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 氓 教案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篇1说教材:(一)教材地位《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比兴手法。
2.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说学法:学生学法:1、讨论交流法2、个性展示法3、课堂辩论法设计意图:讨论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之后,形成自我观点后的沟通交流,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更有助于学生新观点的形成和完善。
个性展示法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为书面的鉴赏分析打好基础。
课堂辩论法的应用使得课堂不同的观点立场相互较量,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深入探究。
说教法:教师教法:1、朗读法2、点拨法3、归纳法设计意图:诗歌教学永远离不开朗读法,在本次课的设计中,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包括配乐朗诵,学生朗诵喜欢的诗句,背读和教师引读。
让读书声读书声真正的弥漫在诗歌的课堂。
本课以以主问题的设计带起全文的赏析,因此学生的分析鉴赏在课堂的呈现上会显得有些零散,教师借用点拨、归纳的方法,结合板书的设计能够增强课堂的条理性,使得学生的发言更清晰。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被誉为诗歌的王国。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案设计

第4课诗经?氓?教课目的:知识目标:1、认识?诗经?的根本知识。
、理解?氓?的含义及掌握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1、培育学生联合说明,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熟读成诵,背诵课文。
德育目标:1、怜悯?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受。
、使学生认识我国古代人们对诚挚感情的神往,陶冶崇高的情操。
教课要点和难点:、能够正确朗读本诗,注意本诗的音节和韵律。
、梳理?氓?的叙事情节。
、掌握文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华文明源源流长,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而诗歌即是这条大河中最漂亮的一朵浪花,是我国文学展开中产生最早的文学款式之一。
而春秋时代编成的?诗经?是我国上古社会五百年漫长历史的真切写照,爱情从古到今又是个不衰的话题,今日我们就一同来学习?<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氓?。
〔板书:?氓?〕二、回想?诗经?1.?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应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诗经?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期间,共305篇,因此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局部。
“风〞又称15国风,多数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代常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含一般陈说和铺设陈说两种状况。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惹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余事物为所咏以内容作铺垫。
三、听?氓?的配乐录音带,接着让学生齐读全诗,并正音。
指导学生朗读:?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特别显然,如“氓之| 蚩蚩,抱布|贸丝。
诗经《氓》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经》的背景和文学价值,尤其是《氓》这首诗的历史文化意义。
2. 通过对《氓》的解读,使学生掌握诗歌的韵律、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1. 理解《氓》的叙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赋、比、兴等。
3. 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变化,理解古代人民的情感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强调《诗经》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 简述《诗经》中的“风、雅、颂”三部分,重点介绍“风”部分。
二、诗歌内容分析1. 朗读《氓》,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分析诗歌的情节,引导学生理清叙事脉络。
3. 解释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如“氓”、“蚩蚩”、“涉淇”等。
三、修辞手法分析1. 介绍赋、比、兴三种修辞手法。
2. 分析《氓》中运用到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四、情感表达分析1.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如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
2. 分析诗歌所表达的爱情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氓》在《诗经》中的重要地位。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氓》并撰写心得体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氓》的掌握程度。
2. 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情节和主题思想。
二、诗歌背诵与鉴赏1. 学生分组进行《氓》的背诵,检查学生的背诵效果。
2.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氓》的鉴赏心得。
三、课堂讨论1. 组织学生围绕《氓》的主题思想进行讨论,如爱情观、人生观等。
2.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讨论内容,强调《氓》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氓》的论文。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情况,了解他们对《氓》的理解程度。
