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类课程大纲格式-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管理学》《管理学原理》(经管类)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管理学原理》(经管类)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管理学《管理学原理》(经管类) 课程编码:612010025英文名称:Management学时:54 学分:3开课学期:第一学期至第六学期适用专业:本科专业课程类别:基础课先修课程:无建议教材:《管理学》(第二版)冯国珍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一、课程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管理的兴趣,掌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并能初步运用管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自身管理问题,分析和解释组织管理问题。
准确陈述管理学中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熟悉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能掌握做好各项管理工作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原则;熟悉各项管理工作中一些常用的方法。
为完成上述教学目标,应要求学生能够达到:1、掌握管理的基本内涵,熟悉管理的基本职能。
2、分析管理者在组织中所承担的角色以及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管理技能。
3、熟悉管理思想和理论的演进,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了解在现代环境下,管理的最新发展和思潮。
5、理解环境和文化对组织发展的作用,掌握管理环境的构成。
6、理解组织的社会责任和管理道德的要求。
7、了解决策和决策的基本程序,掌握决策的方法。
8、理解组织设计的要求,掌握组织的基本结构形式,理解组织变革的过程。
9、了解计划的类型,熟悉计划的制定,掌握计划实施的方法。
10、掌握领导方法与领导理论,掌握基本激励理论,熟悉基本沟通技巧。
11、熟悉控制的过程以及控制的方法。
12、了解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掌握个人绩效的评价方法。
二、课程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5学时)主要内容:1、掌握管理的基本内涵,了解不同学者对管理的不同定义。
2、讨论学习管理的必要性。
3、熟悉管理的基本职能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区分不同类型的管理者,了解管理者在组织中所承担的角色。
5、掌握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管理技能,清楚管理技能与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
《管理学原理》课程大纲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管理学原理A 课程编号:英文名称:Management A 课程属性:必修课学时:40 学分: 2.5先修课程:后续课程:适用专业:工程管理专业一、课程简介《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尽管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千差万别,但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都要通过一定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在实施这些管理职能时,其内容会有所不同,但遵循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却是一样的,这就是管理的共性,也就是管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
由于管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它必然同许多学科如经济科学、技术科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联,吸收和运用与之有关的研究成果。
因此它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属于应用科学。
《管理学》是教育部高教司确定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的核心课程之一。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1单元: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建议学时数:4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明确现代管理学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和研究框架,提高对管理学重要性认识。
阐明管理学基本问题,了解管理学历史发展,展示现代管理学学科发展动向和前沿问题。
2、能力培养有意识地培养作为管理者的技能,培养泰罗标准化思想在生活中的运用。
3、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讲解注重启发与互动式教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重点】管理的定义、管理的职能、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管理学的内容与特点,管理学的历史发展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和理论内容。
【难点】管理的定义、管理的职能、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
第2单元: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建议学时数:4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了解道德的定义、若干道德观、崇尚道德的管理特征、影响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因素、社会责任的定义、社会责任观。
2、能力培养能坚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体验、训练和强化职业道德行为,提高组织道德素质的途径和承担社会责任有一定的思考和应用。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基本情况表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经济学的原理,了解微观经济以及宏观经济的主要内容,掌握及需求与供给定理、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生产要素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市场失灵、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等内容,在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应对并解决实际岗位中的问题,为提高职业能力和拓展职业空间打下夯实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1.能够分析市场经济的需求和供给;2.能够分析消费者行为;3.能够分析生产者行为;4.能够分析生产要素;5.能够及时解决问题。
(二)知识目标1.掌握需求与供给定律;2.掌握消费者行为理论;3.掌握生产者行为理论;4.掌握成本理论;5.掌握生产要素基本理论。
