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植物-拟南芥

合集下载

模式植物拟南芥的去雄和授粉实验

模式植物拟南芥的去雄和授粉实验

模式植物拟南芥的去雄和授粉实验
授粉是高等植物有性生殖的关键环节,这一过程包括花粉在柱头细胞上黏附、花粉的水合、花粉管的萌发及伸长等,其中涉及很多复杂而有序的调控机制,近年来人们在这一方面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已取得诸多进展。

本研究鉴定到拟南芥UPS基因的两个不同位点的T-DNA插入突变体,这两个突变体的杂合体自交后代中杂合体植株数与野生型植株数的比例接近1∶1,没有纯合突变体。

分析杂合体植株与野生型植株互交后代基因型发现,该基因的突变导致雄配子体传递率显著下降。

但是亚历山大染色、DAPI染色和体外萌发实验表明杂合体植株的花粉在形态、活性等方面与野生型植株的花粉相比没有明显差异。

但是柱头表面突变的花粉粒容易被表面活性剂NP-40冲洗掉,突变体的花粉粒不能在柱头上萌发并生长出花粉管。

ups突变体的成熟花药中含有两种结构不同的花粉粒,一种与野生型类似,均匀分布大量电子透明的小液泡,约占花粉的62%。

另一种花粉富含许多大液泡,细胞质的电子密度也明显增大,这类花粉粒的线粒体内膜也变地较为模糊。

表明ups突变导致花粉的液泡和线粒体发育出现异常,可能是突变体花粉粒不能在柱头上萌发的原因。

GUS活性分析及原位杂交结果显示UPS在花粉发育过程中表达,11时期花药(花药开裂前,药室退化为两室)中
的花粉UPS表达量最高,但到花粉成熟散出时,却检测不到UPS的表达。

本研究通过研究UPS在花粉与柱头互作中的作用,进一步补充花粉与柱头相互作用中基因的调控网络,使人们进一步了解雄配子体基因在花粉与柱头互作中的作用。

拟南芥的基因组和功能分析

拟南芥的基因组和功能分析

拟南芥的基因组和功能分析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是一种模式植物,因为它的基因组非常小,具有高度保守性和相对简单的生长环境。

这使得拟南芥成为研究植物基因组和生物学机制的理想模型。

拟南芥的基因组已被完整测序,它包含5条染色体和大约1.15亿个DNA碱基对。

与其他植物的基因组相比,拟南芥的基因组非常小,只有其他植物的1/10到1/25之间。

另外,拟南芥的基因组中的重复元件很少,这使得基因识别和注释变得更加容易。

拟南芥的基因组序列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基因研究,包括基因功能和表达分析、代谢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细胞和发育生物学、信号转导和整个基因组水平的遗传和表观遗传研究。

通过对拟南芥基因组的分析,可以发现许多基因的拥有相似的序列、结构和功能,这使得预测其他植物的基因功能变得更容易。

另外,可以通过比较拟南芥与其他植物的基因组序列的异同,确定哪些基因是拟南芥特有的,哪些基因是其他植物所共有的。

拟南芥的基因组研究还有助于研究植物发育和适应的机制。

通过研究拟南芥基因组中与植物生长发育相关的基因,可以揭示植物发育的激素调节、蛋白质相互作用和转录因子网络等重要机制。

这些研究为植物育种、生产和药物开发提供了基础。

除了对基因组的研究,拟南芥的功能分析也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功能研究。

对拟南芥进行基因功能研究的方法包括T-DNA插入、CRISPR/Cas9基因编辑等。

这些方法允许破坏植物中的特定基因,以确定该基因在植物发育、代谢和适应等方面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方法,已经确定了许多重要基因的作用,如卷心菜素合成途径中的几个关键酶、植物生长素受体、植物抗病性基因等。

这些研究为植物育种、生产和生物技术的开发提供了基础。

拟南芥的基因组和功能分析为植物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工具和资源,也为植物学家和生物技术研究者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植物生物学和基因功能的契机。

拟南芥对光周期变化的调节机制研究

拟南芥对光周期变化的调节机制研究

拟南芥对光周期变化的调节机制研究拟南芥是一种模式植物,因为其生命周期短,易于培育,基因组较小且已知,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生物学研究中。

