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起伏——郑德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语一家
——新课备课要求
年级 六 第 单元 课题: 波澜起伏 备课老师: 郑德莉
教学目标:理解波澜起伏的意义所在及学会做到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教学难点:如何安排波澜起伏
教学准备:教案,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
课前准备:15分钟
1、课前沟通:了解学生上一单元考试内容,逐个进行简单的点评和分析。
2、课前预习:引导提前到校区的学生阅读《故事城堡》,做好新课的导入。
教学流程:
第一节课:课题导入(40—45分钟)
第一环节:入课戏
导入语:开始今天的课程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大家在村庄外头看“野台子”戏,看着看着,忽然李大娘推了张大嫂一把:“你怎么抱着南瓜来看戏啊?”那
完全生活在剧情中的张大嫂这才回到现实,大叫一声“我的孩子呢”?她本来是抱着孩子赶到戏台前面的啊。既
而一想,跑过南瓜地的时候曾被瓜秧绊倒摔了一跤,孩子一定还在瓜田里,于是戏也不看了,瓜也不要了,跑到
瓜田里找孩子。东找西找,找不到孩子,找到一个枕头。是了,她正在搂着孩子睡在床上,听见外面锣鼓响,抱
起孩子就往外跑,她好久没有机会看戏了!太兴奋了!快中有错,八成抱起来的是枕头,不是孩子。赶紧跑回家
去,推门一看,孩子在床上睡得正甜呢。
小结:有人讲故事,讲着讲着,听众越来越多,谁都舍不得走。有的人则不然,开讲时,听众倒是有一些,但越
讲人越少。为什么?吸引人与否不由不同。怎么才能吸引听众和读者呢?(学生回答,老师引导:叙述中要有波
澜起伏,这一点很重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如何在写作时做到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板书设计:叙事要波澜起伏
第二环节:芝麻开门
过渡语:要说江河上的波澜,大伙都很熟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后浪推前浪,景象十分壮观,我们借用“波澜”
这个词,是想说明叙述要富有变化,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不要太单调。每当有波澜变化时,都能较明显地吸
引人们的注意力。作文也是这样,假如我们善于有意识地在叙述中安排一个新颖别致的开头或者一环扣一环的情
节,或者出人意料的结尾等,都能成功地造成波澜。波澜是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节课:课题分析(40—45分钟)
第三环节:魔法小棒
一、素材拓展
导入语:这个故事也是完全倒过来说的,倒着说就会变成更加有趣。能够一步一步吸引读者的兴趣,引起大家的
好奇心。
过渡语:这样的写法就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手法。写作上需要注意这种安排的。明确文章哪些部分可以进行
悬念设置,使文章更富阅读性。
二、写作指导
第一、制造悬念
导入语:这种写作技巧我们在生活实际中,早已不知不觉运用过了。比如对于一个急于想知道电视剧结果的同学,
我们常常故意不告诉他,急得他跺着脚直蹦;对于一个急于知道考试分数的同学,我们往往故意先告诉他不及格,
弄得他神情沮丧,然后再告诉他考得不错——95分,这会使他一跳老高,比直接告诉他考分更能使他喜悦„„这
种故弄玄虚的做法,就是在制造悬念。
板书设计:
在作文中,所谓“悬念”,是指读者对叙述的人物或事件的动态表示关切的心情。因此,凡可以增进这一关起心情
的手段,均可产生悬念。
一般地讲,悬念有三种情况:意识读者对于将要发生的事件一点也不知道,急于弄清究竟;二是读者对所叙述的
事件知道得比较粗略,但急于知道更详尽的细节;三是读者对于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虽然知之甚多,但更急于知道
事件的结局。
制造“悬念”的方法:
(1)采用倒叙的方式——先声夺人,引起阅读兴趣。
①引导:
导入语:大家都读过微型小说吗?虽然字数不多,但是胜在新奇巧妙,出人意料。老师最近听了两则小故事:(任
选一讲解)
A.他有空就用纸叠心形折纸,见到她就给她。这个习惯有多久了?他自己都不是记得很清楚。突然,有天,她电
话里说:“今天有个收废纸的来,我问了价钱,然后把你送我的心形折纸都卖掉了„„”顿了顿,“刚好九块钱,
等下你打扮打扮,我们一起去民政局领证吧!”
