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满族民间刺绣
关于满族的手工作品

关于满族的手工作品
满族的手工作品包括了很多种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满族刺绣、
满族银饰和满族毛织品。
满族刺绣。
满族刺绣是满族传统的手工艺之一,现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满族刺绣采用双面绣法,通过选用精细、柔软的棉线,套路对称、线条流
畅的图案组合,将满族传统文化的符号、意象、图案通过刺绣表现出来。
满族银饰。
满族银饰是满族传统的手工艺之一,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
满族
银饰制品纹饰繁复,器型别致,采用的材质为纯银,表现出民族的神秘和
高贵气息。
满族毛织品。
满族毛织品是满族的传统手工艺之一,主要制作帽子、围巾、手套、
袜子等。
使用的材料主要是山羊毛和马毛,工艺上采用“毛条绕线”、
“毛条搭接织”、“毛条对翻织”等织法,使得毛织品柔软、美观、耐用,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扬。
满族刺绣(锦州满族民间刺绣)

文化特征
文化特征
锦州满族民间刺绣是一种民间艺术,主要具有以下艺术特征:
实用性强
由于满族是马背上的民族,封建社会时期以游牧、渔猎为生,衣物容易破损,人们旧时便用绣补的方式来增 加服装的耐用程度。随着满汉文化的逐渐交融,满族人民开始转为农耕生活,审美需求逐渐提升,在绣补衣物的 基础上,开始在服装上绣上花纹图案。锦州满族民间刺绣的作品中衣帽服饰和日常生活用品占了很大一部分,如 肚兜、绣花鞋、枕头顶儿、门帘、坐垫、荷包、虎头鞋、褡裢、云肩等。除此之外,在满族人民聚居的地方,还 盛行“晒嫁妆”的风俗,在满族姑娘出嫁之前都要给自己绣嫁妆,绣品大部分为枕头顶儿、门帘、小孩的肚兜等, 绣的越多就说明这姑娘越灵巧,婆家越喜欢,而这些绣品都将作为新婚夫妇的新婚用品,只留下一部分压在箱底, 留给女儿,代代相传。旧时在民间,家有喜事都会拿出一件绣品来庆祝一下,或是服装,或是门帘、幔子,来表 示一种喜庆寓意,既有审美价值又富有实用价值。
题材作品
题材作品
锦州满族民间刺绣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地方戏曲、诗词歌赋、花鸟鱼虫、珍禽 异兽、蔬菜瓜果、吉祥用语、风俗习惯、几何图案等都可囊括在内。与满族剪纸相同,宗教信仰也是满族刺绣的 主要表现题材。满族人民信仰萨满教,这一信仰直接反映在刺绣中,内容涵盖了自然万物崇拜、生殖崇拜、祖先 崇拜、图腾崇拜等。祈福是锦州满族民间刺绣的另一大表现主题,不同的图案和颜色体现了满族人民不同的愿望 与祝福,有的祈祷爱情美满、夫妻和顺,有的祝愿家人平安、和睦与健康,有的渴望事业顺利、买卖兴旺和学业 有成,有的期盼子孙满堂和瓜瓞绵绵。此外,家乡的山川河流、大地草原,田野中的花草树木、庄稼粮食、瓜果 桃李等,也都是锦州满族民间刺绣取之不尽的创作题材。随着满汉文化交流的加深,汉族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传说、 历史故事、古典文学、吉祥用语等也逐渐成为锦州满族民间刺绣的重要题材,如八仙过海、刘海戏金蟾、白蛇传、 姜太公等神话传说,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传》《杨家将》等古典文学和历史故事等。
浅谈满族民间刺绣纹饰针法

浅谈满族民间刺绣纹饰针法吕佳宁(沈阳大学,辽宁沈阳110000)摘要:满族刺绣是我国少数民族刺绣的一种重要形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由于民族文化的融合及演变发展,其针法受到汉族刺绣针法的一定影响。
满族刺绣纹样中既吸收了中国传统刺绣针法的精髓,又有满族独特的针法,其针法形式独具特色。
关键词:满族;刺绣;针法;纹饰中图分类号:TS9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8)09-0087-011满族刺绣背景(1)满族发源于我国东北地区,由于受北方气候环境及地理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满族特有的文化艺术形式,其中满族刺绣就是这种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刺绣纹饰的针法独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受到汉族刺绣的影响,又独具满族自身特色,经过不断地民族文化融合及传承演变,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针法,给满族刺绣纹样起到画龙点睛之笔。
(2)满族刺绣可分为民间刺绣和皇家刺绣两大类,民间刺绣虽不如皇家刺绣纹饰华美,材料精良,绣工精美,但却具有生动的造型,艳丽的色彩,构图气势恢宏,纹样题材更加生活化的特点,受到了大众的喜爱。