拟南芥也是一种响应光周期变化的光周期植物,这意味着拟南芥在评估季节变化和调节生长发育方面都非常敏感。

光周期变化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有着深远的影响,而拟南芥对于研究光周期变化的调节机制非常有价值。

光周期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光周期长度的影响。

光周期是指白天和黑夜的小时数,而这对拟南芥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短日照条件下,即白天的小时数少于拟南芥的基本光周期,拟南芥花序发育将被抑制;而在长日照条件下,即白天的小时数超过拟南芥的基本光周期,拟南芥则可以正常开花。

而当光周期接近拟南芥的基本光周期时,其生长发育则对光周期的影响最为敏感。

拟南芥的生长和发育,特别是花序发育,始终受到光周期的制约。

拟南芥的光周期调节机制有着广泛的研究。

在拟南芥中,光周期调节营养生长和发育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调节基因表达来实现;另一种则是通过调节植物激素生产和传递来控制。

研究表明,拟南芥的光周期调节机制主要涉及到两个主要的通路:维管素/维管束素(Cytokinin/Gibberellin,CK/GA)和拟南芥素乙醇酸(ethylene)。

CK/GA 通路在拟南芥的光周期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CK/GA 通过调整叶绿素生物合成、光合作用和生长素合成,以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开花。

而在短日照条件下,植物体内维管素含量降低,而拟南芥生长素合成则被抑制,从而阻碍了其花序的发育和开花。

在长日照条件下,植物体内细胞素含量增加,这使得拟南芥花序发育成熟,从而为其开花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与此同时,拟南芥素乙醇酸也参与了光周期调节的过程中。

拟南芥素乙醇酸是一种受制于细胞素的植物激素,它参与抑制细胞分裂、调节植物的生理生化和生长发育。

在不断延长的白天中,拟南芥的素乙醇酸水平逐渐升高,从而调节其生长发育和开花。

总之,光周期作为拟南芥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调节因素,对拟南芥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有着深远的影响。

拟南芥萌发指标

拟南芥萌发指标

拟南芥萌发指标拟南芥萌发指标的研究一、引言拟南芥作为一种重要的模式植物,具有生长周期短、基因组小、易于培养等特点,因此在生物学研究中广泛应用。

了解并掌握拟南芥的萌发指标对于优化农业生产、推动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拟南芥的萌发指标,包括萌发率、芽长、植株高度等,并通过实验方法与数据分析,探讨其在农业生产、科学研究等领域中的应用。

二、拟南芥的生长特点拟南芥是一种自交不亲和性植物,其种子可以在适宜的温度和水分条件下萌发。

在生长过程中,拟南芥的根系会向土壤中伸展,吸收水分和养分;茎会向上生长,形成植株;叶片会展开进行光合作用。

拟南芥的生长速度较快,因此其萌发指标的变化也相对较快。

三、萌发关键指标1. 萌发率:萌发率是指种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形成的幼苗所占的比例。

它是评估种子活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2. 芽长:芽长是指幼苗从种皮突破至芽鞘尖端的长度。

它反映了种子的生长潜力和植株的发育状态。

3. 植株高度:植株高度是指幼苗从土壤表面至生长点(即顶部叶鞘)的总长度。

它反映了幼苗的生长速度和健壮程度。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为了评估拟南芥种子的萌发指标,我们采用了以下实验方法与步骤:1. 准备种子:选择健康、饱满的拟南芥种子,用清水清洗干净,然后用滤纸吸干水分。

2. 设定实验条件:将种子置于适宜的温度(25℃)和湿度(90%)条件下进行萌发。

3. 定期观察记录:在萌发过程中,定期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记录萌发率、芽长和植株高度等指标。

4. 数据整理与分析: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评估各萌发指标的变化趋势和相互关系。

五、数据分析与解释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拟南芥种子的萌发率、芽长和植株高度等指标在不同时间点上均表现出显著的变化。

其中,萌发率在适宜条件下迅速上升,反映了种子的良好活力;芽长和植株高度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表明幼苗正在正常生长。