B.美国。“嗯„„妈,有事吗?”“没事,就是挺想你„„”“好啦好啦,很困,这边是凌晨,说多少次了,有时
差。”“哦,我忘了,你接着睡,接着睡„„”5分钟后。“哎呀,谁啊又打电话!”“妞妞,我是你舅舅,你妈妈住
的胶州路楼房着火了!”回拨。“妈!妈!快接电话啊!”“嘟嘟嘟嘟嘟„„”
过渡语:微型小说的特点多半在于一个“奇”字,常使人拍案叫绝。我们学习过的记叙文一般记事都按照什么顺
序写的?(开始,经过,结果。)其实我们写文章,有时候开头也可以倒着写,一样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这种就是
倒叙法。
小结:所谓倒叙法就是把事件的高潮或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片段放在前面先写,然后再按顺序法写。这是我们写
作时常喜欢运用的技巧之一。
板书设计:
倒叙结构的特点是,以现在为开端,最后又回到当前,把过去的事情经过放在眼下的时间里加以叙述。
运用倒叙手法构思的作文,其最大的优势是能突出作者最想表现的重要情节,突显文章最能体现主旨的片段,使
作文的结构富有变化,情节错落起伏,从而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②倒叙的几种方式:
A、可以把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提到文章开头叙述描写。
板书设计:
【举例】今天早晨,在水东街上,一位初中生正急匆匆地赶往学校,后面,一位老大爷在紧紧跟随。转眼间,这
位初中生迅速地闪进了学校,径直朝班级走去,老大爷也急忙跟了进去。老大爷为什么要跟踪这位初中生呢?事
情还得从上个星期天下午说起。
【品读】例文的叙述之所以说精彩,是因为它设置了一个悬念,一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勾起了读者的阅读欲望。
小作者把这一精彩的部分放在作文开头,自然引出了对过去事件的回忆。
B、可以把事件的结果先写出来,然后再按时间顺序或地点转换叙述事件的过程。
板书设计:
【举例】在我的抽屉里,珍藏着一枚胸针。这不是一枚普通的胸针,这胸针,凝聚着奶奶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
每当我看到它,奶奶那慈爱的面容就浮现在了我的眼前,每当我捧起它,就不由得令我回想起那件难以忘怀的往
事。
【品读】“在我的抽屉里,珍藏着一枚胸针。”这是事件的结果,小作者把这个结果放在文章的开头,很自然地引
出对这枚胸针由来的一段往事的回忆。
C、可以把整个事件中最能表现文章主题的部分提到开头叙述。
板书设计:
【举例】昏黄的灯光下,妈妈依旧在不停地拧着螺丝。一下,又一下,每一次的拧紧都用上了全身的力气。三轮
车架下的妈妈,两鬓已经布上了银丝,眼角的皱纹好似一条条深深浅浅的沟壑,粗糙的脸夹在灯光下愈加显得苍
白,一双枯树皮似的手在不停地用力、用力„„看着妈妈这用着力的双手,那幕幕的往事从脑海里汩汩地浮现出
来。
【品读】小作者的意图是通过以骑三轮车为职业的妈妈每天起早摸黑地对家庭的付出,表现母爱的伟大。例文中
妈妈修三轮车的片段无疑是最能表现文章主题部分,小作者把这样的部分提到了文章的开头进行叙述、描写,顺
里成章地引出对往事的回忆。
③注意:
导入语: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和顺叙的转换要有必须的文章过渡。做到衔接自然。
如:以上例文,在倒叙和顺叙的转换之处,很清楚地交代了“事情还得从上个星期天下午说起”、“就不由得令我
回想起那件难以忘怀的往事”、“那幕幕的往事从脑海里汩汩地浮现出来”等的事件的起点。
(2)在叙事中逐个设悬,或连续设悬。——一波三折
导入语:产生悬念的方法绝不止倒叙一种。不论是对所叙述的事件一无所知,还是知之甚少,或是只知其始,不
知其莫,读者最初都是“有所不知”,最后呢,都应到达“无所不知”的境界。从有所不知到无所不知,读者的悬
念又产生到消失时心理状态会发生剧烈的变化,便能形成“波澜”。
上面我们谈到了用倒叙的方式从形式上去制造悬念。其实在叙事的过程中,还可以从内容上制造悬念。一是叙述
中逐个设置,形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局面。二是当事件发展到高潮阶段,有时可以采用连续设置悬念的
方式,形成扣人心弦的场景。
传说有一个诗人给富贵人家的老太婆题诗贺寿。劈头一句是“这个婆娘不是人”,诗句一出,在座的人全都大惊失
色。诗人笔锋一转写出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大伙听了又不禁转怒为喜。第三句是“儿孙个个都成贼”,诗
