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规划设计条件.
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看设计的四要素

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看设计的四要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出现了分工和剩余产品,产生了物物交换的集市和古代城市间定期举行的大型集市庙会,这就是展览会的雏形。
而设计的诞生是与人类同步的,它无所不在,无所不存,所以,对于会展业的发展,设计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通过展台,展板以及展示所用的建筑的设计,人们可以更好的传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成果,设计也同样可以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体现。
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通常都是以设计的四要素作为基础来进行的,在材料,构造,技术,功能与美观各个方面都要合理并且有所突破的设计,才称的上是人类文明的精华,会展设计也是如此。
第一个真正的世界性博览会于1851年5月1日在英国伦敦开幕。
为了举办世博会,英国在伦敦的海德公园内建造了一座通体透明的玻璃建筑,它长1700英尺,高100英尺,占地面积96000平方米,用了5000根钢柱,30万块玻璃,动用了英国整个工业界的技术和力量,改变维多利亚时代石头建筑的笨重风格,新颖而独特,被人们称之为“水晶宫”。
这就是设计四要素在会展设计中的一次完美体现。
这次博览会以后,世界的会展业开始飞速发展,在后来的世界博览会上,涌现出许多独具风格的博览会建筑,比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和布鲁塞尔的原子球等。
他们都完美的体现出设计的四个要素,并且成为国家和时代的标志。
在2010年,世博会将迈着轻盈的脚步踏上上海这片时尚而繁华的土地,为这个国际化的都市多增添一笔浓墨重彩。
作为会展专业的学生,我对此非常的关注,当我看到上海世博会的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的建筑施工介绍,认为这也不失为一个充满艺术性,功能性,时代性的优秀建筑,它的设计理念包含着对设计的四个要素的体现,这使它注定成为世博会上最受瞩目的建筑。
在这里,我从设计的四要素,即材料,技术,构造,功能与美观方面简单的谈一谈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的设计。
一材料:材料在会展专业中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也可以成为展示文化和美感的一个重要部分。
上海世博会规划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第二版)文本(二零零七年三月)目录第一部分:总则 (3)第一章:总则 (3)第二部分:通则 (4)第二章:建筑建造规划控制 (4)第三章:综合交通规划控制 (15)第四章:市政设施规划控制 (21)第五章:公共配套设施规划控制 (27)第六章:景观环境规划控制 (32)第七章:历史保护建筑与保留建筑规划控制 (40)第八章:地下空间开发规划控制 (43)第九章:竖向规划控制 (48)第三部分:细则 (49)第十章:地块控制细则 (49)第十一章:附则 (61)第一部分:总则第一章:总则一、编制目的为支持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促进园区健康、有序、高效、和谐发展,深化落实《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区总体规划》的理念和布局框架,提供世博会规划区土地使用、综合交通、市政设施、环境容量等技术依据和措施,统筹规划区的合理开发建设,提供各个世博参展单位设计条件,提供项目实施和管理的依据,特制定《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第二版)》(以下简称《控详规划》)。
二、规划依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区总体规划(2005~2010年)》《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注册报告》《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2003年11月)《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3年11月)《黄浦江两岸地区规划优化方案》(2002年)城市规划相关法律法规三、地位作用《控详规划》是在规定的规划期限内参展单位等进行场地规划、建筑设计、建造和运营的依据,是指导世博会规划区发展的法定性文件。
本文本与分图图则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两者应同时使用,不可分割。
本文本与分图图则未涉及的指标,应符合国家、上海市的有关规定。