这些数据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拟南芥种子萌发过程的直观印象和定量评估。

拟南芥植物基因功能研究

拟南芥植物基因功能研究

拟南芥植物基因功能研究拟南芥,是一种小型模式植物,也是植物学家和遗传学家研究植物的重要模型,由于其小、易培养和基因组小且功能多样,拟南芥被广泛应用于植物基因功能研究领域。

基因功能是指基因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

而拟南芥基因功能研究这个领域,对于理解生物学的基本规律、开拓新的研究方法和实现绿色农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拟南芥基因组研究的目的1.发现新基因同人类基因组一样,拟南芥基因组虽然只有25,000个基因,但包含了植物生命中各个关键环节中的基因,例如开花、果实发育、细胞分裂和形态构成等。

拟南芥也被视为是研究其他植物领域的垫脚石,拟南芥基因组研究的一个目的就是通过在其基因组中发现新基因,对于扩大人类对植物基因工程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2.揭示基因调控机制在拟南芥中,基因的调控是非常复杂的,包括转录和后转录调控。

这些调节机制的研究,能够让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到,不同的基因所在的生物体部分是如何相互作用的,那会使我们有机会研究这些交互可能会导致的不良病状。

3.寻找抗病基因病原体和虫害对植物的危害,一直是植物学家们所担心的一个问题,而找出植物的制药基因,能够从分子基础上开展对植物抵抗病原体的研究,也能够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更多的资源。

二、拟南芥基因功能研究方法由于拟南芥基因组具有可塑性和许多实验工具,开展拟南芥的基因功能研究显得异常的简单。

目前,关于拟南芥功能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整合遗传和基因组学方法先通过遗传学方法,确定目标基因,再进一步使用基因组学技术确立其在基因组上的位置。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定位准确,可以将与给定特征相关的基因数量缩小到较小的范围。

2.基因敲除技术基因敲除是利用RNA 骨架扰动小分子介导的细胞自身保护机制,通过基因克隆进行敲除,破坏载体、导致细胞死亡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将基因关掉,根据有没有出现问题来了解基因起了哪些作用。

3.遗传页面显微镜遗传页面显微镜用于观察拟南芥基因生成物的进化变化,以及基因功能的变化,为了更好地确定基因的发生方式和发生地点。

拟南芥作为模式植物的生物学研究

拟南芥作为模式植物的生物学研究

拟南芥作为模式植物的生物学研究近年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作为模式植物在生物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被誉为“植物界的小鼠”。

拟南芥不仅长得小巧玲珑,生长周期短,而且基因组完全测序,基因、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和生命过程得以较为完整地研究。

本文将从拟南芥的基本特征,其重要性及应用领域、拟南芥重要的生命过程研究、拟南芥基因和基因组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拟南芥的基本特征与应用背景拟南芥是一种小型双子叶植物,生长周期为6周左右,在2月左右可以开始种植,到4月底即可形成完整的植株。

它的体型较小,只有20~25cm高,通常在实验室中以种子的形式进行繁殖和种植,研究人员可以在一个小生长舱中同时培育多个拟南芥植株,在不同条件下进行研究。

这些特点使拟南芥成为了理想的研究对象,成为了许多遗传学、生物学和生命科学实验室中的重要实验材料。

利用拟南芥进行生物学研究的典型应用有:发掘新基因、获得新信号途径、了解蛋白质互作和调节、解析生长发育过程、药物发现和创新等。

基于基因和生命科学的研究日益深入,机理的解析和发现正波及到其他领域,拟南芥的作用也因此被赋予越来越重要的价值。

二、拟南芥的生命过程研究研究拟南芥的生活过程,可以深入了解植物的形态构造,生长发育过程、生物功能及其实现机制。

拟南芥的主要发育过程包括种子萌发、茎叶生长、坐果发育及成熟等。

其中种子萌发是拟南芥生命周期中的第一个重要生命过程。

种子萌发过程中与植物的干细胞和分化状态相关的基因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例如,与植物根发育有关的基因MSMs,在拟南芥的生长中已被证明是非常重要的基因之一。

