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情节要“波澜起伏”
2020年中考作文指导:情节波澜起伏

2020年中考作文指导:情节波澜起伏【情节波澜起伏】.导语:本学期我们的训练重点是记事,记事主要要求写出波澜起伏。
为什么要写出波澜?天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潮有涨落,人有祸福。
生活本身就充满曲折,文章的波澜不过是生活的波澜的一种反映而已。
另外,文如看山不喜平,读者不喜欢看一览无余的文章。
读者的这种心理需求驱使我们去发现生活中的波折起伏。
使记事曲折起伏的方法很多,我们已经学过情感起伏法、悬念法、误会法,今天我们来学习情节陡转法二.明确概念:什么叫情节陡转法?(一)例子分析:七年级我们学过一篇课文《最后一片藤叶》请一位同学简要复述一下故事情节。
琼西被肺炎击倒,数着窗外的藤叶等死。
好友苏请老画家贝尔门当模特,顺便告诉了他琼西的病情。
迎风流泪的贝尔门极力嘲笑琼西的胡思乱想。
凄风苦雨中,最后一片藤叶竟然没有掉落,受这最后一片藤叶鼓舞,琼西病情奇迹般好转。
最后发现,这片藤叶是贝尔门先生画上去的,老先生因淋雨患肺炎去世。
情节陡转分析:那片拯救琼西的叶子竟然是贝尔门先生画上去的杰作!这就是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情节的陡转。
这种情节的陡转让我们领略到智慧之门豁然敞开的惊奇,更让我们情不自禁地为贝尔门先生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洒下热泪。
如果没有这种情节陡转,结尾写成琼西病好了,苏、贝尔门先生为她庆贺会怎么样呢?故事变成身患重病侥幸痊愈,缺乏新意。
立意也变得模糊不清,小说缺少了动人的力量。
(二)理性认识:所谓情节陡转法就是在文章的结尾处突然使作品情节陡转,出人意料,如奇峰突起。
它是原有的思维定势之门的陡然关闭,又是新的智慧之门的豁然敞开。
(ppt)三。
如何实现陡转?打破思维定势,使其既在情理之中,更在意料之外。
(ppt)四.当堂训练:(一)当堂片段训练(ppt)接话,使情节陡转A演出结束后,我踏着美丽的月色,向回家的路走去,忽然身后一声枪响,B我慌忙回头,看到一个警察正在追逐一个持枪的歹徒C几经搏斗后,警察终于制服了歹徒D.。
讲座八:记叙文巧妙构思之二:叙事要有波澜

记叙文巧妙构思之二:叙事要有波澜话题引导先看塞翁失马的故事塞上一个老头养的马走失了一匹,人们都以为不是一件好事。
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那匹马自己回来了,还带回一匹骏马,这真成了一件天大的好事。
老头的儿子喜欢上了这匹马,骑着它玩,从马上掉了下来,摔断了腿,又变成了坏事。
后来发生了战争,国家征兵,老头的儿子因腿坏了,不能入伍,保住了性命,又变成了好事。
听这个故事,一会儿叫人高兴,一会儿叫人伤心,这就是故事构思的精彩之处,设置波澜,扣人心弦。
好的叙述,不仅要条理清晰,交代好来龙去脉,还要写出事件的波澜。
技法指导所谓波澜,指的是作者根据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和读者阅读心理来构思的一种技巧。
打造波澜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抑扬法。
【技法阐释】:在写人叙事时,先写不好的方面,然后在写好的方面,给读者造成心理上的对比。
【典型案例】:《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
作者先写阿长的长相“胖而矮”,常喜欢切切察察地搬乱是非,又谋死了我的隐鼠,让人讨厌、憎恨,后文又写她助人为乐,为我买来一直渴慕的绘图本《山海经》,让我对她产生了敬意,表达对她的怀念。
作者先抑后扬让读者看到一个普通人的不普通的一面;再如《我的叔叔于勒》,先写一家如何期盼于勒归来,畅想美好生活,而在一次旅游船中见到于勒,贫穷的水手让“我”的父母惊恐,这一扬一抑中,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更鲜明。
【实例举隅】:某学生写一位清贫、敬业的王老师竟第一个做起生意,人们纷纷指责他“耐不住清贫”,“太不像话”。
王老师不再是那个有口碑的好老师了。
但第二学期时,王老师的小摊不见了,学校里却回来了几个失学的娃,是王老师帮他们交了学费,还买了笔和纸。
人们纷纷议论,王老师真不错。
前面的“抑”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作者真实意图要突出后面的“扬”,抑得越低,扬得就越高。
这样王老师的高尚品德表现得十分有力。
阅读练习:2012长沙《这样的父亲》①秋末冬初,寒意渐浓。
办公室的门忽然无声地开了一条缝,却不见人。
记叙文写作之情节波澜起伏