四、规划期限本次控详规划期限规定自2006年至2010年。
五、规划范围世博会规划区规划控制范围为浦西中山南路—外马路、南浦大桥—浦东南浦大桥—浦东南路—耀华路—打浦桥隧道浦东出口—克虏伯北边界—耀华支路—倪家浜—黄浦江岸线—卢浦大桥、鲁班路围合的区域,用地面积约6.68平方公里,其中浦东约4.72平方公里,浦西约1.96平方公里(不包括黄浦江水域面积)。
2010年上海世博会各国会馆

2010年上海世博会各国会馆中国馆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
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图为正南方向效果图。
巴基斯坦馆主题:基于城市多样化的和谐特色:设计源自于巴基斯坦著名的拉合尔古堡巴基斯坦国家馆坐落于中国馆的西面,两国展馆仅一步之遥,设计源自于巴基斯坦著名的拉合尔古堡,这座古堡始建于1025年,又在1566年经历改造后呈现出现在的面貌。
拉合尔是巴基斯坦的文化中心,拉合尔古堡从其建立之初就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成为了这个城市极具象征力的地标,这座美丽而著名的古堡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巴基斯坦民族舞蹈艺术家将在馆内表演别具特色的民族舞,参观者也能品尝到当地的特色食品,如配以秘制酱汁的烧烤和醇厚香浓的巴基斯坦奶茶“Chai”等。
巴基斯坦国家馆效果图非洲联合馆概况2009年5月15日,非洲联合馆外立面设计方案已正式确定。
非洲联合馆建筑面积达2万6千多平方米,4个外立面的面积总和达9500平米,是上海世博会11个联合馆中规模最大的一个。
建筑面积:2万6千多平方米造型亮点:强烈非洲元素展馆位置:C片区由1万多件钢结构搭起的非洲联合馆已挺立在世博园区内。
树木、沙漠、海鸥、动物、建筑……这些富有强烈非洲特征的元素将呈现在非洲联合馆的外立面上,勾勒出非洲大陆独具多样性的风貌,展现非洲的古老文明和勃勃生机。
在15日举行的非洲联合馆外立面施工启动仪式上,记者获悉非洲联合馆外立面设计方案已正式确定,并将全面实施。
非洲联合馆外立面效果图非洲联合馆外立面效果图“非洲联合馆的外立面设计方案多次征集了非洲各参展国总代表和各参展国驻华使节的意见。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及sap2000分层壳单元的应用

二、弹性分析结果及说明
计算所采用的软件 自振周期(秒) 注:括号中的T表示以扭转为主的模态 ETABS(全弹性模型) T1= 1.41(T),T2= 1.28 T3= 1.27,T扭/T平=1.10 方 向 地 震 作 用 位 移 顶点U(mm) U/H 最大层间△u(mm) 最大层间位移角△u/h X 35.4 1/1930 14.3 1/1700 Y 36.1 1/1890 14.4 1/1640 45° 35.6 1/1920 14.3 1/1670 X 36.2 1/1890 15.0 1/1740 PMSAP(全弹性模型) T1= 1.46(T),T2= 1.29 T3= 1.27,T扭/T平=1.13 Y 37.3 1/1830 15.1 1/1700 45° 34.3 1/1990 14.4 1/1690
结构的整体变形是各结构单元变形协调的结果。本工 程由四个平面尺寸18.6×18.6m的混凝土筒体通过组合楼盖 连成整体。由偶然偏心引起的扭转更主要地是由四个筒体 的抗侧平动刚度来抵抗。计算结果表明,就单个混凝土筒 体而言,最大弹性水平位移仅为平均水平位移的1.01倍。 可见就单个筒体来说,其扭转效应并不明显。 根据以上计算分析结果,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通过加强结构的抗侧刚度,从而控制结构的扭转变 形,从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结构抗侧刚度增大后,扭转角约 减少了49%,结构的扭转位移比小于1.2,满足了规范关于 扭转规则性指标的要求。 (2)在各混凝土筒体的转角部位设置方钢管,除方便与 钢管混凝土斜柱的连接,缓解局部的应力集中外,更主要 的是可提高混凝土筒体的极限变形能力,提高结构的抗震 性能。
位移角 1/100
弹塑性时程-7度罕遇地震计算结果 最不利墙单元
7度罕遇地震时程下剪力墙压应力 5 0 应力(Mpa) -5 0 -10 -15 -20 -25 时间(s) 5 10 15 20 25 混凝土受压应力
2010上海世博会各场馆设计

2010上海世博会各场馆设计 [图片]随着秒针滴答滴答地摆动,2010年上海世博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5月1日世博会将正式开幕,在此期间,各与会场馆的收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日前,《波士顿邮报》选出一组上海世博会接近完工的建筑工地的最新照片,让我们对比各场馆的设计效果图,一起看看它们的完成情况。
上海世博会工地,从世博会大道看到的中国馆(右)。
上海世博会工地,两人个走在中国馆顶上的观光通道。
中国馆效果图中国馆设计图主题:“东方之冠”,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造型亮点:造型围绕“里弄”、“老虎窗”的构思,运用“折纸”手法,形成了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立体建构;屋顶模仿石窟门“老虎窗”正面开、背面斜坡的特点,做到形神兼备。
