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花透视出的满族风情_解析沈阳地区的民间剪纸

合集下载

211167715_广西全州民间剪纸的艺术特征分析

211167715_广西全州民间剪纸的艺术特征分析

纸论坛Paper Forum·纸文化·广西全州民间剪纸的艺术特征分析□韩金龙胡耀瑶冯琳浩摘要:广西全州民间剪纸艺术起源于中国的北部地区,以极具魅力的艺术特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流传至今,记录着桂北人民特有的传统民俗文化。

文章从造型结构、题材种类、色彩运用和意象表达4个方面对全州民间剪纸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并挖掘其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以使其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关键词:广西全州;民间剪纸;艺术特征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国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民间艺术的“活化石”,承载着中华儿女坚定的文化自信,其蕴含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可见一斑。

全州民间剪纸艺术流传发展至今,花样众多,题材丰富,且有着浓郁的时代特色,已形成了广西桂北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和深厚的价值底蕴。

广西全州民间剪纸艺术是以剪刀、刻刀、彩纸为基本制作工具,并运用阴剪、阳镂的创作技法,制作服务于民间装饰、风俗习惯及重大仪式的民间手工技艺。

全州民间剪纸自清朝繁荣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据《全州县志》记载:全州县内人民素有观灯、玩灯的传统习惯,尤以春节、元宵为盛……此外有牌灯,画有骨牌或纸牌图案或人物、鸟兽、花卉等,是广西桂北地区一项历史悠久、家喻户晓的民间手工技艺,具有鲜明的民俗特色和标志性的区域文化特征。

据全州县的民间艺人介绍,最初的全州民间剪纸技艺主要服务于祭祀等民俗活动。

延续推广至清朝时,全州及周边地区的民间百姓已经发展创作出历史人物、故事情节、戏剧场面、动物、植物等题材的剪纸艺术作品。

全州民间剪纸技艺于2010年被收录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由全州籍贯的非遗传承人唐爱春女士负责这项非遗名录的传承及推广工作。

唐老师因受家庭熏陶的影响,从7岁开始跟随外婆学习剪纸,已经投入剪纸艺术工作50余年。

唐老师表示:“全州民间剪纸是老一辈人所流传下的手工技艺,更是承载着全州当地的特色民俗文化,用代表寓意美好的万年红纸为制作材料,象征了全州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长白山满族剪纸论析_尹国有

长白山满族剪纸论析_尹国有

满族研究2004年 第2期长白山满族剪纸论析尹国有(吉林通化师范学院,吉林通化 134001)摘要:一张剪纸往往藏着一段优美的口传故事,一个动人的传说能够引发了无数张剪纸作品的产生,剪纸是口传文化的形象化,剪纸是口传文化的载体,二者是同根系、孪生姐妹、并蒂莲,是构成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有机体。

关键词:民间剪纸;口传文化;满族文化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65X(2004)02-0071-07 一、剪纸是口传文化的形象化80多岁的陕西旬县王村的民间剪纸大师库淑兰老婆婆,她不识字却能唱近百首民谣,她一边剪纸一边唱歌谣,甚至不自主地舞蹈着,她的剪纸象太阳般热烈、富丽堂皇、如画似锦并象生活中的她那样淳朴、纯真、她一边吟唱着:“一树梨花开粉墙,娘在绣房教贤良”、“开窗窗,闭窗窗,里面坐个绣姑娘”,手中的剪刀一边在创造着她心里美好的世界。

陕北安塞枣台村已故的剪纸大师曹佃祥老婆婆,一生唱着“信天游”剪花样,“一对狮子,一对莲,二十四岁儿女全”,“男枕石榴女枕莲,荣华富贵万万年”。

手中的剪纸与口中的歌谣,不离不弃,是一对孪生姐妹。

产生在长白山地域的满族民间剪纸以其扑拙、自然、大气、有讲头儿闻名于世,这些剪纸题材与长白山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谚语一脉相承,是生息在钟灵毓秀、崔巍磅礴的长白山区的满族妇女一边剪着花样,一边讲诉着长白山神话、叙说着这块神秘富饶的黑土地的远古民族的起源,民族图腾、长白山的创世神话、长白山的万物化生神话、山崇拜、树崇拜、动物崇拜、人参故事等等。

