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检查法(USP和EP)

重金属检查法(USP和EP)
重金属检查法(USP和EP)

231 重金属检查法

本试验系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金属离子与硫化物离子反应显色,通过与制备的标准铅溶液目视比较测定, 以确证供试品中重金属杂质含量不超过各论项下规定的限度(以供试品中铅的百分比表示,以重量计) 。【见分光 光度法和光散射项下测定法目视比较法 <851> 】【注意:对本试验有反应的典型物质有铅、汞、铋、砷、锑、锡、 镉、银、铜和钼等】

除各论另有规定外,按第一法测定重金属。第一法适用于在规定试验条件下,能产生澄清、无色溶液的物质。 第二法适用于在第一法规定试验条件下不能产生澄清、无色溶液的物质,或者适用于由于性质复杂, 化物离子与金属离子形成沉淀的物质,或者是不易挥发的和易挥发的油类物质。第三法为湿消化法,仅用于第一 法、第二法都不适合的情况。 特殊试剂

硝酸铅贮备液制备:取硝酸铅 159.8mg , 溶于 100ml 水中,加 1ml 硝酸,用水稀释至 1000ml 。制备和贮存 本溶液的玻璃容器应不含可溶性铅。

标准铅溶液制备:使用当天,取硝酸铅贮备液 10.0ml , 用水稀释至 100.0ml 。每 1mL 的标准铅溶液含相当 于 10μg 的铅。按每克供试品取 100μL 标准铅溶液制备的对照溶液, 相当于供试品含百万分之一的铅。

方法Ⅰ

pH3.5 醋酸盐缓冲液的制备: 取醋酸铵 25.0g 溶于 25mL 水中, 加 6N 盐酸液 38.0mL , 必要时, 用 6N 氢氧化铵液或 6N 盐

酸液调节 pH 至 3.5 , 用水稀释至 100mL , 混匀。

取标准铅溶液 2.0mL (相当于 20 μg 铅)于50mL 比色管中, 加水稀释至 25mL , 以 pH 计或精密 pH 试纸作为外

指示剂,用 1N 醋酸液或 6N 氢氧化铵液调节 pH 至 3.0~4.0 , 用水稀释至 40mL , 混匀。

取各论项下规定的供试品溶液 25mL 于 50mL 比色管中, 或用各论项下规定用 量的酸溶液样品, 用水稀释至

25mL ,供试品以 g 计,按下式计算: 2.0/ (1000L )

式中 L 是重金属限度( % )。以 pH 计或是精密 pH 试纸作为外指示剂,用 1N 醋酸液或 6N 氢氧化铵液调

节 pH 至 3.0~4.0 , 用水稀释至 40mL , 混匀。

取供试品溶液制备项下的溶液 25mL 于 50mL 比色管中, 加标准铅溶液 2.0mL ,以 pH 计或是精密 pH 试纸

作为外指示剂,用 1N 醋酸液或 6N 氢氧化 铵液调节 pH 至 3.0~4.0 , 用水稀释至 40mL , 混匀。

在上述三试管中,分别加入 pH3.5 的醋酸盐缓冲液 2mL , 然后再加硫代乙酰 胺-甘油试液 1.2mL ,用水稀

释至 50mL , 混匀,放置 2 分钟, 在白色平面 自上向下观察:供试品溶液产生的颜色与标准

品溶液产生的颜色相比,不得更 深。对照溶液产生的颜色比标准溶液深或相当。 [注意: 如果

对照溶液的颜色比 标准溶液浅,用方法 II 代替方法 I 测定供试品 ]。

易干扰硫

标准溶液制备:

供试品溶液制备: 对照溶液制备 检查法:

EP 版的重金属分析方法

重金属

方法 A

供试溶液: 12ml 待测水溶液, 2ml pH 为 3.5 的缓冲溶液,混合后加 1.2ml 的硫代乙酰胺试液,立即混合。

对照溶液:10ml 的标准铅溶液( 1ppm or 2ppm Pb ), 2ml pH 为 3.5 的缓冲溶液, 2ml 的待测液,混合后加 1.2ml 的硫代乙酰胺试液,立即混合。

空白溶液: 10ml的水,2ml pH为3.5 的缓冲溶液, 2ml的测试溶液。混合后加 1.2ml 的硫代乙酰胺试液,立即混合,同空白溶液比较,对照溶液显浅棕色。

2 分钟后,供试的溶液颜色不得比对照溶液深

方法 B

用含最少量水的溶剂(例如含 15%水的二氧杂环乙烷或含 15%水的丙酮)溶解规定量的供试品,制成待测液

供试溶液: 12ml待测液, 2ml pH为3.5 的缓冲溶液,混合后加 1.2ml 的硫代乙酰胺试液,立即混合。

对照溶液: 10ml 的标准铅溶液( 1ppm or 2ppm Pb ), 2ml pH 为 3.5 的缓冲溶液, 2ml 的待测液,混合后加 1.2ml 的硫代乙酰胺试液,立即混合。

空白溶液: 10ml的水, 2ml pH 为 3.5 的缓冲溶液, 2ml的测试溶液。混合后加 1.2ml 的硫代乙酰胺试液,立即混合,同空白溶液比较,对照溶液显浅棕色。

2 分钟后,供试溶液的颜色不得比对照溶液深。

方法 C

供试溶液:规定量(不超过 2g)的待检测物质置于坩埚内,加 4ml的 250g/l 的硫酸镁溶液(稀

硫酸溶解硫酸镁),玻璃棒搅拌混和,小心加热。如果混合物还是液体,则在水浴中蒸发使其干燥。连续加热灼烧,灼烧温度不超过800℃,直到获得白色或灰白色的残渣。取出,冷却后以稀硫酸润湿残渣,加热蒸发后继续灼烧,灼烧的总时间不能超过 2 小时。取出,冷却。如法制取 2份残渣,分别加入 5ml稀盐酸, 0.1ml 的酚酞试液,然后滴加氨水,直到粉红色出现。冷却,滴加冰醋酸至颜色消失,颜色消失后再多加 0.5ml 冰醋酸。必要时过滤,并洗涤残渣。加水稀释至 20ml,制成待测液。取 12ml该待测液,加 2ml pH3.5 的缓冲溶液,混和,加 1.2ml 硫代乙酰胺试液,立即混合,制成供试溶液。

对照溶液: 4ml 250g/l 的硫酸镁溶液(稀硫酸溶解硫酸镁),规定量的标准铅溶液( 10ppmPb)。按供试溶液的制备方法,加热灼烧,加盐酸,加酚酞试液,加氨水及冰醋酸等,并用水稀释至 20ml。取 10ml 的该溶液,加 2ml 待测液, 2ml pH3.5 的缓冲溶液,混合。加 1.2ml 的硫代乙酰胺试液,立

