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的训练

认知的训练
认知的训练

认知的训练

认知是一个大脑神经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感觉、注意、记忆(经验)、知觉、分析推理、策略生成、预估与调整、表达等,我们很多脑损伤的孩子在这些环节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障碍,认知的训练,就要分析孩子的具体情况针对这些障碍去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

感觉的训练,就是感官通路的训练,这包括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本体觉和前庭觉的训练,我们接收外界信息的通路,主要是以上几个方面,如果某一项或几项有障碍,势必会影响所输入信息的完整性,从而形成不正确的感觉体验和经验,也就会影响到我们所形成的知觉的正确性,所表现出来的策略判断在外界看来就是偏颇的或者不正常的。关于感官通路方面的训练,DOMAN方法在国内不少机构有采用,值得大家去借鉴。

注意有两个层面的理解,第一个层面是对人的注意和对物的注意,对人的注意包括眼神的交流和非口语沟通与意图解读能力,这是我们社会交往能力的基础,也是孩子与训练者互动教学的基础,这个基础能力的缺失也许不会影响我们知觉的形成,但是对孩子以后融入社会被社会所接纳影响却非常大,这个问题在自闭症孩子和很多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身上体现得比较明显,关于这方面的训练,PCI游戏疗法值得参考。注意的第二个层面是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一种不受约束的基础感官神经活动,是建立在良好的感官通路基础上的,比如我们目光所及能看到视野内的所有图象,耳朵所能听到的所有声音;有意注意受我们的主观意志所控制,能让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所关注的人和物以及事态的进展上,针对目标进行有意义的信息输入和分析。

在认知的训练上,注意力的集中是继基础感官能力训练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基础,这些注意力的训练包括视觉和听觉方面的,视觉方面又包括视线的注视和追随,听觉方面包括倾听和过滤。视觉的注意力训练,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选择能吸引他目光的玩具或食物,逐渐增加他关注某一事物的时间,然后再通过移动物体来发展孩子的视线追随能力,我觉得闪卡是个很不错的注意力训练的方法,既发展了孩子的快速的视觉反应能力,也能增强孩子的注意力,追光或者追物的训练对发展孩子的视线追随能力也很有效果,但是这些训练最重要的是要有较高的频率和长时间的坚持,没有一种方法能在一个晚上就改变孩子的问题的,如果不能坚持,任何方法都是无效的。

记忆是建立在不断积累的感觉经验上的,这些感觉经验包括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嗅觉的和味觉的,大脑接收到新的感觉信息,透过对感觉记忆的解读,从而形成了知觉,在知觉的基础上,我们的大脑才有了形状、颜色、方位、时间、大小、量度、质地等概念,到了这个阶段,我们才可以说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基础。

既然知觉是建立在记忆基础上的,那么大量的信息输入就是提高知觉能力的途径,这些输入通路还是透过五大感官通道来实现的,这就是为什么在做认知训练之前感官通路的训练非常重要的原因。大量的信息输入可以是视觉的,比如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大量的百科

卡;也可以是听觉的,比如大量的朗读,大声地对孩子唱儿歌童谣,不停地和孩子对话,让孩子听各种不同的声音;还可以是触觉的,比如让孩子玩不同质地的玩具,让孩子玩沙子玩水,让孩子亲近大自然;更多的是各种感觉综合的,视觉听觉触觉几方面同时感受,这样才有利于孩子获得全面的完整的知觉。我觉得“听看摸闻尝”的训练是个非常不错的方法,对提高孩子对物的概念非常有帮助。

可以说,一直到概念的形成,我们的训练都是透过针对五大感官通路的训练来实现的,通过对感官通路的基础训练和大量的各通道的信息输入,我们获得了基础的知觉,有了基础的概念,有了认知的基础。但是,认知并不仅仅如此简单,认知训练的目的并不只是要知道“这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该怎么办?”,我们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我们的大脑组织中,颞叶是主要负责听觉功能的区域,枕叶主要是负责视觉功能的,顶叶是主要负责触觉和本体觉,额叶是大脑的指挥中心,负责分析、总结、计划和指挥,额叶是大脑中最重要也是最晚成熟的部分,如果前期的认知基础训练是针对颞叶枕叶顶叶区域的话,那么后期的训练更多的是针对额叶部分,也就是发展孩子的分析、总结归纳、计划、策略生成、指挥反馈能力。

在实际的训练中,除了继续加强孩子对概念的认识外,我们还需要引导孩子学会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理解关系是建立分析推理能力的基础。概念的认知,首先是孩子对自身的认知,包括对自己身体部位的认知和自身与外界关系的认知,在这个基础上,再发展孩子对形状、颜色、方位、时间、大小、量度、质地等概念的认知,这些认知的训练,最开始都是从实物开始的,通过实物与实物的对比,孩子才能逐渐明白各种形状的区别,大与小,长与短等等,实物的对比是孩子理解事物关系的第一步。

对各种关系的理解是分析推理能力的训练方法之一,这些关系包括相同物品的归类,相似物品的归类,按照各种规则进行的分类、配对,认识因果关系,认识时间次序关系,排列组合次序等等,对这些关系的理解会让孩子逐渐明白事物之间的联系,总结出事物发展中的规律,从而为处理各种问题所需要的策略生成打下基础。通常,在具体的训练中,因为训练条件的限制,训练载体的选择需要逐渐从实物的对比过度到实物与图卡的对比,再过度到图卡与图卡的关系应用。

谈到认知的后期训练,不得不说到手功能的训练,因为在这个阶段里,大量的训练是通过手的工作来完成的,手成了孩子练习和表达的工具。动手的目的是让孩子在过程中摸索规律探索方法,并不仅仅是手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以等待孩子做出反应,引导孩子自己琢磨出来规律比我们直接告诉他要有效一百倍,就象王希妈妈所说的“我们要温柔地坚持!”

这里只谈了我对认知训练的理解和思路,没有涉及到具体的训练办法,因为训练办

法是需要根据不同孩子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去设计的,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不同,孩子的基础情况不同,所能设计的方案也千差万别,需要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而更个性化一些,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大脑因为使用而成长!