满族剪纸与长白山民间口传文化互为营养共同造就了丰富的满族非物质文化,形成为长白山文化中一个口传身授的民间文化传统,这个传统成为长白山文化重要基因,满族剪纸与口传文化密不可分,世代传承,是满族人民心目中的一条河,是一条承载满人的兴衰,喜怒哀乐,神秘与悠然的历史长河,从某种意义上说民间剪纸与口传文化是孪生姐妹,是复合体。

除夕习俗之贴窗花_春节

除夕习俗之贴窗花_春节

除夕习俗之贴窗花贴窗花是古老的汉族,新春佳节时,中国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下面,由小编跟你介绍一下除夕贴窗花习俗吧。

除夕贴窗花习俗介绍贴窗花是古老的汉族节日习俗,新春佳节时,中国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

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窗花介绍窗花是汉族民间剪纸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最为普及的品种。

其他剪纸品种都是在窗花基础上发展与延伸。

南北各地农村在春节期间都要贴窗花,以此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

窗花无论题材、表现手法、剪刻技艺都是剪纸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

近、现代窗花兼职已渐渐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但由于它们最初源于民间喜庆或民俗活动中的剪贴画,且多贴于农村窗户的白纸上而被称为“窗花”。

窗花对每个人来讲,是一个能引起许多流连和情感的美妙称谓。

农历正月初一,俗称春节,这一天,贴窗花装饰居室环境成为中国春节喜庆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窗花的剪刻形势一是单色剪刻,多用于大红纸剪纸,应用地区较广。

二是套色剪纸,一般用于宫廷、商铺的大窗或厅堂和门面的窗户。

三是浮雕剪纸,流行于甘肃、青海一带,它将剪刻与纸叠工艺融为一体,风格别具。

四是彩色窗花,彩色窗花又有染色和衬色之分。

染色窗花以河北丰宁、蔚县所出最为出名。

先刻后染,色泽明艳,光影效果极佳。

衬色窗花以广东佛山所产最为著名,用金箔纸和锡箔纸剪刻出主体纹样,背衬各色彩纸,金碧辉煌、富丽典雅。

传统文化__剪纸:镂空之美,艺术传承

传统文化__剪纸:镂空之美,艺术传承

传统文化__剪纸:镂空之美,艺术传承剪纸,又叫刻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

剪纸的精髓在于镂空,通过对纸张的镂空形成图案或花纹,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剪纸的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

剪纸的特征总结起来用四个字就可以概括了。

即“镂空”与“联结”。

技法包括剪、刻、撕、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

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

剪纸艺术属于即逝艺术,之所以能流传,主要是有各种民俗的支撑。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自然会形成地域,剪纸艺术领域也不例外,有将近三十多个民族有与剪纸相关的民俗传统。

如以染色窗花著名的河北丰宁、蔚县剪纸、“玲珑剔透”的湖北剪纸、以纸塑窗花著称的陕西渭南地区剪纸、“布局合理,剪法明快”的福建漳浦剪纸、“粗放简练”的满族剪纸等等,异彩纷呈。

传统文化||剪纸:镂空之美,艺术传承凤凰剪纸凤凰代表着吉祥和和平,而正是因为凤凰拥有着人们赋予的神圣、崇高的内涵,所以凤凰的形象深受人们的喜爱。

龙剪纸龙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从古至今就受到人们最高的崇拜和尊敬,因此也常常会在包括剪纸制作等各种的民间手工制作中看到龙的形象。

花鸟剪纸花鸟,闲暇消遣时的闲情雅趣,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生肖剪纸古代的术数家用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

隋唐时期,开始用十二种动物组成纹饰,称十二生肖纹样。

以后,历代都有十二生肖图案,在民间吉祥剪纸中也普遍存在并广泛流传至今。

剪纸技艺不会被遗忘,属于它的光芒不会被掩盖,它还年轻,还在发展。

它会带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望,也带着我们民族的文化被一直传承下去。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由来剪纸艺术是我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据考古研究发现,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世纪以前。