句一出,众人哗然,儿孙震惊。但诗人马上写出第四句:“盗得蟠桃庆寿辰”。这一下,所有的人都不能不佩服这
位诗人变幻莫测的杰出文才了。假如他一连四句都是“大福大贵”吉利话,那么这首贺寿诗也就不会这么强烈地
牵动听众的感情。
过渡语:同学们,一篇好的文章不但需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还需要有丰富的情节让人在读的过程中有种“跌宕
起伏”的感觉。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确实,一篇记叙文倘若平铺直叙,似无浪平湖,必索然无味。若我
们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内容情节蜿蜒展开,娓娓道来,在各个关键点制造悬念,再一一解决,这样文章就
精彩了。
第二、误会法。
导入语:利用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设疑解扣。利用
生活中本身的复杂矛盾,使文章多条线索并进来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故意使文中人物之间的言谈举止、语言、表
情等相互产生误解,将错就错,并具体地展开下去从而引起矛盾冲突,将故事情节向前推进一步,增强其喜剧或
悲剧色彩直至豁然开朗误会消除。这就是误会法。
板书设计:
这种技巧的运用当然要有利于事件的发生、发展,善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能紧扣中心,并能合乎生活的情理。
例文:
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曾经写过一个耐人寻味的短篇小说——《项链》,原文的主要内容是:小公务员的妻子,美丽
的玛蒂尔德准备参加一次晚会,但苦于自己无珠宝可以佩戴而闷闷不乐,抱怨自己的寒酸,令丈夫烦恼不已。在
丈夫的提议下,她向一个有钱的好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美丽的项链果然使得她光彩照人,在晚会上得到很多
男士的青睐,大大地满足了她的虚荣心。不料回家途中不慎丢失,丈夫四处寻找未果,她只得与丈夫借钱买了新
项链还给朋友,朋友丝毫未觉。为了偿还近四万法郎的债务,她节衣缩食,为别人打短工,整整劳苦了十年,变
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穷酸老妇人。还清债务之后,她身心得到解放,在一个偶遇朋友的早晨,她忍不住对友人说
明了真相,不料却得知所借的项链原是一串只有500法郎的假钻石项链。
播放微电影《 父亲 》(待定)
第三、抑扬
导入语:抑扬,就是“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的简称。
所谓“抑扬”就是作者明明要“扬”(即歌颂)某个人或某件事,却故意先“抑”(即贬斥)一番。反之,若要“抑”
(即贬斥)某个人或某件事,则先“扬”(即歌颂)一番。由于这样大起大落地进行叙述,势必在读者心头引起较
为剧烈的心理变化,于是,便能达到形成“波澜”的目的。
板书设计: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
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受到出乎意料
的感人效果
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因为对比会让美丽的东西越发美丽。惊天动地的大逆
转就是这种手法的绝佳体现,他会让原本简单的东西变得复杂,让复杂的东西变得永恒。
如课文《琐忆》就是先抑后扬。作者回忆鲁迅开始使用了抑笔,说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不容易接
近”等等。文章往下的回忆,则逐一解除了先前的这种误解,推翻了听来的别人的议论。原来,鲁迅对青年平易
近人,亲切热情,从不使用教训口吻;而对那些攀附阔老的奴才、伪装的道学者等,那确实是很有“脾气”、也很
爱“骂人”的。这样,文章前后抑扬的呼应,形成了覆盖全文的波澜,增强了表达效果。
写作秘笈
小考作文若要赢,波澜起伏显效能。
制作悬念扣心弦,一波未平一波生。
欲扬先抑构思巧,欲扬先抑别有情。
佳作妙处连环至,读者个个夸不停。
第四环节:高分达人
1、赏析范文,点评精采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