MSMs基因没有被完全表达,它通过抑制大部分细胞分化,使得未分化的细胞在生长中不断繁殖。

另外,拟南芥花部的结构也是研究重要的一部分。

拟南芥属于十字花科,花中包含着可供探究的遗传变异和繁殖机制。

现代遗传学的研究证实,在拟南芥的花部有许多性状与基因程度的相互关系,使科学家能够深入探究基因和生命的奥秘,同时为育种学和环境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拟南芥在植物基因学中的作用

拟南芥在植物基因学中的作用

拟南芥在植物基因学中的作用植物基因学研究的开展,为我们理解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基础。

而拟南芥,作为植物基因学中的重要模式生物,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探讨拟南芥在植物基因学中的作用。

一、拟南芥介绍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是一种十字花科灌木草本植物,是目前最常用的模式植物之一。

它的生长周期短,易于培养,基因组大小适当,具有遗传多样性和组织学上的可编辑性,这些特点使得拟南芥成为植物基因学研究的优秀模式生物。

二、拟南芥在基因组学研究中的作用拟南芥的基因组大小适宜,基因数量相对较少,并且已经完成了基因组测序。

这为拟南芥的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通过对拟南芥的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和注释,我们可以很好地了解拟南芥的基因组结构和调控机制。

在此基础上,可以更深入地研究植物的发育特点和疾病防治。

例如,在拟南芥的基因组研究中,一个叫做AGAMOUS(AG)的基因被发现对于植物花器官的发育非常关键。

研究发现,在拟南芥中去除AG基因会导致雄蕊变成花瓣,从而改变花的发育。

这一实验为植物的发育研究提供了参考,也为基因工程提供了应用方向。

三、拟南芥在植物信号转导研究中的作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应激响应是通过信号转导途径来完成的。

而拟南芥中的信号转导研究则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植物内部信号传递机制的有益工具。

目前,对于拟南芥的许多信号转导途径已经被解析。

例如,在植物内源性小分子激素的研究中,IAA是一个重要的分子。

研究发现,拟南芥中的IAA调控基因家族在花芽分化等遗传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这些发现可以为其他植物信号途径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四、拟南芥在基因表达分析研究中的作用拟南芥中广泛应用的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技术,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途径。

通过对拟南芥各器官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组织的基因表达的监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植物生长和发育的调控机制。

拟南芥详细资料大全

拟南芥详细资料大全

拟南芥详细资料大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又名鼠耳芥,阿拉伯芥,阿拉伯草。

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十字花科植物,拟南芥基因组大约为12500万碱基对和5对染色体。

基本介绍•中文学名:拟南芥•拉丁学名:Arabidopsis thaliana (L.) Heynh.•别称:鼠耳芥•二名法:Arabidopsis thaliana (L.) Heynh.•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五桠果亚纲•目:山柑目•科:十字花科•族:南芥族•属:拟南芥属•种:拟南芥•分布区域:全球除少量地区外均广泛分布形态特征,主要价值,栽培技术,温室中生长,无菌培养,病虫害及防治, 形态特征一年生细弱草本,高20-35厘米,被单毛与分枝毛。

茎不分枝或自中上部分枝,下部有时为淡紫白色,茎上常有纵槽,上部无毛,下部被单毛,偶杂有2叉毛。

基生叶莲座状,倒卵形或匙形,长1-5厘米,宽3-15毫米,顶端钝圆或略急尖,基部渐窄成柄,边缘有少数不明显的齿,两面均有2-3叉毛;茎生叶无柄,披针形,条形、长圆形或椭圆形,长5-15 (-50) 毫米,宽1-2 (-10) 毫米。

花序为疏松的总状花序,结果时可伸长达20厘米;萼片长圆卵形,长约1.5毫米,顶端钝、外轮的基部成囊状,外面无毛或有少数单毛;花瓣白色,长圆条形,长2-3毫米,先端钝圆,基部线形。

