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仁、义、礼、智、信分类整理)学习资料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又“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
”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
孔子最早提出了“义”。
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
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
他们把“义”他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
儒家把“义”与“仁”、“礼”、“智”、“信”合在一起,称为“五常”。
其中的“仁义”成为封建道德的核心。
《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礼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
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礼”当作人们行为的规范。
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这“礼”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他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把“礼”当作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手段,当作治国治民的根本。
荀子也很重视“礼”,把“礼”看作是节制人欲的最好方法。
战国末和汉初的儒家对“礼”作了系统的论述,主张用礼来调节人的情欲,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规范。
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
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
只有统治者才是“智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可成为“仁人”,而“小人”无智。
孔子关于仁义礼智信之信

何为信?
信是会意字,从人,从言。信的本意是 真心诚意、专一不移。人的言论应当是 诚实的、真实的、不虚伪的。
《说文解字》说,“直言曰言,论难曰 语。”就是说,心里有什么直接表白才 叫言,而推理辩论诘问的话应该叫语了。 因此《法言义疏· 问神》曰,“言,心声 也。”如果一个人言不由衷、说假话, 肯定是不会有信誉。
何为义?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 信其一:如何“做 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 人”。 义。 孔子首先说:“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 ? 最重要的是什么?说到根本就是自我修 养和自我意识,每天都要反省自己—— 为别人谋划考虑,尽了心没有?交朋友, 有没有不信实的地方?所传授给别人的 东西,自己实践过吗?这是多么深刻的 警语!看当今社会,“谬种流传,误人 子弟,特别是言行不一,品学分离者, 盖亦多矣!(李泽厚语)” 。
忠诚老实,信守诺言,是为人处事的一种美德。 与诚信相对的是投机取巧、趋炎附势、弄虚作假 口是心非我们当然不要做这样的人。我们要做光 明磊落、言语真切、处事实在的人。说到这儿, 我不禁想到了我们身边的故事,有的同 学考试作弊,自欺欺人;有的同学不懂 装懂,满嘴谎言。
甚至还有的同学在老师和家长面前瞒天过海, 为偷懒找出种种借口,或者在老师面前信誓 旦旦,看我以后的表现怎样怎样,可一转身 就把自己的承诺忘记得一干二净。这种种现 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的警醒!战 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荀子用“信”与“不信” 来认识君子和小人,我不希望我们的同学被 冠以“小人”之名。
何为义?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 信其三:治理国家。 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 要“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的意 义。 思很明白:治理国家(当然包括地方社会),要慎重、 敬畏地处理政事,恪守信任,节约开支,爱护人民,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 差使百姓不违背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试想一下,治 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 理国家要敬畏什么?就是要敬畏人事、习俗、伦常、 时出手,帮人家一下,即为义。 道德、政 务。
(完整版)论语(仁、义、礼、智、信分类整理)

仁《论语学而》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八佾》4、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5、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于仁)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里仁》7、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雍也》16、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仁义之路)也?”18、樊迟问知。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1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0、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
’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2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卫灵公》46、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7、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49、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义1、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3、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4、“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5、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
一、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儒家学说得以确立其主流地位的主要根据。
一、《论语》中“仁”的基本涵义。
(一)孔子对“仁”有诸多阐释,仅在《论语》中就有一百零九处,而“仁”的基本内涵浓缩在他与樊迟的问答中。
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他的社会责任。
冯友兰认为,孔子的“仁”以同情心为本,本着同情心以推己及人,故曰爱人为仁。
(二)有时候,孔子用“仁”不是仅指一种特定的品德,而是泛指人的所有品德,这便是“仁人”一词的含义。
在这一场合下,“仁”的含义是品德完美。
二、《论语》中“仁”的诠释。
(一)真性情的合理流露。
(二)能推己及人。
仁的实践包含了为人着想。
(三)“大而化之之谓圣”。
至于仁,自己想要成功,也让别人能够成功;自己想要通达,也要让别人事事通达。
能够在近处找到这样的例子,推己及人地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德的方法了。
”)此外,要正确了解孔子“仁”的思想,还要认识到仁是“为己”和“为人”的统一,是“自爱”和“爱人”的统一。
二、义“义”是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基本的观念和范畴之一。
“博爱之谓仁,合而宜之,之谓义”。
义者宜也,即一个事物应有的样子。
它是一种观念形式的规范,一种绝对的道德律。
社会的每个成员必须做某些事情,这些事情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
如果一个人遵循某些道德,是为了不属于道德的其他考虑,即便他所做的客观上符合道德的要求,也仍然是不义。
用孔子和后来的儒家常用的一个贬义词来形容,这是图“利”。
儒家认为“义”和“利”是截然相反的。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后来的儒家常常强调“义利之辨”,认为这是道德学说中最重要的一点。
三、忠一、“忠”的含义。
许慎《说文解字》“忠,敬也,同心曰忠。
二、《论语》中“忠”的三类出现形式。
(一)交友(二)事君(三)治民四、信一、“信”的含义。
所谓信,《说文解字》中说:“信,诚也”,又说“诚,信也”,以诚与信互训,这表明“信”的基本含义是诚实可靠。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小篆楷体親也。
