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2020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合集下载

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总结(3篇)

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总结(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全面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提高就业质量,各高校纷纷编制并发布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本文将结合几所高校的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对2020年至202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总结。

一、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严峻。

然而,根据多所高校的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以华东政法大学、河南城建学院、山西医科大学等高校为例,2020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

这说明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保持相对稳定。

二、就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领域逐步拓宽。

从各高校的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可以看出,毕业生就业领域涵盖了教育、医疗、金融、制造业等多个行业。

其中,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于国有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体现了就业结构的优化。

三、就业质量稳步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薪资待遇逐年提高。

以上海海关学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等高校为例,2020届毕业生平均月薪分别为6000元和7000元。

此外,部分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注重自身素质提升,积极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竞争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就业指导。

各高校积极搭建就业信息平台,举办招聘会、就业指导讲座等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求职技巧。

同时,高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五、就业趋势分析1. 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不均衡。

部分高校毕业生选择在一线城市、发达地区就业,而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就业人数相对较少。

2. 毕业生就业行业结构逐渐优化。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成为毕业生就业的热门领域。

3. 毕业生创业意识增强。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总之,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电子工程系简介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电子工程系简介

电子工程系一、电子工程系概况电子工程系是安师大皖江学院在深化教学改革背景下于2013年由原电子信息系和媒体技术系两系优势资源整合而成,整合后使得专业设置更趋优化、师资力量更显壮大、人才培养更上层楼。

电子工程系作为皖江学院理工类系部现设有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网络工程、媒体技术、教育技术学等六个专业,其中电子信息工程、教育技术学专业成立于2003年,其他专业于先后相继设立,专业数量的丰富彰显了电子工程系与时俱进的发展势头。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我系高度重视师资力量建设,秉承学院主选母体优质教师资源、优选青年教师及遴选客座教授的师资建设方针,我系紧密联系母体大学物电学院、数计学院、教育科学等兄弟院系,组建了一支业务好、经验足、责任心强、结构合理的优质教师队伍,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15人、讲师39人、其中安徽省教坛新秀1人。

电子工程系本着“以专业知识为纲,以实践能力为要,以全面发展为基”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实训、专业竞技、课外活动等平台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资源有机结合,努力实现全系学生专业型、实践型、复合型人才发展模式。

具体的,比如将兴趣和专业结合,成立了皖江学院电子竞技队、大学生计算机服务社,促进了学生专业学习热情;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创立“电子信息节”、“媒体技术节”等专业性强的品牌活动,提升了我系专业理论学习氛围;以校企合作为桥梁,通过与中软国际、安博教育集团等相关单位合作,强化了我系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此外,我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比赛,数年来我系学生多人多次在各类具有较大影响的省级以上相关获得佳绩,如07级卢佳俊、乔正同学获得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学作品竞赛三等奖、07级陆正卿同学获得了安徽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三等奖、08级胡庆贺同学获得了全国电子设计与专业技能大赛三等级、安徽赛区一等奖等。

在学生就业方面,原电子信息系、原媒体技术系数年来有着优异的成果。

学校就业整体情况汇报材料

学校就业整体情况汇报材料

学校就业整体情况汇报材料近年来,我校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以下是我校就业整体情况的汇报材料:一、就业率情况。

截至目前,我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5%,较往年有所提升。

其中,本科生就业率为92%,研究生就业率为98%,博士生就业率为100%。

就业率的提升主要得益于学校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就业指导和择业辅导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二、就业质量情况。

就业质量一直是我校非常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学校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他们选择适合自己专业和兴趣的工作岗位。

目前,毕业生就业质量整体较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了知名企业或者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

同时,一些学生也选择了创业,他们的创业项目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就业薪酬情况。

学校对毕业生的薪酬水平一直非常关注。

根据调查统计,目前我校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水平为每月6000元,高薪就业的学生占比也在逐年增加。

这主要得益于学校加强了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了解市场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薪酬待遇。

四、就业指导情况。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学校加强了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组织了各类就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规划讲座,帮助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能力。

同时,学校还积极组织校园招聘会和专场招聘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五、就业形势展望。

未来,我校将继续加大对就业工作的投入,进一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开展更多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

同时,学校也将继续关注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断改进就业工作,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我校就业整体情况良好,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处于较高水平。