但也有人认为剪纸发展历史还更早。

那么剪纸的由来是什么呢?接下来就让小编跟你一起去探寻剪纸的由来吧。

关于剪纸的由来,其实很早以前就开始了。

那时候的人尝试着用一些图形来记事和内容呈现,但那时纸张还并没有出现,人们只能将一些资料记载在青铜器、竹简、兽皮等载体之上。

薄薄纸片中的大千世界_丰宁满族民间剪纸艺术漫谈_李一白

薄薄纸片中的大千世界_丰宁满族民间剪纸艺术漫谈_李一白

一张纸片,一把剪刀,一片天地,这就是神奇的剪纸艺术。

每到节庆期间,家家户户自己剪出或买来一张张美丽精致的剪纸装点在家中,原本普普通通的居室变的熠熠生辉起来,节日的气氛也被烘托出了。

这一张张神奇的剪纸作品,囊括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怀。

发现美、创造美和欣赏美是人类的天性,劳动人民向来擅长用各种材质的物品进行艺术创作。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利用兽皮或树叶剪出了各种各样的形状。

后来他们又在各种材质上雕出了各种或镂空或浮雕的图案。

这些艺术作品都有着剪纸艺术的内涵。

虽然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出现在东汉以后,但剪纸的意境早早便扎根在了人们心中。

后来剪纸多用宣纸或类似宣纸的纸张作为原料。

这样的纸张不仅韧性好,容易上色,而且价格低廉又易得。

正是材料的便捷性使剪纸艺术得以扎根于普通的劳动人民中,成为民间艺术颇具自我风格的一个分支。

艺术来源于生活,民间艺术永远都是现实生活最为美丽的花朵。

丰宁处于河北省北部燕山山脉之北,大马群山系之南。

从地理上看这里是大兴安岭自然延伸的南端和黄土高原的毗邻,北越坝上直达蒙古草地,南跨长城可通华北平原。

这里是内蒙古高原和华北山地交接地带,同时也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薄薄纸片中的大千世界——丰宁满族民间剪纸艺术漫谈李一白(四川美术学院,重庆 401331)2009-06-22李一白(1990—),女,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08级在读生。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摘 要:民间剪纸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怀,同时又极具地方特色。

丰宁满族自治县地处高原与山地交接地带,同时也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融地区。

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赋予了丰宁满族民间剪纸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丰宁满族剪纸;艺术;题材;形象;线条Abstract : The folk paper-cut embodies the working people’s wisdom and feelings.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the local distinctive features. Fengning Manchu Nationality Autonomous County is located at the junction of the plateau and mountain areas, is also a blend of nomads and farmers. Special geography and humanism environment give the paper-cut of Fengning Manchu nationality uniqu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paper-cut of Fengning Manchu Nationality; art; theme; image; lines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79(2009)04-0104-04交融地区。

新年剪窗花的步骤-定义说明解析

新年剪窗花的步骤-定义说明解析

新年剪窗花的步骤-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新年剪窗花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方法,用于装饰窗户和室内空间。

它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剪窗花的制作过程相对简单,但需要一些基本的技巧和耐心。

通过调剂颜色、形状和图案,剪窗花可以给人们带来节日的氛围和喜庆的气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新年剪窗花的制作步骤,以便读者们可以轻松地尝试和制作自己的剪窗花作品。

文章将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讨论新年剪窗花的概述。

我们会简要介绍剪窗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以及剪窗花的魅力和受欢迎程度。

同时,我们还会说明本文的结构,明确每个章节的内容和目的,以便读者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们将了解到新年剪窗花的制作步骤以及制作窗花的乐趣。

我们鼓励读者们亲自动手制作自己的剪窗花作品,不仅可以增添节日氛围,还能够锻炼手工艺技巧,培养耐心和创造力。

总之,本文将详细介绍新年剪窗花的制作步骤,为读者提供全面的指导和实用的技巧。

希望通过本文的阅读和实践,读者们能够享受剪窗花制作的乐趣,并在新年期间展示自己的剪窗花作品。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本文的组织结构,本节将介绍文章的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

本文按照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来组织。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新年剪窗花的背景和意义。

在概述中,我们简单介绍了新年剪窗花的传统及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接着,文章结构部分详细说明了本文各个部分的内容。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分为三个步骤来介绍新年剪窗花的制作方法。