青少年认知发展与教学第三讲 练习题

第三讲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图式表示一种认知结构或者心理结构,是指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 3.同化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动作4.顺应指改变主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以适应客观变化 5.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6.自我中心儿童只能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事物,不能把自己放在他人的角色中或不能明白他人的感觉 7.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 8.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 9.认知发展心理学将个体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 10.支架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儿童的帮助就像婴儿学习走路父母总是要给与一定的搀扶或者提供一个学步车但走路还是婴儿自己学会的。支架是一种帮助借助这种帮助儿童能够完成那些他们不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教学要以最近发展区作为介入的空间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支架促使儿童主动而有效地学习

11.私语在发展过程中儿童早期发展有一种非常重要的言语发展现象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在___C____阶段能完成守恒任务。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2.在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中涉及的概念有___AC____。 A.关键期B.观察学习C.最近发展区D.图式 3.掌握字词概念的转折点是__B__. A.初中一年级B.初中二年级C.高中一年级D.高中二年级 4.进入___B____以后,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初步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 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初期D.成年期 三、填空题 1.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把新感知的材料或经验纳入到已有图式中以理解新事物的过程”被称作是__图式__。 2.在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中,在教育与发展方面提出的三个问题是_最近发展区__、__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__ 和_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___。 3.发现性思维的的特点是__流畅性____、__变通性__、__独特性_。 4.初二是_经验型水平__向_逻辑型水平_过渡的转折时期。 四、判断正误 1.皮亚杰认为,客体永久性形成于前运算阶段。(正确)

认知的训练

认知的训练 认知是一个大脑神经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感觉、注意、记忆(经验)、知觉、分析推理、策略生成、预估与调整、表达等,我们很多脑损伤的孩子在这些环节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障碍,认知的训练,就要分析孩子的具体情况针对这些障碍去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 感觉的训练,就是感官通路的训练,这包括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本体觉和前庭觉的训练,我们接收外界信息的通路,主要是以上几个方面,如果某一项或几项有障碍,势必会影响所输入信息的完整性,从而形成不正确的感觉体验和经验,也就会影响到我们所形成的知觉的正确性,所表现出来的策略判断在外界看来就是偏颇的或者不正常的。关于感官通路方面的训练,DOMAN方法在国内不少机构有采用,值得大家去借鉴。 注意有两个层面的理解,第一个层面是对人的注意和对物的注意,对人的注意包括眼神的交流和非口语沟通与意图解读能力,这是我们社会交往能力的基础,也是孩子与训练者互动教学的基础,这个基础能力的缺失也许不会影响我们知觉的形成,但是对孩子以后融入社会被社会所接纳影响却非常大,这个问题在自闭症孩子和很多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身上体现得比较明显,关于这方面的训练,PCI游戏疗法值得参考。注意的第二个层面是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一种不受约束的基础感官神经活动,是建立在良好的感官通路基础上的,比如我们目光所及能看到视野内的所有图象,耳朵所能听到的所有声音;有意注意受我们的主观意志所控制,能让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所关注的人和物以及事态的进展上,针对目标进行有意义的信息输入和分析。 在认知的训练上,注意力的集中是继基础感官能力训练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基础,这些注意力的训练包括视觉和听觉方面的,视觉方面又包括视线的注视和追随,听觉方面包括倾听和过滤。视觉的注意力训练,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选择能吸引他目光的玩具或食物,逐渐增加他关注某一事物的时间,然后再通过移动物体来发展孩子的视线追随能力,我觉得闪卡是个很不错的注意力训练的方法,既发展了孩子的快速的视觉反应能力,也能增强孩子的注意力,追光或者追物的训练对发展孩子的视线追随能力也很有效果,但是这些训练最重要的是要有较高的频率和长时间的坚持,没有一种方法能在一个晚上就改变孩子的问题的,如果不能坚持,任何方法都是无效的。 记忆是建立在不断积累的感觉经验上的,这些感觉经验包括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嗅觉的和味觉的,大脑接收到新的感觉信息,透过对感觉记忆的解读,从而形成了知觉,在知觉的基础上,我们的大脑才有了形状、颜色、方位、时间、大小、量度、质地等概念,到了这个阶段,我们才可以说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基础。 既然知觉是建立在记忆基础上的,那么大量的信息输入就是提高知觉能力的途径,这些输入通路还是透过五大感官通道来实现的,这就是为什么在做认知训练之前感官通路的训练非常重要的原因。大量的信息输入可以是视觉的,比如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大量的百科

认知法

认知法 一、定义: 认知法又称认知-符号法(Cognitive-Code Approach),产生于60年代的美国,代表人物是卡鲁尔、布鲁纳。它强调人能够进行感知、记忆、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智能活动,它符合现代外语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特点,因此受到不少人的推崇。关于认知法的理论来源,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不是来自于某一派的理论,而是几种理论的汇合,例如,60 年代初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JeanP iaget )创立的“发生认知论”及另一位心理学家布鲁纳(J. S . B runer)提出的“基本结构”和“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对其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皮亚杰认为,掌握新知识是一种智力活动,而每种智力活动都包含一定的认知结构。无论是接受刺激还是对刺激作出反应都是受认知结构支配的。布鲁纳的“基本结构”即指概念、基本原理、规则等,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掌握。学生掌握基本结构,更易于理解本学科,有助于在记忆中长期保持所学的知识。随后,乔姆斯基(NoamChom sky)提出,语言学习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掌握规则、记忆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人们可以利用有限的规则创造出无限的句子。而认知心理学家奥斯贝尔(D. P. A u subel)也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理论”,即认知学习,它与机械性实习中的囫囵吞枣,死记硬背不同,它强调学生对所学基本规则和概念理解,了解其内在联系, 促进记忆, 认识是学习的开始, 并以理解为目的。他反对外语学习中的模仿的操练, 主张在理解基础之上的操练, 受到了上述几种思潮的影响, 认知法认为,成千人学习外语与幼儿学习母语相比,有不同的特点:1.缺乏幼儿学习母语的语言环境,是在人为的语言环境(教室)中学习的;2.学生是在掌握了母语的基础上学习外语的;3.学习是自觉的、有意识、有组织的。根据这些特点,把外语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语言的理解(comprehension)、语言能力(competence)、语言运用(performance)。 二、认知教学法产生的理论基础 1. 语言学基础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他提出一个“语言习得机制”假说来解释语言学习过程,区分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语言是受规律支配的符号体系,人类学习语言绝不是单纯地模仿和记忆的过程,而是创造性的运用过程。人类能借助有限的规律,推导、转换、生成无限的句子。 2. 让·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发生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是:知识是怎样通过人们的思维和心理活动最终形成和发展的。他还提出了适应外部世界的两大主要方法:“同化”和“顺应”。感知外部世界与原有认知相同,新信息就可以同原有的结构同化;头脑内部的结构需要进调整才能适应新的知识。 3. 杰罗姆·布鲁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课程论》和《教学论》等著作中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即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结构,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是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 4.布鲁纳强调指出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连串的新知识,每个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这3个认知学习过程。他指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含着3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同时他又强调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其二,他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己有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倡知识的发现学习。他说:"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之行为,正确地说,

