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课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喀秋莎声乐课件

喀秋莎声乐课件
声乐课
《喀秋莎》
学前教育课程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引导学生自然、优美的演唱
歌曲。 2、了解俄罗斯歌曲风格特点,并运用到歌曲中。
二、教学方法:讲解、示范、启发、指导
三、教具:钢琴
四、教学重点:表达歌曲的情感内涵。
五、教学难点:切分音节奏演唱准确。
五、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哼鸣练习 : 要求:嘴巴闭起来,上下牙略分开,舌尖轻抵上门 齿背面,舌面平放靠近上腭,把声音“逼” 向鼻腔通道并产生共鸣,气从鼻孔出来。
练习1:中速 2/4
练习2:中速 2/4
1_2 3_2 ︱ 1_2 3_2 ︱ 1 — ‖ Hum
5 4 ︱ 3 2 ︱ 1 —‖ Hum
五、教学过程
(二)歌曲介绍与演唱提示
1、歌曲介绍:这首歌曲创作于1938年,是一首抒情诗写 成的战争抒情歌曲。歌曲描写了俄罗斯春 回大地的 美好景色和喀秋莎姑娘对心上人 的思念。歌曲结构为不带再现的单二部曲 式,结构短小、旋律婉转动听、感情质 朴、具有民族风格特色。
2、演唱提示:演唱时注意音色柔和,切分音节奏要唱的 轻巧准确,表达出喀秋莎对心上人的思念 以及俄罗斯人民的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五、教学过程
(三)歌曲欣赏
六、布置作业 1、运用哼鸣练习找到共鸣腔体的演唱状态。 2、把握歌曲风格练习本节课所学歌曲。
谢 谢!

湘艺高中音乐《歌唱》(必修)电子课件

湘艺高中音乐《歌唱》(必修)电子课件

《歌唱》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
《歌唱》是湘艺高中音乐学科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通过 系统的教学和实践,培养学生歌唱技能。
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括歌唱基础知识、声乐技巧训练、歌曲演唱 实践等内容,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演唱相结合的方式,帮 助学生掌握歌唱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课程特色
本课程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演唱 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新能力。
性和流畅性。同时,还要根据歌曲的情感和风格要求,灵活运用不同的
吐字技巧。
03
歌曲演唱技巧与风格把握
不同类型歌曲演唱技巧
抒情歌曲演唱技巧
运用柔和、连贯的声音, 注重气息控制和情感表达 ,表现歌曲内在的深情和 意境。
摇滚歌曲演唱技巧
运用有力、激昂的声音, 注重节奏感和力量感,表 现歌曲的热情和活力。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 歌唱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包括正 确的呼吸方法、发声技巧、歌曲
处理等。
能力目标
通过实践演唱和课堂练习,学生应 能够运用所学的歌唱技巧和方法, 独立完成歌曲的演唱和表现。
情感目标
通过歌唱的学习的热爱和追求。
教材分析与选用
教材分析
本课程选用《湘艺高中音乐<歌唱>( 必修)》教材,该教材注重基础性和 实践性,内容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 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
教材内容
教材主要包括歌唱基础知识、声乐技 巧训练、歌曲演唱实践等内容,通过 丰富的谱例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歌 唱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教材选用理由
该教材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符合湘艺高中音乐学科的教学要求 和课程标准,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 求和发展需要。

