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同步练习: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含解析
高中政治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练习1 新人教版必修3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训练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基础巩固]1.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在其辉煌历程中,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B.秦的统一C.新中国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D.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文化进入了中国2.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快速的键盘输入取代了手写汉字,汉字的日常书写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光明网做了一个“汉字书写调查”,85.2%的被调查者认为,全民的汉字书写水平在下降。
如果请你撰写论文谈谈书写汉字的重要性,文章的标题可为 ( ) A.书写汉字,传承文化B.书写汉字,批判继承C.立足实践,创新汉字D.普及书法,古为今用3.孔子崇尚“述而不作”的原则,他的弟子将其主要言论集结编纂成《论语》,从而将孔子的思想形成文字。
如果不是他的弟子的努力,孔子的思想就可能因为缺少文本而不易广泛传播和发扬,这说明()A.孔子的言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B.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会消亡C.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D.儒家思想应该全盘继承4.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下列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①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②今天的汉字由甲骨文演化而来③《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被统治阶级借鉴④全盘继承中华文化A.②③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④5.两岸人民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不仅可以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也将再度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篇章。
我们要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就必须( ) A.加快引进西方文化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全盘肯定中华传统文化D.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能力提升]6. 2012年是中国的龙年。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1】(含解析)

一、选择题1.孔子一生集古今之大成,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历史进程,并且成为世界上影响最大、影响最深的古代文化之一。
儒家学说被确立为至尊地位的时期是( )A.秦代B.汉代C.隋唐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解析】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答案】 B2.隋唐时期各族人民在前代文化基础上,共同创造出辉煌灿烂的科技成果,不仅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中华文化史上,隋唐时期( )A.逐渐形成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B.具有划时代意义C.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D.面临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解析】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故答案选C。
【答案】 C3.中国古代建筑活动至少有七八千年以上有实物可考的历史。
数千年来,虽经历多次社会进化、朝代更替、政权分合、民族融汇以及不同程度的外域文化影响,但不同时代的建筑却都能在传统基础上各出新意,博采众长,持续发展,逐步形成鲜明而稳定的共同特征。
上述材料体现了(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③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④中国古代建筑结构体系独特、艺术造型优美、艺术装饰丰富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中国古代建筑活动至少有七八千年以上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①正确;“不同时代的建筑却都能在传统基础上各出新意,博采众长”,体现了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②正确。
③混淆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和基本途径,观点错误。
④材料体现不出。
①②正确,故答案选A。
【答案】 A4.2019年10月,2018·中国洛阳河洛文化旅游节举办。
河洛文化以“河图”“洛书”为标志,以夏、商、周三代文化为主干,以洛阳古都所凝聚的文化精华为核心,以“河洛郎”南迁为途径,把这一优秀文化传播到海内外。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针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依靠键盘书写,汉字书写能力下降的情况,中央电视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大型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下列关于汉字的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①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③汉字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④汉字传承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解析: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②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③错误;①④是对汉字的正确理解。
答案:C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和维系海外侨胞与祖(籍)国感情的精神纽带。
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解析:①是从时间历程上证明,②是从汉字上证明,③是从史书典籍上证明,故①②③符合题意;④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不符合题意。
答案:C3.台湾作家龙应台说:“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下列各项能印证这句话的是( )A.海峡两岸同胞在台湾北港朝天宫举行拜谒妈祖活动B.中国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C.第五届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洽谈会在北京举行D.我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泰山站”完成主体封顶解析:题中强调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A项入选;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A4.考古发现证实,远古时代巴人崇虎,以白虎为图腾。
高中政治我们的中华文化 练习与解析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

我们的中华文化练习与解析一、基础掌握1.下列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B.宋、元、明延续了隋唐文化C.秦朝的统一,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D.明清时期,西方工业文化冲垮了古代中国文化解析:此题是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发展的理解把握,注意是选择“不正确”的。
D项中,西方工业文化对我国古代文化有一定的“冲击”,但不能说是“冲垮”,所以此项最符合题干。
答案:D2.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是()A.技术B.文字C.舞蹈D.史书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很明显此题应该选B项。
答案:B3._______________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A.文字B.语言C.史书典籍D.古建筑解析:此题是对史书典籍地位的考查。
很明显,A、B、D三项都不合题意,应选C项。
答案:C4.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是因为()A.中华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文化B.我国古代在世界上最早有史书典籍C.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D.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解析:此题是对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的原因的分析,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很明显,应该选C项。
答案:C5.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并对全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是()①完整性②实用性③易传播性④整体性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此题是对我国古代科技特点的考查。
我国的古代科技比较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据此可判断,应该选C项。
答案:C6.地处华东的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水为江南带来了优雅的文化内涵;处于内陆的滇南文化,具有边陲山寨的文化特征。
这说明()A.地域特征决定文化特征B.江南文化比滇南文化优秀C.民族文化具有质的差异性D.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A项容易错选,应该说地域特征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但不能说决定作用,因为文化的发展是由经济、政治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019-2020学年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专练:(6)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答案