学校将继续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助力他们顺利就业。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我国现代化经济和文化建设需要,具有坚实的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具有自我开发潜能和处理信息能力,有广泛职业适应性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主要开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基础写作、应用写作、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逻辑学、美学、书法基础等。

秘书学概论、秘书实务、公共关系学、社交礼仪、办公自动化、网页设计与制作、行政管理学、文书与档案管理、国家公务员制度、秘书写作、企业管理;教育学、心理学、中学语文教学论、普通话训练、现代教育技术、中学作文教学研究、教师口语、儿童文学、班主任工作技能、汉字文化、影视欣赏等课程。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士学位。

毕业生可到新闻出版传媒单位,国内有关行政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和其它文化、宣传、管理、公关等实际工作,也可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

学院就业工作总结2020年就业工作总结

学院就业工作总结2020年就业工作总结

学院就业工作总结2020年就业工作总结学院就业工作总结面对有挑战的就业环境,在公共卫生学院党政领导及一切为了学生就业服务的理念指导下,不断摸索结合本专业特点的就业工作方式和模式,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就业工作取得一些成绩,现将一年来就业工作总结如下:一:重点工作鼓励学生参加自治区及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及学校“三位一体”学生双创项目。

其中“PSBH”项目共有8项申报,有3项获得学校资助,申报成功率为37.5%;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15组申报,其中13组通过审批立项,申报成功率高达86.7%。

在去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院的王彩霞组和云文洁组成功结题并获得校级奖励。

在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方面,我院开展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及毕业生跟踪调查并及时回收,15、16、17届毕业生参与率达67%。

二:日常工作1、领导重视:明确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及岗位职责,成立学院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将就业创业工作纳入学院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体系;按学校分配给学院就业经费的40%匹配就业工作经费。

2、市场培育:学院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与北京市通州区、巴彦淖尔市等14各盟市签订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协议。

3、就业帮扶:按照《内蒙古医科大学帮扶就业困难和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帮扶办法》,积极开展就业帮扶,措施得力、档案详实、效果明显;做好自治区毕业生求职补贴的宣传及报名工作;宣传国家及自治区基层就业项目,开展1次及以上基层就业项目说明会。

4、创业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鼓励毕业生积极就业创业;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模拟面试、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等活动。

5、指导、学习、研究:积极派人参加学校、自治区各类的培训讲座,保证出勤率及培训效果。

配合学校及时、准确完成各项就业工作,无学生因就业工作上访;毕业生档案管理规范,档案去向记录准确、完备;完善“内蒙古医科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专家库”建设,新聘请3-5名高水平专家入库并邀请其开展4场以上针对性讲座与指导;积极开展创业理论研究,发表论文1篇以上;获批校级及以上的就业创业相关的思政课题1项及以上。

2024年文理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工作报告

2024年文理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工作报告

2024年度文理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工作报告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示精神和决策部署,完整准确贯彻落实文理学院党委就业工作决策部署,推动2024届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根据《文理学院2024年就业工作计划》内容要求,我院依据文理学院专业情况和学生实际,具体对标“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整体要求,提升学生就业层次和质量,创新就业工作机制,求真务实,全面提升工作效率。

一、毕业生基本情况文理学院2024届毕业生共计1193人,其中本科毕业生753人,专科毕业生440人。

工商管理专业229人,公共事业管理189人,财务管理专业335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227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140人,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44人,连锁经营与管理(特许连锁经营与管理)29人。

二、就业工作开展情况文理学院进行周密部署,统筹安排,广开门路多渠道拓展就业途径,优质高效地做好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具体就业工作开展情况如下:1.摸清学院待就业学生人数,积极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用好用足现有的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资源,通过线上线下招聘等方式,推动毕业生积极就业。

面向毕业班群不定期发布就业信息,对就业意愿不强烈、持观望态度的毕业生,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班主任牵头进行回访和思想教育引导,促进毕业生积极就业。

2.强化就业制度,严格按就业程序操作,确保就业工作质量稳步提高。

把好就业关口,对毕业生领取三方协议、毕业生推荐表和在线签约等程序进行严格把关,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进一步完善校园招聘制度,根据需要及时召开校园招聘会,提高毕业生寻找岗位的机会和频次,进一步提高就业岗位覆盖率。