项目四认知及直知觉功能训练及感觉统合失调治疗-7感觉统合失调评定与治疗

项目四认知功能障碍训练及感觉统合失调治疗 任务七感觉统合失调评定与治疗 一、感觉统合失调评定 感觉统合失调(sensory integration df, dysfunction, SID)是指大脑不能有效地组织处理从身体各感觉器官传来的信息,导致机体不能和谐的运转,最终影响身心健康,出现一系列行为和功能障碍。所有感觉系统都可以发生感觉统合失调。感觉统合失调表现为行为障碍,但有行为障碍表现不一定就有感觉统合失调。感觉统合评定必须与神经运动功能评定、智力测验、气质问卷、既往诊断等结果相结合,综合分析,并可从异常行为表现、器具评定以及量表评定多方面进行。 (一)异常行为表现 由父母在儿童穿脱衣、用餐、游戏以及学习等活动中进行行为观察并填写记录,交由医生、治疗师等专业人员进行分析,再重新观察,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问题。行为观察只是大体的判断,准确的评定需要标准化评定量表。 1. 日常生活活动中的表现 (1) ADL动作笨拙:穿脱衣服、扣纽扣、戴手套、坐着穿脱鞋、系鞋带、站立或坐着穿脱裤子等动作过慢或笨拙。避免接触某些衣服,不肯穿袜子、拒绝穿衣服,或坚持穿长袖衣裤以免暴露皮肤。 (2) 进食困难:婴儿时喂养困难,辅食添加困难,拒绝含橡胶奶嘴甚至母亲乳头,容易诱发恶心、呕吐;儿童进食时容易掉饭粒、筷子用得不好,将水倒入杯中困难,整理餐具困难;严重偏食、挑食,不愿吃某些质地(如过于绵软、粘黏、坚硬等质地)的食物;经常口含食物而不吞咽,或喜欢刺激性强的食物等。 (3) 接触困难:儿童不喜欢被人触摸、拥抱,尤其不喜欢被触摸脸、口周,特别是口腔内,不愿亲吻;不喜欢洗脸、洗头,害怕手部接触粘黏性的胶带、胶水、颜料等,不喜欢剪指甲、洗手;不易察觉别人的触摸,对于碰触分辨不清位置,需要用力拍打才能取得注意;或过分喜欢别人的触摸及用力地触摸别人;喜欢扭动嘴唇、扯头发、咬指甲、铅笔、橡皮擦、衣服等。 (4) 抗拒乘坐交通工具:抗拒乘坐交通工具或电梯,上下车、移动坐位、上下斜坡及楼梯等;动作非常缓慢,上下楼梯困难,或用足击打台阶;方向感差,

认知和语言的训练方法

第一章认知方面 (3-4岁认知) 一、说出大的和小的东西 方法: 1利用同样颜色的5块大积木和5块小积木。开始时让孩子把10块积木根据大小分成两堆。孩子学会正确地分类之后,你问他:“哪个是大的?”,“哪个是小的?”如果回答正确,就表扬他。 2利用两个只有大小不同的东西,如使用一大一小两个红球。先选用大小差别明显的东西。利用球、积木和其他物品告诉孩子哪个是大的,哪个是小的(如这是大球,这是小球)。然后问孩子:“大球在哪儿?”再问“小球在哪儿?”频繁地变换大小物品的位置。等孩子能够正确无误地区别大小之后,再让他说出大的和小的东西。3用包装相同但大小不同的两包糖果,让孩子说也哪个大哪个小,他说对了就把糖果奖励给他。 4把直径约为15厘米和8厘米的几个圆形物放在地上。让孩子只站在大圆上,然后让孩子说出你该站在哪个圆上。你站得对不对,让孩子告诉你。 5在大小不同的几个圆中的一个圆上放上孩子喜欢的东西,如果孩子能正确地说出那个圆是大的还是小的,就把那件东西奖给他。 二、按照口头指令,指出自己或娃娃身体10个部位 方法: 1从脸上的器官开始,当你说:“这是眼睛”时,用手指一指你自己的眼睛。让孩子模仿你的动作也用手指一指他自己的眼睛。再用同样的方法反复练习,指出手、脚、脖子、胳膊肘、肚子、手指、脚趾等。 2你和孩子一起站在能照到全身的大镜子前面。当说到身体的某个部位时,你让孩子摸摸或动一动这个部位。如“这是膝盖吗?”,“这是鼻子吗?”他学会了就表扬他。3在两张纸上画上像雪人似的大小不等的两个圆,画上身体的一两个部位,让孩子指出哪些部位没画出来,该画在什么地方。孩子回答对了,就表扬他。 4指出玩具娃娃身体的各个部位。 5指出孩子身体的各个部位,帮他说出名称。 6如果孩子指对了身体的各个部位,就让他在那个部位贴上贴纸。 三、按照口头指令,指出男孩和女孩 方法: 1利用适当的时机,辨别家人的性别,如说:“好高的男孩呀!”,“好漂亮的女孩啊!”等等。 2给孩子看书的时候,告诉他杂志插图上的人物哪个是男孩,哪个是女孩。然后利用杂志的插图,让孩子找出男孩或女孩。 3你指着画片让孩子说出哪个是男孩,哪个是女孩。 4利用给男娃娃和女娃娃穿衣服的办法,让孩子给这些娃娃穿上适合他们性别的衣服。