小学教育ppt课件教案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声乐课程介绍

小学教育ppt课件教案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声乐课程介绍

02
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
发声器官及呼吸方法
发声器官介绍
详细解释喉咙、声带、口腔等与 发声相关的器官构造和功能。
呼吸方法训练
教授正确的呼吸方法,如腹式呼 吸,以支持良好的发声和演唱。
音色、音准和节奏训练
01
02
03
音色辨别
引导学生辨别不同的音色 ,理解音色的概念和特点 。
音准练习
通过模唱、听辨等方式提 高学生的音准能力。
03
歌曲欣赏与表现能力培养
不同风格歌曲欣赏
经典儿歌
流行歌曲
通过欣赏经典儿歌,让孩子们感受到 音乐的韵律和节奏,培养他们的音乐 感知能力。
引导孩子们欣赏流行歌曲,感受现代 音乐的风格和元素,拓宽他们的音乐 视野。
民族歌曲
让孩子们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 欣赏民族歌曲的独特韵味和优美旋律 。
歌曲情感表达指导
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介绍音乐知识,激发孩子们对音乐的兴 趣。
《歌唱的艺术》
深入剖析了歌唱的技巧和艺术性,适合对声乐有较高追求 的孩子和家长阅读。
网络资源获取途径介绍
专业音乐教育网站
如中国音乐家协会官网、中央音乐学院官网等,提供丰富的音乐学习资源,包括在线课程 、教学视频、乐谱下载等。
网络音乐平台
如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提供大量的音乐作品和歌单,让孩子们可以接触到不同类型 的音乐。
组织孩子们参加音乐会 或演出,让他们亲身体 验音乐的魅力和表演的 乐趣。
THANKS
教授孩子们舞台表演的基本礼仪 和规范,培养他们的舞台意识和
专业素养。
形体语言
指导孩子们运用形体语言来增强 舞台表现力,如手势、身姿和面
部表情等。
表演技巧

绣荷包声乐课件

绣荷包声乐课件
声乐课
《绣荷包》
学前教育课程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歌曲写作背景与歌曲内涵。 2、学会演唱歌曲,并体会歌曲所要表达情感。
二、教学方法:讲解、示范、启发、指导
三、教具:钢琴
四、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舌根的放松状态以及胸腔的共鸣 状态。
五、教学难点:演唱时声音的稳定性。
五、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1、舌根放松练习:(中速)
五、教学过程
(三)歌曲欣赏
六、布置作业 1、练习声音力度的渐强与渐弱。 2、富有表情的练习本节课所学歌曲。
谢 谢!
2/4
1353︱
ei
1―‖
2、声音力度变化练习:
要求:声音随着力度标记的变化做改变。
2/4
5 4 ︱ 3 学过程
(二)歌曲介绍与演唱提示
1、歌曲介绍:这首山西民歌,全曲由上下两个乐句八个
小节构成,歌词语言生动形象、情深意 长;旋律恬静优美而又略带几分凄凉感。
2、演唱提示:演唱时要控制声音的力度—柔软、舒展, 情绪要深沉些,抒发妻子对丈夫的深切思 念之情。

大海啊,故乡声乐课件

大海啊,故乡声乐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三)歌曲欣赏
六、布置作业
1、练习无声状态下口腔的打开
2、练习本节课所学歌曲,并对这首歌做力度控 制练习。
谢 谢!
声乐课
《大海啊,故乡》
学前教育课程
一、教学目标: 1.在音乐活动中了解大海,感受海的音乐形象,激发热爱大海、热
爱生命的情感。 2.能用亲切柔和、充满激情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大海啊,故
乡》,分析作品的音乐要素,体会并表现出歌曲所蕴涵的情感。
二、教学方法:讲解、பைடு நூலகம்范、启发、指导
三、教具:钢琴
四、教学重点:能充分运用力度、情绪的变化,深情演绎 歌曲。
五、教学过程
(二)歌曲介绍与演唱提示
1、歌曲介绍:此曲是电影《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旋 律舒展起伏,抒情优美,内涵大海波浪的 涌动韵律。
2、演唱提示:演唱时速度稍慢,“小时候”中等力度, 软 口盖打开;“大海啊大海”力度加强,激情 奔放;“海风吹‘海浪涌”力度减弱。第二 次 重复演唱“大海啊大海”犹如海浪上涌,要 加强横膈膜的支持力,然后力度渐弱、渐 慢结束,感情内在而细腻,耐人寻味。
五、教学难点:1、典型的节奏型 2、能用不同的情绪、唱法分层表现歌 曲。
五、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1、咀嚼哼鸣练习 : 要求:放松喉咙周围及面部的肌肉,克服喉咙紧张,嘴巴轻轻闭 起来,软腭提起,舌头轻轻抵在下牙处。 练习:(中速) 2/4 1_2 3_2 ︱ 1_2 3_2 ︱ 1 —‖ Hum
2、横膈肌的保持与运用: 要求:通过口、鼻将气吸到肺内,横膈膜、两肋渐渐扩张,胸腔 扩大,气息被推向小腹及腰部,收缩控制。 练习:(中速) 2/4 1 3 5 1̉ ︱7 5 4 2︱ 1―‖ i