即混合。

空白溶液: 10ml的水,加 2ml待测液, 2ml pH3.5 的缓冲溶液,混合。加 1.2ml 硫代乙酰胺试液,立即混合。同空白溶液比较,对照溶液显浅棕色。

2 分钟后,供试溶液的颜色不得比对照溶液深。

方法 D

供试溶液:在坩埚内,充分的混合规定量的待检测物质和 0.5 克的氧化镁 R1,灼烧退去红色,直至出现白色和灰白色的物质。如果灼烧 30 分钟后仍有颜色,取出冷却,用玻璃棒混和,继续加热。如有必要,重复此项操作。在800℃加热约 1 小时。分别制备两份残渣,各加 5mL溶液(等体积的盐酸 R1和水混和),加 0.1ml 酚酞试液,滴加氨水直至有粉红色出现。冷却,加冰醋酸直到溶液褪去颜色,再多加 0.5ml 冰醋酸。如有必要,过滤并洗涤残渣。加水稀释至 20ml,制成待测液。取 12ml 待测液,加2ml pH3.5 的缓冲溶液,混允,加 1.2ml 硫代乙酰胺试液,立即混合。

对照溶液: 0.5 克的氧化镁 R1,加上规定量的标准铅溶液( 10ppmPb),在 100~105℃烘箱内干燥,然后按供试溶液的制备方法灼烧,加盐酸,加酚酞试液,加氨水及冰醋酸等。并加水稀释至 20ml。取10ml的该溶液,加 2ml待测液, 2ml pH3.5的缓冲溶液,混合。加 1.2ml 的硫代乙酰胺试液,立即混合。

空白溶液: 10ml的水,加 2ml待测液, 2ml pH3.5 的缓冲溶液,混合。加 1.2ml 的硫代乙酰胺试液,立即混合。同空白溶液比较,对照溶液显浅棕色。

2 分钟后,供试溶液的颜色不得比对照溶液深。

方法 E

溶解规定量的待测物质于 30ml 水中,按下图准备过滤装置,调整注射器容量为 50ml,在盘子上放置一个孔径为 3μm过滤薄膜,过滤器上有一个前置过滤器(图 8-1 )。

图 8-1 重金属检查装置(标出尺寸的单位为 mm)取出活塞,将供试溶液注入注射器,均匀用力压活塞,使供试溶液全部通过滤膜,移开活塞前置的过滤装置,观察薄膜是否被杂质污染,如有杂质,重复以上操作。

在预过滤的溶液中加入 pH3.5 的缓冲剂 2ml,加上 1.2ml 的硫代乙酰胺溶液,混和后静止 10 分钟,再按照上面的方法进行过滤,过滤液先经过滤膜再经过预滤装置。均匀压滤,取出用滤纸干燥。用同样的方法取规定量的标准铅溶液( 1ppmPb),制备一个标准铅斑。供试溶液的铅斑颜色不得比标准铅斑深。

通则0821重金属检查法

0821重金属检查法 本法所指的重金属系指在实验条件下能与硫代乙酰胺或硫化钠作用显色的金属杂质。 标准铅溶液的制备称取硝酸铅0.1599g,置1000ml量瓶中,加硝酸5ml 与水50ml溶解后,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贮备液。 精密量取贮备液10ml,置10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相当于10μg的Pb)。本液仅供当日使用。 配制与贮存用的玻璃容器均不得含铅。 第一法 除另有规定外,取25ml纳氏比色管三支,甲管中加标准铅溶液一定量与醋酸盐缓冲液(pH3.5)2ml后,加水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溶剂稀释成25ml,乙管中加入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制成的供试品溶液25ml;丙管中加入与乙管相同重量的供试品,加配制供试品溶液的溶剂适量使溶解,再加与甲管相同量的标准铅溶液与醋酸盐缓冲液(pH3.5)2ml后,用溶剂稀释成25ml;若供试液带颜色,可在甲管中滴加少量的稀焦糖溶液或其他无干扰的有色溶液,使之与乙管、丙管一致;再在甲、乙、丙三管中分别加硫代乙酰胺试液各2ml,摇匀,放置2分钟,同置白纸上,自上向下透视,当丙管中显出的颜色不浅于甲管时,乙管中显示的颜色与甲管比较,不得更深。如丙管中显示出的颜色浅于甲管,应取样按第二法重新检查。 如在甲管中滴加稀焦糖溶液或其他无干扰的有色溶液,仍不能使颜色一致时,应取样按第二法检查。 供试品如含高铁盐影响重金属检查时,可在甲、乙、丙三管中分别加入相同量的维生素C0.5~1.0g,再照上述方法检查。 配制供试品溶液时,如使用的盐酸超过1 ml,氨试液超过2ml,或加入其他试剂进行处理者,除另有规定外,甲管溶液应取同样同量的试剂置瓷皿中蒸干后,加醋酸盐缓冲液(pH3.5)2ml与水15ml,微热溶解后,移置纳氏比色管中,加标准铅溶液一定量,再用水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溶剂稀释成25ml。 第二法 除另有规定外,当需改用第二法检查时,取各品种项下定量的供试品,按炽灼残渣检查法(通则0841)进行炽灼处理,然后取遗留的残渣;或直接取炽灼残渣项下遗留的残渣;如供试品为溶液,则取各品种项下规定量的溶液,蒸

USP重金属检查法

标准操作规程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1.简述 1.1重金属是指在规定实验条件下能与硫代乙酰胺或硫化钠作用显色的金属盐类杂质。1.2硫化钠或硫代乙酰胺在弱酸性条件下水解产生硫化氢,与供试品中重金属在规定实验条件下所显颜色,与一定量的标准铅溶液在同样操作条件下所显的颜色比较。1.3由于实验条件不同。分为三种检查方法:第一法适用于在规定条件下能生成澄清无色溶液的供试品。第二法适用于在规定条件下不能生成澄清无色溶液的供试品;第三法适用于那些不能用一法和二法的样品。 2 仪器 2.1仪器设备 50ml纳氏比色管 2.2试剂和溶液 a)硫代乙酰胺试液: 称取硫代乙酰胺4g加水溶解,用水稀释至100ml,摇匀。 b)甘油基准试液: 称取200g甘油加水至总重量为235g,然后加氢氧化钠溶液和 的水。 临用前用硫代乙酰胺试液和1ml甘油基准试液混合,在沸水浴中加热20秒钟,立即使用. c) 硝酸铅贮备液:称取硝酸铅0.1598g,置1000ml量瓶中,加硝酸1ml与水100ml