满族的刺绣的传承方式多为母女相传或是邻里相传,刺绣的时间和地点也是相当的随意,可以是房前屋后邻里一边闲话家常,一边刺绣,也可以是田间地头干活休息之余。
有的刺绣也作为女子的陪嫁用品,这些刺绣体现了女子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3)满族刺绣常见于枕头顶、幔帐、门帘、肚兜、手帕、荷包等日常生活用品。
[1]其针法上,既继承了汉族传统刺绣的针法又有满族刺绣独特的方法,如平绣、包绣、补绣、纳沙、盘金绣、打籽绣、套针、虚针、施针、堆凌等。
这些丰富的刺绣方法使满族刺绣纹样更加生动,极具特色。
2满族刺绣中的绣线、绣布(1)满族刺绣是以针代笔的绘画,绣线就像是一幅绘画中的颜料,色彩越多画面越丰富。
绣线的类型有丝线、棉线、金银线、发丝等。
线的粗细材质选择要根据布底材质、刺绣品类、图案特征等的不同搭配组合,绣线绣布的搭配要恰到好处,相得益彰。
满族民间刺绣传统技艺及文化内质探索

满族民间刺绣传统技艺及文化内质探索刺绣成为满族最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也是“满文化”最重要的构成要素。
满族民间刺绣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满族民间刺绣,历史久远,最初流行于满族人聚居的广大农村地区,以不同村落为单元,这些村落多集中在辽宁、黑龙江、吉林三省份。
满族民间刺绣历史悠久,是在继承中原地区汉族传统刺绣工艺如苏绣、湘绣、粤绣、蜀绣、杭绣、汉绣等基础上,吸收其他少数民族的刺绣风格,形成的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刺绣。
满族民间刺绣是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急需抢救发掘和研究推广。
满族民间刺绣传统的工艺品种类繁多,主要以枕头顶、虎头鞋、荷包的绣法为代表。
更多还原标签:满族;民间刺绣;传统工艺品;文化内质;文化遗产刺绣,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手工艺,其中,满族民间刺绣是代表之一。
满族民间刺绣,历史久远,最初流行于满族人聚居的广大农村地区,以不同村落为单元,这些村落多集中在辽宁、黑龙江、吉林三省。
2008年,满族民间刺绣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满族民间刺绣文化及特质(一)概述从历史起源看,满族民间刺绣源于汉刺绣文化的影响。
通常以家织布为底衬,用红、黄、蓝、白等为主调的彩色丝线,参照图案或自己想象构思,用针带线上下穿行刺出图案,织绣出各具特色的纹样。
满族民间刺绣技艺精湛,其手法和技艺因人而异,这里的各个家族技法技艺不同,传承效果也就大相径庭。
满族民间刺绣的绣品呈多样化特征,名目众多,涉及生活方方面面,充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包括各类生活日用品、服装鞋帽、工艺品、喜庆节令等诸多方面,例如,生活中的各种帘、幔,服饰鞋帽绣品,各类挂件、美术作品、手工艺品,人物像、山水风光、动物植物等等,反映生活极为广泛。
从绣品的题材看,呈现贴近生活、风格多样、题材广泛、寓意深刻、情趣盎然、内涵丰富、文化特质等特征,充分表达了满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更凝聚了满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满族民间刺绣在题材上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手法、技法不拘一格且灵活多变,展示的是满族社会生活的风貌和习俗,具有社会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非遗”保护理念下满族刺绣技艺传承与创新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收稿日期:圆园19原03原10基金项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非遗”研培项目(201614)作者简介:唐保平,男(满族),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讲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研究。