(三)技能目标1.具备市场经济分析的能力;2.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3.具备实践和应用的能力;4.具备分析消费者行为的能力;5.具备逻辑计算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1.重视实训教学环节,以理实一体化教学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2.教学中充分利用图片资源、视频、网站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等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通过直观演示法等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讲练结合,通过组织小组比赛、班级比赛等形式进行教学。
3.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六、课程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考核方式实施“N+1+1”的过程考核制度,其中“N”是教学过程的考核次数,占总成绩的40%,分别是:作业20%、测试10%、课堂表现10%;第一个“1”是课堂笔记,占总成绩的10%,第二个“1”是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经济学基础2.课程英文名称:Eeconomics Foundation3.课程类别:必修4.适用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5.总学时:54学时6.总学分:3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二百多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
它所涉及的原理、定律和理论,是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系统反映和描述,是其它相关专业经济理论精华的浓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了解和掌握现代经济的一般规律和规范,就成为每一个致力于从事现代经济管理和决策,以及经济理论研究实际工作者和学者的当务之急,也是每一个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所必须学习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所以,着眼于培养提高学生的现代经济思维,服务于“实用性”的理论知识的普及性介绍,是我们开设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1. 第一章西方经济学概述(3学时)教学内容:经济学的定义、基本假设与研究方法,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等基本知识。
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教学重点:经济学的前提稀缺性;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
教学难点: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
2. 第二章供求与局部均衡(3学时)教学内容:需求和供给,局部均衡的决定,政府干预与市场均衡,弹性概念、需求的价格弹性及其他弹性等基本知识。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需求、供给及均衡价格的概念,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等基本概念和与之相关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均衡价格、弹性理论;需求与需求量的变动,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
教学难点:需求与需求量的变动,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
3.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6学时)教学内容:基数效用理论,序数效用理论,消费者选择,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了解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能够用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分析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能够用消费者均衡理论推导需求曲线和恩格尔曲线;并能够用替代效应理论和收入效应理论分析正常商品、低挡品和吉芬商品需求曲线的形状。
经管类34学时《线性代数》教学大纲

经管类34学时《线性代数》教学大纲线性代数(linearalgebra)(34学时)一、简要说明本大纲面向本三批院校农科及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总学时34,学分2分后,线性代数属于必修课程。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线性代数是讨论有限维空间线性理论的课程,它具有较高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和广泛的实用性,是高等农业院校教学计划中的一门基础理论课。
由于线性问题广泛存在于技术科学的各个领域,某非线性问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线性问题,因此本课程所介绍的方法广泛地应用于各个学科,尤其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该课程的地位与作用更显得重要。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必要的基本运算技能,同时使学生在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向面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训练,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扩大数学知识面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为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级人才服务。
三、教学基本要求和方法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必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育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还要特别注意培育学生具备比较娴熟的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科学知识回去分析总是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出勤、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满分为100分。
期末考试成绩占考核成绩的60%~70%;出勤、平时作业占考核成绩的30%~40%。
五、授课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一)授课教材《工程数学――线性代数》(第五版)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编成,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5(二)主要参考书(1)《线性代数》张良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2)《线性代数》(第三版)赵树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3)《线性代数》陈殿友,之术洪亮编成,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六、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一)理论教学内容第一章行列式(6学时)第一节二阶与三阶行列式第二节全排列及其逆序数第三节n阶行列式的定义第五节行列式的性质第六节行列式按行(列)展开第七节克拉默法则第二章矩阵及其运算(6学时)第一节矩阵第二节矩阵的运算第三节逆矩阵第四节矩阵分块法第三章矩阵的初等变换与线性方程组(8学时)第一节矩阵的初等变换第二节矩阵的秩第三节线性方程组的求解第四章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6学时)第一节向量组及其线性组合第二节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第三节向量组的秩第四节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结构第五节向量空间第五章相似矩阵及二次型(8学时)第一节向量的内积、长度及正交性第二节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第三节相似矩阵第四节对称矩阵的对角化第五节二次型及其标准型(二)实验教学内容编写人:信息与机电工程系石志高讲师。
