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2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初步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2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初步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机制的设计 天”,君主必须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则办事,必须对君权进行约 束和规范
知识概览
拓展深化 习题导练
限时训练
返回目录
意识 “独尊儒术”。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有统一的法度,必须实现意识
形态的专 形态上的一元,人民才能有统一的行为准则,才能去遵守这个法度
制统治 国家 “大德而小刑”。国家治理的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
僚政治
政治
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的 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
职业官僚掌握
知识概览
拓展深化 习题导练
限时训练
返回目录
2.汉朝政治的特点 (1)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人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 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 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 (2)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 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 强大的表现。
知识概览
拓展深化 习题导练
限时训练
返回目录
(2)确立了法律的一些基本原则。一些儒家思想的精义注入法律中升华为封 建法律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八议”制度、“官当”制度,准五服以制罪以及 “重罪十条”等。还创制了上请原则、恤刑原则、亲亲得相首匿原则等刑罚适 用原则。
(3) 逐 渐 形 成 一 系 列 符 合 儒 家 思 想 的 具 体 法 律 观 点 。 如 “ 亲 亲 得 相 首 匿”“以功覆过”等。
知识概览
拓展深化 习题导练
限时训练
返回目录
(4)影响:中国哲学发展到魏晋时期可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魏晋玄学 是一种思辨性很强的哲学,它比较注重抽象理论的探讨,而抽象理论则需要通 过一系列哲学概念以及这些概念间的逻辑关系表现出来。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整合(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时期课件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整合(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时期课件

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度量
经 济
衡、货币,两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陆 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魏晋南北朝时,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北魏均田制形
成。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
思 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
想 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科技文化迅速发展,尤其是
小题验知
内容
“永宁元年,掸国 (今缅甸东北 )王雍由调复 遣使者诣阕朝贺,献乐及幻人 ……自言我 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 秦。 ”
“从加那调州 (今缅甸丹那沙林,一说在孟 加拉湾西岸 )乘大舶,张七帆,时风一月余 ,乃入秦,大秦国也。 ”
“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 趾(今越南北部 )七郡外夷比 (邻),又有水道
小题验知
显性 三国(公元220 ~280 年)、两晋(公元266 ~ 时空 420 年)、南北朝(公元420 ~589 年) 隐性
出处 《后汉书

《吴时外 国传 》
《魏略 》
隐性 焚书坑儒、黄老之学、董仲舒新儒学、小 时空 篆、隶书、汉赋、造纸术
深化认知
“王权天授”。董仲舒把源于阴阳、五行的学说与 治理权力
儒家的天命、天道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说确 的“合法
立了“王权天授”君“权神授”观,为王权的合法性 来源”
进行了哲学及神学上的论证 “伸君,伸天”。强调“屈民而伸君”,民要服从于 君,即民受制于君。君王是民众的治理者。但 制约机制 君权要受天的制约,即“屈君而伸天”,君主必须 的设计 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则办事,必须对君权进 行约束和规范
①规模大,多种经营,生产中实行集约化的协作劳 特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中国古代文明的初步发展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中国古代文明的初步发展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必修内容概述 2、经济:农耕经济的发展 (1)小农经济发展 ——从恢复发展到打击破坏与 南方的开发 (2)土地制度——均田制出现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必修内容概述 2、经济:农耕经济的发展 (3)工商业——有所发展 (4)经济政策 ——从重农抑商到汉初宽松到 再次强化
(2016·全国Ⅲ卷)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 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 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考点:汉初政治制度建设,汉承秦制
(二)重点分析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内涵 ① 决策方式:君主专制——君权与相权 ② 地方管理: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重点分析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形成原因 ① 经济根源: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② 政治需要:巩固统一的需要 ③ 思想理论:法家奠定专制集权的理 论基础
(2019·全国Ⅲ卷)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 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 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 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 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考点:D魏.晋儒时家期思儒想释影融响合,三教合流
历史分期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重点分析 2、汉初的国家治理 (2)郡国并行制 ① 内涵:汉初的分封与西周不同 ② 原因:汉高祖错误吸取秦亡教训 ③ 影响(步步高P8,易错练1)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重点分析 2、汉初的国家治理 (3)休养生息政策 ① 背景 a.汉初社会残破,恢复经济的需要 b.吸取秦亡教训 c.汉初治国思想为黄老之学

知识主线(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课件--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

知识主线(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课件--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

知识主线(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 唐时期
清单1
清单2
清单3
(1)书法:书法艺术不断发展,大家辈出。唐代的张
旭、怀素都是草书大家;唐代楷书步入盛世,欧阳
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 隋唐
和柳体,颜真卿的行书也备受世人喜爱 传统 艺术
(2)绘画:绘画进入繁盛阶段,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文化
清单1
清单2
清单3
九品中正制。曹魏时创立,加强中央集权,但后 魏晋
来只看重家世
官员
(1)选官制度:科举制。①制举:皇帝自设科目。
的选
②常举: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
拔与
(2)官员考核:①机构:尚书省吏部。②隋朝:九
隋唐
管理
品以上官员每年考核、地方官员报告中央、皇帝
遣使巡察。③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
第三部分 考前增分 回归教材 热考题型 适度训练
考前增分一 知识主线整合 考前回归教材——由“学会”变“会学”
知识主线(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 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
知识主线(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 唐时期
01 [清单1]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02 [清单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03 [清单3]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知识主线(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 唐时期
清单1
清单2
清单3
魏晋传统 文化
思想 科技
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儒学有了新发展, 三者相互影响
南朝时期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北朝贾思勰 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 的农书;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中国古 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西晋 裴秀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2020届历史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2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时期