3.高质量开展招聘会。

线下校园双选会+线上同步招聘专场的形式进行,为企业和毕业生搭建沟通渠道。

同时,联系主办单位在现场为学生提供简历诊断、职业生涯咨询、就业政策咨询等服务,为毕业生提供指导。

做好招聘会签约信息统计,查漏补缺,后期回访,切实提高招聘会效率和签约率。

2024年学院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_毕业生工作总结

2024年学院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_毕业生工作总结

2024年学院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_毕业生工作总结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总结2024年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一年,对于我们即将毕业的学院届毕业生来说,也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

在这一年里,我们经历了很多挑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心得,总结一下2024年学院届毕业生就业工作。

1. 毕业生情况分析我们对2024年学院届毕业生的情况进行了分析。

经过调研和统计,我们发现2024年的毕业生人数较往年有所增加,而且整体学业成绩也比较优秀。

在专业分布上,以新兴行业为主的学生比例有所上升,这也对未来的就业形势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2. 问题及改进建议在对毕业生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就业困难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新兴行业或是地区,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其次是一些毕业生缺乏就业意识,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路径缺乏清晰的认识。

根据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比如加强就业指导和辅导,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意识和竞争力,以及加强对新兴行业的了解和培训。

3. 成果及经验总结在2024年的就业工作中,我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是在就业率方面,我们整体实现了提升,尤其是在一些新兴行业或地区,我们也取得了一些突破。

其次是在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满意度方面,我们也取得了良好的反馈。

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我们的共同努力,也是对我们工作的一种认可和鼓励。

4. 不足和挑战2024年的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不足。

比如就业结构不合理,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以及毕业生就业意识不足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工作,提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2024年工作计划在总结了2024年就业工作的基础上,接下来我将提出我们在2024年的工作计划,以期能够进一步加强我们的就业工作,更好地为毕业生提供服务和支持。

1. 加强就业指导和培训在2024年我们将加强就业指导和培训工作,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2020-2021年应届大学生就业情况报告

2020-2021年应届大学生就业情况报告

2020年应届大学生就业情况报告引言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据教育部数据,2020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高达874万人,较之2019年增加了近40万人,与2018年相比增加54万人。

伴随着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多,大学生毕业后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也愈发严峻,应届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已然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尤其是今年,由于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国内外就业环境都变得非常恶劣,企业生存艰难,应届生求职难度加剧。

综合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固然有诸多的外部因素,如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应届毕业生基数庞大、疫情原因导致面试机会减少等等,但是也不排除应届毕业生自身的内部因素,譬如职业发展规划不清晰、对公司和岗位期待值过高、工作经验不足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了解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就业情况,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就业意向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同时反馈到企业方,为应届毕业生与吸收应届毕业生就业的企业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将是一件非常必要且有意义的事情,对于之后高校大学生求职就业也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报告由学慧职业发展研究院联合鲸媒体、京东教育、香聘网及简历义工共同发起,以2020年应届生为调查对象,对他们的就业意向和就业情况展开调查分析,系统解读2020年应届毕业生为什么就业难和就业难体现在哪些方面,期待通过真实的数据反映,为企业制定招聘计划提供一定的事实依据,为应届生求职就业提供专业的策略指导。

Part 1数据说明报告主要对202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就业意向进行调查和分析,样本数据几乎覆盖全国各个省份,但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