充满中国元素,同时满足功能需求。
设计理念: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地区馆水平展开,二者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
上海世博会工地,建筑工人在清理利用太阳能的建筑“阳光谷”外部。
上海世博会工地,“阳光谷”和中国馆在接受灯光测试。
世博轴阳光谷效果图世博轴是由地上二层和地下二层组成的立体交通枢纽,作为上海世博会的主入口,将在世博会期间承担园区内23%的人流。
其最独特之处在于,在世界上首次采用阳光谷结构,使自然光可以透过璃阳光谷玻倾泻而入,从而满足部分地下空间的采光和通风需求,提升地下空间舒适感的同时节约大量能源。
上海世博会工地,在英国馆“种子圣殿”工作的几名工人。
在英国的“种子圣殿”内,能看到裹在用作建筑表面的亚克力杆顶端的种子。
上海世博会英国国家馆效果图主题:“传承经典,铸就未来”造型亮点:“种子圣殿” ,建筑外部向各个方向伸展大量的触须,触须顶端带有细小彩色光源,可以组合成多种图案和颜色,使展馆表面形成各种可变幻的光泽和色彩。
设计理念:参观者在进入“圣殿”之后会发现6万根亚克力杆每一根里都含有不同种类、形态各异的种子,它展示了英国在全球自然资源保护上所起的领先作用,同时也向公众展示了生物多样性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所能给我们带来的创意和其中蕴含的巨大潜力。
2010年上海世博会各国场馆设计介绍 (附效果图)

2010年上海世博会各国场馆设计介绍(图)中国馆:四根巨柱撑起东方之冠主题:“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由于形状酷似一顶古帽,因此被命名为“东方之冠”。
造型亮点:充满中国元素,同时满足功能需求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
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和谐之塔:“螺旋摩天轮”由黄浦江畔具有110年历史的南市发电厂烟囱改造而成,具有观光功能,火电厂主厂房改造为世博会主题馆之一的未来探索馆。
塔高201米,将完整保留烟囱原貌,用25个太空舱沿螺旋轨道进行人员运输,每节太空舱载客6人,预计每小时载客总量可达650人以上。
“世博和谐塔”在夜幕中宛如一支含苞待放的白玉兰,而白玉兰正是上海市花;缓缓升降的太空舱,犹如半空中的点点星光,显示出上海的城市活力。
2010上海世博会主题馆:“无柱展示空间”永久性主题场馆,地上建筑面积为8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为4万平方米。
造型围绕“里弄”、“老虎窗”的构思,运用“折纸”手法,形成了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立体建构;屋顶模仿石窟门“老虎窗”正面开、背面斜坡的特点,做到形神兼备。
三大亮点:双向大跨度亚洲最大、大跨度双弦张拉桁架国内最大;单体太阳能屋面国内最大;生态绿墙世界最大。
世博会期间,主题馆将着重反映当今世界快速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加速增长背景下的地球、城市、人三个有机系统之间的关联和互动,揭示创造更美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
世博会后,主题馆将转变为标准展览场馆,与周边中国馆、星级酒店、世博中心、世博轴和演艺中心共同打造以展览、会议、活动和住宿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上海世博会加拿大国家馆2008年1月22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加拿大馆设计方案正式揭晓。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展示总体设计-艺术装置和多媒体的跨界与创新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展示总体设计艺术装置和多媒体的跨界与创新一总体构思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中国国家馆的主题既要符合这个大主题,又要有自己的角度和特色。
因此,在中国国家馆主题演绎上,设计团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提炼出中国国家馆的主题:以东方为角度,以寻觅为主线,上承天人合一的中华哲学,下启“和谐共生”的美好理想,演绎了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在此主体的思路与定位下,我们把中国馆展示内容分为:49米核心展区——东方的寻觅,下设《亿万人的大迁徙》序厅和《春天的故事》《智慧的长河》《希望的大地》三个主体展区;41米体验展区为《寻觅之旅》;33米功能展区《绽放的城市》。
总体内容提炼为“一部影片”“一幅画卷”“一片稻田”“一次体验”“一个广场”五大主要板块。
这种提炼和组合也是设计团队对主题线索的创新。
二预期目标创新不但要体理主题的总体构思上,还须落实到艺术与视觉的设计上。