在第一步骤中,我们会详细介绍准备工作和所需材料,为读者提供制作新年剪窗花的基础知识。

第二步骤将展示具体的剪窗花技巧和步骤,帮助读者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经验。

第三步骤则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介绍一些提升剪窗花艺术水平的高级技巧和创意。

结论部分主要总结了本文的内容和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民间剪纸艺术的活态传承研究——以山西剪纸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民间剪纸艺术的活态传承研究——以山西剪纸为例

I以山西剪纸为例民问剪纸艺术的活态传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和民族精神,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张 值。

该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为例,在借鉴国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究新时代非物质文化莉遗产的活态传承,提出剪纸艺术多元化、全方位的传承路径,以期为剪纸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 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活态传承剪纸是一种在视觉上给人以立 体透视感的镂空艺术,也是民间美术中较为流行的艺术形式。

民间剪纸 依附于民间特定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环境,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独特的符 号。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彰显了 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的优良品质,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中华民族肥沃的文化土壤孕育了 独具特色的剪纸艺术。

剪纸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华民 族重要的精神文化瑰宝。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 民世代相传、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的各种传统文化在文化空间中的表现 形式,见证了各个民族的发展历程现有的部分文献侧重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缺乏针对单个领域提出的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保护策略,尤其缺乏实 证探究。

基于此,文章以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剪纸艺术为例,在剖析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 段的基础上,提出多元化、全方位的剪纸艺术活态传承路径,以 期为剪纸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态传承提供有效路径。

一、山西剪纸在艺术传承发展中的现状山西民间剪纸作为一种民俗艺术,受到黄河流域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蕴含着山西人的朴实、勤劳与豪爽的个性。

山西人将自己的情意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寄托于剪纸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风俗,彰显出当地人的审美情趣山西民 间剪纸与地域风俗习惯联系密切,节令、婚假、丧葬、寿筵等重要日子都离不开剪纸。

在社会发展和历史传承的过程中,剪纸已经成为一种代表当地民族精神的特殊符号,具有典型的民族艺 术特征。

剪纸文化的传承及艺术特色

剪纸文化的传承及艺术特色

剪纸文化的传承及艺术特色剪纸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是通过用剪刀在纸上刻剪出图案和文字的技艺。

这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起源于中国,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剪纸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剪纸文化的传承是通过师徒相传的方式进行的。

通常,剪纸艺人会将自己的技艺传给下一代,同时也会教授给有兴趣学习剪纸的人。

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不仅保证了剪纸技艺的延续,更让剪纸艺术在不同地区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剪纸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剪纸作品有着极高的技巧要求。

剪纸艺人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实践,才能熟练地掌握剪刀的技巧,并将自己的想法和创意通过剪纸表达出来。

剪纸作品的线条流畅、整体协调,令人赏心悦目。

剪纸作品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剪纸艺人通常会选择一些具有寓意的图案和文字进行剪刻,如福字、花鸟、人物等。

这些图案和文字往往与中国传统文化、民俗习惯等紧密相连,代表着祝福、财富、幸福等寓意,给人带来吉祥和美好的象征。

剪纸作品常常融入了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元素。

民间故事往往以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的方式表达人们内心的感受和期望。

剪纸艺人通过剪纸艺术,将这些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形象表现出来,赋予了剪纸作品更丰富的内涵和故事性。

剪纸作品的风格各具特色。

由于中国各地的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和艺术传统的不同,剪纸在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如北方的窗花、南方的剪红、西南的藏纸剪纸等。

每种风格都有自己独特的纹样和装饰方式,展现了不同地区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情。

剪纸文化的传承及艺术特色使其成为了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

通过剪纸,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体味到民间艺术的独特之处。

剪纸也是一门富有创造力的艺术,每个剪纸艺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创作出令人惊艳的作品。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一民间艺术形式,让剪纸文化继续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族研究2005年 第1期窗花透视出的满族风情——解析沈阳地区的民间剪纸金 鸥(沈阳市文联,辽宁 沈阳 110006)

摘要:

满族剪纸穿越历史长河,以其独特的方式衍生至今。沈阳地区的剪纸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五十年代初和八

十年代后期至今。本文就沈阳地区剪纸代表性人物岳文义和最具满族特点的艺术家翟文慧的剪纸艺术解读、加之年轻的满族剪纸艺术家吴德新的作品分析,找出沈阳剪纸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并且从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满族文化的渗透脉胳。他们既是满族历史文化的诠释者,也是满汉民间剪纸的古今融汇。从而,完成了沈阳历史上第一个民间剪纸的真正读本。关键词:

沈阳剪纸;满族风情;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K892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65X

(2005)

01-0079-10

沈阳地区的剪纸自解放以来,有了飞速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五十年代初,沈阳出现了新剪纸。所谓新剪纸的含义就是以新的生活理念表现新的生活。这所谓的新主要是指观念而言。旧剪纸大多表现祈求吉祥,福禄寿喜,平安避邪,供奉神仙,多生贵子,那种原始的期盼的,而新剪纸主要表现新中国的变化及欣欣向荣的春天。随着时代脚步,比如大跃进,比如三面红旗,比如工农兵;五十年代出现的剪纸,算是第一个高潮;而第二个高潮是在1985年以后。这两个时期的剪纸既有传统的民间剪纸,又有创新的现代剪纸。民间剪纸的作者多为街道的家庭妇女,她们当中的代表人物如和平区的丁秀荣、沈河区的王玉秋、皇姑区的王桂香、王忠香、常桂双等人,其中皇姑区剪纸的女子要多于其他区。她们的剪纸完全属于传统剪纸,表现领域也多为花鸟鱼虫、动物和戏曲典故,古代人物,传统心俗等,如“龙凤呈样”、“麒麟送子”“八仙过海”“麻姑献寿”及《三国演义》和《水浒》中的人物等。她们的作品在民间流传得比较广,近几年也参加了一些地区市举办的剪纸展览,但很少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沈阳新剪纸的出现,始于五十年代。新剪纸的作者相对文化程度要高于旧剪纸的妇女们。其中代表性人物有岳文义、张世吉、李汉华、崔学东、赵文博等。他们的剪纸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传达现代人的观念和当下的社会信息。因此,他们的剪纸经常见诸于报端。但由于无人组织,只是呈散兵游弋状态。各自为战,彼此极少交流,也与外界极少交流。因而,

影响了剪纸艺术的发展的剪纸队伍的形成壮大。其实,沈阳新剪纸真正的发展,还是在1981年3月成立了沈阳市剪纸研究组之后。因为有了剪纸组织,有人管了,经常会开展一些活动,有了交流剪纸艺术的机会。剪纸队伍发展很快,9名会员发展到了37名。到了1985年,沈阳剪纸研究组长改为沈阳市剪纸研究—97—会。1986年以来,沈阳的剪纸进入了黄金时代。因为剪纸研究会归沈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领导,改名为剪纸学会。这期间,省级剪纸学会会员已拥有55人,全国会员24人。纵观沈阳的剪纸,以新剪纸为主,一方面向民间剪纸学习,从中汲取传统的文化营养,

一方面又从绘画、木刻等多种艺术中寻找契和点。将传统的形式与现代的美学思潮融合起来,发展成为具有鲜明主题思想的新剪纸。在吸取了南北方剪纸之长的基础上,其作品体现出的风格为南北融合,古今贯通,既有粗犷豪放,又不乏纤巧秀丽,题材广泛,主题鲜明。剪纸的艺术已经从窗花的意义走向了广角镜头,面对社会人生的发展去进行述说与表达。比如,有反映轰轰烈烈的工业、农业、体育卫生、妇女儿童生活的作品,也有潜入宁静的古代风俗之中,以娴雅的心境,古代风俗画般的勾勒出市井民风。当然也有发自古之幽情的剪纸作品。在艺术手法上,也有了大胆的尝试和发展,以刻为主,还兼有剪纸、撕纸。2004年,出版了《关东剪纸》一书,书中大多作品出自我们沈阳剪纸艺术家之手。