溶解后,用水稀释至1000ml 摇匀,作为贮备液。 标准铅溶液临用前,精密量取贮备液10ml,置10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 SOP-QM 402-14 页号 Page:2/4 度,摇匀,即得(每1ml相当于10g的Pb)。 d)醋酸盐缓冲液: 取醋酸铵25.0g,加水25ml溶解后,加盐酸,如有必要用6N 氨水或6N盐酸调PH至,用水稀释至100ml,摇匀。 第一法: 标准溶液的制备取50ml比色管,用移液管移取标准铅溶液(20 gPb),用水稀释到25ml,用1N醋酸或6N氨水溶液调PH至~之间,用窄范围的精密 pH试纸作指示,然后加水稀释至40ml,摇匀。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另取一支50ml比色管,加入按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制成的供试液25ml;或加入供试品的量以g计, 按公式1000L计算,其中L为重 金属的限度(%),用该品种项下规定的酸的体积溶解,加水溶解并稀释至 25ml,供试品溶液用1N醋酸或6N氨水溶液调PH至~之间,用窄范围的精 密pH试纸作指示,然后加水稀释至40ml,摇匀。 对照溶液的制备取第三只比色管,加入与上述供试品溶液方法同样制备的任意25ml,加入标准铅溶液,用1N醋酸或6N氨水溶液调PH至~之间,用窄范 围的精密pH试纸作指示,然后加水稀释至40ml,摇匀。 操作方法在上述三只比色管中分别加入2ml醋酸缓冲溶液(), 然后加硫代 乙酰胺_甘油基准试剂,加水稀释到50ml,摇匀,放置2分钟,同置白色背景下,至上 向下透视.供试品溶液的颜色不得深于标准溶液的颜色;对照溶液的颜色相同于或较深 于标准溶液的颜色( 注:如对照液的颜色浅于标准品溶液,则以第二法代替第一法)。 第二法: 醋酸盐缓冲液照第一法配制 标准溶液的制备用移液管取4ml标准铅溶液到适宜的试管中,并加入10ml 6N盐酸。 照方法一配制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称取一定量的样品(以g计算) ,按公式1000L1000L计算,其中L 为重金属的限度(%),置适宜的坩埚中,加适量的硫酸预以湿润,在低温小心炽灼, 直至全部炭化,(炭化过程坩埚盖可不盖严),炭化物中加2ml硝酸和5滴硫酸,小

(完整word版)重金属检测方法汇总

重金属检测方法汇总 重金属检测方法及应用 一、重金属的危害特性 从环境污染方面所说的重金属,实际上主要是指汞、镉、铅、铬、砷等金属或类金属,也指具有一定毒性的一般重金属,如铜、锌、镍、钴、锡等。我们从自然性、毒性、活性和持久性、生物可分解性、生物累积性,对生物体作用的加和性等几个方面对重金属的危害稍作论述。 (一)自然性: 长期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人类,对于自然物质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有人分析了人体中60多种常见元素的分布规律,发现其中绝大多数元素在人体血液中的百分含量与它们在地壳中的百分含量极为相似。但是,人类对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其耐受力则要小得多。所以区别污染物的自然或人工属性,有助于估计它们对人类的危害程度。铅、镉、汞、砷等重金属,是由于工业活动的发展,引起在人类周围环境中的富集,通过大气、水、食品等进入人体,在人体某些器官内积累,造成慢性中毒,危害人体健康。 (二)毒性: 决定污染物毒性强弱的主要因素是其物质性质、含量和存在形态。例如铬有二价、三价和六价三种形式,其中六价铬的毒性很强,而三价铬是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元素之一。在天然水体中一般重金属产生毒性的范围大约在1~10mg/L之间,而汞,镉等产生毒性的范围在0.01~0.001mg/L之间。 (三)时空分布性: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随着水和空气的流动,被稀释扩散,可能造成点源到面源更大范围的污染,而且在不同空间的位置上,污染物的浓度和强度分布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同。(四)活性和持久性: 活性和持久性表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稳定程度。活性高的污染物质,在环境中或在处理过程中易发生化学反应,毒性降低,但也可能生成比原来毒性更强的污染物,构成二次污染。如汞可转化成甲基汞,毒性很强。与活性相反,持久性则表示有些污染物质能长期地保持其危害性,如重金属铅、镉等都具有毒性且在自然界难以降解,并可产生生物蓄积,长期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五)生物可分解性: 有些污染物能被生物所吸收、利用并分解,最后生成无害的稳定物质。大多数有机物都有被生物分解的可能性,而大多数重金属都不易被生物分解,因此重金属污染一但发生,治理更难,危害更大。 (六)生物累积性: 生物累积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食物链和化学物理作用而累积。二是污染物在人体某些器官组织中由于长期摄入的累积。如镉可在人体的肝、肾等器官组织中蓄积,造成各器官组织的损伤。又如1953年至1961年,发生在日本的水俣病事件,无机汞在海水中转化成甲基汞,被鱼类、贝类摄入累积,经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当地居民食用后中毒。 (七)对生物体作用的加和性: 多种污染物质同时存在,对生物体相互作用。污染物对生物体的作用加和性有两类:一类是协同作用,混合污染物使其对环境的危害比污染物质的简单相加更为严重;另一类是拮抗作用,污染物共存时使危害互相削弱。 二、重金属的定量检测技术

重金属检查法(USP和EP)

231 重金属检查法 本试验系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金属离子与硫化物离子反应显色,通过与制备的标准铅溶液目视比较测定, 以确证供试品中重金属杂质含量不超过各论项下规定的限度(以供试品中铅的百分比表示,以重量计) 。【见分光 光度法和光散射项下测定法目视比较法 <851> 】【注意:对本试验有反应的典型物质有铅、汞、铋、砷、锑、锡、 镉、银、铜和钼等】 除各论另有规定外,按第一法测定重金属。第一法适用于在规定试验条件下,能产生澄清、无色溶液的物质。 第二法适用于在第一法规定试验条件下不能产生澄清、无色溶液的物质,或者适用于由于性质复杂, 化物离子与金属离子形成沉淀的物质,或者是不易挥发的和易挥发的油类物质。第三法为湿消化法,仅用于第一 法、第二法都不适合的情况。 特殊试剂 硝酸铅贮备液制备:取硝酸铅 159.8mg , 溶于 100ml 水中,加 1ml 硝酸,用水稀释至 1000ml 。制备和贮存 本溶液的玻璃容器应不含可溶性铅。 标准铅溶液制备:使用当天,取硝酸铅贮备液 10.0ml , 用水稀释至 100.0ml 。每 1mL 的标准铅溶液含相当 于 10μg 的铅。按每克供试品取 100μL 标准铅溶液制备的对照溶液, 相当于供试品含百万分之一的铅。 方法Ⅰ pH3.5 醋酸盐缓冲液的制备: 取醋酸铵 25.0g 溶于 25mL 水中, 加 6N 盐酸液 38.0mL , 必要时, 用 6N 氢氧化铵液或 6N 盐 酸液调节 pH 至 3.5 , 用水稀释至 100mL , 混匀。 取标准铅溶液 2.0mL (相当于 20 μg 铅)于50mL 比色管中, 加水稀释至 25mL , 以 pH 计或精密 pH 试纸作为外 指示剂,用 1N 醋酸液或 6N 氢氧化铵液调节 pH 至 3.0~4.0 , 用水稀释至 40mL , 混匀。 取各论项下规定的供试品溶液 25mL 于 50mL 比色管中, 或用各论项下规定用 量的酸溶液样品, 用水稀释至 25mL ,供试品以 g 计,按下式计算: 2.0/ (1000L ) 式中 L 是重金属限度( % )。以 pH 计或是精密 pH 试纸作为外指示剂,用 1N 醋酸液或 6N 氢氧化铵液调 节 pH 至 3.0~4.0 , 用水稀释至 40mL , 混匀。 取供试品溶液制备项下的溶液 25mL 于 50mL 比色管中, 加标准铅溶液 2.0mL ,以 pH 计或是精密 pH 试纸 作为外指示剂,用 1N 醋酸液或 6N 氢氧化 铵液调节 pH 至 3.0~4.0 , 用水稀释至 40mL , 混匀。 在上述三试管中,分别加入 pH3.5 的醋酸盐缓冲液 2mL , 然后再加硫代乙酰 胺-甘油试液 1.2mL ,用水稀 释至 50mL , 混匀,放置 2 分钟, 在白色平面 自上向下观察:供试品溶液产生的颜色与标准 品溶液产生的颜色相比,不得更 深。对照溶液产生的颜色比标准溶液深或相当。 [注意: 如果 对照溶液的颜色比 标准溶液浅,用方法 II 代替方法 I 测定供试品 ]。 易干扰硫 标准溶液制备: 供试品溶液制备: 对照溶液制备 检查法:

可见异物检查法-

可见异物检查法-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可见异物检查法-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可见,异物,检查,,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教育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 可见异物检查法 可见异物是指存在于注射剂、滴眼剂中,在规定条件下目视可以

观测到的任何不溶性物质,其粒径或长度通常大于50um。中国药典20XX年版二部附录Ixh中采用了灯检法和光散射法两种检查方法。 第一法灯检法 1、简述 本法为注射剂和滴眼剂可见异物检查的常用方法。本法还用于光散射法检出可见异物的供试品的复核确认。2、环境、装置与人员 2.1环境实验室检测时应避免引入可见异物,供试品溶液的容器(如不透明、不规则形状容器等)不适于检测,需转移至专用玻璃容器中时,均应在100级的洁净环境(如层流净化台)中操作。灯检法应在避光室内或在暗处进行。2.2检查装置 2.2.1光源采用带遮光板的日光灯,光照度在1000~4000lx范围内可以调节。无色注射液或滴眼液检查时的光照度应为1000~1500lx;透明塑料容器或有色溶液注射液或滴眼液检查时的光照度应为2000~3000lx,混悬型注射液和滴眼液在光照度为4000lx条件下检查色块、纤毛等外来污染物。 2.2.2背景正面不反光的黑色面作为检查无色或白色异物的背景;侧面和底面的白色面作为检查有色异物的背景。 2.3检查人员条件远距离和近距离视力测验,均应为4.9或4.9以上(矫正后视力应为5.0或5.0以上);应无色盲。 3、距离检查人员调节位置,使供试品位于眼部的明视距离处(指供试品至人眼的距离,通常为25cm)。 4、操作方法

重金属检查法

重金属检查法 1.目的:建立重金属检查(药典中第一、二法)的标准规程。 2.范围:QC化验室。 3.责任:QC化验员。 4.内容: 4.1简述: pH值是3.0-3.5,选用醋酸盐缓冲液(pH3.5)2ml调节pH 较好,显色剂硫代乙酰胺试液用量经实验也以2ml为佳,显色时间一般为2分钟。以10-20μgPb与显色剂所产生的颜色为最佳目视比色范围。在规定实验条件下,与硫代乙酰胺试液在弱酸条件下产生的硫化氢呈色的金属离子有银、铅、汞、铜、镉、铋、锑、锡、砷、锌、钴与镍等。 4.2仪器与用具:纳氏比色管,应注意选择各管之间的平行 性,玻璃色泽一致,内径、刻度、标线高度一致。比色管洗涤时避免划伤内壁。 4.3试药和试液: ℃干燥至恒重的硝酸铅0.160g,置1000m1量瓶中,加硝酸5ml与水50ml溶解后,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贮备液。临用前,精密量取贮液10m1置100ml量瓶中,加

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相当于10μg的pb)。 4.4操作方法: pH3.5)2ml,加水或该药品项下规定的溶剂稀释成25ml。 μm)滤过,然后甲管中加入标准铅溶液一定量,水或该药品项下规定的溶剂使成25ml,再在乙管中加硫代乙酰胺试液2ml,甲管中加水2ml,照上述方法比较,即得。pH3.5)2ml与水15ml溶解以后,移置甲管中,加标准铅溶液一定量,再加水稀释成25ml。 ℃灼烧的炽灼残渣项下遗留的残渣,加硝酸0.5ml蒸干,至氧化氮蒸汽除尽后,放冷,加盐酸2ml,置水浴上蒸干后加水15m1,滴加氨试液至酚酞指示液显中性,再加醋酸盐缓冲液(pH3.5)2m1,微热溶解后,移至乙管中,加水稀释成25m1。 -1.0ml,使恰湿润,用低温加热至硫酸除尽后,加硝酸0.5ml,蒸干,至氧化氮蒸气除尽后,放冷,在500-600℃“…放冷,加盐酸2m1...”起,至加水稀释成25ml。 4.5注意事项: pH3.5)时,要用PH计调节,硫代乙酰胺试液加入量以2ml 时呈色最深;硫代乙酰胺试液显色剂的最佳显色时间为2分钟,第一、第二法均为放置2分钟。 μg的Pb)为宜。小于1ml或大于3m1,呈色太浅或太深均

食品中几种常见的重金属检测方法

食品中几种常见的重金属检测方法 随着现阶段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社会各界开始逐步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当前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各类重金属对食品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有效应对食品安全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当前需要对各类检测技术进行探究,促进食品安全检测工作质量的提升。 食品安全对于社会群众生命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当前相关食品检测机构需要从日常工作中提高责任意识,完善各项检测技术,确保食品安全。目前自然界中比重大于5的金属都被称为重金属,并不是所有的重金属都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当重金属实际含量超出人体承受限度时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比如Pb、Cd、As、Hg等元素。许多重金属不能通过简单方法就能有效消除,如果人类长期使用被重金属污染后的食物,将会导致中毒问题。所以对重金属检测方法进行研究,对维护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食物中常见重金属的主要来源概述 目前食品中存有的重金属来源主要有自然原因,也有诸多人为因素。自然原因主要包括不同地质和地理要素的影响,比如火山运动频繁的地区或是矿区,部分有毒重金属物质会对当地动植物产生不同程度污染,人类生活在此区域内,误食动植物都会诱发重金属中毒。人为因素导致的污染

主要是各类社会活动产生的主要后果,现阶段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较快,各类工业生产活动会产生大量废渣和废水,此类废弃物当中存有较多重金属元素,如果相关部门不能对其进行有效处理,此类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不仅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还会对当地群众生命健康构成威胁。还有部分食物在实际存储和运输过程中与各类重金属元素进行直接接触,或是食物添加剂当中的有毒元素不断累积、发生相应化学反应都会导致重金属中毒现象的发生。 现阶段食品中几种常见的重金属检测方法探析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主要是根据自由基础形态下的原子对辐射光进行共振吸收,通过光照强度来对食物中含有的重金属元素进行检测。此类方法实际操作较为便捷,能够最快速度得出相应结果,是当前食物重金属检测的重要技术。此类技术将磷酸二氢钾或是硝酸钯作为改进剂,通过添加改进剂能够使得原子温度有效降低,排除外界干扰因素,使得检测结果更加准确。现阶段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应用的吸收分光光度计都是通过微机进行控制,运用软件进行自动处理,简化了各项操作程序,有效缩短了实际反应时间。 原子荧光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技术是存在于原子发射和原子吸收之间的分析技术,在食物样品中添加还原剂,使得原子能够吸收特定的频率辐射,逐步形成激发态原子,此

