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的规范用法
数字的规范用法

7.竖排文字中的阿拉伯数字按顺时针方向转90度。旋转后要
保证同一个词语单位的文字方向相同。
示例:
汉字数字的使用
1.概数 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时,两数之间不用顿号隔开。
2.年份 年份简写后的数字可以理解为概数时,一般不简写。
如: 一九七八年不写为七八年
3.含有月日的专名
含有月日的专名采用汉字数字表示时,如果涉及一月、十
12章)
示例2:受害人被抢走一条项链、一条手链、三个戒指和一部摩托罗拉 328型手机,此外还有两张建行的储蓄卡。
应避免相邻的两个阿拉伯数字造成歧义的情况
如:高三3个班 高三三个班 (不写为“高33个班”)
数字的使用形式
阿拉伯数字的使用
1.多位数 四位以上的整数或小数,可采用千分撇或 千分空两种方式。
出版物中数 字的规范用法
数字用法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General rules for writing numerals in publications 年发布 国家标准局2011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出版物上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的用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出版物(文艺类出版物和重排古籍除外)。政府和 企事业单位公文,以及教育、媒体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数字用法,也可 参照本标准执行。
一、出版物中使用阿拉伯数字的情况
1.用于计量的数字 在使用数字进行计量的场合,为达到醒目、易于辨识的效果,应采 用阿拉伯数字。
如: -125 0.25 65% 1/4
1︰25
当数值伴随有计量单位时,如长度、容积、面积、体积、温度等, 特别是当计量单位以字母表达时,应采用阿拉伯数字。
如:523 km
公文中数字的规范使用

公文中数字的规范使用一、数字概述数字主要包括汉语数字和阿拉伯数字两种。
其中,汉字数字通常是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及其大写“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等数字,阿拉伯数字主要指“0、1、2、3、4、5、6、7、8、9”十个数字。
不论是汉字数字,还是阿拉伯数字,在公文中的使用都具有严格的规定和统一的用法。
二、公文中数字使用的常见瑕疵在公文创制中,由于写作主体对数字使用的有关规定不熟悉,规范意识、标准意识不强,审核程序不严格、不规范,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的错用、滥用、误用、混用及表达不够精练等数字使用不规范情况层出不穷,屡见不鲜,普遍存在,如“2008年”写作“08年”,“七八天”写作“七、八天”,“腊月十五”写作“腊月15”,“一年4季”,“1,300,000,000人”等等,这些数字的不规范使用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章的质量和发文机关的形象,汉字使用规范化、标准化亟待重视和加强。
三、汉语数字的规范使用(一)长期已来约定俗成的定型的词语、词组、成语、短语、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
如:一概、九州、三翻四次、八仙过海、零点方案、二一添作五、见其一未见其二、不管三七二十一、九牛二虎之力、行百里者半九十,等等。
(二)星期、季度的表述及规范化简称、统称用语需使用汉字型数字,如:星期一,星期六、第二季度、第四季度,二万五千里长征、十六届四中全会、七届三中全会等。
(三)中国历史纪年、干支纪年、夏历月日、各民族非公历纪年的表述,应使用汉字型数字。
如:万历十五年、丙寅年九月二十三日、戊子年四月十七日、腊月初八,正月十五,藏历阳木龙年八月二十六日等。
同时,为了表达得更加明白清楚,可在它们的后边用阿拉伯数字进行括注。
如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四)相邻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的,须使用汉字数字,且之间不能用符号隔开,如:“三四天”不能写成“三、四天”,“八九万套”不能写成“八、九万套”。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在出版物中,数字使用方法有非常多样和谨慎的要求。
这些规范主要用于出版物,已经被广泛采用,用于定义统一的数字使用方法,以便保持一致性,在出版物中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和混乱。