诗经两首《氓》、《静女》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诗经两首《氓》、《静女》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高中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氓》、《静女》两首诗;(2)理解《氓》、《静女》两首诗的基本内容、意义和主题;(3)分析《氓》、《静女》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氓》、《静女》两首诗;(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氓》、《静女》两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情感;(2)认识古代诗歌在历史文化中的重要作用;(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内容1. 《氓》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了解《诗经》的产生背景和特点;(2)诗歌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氓》,感受诗歌的韵律美;(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4)诗歌拓展:探讨《氓》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2. 《静女》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了解《诗经》的产生背景和特点;(2)诗歌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静女》,感受诗歌的韵律美;(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4)诗歌拓展:探讨《静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两首诗,了解诗歌背景,收集相关资料;2.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诗经》的产生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兴趣;3. 诗歌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4. 诗歌解析: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两首诗的异同点,培养合作精神;6. 诗歌拓展:探讨两首诗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背诵情况的评价;2. 学生对诗歌内容、意义和主题的理解程度;3. 学生对诗歌艺术手法、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4.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及合作精神;5. 学生对诗歌现实意义的探讨和思考。
《诗经》两首《氓》教案

《诗经》两首《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氓》两首;(2)理解《氓》两首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分析《氓》两首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氓》两首;(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不良风气;(3)学会珍惜友情,诚实守信。
二、教学重点:1. 《氓》两首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思想;2. 《氓》两首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3. 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氓》两首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及词汇理解;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3. 诗歌意境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氓》两首的译文和注释、相关古代文化知识资料、教学多媒体设备;2. 学生准备:预习《氓》两首,了解诗歌基本内容,搜集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引出《氓》两首;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氓》两首,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氓》两首的主题思想、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疑惑;5. 诗歌鉴赏:学习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氓》两首的艺术魅力;6. 情感教育:结合诗歌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课后作业:1. 背诵《氓》两首;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诚信的看法,并结合诗歌内容进行思考。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氓》两首的内涵;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讲解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4.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氓》两首之间的异同,提高鉴赏能力。
诗经两首《氓》、《静女》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氓》、《静女》两首诗;(2)理解《氓》、《静女》两首诗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要意象和意境;(3)分析《氓》、《静女》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比兴等;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氓》、《静女》两首诗;(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氓》、《静女》两首诗所表现出的古代人民的情感世界;(2)理解《氓》、《静女》两首诗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3)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氓》、《静女》两首诗;(2)理解《氓》、《静女》两首诗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要意象和意境;(3)分析《氓》、《静女》两首诗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氓》、《静女》两首诗中的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2)分析《氓》、《静女》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比兴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经》的背景及地位;(2)介绍《氓》、《静女》两首诗的背景和作者;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氓》、《静女》两首诗,感受其韵律和意境;(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句意;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氓》、《静女》两首诗的主题和意象;(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4. 诗歌欣赏:(1)分析《氓》、《静女》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比兴等;(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5.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氓》、《静女》两首诗所表现出的古代人民的情感世界;(2)引导学生理解《氓》、《静女》两首诗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氓》、《静女》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四、课后作业1. 准确地朗读和背诵《氓》、《静女》两首诗;2. 结合注释,理解《氓》、《静女》两首诗的全文内容;3. 分析《氓》、《静女》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比兴等;4. 写一篇关于《氓》、《静女》两首诗的鉴赏文章。
氓的教案优秀6篇