记叙文写作之情节波澜起伏作者:费胜兰来源:《作文周刊·初一·人教·同步辅导版》2015年第11期【写作目标】学会在记叙文中,运用各种表现手法,使情节变得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技法指津】写作时如果平铺直叙,对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等环节缺少精心的设计,就会让人产生索然无味、昏昏欲睡的感觉。
但如果在叙述时,能有起伏变化、曲折回旋,文章就一定会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具体来说,同学们可借鉴以下几种写作技巧:一、抑扬结合,褒贬分明抑扬结合,是一种褒扬和贬抑互相交错的手法。
采用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法行文,能使文章跌宕曲折,给读者带来新、奇、美的享受,文章也会因此有了生气。
二、巧设悬念,扣人心弦设置悬念,就是作者在写作时故意卖“关子”,留下疑团,以激发读者的心理期待,然后n 在适当的时机揭开谜底。
设置悬念的手法多种多样,同学们可运用倒叙手法开头,故意给读者设置疑团;也可以从事件发生的环境背景入手,将作者设置的谜团呈现在读者眼前。
三、情节突变,跌宕起伏情节突变是指在记叙事件时,有意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引向一个方向;在引而不发或一触即发之际,笔锋陡然一转,出现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从而收到一种异乎寻常的效果。
四、制造误会,助推情节制造误会就是利用时间、地点、人物矛盾等方面,故意造成人物间的误解,为情节发展推波助澜。
巧设误会,悬念层叠,能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牛刀小试】我最熟悉的人□王征程妈妈,已陪我走过了十三个年头,在我生命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请允许我用最朴实的文字来讲述这漫长的故事。
十三年前,冰冷的手术室里传来一阵阵急促的呼吸声,妈妈躺在手术台上,正在努力熬过最痛苦的3个小时。
医生说孩子已经快没心跳了,妈妈却无论如何也要把我生下来。
随着一声凝聚着新生力量的啼哭,我终于降临到了这个世界上。
八年前,在剧院里。
妈妈坐在台下,我在台上舞蹈。
《写出情节的波澜》作文指导教案备.docx

写出情节的波澜作文指导教案《》作文指导教学案一体化设计(教案 )写出情节的波澜――记叙文写作技巧谈教学目标:1.叙事要注重情节起伏,曲折有致;2.叙事要注意渲染和手法的运用,了解一些生波澜、生变动的方法。
教学重点:要善于抓住事件本身的丰富性与曲折性,再现扣人心弦的生活教学难点:调动学生的直接、间接经验,充实情节和细节,使记叙文生动可感。
课时分配: 2 课时课前准备阅读《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先来说一个故事,传说有一位富贵人家的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
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
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顿时在座的人都大惊失色,诗人笔锋一转接着写,九天仙女下凡尘,大家转怒为喜,大声喝彩,不料他又冒出一句:“儿孙个个都是贼”,子孙惊怒,但他马上又写:偷得寿桃献至亲。
这一下全场叫好。
短短四句,一会让听者惊,一会让听者怒,一会让听者喜,为什么会有如此奇妙的效果呢?这是因为出人意料,一波三折,吊足胃口。
古人有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写记叙时如果平铺直叙,那就好像在一马平川上看风景,从头看到底,读来一点意思都没有;叙事曲折回旋,波澜起伏,才会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叙述性文章必须做到“尺水兴波”――即写出事情的波澜,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将引人入睡的状况变成引人入胜的境界,让你笔下的事件趣味盎然,令读者印象深刻。
怎么样才能写出情节的波澜?在写记叙文的时候,要使文章能有曲折的美感,首先我们选择材料的时候就要学会挑选一些有起伏、有变化的事情来写,比如说我们学的《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等课文。
其次是要还要学习一些兴波澜的方法。