角果长10-14毫米,宽不到1毫米,果瓣两端钝或钝圆,有1中脉与稀疏的网状脉,多为桔黄色或淡紫色;果梗伸展,长3-6毫米。

种子每室1行,种子卵形、小、红褐色。

花期4-6月。

我国内蒙、新疆、陕西、甘肃、西藏、山东、江苏、安徽、湖北、四川、云南等省区均有发现。

拟南芥的优点是植株小、结子多。

拟南芥是自花受粉植物,基因高度纯合,用理化因素处理突变率很高,容易获得各种代谢功能的缺陷型。

主要价值由于有上述这些优点,所以拟南芥是进行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被科学家誉为“植物中的果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iR156
miR171
miR156和miR171调控表皮毛发生的分子机制
微管结合蛋白参与的下胚轴伸 长调控
微管(microtubule)的结构
微 管 的 聚 合
植物细胞周期中的微管列阵
间 期 周 质 微 管 早 前 期 微 管 带
纺 锤 体 微 管
成 膜 体 微 管
干扰微管或微丝骨架所引起的表型
Reporters
Gal4 GUS GUS LexA-Gal4-GUS LexA(2×) Gal4(2×)
转录激活子检测: 对照组 GD + Gal4-GUS 检测组 GD-Gene + Gal4-GUS
转录抑制子检测: 对照组 GD + LD-VP16 + LexA-Gal4-GUS 检测组 GD-Gene + LD-VP16 + LexA-Gal4-GUS
SA
JA
GA和CTK促进表皮毛的发生
Gibberellins
Cytokinin ZFP6
SPY ZFP5
GIS
ZFP8/GIS2
TTG1-GL1/MYB23-GL3/EGL3 GL2 Trichome Initiation
JA增加表皮毛密度和数目
SA减少表皮毛的密度和数目
JA促进表皮毛发生的机制:
2. bHLH类转录因子:
GLABRA3 (GL3), ENHANCER OF GLABRA3 (EGL3)
3. 含WD40重复序列的转录因子:
TRANSPARENT TESTA GLABRA1 (TTG1)
4. C2H2类转录因子:
GLABROUS INFLORESCENCE STEMS (GIS) ,GIS2, Zinc Finger Protein 5 (ZFP5), ZFP6, ZFP8
O
BR 信号转导途径
BRs信号、合成途径成员的相关突变体表现出下胚轴细胞生 长异常的表型。
WT
bri1
bri1 bzr1-1D /bzr1-1D
微管去稳定蛋白MDP40 (Microtubule Destabilizing Protein40) 在BR调控下胚轴伸长中功能 MDP40与周质微管共定位 MDP40是BZR1的靶基因
• 作为模式生物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大致可归纳 以下几点:
1.必须容易培养,成本低廉,随时获取以供实验 研究;
2.繁殖周期短,并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后代, 满足研究分析的需求; 3.十分方便地取得种内的遗传变异体;
4.已经过长期研究取得该物种的丰富背景信息。
模式微生物
模式动物
模式植物
拟 南 芥?
JAZ JA bHLH GL3 EGL3 TT8
bHLH/MYB
JAZ
+
bHLH/MYB
? Downstream Factors Trichome Initiation
MYB
MYB23 GL1
JA
SA
抑制
GA
(三) microRNA
microRNAs (miRNAs)是动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长度为 20-22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它们主要参与转录后基因表达调 控。每个miRNA可以有多个靶基因,而几个miRNA也可以调 节同一个基因。
三种生态型形态差异:
• 拟南芥的种植和培养
1. 温室生长 2. 无菌培养
• 拟南芥研究常用网站: 1. NCBI /
2. tair (The Arabidopsis Information Resource)
/
• 拟南芥原生质体瞬时转化
原生质体是一种常用的植物瞬时表达系统,结合一些报告 基因使用,它具有检测速度快、操作简单等优点。
应用:
基因表达 蛋白亚细胞定位 蛋白活性检测 蛋白间相互作用
蛋白亚细胞定位:
转录因子蛋白活性检测系统:
Effectors
GD GD-Gene LD-VP16 GD GD LD Gene VP16 Gal4-GUS
TRY TTG1 GL1
GL3