跑马溜溜的山上声乐课件

跑马溜溜的山上声乐课件
声乐课
《跑马溜溜的山上》
学前教育课程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歌曲写作时代与歌曲内涵。 2、学会演唱歌曲,并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方法:讲解、示范、启发、指导
三、教具:钢琴
四、教学重点:保持气息下沉状态,富有深情的演唱。
五、教学难点:歌唱中力度变化的处理。
五、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打开喉咙练习:张大嘴练习
“月亮弯弯”,演唱时应加强呼吸的支 持,运用混合声音来演唱。
五、教学过程
(三)歌曲欣赏
六、布置作业 1、练习喉头的打开。 2、练习本节课所学歌曲,注意情感的处理。
谢 谢!
(4)练习时一定要结合深呼吸进行,要保证气息吸到横 膈膜上。
五、教学过程
(二)歌曲介绍与演唱提示
1、歌曲介绍:这是四川西部高原上的一首情歌。康定位 于四川与西藏之间,此歌曲既有西部高原 歌曲音调的高亢,又有四川民歌的婉转。 前两句主要在中、高音区,情绪高昂、热 烈。
2、演唱提示:演唱时要打开喉咙,保持深气息,第三句 是第二句的变化重复,从低音区 “溜溜 的”的运用,使民歌更具有浓厚的地方特 色,并加深了舒展、深沉、委婉动听的风 趣。每个乐句末尾的衬词“溜溜的”、
(1)面部自然放松,微打哈欠,软腭上提,同时深吸 气,体会松开喉咙觉。
(2)张大嘴练习不仅是张前面的嘴,练习的目的是打开 喉咙,张嘴的同时喉咙一起打开,重点体会喉咙深 处的打开。
(3)张大嘴练习不是嘴张得越大越好,要张到适度的程 度。张的过大喉咙及周边的肌肉就会过于紧张,导 致没法歌唱;张的太小喉咙打不开,起不到练习目 的。

声乐第一版课件

声乐第一版课件

2
第二节 外国作品
3
第三节 儿童歌曲
第一节 中国作品
第一节 中国作品
花非花
歌唱提示 这首歌曲的词是选自白居易《长庆集》中的
“花非花”一段,表现的是对人生美好过去的追忆 与惋惜。曲调婉转优美,意境超脱。整首曲子采用 四句体单乐段形式。演唱时要蕴含原诗的意境,字 头可轻些,字音准确、清晰,节奏舒缓平稳,控制 好气息运用。结束句是全曲高潮,用轻柔缓慢的手 法,使其达到如梦幻般逐渐消失的感觉,以很弱的 音量结束全曲。
第一节 歌唱发声的器官及其作用
二、 发声器官 发声器官是由喉头、会厌和声带组成。喉
头通常也称喉器、喉结,位于颈前正中部(男 性的喉器在颈部有明显突出状),它由软骨、 韧带等肌肉组成,是一个重要的发声体。
发声器官
第一节 歌唱发声的器官及其作用
会厌位于舌根和喉咙口之间,起着声门的保 护盖作用。声带位于喉头的中间,是两片呈水平 状左右并列、对称的又富有弹性的白色韧带,性 质非常坚实。声带的中间又称声门,声带是靠喉 头内的软骨和肌肉得到调节的。吸气时两声带分 离,声门开启,吸入气息;发声时,两声带靠拢 闭合发出声音。在呼吸的配合下,能调整声带的 长度、厚度和张力,使声音产生高、低、强、弱 等不同变化。
第一节 中国作品
清流
歌唱提示 这是一首只有12小节的抒情曲,描写门前的清
流。歌曲以其简朴自然、音韵悠长的旋律和平凡真 挚的感情,启示人们要珍惜年华,不要让光阴像流 水一样流走。演唱时声音连贯、流畅。大跳音程要 提前做好气息的准备,保持高音的声音位置。三连 音歌词要唱清晰,高音喉咙要打开,有深的气息支 持。
呼吸、发声时的声带
第一节 歌唱发声的器官及其作用
三、 共鸣器官 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咽喉、口腔、鼻腔

《学前教育声乐》PPT说课稿PPT讲稿思维导图[PPT课件白板课件]

《学前教育声乐》PPT说课稿PPT讲稿思维导图[PPT课件白板课件]