“非遗”保护理念下满族刺绣技艺传承与创新唐保平(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辽宁沈阳110034)摘要:满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与文化的少数民族,有着鲜明的民族精神与优秀的文化传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满族刺绣艺术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在近代,满族刺绣与其他传统手工艺同样面临生存窘境与发展的问题。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提出要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倡议,引起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问题的关注。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立法到各项保护措施的不断深入开展,使得满族刺绣艺术再次焕发新的生机。
关键词:满族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中图分类号:J5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50(2019)04-0140-05我们能了解到的满族刺绣艺术从刺绣的创作发生与服务对象来看,一方面来自宫廷,另一方面来自民间。
清代宫廷刺绣随着王朝的覆灭也走进了尘封的历史,我们欣赏宫廷刺绣艺术主要来自博物馆保存的刺绣文物;满族民间刺绣艺术伴随大众生活需求在满族人口集聚地区世代相传保留下来。
从满族风格独特的刺绣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其蕴含的鲜明民族精神与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
满族民间刺绣保存着农耕时期特有的创作思维方式与造型特点,题材内容博大,想象力丰富,针法独特,绣工精美,不仅装饰与美化生活也充分反映出满族人的道德观念、审美习俗和理想追求。
然而,满族民间刺绣艺术在近代遭遇大众审美观念的改变与现代机器工业生产的冲击,刺绣艺术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危机。
一、“非遗”概念与相应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非遗”概念的由来。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提出要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满族枕头顶刺绣,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历史渊源
起源与发展 婚俗与刺绣 萨满文化
(一)起源与发展
满族刺绣是在生活于长白山区的满族先人能够植棉、 养蚕、织造绸缎之后产生的。 当满族的先世们还在白山黑水间过着渔猎生活时, 使用的枕头还是用圆木制做的。起初,全家人都枕在一根 圆木上,晚间睡觉,只要有一个人翻身,全家都被惊动,很不 方便。后来人们就把一根圆木截成数段,各枕各的。为防 圆木滚动,便将着炕一面削平,把头枕面修光。木枕多采 用桦、椴等软质木制做。一些心灵手巧者还将木枕两端 用刀刻、用火烙出各式图形。 生活于白山黑水间的满族及其先人,由于天气严寒, 人们要住火炕,盖棉被,枕头也要起到御寒的作用,于 是产生了用棉布缝制的枕头
一是对自然界花鸟鱼虫、草木禽兽的形象描绘;
二是建筑,以古典式建筑中的亭台楼阁为主;
三是生活中的一些情节
秋胡戏妻
松下问童子
四是几何图案;
五是人物故事,尤其是戏曲中的人物故事, 如王二姐思夫等;
野猪林
六是选自汉族的吉祥图案,如喜鹊梅花、荷花莲子、鱼 卧莲、凤凰牡丹、竹梅双喜、榴开百子、刘海破金蟾等;
目前流传于辽宁和吉林地区的满族枕头顶, 大多出自满族姑娘之手,有的已有三四百年的 历史。
由于地理因素、民族因素等,使满族民间刺 绣艺术在学习汉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地 方特色与民族风格,产生了光彩夺目的枕头顶 刺绣艺术。
一 首 关 于 刺 绣 的 儿 歌
从前的婚俗是:
姑娘结婚时,十分看重娘家的“陪送”,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枕头顶刺绣。那 时的满族女孩,无论贫富,从小就开始学习刺绣,邻里年龄相仿的姑娘常常聚在一 起,替样、描稿、纳纱、穿锦、互相薰习 。在家里描花样,绣纳枕头顶、袖头、鞋 帮等出嫁用品。谁家姑娘枕头顶绣得越多、越好看,越能说明女孩心灵手巧,聪慧 能干,炕上活儿计好。按当时的满族规距,在结婚的前一天,要把嫁妆送到新郎家, 其中枕头顶是必不可少的,她们在结婚之前要绣十几对、几十对甚至上百对枕头顶。
满族刺绣调研报告

满族刺绣调研报告满族刺绣调研报告一、引言满族刺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艺。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满族刺绣的传承现状、技艺特点以及市场前景等相关情况。
二、研究方法本调研采用文献资料研究、实地观察、访谈等多种方法进行,以获取多维度的信息和数据。