可见异物检查法操作规程.doc

题目 可见异物检查法标准操 文件编号SOP/ZZ15-614-00 作规程 制定人审核人 批准人审核日期 制定日期审核人 批准日期审核日期 颁发部门质管部生效日期 分发部门质管部、质控部 可见异物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建立一个可见异物检查法标准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的正 确性 2、适用范围:可见异物检查法 3、职责: 3.1.检验操作人员负责按可见异物检查法标准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3.2.质保部负责可见异物检查法操作规程的文件审核及监督实施。 4、内容 4.1 检验依据:《中国药典》2010 年版二部附录ⅨΗ。 4.2 简述 可见异物系指存在于注射剂、眼用液体制剂中,在规定条件下目视可以观测到的不溶性物质,其粒径或长度通常大于50μm,可见异物检查法包括灯检法和光散射法,本药厂注射剂可见异物检查方法现执行灯检法,灯检法应在暗室中进行。 本药厂有静脉用小容量注射剂、非静脉用小容量注射剂 4.3 操作方法 4.3.1 检查装置 a.光源无色注射剂或滴眼剂的检查,光照度应为1000~ 1500L X;透明塑料 容器或有色溶液注射剂于光照度为2000~ 3000L X的位置,混悬型注射剂和混悬

型滴眼剂,光照度为4000Lx,仅检查色块、纤毛等可见异物。 b.式样采用伞棚式装置,两面或单面用,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附录ⅨΗ。 c.背景为不反光黑色,在背部右侧和底部为不反光白色(供检查有色异物)。 d.距离供试品至人眼距离通常为25cm。 e.检查应在避光室内或暗处进行。 4.3.2 检查规则 4.3.2.1 检查人员条件 a.视力远距离近距离视力测验,均为 4.9 或 4.9 以上(矫正后视力为 5.0 或 5.0 以上)。 色盲测验应无色盲。 b.可见异物检查操作人员应经有关可见异物检查法的全面培训,能正确掌握判断标准,熟练掌握操作方法,方可上岗操作。 4.3.2.2 检查方法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 20 支,除去容器标签,擦净容器外壁,必要时将药 液转移至洁净透明的专用玻璃容器内,置供试品于遮光板边缘处,在明视距离分 别在黑色和白色背景下,手持供试品颈部使药液轻轻翻转,轻轻旋转和翻转容器 使药液中可能存在的可见异物悬浮(注意不使药液产生气泡),轻轻翻转后即用目检视,重复 3 次,总时限为 20 秒。必要时将药液转移至洁净透明的专用玻璃容器内;用目检视。供试品装量每支在 10ml 及 10ml 以下的,每次检查可手持 2支 ,用目检视。 4.4 结果判断 4.4.1 小容量静脉注射剂可见异物结果判定: 除另有规定外, 20 支检查的供试品中,均不得检出明显可见异物(金属屑、 玻璃屑、长度或最大粒径超过 2mm 以上的短纤维和块状物)。如检出细微可见异 物(点状物、 2mm 以下的短纤维和块状物) 1 支,应另取 20 支同法复试,均不 得检出明显可见异物,否则为不合格。 4.4.2 小容量非静脉注射剂可见异物结果判定: 除另有规定外, 20 支检查的供试品中,均不得检出明显可见异物(金属屑、 玻璃屑、长度或最大粒径超过2mm 以上的短纤维和块状物)。如检出微细可见异

2010版可见异物检查法

可见异物检查方法 1.目的 建立一个测定可见异物检查方法。 2.范围 适用于所有需测定可见异物的样品。 3.责任 质检科检验员对实施本规程负责。 4.程序 可见异物系指存在于注射剂、眼用液体制剂中,在规定条件下目视可以观测到的不溶性物质,其粒径或长度通常大于50μm。《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ⅨH中采用了灯检法和光散射法两种检查方法。 4.1.第一法 4.1.1.简述 本法为注射剂和眼用液体制剂中可见异物检查的常用方法。 本法还用于光散射法检出可见异物的供试品的复核确认。 本实验所用供试品必须按规定随机抽样。 4.1.2.环境、装置与人员 4.1.2.1.环境实验室检测时应避免引入可见异物。当制备注射用无菌粉末和无菌原料药供试品溶液时,或供试品溶液的容器不适于检测(如不透明、不规则形状容器等),需转移至适宜容器中,均应在100级的洁净环境(如层流净化台)中进行。灯检操作应在暗室中进行。 4.1.2.2.检查装置 4.1.2.2.1.光源采用带遮光板的日光灯,光照度在1000~4000lx 范围内可以调节。用无色透明容器包装的无色供试品溶液,观察所在处的光照度应为1000~1500lx ;用透明塑料容器包装或用棕色透明容器包装的供试品溶液或有色供试品溶液,观察所在处的光照度应为2000~3000lx;乳状液或混悬液观察所在处的光照度应约为4000lx。 4.1.2.2.2.背景不反光的黑色面作为检查无色或白色异物的背景;不反光

的白色面作为检查有色异物的背景。 4.1.2.3.检查人员条件远距离和近距离视力测验,均应为4.9或4.9以上(矫正后视力应为 5.0或5.0以上);应无色盲。 4.1.3.检视距离 检查人员调节位置,使供试品位于眼部的明视距离处(指供试品至人眼的清晰观测距离,通常为25cm)。 4.1.4.操作方法 4.1.4.1.液体供试品的检查方法除另有规定外,除去容器标签,擦净容器外壁。手持容器颈部(装量在10ml或10ml以下的供试品每次可手持2支)轻轻旋转和翻转容器,使药液中存在的可见异物悬浮(注意不使药液产生气泡),并分别在黑色和白色背景下,目视检查,重复3次,总时限为20s。液体制剂中如有结晶析出,可参照药品使用说明书中溶解结晶方式先进行处理,再进行可见异物检查。 4.1.4.2.固体供试品的检查方法除另有规定外,应在100级的洁净环境(如层流净化台)中用适宜的溶剂及适当的方法使药粉全部溶解后,按4.1.4.1.项下的方法检查。配带有专用溶剂的注射用无菌粉末,应先将专用溶剂按溶液型制剂检查合格后,再用以溶解注射用无菌粉末。溶解供试品所选用的适宜溶剂应无可见异物。如为水溶性药物,一般使用不溶性微粒检查用水(参见附录ⅨC不溶性微粒检查法)进行溶解制备,或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其他溶剂进行溶解制备。溶剂量应确保药物溶解完全并不便于观察。固体供试品溶解所用的适当方法应与其制剂使用说明书中注明的临床使用前处理的方式相同。 4.1.5.记录 记录光照度,检查供试品的数量,异物存在情况。 4.1.6.结果判定 各类注射剂、眼用液体制剂在静置一定时间后轻轻旋转时均不得检出烟雾状微粒柱,且不得检出金属屑、玻璃屑、长度或最大粒径超过2mm的纤维和块状物等明显可见异物。微细可见异物(如点状物、2 mm以下的短纤维和块状物等)如有检出,除另有规定外,应分别符合下列规定。 4.1.6.1.溶液型静脉用注射液、注射用浓溶液20 支(瓶)检查的供试品