(六)我们的中华文化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基于人类共同发展提出的理念,这源于中华文明“天下”情怀:从“以和为贵”的和平思想,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处世之道,再到“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价值判断,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②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③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④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绵延千年的中华民族精神之中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2、南音作为中国现存最悠久的传统古乐,汇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华,又汲取了元曲、弋阳腔的特长,并与闽南的民间音乐融为一体,至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南音()①因其包容性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②在博采众长中永葆生命力和创造力③以其民族性彰显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④在薪火相传中成为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电视剧《老中医》开播激起了国人对中医的热潮,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华老字号,无论是始于清朝康熙年间提供中医秘方秘药的同仁堂,还是明朝中期开业以制作美味酱菜而闻名的六必居,均因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享誉中外。
这说明()①中华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②中华文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③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保持不变④中华韵味影响广泛,独领风骚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
例如为世人称道的苏州园林,“虽为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这印证了( )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5、湖北以古琴台为代表的“知音文化”,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以原始农耕祭祀文化为代表的“神农文化”,以土家族生活习俗为代表的“清江文化”等,都体现了湖北文化的深厚底蕴,影响深远。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含解析)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含解析)一、选择题1.孔子一生集古今之大成,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历史进程,并且成为世界上影响最大、影响最深的古代文化之一。
儒家学说被确立为至尊地位的时期是( ) A.秦代B.汉代C.隋唐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解析】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答案】 B2.隋唐时期各族人民在前代文化基础上,共同创造出辉煌灿烂的科技成果,不仅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中华文化史上,隋唐时期( ) A.逐渐形成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B.具有划时代意义C.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D.面临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解析】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故答案选C。
【答案】 C3.中国古代建筑活动至少有七八千年以上有实物可考的历史。
数千年来,虽经历多次社会进化、朝代更替、政权分合、民族融汇以及不同程度的外域文化影响,但不同时代的建筑却都能在传统基础上各出新意,博采众长,持续发展,逐步形成鲜明而稳定的共同特征。
上述材料体现了(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③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④中国古代建筑结构体系独特、艺术造型优美、艺术装饰丰富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中国古代建筑活动至少有七八千年以上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①正确;“不同时代的建筑却都能在传统基础上各出新意,博采众长”,体现了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②正确。
③混淆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和基本途径,观点错误。
④材料体现不出。
①②正确,故答案选A。
【答案】 A4.2013年10月,2013·中国洛阳河洛文化旅游节举办。
河洛文化以“河图”“洛书”为标志,以夏、商、周三代文化为主干,以洛阳古都所凝聚的文化精华为核心,以“河洛郎”南迁为途径,把这一优秀文化传播到海内外。
政治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含答案

政治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含答案必修3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7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n考纲条目v考点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b)8考纲解读N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________和________是很有说服力的。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________。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t考点2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和原因(b)X考纲解读V(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L①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V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8③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________,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________________。
q(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9①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________,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S②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________之中。
W题型示例k【例】(2016·浙江学业考)“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唐诗的艺术成就令人叹为观止,不仅数量多、质量高,而且诗体大备、流派纷呈。
唐诗曾让众多帝国的诗人黯然失色,也对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 )lA.独树一帜,独领风骚B.源远流长,历经沧桑rC.求同存异,兼收并蓄D.薪火相传,越燃越旺g【命题立意】理解中华文化的特征=【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文化的特点。
题干中唐诗的艺术成就令人叹为观止,不仅数量多、质量高,而且诗体大备、流派纷呈,所以B选项中说历经沧桑不符合题目要求。
高考政治人教版总复习课时训练:必修三_第三单元_第六课_我们的中华文化_word版含解析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1.(2018·福建龙岩质检)2017年12月15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揭晓。
“冬梦”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奥林匹克元素巧妙结合。
她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
汉字在会徽中的运用说明( )①汉字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基本载体②汉字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③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④汉字已成为当前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A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表现。
汉字在会徽中的运用说明汉字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基本载体,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①②正确;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③错误;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当前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④错误。
2.(2019·山东济南模拟)在异国他乡,汉字便是一种寄托。
无论你是功成名就还是漂泊沦丧,只要有方块字的伴随,你就会有很多慰藉、很多寄托。
因为无论是象形还是指事,无论是会意还是形声,都已经成为方块字的魂魄,每一个字都有深远的来历,每一个中国人就是那“一撇一捺”。
材料说明( )①汉字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②汉字是维系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③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质④汉字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A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表现。
在异国他乡,汉字便是一种寄托,只要有方块字的伴随,你就会有很多慰藉、很多寄托,说明汉字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维系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①②正确;题中未涉及兼收并蓄的特质,③排除;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④排除。