EGL3 GL2
正 调 节 因 子
负 调 节 因 子
CPC
ETC1 ETC2
ETC3 TCL1 TCL2
表皮毛发生调控机制
R3 MYB R3 MYB
(二) 植物激素
Gibberellin
Cytokinin
GA
Salicylic acid
CTK
jasmonic acid
• 拟南芥的研究历史
历史上对拟南芥科学研究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16世纪,
19世纪分类学家Heynhold将其命名为 Arabidopsis thaliana。 现在人们在世界各地共收集到750多个拟南芥生态型,
这些生态型在形态发 育、生理反应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在
拟南芥的众多 生态型中最常用的三种是Landsberg erecta (Ler)、 Columbia (Col)、Wassilewskija (Ws)。
拟南芥简介
拟南芥,拉丁名:Arabidopsis thaliana,又名鼠耳芥,阿拉伯芥, 阿拉伯草。它属于植物界的被子植 物门,双子叶植物纲,白花菜目, 十字花科的拟南芥属。
形态特征:
基生叶有柄呈莲座状,叶片倒卵形或 匙形;茎生叶无柄,披针形或线形。总状 花序顶生,花瓣4片,白色,匙形。长角果 线形,长1~1.5厘米。
蛋白间相互作用:
拟南芥表皮毛
1.增加表皮保护层的厚度,以减少水分的散失 2. 抵御机械损伤、紫外灼伤和极端温度等非生物胁迫 3.保护植物免受食草昆虫和病菌的侵害
转录因子
植物激素
microRNA
调控表皮毛的发生
(一) 转录因子
1. MYB类转录因子:
单一 R3 MYB:TRIPTYCHON (TRY ), CAPRICE (CPC) , TRICHOME-LESS1(TCL1), TCL2 , ENHANCER Text in here OF TRY AND CPC (ETC)1, 2, 3, MYB23 R2R3 MYB: GLABRA1 (GL1)
MDP40是黄化下胚轴生长的正调控因子
MDP40通过微管的去稳定作用调控下胚轴细胞周质微管的 排列方式
谢 谢
表皮毛叶表皮ຫໍສະໝຸດ 细胞下胚轴表 皮细胞 根毛
细胞内,微管的功能主要受微管结合蛋白 (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s, MAPs) 来调控。
不同的微管结合蛋白在细胞中通常具有特定的功能。
拟南芥下胚轴
Ca2+ 光 植物激素
(Modified from )
拟南芥为什么能够成为有花植物的遗传、细胞、发 育、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模式植物?
1.拟南芥的优点是植株小、每代时间短(生活周期只需6 ~ 8 周)、结子多( 每株拟南芥可产生上万粒种子)、生活力 强(可在温室或培养皿中生长)。 2.拟南芥的基因组是目前已知植物基因组中最小的。每个 单倍染色体组 (n=5) 的总长只有7000万个碱基对,这就使克 隆它的有关基因相对说来比较容易。 3. 拟南芥是自花受粉植物,基因高度纯合,用理化因素处理 突变率很高,容易获得十分理想的拟南芥突变株。
3. 拟南芥T-DNA 插入突变体
http://signal.salk .edu/cgibin/tdnaexpress/
ABRC: The Arabidopsis Biological Resource Center NASC: European Arabidopsis Stock Center
实验技术-原生质体转化
暗中
光下
• 植物激素调控微管骨架介导下胚轴生长的分子机制?
在植物的整个生长过程中,油菜素内酯 (Brassinosteroids, BRs) 作为一种重要的激素参与到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生 理过程当中。
-细胞伸长 -维管束分化 -繁殖发育 -抗逆 -抗病 -衰老 -细胞程序性死亡
HO
HO
HO
HO
H O
模式植物—拟南芥
• 拟南芥简介 • 实验技术-原生质体转化
• 所谓模式生物是指生物的一个物种,它在人们研 究生命现象的过程中长期、反复的被作为研究材 料,并且,从这个物种的研究中得出的许多生命 活动规律往往代表了许多物种共同的规律。于是 人们在对该物种的形态、解剖、生理、生化、细 胞及遗传进行全面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把它作 为典范,将对其研究中得出的规律,推演到相关 的生物物种中,从而加快了对其它各种生物研究 的步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