从完成的效果看,这种创新设计在不同的空间板块也达到了相应的目标:《亿万人的大迁徙》为序厅,它以一组“大体量的艺术装置”将城市倒置、悬挂在序厅的上空,中间穿插城市的影像,地面上将无数城市的名称组合成城市的斑马线,营造扑面而来的城市印象与城市气息,概念化的描述3亿新城市人入城的感受。
反映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有3亿农民进城大冲击,走出了一条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体量、高速度、高密度城市化道路的历史轨迹。
这也是一种通感的创新设计。
《春天的故事》并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主题影片,它是一个“大容量多媒体影像装置”,这种对空间载体的跨越,使展示内容达到了大震撼的艺术效果。
多媒体影像装置的容量跨越世纪之交前后的几十年,表现几乎占全人类十分之一中国人口的大迁徙,它既造就了中国城乡的繁荣,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面貌,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同时还带来了对中国社会结构、生存环境的巨大挑战,折射出高速发展下衍生的问题与挑战。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博轴室内及景观概念设计方案4

Metallstreifen Überdeckte Wasserrinne 铁条 被盖住的水沟
Pflanzstreifen 绿化带
Rot marmorierte Oberfläche 红色的大理石表面
Holz 木头
水 Water 木 Wood 金 Metal
火 Fire
土 Earth
金木水火土 Earth + Metal Water + Wood + Fire
Um das Thema des Sun Valley aufzunehmen werden in der Pflasterfläche Bereiche mit zum Sun Valley passenden Materialien vorgesehen. SV 4 阳光谷4 SV 5 阳光谷5
Zonierung der Beläge in der Filterzone mittels Belagsstreifen 用条形的铺地来定义区域的分割
Konzept Bodenbelag Level +4.50m 铺地设计方案 一层
5 Seitenzone mit Funktions- und Shopbereichen:
2 Boulevard: Belagformat 100x100 cm 林荫大道:材料规格 100x100 厘米
8 Durchgehender Flächenbelag: Belagformat 50x50 cm 连续的地:材料规格 50x50 厘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规划设计条件
设计控制范围
位于浦东B片区世博轴东侧,北起北环路,南至南环路,西起上南路,东至云台路,面积为6.52公顷。
地块内西北侧有轨道交通8号线穿越,并设周家渡站。
建筑功能:
中国馆是展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多方面特色的展馆。
规划建议设置中国知名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开放城市的城市主题展厅,建议设置展示参展地区历史、现状、文化、特色等城市特征以及与办博主题相关的主要地区展厅。
容量控制:
规划地上建筑为永久建筑,总建筑面积为53000平方米。
展馆分为中国国家馆、中国地区馆、港澳台馆三个部分。
其中中国国家馆建筑面积为20000平方米;中国地区馆建筑面积为30000平方米;港澳台馆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港、澳、台分别为独立馆,每展厅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中国国家馆是建筑的主体,建筑布局上应处于主要地位。
建筑密度控制:
设计控制范围内的建筑密度不大于40%。
绿地率控制:
设计控制范围内的绿地率不小于25%。
建筑后退控制:
展馆建筑后退北环路、南环路以及云台路的道路红线距离均为8米,轨道交通8号线东侧控制线作为建筑后退上南路的控制线:相邻建筑问距需满足消防要求:沿集中绿地和活动广场的展馆主要出入口建议采用局部底层架空形式。
建筑高度:
不大于50米。
(可根据具体方案做微调)
地面标高控制:
街坊地面标高高于周边道路设计标高0.2~0.3米。
交通组织:
人行出入口建议设在上南路、南环路与北环路上,在各主要入口处布置等候广场。
建筑二层应与高架步道衔接,二层步行通道东、西分别衔接上云台路东侧街坊高架步道(标高+lO.0米)和西侧世博轴平台(标高+10.O米)。
机动车停车位不少于290个。
建筑景观:
中国馆为标志性建筑。
地下空间控制:
中国馆国家馆地块地下开发不超过3层:地下空间西侧与轨道交通8号线的预留出入口和连通口(设计标高-3.4米)相连;南侧及东侧预留出入口,保留和会后周边地下空间开发连通的可能性;地下空间的设计标高与周边地下空间的设计标高衔接。
其它控制:
建筑设计应综合考虑与地铁通风口、地铁临时出入口、地铁预留出入口等设施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