看看别人是怎样运用方法在文章兴风起浪,波澜迭起的?我们能不能也像他们一样,也让这些方法使我们的文章大放异彩呢?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就是:写出情节的波澜1、通过例文评析总结常见兴波澜的技巧并体会其效果。
2、通过自写自评续写片段作文的过程初步掌握常见兴波澜的方法。
【中小学资料】全国2018年中考语文 写作十讲 第8讲 情节要“波澜起伏”(含范文)

第八讲情节要“波澜起伏”一般来说,中考作文应避免平铺直叙,特别是那种内容不具体的叙事更应该避免。
精心选材,把握材料的特点和亮点,巧妙设计,讲究叙事与情节的波澜起伏,是考生写考场作文一个较好的努力方向。
叙述性的文章必须做到“尺水兴波”,即写出事情的波澜,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将引人入睡的状况转变为引人入胜的境界,让你笔下的事件变得趣味盎然,令读者印象深刻。
考生要想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常用的方法有:一、悬念法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不作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由于人本有追根问底的天性,而悬念法恰能将这一心理欲望激发出来。
所以,悬念法是最容易收到引人入胜效果的方法之一。
二、误会法误会法,是指利用时间、地点、人为等因素,故意造成人物间的误解,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推波助澜,丰富情节戏剧性的一种表现技巧。
误会法常常让本来能按常理发展的事情节外生枝,而文章就在这生枝之处显示出情节或主题的精彩。
三、铺垫法为了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对要写的人和事先不直说,而是先作种种铺垫,给人以“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觉。
与此同时,往往要不惜笔墨,渲染气氛,烘云托月,再入妙境,这种表现手法,往往能收到“山外有山”的表达效果。
四、倒叙和插叙法倒叙法的好处在于:一是可以引发思考,形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是便于读者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的回忆,这样更符合生活的实际。
运用插叙,往往能使内容具体,形象丰富,主题深刻,情节曲折。
这是使文章起波澜的重要手法。
(2015,武汉)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初春,街心公园的树争先恐后地长满了绿芽,有一棵树却迟迟没有动静。
一段时间后,别的树的叶子都已张开,这棵树才刚刚冒出嫩芽。
一开始就比别人晚了一大步,不免让人担忧。
不过这棵树并不着急,还是按着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地生长着,不经意间夏天来临,举头望去,这棵树与别的树已无区别,浓浓的绿色在夏日的酷暑里同样可以遮荫纳凉。
此时,谁又在意它当初的滞后?人的成长何尝不是这样?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欲扬先抑,让情节波澜起伏

阿 秋 写 作 课【技巧点拨】相传,唐伯虎应邀出席一财主婆的甲子寿宴。
当对方邀请唐伯虎致祝寿词时,他指着寿星道:“这个婆娘不是人!” 宾客们个个目瞪口呆。
唐伯虎话锋一转:“九天仙女下凡尘。
”大家都舒欲扬先抑,让情节波澜起伏王秋珍了口气。
不料唐伯虎又爆怪句:“儿孙个个都是贼!”满座皆惊,无不怒目而视。
唐伯虎笑道:“偷得蟠桃奉至亲。
”至此,众宾开怀大笑,掌声如雷。
唐伯虎的四句祝寿词,先抑后扬,再抑再扬,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同学们,我们的作文,是像山一样起伏好看,还是像笔一样直挺挺的好看呢?答案当然是前者啦!林语堂在《曲线之美》一文中写道:“文章无波澜,如女人无曲线。
天下生物都是曲的,死物都是直的。
自然界好曲,如烟霞,如云锦,如透墙花枝,如大川回澜。
”如果我们的作文一味平铺直叙,就会少了趣味。
文似看山不喜平。
我们不妨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让情感流动起来,让情节波澜起伏,从而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快感和美感。
31小学中高年级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范文佳作】他真的好烦。
小时候妈妈太忙,总让我带他,可我只比他大四岁。