重金属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目的:建立重金属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范围:本规范适用于重金属检查法检查 职责:质量控制部全体人员 内容: 1.简述 重金属是指在规定实验条件下能与显色剂作用显色的金属杂质。采用硫代乙酰胺试液或硫化钠试液作显色剂,以铅的限量表示。由于实验条件不同,分为4种检查方法:第一法适用于供试品不经有机破坏,在酸性溶液中进行显色的重金属限度检查;第二法适用于供试品需灼烧破坏,取炽灼残渣项下遗留的残渣,经处理后在酸性溶液中进行显色的重金属限度检查;第三法用来检查能溶于碱而不溶于稀酸(或在稀酸中即生成沉淀)的药品中的重金属;第四法用微孔滤膜过滤,使重金属硫化物沉淀富集成色斑,用于有色溶液或重金属限度较低的品种。检查时,应根据药典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选用。四种方法显示的结果均为微量重金属的硫化物微粒均匀混悬在溶液中所呈现的颜色;采用滤膜法可获得“色斑”;如果重金属离子浓度大,加入显色剂后放置时间长,就会有硫化物聚集下沉。重金属硫化物生成的最佳PH值是,选用醋酸盐缓冲液()调节PH较好,显色剂硫代乙酰胺试液用量经实验也以为佳,显色时间一般为2分钟。以10-20μg的Pb与显色剂所产生的颜色为最佳目视比色范围。在规定实验条件下,与硫代乙酰胺试液在弱酸条件下产生的硫化氢呈色的金属离子有银、铅、汞、铜、镉、铋、锑、锡、砷、锌、钴与镍等。由于在药品生产过程中遇到铅的机会较多,且铅易积蓄中毒,故以铅作为重金属的代表,用硝酸铅配制标准铅溶液。 2.仪器与用具 纳氏比色管50ml应选玻璃质量好、无色(尤其管底)、配对、刻度标线高度一致的纳氏比色管。 滤器见中国药典重金属检查法第四法附图,由具有螺纹丝扣并能密封的上、下两部分以及垫圈、滤膜和辅助滤板组成。 滤器上盖部分A的入口处应能与50ML注射器紧密联接,滤器下部F的出口处能套上一合适橡皮管。A与F能通过螺纹丝扣密封。 垫圈应内径光滑、大小相同,以使斑点边缘圆整、清楚、大小一致。在滤器上加上橡皮垫圈,既可使滤膜与滤板紧密结合,又可避免在旋紧滤器接头时扭曲或损坏滤膜。 滤膜的直径为10MM,孔径为μm,使用前在水中浸泡24小时以上,可使色斑均匀。 50ml注射器,应能与滤器上盖入口处紧密联接。

重金属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目的:建立重金属检验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测结果准确 范围:重金属检验 1.简述 1.1重金属是指在规定实验条件下能与显色剂作用的金属盐类杂质。中国 药典采用硫代乙酰胺试液或硫化钠试液作显色剂,以铅的限量表示。 1.2 按实验条件不同,分为二种检查方法,第一法适用于供试品不经有机破 坏,在酸性溶液中显色的重金属限量检查;第二法适用于供试品需灼烧破坏,取 炽灼残渣项下遗留的残渣,经处理后在酸性溶液中显色的重金属限量检查。 1.3 重金属硫化物生成的最佳PH值是3.0 — 3.5,选用醋酸盐缓冲液(PH3.5) 2mL 调节PH较好,显色剂硫代乙酰胺试液用量经实验也以 2mL为准,显色时间一般为2分钟。以10— 20ugPb与显色剂所产生的颜色为最佳目视比较色范围。 1.4 由于在药品生产过程中遇到铅的机会较多,且铅易积蓄中毒,故以铅作 为重金属的代表,硝酸铅配制标准铅溶液。 2 .仪器与用具 纳氏比色管:应注意选择各管之间的平行性,玻璃色泽一致,内径、刻度标线高度一致。比色管洗涤时避免划伤内壁。 3.试药和试液 3.1标准铅溶液:精密称定在105C干燥至恒重的硝酸铅0.160g置1000mL量瓶中,加硝

酸5mL与水50mL溶解后,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贮备液。临用时,精密量取贮备液10mL置10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 1mL相当于10 ug的Pb) 3.2硫代乙酰胺试液,醋酸盐缓冲液(PH3.5)等均按药典规定。 3.3稀焦糖溶液,取蔗糖或葡萄糖约 5g,置瓷坩埚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下,加热至呈棕色糊状,放冷,用水溶解成约25mL滤过,贮于滴瓶中备用,根据试液色泽深浅,取适当量调节使用。 4 .操作方法 4.1 第一法 4.1.1 取25mL纳氏比色管两支,编号为甲、乙。 4.1.2 甲管中加标准铅溶液一定量与醋酸盐缓冲液(PH3.5)2mL,加水或该药品项下规定的溶剂稀释成25mL作为对照品。 4.1.3 乙管中加入该药品规定的方法制成的供试液25mL作为供试品。 4.1.4 如供试液带颜色,可在甲管中滴加少量稀焦糖溶液或其它无干扰的有色溶液,使其色泽与乙管一致。 4.1.5 在甲、乙两管中分别加硫代乙酰胺试液各 2mL ,摇匀,放置 2 分钟,同置白色衬板上,自上向下透视,乙管中显出的颜色与甲管比较,不得更深。 4.1.6 如在甲管中滴加稀焦糖溶液仍不能使颜色一致时,可取该药品项下规 定的2倍量的供试品和试液,加水或该药品项下规定的溶剂使成 30mL将溶液分成甲乙2等份,乙管中加水或该药品项下规定的溶剂稀释成 25mL甲管中加入硫代乙酰胺试液2mL 摇匀,放置2分钟,经滤膜(孔径3um)滤过,然后甲管中加入标准铅溶液一定量,加水或该药品项下规定的溶剂使成25mL再在乙 管中加硫代乙酰胺试液2mL甲管中加水2mL照上述方法比较,即得。 4.1.7 供试品如含高铁盐影响重金属检查时,可取该药品项下规定方法制成的供试液,加抗坏血酸 0.5-1.0g ,并在对照液中加入相同量的抗坏血酸,再照上述方法检查。 4.1.8配制供试品溶液时,如使用的盐酸超过 1.0mL(或与盐酸1.0mL相当的稀盐酸)氨试液超过2ml,或加入其他试剂进行处理者,除另有规定外,对照液中应取同样同量的