经济学基础课程大纲

课程编号:1307001课程名程:经济学基础课程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Economics学时:32 学分:2先修课程:高等数学一、课程简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建立起对微观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经济学导论本章要求:理解什么是经济学,了解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本章要求:掌握需求和供给的基本概念,弹性的概念及其应用;学会用供求模型分析经济问题;掌握运用福利经济学的工具分析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
第三章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和成本理论本章要求:掌握偏好理论分析消费者均衡及其变动;掌握短期和长期的生产函数;掌握短期的七种成本曲线和长期的三种成本曲线。
第四章市场与厂商的决策本章要求:了解四种市场类型的特征;掌握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上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了解寡头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决策的特点;掌握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和纳什均衡。
第五章生产要素市场本章要求:了解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联系;掌握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和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上厂商的生产要素决策。
第六章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本章要求:了解什么是市场失灵;掌握外部性的基本概念和改善其效率的政府政策;掌握公共物品和公有资源物品的特点及政府提供和干预的必要性。
第七章国内生产总值本章要求:掌握GDP的基本概念;掌握用支出法和收入法衡量GDP的组成。
第八章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本章要求:掌握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框架;理解古典观点和凯恩斯观点;应用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框架分析短期经济波动。
第九章IS-LM模型本章要求:了解两部门和三部门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掌握商品市场均衡决定的IS曲线和货币市场决定的LM曲线。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总纲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型:专业素质模块(专业理论课)课程编号:N062002适用专业: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进出口实务》、《国际结算》学分:3.5总学时:56 其中理论学时:56教学目的与要求:课程性质、任务与目的:(一)教学目标1 .理论方面( 1 )了解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2 )掌握市场需求、市场供给与市场价格理论( 3 )熟练掌握和应用弹性原理( 4 )理解消费者均衡的含义与条件( 5 )领会生产理论、成本理论( 6 )理解市场结构与厂商均衡理论(7 )了解生产要素的分配理论(8 )理解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基本方法(9 )掌握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0 )理解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利率的决定理论(11 )理解IS —LM 模型(12 )领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涵义、特征、种类及其手段2 .实践方面( 1 )能够对一个企业的决策如价格决策、产量决策作出解释( 2 )能够解释一些经济现象如:“薄利多销”、“规模受益”等( 3 )能够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是一个开放的、统一的、竞争的市场( 4 )能够对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作出理论上的解释( 5 )能够分析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实践的影响( 6 )能够根据政府的政策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或者根据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推断政府可能采取的经济政策。
(二)基本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经济学的总体内容、主要结论和应用条件,能够正确领会和理解经济运行的逻辑关系和基本规律,能够对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简单分析,具备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具体地说:1 .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先进性,要求学生结合实例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
2 .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自学,并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参考书和经济方面的报刊杂志,使其更多地了解基本经济理论及其在各方面的应用。
提倡学生独立地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展开讨论,增强学生自身对经济学的兴趣和经济问题的敏感性。
《经济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 16302401课程名称: 经济学专业导论英文名称: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ty of Economics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学时: 15学分: 1适用对象: 经济学本科专业考核方式: 考查先修课程: 无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本课程主要对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和培养计划进行比较全面的介绍, 在此基础上, 了解各类课程的结构安排及其关系, 让学生理解每门课程的学习目的;对经济学的产生及其发展有总体脉络的了解, 对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和方法论有一定的认识, 并尝试经济学文献和名著的阅读和思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尽快熟悉经济学专业的性质、课程设置和就业取向, 理解现代经济学产生发展的渊源, 思考如何展开经济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为以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训练, 进而全面实现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提供方向性和方法论基础。