认知能力训练

认知能力训练 一、意义及作用 认知活动主要是指以人的思维为核心的认识活动,它是构成人的智力的重要因素。 儿童的智力发展一方面与人的遗传素质、个体发育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又与社会文化环境和现实生活条件有密切关系,因此,康复训练是开发特殊儿童智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康复训练不能脱离特殊儿童的实际,超越特殊儿童的发展水平,认知能力训练必须依照科学的规律来进行。 有关研究和康复训练实践表明,特殊儿童普遍存在着抽象思维方面的障碍和缺乏应变能力。改善他们的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认知能力训练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特殊儿童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不仅表现为个体音的差异,而且表现为个体内的差异。因此,对特殊儿童进行认知的康复训练,不仅需要遵循正常儿童的发展规律,而且还要特别注意他们的个体差异,对其实施个别化的康复训练。 二、训练内容 在《系统康复训练测评表》中领域三,提出了认知能力训练的长期目标。我们为本领域的长期目标提供了必要的短期目标,作为开展康复训练的活动建议。因此在制定个别训练计划时,提出特殊儿童在本阶段的长期目标以后,就可以在本章节中找出适合特殊儿童的短期目标。此外,各地还应根据特殊儿童的实际需求和当地的社会生活和特点自行拟订一些短期目标,以充实康复训练活动。 认知能力训练的短期目标如下(编码的第一级数表示领域,第二级数表示类别(长期目标),第三级数表示短期目标。三位数码表示出一个短期目标的确切代码: 3.认知能力 3.1 物体的存在 3.1.1 能指向物体失落的位置 3.1.2 能寻找从眼前消失的东西(如给儿童看苹果后藏在背后,他会找) 3.1.3 能从部分推知该物整体(如只给儿童看到狗尾巴,他知道是一只狗) 3.2 从背景中选择知觉对象 3.2.1 能从两个物品(如苹果和梨)中按指示选择任一件 3.2.2 能从3个物品中按指示正确选择一件 3.2.3 能从多个物品中按指示正确选择一件

认知能力训练

认知能力训练 一、 意义及作用 认知活动主要是指以人的思维为核心的认识活动,它是构成人的智力的重要因素。 儿童的智力发展一方面与人的遗传素质、个体发育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又与社会文化环境和现实生活条件有密切关系, 因此,康复训练是开发特殊儿童智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康复训练不能脱离特殊儿童的实际,超越特殊儿童的发展水平,认知 能力训练必须依照科学的规律来进行。 有关研究和康复训练实践表明,特殊儿童普遍存在着抽象思维方面的障碍和缺乏应变能力。改善他们的智力和社会适应 能力,认知能力训练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特殊儿童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不仅表现为个体音的差异,而且表现为个体内的差异。因此,对特殊儿童进行认 知的康复训练,不仅需要遵循正常儿童的发展规律,而且还要特别注意他们的个体差异,对其实施个别化的康复训练。 二、 训练内容 在《系统康复训练测评表》中领域三,提岀了认知能力训练的长期目标。我们为本领域的长期目标提供了必要的短期目 标,作为开展康复训练的活动建议。因此在制定个别训练计划时,提岀特殊儿童在本阶段的长期目标以后,就可以在本章节 中找岀适合特殊儿童的短期目标。 此外,各地还应根据特殊儿童的实际需求和当地的社会生活和特点自行拟订一些短期目标, 以充实康复训练活动。 认知能力训练的短期目标如下 (编码的第一级数表示领域,第二级数表示类别 (长期目标),第三级数表示短期目标。三位 数码表示岀一个短期目标的确切代码: 3 . 认知能力 3 . 1 物体的存在 3 . 1 . 1 能指向物体失落的位置 3 .1 .2 能寻找从眼前消失的东西 (如给儿童看苹果后藏在背后,他会找 ) 3 . 1 . 3 能从部分推知该物整体 (如只给儿童看到狗尾巴,他知道是一只狗 ) 3 . 2 从背景中选择知觉对象 3 . 2 . 1 能从两个物品(如苹果和梨)中按指示选择任一件 3 . 2 . 2 能从3个物品中按指示正确选择一件 3 . 2 . 3 能从多个物品中按指示正确选择一件

儿童言语认知训练

儿童言语认知训练 怎么能让我家孩子开口说话? 我家孩子只会仿说,怎么让他主动表达? 我家孩子会回答问题,但是从不提问,怎么引导? ...... 家长们困惑许久的问题终于有答案了。 每个孩子都是纯洁的小天使,带着一切未知去感受这个世界,而语言是孩子拥抱世界的窗口。当孩子从牙牙学语到用奶声奶气的语言描绘他眼中的世界,描绘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舒服的微风温暖的水流以及对爸爸妈妈的爱,我想这是所有的父母都为之振奋,欣喜若狂的事情。 可是有些爸爸妈妈却要为孩子迟到的语言焦虑不安。王硕老师在东方启音苏州家长群分享了《儿童言语认知概念及训练阶段》,这场干货满满的线上讲座让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错过的家长不要失望哦,小编将会把所有的干货全部分享给大家

儿童言语发展及认知概念 儿童的语言理解主要分为以下几大步骤:听指令、句式、概念、解难、问句等等。 普通小朋友认知理解和语言表达程度(可以对照孩子的情况哦)0~12个月:能够回应别人叫自己的名字,以及与他人进行眼神交流。 1岁:单语期,可以叫“爸爸”“妈妈”,明白一些常见的名称,懂的拒绝别人,也懂得向大人要求一些想要的东西,比如零食、玩具等等。 2岁:双语期,能够明白一些简单的动词,“说”、“看”、“要”、“听”等等;可以明白不同的问句,比如说“要不要”、“有没有”、“谁”、“哪里”等概念;可以听懂简单的指定,比如说“给妈妈苹果”、“妈妈要”等等。 3岁:能够完成三元素的指令,比如说“把水杯放在桌子上”;也能够明白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说上下;还能够去明白一些“为什么”“多少”等问句。这时候小朋友的语言表达已经具备了可以交谈的能力,可以去讲一些简单的句子,比如说“妈妈去超市”。

语言与认知考试重点

第一章 1.认知科学:研究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人认识世界 的能力与智力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它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而1956年则是最重要的一年。 两个基本假设 I.人的认知能力是一种计算能力 II. 计算是对符号化的信息的程序化操作,而符号是实体的表征