满族文化的渗透沈阳的剪纸作者当中有满族的后裔,他们对于满族文化的承袭是与生俱来的,因此,

他们的作品里渗透着浓郁的满族味道。年轻的满族剪纸艺术家吴德新,是位心细手巧的女性,她受母亲影响,从小就对满族文化和满族剪纸有着浓厚的兴趣。她直接剪“满族人物”系列,她笔下的人物已不再是被神化了的老罕王,也非“青牛”“白马”,而是普通的人,平民化的人物,这种人物就生活在我们的现实之中,她表现的人物还不是老年人,是年轻的男女,还有儿童。这些年轻人都有个性特点,已不再是脸谱化模式化的人物了,也不是遥远的传说中的人物,他们亲切可人,甚至连他们的呼吸都能从纤细的笔触刀法中感受得到。作者显然受到了美术绘画影响,线描式构图,人物面庞清新秀朗,在静态中,着重表现出入物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世界。她对童女剪得很是精心细致,娇嗔的表情,妩媚的姿态,眼神里边似有很多耐人寻味的东西。人物的内心无疑是从眼睛透示的,而剪纸剪的眼睛与画家画的眼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如果说画家画的眼睛能够画出人物的内心憧憬与忧郁,并不新奇,而剪纸能够剪出这样的效果与味道来,实在令人称奇。细品那女童的眼神中透示着的东西是什么?应该是一个孩子向女人的转换过程中的迷茫与惆怅,是女孩对于她们将来未知世界的隐忧;而美丽与乖巧,则是满族女孩子的审美所在,也是作者的真正用心所在吧!细瞅这些女子脸部的线条,能够看出她所受到的满族传统剪纸中那种刻划人物的影响。这里边有着民间传承剪纸的底蕴。吴德新显然比她的前辈们艺术视野更开阔,表现手法也更大胆,更具现代性。这从她的作品《情》中一目了然。这幅很有冲击力的作品其实题材并没有什么新鲜可言,一个女人怀抱孩子哺乳。这样的题材不仅在现实农村中不新鲜,而且在以往的各种形式作品中,也屡见不鲜。可是,经过她的处理,完全是另外一层含义了:母亲直接给婴儿哺乳,在一棵大树之下,母亲生活在乡下,应该是村头的外景吧?女人壮硕的乳房夸张着满族先民的野性,

其对于生殖的向往与尊崇,令我们感受到了女真人对于生殖繁衍的顶礼膜拜。这就是文化—08—的浸透。乳晕用阴刻,透白的弧形,不仅透出肤色的白嫩,更有成熟女人的味道。令人赞叹的不是母亲身上的这对乳房,而是母亲身后那棵大树上的树结子也成了饱满肥硕的巨乳,

这种饱满与树冠的丰盈透示着生命与生活的一片繁盛。这不能不说是作者对于东北地区满族先民早期文化习俗与现代美术夸张变形的深刻融汇。这是表现生育繁衍的最生动最直接的笔触。吴德新的《春姑娘》更具表现力。那是人体与树体的结合,是现代与传说的融合,令人回味无穷。树是柳树,而姑娘的胳膊也刻有柳叶花纹,她几乎就变作了一棵婀娜的柳树。满族先民对于柳树有着图腾般的寄托,如“佛托妈妈”就是“柳枝娘娘”,这是专管生殖繁衍的始母神,柳叶是女阴的喻意。剪纸中出现的“柳树”、“佛托毛”,均属“佛托妈妈”的象征。满族传统剪纸中,有的将柳树人格化,直接剪成人形的“祖神”。而吴德新与此不同,

既有传统的精神符号,更有现代的女性“形体行为艺术”。融贯古今,交汇南北的剪纸作品还有很多。比如王琨笔下的十二生肖的《狗》。众所周知,狗在满族人的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因为相传老罕王当年被官兵追杀,已陷绝境。大火焚烧着他藏身的芦苇,眼见要将他一起燃为灰烬。就在这时,一条狗自天而降,不断地在水中跳进跳出,以水湿的身体滚灭了大火,从而救了老罕王一命。这样壮烈英勇的传说,导致以往的剪纸绘画中所表现的狗,都是勇猛健壮英气逼人的形象,而这条狗,却与传说中的英雄完全不同。这条狗像一个热爱装饰,披花戴朵的待嫁新娘,柔顺的耳朵是花纹,尾巴翘出丰盛的花,蹄角也有花朵相伴,简直一条醉入花丛的狗。这是条现代狗,传递出的完全是商品时代的装饰与粉饰的生活真实情境。神的观念在弱化,英雄传说已成遥远往事并随记忆飘散。而市井民风、民间烟火倒越来越旺,成为现代人的津津乐道。孙希武的《满族火锅》、侯桂芝的《拜鼓》、王渤的《庆丰收》罗贵芬的《联手姑娘》等作品,非常生动地表现现代民间生活,营造出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满族民间情调,特别是孙希武的《满族舞蹈》,十位满族姑娘成罗盘状排成一个圆形,不仅取古人“天方地圆”“圆圆融融”的吉祥之意,也是先人剪纸八卦造型的延续,而更具审美意义的还是人体造型艺术的魅力在圆的队形中呈散射状。他们的剪纸在现代生活中飘出了满族的香味儿。表现的满族题材的剪纸作品非常丰富。这些作品都不是简单地机械地照搬摹仿,而是富于灵性地个性化地叙述。比如张丰泉的《捕鱼图》,浩浩江面上一艘小船乘载的是两名渔夫,小船本身像条简洁明快的鱼,而江面上密密实实的鱼阵排列出一种生命繁衍的旋律。天上的飞鸟也赶来看热闹,飞鸟的形状也像鱼。这是现实还是梦境,是虚拟还是回忆?值得认真品味的还有他的艺术刀法,无论从构图的装饰性上还是人物变形上,还有黑白处理上,都明显吸收了砖刻的艺术。徐丽红的《网鱼》,有种满族先民的原始奢望。那条鱼的两鳍呈网纹,通联着人的两腿,