英文简介This course is mainly to introduce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training programs of economics.On this foundation, this course will help students to know about the structure arrange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courses and understand each course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will help students to get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s, and also help students try to read and think about economics literature and famous works.On the completion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will know the nature, curriculum setting and employment orientation of economics as soon as possible, understand the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economics, and think about how to expand economic theory study and research, which also can train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specialized basic courses and specialized courses , and then provide the direction and methodology foundation for fully attaining our the training goal of economics major.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我校经济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专业基础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类课程大纲课程名称:运营管理一、课程概况所属专业: 物流管理开课单位:经济管理学院课程类型: 专业核心课程课程代码: 034519开课学期: 5 学分: 3学时:51 核心课程: 是学时分布总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和实验学时建议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学时51 45 6 20教学团队姓名年龄学历职称课程负责人杨康31 博士讲师团队成员史后波博士讲师团队成员茆巍讲师团队成员方昶博士讲师拟使用教材:陈荣秋,马士华. 《生产与运作管理》(第4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国内(外)现有优秀教材:[1]张群. 《生产与运作管理》(第3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2]蔡斯(美).《运营管理》(第14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3]史蒂文森(美). 《运营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4]Golinska, Paulina. <Logistics Operation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Sustainability>. 2014[5]Gupta, Sushil.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Systems>. 2014学习参考资料[1]王晶.《生产与运作管理核心理论及习题集》(第2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2]《系统工程学报》[3]《管理科学学报》[4]世界经理人网站[5]全球制造商网站/[6]企业资源管理研究中心/二、课程描述本课程是工商管理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等专业核心课,是各种管理思想和理论方法在实践中的综合应用,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管理学科体系中承担着理论与实践应用进行结合承接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主要以企业生产运作活动为研究对象,系统的研究如何对生产运营活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以实现决策优化的问题,是运筹学相关理论在企业生产运营活动中的具体实践,具有应用性强、涉及面广、量化分析多的特点。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生产与运作管理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上掌握经营策略、生产设计决策、生产运营决策以及生产运作系统的维护改进等企业运营管理活动的组织、控制和优化方法。
三、课程目标(1)理解并领悟运营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后续供应链管理、库存控制与仓储管理等专业课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2)掌握并熟练运用运营管理中相关的模型和方法。
(3)了解运营管理中(4)前沿的研究问题。
(5)初步具备解决企业组织运营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6)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
四、教学要求授课教师将按照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有关要求做好课程教学各项工作,严格按照课表规定的时间、地点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将根据本大纲要求,认真备课完成教案与讲稿编写等各项课前准备工作。
运营管理是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方法性都很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要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云因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实务,在原理的阐述多联系实际场景和案例;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中都要突出典型案例的剖析;数量方法的介绍重点是思想和过程,不要拘泥于细节,应该侧重于问题本身;因为这门课知识点分散,注意学生的提前预习;由于这门课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应注意案例、商业模拟和实验教学;同时安排必要的作业,给学生接触实际、动手分析的机会。
对于学生来说,学好消费者行为学要做到以下几点:课堂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认真完成课堂教师布置的案例分析和团队作业,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请假;认真阅读教师开出的阅读书目,并做好读书笔记;关注企业管理实践。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本门课程考核包括三个环节:平时成绩(占40%)、期中测验(闭卷,占10%)、期末考试(闭卷,占50%)。