从人从二。
忎,古文仁从千心。
,古文仁或从尸。
如鄰切〖注〗臣鉉等曰:仁者兼愛,故从二。
〖注〗忈rén,親,仁愛。
古文〕忎《唐韻》如鄰切《集韻》《韻會》《正韻》而鄰切,音人。
《釋名》忍也。
《易·乾卦》君子體仁,足以長人。
《禮·禮運》仁者,義之本也,順之體也。
得之者尊。
《程顥曰》心如穀種。
生之性,便是仁。
又《方書》手足痿爲不仁。
後漢班超妹昭,以兄老西域,請命超還漢土,上書云:兄年七十,兩手不仁。
又果核中實有生氣者亦曰仁。
又姓。
又《韻補》叶如延切,音然。
《歐陽修·送吳子京南歸詩》我笑謂吳生,爾其聽我言。
顏回不貳過,後世稱其仁。
《六書正譌》元,从二从人。
仁則从人从二。
在天爲元,在人爲仁。
人所以靈於萬物者,仁也。
◎仁rén〈名〉(1) (会意。
从人,从二。
右边的二是重文。
本义:博爱,人与人相互亲爱)(2)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
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
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benevolence] 仁,亲也。
——《说文》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
——《春初·元命苞》上下相亲谓之仁。
——《礼记·经解》温良者,仁之本也。
——《礼记·儒行》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
——《韩非子·解老》仁者,可以观其爱焉。
——《礼记·丧服四制》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诗·郑风·叔于田》(3) 又如:仁人(有仁德的人);仁术(施行仁道、仁政的方法);仁宇(在仁德的覆蔽之下);仁瑞(仁德的瑞兆);仁朴(仁爱朴实);仁笃(仁爱笃厚);仁诲(仁爱的教诲);仁鄙(仁爱与鄙薄)(4) 有德者之称 [the benevolent](5) 旧指有仁德的人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6) 又如:仁人网(传说商汤曾让猎人网开三面。
指给予一条生路);仁者(有德行的人);仁里(仁者住地);仁士(仁人。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完整版)资料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十德“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仁”:仁人、爱人、仁爱。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中国人至今仍视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
“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礼记·中庸》:“义者宜也。
尊资为大。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
“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
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是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
“义”,还有情谊、恩谊之意,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
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
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
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
“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义之邦”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论语中关于学习与礼仪的内容

《论语》中关于学习与礼仪的内容学而第一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
恭近於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篇第二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5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8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完整版)儒墨道法四家之比

儒墨道法四家之比儒家思想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一一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是孔子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
“义”一一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是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之一。
“礼”一一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民族的精神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政治和伦理范畴。
“智”一一原指“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亦可理解为认识论的范畴。
“信" 儒家“五常"之一,是贤者必备的品德。
“恕”——宽恕、宽容。
“忠”一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与人交往忠诚老实。
“孝”、“悌”一一是“仁”的基础。
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尊重。
“仁”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在教育上体现为“有教无类”,在政治上强调“德治”。
孔子把周的“礼治”衍化为”德治“是对”礼治“的继承和发展。
儒家文化以人为主体,也可以说是”人文化“。
”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就是”爱人“,对封建君主而言则是”爱民“。
儒家文化在汉武帝罢黜百家,唯我独尊之后,被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德“的地位越发凸显出来。
”义“、”忠“等诸多方面都被涵括在” 德“里,并且可以作为和”仁“并驾的儒家两大核心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代表著作《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书五经以及其他更多经典著作发展历程先秦儒家思想没有上升到哲学高度,孔子仁、礼”都局限于伦理方面;孟子对孔子思想做了发展,提出仁政”学说,并第一次提出人性恶”的观点;西汉以经学为主,因为始皇焚书坑儒,经书大都丢失了,后出现了古文经学,注重文字训诂;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此时出现了一批儒生,将儒家神化、宗教化;到了魏晋时期,儒学衰败,玄学兴起,以老庄思想为主的一股哲学思潮;到了北宋,道学宗主周敦颐,创立了太极图说(其实是盗用了道家的养生图),后经张载,二程,直到朱熹,对此说进行发展,建立了儒家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宇宙论,本体论,这就是宋明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论语学而》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八佾》4、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5、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于仁)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里仁》7、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雍也》16、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仁义之路)也?”18、樊迟问知。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1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0、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