可见异物检查SOP

可见异物检查SOP 分发单位 质量部[] 生产技术部[] 物料部[] 工程部[ ] 人力资源部[] 财务部[] 销售部[] 总经办[] 市场部[ ] 原料药车间[] QC 室[] QA 室[] 提取车间[] 固体制剂车间[ ] 注射剂车间[] 1 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注射剂、滴眼剂的可见异物检查的基本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注射剂、滴眼剂的可见异物检查。 3责任人 QC检验员:负责按此规程对注射剂、滴眼剂的可见异物检查。 QC室主管:监督此文件的执行。 4制定依据 《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区H 5内容 5.1可见异物是指存在于注射剂滴眼剂中,在规定条件下目视可以观测到的不溶性物质,其粒径或 长度通常大于50um。 5.2注射剂、滴眼剂应在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条件下生产,产品在出厂前应采用适 宜的方法逐一检查并同时剔除不合格产品。 5.3可见异物检查法有灯检法和光散射法。一般常用灯检法,也可采用光散射法。灯检法不适用的 品种(如用有色透明容器包装或液体色泽较深的品种)应选用光散射法。 5.4实验室检测时应避免引入可见异物。当供试品溶液的容器(如不透明、不规则形状容器 等)不适于检测,需转移至专用玻璃容器中时,均应在100级的洁净环境(如层流净化 台)中进行。 5.5检查方法 5.5.1灯检法灯检法应在暗室中进行。 5.5.1.1检查装置采用伞棚式装置、两面或单面 5.5.1.2检查人员条件 远距离和近距离视力测验,均应为4.9或4.9以上(矫正后视力应为5.0或5.0以上);应无色盲。 5.5.1.3检查法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20支(瓶),除支容器标签,擦净容器外壁,轻轻旋转和翻转容器使药液中存在的可见异物悬浮(注意不使药液产生气泡),必要时将药液转移洁净透明的专用玻璃容器内;置供试品于遮光板边缘处,在明视距离(批供试品至人眼的距离,通常为25cm),分别在黑色和白色背景下,手持供试品颈部使药液轻轻翻转,用 目检视。 ――无色注射液或滴眼剂的检查,光照度应为1000-1500IX;透明塑料容器或有色溶液注射液或滴

重金属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沈阳康达制药集团有限公司 GMP 文件 目 的:制定重金属检查标准操作规程,使检验人员的操作规范,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范 围:本法适用于本公司需要用重金属检查法进行检测的原料、半成品及成品。 责任人:QC 化验员对实施本规程负责。 内 容: 1.标准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第一增补本 2.简述 2.1重金属是指在规定实验条件下能与显色剂作用的金属盐类杂质,采用硫代乙酰胺试液或硫化钠试液作显色剂,以铅(P b)的限量显示。 2.2由于实验条件不同,分为4种检查方法:第一法适用于供试品不经有机破坏,在酸性溶液中显色的重金属限量检查;第二法适用于供试品需灼烧破坏,取炽灼残渣项下遗的残渣,经处理后在酸性溶液中显色的重金属限量检查;第三法用来检查能溶于碱而不溶于稀酸(或在稀酸中即生成沉淀)的药品中的重金属;第四法用微孔滤膜过滤,使重金属硫化物沉淀富集成色斑,用于有色溶液或重金属限量较低的品种。 3.仪器与用具 3.1纳氏比色管:应选玻璃质量较好、无色(尤以管底)、配对、 刻度标线高度一致的纳氏比色管,洗涤时避免划伤内壁。 3.2滤器:由具有螺纹丝扣并能密封的上、下两部分以及垫圈、 滤膜和辅助滤板组成。 3.2.1滤器上盖部分A 的入口处应能与50ml 注射器紧密联接, 滤器下部F 的出口处能套上一合适橡皮管。A 与F 能通过螺纹丝 扣密封。 3.2.2垫圈应内径光滑、大小相同,以使斑点边缘圆整、清楚、 大小一致。在滤器加上橡皮垫圈。既可使滤膜与滤板紧密结合, 又可避免在旋紧滤器接头时扭曲或损坏滤膜。 3.2.3滤膜的直径为10mm ,孔径为3.0μm,使用前在水中浸泡 24小时以上,可使色斑均匀。 3.2.4 50ml 注射器,应能与滤器上盖入口处紧密联接。 3.3茂福炉 3.4电子天平 3.5电炉子 4.试药和试液 4.1试药:盐酸、硝酸、硫酸、抗坏血酸。 4.2试液:标准铅溶液、硫代乙酰胺试液、硫化钠试液、醋酸盐缓冲液(pH3.5)、稀焦糖溶液、稀盐酸、氨试液。

重金属测定方法

重金属总量的测定采用消化→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 重金属有效态的测定采用震荡提取→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 1 土壤消化(王水+HClO4法) 称取风干土壤(过100目筛)0.1 g(精确到0.0001 g)于消化管中,加数滴水湿润,再加入3 ml HCl和1 ml HNO3(或加入配好的王水4~5mL),盖上小漏斗置于通风橱中浸泡过夜。第二天放入消化炉中,80~90℃消解30 min、100~110℃消解30 min、120~130℃消解1 h,取下置于通风处冷却。加入1 ml HClO4于100~110℃条件下继续消解30 min,120~130℃消解1 h。冷却,转移至20mL容量瓶中,定容,过滤至样品存储瓶中待测。 注:最高温度不可超过130℃。消化管底部只残留少许浅黄色或白色固体残渣时,说明消化已完全。如果还有较多土壤色固体存在,说明消化未完全,应继续120~130℃消化直至完全。 2植物消化(HNO3+H2O2法) 称取待测植物1~2g(具体根据该植物对重金属吸收能力的强弱而定)于消化管中,加入5ml HNO3,盖上小漏斗置于通风橱中浸泡过夜。第二天放入消化炉中,80~90℃消解30 min、100~110℃消解30 min、120~130℃消解1 h,取下置于通风处冷却。加入 1 ml H2O2,于100~110℃条件下继续消解30 min,120~130℃消解1 h。冷却,转移至20mL容量瓶中,定容,过滤至样品存储瓶中待测。 注:植物消化完全为透明液体,无残留。植物消化前是否需要干燥根据实验要求而定。 3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的提取 铅、锌、铜、镉有效态的提取:提取液为0.1mol/L的HCl 砷有效态的提取:提取液为0.5mol/L的NaH2PO4 水土比:10:1~20:1 提取步骤:称取1g(精确的0.0001g)土壤样品于100mL锥形瓶中,加入15mL提取液(以

重金属检测法

重金属检测法 本法所指的重金属系指在实验条件下能与硫代乙酰胺或硫化钠作用显色的金属杂质。 标准铅溶液的制备 称取硝酸铅0.1599g,置1000ml量瓶中,加硝酸5ml与水50ml溶解后,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贮备液。 精密量取贮备液10ml,置10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相当于10μg的Pb)。本液仅供当日使用。 配制与贮存用的玻璃容器均不得含铅。 除另有规定外,取25ml纳氏比色管三支,甲管中加标准铅溶液一定量与醋酸盐缓冲液(pH3.5)2ml后,加水或该药品项下规定的溶剂稀释成25ml,乙管中加入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制成的供试液25ml,丙管中加入与乙管相同量的供试品,加配制供试品溶液的的溶剂适量使溶解,再加与甲管相同量的标准铅溶液与醋酸盐缓冲液(pH3.5)2ml后,用溶剂稀释成25ml,若供试液带颜色,可在甲管中滴加少量的稀焦糖溶液或其他无干扰的有色溶液,使之与乙管、丙管一致;再在甲、乙、丙三管中分别加硫代乙酰胺试液各2ml,摇匀,放置2分钟,同置白纸上,自上向下透视,当丙管中显出的颜色不浅于甲管时,乙管中显示的颜色与甲管比较,不得更深,如丙管中显出的颜色浅于甲管,应取样按第二法检查。 如在甲管中滴加稀焦糖溶液或其他无干扰的有色溶液仍不能使颜色一致,应取样按第二法检查。 供试品中如含高铁盐影响重金属检查时,可在甲、乙、丙三管中分别加入相同量的维生素C0.5-1.0g,再照上述方法检查。 配制供试品溶液时,如使用的盐酸超过1ml,氨试液超过2ml,或加入其他试剂进行处理者,除另有规定外,甲管溶液应取同样同量的试剂置瓷皿中蒸干后,加醋酸盐缓冲液(pH3.5)2ml与水15ml,微热使溶解后,移置纳氏比色管中,加标准铅溶液一定量,再用水或各种项下规定的溶剂稀释成25ml。 除另有规定外,当需改用第二法检查时,取各品种项下规定量的供试品,按炽灼残渣检查法(附录Ⅷ N)进行炽灼处理,然后去遗留的残渣;或直接取炽灼残渣项下遗留的残渣;如供试品为溶液,则取各品种项下规定量的溶液,蒸发至干,再按上述方法处理后取遗留的