本文将介绍出版物上数字使用方法的基本规则和一些专业术语,以供读者参考。
首先,出版物上数字使用方法的基本规则是,在文本中,所有的十进制数字都应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例如,“100”表示百,而不是“一百”。
除了此外,一些常见的日期和时间也应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例如“2020年4月29日”,“2020年4月29日中午12点”。
但在数字量词之后,应用中文表示,例如“一万元”,“两百人”,“三千公里”等。
其次,在出版物上,数字的使用还有一些更具体的要求:首先,小数点后只需指定小数点附近的几位数字,例如,“4.2”表示4点二,而不是4点二零。
但复数要指定每一位数字,例如,“3.14”表示3点一四,而不是3点一。
其次,多位数字分组时,每三位数字一组,两个数字之间用一个半角逗号隔开,例如,“123,456”表示一百二十三千四百五十六,而不是一二三四五六。
此外,对于大量数字,出版物上还有一些数字使用方法的专业术语,可以简化数字的表达,而无需一一写出每一位数字,例如,“M”表示1000,“Mm”表示百万,“MMM”表示千万,“Gb”表示十亿等等。
最后,出版物上的数字使用方法在不同的语境中有所不同。
其中,对于数学公式,最常用的是数学字母表示,例如,“x + y = z”表示x加y等于z。
而体育文章中,则作者常用一种特殊的格式来表示比分,例如,“3:2”表示3比2。
以上就是关于出版物上数字使用方法的基本规则和一些专业术语的介绍。
需要指出的是,在出版物上使用数字时,首先要掌握上述基本规则,然后再根据各个不同的语境适当应用不同的表达方法,以避免混乱和错误的表达。
最后,希望读者日后在出版物上能够正确使用数字,从而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和可读性。
毕业论文数字用法写作要求

毕业论文数字用法写作要求
在毕业论文中,数字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的数字用法可以使论
文更加准确和具有说服力。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数字用法写作要求:
1.区分混合使用阿拉伯数字和中文数字:一般来说,可以使用阿拉伯
数字表示大于10的数字,中文数字表示10以下的数字。
例如,使用1.5
表示1.5,使用十八表示18
2.数字的书写规则:阿拉伯数字1-9应该以汉字表示,而不是用拼写。
例如,使用二十表示20,而不是用拼写“二十”。
3.表达百分比和比例时使用百分号:%应该附加在数字后面,和数字
之间不加空格。
例如,25%表示25%。
4.表示时间和日期:一般使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小时和分钟,并使用冒
号“:”分隔。
例如,8:30表示8点30分。
日期可以使用年月日的格式,例如2024年1月1日。
5.小数点的使用:小数点应该以阿拉伯数字表示,小数点后的数字也
应该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例如,3.14表示π的近似值。
7. 与单位一起使用数字时,应该使用相应的国际单位符号。
例如,
使用kg表示千克,m表示米。
8.数字的排版和对齐:在文字中,数字应该与周围的文字对齐。
数字
之间应该使用空格分隔,而不是用逗号或其他符号。
例如,使用1000表
示1000。
总之,在毕业论文中正确使用数字是非常重要的,应该遵循相应的写作要求和规范,以确保论文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同时,也应该根据具体的学科和论文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大学语文数字与序号的规范使用

• (八)用“多” “余” “左右” “上下” “约”等表示的约数一般用汉字。(两可)
这个协会举行全国性评奖十余次,获奖 作品有一千多件。协会吸收了约三千名会 员,其中三分之二是有成就的中青年。另 外,在三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还设有 分会。 •
如果文中出现一组具有统计和比较意义的数字, 其中既有精确数字,也有用“多”“余”等表示 的约数时,为保持局部体例上的一致,其约数也
• 五省一市 五局三胜制 • 二十挂零
• 第三季度
十月十七日同盟
“八五”计划
•
(三)时间的表达上 公元7年
1. 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用阿拉伯数字 公元前8世纪 20世纪80年代 公元前440年
2. 古代历史纪年、夏历日月、各民族的非公历纪年用汉语数字。 正月初五 八月十五中秋节 腊月二十三 丙寅年十月十五日 秦文公四十四年(公元前722年) 清咸丰十年九月二十日(公元1860年11月2日) 藏历阳木龙年八月二十六日(1964年10月1日) 日本庆应三年(1867年) 年份一般不用缩写,如1990年不应简作 “90年”。