三、概述满族刺绣,是满族人民代代相传的绣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满族刺绣的了解,可以感受到满族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四、传承现状满族刺绣的传承面临一些困境,如少子化、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等。
然而,一些相关机构和爱好者们通过举办展览、培训班等活动,积极推动满族刺绣的传承工作。
五、技艺特点满族刺绣独具一格,以大胆的构图、饱满的色彩和精致的细节而闻名。
其技艺特点主要表现在色彩运用、线条处理以及图案设计等方面。
六、市场前景满族刺绣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可以在旅游纪念品、艺术品、时装等领域进行推广。
现在的社交媒体时代,更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满族刺绣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可以走向更广泛的市场。
七、问题与建议在满族刺绣的传承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
此外,相关机构和设计师们应该积极创新,将满族刺绣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八、结语通过本次调研,加深了对满族刺绣的了解,也使我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性。
满族刺绣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一种刺绣技艺,更代表着满族民族的传统和精神。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能够共同努力,推动满族刺绣的传承与创新,让其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满族民间刺绣的纹样类型和艺术特色

满族民间刺绣的纹样类型和艺术特色一、满族民间刺绣的纹样类型满族民间刺绣纹样内容大多取材于大自然或者现实生活,在此基础上,再经过满族刺绣艺人心灵手巧的高度抽象概括和解析重构,其刺绣纹样便被深深地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从满族民间刺绣纹样所表现的主题内容来看,满族刺绣纹样类型主要包含以下三种: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和几何纹样.(一)动物纹样动物纹样是满族民间刺绣中最为常见的纹样造型之一.在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对动物纹样的喜爱一般是出自图腾崇拜,以及某些动物所代表的吉祥寓意,东北地区的满族自然也不例外.具体而言,这一地区的动物纹样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动物纹样造型类型多样.满族刺绣的动物纹样不仅包括蝴蝶、鱼、牛、马、鸟等实际存在的动物类型,而且民族神话传说中的飞禽走兽也十分受欢迎,比如龙、凤凰、麒麟等神兽的刺绣造型也常见于服饰装饰图案之中.其中,龙纹是十分受满族人欢迎的动物纹样刺绣图案,这映射出满族人对龙的独特崇拜.例如,满族刺绣龙纹纹样(如图1所示)就是动物纹样的经典之作,在这件刺绣作品之中,布料中心的龙纹造型活灵活现,四周的云彩刺绣装饰图案极具流动感,整个画面十分美观.第二,动物纹样造型生动传神.满族刺绣动物纹样并不刻意追求跟实物的相似度,而是在现实题材的基础上,运用高度夸张、抽象概括的刺绣手法,将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刺绣技艺结合,塑造出生动传神的效果.图1所示的龙纹图案就是这一特点的体现:龙纹图案用黄色流畅的刺绣线条勾勒出龙矫健身姿,在四周流云的衬托下,龙纹造型生动传神、栩栩栩如生.(二)植物纹样植物纹样也是满族服饰刺绣纹样中运用较多的类型之一,它以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为创作题材,并在保留植物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手法进行抽象概括和夸张变形.具体而言,满族刺绣植物纹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植物纹样主要取材于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在满族刺绣图案之中,常见的植物纹样有牡丹、桃花、荷花、兰花等植物造型,这些刺绣纹样十分常见于满族的民族服饰装饰之中,表现出满族对大自然的热爱,而且这些植物纹样一般较为素雅、朴实,反映出满族人民朴素的民族性格.第二,植物纹样寓意十分丰富.例如,牡丹图案十分常见,这与满族的历史文化关系密切,牡丹寓意富贵荣华,表达出满族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又如,石榴等多籽植物同样十分常见,这是因为这种植物的寓意是"多子",反映出满族人的生殖崇拜观念.