氓的教案优秀6篇《氓》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疏通文意,把握主客感情变化过程与方法:通过深入研读文章议论部分理解体会蕴含的人生哲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学习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和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理解作者如何运用理性思辨走出悲情,从而体会学习苏轼客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教学方法:朗读法、谈话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这篇文章进行了文意疏通,还记得最后老师问大家为什么欣赏喜欢苏东坡,你们说苏轼特别有人格魅力。
那这节课我们来深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通过《赤壁赋》我们又能感受到东坡什么样的人格魅力二、整体感知1.齐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回顾文意,读完之后请3位同学翻译复述,巩固对文意的理解。
2.快速默读文章,提问文章中主客感情的变化,分别用一个字概括。
3.同学们很容易找到“喜——悲——喜”这一感情变化脉络,但是从“悲——喜”这一变化的缘由即文章第四段内容学生可能会忽视掉,这时教师通过设问点拨“客先悲后喜是因为什么文章第四自然段作者说的话对客有何作用”明确这里是主对客的开解。
三、深入研读1.让学生结合文本找出主客第一次喜是因为什么,通过学生自由发言找到“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等文本内容,并进一步概括出“月夜泛舟、飘仙之乐”。
2.提问“客为何而悲主是如何开解他的”并让学生按照语文学习小组进行10分钟的讨论探究,教师这时巡视指导,结束之后小组派代表回答,教师补充讲授。
小组1:曹孟德固一世之雄但今天在哪里呢,悲“人生无常”。
小组2:像浮游寄生于天地,像沧海一粟般渺小,羡慕长江无穷,哀叹自身“生命短暂”。
小组3:作者用月亮和水“变”与“不变”指出万物如果我们用变的角度看,那么天地间的东西不到眨眼的功夫都在变;但是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比如我们的生命就像水和月亮不曾消失一样,可以永存,那这样我们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再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没有什么是绝对属于谁的,但是这清风和明月,耳朵听到就是声音,眼睛看到就是景色,没有人可以禁止你,你拥有也是无穷的,这些都是大自然无尽的宝藏,你和我都可以共同享用。
诗经两首氓静女教案

《诗经·两首氓静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氓静女诗篇;(2)理解两首诗篇的语言特点、表达技巧和寓意;(3)分析两首诗篇在《诗经》中的地位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篇;(2)学会欣赏《诗经》中的优秀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魅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关注人性、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诗篇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2. 两首诗篇的语言特点、表达技巧和寓意;3. 两首诗篇在《诗经》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 诗篇中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2. 诗篇寓意深刻的内涵解读;3. 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诗篇所传达的价值观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对两首诗篇的深入研究,了解诗篇的背景、作者、语言特点等;2. 学生准备:预习两首诗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文化常识;3. 教学资源:PPT、教材、参考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地位和特点;(2)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诗篇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篇,体会语言美;(2)学生结合教材和参考资料,解读诗篇中的字词和句子;(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课堂讲解,解答疑难问题;(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篇的语言特点、表达技巧和寓意;(3)教师讲解两首诗篇在《诗经》中的地位和影响。
4. 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与两首诗篇相关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寓意;(3)全班交流,分享案例分析心得。
5.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朗读两首诗篇,体会语言美;(2)学生表演诗篇中的场景,感受诗篇的魅力;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两首》——《氓》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掌握《氓》中的写作手法。 2.把握《氓》的故事情节,深入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是主题。 3.积累字词,提高诗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氓》当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分析人物形象及是个主题。 一.导入 爱情是千百年来文学创作中长盛不衰的话题,古往今来有很多诗句是描写美好爱情的,同学们能不能背几句?诗经中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乐府诗中的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那么是不是所有文学作品中的爱情都是美好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氓》这首诗,和两千多年前的女主人公一起去感受她的另类的爱情故事。(板书:《诗经》两首—氓。) 《氓》选自《诗经·卫风》。初中时我们学过《诗经》中的作品,例如《关雎》《蒹葭》,大家对《诗经》都已经有相对的了解了。《诗经》原名《诗》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共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板书:《诗经》原名《诗》又称《诗三百》 共305篇 又分为风,雅,颂。)请同学们根据你们课下收集的资料来说说《诗经》的成书过程。关于诗经的成书现在有三种说法: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采诗说:“古者天子命史歌谣,以观民风。”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