哲学知识(认识)论: 柏拉图和奥古斯丁的天赋论 培根的观察归纳论,经验论 休谟对归纳的批判 波普尔的观察始于理论的论点 经验主义:一切知识最终都是来自人的感性经验,经历一次就有了经验,下次再经历就会对经验进行总结归纳 先验主义:康德(1787)的综合先验命题预设: 表达我们用来综合有秩世界和心灵的图式,它们不是从经验获得的。 洛克对笛卡尔先天知识的批判 Tabula rasa (blank tablet) 休谟(Hume)对经验归纳的批判:没有逻辑的根据,只有心理上的依据,期望。 笛卡尔之妖:笛卡尔提出笛卡尔之妖(Evil Demon)来反对经验主义。怎么知道不是一个妖怪在控制我的思想,使我感到桌子是硬的,今天很高兴……没有可靠的方法证明不是妖怪在作怪而是真实的感觉。建立在不可靠基础上的知识也是不可靠的。只有一点是可靠的,即我是存在的, 否则妖怪没有控制我的必要,因此“我在思想,我思故我在”这是绝对

的真理,百分之百确切的知识,没有任何矛盾的,“我思故我在”这是没法挑战的。从这点出发得到的知识一定是可靠的。笛卡尔实际上没有做到这一点,只是他的一个想法。这个想法不是没有道理的。 第二章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试图通过了解智能的实质(这也是认知科学的主要任务),最终创造出一种新的机器,这种机器可以完成一些通常只能依靠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旨在用机器模拟人脑的部分活动(弱人工智能),甚至超越人的智能(强人工智能)。 图灵测试:对两个人或者是计算机进行提问,测试前不知道哪个是人、哪个是计算机,提问之后如果识别不出哪个是人哪个是计算机,就说明计算机具有与人一样的智力。 第三章 认知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复杂有机体(高级动物)如何表示和处理信息的科学 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皮亚杰 行为主义最基本的思想是:人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很多东西的。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华生 行为主义的基本假设: 学习是一种刺激反应 学习是一种模仿 给我一个正常儿童,我能把他培养成任何一种人:科学家,音乐家,等等。 柏拉图问题:柏拉图在他的对话录中问道,人怎么能在那么短的人生中知道那么多东西呢。后来乔姆斯基修正了这个问提出,被称为“新柏拉图问题”,即有限的语言怎么能让我们学会那么多东西,是怎么做到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得到那么多创造性知识。 第四章 人类学 走出非洲说:人类起源都来自非洲,20 万年之前,非洲的智人中的一支突然发生很多变化,智力爆发,具有很多优势,扩展的很快,很快离开欧洲大陆,扩散到各个大陆。非洲夏娃是现代人最早的祖先。 自然选择:在某种自然环境中,具备某种能力就会最强,被保留下来,不具备这种生存能力就会被淘汰,通过一代一代的选择,具备这种能力的人会越来越多,不具备这种能力的人会越来越少,这就是自然选择。性选择 第六章 什么是语言 语言的产生假说: 1人类智力扩展说 人为什么有语言是因为人聪明

认知训练

认知能力训练家庭指导 1-6月认知训练: 注视:鼓励患儿用眼睛注视人、物体,物体选择由大到小。 追视:视线随人、物体按弧形转动180度。 两点注视:先看一个物体,后看另一个物体转换自然。 找声源:家长在患儿侧面站立,用各种频率的声响玩具耳后摇响,还可唤其名字鼓励其找声源。 触觉刺激:采用各种不同的材质对患儿手进行触觉刺激,每天2次,3-5分钟/次 手眼协调训练:先用颜色鲜艳的玩具触碰患儿的手,鼓励其伸手抓物,抓到后鼓励把玩。 寻找失落物体:先用带响、再用绒毛玩具从患儿眼前落地,训练其用眼睛追随,如果追寻就将玩具捡来给他,以示鼓励。 照镜训练:鼓励患儿同镜中人笑、说话,用手抚摩。 7-12月认知训练: 认识亲人:家长多与患儿做一些捉迷藏的互动游戏,多亲近患儿,训练患儿认识亲人。 毛巾盖物:将患儿喜欢的物体先让他玩,再用毛巾盖起来鼓励其拿开毛巾找玩具。换手:将各种形状的物体从一只手换到另只手。 对敲:两只手同时分别拿起两件物体,并相向地敲打。 对捏:用拇指及食指旁边相向地捏起各种小物体。 食指分离训练:训练用食指头指认物体,用食指按琴键、电话键等。 固定投掷:患手将物品放入容器内(各个方向)。 1岁-3岁认知训练: 放置图形:按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五角形的规律放置。 匹配:训练患儿将同样的东西放一起,先用实物再用卡片。 找不同;在5-6个物体中挑出不同的物体。 生活记忆:训练其记忆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认识颜色:从一种颜色开始训练。 4岁—6岁认知训练: 事物特征训练:比如长短、大小、高矮、粗细、左右、男女等 分类训练:分清水果、蔬菜、家具、家用电器、交通工具等。 数词理解:认识1-10的数字、训练点数、区别数字的多少、同样多。

育婴师认知能力及语言训练

智力开发 1.视觉训练方法1)注视活动。适合年龄:0-3个月。训练时间:1分钟左右。每天次数:随时可做。2)追视活动。适合年龄:3-12个月。练习用具:乒乓球、笔、小艺术品等。练习时间:10分钟。3)配对游戏。适合年龄:1-3岁。训练用具:图片、小物件。训练时间:1-2分钟。 2.听觉训练方法:1)熟悉语言。适合年龄:0-6个月。训练时间:10-20秒。每天次数:不限。2)追声寻源。适合年龄:3-12个月。练习时间:10秒左右。每天次数:不限。练习用具:所有可以发生的东西。3)音乐训练。适合年龄:3个月-3岁。练习时间:3-5分钟。练习次数:根据需要确定。4)亲子阅读。适合年龄:10个月-3岁。练习用具:图书、图片。练习时间:5-15分钟。 3.触觉训练的方法。1)皮肤按摩。适合年龄:0-6个月。训练时间:20秒左右(不同部位)。2)触摸自然。适合年龄:6个月-3岁。练习时间:不限。 4.前庭平衡训练。1)正竖托抱。适合年龄:3-6个月。训练时间:1分钟左右。2)浴巾游戏。适合年龄:6个月-2岁。练习用具:小棉被或毛巾被一条。练习时间:30秒-2分钟。将棉被或毛巾被摊开铺平,让婴儿俯趴在上面,头要抬起,成人站在两边,各拉起棉被的两个角,动作要协调一致,一个拉,一个送,让婴儿有向前冲和向后退的感觉。可以前后晃、左右晃,还可以原地转圈,顺时针做三圈后再逆时针做三圈,或抱着婴儿转三圈。