知识目标 课程目标 能力目标
1、掌握歌唱的基本发声原理、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 2、熟练儿童的声音特点。 3、熟悉大量不同类型的少儿歌曲。 4、掌握少儿声乐教学的方法。
1、能演唱三种唱法不同类型的歌曲,重点掌握其中的一 种演唱方法。 2、具有正确地分析和表达儿童歌曲的能力。 3、具有较强的少儿声乐教学能力。 4、具有较专业的少儿歌舞编排能力。
一、课程设置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内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五、教学队伍 六、教学环境 七、教学效果 八、课程特色与建设目标
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取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组织安排 教学内容表现形式 教材
教学内容选取
1、根据学前教育教师的职业资格标 准选取学习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声乐课的目的与作用 简单的练声及歌曲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了解声乐的特点与原理,儿童声乐与成人声乐的区别,练声曲的技巧,歌词与
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对幼儿教师工作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3、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前承后续关系
视唱练耳 音乐欣赏
语言训练
形体训练
声乐课
歌曲钢琴伴奏 自弹自唱 合唱指挥 舞台表演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立 德树人,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人 文性、创新性”。设计的基本思路是“根 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坚持先进的育人理 念,融理论和实践于一体,以培养学生的 演唱能力与幼儿声乐教学能力为重点,加 强师资队伍建设,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 建立校外一体化的实训基地,构建‘三维' 的课程目标,精选课程内容,采用多样化 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艺术实践,完善 教学评价体系,确保课程教学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乐课教学课件
导语: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声乐课教学课
件”,供大家阅读和参考。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
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
声乐课教学课件
第一学年 教学目标:
1、 要求学生具有正确的歌唱姿势,积极的歌唱
状态,逐步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
2、 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体会气息对
声音的支持,以自然声区为基础, 着重中声区的训练,
力求做到喉头稳定,发声自然流畅。
3、 讲述声乐理论知识,加强歌唱的听觉训练,
逐渐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使学生 逐渐具有辨别发声
正误的能力,能比较科学的开展声乐的学习。
4、 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
力,较好的演唱好本年级的歌曲,适 当扩展音域,要
求声区基本同一,发声连贯、流畅、圆润,力求完整
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第一学年 教案目录
1、歌唱者的“乐器”知识 11、歌曲《渔光曲》
2、歌曲《花非花》 12、歌曲《思乡曲》
3、内蒙民歌《嘎达梅林》 13、歌曲《铁蹄下的
歌女》
4、歌曲《牧羊姑娘》14、歌曲《共和国之恋》
5、 歌曲《半屏山》 15、新疆民歌《嘎哦丽泰》
6、 歌曲《高高太子山》16、哈萨克民歌《可爱
的一朵玫瑰花》
7、 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17、歌曲《摇
篮曲》[奥]
8、 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18、歌曲
《尼娜》
9、 歌曲《长城谣》 19、歌曲《鳟鱼》[奥]
10、歌曲《二月里来》 20、歌曲《我亲爱的》[意]
教案(一)
教学内容: 歌唱者的“乐器”知识
教学目的:
1、学习并了解歌唱者“乐器”发声原理、歌唱发
声的器官。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歌唱“乐器”的有关器官
在歌唱时的作用。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理解各发声器官的生理位置与功用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教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歌唱者的“乐器”知识