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献诗说,天子为了考察民间习俗风尚的好坏就下令诸侯和公卿列士献诗。删诗说,传说古诗原来有3000篇,孔子根据礼仪的标准选编了300首整理出了《诗经》。现在通常认为《诗经》是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从我们以前学过的《关雎》《蒹葭》以及今天要学习的氓看大家觉得《诗经》中的作品有什么特点?以四言为主间以杂言,多用重章叠句,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先河。同学们有谁给我们说说什么是《诗经》六艺?所谓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板书:六艺: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诗之体,也就是诗歌的体裁。赋比兴则是诗之用,就是诗歌的写作手法。风指十五国风,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共160篇,诗歌中的生活气息比较浓厚,是《诗经》的核心内容,也是《诗经》中最有艺术价值的部分。雅又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是宫廷正乐。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是小雅中也有不少类似风遥的作品。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曲。赋: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就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比:以此物比彼物也。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兴: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 为“起兴”,先言他物以引所咏之词也。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 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比兴是经常连用的。 二.教师初读课文,正字音。同学们一起朗读一遍课文,看看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故事。好,同学们读完了课文有谁能给我们讲讲大概的故事情节?本文以第一人称“我”讲述了一个女子恋爱,结婚。最终因为年老色衰被丈夫遗弃的爱情悲剧。 在具体学习这首诗歌之前我想先提出几个问题,希望同学们学习诗歌的时候思考这几个问题。 全诗的故事情节是什么,女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诗歌使用了那些手法,具体找出这些诗句。 诗歌塑造了两个人物,他们的具体性格特征是什么? 同学们认为女主人公婚姻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女主人公与氓分手后还有可能获得幸福吗? 三.翻译诗歌。 同学们课下已经预习过课文了,在这里我们只对重点难懂的字词作解释,由同学们根据注释自己来理解翻译诗句。 氓是指对一般男子的称呼。蚩蚩:忠厚的样子。“之”是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没有具体意义。“匪”通非,不是的意思。愆:拖延。“秋以为期”是倒装句式“以秋为期”。 载:是动词词头,没有意义。体:是卦象。咎:灾祸。说通脱,摆脱。“三岁”并不是指具体的三年,而是指多年。爽,过错。“靡”是没有的意思。夙兴,早起。夜寐,晚睡。“言”在这里是助词,没有意义。咥,是笑。泮通畔,边,岸。 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并不是真的来换丝,是到我这来是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复关。看不见复关,眼泪簌簌地掉下来。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满足后,就对我开始施暴。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相伴到老将会使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四.分析问题。 1.请同学们根据诗歌的故事情节发展把诗歌分段。 诗歌的前两章描写的是女主人公的恋爱婚姻所以我们把前两章分为第一部分,恋爱(1~2) 。 三四五章描写女主人公的婚变过程所以我们把它分成第二部分——婚变(3~5)。 诗歌的第六章写女主人公清醒坚决的分手,把它概括为诗歌的最后一部分——决绝(6)。 女子的感情变化则是由恋爱时的热情幸福—到婚变时的怨恨沉痛—最后到决绝时的清醒刚烈。 2.请同学们用具体的诗句来列举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 这首诗是叙事诗通篇用赋的手法来叙述故事。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这两句使用比兴手法,以桑树的繁茂比喻未婚男女情谊深厚,用斑鸠贪食比喻自己深陷情网。“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句也使用了比兴的手法,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感情的淡漠。同时“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两句前后对比把桑树落叶前的新鲜润泽和落叶后的枯黄进行对比。暗喻了婚前的情谊深厚和婚后的感情淡漠。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这句用比的手法,比喻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来越远,不知回头。 3.大家说说诗歌中塑造的两个人物有什么性格特征? 男主人公没有好的媒人就来求亲从这里看他得性格急躁。求婚不成就生气说明他性格怎么样?任性。婚后氓不仅不守誓言,三心二意,还因为女主人公年老色衰就“二三其德”甚至对女主人公拳脚相加,充分体现了他的易变,专横暴躁。婚前真挚的誓言和婚后的变心也体现了他的不负责任。 女子在温柔的劝告氓,不是拖延婚期而是没有好的媒人不成后就坚定地约好了婚期,虽然在《诗经》时代男女婚姻还没有受到那么深的礼教束缚,但是娶妻还是必须经过父母同意,和媒人提亲的。女子自己决定了婚期更显她的有主见和一往情深。“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则描绘出了恋爱中女子的微妙心理和行为体现了她的痴情。婚后女子没有抱怨贫苦的生活,夙兴夜寐,任劳任怨,表现出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勤劳,专一。婚变后女子清醒坚决的分手也体现了她的坚强,自爱。女子从恋爱到决绝的过程也表现出了妇女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4.同学们认为女主人公婚姻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有的同学说主要责任在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说明女子并没有什么错,而氓的行为却前后不一了,这说明主要责任在氓的变心。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 也有同学说责任在于女子。她婚前对氓的人品了解不足就草率的与他成婚。婚后她每天都在操劳家务,忙于劳作,失去了自己的光彩,变成了一个只会操持家务的机器人。一个单调乏味,没有个性,没有情趣的木头人怎么能让人继续喜欢呢。 这场婚姻失败的原因是复杂的,男子可以变心,女子不能改嫁,男女社会婚姻中地位的不平等,导致婚姻不稳定这只是一部分原因。诗中说的“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但是这种说法是站在女主人公的角度去说的难免带有主观抱怨的成分,也没有真正揭示出婚姻失败的原 因。女子婚后任劳任怨,勤劳持家确实是一个贤惠的妻子。但是却失去了原来的个性光彩,变成一个乏味,没有情趣的木头人导致氓的变心这也是其中一部分原因。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分析。 五.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诗歌三个部分不同的感情基调。课下背诵这首诗。最后,同学们下去思考,收集资料,下节课我们对分手后女子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这个问题进行一次课堂小辩论。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板书 《诗经》两首—— 氓
一.《诗经》原名《诗》又称《诗三百》 共305篇 又分为风,雅,颂。 成书: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二.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情感: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手法:赋,比,兴,对比 人物:氓:急躁,任性,易变,专横暴躁,不负责任 女子:温柔体贴,有主见,痴情,勤劳,任劳任怨,刚烈,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