而两位女人以同样的僵直姿态抬着这条大鱼,她们有种同样的虔诚。衬景是一张网,这张网不仅罩住了人和鱼,也网住了历史,罩住了时空,给人一种古今相联的网中的宿命主题,

其中,还有对于鱼的原始体味。这样的作品是很有表现力的,也能够令人回味无穷。李强的《八旗颂》是一曲满族的颂歌。八面旗阳刻出八条站立的龙,旗下是六位阿娜多姿的舞女,她们脚踩云朵般花纹,有种飘逸的美感。八面旗与六位美女相比,作者显然更生动地表现了美女。这与传统的江山美人主题如出一辙?

—18—在东北地区有种皮影戏,辽南一带非常盛行,叫驴皮影。皮影戏的前身应该是满族的“窗户剪纸动画”:将纸剪成各种人物动物,并用线将其连上,使它们能够自由活动。再将多面小纸旗、布旗糊在不同长度的旗杆上插入房檐,并用线连接旗的边缘和剪好的纸人及动物的某部位,贴连在窗户外面,于是,千姿百态的动画戏便此起彼伏地呈现在你的眼前。这种自家制作的动画片完全可以自娱自乐。皮影也是如此。剪刻出来人物,然后就用这些形象窜联起传说与故事,搬进影窗去演,

犹如现代的遥控,还能声情并茂,生动无比。所以,在电影电视没有进入山村人们的视野中时,皮影成了人们的最喜爱的形式。至今,在一些偏僻山乡依然保留着皮影的形式作为保留节目。沈阳的白金库,他剪的《皮影脸谱》系列很是鲜活,他一定是很爱好京剧的,他的脸谱都是京剧化的人物,有老生也有花旦,不仅表情生动着,而且更让人称赞的是他将人物头饰上那么复杂的发式或古典装饰,刻化得十分精细,十分准确,就连珠子、发簪、茸球等一应饰物都剪刻得十分逼真,可想而知,这样的生动脸谱要是动起来,那么皮影戏准会精彩怡人的。怪不得如今这种皮影形式还有市场,皮影的生动是源于生动传神的剪纸艺术呀!

还有王松的《皮影脸谱》,是一组《西游记》的四个人物脸谱,因为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四位的形象人们见得太多太熟悉了,所以,作者是很难真正创造出更让人们接受的皮影剪纸的,好在,王松的功底不错,他将这四个人物剪得还是很具有性格特点和个性魅力的。许多民间剪纸属于中规中矩,固守田园,一丝不苟的。如郭婧的《满族卖花女》完全受传统式剪纸影响,六个姑娘被脚下一条杠子联接,面部的眼睛鼻子简单地阴刻,与前辈剪纸没有任何变化,三角形裙子造型也与前人一样的,裙上的花也是阴刻的,这种剪纸与传统满族剪纸《大翻车》等造型一脉相承,原汁原昧。在固守传统剪纸技艺上,老年人居多。赵文博的《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便是以传统剪纸的技法表达古人的情怀。将流传千古的故事生动再现。王桂香、王忠香都是年近80岁的老人,她们的剪纸是纯粹的传统式剪纸,吉祥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