1、原理:综合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的原理。
2、内容:人体作为歌唱发声的器官有如下三个
方面:
呼吸器官(动力)
发声器官(振动体)
共鸣器官(共鸣器)
人体作为歌唱的“乐器”它的动力是由肺部呼出
的气息形成,气息通过喉头的声带,使声带受到振动
发声,声带是振动体。声带的振
动引起咽喉腔及其它腔体的共振,扩大并美化声
音,这些腔体是共鸣器。除此之外,作为歌唱的“乐器”
还有一个使声音变成语言的器官:吐字器官。
呼吸器官:包括鼻、口(口在生理上实属消化器
官,但在歌唱时因口鼻同时吸气,故在此列入呼吸器
官)、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胸廓、隔肌、腹肌、
肋间肌组成。口、鼻、气管是吸入和呼出气息的通道,
肺是吸入、呼出和储存气息的总机关。人体有左右两
肺,几乎占据整个胸腔, 但其本身没有活动能力,不
能独立进行呼吸,必须依靠呼吸肌肉群将胸腔扩大和
收缩,才能形成呼吸运动。隔肌位于胸腔下部 ,它把
胸腔和腹腔分割开来,形似一个扣着的碗,吸气时隔
肌下沉,呼气时隔肌中心上升。呼吸时,吸气肌肉群
的收缩,使肋骨向外扩展,隔肌中心下沉,胸腔扩大
吸入气息,呼吸肌肉群的收缩,使肋骨回收,隔肌中
心回升,胸腔收缩呼出气息。呼吸在歌唱中不仅是发
音的动力,也是声波传导至各共鸣体的工具。因此,
掌握好呼吸技术至关重要,对形成歌唱发声质量的优
劣起决定作用。
发声器官:
(1)发声器官在喉头,内部有两片对称而有弹
性的韧带,称为声带。声带在不发声时,是分开的,
呈三角形的空间,称为声门,气息经过声门,激起振
动,声带就闭和挡气,发出声音。
(2)喉头的构成。喉头位于颈椎四、五、六节
的前面,在舌根和气管之间,上连舌骨,下接气管有
五块较大的软骨构成。它们是:(a)会厌软骨----- 位
于喉头的上端,其形状扁平如叶状,下端与甲状软骨
相连,能使喉咽部成共 鸣管,上部游离。在歌唱时,
它的张度和卷曲程度对歌声起重要作用。(b)甲状软
骨-----是咽部最大的一块软骨,由左右对称的两片四
边形软骨板合成两板的前缘合成一个尖角。它在男性
的颈部向前隆起突出,称为喉结,女性的软平,因此
喉结不明显。
(c)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之下,它下接气
管,前部细窄,后部宽大,对支持喉腔起重要作用。
(d)勺状软骨-----又名披裂软骨,位于环状软骨后上
部,也是一对对称的软骨,其滑动旋转能使声带张开、
闭合。(e)舌骨-----它虽不属喉头的软骨,但与歌唱
有密切的关系。它的位置,活动状态能影响歌声的质
量。
总之。声带的活动和变化,是由喉腔内软骨和肌
肉的动作来调节的,这些调节动作无法直观,也很难
感觉。所以对发声器官的训练,必须在正确的呼吸基
础上,依靠呼吸的支持,保持喉腔的稳定、放松、打
开,使喉腔内各个软骨和肌肉协调自如地工作。
共鸣器官;包括胸腔、喉腔、咽腔(分为喉咽、
口咽、鼻咽)口腔、鼻腔、头腔(鼻窦、蝶窦等),歌
唱时依靠这些共鸣腔体的共鸣作用,扩大和美化歌声。
声带发出的声音是很微弱的,需要经过共鸣腔体的扩
大、润色、美化。人体的共鸣腔是由大到小、由低到
高排列的。在声乐术语中,总称为三类共鸣,即处于
硬腭以上的(含鼻腔、头腔)为头腔共鸣;喉头以下
的为胸腔共鸣;中间部分(含口腔、咽腔)为口腔共
鸣。由于口胸内部以及咽腔、喉咽腔、鼻烟腔周围的
肌肉,可根据其活动情况改变形状,容积大小也随之
变化,故称为“可调节的共鸣腔”。而胸腔、气管、鼻
腔及头部各腔体均有其固定腔体,不可随意改变,因
此又称为“不可调节的共鸣腔”。总之,美好的声音不
是单一腔体的共鸣,而是三组腔体的混合共振-----混
合共鸣。只是随着歌唱中音高的不同,三组共鸣腔体
混合共鸣的比例是不同的。
吐字器官:人的歌唱乐器与其它乐器最大的差异
在于人声具备第四器官------吐字器官(也称语言器
官),包括唇、齿、舌、牙、腭(软腭、硬腭)等。它
们是变声音为语言的器官,人的声音通过它们的变化
产生元音和子音,形成语言,同时也
起调节共鸣腔体的作用。上述四器官,在歌唱时,
要同时参与活动,并且协调一致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
整体。四者之间的关系是既要协调一致,又要互不干
扰、独立自主地发挥本能,否则会影响“字正腔圆”的
艺术效果。
二、发声训练:
1、哼鸣训练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
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
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
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
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之间
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
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
很有益处。
三 、总结新课:
教师进行本课小节,对学生的发声训练作出评
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增强学习声乐的兴趣。
四、作业:
课后借阅或查阅相关声乐书籍,强化提高学生对
歌唱“乐器”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