其中平时成绩包括的环节及要求如下:出勤率10分(占10%),点到不少于3次,第一次缺席扣1分,第二次缺席扣3分,第三次缺席扣6分;课程作业2次,每次按批改成绩10%折算后计入总成绩。
另外,建立作业抄袭抽检机制,每次作业上交后,随机抽取3名及以上同学上台讲解作业,讲解正确,或讲解错误但与作业内容相符,正常获得该次作业的批改成绩。
讲解错误且与作业情况不符,视为作业抄袭,该次作业成绩归零;课堂表现5分(占5%),由老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情况进行打分;附加项目5分(占5%),老师提前划定一些主题方向,学生可自由组队(每组最多不超过5人,最少1人),并选择某个主题方向搜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老师根据汇报情况进行打分。
本项目自愿参加,未参加者不得分。
六、课程内容第一章:基本概念(授课时间:第五学期第一周)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运营管理概念的起源发展,掌握运营管理中的一些基础性概念以及关键理论思想。
教学重点:生产运作的类型和特点;服务运作特点教学难点:备订货分离点。
学时:课堂教学3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主要内容:(1)运营管理的对象、内容及目的。
(2)生产运作的类型及各自特点。
(3)备货订货分离点。
(4)生产运作与服务运作的差异。
(5)生产运作管理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学习方法:课堂讨论。
课后作业:无。
第二章:企业战略和运作策略(授课时间:第五学期第二周)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回顾先前战略管理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并能进一步掌握生产运作战略制定以及类型选择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重点:SWOT分析;生产运作的策略及选择。
教学难点:企业战略的层次关系。
学时:课堂教学3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主要内容:(1)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
(2)战略管理的过程以及内外部分析的方法。
(3)生产运作策略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4)SWOT分析及运作策略选择。
学习方法:课堂讨论。
课后作业:无第三章:需求预测(授课时间:第五学期第三周)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需求预测包括哪些方法以各方法的特点,掌握典型定量预测模型的计算过程,会对预测结果进行误差分析。
教学重点:模型响应性和稳定性;定性预测方法;定量预测方法;预测误差。
教学难点:定量预测方法。
学时:课堂教学3学时,课后自学2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法主要内容:(1)预测的概念和分类。
(2)影响需求预测的因素有哪些。
(3)预测的分类、步骤和应注意的问题。
(4)定性预测方法,包括德尔菲法、集体讨论法、用户调查法、销售人员意见汇集法。
(5)定量预测中的时间序列平滑模型、时间序列分解模型和因果模型的计算方法。
(6)预测误差的四个常用评价指标,包括平均绝对偏差、平均平方误差、平均预测误差和平均绝对百分误差。
学习方法:课堂练习、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完成教材第103页的第2、5练习题,待以后提交。
第四章:产品开发和技术选择(授课时间:第五学期第四周)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当前产品/服务设计的时代特征,了解产品开发有哪些风险,掌握产品设计与开发的过程和内容,掌握如何对生产流程进行设计选择,理解并行工程的特点及优势。
教学重点:产品设计与开发的过程步骤;生产流程的设计选择;并行工程。
教学难点:并行工程。
学时:课堂教学3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主要内容:(1)当前企业产品和服务设计的背景特征。
(2)新产品和服务开发的重要性。
(3)产品设计与开发的过程步骤,以及每个步骤中的具体内容。
(4)生产流程分类,流程矩阵以及影响生产流程设计的主要因素。
(5)生产流程选择决策的方法。
(6)并行产品设计方式的流程和特点。
学习方法:课堂讨论(案例:锤子手机的设计之痛)课后作业:无第五章:生产和服务设施选址(授课时间:第五学期第五周)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了解选址的重要性,理解影响选址的因素,掌握选址决策的量化评价方法。
教学重点:影响选址的因素;服务设施选址;选址决策评价方法。
教学难点:选址决策评价方法。
学时:课堂教学3学时,课后自学2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主要内容:(1)选址的重要性和难度。
(2)影响选址的因素。
(3)选址的一般步骤以及服务选址的特点。
(4)四种评价选址决策的量化方法:盈亏平衡法、因素评分法、线性规划运输模型、重心法。
(5)通过一个视频说明选址仿真法的基本思想和实现。
学习方法:课后作业课后作业:完成教材第157页第4、6练习题,待以后提交。
第六章:生产和服务设施布置(授课时间:第五学期第六周)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影响企业生产服务设施选择和布置的因素,了解四种典型的布置类型,掌握设施布置决策的定量分析方法和装配线平衡的方法。
教学重点:设施布置决策的定量分析方法;装配线平衡。
教学难点:装配线平衡。
学时:课堂教学3学时,课后自学2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主要内容:(1)影响企业生产单位构成的因素。
(2)生产单位的工艺专业化和对象专业化。
(3)影响生产和服务设施布置决策的因素。
(4)四种典型的布置类型:固定式布置、按产品布置、按工艺过程布置、按成组制造单元布置。
(5)设施布置决策的定量分析方法,包括作业相关图、从-至(from-to)表法、基于垂直路线运动的新设备布置问题。
(6)装配线平衡,包括节拍数的计算,最小工作地数的计算,工作地的组织及时间损失系数的计算。
学习方法:课堂讨论(师大校园内有哪些不合理的设施布置,你有什么建议)课后作业:完成教材第181页、182页的第2、4道练习题,待以后提交。
第七章:工作设计与工作测量(授课时间:第五学期第七周)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回顾管理学原理中的相关行为理论,并理解工作设计中的行为理论。
掌握产品总加工时间的构成,以及宽放时间、无效时间、工时定额等概念。
掌握测时法、时间标准法、工作抽样法的步骤及相关作业时间的计算。
了解人-机-环境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教学重点:工作时间的构成;工作测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工作抽样法。
学时:课堂教学3学时,课后自学2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主要内容:(1)工作设计中的行为理论。
(2)工作设计的内容。
(3)工作时间的结构及工时定额。
(4)工作测量方法,包括测时法、预定时间标准法、工作抽样法。
(5)工作环境研究与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学习方法:课堂讨论(从人-机-环境的角度谈谈大学教室设计应该注意的事项)课后作业:完成教材第214、215页的第2、8道练习题,并与课程前面作业一起,在下周课前提交。
第八章:综合生产计划(授课时间:第五学期第八周)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生产计划的层次,滚动式计划的编制及优点,生产大纲的制定过程及方法,收入管理的原理思想。
理解代表性产品与假定产品的概念及转换过程。
掌握非均匀需求的一些处理策略,生产运作能力的计算,以及备货型、订货型的生产计划制定过程。
教学重点:非均匀需求的处理策略;能力计划的计算;产品生产计划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