那时我俩总会为了某个玩具或动画片大打出手。
他会跑到妈妈那儿告状,说我欺负他,妈妈就一定会把我骂一顿。
我心里恨透了弟弟,这个烦人精。
弟弟读幼儿园,我读小学。
弟弟的学校很远,需要开车送。
那天恰巧爸妈都出差,送弟弟的重任就自然而然落在我身上。
妈妈给了我30元钱,让我带他打车,可大早上哪有什么车。
我看着时间一点点过去,心里仿佛有千万只蚂蚁爬过。
终于,一辆出租车停在我们眼前,问道:“小妹妹走不走啊?”一路上,我让师傅尽量快点,可我们还是迟到了。
我不好意思地走进教室,心里又对弟弟厌恶起来,这个烦人精。
冬天一过,白昼变得越来越长。
几个小姐妹约我一同野餐,弟弟硬要跟我一起去,我只好带着他。
我叮嘱他不要搞破坏,不然下次就不带他了,弟弟同意了。
一下车,弟弟看见卖冰激凌的小车,马上让我给他买冰激凌。
作文情节要“波澜起伏”

作文情节要“波澜起伏”作者:郭方杰来源:《学生之友·最作文》2016年第03期一般来说,中考作文应避免平铺直叙,特别是那种内容不具体的叙事更应该避免。
精心选材,把握材料的特点和亮点,巧妙设计,讲究叙事与情节的波澜起伏,是同学们写好考场作文一个较好的努力方向。
叙述性的文章必须做到“尺水兴波”,即写出事情的波澜,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将引人入睡的状况转变为引人入胜的境界,让你笔下的事件变得趣味盎然,令读者印象深刻。
同学们要想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常用的方法有:一、悬念法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不作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由于人有追根问底的天性,而悬念法恰能将这一心理欲望激发出来。
所以,悬念法是最容易收到引人入胜效果的方法之一。
二、误会法误会法,是指利用时间、地点、人为等因素,故意造成人物间的误解,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推波助澜,使其富有戏剧性的一种表现技巧。
误会法常常让本来能按常理发展的事情节外生枝,而文章就在这“生枝”之处显示情节或主题的精彩。
三、铺垫法为了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对要写的人和事先不直说,而是先作种种铺垫,给人以“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觉。
与此同时,要不惜笔墨,渲染气氛,烘云托月,再入妙境。
这种表现手法,往往能收到“山外有山”的表达效果。
四、倒叙和插叙法倒叙法的好处在于:一是可以引发思考,形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是便于读者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的回忆,这样更符合生活的实际。
运用插叙,往往能使内容具体,形象丰富,主题深刻,情节曲折。
这些都是使文章起波澜的重要手法。
【实战演练】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初春,街心公园的树争先恐后地长满了绿芽,有一棵树却迟迟没有动静。
一段时间后,别的树的叶子都已张开,这棵树才刚刚冒出嫩芽。
一开始就比别人晚了一大步,不免让人担忧。
不过这棵树并不着急,还是按着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地生长着。
不经意间夏天来临,举头望去,这棵树与别的树已无区别,浓浓的绿色在夏日的酷暑里同样可以遮荫纳凉。
尺水兴波———让情节波澜起伏

评价研究新课程NEW CURRICULUM清代的袁枚在《李觉出身传评语》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话》也说:“波漾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
”刘勰《文心雕龙》中说:“深文隐义,余味曲笔。
”这就是说,文章不宜平铺直叙,快人快语,而要讲究“隐义”和“曲笔”,把故事写得曲曲折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出人意料,似潮涨潮落,扣人心弦。
在记叙文中,如果叙事平铺直叙,就好像在一马平川上看风景,见头知尾,读来一点意思都没有;叙事曲折回旋,波澜起伏,才会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叙述性文章必须做到“尺水兴波”———写出事情的波澜,才能化腐朽为神奇,使你笔下的事件趣味盎然,令读者印象深刻。