’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2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卫灵公》46、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7、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49、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义1、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3、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4、“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5、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6、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雍也》7、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孔子的弟子有若说:所守的诺言符合道义准则,诺言就可以实现;恭敬之心合乎礼仪,就可以避免遭受耻辱;凭借亲近的人,就有了依靠。
8、子曰:“:“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9、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无所谓性,无所谓不行,只要符合道义就行了。
11、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说:不是自己该祭祀的鬼神而去祭祀它,这是献媚。
需要见义勇为时而不能挺身而出,这是没有勇气。
12、子曰: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为政》13、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有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素,其使民也义。
《公治长》14、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微子》15、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16、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宪问》礼1、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思:不合符礼教的话不能看,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听,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说,不合符礼教的事不能做。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3、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
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4、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王的治国方法,先贤流传下来的道理,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此(依礼行事)。
无论大事小事,如果只是死板地按照和谐执中的办法去做,有时也会行不通。
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而不依照礼制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5、子曰:兴於诗。
立於礼。
成於乐。
人的修养,开始於学诗,自立於学礼,完成于学乐。
6、子曰∶先进於礼乐,野人也;后进於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当了官然后再学习礼乐的人,是君子。
如果要先用人才,那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7、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说:“人渊博广泛地学习文化、文明,并约束于社会行为规范,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8、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君王任用臣子要符合礼的规范,臣子侍奉君主要用忠心。
9、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锺鼓云乎哉!大意是说,礼以敬为重,玉帛是礼的文饰,只用来表达敬意而已。
乐主于和,钟鼓只是乐器而已。
当时所谓礼乐,是重于物而简于敬,敲击钟鼓而不合雅颂。
10、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
”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1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谈到季氏,说:“他在庭院中奏乐舞蹈用了64人,如果这件事他都忍心去做,那什么事他不能狠心去做呢”12、子曰:“礼多人不怪。
”对人多行礼仪,人不会怪罪13、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意思:一个没有道德修养的人,不能长久过穷困的生活,也不能长久过安乐的生活。
14、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又有什么用?15、宰我问: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作为一个君子,如果多年都不接触礼仪,那么,他自身的礼仪修养就会崩坏;如果他多年都没有接触乐器,那么他本身的音乐修养就会丧失。
智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zhì)?”(里仁第四)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里仁第四)3、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zhuō),何如其知(zhì)也!”(公冶长第五)4、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公冶长第五)5、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雍也第六)6、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罕第九)7、子曰:“知(zhì)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卫灵公第十五)8、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阳货第十七)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第九)攀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zhì)。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gāo yáo),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颜渊第十二)10、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第六)11、《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
’1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自《论语·为政》)13、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说:“一个人可以和他讲直话,但自己怕得罪人,不对他讲直话,这就对不起人。
有些人无法和他讲直话,如果对他讲直话,不但浪费,而且得罪人。
所以一个真正智慧的人,应说的时候直说。
既不失人,也不失言。
”1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15、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信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2、"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3、"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论语·雍也》)4、"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 (《论语·述而》)5、"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论语·颜渊》)6、"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7、"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论语·学而》)8、"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9、"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论语·子张》)10、"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论语·子路》)1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2、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
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13、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4、恭,宽,信,敏,惠。