5.认知综合训练的方法。举例:1)认识自己、家人及其相互关系。适合年龄:3-12个月。练习时间:随时进行。训练时要注意的问题:要一件一件的教,避免混淆;挑选婴儿最感兴趣的东西;多次重复,强化记忆(需要重复十几遍甚至几十遍才有效果);使用简介、正规的语言,如不要把汽车说成“滴滴”,把电灯说成“亮亮”等;对同一类东西要提供不同的样品。2)学习分类和概括。3)学会分类和概括的游戏。○1匹配游戏。○2“四挑一”。○3找图缺。○4掌握数的“三部曲”。婴儿数的概念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会背数、数的分解和组合、学数数。 语言训练 1.引导婴儿发音。1)语言准备期。2)模仿婴儿发音。3)多与婴儿聊天。 2.帮助婴儿理解语言。1)动作回应。适合年龄:6个月-1.5岁。练习时间:30-60秒。例如:帮助婴儿认识自己的器官、认识家人。2)看图说话。适合年龄:6个月-3岁。练习用具:婴儿画报或图书。练习时间:看图说话3分钟。3)感受实物。 3.用正确的方法训练语言。1)看图将故事。适合年龄:10个月-3岁。练习时间:1-3分钟。练习次数:不限。2)我问你答。 4.练习日常用语。适合年龄:1-3岁。练习时间:随时进行。 5.练习儿歌。适合年龄:1.5-3岁。练习时间:1-5分钟。 6.阅读练习。练习方法:安排好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教材;培养婴儿的阅读兴趣。

认知过程及注意练习题

认知过程及注意练习题单选题 1、()不属于认知过程。 A、感知觉 B、注意 C、想象 D、思维 2、上数学课时,小红总是不知觉的关注到老师穿的漂亮的衣服,这是()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有意后注意 3、晓亮同学可以熟练的骑自行车,这是利用了()注意。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不随意注意 4、以下属于感觉适应的是() A、喜欢吃甜的人会越吃越甜 B、鹤立鸡群 C、红色会引起人温暖的感觉,蓝色会引起人寒冷的感觉 D、吃完糖吃橘子会感到异常的酸

5、月亮在云中穿梭,这是( )知觉现象。 A、动景运动 B、诱导运动 C、运动后效 D、自主运动 6、很多年之后仍然记得当初吃到的蒙古烤全羊的味道,这是一种()记忆。 A、形象记忆 B、逻辑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7、电影《催眠大师》中,主角醉驾之后出事故,导致自己的妻子死亡,因为过度痛苦而遗忘了事故的过程,这一现象符合()遗忘理论。 A、干扰抑制说 B、同化说 C、动机说 D、提取失败说 8、小明解数学题的时候,总是能够想到其他人想不到的方法,这体现了小明的()思维。 A、直觉思维 B、常规思维 D、创造性思维 D、抽象思维

9、想象的功能不包括() A、预见功能 B、补充功能 C、替代功能 D、感染功能 10、“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了想象的()形式。 A、夸张 B、拟人化 C、粘合 D、典型化 11、听同样的报告,懂行的人与不懂行的人相比,结果大相径庭,这符合知觉的()规律。 A 选择性 B 理解性 C 整体性 D 恒常性 12、当收音机里播放《唱支山歌给党听》时,无论男高音独唱还是女声独唱,你都能辨认出来,这是因为人的知觉具有() A 选择性 B 整体性 C 理解性 D 恒常性 13、胖人穿竖纹衣服看起来比较苗条,瘦人穿横条吻的衣服显得丰满,这是运用()原理。 A 兴趣爱好 B 感受性变化 C 空间知觉 D 错觉

最新早教方案——2个月宝宝认知、语言、运动、交往、自理等能力训练方案

2个月宝宝行为能力训练方案 满月时生理指标正常均值: 体重:4.81~5.0千克; 身高:56.1~56.9厘米; 头围:37.4~38.1厘米; 胸围:36.9~37.6厘米; 前囟:2厘米X2厘米; 后囟:0~1厘米。 2个月宝宝的发育标准: 1、随着光线和物体的移动,用目光追逐; 2、俯卧时,可以抬起头部数秒钟; 3、朝向发出声音的方向转动脖子; 4、吸允手指; 5、情绪好时,巡视周围,发出声音,舞动着手脚; 6、以逗笑就有笑脸; 7、发出“啊—啊”、“呜—呜”的声音; 8、哭泣时,听到声音就停止。 动作发育:3个月的孩子,头能够随自己的意愿转来转去,转动180度,眼睛随着头的转动能左顾右盼,大人扶着孩子的腋下和臀部时,孩子能够坐着。让孩子趴在床上时,他的头已经可以稳稳当当的抬起,下颌和肩部可以离开桌面,前半身可以由两臂支撑起。当他独自躺在床上时,会把双手放在眼前观看和玩耍。扶着腋下把孩子立起来,他就会举起一条腿迈一步,再举起另一条腿迈一步。这是一种原始反射。到6个月时,他的下肢才能支撑他的全身。 语言发育:3个月的孩子在语言上有了一定的发展,逗他时会非常高兴并发出欢乐的笑声,当看到妈妈时,脸上会露出甜蜜的微笑,嘴里还会不断的发出喉呀的学语声。 感觉发育:3个月的宝宝视觉有了发展,开始时颜色的玩具很快能产生反应,对其它颜色应要慢一些,认识奶瓶了,在听觉上发展较快,它总有一定的判别方向的能力,听到的声音后,头能顺着响声转动180度。 这一阶段的宝宝吃奶间隔时间比上月延长,生活开始有规律,早晨定时大便,晚上睡眠时间加长,渐渐接近昼夜规律。经常能发出笑声,愿意同大人对话,并能“啊、啊、呀、呀”自语,发出元音。到了二月末左右,由于视、听觉联系增多,视听觉联系有了共同的分辨能力,宝宝会对某张图表示偏爱,愉快地注视着喜爱的挂图,眼睛滴滴溜溜地转。对照料的亲人也会有所偏爱,长期细心照料宝宝的人,会受到倍