• 年份中“零”的正确使用 二○○五年十月
2005年10月
二00五年
• (二)定型的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 修辞色彩的词语中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
• 一方面 十滴水 三叶虫 星期五 • 白发三千丈 七上八下 不管三七二十一 • 四氧化三铁 一○五九(农药内吸磷) • 八国联军 二○九师 二万五千里长征
相差十万八千里
•
九三学社 路易十六
零点方案
十月概数,必须使 用汉字,连用的两个数字之间不得用顿号“、” 隔开。 二三米 一两个小时 三五天 三四个月 十三四吨 一二十个 四十五六岁 七八十种 二三百架次 一千七八百元 五六万套
公文中有关数字的写法

公文中有关数字的写法在机关公文中,存在着数字错用、滥用的现象。
究其原因,主要是规范意识、标准意识不强,对数字用法院的有关规定不熟悉。
为了帮助读者正确使用数字,笔者总结多年的工作经验,并结合《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将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的用法分类归纳如下:汉语数字使用的一般规定汉语数字通常是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及其大写“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等数字。
在以下环境中必须使用汉语数字:1.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倏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
如:二万五千里长征、三心二意、四平八稳、五星红旗、六神无主、七上八下、八国联军、九死一生、十万火急、零点方案、星期五、第三季度、不管三七二十一、十六届四中全会等。
2.中国历史纪年、=干支纪年、夏历月曰、各民族非公历纪年等,均使用汉字。
如:万历十五年、丙寅年十月十八曰、八月十五中秋节、正月初五等。
有时为了表达得更加明白,可以在它们的后边用阿拉伯数字括注公历。
如:藏历阳森龙年八月二十六曰(1964年10月1曰)、曰本庆应三年(1867年)等。
3.含有月曰简称表示事件、节曰或其它特定意义的词组,应用汉字数字。
如果涉及一月、十一月、十二月,为避免歧义,要将表示月和曰的数字用间隔号“﹒”隔开,并处加引号。
如:“一•二八”事迹(1月28曰)、“一二•九运动”(12月9曰)等。
涉及其他月份时,不用间隔号,是否使用引号,视事件的知名度而定。
如五四运动、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节、“九一三”事件等。
4.相邻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的,须使用汉字数字。
连用的两个数字之间不能用顿号隔开,如:三四天、五六米、七八个、十五六岁、五六万套、三四百里、四十五六岁等。
5.用“几”“多”“余”“左右”“上下”“约”等表示约数时,使用汉字数字。
如:几千年、百多次、十余年、八万左右、三十上下、约五十人等。
如果文中出现一组最有统计意义和比较意义的数字,用“多”“约”等表示约数时,为保持局部体例上的一致,其约数也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
非常实用的大写数字用法及规则

常见的大写数字及用法1、汉字大写的起源:汉字中有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相对应的大写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萬”。
金额大写数字的广泛应用,是防人篡改数字进行经济犯罪而采取的有效措施。
大写数字究竟是谁发明的呢?一说:明朝初年,一起涉及12名高官,6个部的左右侍郎的重大“郭桓贪污案”,就是利用空白账册大做假账,通过篡改数字大肆侵吞钱粮,累计高达2400多万石,这个数字几乎和当时全国秋粮实征总数相当。
朱元璋对此大为震怒,下令将郭桓等同案犯几万人斩首示众,同时制定了惩治经济犯罪的严格法令,并在财务管理上进行技术防范——把汉字中的数字改为了难以涂改的大写,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等,被称之为中国历史上金额数字大写的首创。
二说:1959~1975年,新疆吐鲁番出土文物使用大写数字的例证颇多,如阿斯塔那35号墓所出《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西州高昌县里正史玄政纳当年官贷小子抄》载:“崇化乡里正史玄政纳麟德元年官贷小子(“官贷小子”,是官贷小麦利息的省称)贰斗,其年十二月叁拾日。
”此抄载称,麟德元年十二月三十日,崇化乡里正史玄政向仓史交纳了贰斗官贷小麦利息。
又如《高昌延昌二十七年(公元587年)六月兵部条列买马用钱头数奏行文书》有“都合买马壹匹,用银钱肆拾伍文”字样;《北凉玄始十一年(公元422年)马受条呈为出酒事》中有“合用酒柒斛”字样。