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有波澜、有起伏呢?一、“一波三折”法即善于利用故事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形成波澜。
现实生活本身就复杂多变:事有大小好坏之变,物有长短方圆之变,情有喜怒哀乐之变。
景有动静荣枯之变,只要把握好事物的常态、变态,偶然、必然,有层次地展开矛盾冲突,才能使文章有起有落,富于变化,平中见奇。
例如,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
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
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九天仙女下凡尘(喝彩),儿孙个个都是贼(惊怒),偷得寿桃献至亲(拍手叫好)。
仅此四句犹如波涛翻滚,起起伏伏,跌宕生姿。
契诃夫的《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在短短的几分钟内,经历了五次变化。
故事的一波三折写出了奥楚蔑洛夫善变的性格特征。
如果狗主是普通百姓,那么他严惩小狗,株连狗主,中饱私囊;如果狗主是将军或将军哥哥,那么他奉承拍马,邀赏请功,威吓百姓。
作者没有直接说明他的本性,而是叙写他不断地自我否定时,他都那么自然而迅速,不断地变换断定,使故事曲折生动,使奥楚蔑洛夫形象鲜明。
二、“故弄玄虚”法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故意设置悬念。
所谓“悬念”,就是读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
设置悬念,就是作者在写作时故意卖“关子”,故意留下疑团,这样可使文章跌宕起伏,以激发读者的心理期待,使读者欲罢不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讲情节要“波澜起伏”
一般来说,中考作文应避免平铺直叙,特别是那种内容不具体的叙事更应该避免。
精心选材,把握材料的特点和亮点,巧妙设计,讲究叙事与情节的波澜起伏,是考生写考场作文一个较好的努力方向。
叙述性的文章必须做到“尺水兴波”,即写出事情的波澜,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将引人入睡的状况转变为引人入胜的境界,让你笔下的事件变得趣味盎然,令读者印象深刻。
考生要想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常用的方法有:
一、悬念法
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不作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由于人本有追根问底的天性,而悬念法恰能将这一心理欲望激发出来。
所以,悬念法是最容易收到引人入胜效果的方法之一。
二、误会法
误会法,是指利用时间、地点、人为等因素,故意造成人物间的误解,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推波助澜,丰富情节戏剧性的一种表现技巧。
误会法常常让本来能按常理发展的事情节外生枝,而文章就在这生枝之处显示出情节或主题的精彩。
三、铺垫法
为了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对要写的人和事先不直说,而是先作种种铺垫,给人以“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觉。
与此同时,往往要不惜笔墨,渲染气氛,烘云托月,再入妙境,这种表现手法,往往能收到“山外有山”的表达效果。
四、倒叙和插叙法
倒叙法的好处在于:一是可以引发思考,形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是便于读者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的回忆,这样更符合生活的实际。
运用插叙,往往能使内容具体,形象丰富,主题深刻,情节曲折。
这是使文章起波澜的重要手法。
(2016,重庆)人生就像是一条路,漫长而曲折。
走过平坦的大道,能感受到一路顺风的畅快;走过崎岖的小路,能感受跋山涉水的艰难。
虽有苦有甜,但我们毕竟走过。
请以“我毕竟走过”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不得抄袭。
1.精准审题
关键词一:我。
从写作导语来看,要写真实的经历,要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写作时要围绕自己来谈,自我形象要鲜明。
从题目特点看,该命题适合写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关键词二:毕竟。