认知能力训练

认知能力训练

认知能力训练 一、意义及作用 认知活动主要是指以人的思维为核心的认识活动,它是构成人的智力的重要因素。 儿童的智力发展一方面与人的遗传素质、个体发育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又与社会文化环境和现实生活条件有密切关系,因此,康复训练是开发特殊儿童智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康复训练不能脱离特殊儿童的实际,超越特殊儿童的发展水平,认知能力训练必须依照科学的规律来进行。 有关研究和康复训练实践表明,特殊儿童普遍存在着抽象思维方面的障碍和缺乏应变能力。改善他们的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认知能力训练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特殊儿童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不仅表现为个体音的差异,而且表现为个体内的差异。因此,对特殊儿童进行认知的康复训练,不仅需要遵循正常儿童的发展规律,而且还要特别注意他们的个体差异,对其实施个别化的康复训练。 二、训练内容 在《系统康复训练测评表》中领域三,提出了认知能力训练的长期目标。我们为本领域的长期目标提供了必要的短期目标,作为开展康复训练的活动建议。因此在制定个别训练计划时,提出特殊儿童在本阶段的长期目标以后,就可以在本章节中找出适合特殊儿童的短期目标。此外,各地还应根据特殊儿童的实际需求和当地的社会生活和特点自行拟订一些短期目标,以充实康复训练活动。 认知能力训练的短期目标如下(编码的第一级数表示领域,第二级数表示类别(长期目标),第三级数表示短期目标。三位数码表示出一个短期目标的确切代码: 3.认知能力 3.1 物体的存在 3.1.1 能指向物体失落的位置 3.1.2 能寻找从眼前消失的东西(如给儿童看苹果后藏在背后,他会找) 3.1.3 能从部分推知该物整体(如只给儿童看到狗尾巴,他知道是一只狗) 3.2 从背景中选择知觉对象 3.2.1 能从两个物品(如苹果和梨)中按指示选择任一件 3.2.2 能从3个物品中按指示正确选择一件

0-12个月宝宝语言认知特点及简单练习方法

0-12个月宝宝语言认知脉络 1月(新生儿期):哭,哭是新生儿唯一的语言,整个新生儿期都在哭;有很多种哭的类型,如饥饿性啼哭、困倦性啼哭、尿湿性啼哭等。 哭 2月:小嘴做说话的动作,嘴唇微微上翘、前伸,成O形;有模仿说话的意愿。有模仿说话的动作 3月:婴儿简单发音期,开始了积极的“说”,高兴时会发“阿、哦、噢”等; 越高兴发音越多,语言学习的开始。 无意识的发音(元音) 4月:慢慢会用“微笑”说话,发出“阿、哦、噢”的元音;越高兴,发音越多; 爸妈可给宝宝做做元音发音口型,对宝宝说更多话。 熟练几个元音的发音,说的更多 (婴儿语言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最初是语言的感知,宝宝靠听、看来感知声音,然后对语音分辨,最后是自己发出声音。) 5月:连续音节阶段。宝宝发音增多,高兴时更明显,可发出ba-ba,da-da,mou-mou 等声音,但没具体指向,属自言自语。但多重复强化,宝宝会在ma-ma和妈妈之间建立起联系。 连续音节ba-ba,mou-mou,da-da,无具体指向,重复强化 (在音节和具体的人和事物间建立起联系,需要一段很长过程,重复强化。) 6月:进入咿呀学语阶段,对语音感知更清晰,发音更主动,会无意识地叫“mama、baba、dada”,要给以积极回应,有助于宝宝把声音和具体的人、事物结合

起来。 咿呀学语阶段,重复强化已会的音,模仿新的音 7月:主动模仿说话声,能听懂语气、语调的意义;学下一个音节前,会整天或几天重复某个音节。这时家长要积极参与,像教“爸爸、妈妈”一样耐心地教其他音节。 学下一个音节前,一直重复强化,会主动模仿 (至少需1年以上,才能听懂它的咿呀说话,但周岁前宝宝就能很好理解你说的一些词汇了。) 8月:重复连续音节阶段。从咯咯声、尖叫声向可识别的音节转变,不再是简单的韵母声,能将声母和韵母音连续发出,如a-ba-ba,da-da-da。有意识地将几种简单音节和人、事物联系起来。理解说话的语气情感,能进行简单的言语交往,能发出各种单音节的音,“大大、妈妈”等双唇音,更喜欢模仿学习和主动说话。 重复连续音节阶段,声母和韵母连续起来,会各种单音节 9月:在宝宝说很多词汇、单词前,能理解的更多;要多和他说话、讲解,并给与充足的参与时间;对不同声音有不同反应,知道“不、不动、不要、这、那,自己名字”等词的意思,并能用动作简单表达。 会说的少,理解的多;能理解一些简单的词语 10月:说话准备阶段、说话萌芽阶段,能模仿别人的声音。音调、强度和性质在改变,能主动用动作表示语言;有的已会叫“爸爸、妈妈”等,但更多的周岁宝宝是发一些快而不清楚的声音;在引导下,能模仿成人拍手、挥手和摇头等动作。 音调、强度改变,说话准备阶段

1 认知过程(练习)

壹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 一感觉 (一)感觉概述 1.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 根据刺激信息的不同,感觉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 (1)外部感觉是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觉、觉、觉、觉和皮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2)内部感觉是来自于身体内部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觉、觉和觉(机体觉又叫的感觉,它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 (二)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刺激物感觉的大小称为感受。通常用感觉阈限来衡量。感觉阈限分为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两大类。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阈限,与之相对应的感觉能力成为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二者成关系。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感受阈限,与之相对应的个体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同样成反比关系。(三)感觉现象 1.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而使的现象。感觉适应既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也会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各种感觉都有适应现象,“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嗅觉适应。视觉适应有明适应和暗适应,明适应是从暗处所引起的视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暗适应是人眼对光的敏感性逐步提