这些带有零星大写数字的记录都在武则天之前,说明在公元4世纪前后(约东晋末年),人们已开始有意识地在券契中使用大写数字,距今已有1600多年。
三说:据明末清初考据家顾炎武考证,武则天不但把国号“唐”改为“周”,也制造出很多汉字,那一时期所立的石碑,上面多有大写数字。
而且诗文中也常见大写数字,如白居易的宋版《白氏长庆集》中《论行营状请勒魏博等四道兵马却守本界事》有这样的记述:“况其军一月之费,计实钱贰拾漆(柒)捌万贯。
公文中数字的用法

公文中数字的用法篇一:公文中数字的规范使用公文中数字的规范使用一、数字概述数字主要包括汉语数字和阿拉伯数字两种。
其中,汉字数字通常是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及其大写“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等数字,阿拉伯数字主要指“0、1、2、3、4、5、6、7、8、9”十个数字。
不论是汉字数字,还是阿拉伯数字,在公文中的使用都具有严格的规定和统一的用法。
二、公文中数字使用的常见瑕疵在公文创制中,由于写作主体对数字使用的有关规定不熟悉,规范意识、标准意识不强,审核程序不严格、不规范,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的错用、滥用、误用、混用及表达不够精练等数字使用不规范情况层出不穷,屡见不鲜,普遍存在,如“2008年”写作“08年”,“七八天”写作“七、八天”,“腊月十五”写作“腊月15”,“一年4季”,“1,300,000,000人”等等,这些数字的不规范使用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章的质量和发文机关的形象,汉字使用规范化、标准化亟待重视和加强。
三、汉语数字的规范使用(一)长期已来约定俗成的定型的词语、词组、成语、短语、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
如:一概、九州、三翻四次、八仙过海、零点方案、二一添作五、见其一未见其二、不管三七二十一、九牛二虎之力、行百里者半九十,等等。
(二)星期、季度的表述及规范化简称、统称用语需使用汉字型数字,如:星期一,星期六、第二季度、第四季度,二万五千里长征、十六届四中全会、七届三中全会等。
(三)中国历史纪年、干支纪年、夏历月日、各民族非公历纪年的表述,应使用汉字型数字。
如:万历十五年、丙寅年九月二十三日、戊子年四月十七日、腊月初八,正月十五,藏历阳木龙年八月二十六日等。
同时,为了表达得更加明白清楚,可在它们的后边用阿拉伯数字进行括注。
如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四)相邻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的,须使用汉字数字,且之间不能用符号隔开,如:“三四天”不能写成“三、四天”,“八九万套”不能写成“八、九万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的规范用法关于出版物上涉及的数字(表示时间、长度、质量、面积、容积等量值和数字代码)用法,国家标准GB/T15835-1995中有相关的规定,因此在新闻报刊中数字的使用要符合此标准。
下面就结合例子来具体分析一下数字(包括阿拉伯数字和汉字数字)的规范用法。
一、使用阿拉伯数字时须注意的问题1.文章中的数字,除部分表示结构层次的序数和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等必须使用汉字外,其余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新闻稿件中如遇特殊情形,或为了避免歧义,可以灵活变通,但全文体例应当统一。
2.统计表中的数值,如正负整数、小数、百分比、分数、比值等,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如,10.1%,22%~30%,1/3,1:500。
3.年份必须写全,不能简写。
一些报刊上,类似“00年”“九五年”形式的年份简写经常出现,连新华社1998年3月16日通发的一份国家领导人简历中,也出现过“1941年至46年”“1988年至90年”等多处不规范的年份简写。
错误示例:早在08年前,此事便已提上议事日程,但提而不决,至今还是八字未见一撇。
示例中“08年前”应为“2008年前”。
否则,容易产生歧义,因为“08年前”也可理解为“8年前”。
同理,1990年不能简作“九〇年”或“90年”。
4.5位以上且尾数连续为“0”的整数数值,在非科技出版物中,可以“亿”“万”作单位,但一般情况下,不得以“十”“百”“千”“十万”“百万”“千万”为单位,更不能将“万、千、百、十”同时使用。
如,234000000,也可写成2.34亿或23400万,但不得写作2亿3千4百万;3000万不得写作3千万。
数值巨大的精确数字,为了便于定位读数或移行,作为特例可以同时使用“亿”“万”作单位。