样本数据涉及来自不同学历的应届毕业生共 1934 人,基本信息如图1 - 4。

图 1数据样本地区分布图 2数据样本性别分布图 3数据样本学历分布图 4数据样本专业分布Part 2目录目 录01 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02 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分析03 当前背景下应届毕业生就业策略探讨04 应届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毕业生人数基数逐年增长,就业形势严峻,2020年应届毕业生正式入职比例不足13%45%的同学认为继续学业深造可以暂时躲避就业高峰,增加就业优势,但是绝大同学认为即使考研可以缓解社会上一部分就业压力,当前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尽管超50%的毕业生仍未找到工作,但是多数同学心态相对轻松,对求职仍抱有积极态度综合分析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及影响因素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策略探讨明确职业定位、确立清晰的职业目标、寻求最佳的发展通道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多种因素叠加造成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多数毕业生更倾向留在家长发展,普遍追求稳定且高薪的企事业单位,教育行业成应届毕业生“新宠就业区域单一,多数向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或相对发达的二线城市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2020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目录学院概况 (1)第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3)一、毕业生生源情况 (3)二、毕业生规模及结构 (3)三、毕业生就业率 (9)第二部分毕业生就业状况及质量分析 (11)一、毕业生毕业去向 (11)二、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情况 (11)三、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情况 (12)四、毕业生考研情况 (13)五、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调查 (16)第三部分毕业生就业工作举措 (19)一、立足内涵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19)二、完善组织保障,就业工作体系科学合理 (22)三、强化综合施策,就业管理服务成效显著 (25)第四部分就业发展趋势分析 (30)一、毕业生就业状况稳定、考研升学整体较好 (30)二、毕业生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意愿较高 (31)第五部分就业反馈及工作思考 (33)一、毕业生就业反馈情况 (33)二、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35)三、就业工作思考 (36)学院概况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由安徽师范大学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全日制本科高等学校。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省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安徽省委省政府优先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和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安徽师范大学师资、学科、管理、品牌等方面的优势是皖江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与可靠保障。

学院位于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毗邻芜湖市风景秀丽的龙头山、凤鸣湖风景区。

校园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文化气息浓郁,是莘莘学子读书治学、修身养性的理想场所。

学院秉承安徽师范大学“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独立学院的办学活力,以“厚德、开物、自强”为院训,倡导“诚信、勤奋、团结、博爱”的价值观,着力培养“明明德、厚基础、强技能”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学院独立颁发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学院现有在校生8882人。

办学以来,学院以高水平的师资、规范的教学、严格的管理、优质的服务以及多彩的校园文化,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在艾瑞深、武书连分别公布的大学排行榜中,我院综合实力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独立学院前列。

在2019年艾瑞深校友会公布的师范类排行榜中,我院居全国师范类独立学院排名第八。

学院现设人文与传播系、外语系、经济系、管理系、电子工程系、化学工程系、视觉艺术系、音乐系、体育系、学前教育系10个系,并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实验中心、图书馆(并共享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全部馆藏资源)。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素质拓展与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建有6个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一流(品牌)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1个,5个省级教学团队和152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

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安徽省动漫大赛、安徽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省部级比赛中,皖江学子均获得优异成绩。

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3%左右,近五年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均达10%以上。

多年来,一批优秀毕业生或在全国各地建功立业,或在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外交学院、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国约克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学习深造。

“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

”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全院教职工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紧紧围绕“全省领先、全国有影响、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的建设目标,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情育人和全面育人”为思路,以“革故鼎新,笃学尚行,上善若水,自强不息”为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建设,精心构建皖江学子全面成长的平台,以托起每一位有志学子心中的梦想,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美好安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第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一、毕业生生源情况2020年,学院2450名毕业生中,安徽省2399人,福建省18人,江苏省18人,浙江省11人,河南省3人,江西省1人,本省和外省学生数占毕业生数的比例见下图:图12020届毕业生生源情况分布图二、毕业生规模及结构(一)毕业生分专业人数2020年我院共有10个系39个专业,2450名毕业生,各专业毕业生数见下表:表12020届各专业毕业生数一览表序号系别专业名称学生人数1人文与传播系汉语言文学1422汉语言文学(专升本)59 3新闻学47 4广播电视学56 5广告学38 6秘书学607外语系英语1388俄语32 9日语4310经济系经济学8311金融工程43 12会计学117 13财务管理11314管理系家政学3715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69 16市场营销44 17物业管理25 18物流管理50 19电子商务53 20旅游管理88 21旅游管理(专升本)5922花津校区应用化学6323自动化6124电子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962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66 26软件工程64 27网络工程42 28数字媒体技术42 29学前教育系学前教育7530视觉艺术系戏剧影视美术设计3431动画59 32影视摄影与制作31 33美术学87 34摄影30 35视觉传达设计32 36环境设计65 37产品设计32 38服装与服饰设计31 39音乐系音乐学4640体育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5941舞蹈表演39合计2450从表中可以看出,毕业生超过100人的专业有4个,分别是:汉语言文学(142人)、英语(138人)、会计学(117人)、财务管理(113人),这4个专业毕业生数占毕业生总数的20.82%,其他专业毕业生数共占毕业生总数的79.18%。