3.(2018·北京西城一模)“你来自泥土,头微微扬起,仿佛仰望天空……人头壶,红陶材质,仰韶文化,制作于6 000至6 500年前……”这就是央视推出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人头壶——最初的凝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选择题
1.古代的工匠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令国人自豪、让世界惊叹的精品之作。
而当下,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中,我们却要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
要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我们必须()
①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汲取营养②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③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坚守自强不息这一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7·河北邯郸模拟)中国菜肴流派众多,极具代表性的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
八大菜系从味型、选材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A.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C.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D.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3.筷子,古称箸,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发明创造,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
中国传统的礼仪习俗,使得人们在用筷子品尝珍馐美味之时,还得承担一份严格的道义责任。
就考古学而言,成千上万种箸文物,可谓洋洋大观,通过小小的筷子,人们可以解读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
由此可见()
①箸文化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箸文化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③箸文物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④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17·河南焦作质检)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
材料表明()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出门在外,最难改的是乡音,最亲切的是方言。
方言被称作我国民间文化的活化石,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方言却日渐式微,流失严重。
一些人士疾呼,保护方言刻不容缓。
这是因为我国方言()
①魅力独特,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②因时而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③绚丽多彩,是地域文化的基本载体④运用广泛,是不同民族间沟通交流的工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魅力。
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
汉字之美在于“三美”的统一与和谐。
由此可见,汉字()
①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②是中华文化优越性的集中展示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④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孝”的字形(如下图):从老,表示长者老人;从子,在老之下,意谓顺从、侍奉长辈。
从汉字“孝”的由来我们可以领悟到()
A.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中国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作出了贡献
C.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8.“中华文化在起源上是多元的,并非只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源头,但二者具有不同的特征。
”“中华文化在学术思想上也是多元的,儒、释、道三家并存,就是学术思想多元的体现。
”这两段文字最能够体现中华文化()
A.源远流长,历久不衰而有时代性
B.具有包容性,兼收并蓄而富有活力
C.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中独具特色
D.具有地域性,多元一体而各有特色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型历史古装电视剧《芈月传》中的这个“芈”(mǐ)字夺人眼球,该剧中大量的生僻字更是引发网友热议。
对待生僻字,人们的看法存在差异。
甲方认为:生僻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当代人的历史文化素养,因为在生僻字中往往蕴含着历史文化信息,或是有着时代的印记,可以勾起人们的历史记忆。
乙方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运用,文字用于交际追求的是简捷和效率,而生僻字影响了文字交际的使用价值,这些不常用的汉字已经没有意义了。
对于生僻字的上述观点,你赞同哪一种?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阐明理由。
参考答案
考点规范练26我们的中华文化
1.A①正确且符合题意,“古代的工匠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令国人自豪、让世界惊叹的精品之作”,这启示我们要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我们必须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汲取营养;②正确且符合题意,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所以要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我们必须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③错误,时代精神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④错误,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
故选A项。
2.B不同地域的菜系体现了文化的地域性,故排除A、C、D三项,答案为B项。
3.D①说法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不符合题意,“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的说法夸大了箸文化的作用;③符合题意,“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发明创造,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这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④符合题意,“通过小小的筷子,人们可以解读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这说明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故本题选D项。
4.A中西文化的不同与借鉴,体现了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故①正确。
旗袍融合西式服装文化,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性,故②正确。
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排除③。
④否认了
文化的多样性,观点错误。
5.B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方言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不能构成本题的原因,应排除。
故本题答案选B项。
6.D①错误,文字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②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④正确且符合题意,“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这表明汉字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
故选D项。
7.D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并且是唯一延续至今的文化,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内涵丰富,文化色彩浓厚。
所以,从汉字“孝”的由来我们既可以领悟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也可以领悟到其博大精深,D 项当选;A、B、C三项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均排除。
8.B“中华文化在起源上是多元的,在学术思想上也是多元的”,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兼收并蓄而富有活力,故B项当选;A、C、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9.答案赞成甲方观点,支持“使用生僻字”。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历史见证。
生僻字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使用生僻字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
②文化是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生僻字中往往蕴含着历史文化信息,可以勾起人们的历史记忆。
③生僻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使用生僻字有利于表达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赞成乙方观点,反对“使用生僻字”。
①语言和文字是文化传播的媒介,生僻字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②文化是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与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随着时代变迁,一些生僻字被淘汰符合文字发展的规律,过度推崇生僻字有悖于现代汉语的规范和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
③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生僻字阻碍人们之间的交际、沟通和了解。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以任选一个观点进行分析,如果赞成甲观点,可以从汉字本身的作用,文化的传承,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传统文化的特点等角度来分析。
如果赞同乙的观点,则应该看到生僻字在阻碍文化交流与传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