如,1990年人口普查人数为11亿3368万2501人。
5.一个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应避免断开移行。
6.用阿拉伯数字写纯小数必须写出小数点前定位的“0”,小数点是齐底线的黑圆点“.”。
如,0.01不得写成.01或者0·01。
7.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表示数值范围时,使用波纹式连接号“~”,前后必须加单位或其他符号,如,20%~30%,20℃~25℃,2万~3万。
20万亿~30万亿元,不可写作20~30万亿元,因为“万亿”作为一个整体,如果写作20~30万亿,表示的是十位数20到30万亿。
数值后面可接写“之间”,但不宜接写“左右”或“以上”,如,24℃~35℃之间不可写成24℃~35℃左右或24℃~35℃以上。
8.如果文中出现一组具有统计和比较意义的数字,其中既有精确数字,也有用“多”“余”等表示的约数,为保持局部体例上的一致,其约数也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
如,据警方调查证实,在去年1月到5月,该赌博网站就有6万多条注册付款记录,总金额达200多万元。
9.物理量(如长度、质量、面积、体积等)量值必须用阿拉伯数字,并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如,100kg~150kg,12.5m2,非专业性科技书刊的计量单位可使用中文符号,如,900克。
非物理量的量词前一般情况下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如,50.5元,260人。
10.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计时的时、分、秒,都要使用阿拉伯数字。
如,公元前260年,19世纪80年代,5时30分。
现在将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称为“80后”,书面上一般不写作“八零后”或“八〇后”。
错误示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有声电影兴起,无声电影开始走下坡路。
示例中“二十世纪”应改为“20世纪”,“二十年代”应改为“20年代”。
关于“年代”的用法,我们主张参考2009年版《辞海》中词条“年代”的第三条释义。
年代:(1)时代。
(2)年数。
(3)每个世纪中以十年为期的时段。
起自0年,讫于9年。
也有主张起自1年,讫于10年的。
每个世纪的年代,从20年代(如1920-1929)到90年代(如1990-1999);一个世纪的前两个十年不称年代,分别称为“最初十年”(如1900-1909)和“第二个十年”(如1910-1919)。
11.部队番号、公文编号、印发日期和份数、证件号码和其他序号,必须用阿拉伯数字。
序数词即使是多位数也不能分节。
如,齐鲁晚报第102期总编嘉奖令,国家标准GB/T15835-1995。
12.文学作品中的数字问题。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中指出,本标准不适用于文学书刊和重排古籍,因此,文学作品没有特殊需要,是不能把汉字改为阿拉伯数字的。
如,“白发三千丈”不能改为“白发3000丈”,“不管三七二十一”不能写作“不管3721”。
二、使用汉字数字时须注意的问题1.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
如,二氧化碳,一律,九牛一毛,不管三七二十一,三个代表,七星瓢虫。
错误示例:影片中侵略者长驱直入,一路只见残垣断壁,荒草野径,你怎能不感到8国联军铁蹄的疯狂?示例中“8国联军”应为“八国联军”。
“八国联军”是一个定型词组,不是临时组合,因此不能写作“8国联军”。
同理,“第三世界”不能写成“第3世界”。
2.相邻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必须使用汉字,且其间不能用顿号隔开。
如,三四万,一两年。
错误示例:别看她才4、5岁,还没跨入校门,可那一脸的机灵,实在讨人喜欢。
示例中“4、5岁”应为“四五岁”。
“四五岁”是对小姑娘年纪的不确定推断,表示大概,因此数字不能写作阿拉伯数字,也不能用顿号将其分开。
3.带有“几”字的数字表示约数,必须使用汉字。
如,几百年,十几天,一千几百次,几十万分之一。
4.用“多”“余”“左右”“上下”“约”等表示的约数一般用汉字。
如,记者用一上午的时间,走访了十多家大型超市,采访了二十余名顾客,详细调查了约三十种问题商品的撤架情况。
5.干支纪年、夏历月日和中国清代及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各民族的非公历纪年,要求使用汉字。
如,康熙辛卯年三月十二日,八月十五中秋节,大年三十。
错误示例:秦文公16年,秦国终于击败了西戎,收复了西戎人占领的周王室的土地。
示例中“秦文公16年”应为“秦文公十六年”。