《现代汉语词典》里对“毕竟”的解释是“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事实或原因”,因此文章所写的经历最终结果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应该表达对“走过”的一种肯定。
关键词三:走过。
“走过”非“度过”,这“走”含有不容易走过来的意思,是值得回味的。
“走”自然联想到的是“路”,可以写真实存在的路;“走过”也可以理解为“经历”,写
一段日子、生活、经历。
无论写什么,都要有真情实感和反思总结,明确前进方向,感悟人生真谛。
2.精巧构思
思路一:写走过的真实的路。
写一次难忘旅行的所见所感,获得锻炼与体验;写过去熟悉的地方及如今的变化,对往事的回忆和感慨。
思路二:写经历过的一段日子。
写初中三年与同学、老师的点滴,毕业在即,离别的感伤;写为梦想奋斗的日子,心路历程和成长收获。
思路三:写与某人的一段交往。
写与朋友的共同经历,收获了友谊;写与一个陌生人萍水相逢,获得了启发。
因为“走过”是一个过程,是一段时间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时,过程应清楚详细,要以点带面,详略得当。
另外,可写矛盾冲突后收获的领悟,比直接表现内心获得的温暖更具冲击力。
【满分作文】
我毕竟走过
我曾经走过那样一条路,许多年过去,依旧忘不掉。
我上的小学是市里最好的小学。
学校里有大学一样的社团,有生物地理博物馆,甚至还有一个小型电影院。
很多家长挤破头都想把孩子送到这里。
我一到六年级都待在那里,却从来不想说我是从那里毕业的。
在那个学校的时光,是我走过最刻骨铭心的路。
这条路的起点是那个元宵晚会。
按惯例,每个班都必须出一个节目。
音乐老师看了看其他班级的节目名单,决定让我们班出个合唱节目。
音乐老师是个很老的女人,她说,歌是让有气质的人来唱的。
那天排位置的时候,我的位置是最后一个定的。
她一边用两根手指捏着我的衣袖,一边张望着一个合适的位置将我安置。
她一开始把我放在一个角落,然后又站在远处看了看,似乎不太满意,又朝我勾勾手指。
我费力地从队伍的角落里挤出来,在众目睽睽下走到老师面前。
老师用画着红色美甲的食指点着我的额头说:“你太胖了,站在那里好像凸出来什么。
”老师话音刚落,利刃一样的笑声疯狂地在空中回荡。
最后,我被反复地调配了几次,终于被她安排在四个很高的男生中间。
嗯,完美。
那天之后,我莫名多了许多外号,在走廊里会听到同学的起哄。
“河马小姐”这样的外号算是好的,很多词语我到现在都说不出口。
那时候,我非常想回头狠狠地回他们几句,可还是忍住了。
那些人是希望你发脾气的吧,只要你还嘴了,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与其这样,倒不如装作什么都没听见。
于是,我更加努力把自己伪装成透明的,沉默地度过每分每秒,仿佛这样就可以听不到同学的冷嘲热讽。
那是我人生最灰暗的时光,排挤和嘲笑充斥了整个世界,陷进去,无法自拔。
在各种声音中熬到了毕业,照毕业照那天,回想起自己在那所小学被喊为胖子的时光,真可怕。
每每看到有人说“我的童年被狗吃了”,我就想说,我也是。
小学毕业后的那个暑假,我拼命地减肥,终于瘦到了正常的体重。
走过那条属于胖子的、刻骨铭心的路,我学到了很多。
一直到现在,我没有嘲笑过任何一个人,没有在背后议论过任何一个人。
每天晨跑遇到胖胖的孩子,我都会在心底为他们加油,希望他们不要经历跟我一样的童年。
我毕竟走过,我知道走那条路是什么感觉,痛彻心扉。
【名师点评】
角度新颖,独辟蹊径。
这个题目在选材时,一般考生都是从“挫折”来谈,毕竟“走过”,无怨无悔,表达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
可是本文,考生却另辟蹊径,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自己,并对自己进行警戒,“毕竟走过”,知道那种痛楚,不让他人走“我”走过的路。
体验深刻,感情真挚。
这篇文章考生写了自己最不愿回忆起的痛苦经历,老师的每一个
有意或无意的动作都在考生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痕。
这样的文章,读起来让人心疼。
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小作者叙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就读小学条件的优越→被同学排挤和嘲笑的痛楚→勇敢面对不公→减肥成功→从不嘲笑别人→回忆小学生活,痛彻心扉。
小小年纪,承受如此的波折,但依然善良、坚强,令人钦佩。
曲折的情节,很好地刻画了人物形象,有力地突出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