(三)几何纹样几何纹样是满族民间刺绣装饰图案中相对较为少见的纹样类型.几何纹样具有想象丰富、明快爽朗、绚丽醒目的视觉美感,因而深受满族人民喜爱.具体而言,满族刺绣的几何纹样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几何纹样造型抽象且想象丰富.满族刺绣几何纹样的造型以点、线、面或者其他几何图形为素材,凝聚了满族艺人丰富的想象力.满族刺绣艺人匠心独运,常常在选取不同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丰富且富有规律的排列组合.例如,图2所示的满族刺绣几何纹样运用了菱形、圆形以及多边形等素材,营造出绚丽醒目、极具装饰性的震撼效果.第二,几何纹样通常和其他类型纹样搭配使用.满族刺绣中的几何图形往往同其他类型的纹样造型以组合的形式出现,从而使得整个图案显现出内容丰富、层次鲜明的特点.例如,图2所示的满族刺绣几何纹样在几何图形之中,就由各种细致的植物纹样和动物纹样进行填充,加之其他类型的纹样造型和几何纹样的巧妙搭配,使得整个图案呈现出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视觉效果.二、满族民间刺绣纹样的艺术特征满族刺绣纹样题材既有取自大自然的动物、植物纹样,也有想象力十分丰富的几何纹样.满族刺绣艺人运用极高的刺绣技艺以及丰富的想象力,使满族刺绣纹样独具一格,表现出鲜明的艺术特征.(一)造型生动夸张造型生动夸张是满族刺绣纹样最明显的艺术特征.满族刺绣艺人在对题材进行深入观察的基础之上,保留了创作物的本质特征,运用高度抽象、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以及精湛的刺绣技艺,使表现题材造型不仅适合刺绣创作,也更加生动传神.具体而言,满族刺绣纹样造型夸张传神,不仅凝聚了满族刺绣艺人丰富的想象力,还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例如,在满族刺绣"鸳鸯戏水"纹样(图3所示)最下方的鱼的造型头圆、嘴小、身肥,这样的夸张手法使得鱼的个性特征更加突出,更加活泼可爱.又如,在图1所示的满族刺绣龙纹图案中,龙头造型被夸大,龙的表情夸张而可爱,龙的身姿也是大弯曲的夸张表达,从而将龙塑造得生动威猛、夸张传神.(二)构图对称均衡满族民间刺绣纹样在构图设计上讲究图案的对称与均衡.虽然满族刺绣纹样类型多种多样,但是总体而言,在构图设计上,刺绣纹样大致都追求图案的对称与均衡.第一,满族刺绣构图的对称性.满族刺绣的对称性是指在构图过程中,刺绣纹样整体图案的上下左右位置都追求对称的视觉效果,追求一种规整、庄严、稳重的视觉美感.例如,满族刺绣几何纹样(如图2所示)就表现出十分严谨的对称构图美感,在这幅刺绣纹样图案之中,完全以纵向中轴线为分界对称,整体图案密而不乱、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第二,满族刺绣构图的均衡性.满族刺绣的均衡性是在题材无法对称的情形之下,所追求的一种视觉美感.这样一种构图设计打破了图案完全对称的僵硬形式,使刺绣图案更为生动、活泼、自由.譬如,在满族刺绣龙纹图案(图1所示)中的盘曲龙纹,龙纹周围刺有卷云纹样,龙纹造型显然是不对称的,但是整个刺绣图案却呈现出鲜明的富有韵律的平衡感.(三)色彩运用艳丽融洽色彩运用艳丽融洽也是满族刺绣纹样的显着特征之一.满族刺绣色彩运用十分浓烈、艳丽,大胆运用了红色、绿色、黄色等亮色,因而色彩运用风格十分鲜明.同时,满族刺绣艺人也十分注重色彩的协调搭配,使图案整体呈现出融洽的视觉效果.第一,色彩运用艳丽.满族刺绣的色彩运用显现出浓厚艳丽的特征,刺绣图案中红色、绿色、黄色等亮色的运用十分普遍,特别是红色在刺绣图案中使用频率最高,象征喜庆、热烈,深受满族人喜爱.这些色彩浓郁、厚重且对比鲜明,形成了艳丽的色彩风格.第二,色彩搭配融洽.满族刺绣色彩运用十分中追求融洽协调,刺绣艺人常常通过色彩的精心搭配弱化强烈的对比效果.例如,在图3所示的满族刺绣图案中,鸟的羽毛就采用了红色、蓝色、黑色、绿色等不同颜色进行搭配,显着弱化了色彩的对比效果,使画面更加和谐融洽.三、结语满族民间刺绣是我国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其纹样类型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大致包含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几何纹样三种主要类型,且造型生动夸张,追求构图的对称与均衡,色彩运用艳丽又融洽,形成了满族刺绣独特的艺术风格.如今,满族刺绣所具有的这些鲜明艺术特征,已经成为其区别于其它类型刺绣艺术的重要因素,研究它,对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吴平,杨紘.《满族刺绣文化内涵及技艺初探》.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03).[2]龙湘平,陈丽霞《满族刺绣发展史探究》.载于《装饰》,2004(08).[3]潘梅《多姿多彩的满族民间刺绣》.上海工艺美术,2009(0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民间刺绣调查报告