2020届历史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2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时期

解析:根据材料“按照‘家世、道德、才能’三条 标准,选拔‘俊秀之士’”可知,当九品中正制选拔官 员要求德才并举,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九品中正 制选官标准的变化,故A项错误;B、C两项在材料中未 体现,均排除。
答案:D 点拨 九品中正制在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 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
(5)绘画:代表作有初唐阎立本的《步辇图》,盛唐 画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6)书法:楷书大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 草书大家有张旭、怀素等。
纠错练3 三教合一并非佛教、道教、儒教合为一个 整体
(2019·洛阳、许昌二模)隋文帝曾多次下诏提倡儒家 的礼仪道德,上台伊始,依照儒家典籍的规范,复汉魏 之旧。然而《隋书》中却这样记载:“佛,日也;道, 月也;儒,五星也。”这表明当时( )
答案:D
2.(2018·全国卷Ⅱ)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 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 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 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解析:根据材料“门第之在当时,无论南北,不啻 如乱流中岛屿散列,黑夜中灯炬闪耀。北方之同化胡 族,南方之宏扩斯文,斯皆当时门第之功”可知门第对 于当时传统文化之保存有其贡献,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故选B项;材料主旨强调南北朝时期的门第,未涉及选 官制度,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南北朝时期的门第, 未涉及儒学正统地位,排除C项;“门第之在当时,无 论南北,不啻如乱流中岛屿散列,黑夜中灯炬闪耀”可 知人才选拔以门第为依据,有封闭性,排除D项。
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与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 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选 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 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标准,到西晋时 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47张ppt)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47张ppt)

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及其深远影响;要区分不同朝代、
不同历史时期中央强化皇权措施,要注意梳理古代中央对 地方管理方式的演变及规律,认识地方管理制度对当时产 生的影响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深化必备】 分封制、郡国并行制、郡县制、行省制的特点及 影响 1.分封制 (1) 特点:①西周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②周王
2 . 经济上: 魏 晋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 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海上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3 .文化上: 魏 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推 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 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宋代,
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都推动了文化的发
展。
隋唐沿用魏晋时期的三省制度,创立三省六部制。三省 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中央 宋代沿用中书省、尚书省,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 制度 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直辖河北、山 西、山东等地 政 治 文 明 地 方 制 度 唐朝后期,地方设置节度使,造成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宋代在地方集中军权;派遣文官管理地方行政;设置通 判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军、政、财权分割和牵制 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 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 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时期
魏晋、隋唐、宋元时期(公元220~公元1368年)是中国古代 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 1.政治上: 中 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但在隋唐和宋元得以继续发展,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础上, 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高三通史第二轮历史复习 秦汉 魏晋史 (共49张ppt)

高三通史第二轮历史复习 秦汉 魏晋史 (共49张ppt)
(1)思想上:儒学成为官方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对国家:加强了皇权,统一了国家思想,稳定统治秩序。 (3)对社会:“三纲五常”维护了社会等级秩序,成为个人修养的 价值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4)选官:儒学家得到重用,成为选拔官吏主要标准 (5)法律:法律的制定和案件的审判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6)对教育:儒学垄断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形成系统的国家教育体 系。
2、原因:天灾人祸。魏晋之际北方气候发生变化,冷冻、干 旱、沙化天气越来越多;北方战乱,社会动荡;南方较安定,气 候温和,资源丰富;南方统治者的开明政策。
【能力拓展】
对中原人口大量外迁的认识
3、影响 (1)北民南迁补充了南方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技术、生
产工具,促进了南方的开发,经济的发展。 (2)带来了很多新的风俗习惯。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和民
【能力拓展】
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的认识
1、出现的原因 (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2)政治原因:魏晋豪强势力强盛影响国家政治,皇权统治依赖于 士家大族的支持。 (3)制度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 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2、特点 (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2)经济上:雄厚的经济实力。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 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3)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4)文化上:崇尚清谈,尚谈玄学之风。
1、思想:秦崇尚法家思想,统一文字为小篆,汉代由黄老之学 到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 统文化的主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地位 受到冲击。
2、科技:西汉造纸术发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以高 超的工艺制造了“浑仪”、“地动仪”等科学仪器;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2讲中华文明的初步发展秦汉、魏晋课件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2讲中华文明的初步发展秦汉、魏晋课件
隶书
栏 目 链 接
魏晋
三省体制;九品中正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三长 制;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北魏均田制;耕耙耱技 术;灌钢法;成熟的白

三教合一;《齐民要 术》;书法成为艺术; 《女史箴图》与《洛
神赋图》
整体 特征
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与初 步发展;官僚政治体制
的确立
封建农耕经济的初步发 展
统治思想趋向成熟; 思想文化统一
链 接
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②“君权神
主 授”“天人合一”(加强君权的需要)。③
张 “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缓和阶级矛
盾的需要))。④“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稳
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Z专 题串线
特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点 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历史 随堂讲义•第一部分 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
第2讲 中华文明的初步发展——秦汉、魏晋
栏 目 链 接
N南 粤考 情
五年考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 4年
点 分布一

[13]北魏 均田制与 土地兼并
[13]东
[14]三教 合一
[13]汉代 汉重 中央集权 农抑商
原有私有土地基础上,把政府所掌握的无主土地分配给无
地或少地农民耕种的一种土地国有制度。


(2)意义:①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经
链 接
济的恢复与发展。②使流民归农,有利于加强国家对农民
的人身控制,有利于社会稳定。③与租调制(唐朝租庸调
制)结合,有利于增加政府赋税收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