具体分布情况见下图:图22020届各专业毕业生数占毕业生总数比例分布图(二)毕业生男女生比例2020届毕业生中,共有男生684人,占总人数的27.92%,女生1766人,占总人数的72.08%,男女生性别比为1:2.58,各专业分布情况见下表:表22020届各专业毕业生男女生人数比例一览表序号专业名称男生人数女生人数男女比1汉语言文学181241:6.892汉语言文学(专升本)12471:3.923新闻学9471:5.224广播电视学4341:8.55广告学17431:2.536秘书学5421:8.4 7英语111271:11.55 8俄语5271:5.4 9日语7361:5.14 10经济学38451:1.18 11金融工程16271:1.69 12会计学141031:7.36 13财务管理16971:6.06 14家政学0370:37 15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6431:1.65 16市场营销13311:2.38 17物业管理8171:2.13 18物流管理15351:2.33 19电子商务18351:94 20旅游管理12761:6.33 21旅游管理(专升本)24351:1.46 22应用化学14491:3.5 23自动化42191:0.45 24电子信息工程55411:0.75 2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4321:0.94 26软件工程34301:0.88 27网络工程4381:9.5 28数字媒体技术10321:3.2 29学前教育5701:14 30戏剧影视美术设计10241:2.4 31动画23361:1.57 32影视摄影与制作11201:1.82 33美术学14731:5.21 34摄影11191:1.73 35视觉传达设计10221:2.2 36环境设计24411:1.71 37产品设计13191:1.46 38服装与服饰设计10211:2.1 39音乐学10361:3.6 40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5271:0.13 41舞蹈表演10291:2.9合计68417661:2.58根据上表所示,除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1:0.13)、自动化(1:0.45)、电子信息工程(1:0.75)、软件工程(1:0.88)、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0.94),其它专业中男生数均低于女生。

(三)毕业生政治面貌情况2020届毕业生中,中共党员或中共预备党员数为278人,共青团员2142人,群众30人,所占比例见下图:图32020届毕业生政治面貌情况图示(四)毕业生民族情况2020届毕业生中,汉族学生数为2436人,少数民族(回族)学生14人,比例见下图:图42020届毕业生各民族比例情况图示(五)城乡毕业生数情况2020届毕业生中,城镇学生数为934人,农村学生数为1516人,城乡家庭毕业生比例见下图:图52020届城乡家庭毕业生比例情况图示三、毕业生就业率截至2020年8月31日,我院2020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3.88%,4个专业就业率达100%,另有14个专业就业率达到90%以上。

各系、各专业就业情况见下表:表32020届各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情况一览表序号系别专业名称毕业生数就业人数就业率1人文与传播系汉语言文学1425135.92%2汉语言文学(专升本)593559.32% 3新闻学473880.85% 4广播电视学564580.36% 5广告学382976.32% 6秘书学605998.33%7外语系英语13810978.99%8俄语322887.50% 9日语433990.70%10经济系经济学837185.54%11金融工程434297.67% 12会计学11710186.32% 13财务管理11310088.50%14管理系家政学373286.49%15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694362.32% 16市场营销443681.82% 17物业管理2525100.00% 18物流管理504590.00% 19电子商务534381.13% 20旅游管理887180.68% 21旅游管理(专升本)595593.22%22花津校区应用化学635180.95%23自动化614675.41%24电子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968689.58%2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665786.36% 26软件工程645382.81% 27网络工程423788.10% 28数字媒体技术423992.86% 29学前教育系学前教育756485.33%30视觉艺术系戏剧影视美术设计343397.06%31动画595796.61%32影视摄影与制作312993.55%33美术学878698.85%34摄影3030100.00%35视觉传达设计3232100.00%36环境设计656498.46%37产品设计323196.88%38服装与服饰设计3131100.00%39音乐系音乐学464393.48%40体育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595288.14%41舞蹈表演393794.87%学院2450205583.88%图62020届各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图示第二部分毕业生就业状况及质量分析一、毕业生毕业去向我院2020届2450名毕业生中,36人到国有企业就业,17人到三资企业就业,48人到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就业,67人到中小学教育单位就业,3人到医疗卫生单位就业,参加三支一扶项目1人,参加西部计划1人,考取特岗教师10人,233人考取国内硕士研究生,11人出国留学,13人参军入伍,24人自主创业,1591人到其他企业就业,暂未就业395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