刺绣是中国一项有着悠久历史民间手工艺。
满族民间刺绣就是其中的代表。
满族民间刺
绣,俗称“针绣”、“扎花”、“绣花”,最初主要流行于满族人聚居的广大农村。
通常以家织布为底衬,以红、黄、蓝、白为主调的各种彩色丝线,用一根细小的钢针参照图案上下穿刺,织绣出各种纹样,绣品包括服饰、日用品、喜庆节令等。
绣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情趣盎然,寓意深刻,充分表达了满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厚重文化的内涵。
1.非遗等级
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代际传承链
锦州满族民间刺绣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家庭内部传承,老一代手把手地教给下一代。
目前,出生于19世纪的前三代(第一代王李氏、第二代王夏氏、第三代王王氏)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传人都已故去。
健在的第四代传人有苏桂臣、王凤兰两位,她们都已80多岁。
满族民间刺绣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局面,这个重任落在了已故第四代传人王桂兰之女夏丽云身上。
作为第五代传人,夏丽云自幼师从母亲。
心灵手巧的她十岁开始学习刺绣,十五六岁便掌握了满族刺绣的大部分技法。
1998年,夏丽云利用3年时间到南方学习苏、湘、川、粤等中国名绣。
2003年,她创办了自己的满族绣品有限公司。
如今,夏丽云已被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锦州满族民间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其作品枕头顶《独占鳌头》与壁画《十相自在》都曾在国际文化节上获奖。
北京奥运会期间,夏丽云以满族刺绣的独门绝技“浮雕秀”精心绣制了一条“盛世龙”。
这条长约2米的金色巨龙跃然欲飞,有凌空之势,令参观者无不叹服。
满族刺绣是满族妇女传统手工工艺之一,是旧时满族妇女从小就要学习和掌握的一种技艺,主要施用于衣服、鞋、枕顶、各式荷包、桌帘、门帘、幔帘、幔套等。
图案则花鸟、人物故事、词语诗篇、山水屋舍、家畜水族、吉祥纹样、几何图案等无所不包。
反映了满族妇女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地域范围
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作品是直通的原始艺术,保留着满族原始的思维结构和原始造型,它是东北地区满族手工母体艺术最基本的载体之一。
它内容博大,想像力丰富,涵义深刻,手法新颖,形式多变,是研究、挖掘满族历史文化、历史美学等方面的有利物证。
4.民族属性
传统美术
5.相关经济环境和条件
满族民间刺绣,俗称“针绣”、“扎花”、“绣花”,最初主要流行于满族人聚居的广大农村。
当少女出嫁时,就把自己刺绣好的绣品张挂出来,供大家欣赏和品评,说明这家姑娘心灵手巧,并作为陪嫁品带到新郎家去。
在清代,刺绣更是深受人们喜爱,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服饰和日常用具上都有刺绣,通常以家织布为底衬,以红、黄、蓝、白为主调的各种彩色丝线,用一根细小的钢针
参照图案上下穿刺,织绣出各种纹样,绣品包括服饰、日用品、喜庆节令等。
绣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情趣盎然,寓意深刻,充分表达了满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厚重文化的内涵。
因而,刺绣成了满族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
6.传承人名录及联系方式
传承人:夏丽云
联系方式:辽宁省锦州市古塔区
7.发展瓶颈及解决方案
随着萨满文化逐渐消亡和老一代刺绣艺人相继逝去,满族民间刺绣的独特韵味正日渐淡薄,加之现代化机器刺绣的蓬勃发展,都对满族民间刺绣造成巨大的冲击。
满族民间刺绣出现后继乏人的困难局面。
令人欣喜的是,濒危的满族民间刺绣在锦州得到了及时有效的保护。
锦州市积极扶持满族民间刺绣团体,在社区、农村、学校广泛开展技术传播,聘请老艺人讲课,传授刺绣技术。
同时深入民间搜集资料,参加全国各类刺绣展销会。
有关部门还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希望使得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奇葩再绽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