“秦文公十六年”属于中国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不应与公历混用,也就是说不能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可以用汉字表述,并用阿拉伯数字括注公历,如,秦文公十六年(公元前750年)。
6.含有月日简称表示事件、节日和其他意义的词组中的数字要求使用汉字。
如果涉及一月、十一月、十二月,应用间隔号“?”将表示月和日的数字隔开,并外加引号,以避免歧义。
涉及其他月份时,一律不加间隔号。
是否使用引号,视事件的知名度而言,需要加时,引号只加在数字上。
如,“一二?九”运动(12月9日),“一?二八”事变(1月28日)。
7.整数一至十,如果不是出现在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组数字中,可以用汉字,但要照顾上下文,求得局部体例上的一致。
如,一个人,四个项目,五个百分点。
关于“二”“两”与“俩”的辨析在新闻稿件中,汉字数字“二、两、俩(liǎ)”经常出现,虽然“二、两、俩”在意义上有共通之处,如,夫妻二人,夫妻两人,夫妻俩,但是,它们在使用中也有差别,有时可以互用,有时却不能互用。
三者当中,“二”与“俩”一般不会混用,下面我们只对“两”与“二”“两”与“俩”的用法进行区别。
一、两与二1.当作数字或在数学中,用“二”不用“两”。
如,一二三,一加一等于二,一元二次方程。
2.序数、小数、分数中用“二”不用“两”。
如,第二,二哥,零点二,二点五,二分之一,五分之二。
3.“两”表示数量时可以直接和个、本、件、只、条等量词组合,但“二”不可以。
如,“两个孩子”“两条腿”“两头牛”。
4.“两”可以表示不确定的数目,“二”不可以。
如,请您说两句,过两天再说,有两下子。
5.在一般量词前个位数用“两”不用“二”,多位数中的个位数用“二”不用“两”。
如,两个钟头,去了一百二十余人。
6.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通用,只是在质量单位“两”前用“二”不用“两”。
如,割了两斤肉(或者说“割了二斤肉”),二两油(不能说“两两油”)。
7.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千、万、亿及以上多用“两”,如,二百二十二,两千元,两亿人口。
但首位以后的百、千、万前多用“二”,如,三万二千二百人。
二、两与俩(liǎ)1.“两”是数词,“俩”是由数词“两”和量词“个”组合成的数量词,即“俩=两个”,因此“俩”字后不能再接“个”字或其他量词,如“俩小孩”就是两个小孩的意思,如果写作“俩个小孩”,就成了“两个个小孩”,成分多余。
一般来说,用“两个”的地方,都可以替换成“俩”。
如,“两个人”可以写作“俩人”,“两个学生”可以写作“俩学生”。
在口语中,“两”与一个量词组成的数量词大都能替换成“俩”。
如,“两支笔”可以说成“俩笔”,“两只狗”可以说成“俩狗”。
但不能用“两个”的地方,就不能替换成“俩”,如不能把“两天”说成“俩天”。
2.“俩”和“两”都可表示约数,有不多的意思,如,就这俩人,有俩钱,简单说两句,吃两口饭。
关于数量增减表述方式的辨析关于数量增加或减少的表述,在新闻稿件中经常遇到,往往会因表述不清或者表述有误产生歧义。
一般来说,表示数目的增加时用倍数,表示数目的减少时用分数。
一、在表示数量增加时常用倍数,需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1.“增加到几倍”是表示变化后所得的数量是原数的几倍,即等于原数量几倍的意思。
例如,现在的产量增加到原产量的2倍,就是现在的产量=原产量×2,即过去为1,现在为2。
与此意义相同的表述还有“是几倍”“为几倍”“增加为几倍”“涨到几倍”等。
2.“增加了几倍”是表示增加部分的数量是原数的几倍,即“多了几倍”的意思,例如,现在的产量比原产量增加了2倍,就是现在的产量=原产量+原产量×2=原产量×(1+2)=原产量×3,即过去为1,现在为3。
与此意思相同的表述还有“增加几倍”“大几倍”“多几倍”“增大几倍”“多增几倍”“涨了几倍”等。
3.“增加了”不包括底数,“增加到”包括底数在内。
如,由2上升到4是“增加了一倍”,也可以说“增加到两倍”。
4.“翻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倍,“翻n番”就是基数乘以2的n次方。
以1为基数,翻一番是1×2=2,翻两番是在2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即(1×2)×2=1×22=4,翻三番是1×23=8,以此类推,翻五番便是32。
数目增加除了用倍数表示外,还可以用分数表示。
如,“今天来参加活动的人数比昨天增加了一倍”也可表示成“今天来参加活动的人数比昨天增加了百分之一百”。
二、在表示数量减少时常用分数,减少是往小里说,不能用倍数表示。
1.“降低到百分之几”,是表示变化后所得的数量是原数的百分之几,例如,现在的产量降低到原产量的60%,就是现在的产量=原产量×60%,即如果过去为100,那么现在为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