高的过程。痛觉适应最不明显。 2.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指不同性质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相互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有对比和对比。同时对比是指两个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所产生的现象,继时对比是指两个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所产生的感觉对比现象。 3.感觉后像 后像是指刺激作用后,感觉并不立即,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称为感觉后像。视觉后像有和。正后像是指保持刺激物具有的同一品质的现象,负后像是指产生与刺激物相反感觉的现象。 4.感觉补偿 感觉补偿作用是指个体某种感觉缺失后由其他感觉加以的现象。 二、知觉 (一)知觉概述 1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和解释的过程。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是不简单的相加,而是在对大量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后形成的整体反映并赋予意义。 感觉和知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觉和知觉是不同的心理过程。两者产生性质不同,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的反应,知觉是事物的反映,即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两者生理机制不同感觉是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知觉是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综合的结果。 感觉和知觉都是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他们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特征和外部联系。知觉是在感觉的上产生的,我们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准确,越完整,但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 2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时感觉特征,可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摸知觉等;根据人脑所认识,可以把知觉分为知觉、知觉和知觉。 (二)知觉的特点 1知觉的性 个体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作为知觉,而其他事物则成为

认知和语言的训练方法

第一章认知方面 (3-4 岁认知) 一、说出大的和小的东西 方法: 1利用同样颜色的5块大积木和5块小积木。开始时让孩子把10块积木根据大小 分成两堆。孩子学会正确地分类之后,你问他:“哪个是大的?”,“哪个是小的?” 如果回答正确,就表扬他。 2利用两个只有大小不同的东西,如使用一大一小两个红球。先选用大小差别明显的东西。利用球、积木和其他物品告诉孩子哪个是大的,哪个是小的(如这是大球,这是小球)。然后问孩子:“大球在哪儿?”再问“小球在哪儿?”频繁地变换大小物品的位置。等孩子能够正确无误地区别大小之后,再让他说出大的和小的东西。 3用包装相同但大小不同的两包糖果,让孩子说也哪个大哪个小,他说对了就把糖果奖励给他。 4把直径约为15厘米和8厘米的几个圆形物放在地上。让孩子只站在大圆上,然后让孩子说出你该站在哪个圆上。你站得对不对,让孩子告诉你。5在大小不同的几个圆中的一个圆上放上孩子喜欢的东西,如果孩子能正确地说出那个圆是大的还是小的,就把那件东西奖给他。 二、按照口头指令,指出自己或娃娃身体10 个部位方法: 1从脸上的器官开始,当你说:“这是眼睛”时,用手指一指你自己的眼睛。让孩子模仿你的动作也用手指一指他自己的眼睛。再用同样的方法反复练习,指出手、脚、脖子、胳膊肘、肚子、手指、脚趾等。 2你和孩子一起站在能照到全身的大镜子前面。当说到身体的某个部位时,你让孩子摸摸或动一动这个部位。如“这是膝盖吗?”,“这是鼻子吗?” 他学会了就表扬他。3在两张纸上画上像雪人似的大小不等的两个圆,画上身体的一两个部位,让孩子指出哪些部位没画出来,该画在什么地方。孩子回答对了,就表扬他。4指出玩具娃娃身体的各个部位。 5指出孩子身体的各个部位,帮他说出名称。 6如果孩子指对了身体的各个部位,就让他在那个部位贴上贴纸。 三、按照口头指令,指出男孩和女孩 方法: 1利用适当的时机,辨别家人的性别,如说:“好高的男孩呀!”,“好漂亮的女孩啊!等等。 2给孩子看书的时候,告诉他杂志插图上的人物哪个是男孩,哪个是女孩。然后利用杂志的插图,让孩子找出男孩或女孩。3你指着画片让孩子说出哪个是男孩,哪个是女孩。 4利用给男娃娃和女娃娃穿衣服的办法,让孩子给这些娃娃穿上适合他们性别的衣服。四、说出东西的轻重 方法: 1让孩子提起某种重的东西(如两公斤重的砂糖),并对他说:“这个很重啊!”然后再给他某种轻的东西(如1袋软糖),并说:“这个很轻啊!”尽量用体积相似而重量不同的东西。把东西装入两个口袋中放在桌子上,让孩子分别拿起来,并说出哪个重,哪个轻。

认知教学法

认知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 摘要] 认知教学法主张在理解语言规则的前提下,进行有意识的学习和操练。这种方法就是要推动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避免被动接受,主动认知,最终培养起语言学习能力。对当前的应试教育有重要的意义,推动英语课堂以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的改变。 [ 关键词] 认知教学法英语教学 一、认知教学法的定义 认知法是一种外语教学法,它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心智活动过程,而不是简单的习惯形成过程。这一教学法认为学习者要主动参与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特别是在学习语法规则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认知法认为语言是一个意义系统,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学习语言。 二、认知教学法产生的背景 认知法是六十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鲁尔首先提出的,是作为听说法对立面产生的。卡鲁尔认为:第二语言是一种知识体系,外语学习主要是通过对外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的分析来理解和掌握语言结构。而语言的运用将会随着语言在情景中的使用而得到发展。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听说法的许多缺陷显现出来并开始走下坡路时,人们都在试图探索新的教学法以满足外语教学新的需要。认知法是在听说法受到抨击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认知法试图给语言教学,诸如心理学、语言心理学和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注入新观点和新认识。 语言学理论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经历了一场革命,生成语言学派给语言研究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与此同时,认知心理学同样受到那些研究行为方式人们的关注,他们抛弃了机械性的条件反射理论,而提倡有意义的学习。 三、认知教学法产生的理论基础 1. 语言学基础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他提出一个“语言习得机制”假说来解释语言学习过程,区分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语言是受规律支配的符号体系,人类学习语言绝不是单纯地模仿和记忆的过程,而是创造性的运用过程。人类能借助有限的规律,推导、转换、生成无限的句子。 2. 让·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发生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是:知识是怎样通过人们的思维和心理活动最终形成和发展的。他还提出了适应外部世界的两大主要方法:“同化”和“顺应”。感知外部世界与原有认知相同,新信息就可以同原有的结构同化;头脑内部的结构需要进调整才能适应新的知识。 3. 杰罗姆·布鲁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课程论》和《教学论》等著作中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即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结构,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是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 布鲁纳强调指出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连串的新知识,每个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这3个认知学习过程。他指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含着3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同时他又强调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其二,他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己有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倡知识的发现学习。他说:"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之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或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