中国药典2015版4部 可见异物检查法

0904 可见异物检查法 可见异物系指存在于注射剂、眼用液体制剂和无菌原料药中,在规定条件下目视可以观测到的不溶性物质,其粒径或长度通常大于50μm。 注射剂、眼用液体制剂应在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条件下生产,产品在出厂前应采用适宜的方法逐一检查并同时剔除不合格产品。临用前,需在自然光下目视检查(避免阳光直射),如有可见异物,不得使用。 可见异物检查法有灯检法和光散射法。一般常用灯检法,也可采用光散射法。灯检法不适用的品种,如用深色透明容器包装或液体色泽较深(一般深于各标准比色液7号)的品种可选用光散射法;混悬型、乳状液型注射液和滴眼液不能使用光散射法。 实验室检测时应避免引人可见异物。当制备注射用无菌粉末和无菌原料药供试品溶液时,或供试品的容器不适于检查(如透明度不够、不规则形状容器等),需转移至适宜容器中时,均应在B级的洁净环境(如层流净化台)中进行。 用于本试验的供试品,必须按规定随机抽样。 第一法(灯检法) 灯检法应在暗室中进行。

A B C D 检查装置如下图所示。 图灯检法示意 A.带有遮光板的日光灯光源(光照度可在1000~4000lx范围内调节); B.不反光的黑色背景; C.不反光的白色背景和底部(供检査有色异物); D.反光的白色背景(指遮光板内侧)。 检查人员条件远距离和近距离视力测验,均应为4.9及以上(矫正后视力应为5.0 及以上);应无色盲。 检査法 按以下各类供试品的要求,取规定量供试品,除去容器标签,擦净容器外壁,必要时将药液转移至洁净透明的适宜容器内,将供试品置遮光板边缘处,在明视距离(指供试品至人眼的清晰观测距离,通常为25cm),手持容器颈部,轻轻旋转和翻转容器(但应避免产生气泡),使药液中可能存在的可见异物悬浮,分别在黑色和白色背景下目视检查,重复观察,总检查时限为20秒。供试品装量每支(瓶)在10ml及10ml以下的,每次检查可手持2支(瓶)。50ml或50ml以上大容量注射液按直、横、倒三步法旋转检视。供试品溶液中有大

中国药典2015版4部可见异物检查法

0904可见异物检查法 可见异物系指存在于注射剂、 眼用液体制剂和无菌原料药中, 在规定条件下目视可以观 测到的不溶性物质,其粒径或长度通常大于 50 口。 注射剂、眼用液体制剂应在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MP )的条件下生产,产品 在出厂前应采用适宜的方法逐一检查并同时剔除不合格产品。 临用前,需在自然光下目视检 查(避免阳光直射),如有可见异物,不得使用。 可见异物检查法有灯检法和光散射法。 一般常用灯检法,也可采用光散射法。 灯检法不 适用的品种,如用深色透明容器包装或液体色泽较深 (一般深于各标准比色液 7号)的品种 可选用光散射法;混悬型、乳状液型注射液和滴眼液不能使用光散射法。 实验室检测时应避免引人可见异物。当制备注射用无菌粉末和无菌原料药供试品溶液 时,或供试品的容器不适于检查(如透明度不够、不规则形状容器等) 中时,均应在B 级的洁净环境(如层流净化台)中进行。 用于本试验的供试品,必须按规定随机抽样。 第一法(灯检法) 灯检法应在暗室中进行。 检查装置如下图所示。 A. 带有遮光板的日光灯光源(光照度可在 1000?4000IX 范围内调节); B. 不反光的黑色背景; C. 不反光的白色背景和底部(供检査有色异物) ; D. 反光的白色背景(指遮光板内侧) 。 检查人员条件 远距离和近距离视力测验,均应为 4.9及以上(矫正后视力应为 5.0 及以上);应无色盲。 检査法 按以下各类供试品的要求,取规定量供试品, 除去容器标签,擦净容器外壁,必要时将 药液转移至洁净透明的适宜容器内, 将供试品置遮光板边缘处, 在明视距离(指供试品至人 ,需转移至适宜容器

重金属检测方法比较

重金属检测方法 通常认可的重金属分析方法有:紫外可分光光度法(UV)、原子吸收法(AAS)。现就这二种方法简介: 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 检测原理:重金属与显色剂—通常为有机化合物,可于重金属发生络合反应,生成有色分子团,溶液颜色深浅与浓度成正比。在特定波长下,比色检测。 一般来说分光光度计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物质本身对紫外及可见光的吸收进行测定;另一种是生成有色化合物,即“显色”,然后测定。 虽然不少无机离子在紫外和可见光区有吸收,但因一般强度较弱,所以直接用于定量分析的较少。加入显色剂使待测物质转化为在紫外和可见光区有吸收的化合物来进行光度测定,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测试手段。 显色剂分为无机显色剂和有机显色剂,而以有机显色剂使用较多。大多当数有机显色剂本身为有色化合物,与金属离子反应生成的化合物一般是稳定的螯合物。显色反应的选择性和灵敏度都较高。有些有色螯合物易溶于有机溶剂,可进行萃取浸提后比色检测。 检测波长一般是紫外和可见光区。

二、原子吸收法(AAS) 原子荧光光谱法是通过测量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在特定频率辐射能激以下所产生的荧光发射强度,以此来测定待测元素含量的方法。 检测原理:每一种元素的原子不仅可以发射一系列特征谱线,也可以吸收与发射线波长相同的特征谱线。当光源发射的某一特征波长的光通过原子蒸气时,即入射辐射的频率等于原子中的电子由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一般情况下都是第一激发态)所需要的能量频率时,原子中的外层电子将选择性地吸收其同种元素所发射的特征谱线,使入射光减弱。特征谱线因吸收而减弱的程度称吸光度A,与被测元素的含量成正比。由于原子能级是量子化的,因此,在所有的情况下,原子对辐射的吸收都是有选择性的。由于各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的排布不同,元素从基态跃迁至第一激发态时吸收的能量不同,因而各元素的共振吸收线具有不同的特征。通过能量的衰减量来检测原子的浓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