既而有所顿悟,他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
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敦煌莫高窟。
这敦煌莫高窟,从公元336年到20世纪初年,历经一千多年,世世代代的佛教徒在此开窟造佛像,一千多年历史的沉淀,无数人的心血,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莫高窟,如今正被这王圆箓悄悄的毁灭着。
(留了一会空白)2.除了刚才我们分析的这些,王道士还做了什么?第三部分又给我们讲了些什么事?第三、四组的同学?(请你用简洁的语言给我们概括)明确:(他把文物送来送去,还用极低的价格跟外国进行贸易。
)在这两者当中,谁是主要的?明确:将文化遗产卖给外国者。
他卖的是哪儿的文物?(中国的)再具体一点。
一个洞窟里的文物。
好,我们一起看到这部分的第1自然段,什么时间?——1900年5月26日A:“他辛辛苦苦地清理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这个洞窟是16号洞窟。
那天,他无意中听到里面有空空的声音。
结果,他发现,在这个洞窟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复洞。
里面有数以万计的经卷、文书、绘画、雕塑等诸多作品。
这些文物卖给了谁?明确:外国的考古家、探险家补充:其实啊,在王道士发现的这个藏经洞里,出土的文献大约有数万件,时间上起三国两晋,下迄北宋,历经千余年,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英国人称之为“中国文献遗存的大宝库”。
不论是从数量还是从文化内涵来看,敦煌文献的出土都可以说是20世纪我国最重要的文化发现。
然而在经过了外国文化强盗的一番掠夺之后,如今的藏经洞已经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七零八落。
那同学们知道这个藏经洞里有多少文物吗?……就老师目前查到的资料而言,有说五万多件,还有说六万多件的。
事实的确如此,就像你们刚才告诉我的那样,我们真的不知道这个藏经洞里有多少文物。
其实,我们是最应该知道答案的,因为这是我们的祖先给中华民族每个儿女的馈赠,如今,我们对它却知之甚少。
只知道,在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里,在波士顿博物馆里,在巴黎国民图书馆里,在日本的博物馆里,保存的敦煌文物比我们北京图书馆里的还多的多。
同学们,当你们了解了这段历史后,你们的内心涌动着怎样的情绪?(气愤、遗憾、伤心难过)(三)品味情感1.对外国官员提问:其实大家的情绪,作家也有。
现在我们就来进行第二环节,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一找,读一读,品味一下,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或者说,哪些句子触动了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或者暗合了你刚才的情感?明确:“偌大的中国”一段提问:好,请你告诉我们,在刚才的朗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老师再给大家读这一段)刚才这位同学说“悲愤”,同学们能不能从老师的朗读中体会到,除了悲愤,还有什么样的情感?(无奈、遗憾痛惜)A:这个词找的很准确,还有什么?B:好,情绪越来越多了,我们请一个同学集中地来说一说。
总结:其实,作家的情绪大家已经都说出来了。
作家的情绪是既爱又恨。
我们的眼光可能更多的集中到了“我好恨”,恨也有很多种,有愤恨,有怨恨,有痛恨,在这里属于哪一种?明确:愤恨提问:作家有爱,他的恨是来自于他的爱的,这个爱是什么?对什么的爱?明确:对中国文化的深爱,对中国文化命运的关注,对中国文化的深爱,所以,作家的情绪是既爱又恨,是爱恨交加,既痛苦又无奈。
好,除了刚才XX同学说的这一段,还有没有其他的地方?2.对中国文官明确:第二部分第1自然段(真不知道…….是由?)提问:A作家的情绪怎样?B:他们滔滔的奏折,有什么?C:请坐,还有其他的吗?3.对中国学者明确:第四部分A:同学们觉得作家的情绪在这里也有变化吗?大家想想,作家的情绪一路行来,这里有没有变化?明确:有,以前的中国官员对文化不重视,而现在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却很重视,作者从这里看到了希望。
小结:所以说,作者一路沉重之后,这里略微有了一点……(激昂)。
还有其他的吗?4.对王道士明确:第二部分的最后一段(读至“他满脸困惑不解”)A:如果有时空穿梭机,你会不会去去阻止?。
B:说的不错。
但是老师觉得,如果你把这个段落读完,你会对作家的情感有一个更为准确的把握。
所以你刚才说到,作家是愤恨,作家仅仅是愤恨吗?如果真的有时空穿梭机,我们回到了那个时代,又会怎么样呢?你先坐下来。
我们先来一起朗读这一段文字。
C:现在,作家的情感最集中的,是什么?明确:无奈.世间诸多情感,唯有无奈二字最让人伤痛。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是不是无奈?那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无奈,比之于余秋雨的这种无奈,那一种无奈更令我们伤痛一些?D:所以,即使真的有时空穿梭机,我们又能怎样呢?对于这样的中国,这样的民族,正如我们在后文看到的那样,当时不是确也有一批送京的吗?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那儿歇脚又得留下几捆,当时运抵京城后,只剩下四千多卷,为了交差,他们把这些珍贵的敦煌文书一分为二,二分为四,最后才凑了八千多卷交上去。
这样的民族和国家,我们能怎么样了,作家又能怎样呢?(停顿)还有其他的吗?小结:这篇文章很长,应该说充满了感染力的语言比比皆。
当我们一遍遍的读着《道士塔》的文字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苍凉悲怆的心境,他想要保护国宝,想要唤醒王道士的无知,想要拦下强盗的车队,最终却无能为力,而我们也跟随着作家时而愤怒,时而痛苦,时而忧伤。
这一切感情的源头,都只因为谁?......王圆录。
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他的摸样,课文中有一段对他的描写。
(第一部分第4自然段)(出示他的照片)这就是我们这次事件的主角,看看,他的脸上似乎还有几分……(憨憨的笑容)A:如果他现在就站在大家的面前,你会对他做什么,说什么?B:顶多换得他一个漠然的表情。
如果是老师,老师会离他远远的,再远远的,长长地叹息一声,然后转身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